椰子婷 发表于 2012-8-24 22:25:39

婷子の有爱有趣有活力的历史馆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3-7-26 18:36 编辑

{:soso_e113:}我一直想开一个这样的读书贴。{:soso_e113:}

看自己的成长,看自己的知识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历史,相当有趣,有趣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成长。
以前,你们看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今天,或许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婷子讲的历史故事。
即使是班门弄斧,只要踏出这一步,我想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希望给你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最重要的,
是希望大家能感悟出一种新的读书的方式和读书的广度和深度。

读历史,别人说的,始终是别人说的,必须得自己亲自看过,才能相信:)
婷子看的书有限,难免有错漏,有错漏的地方,请一定提出来,一定旁征博引,
让我们大家一起获得的,更多、更深。更广的世界。

如果认为好,请点赞!
如果认为值得,请收藏!
如果有说不尽的感叹,请发表!
如果认为自己也有如此的需求,那么,踏出第一步吧!
从阅读开始~

如果我讲得过分搞笑了,请不要吝惜你的笑容~
如果我讲得有遗漏的部分,请补充~
如果你觉得有爱的话,拿起历史读本,让我们一起读吧~欢迎,随时插楼,随时点评~我最喜欢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看法的交流,哈~点只看该作者,即可看出成长轨迹~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五帝本纪之黄帝五帝本纪之少昊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4 22:28:56

{:soso_e163:}支持婷子

cookyee 发表于 2012-8-24 22:30:54

支持,等看
来自: 爸妈网 iPhone客户端

yeahdo100 发表于 2012-8-24 22:33:02

赶快贴上来让我们学习学习啊。

graciebaby 发表于 2012-8-24 22:38:38

我很期待哦~~

kuenstlich 发表于 2012-8-24 22:52:30

搬凳子,期待,听故事,一起进步

椰子婷 发表于 2012-8-24 22:57:52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2-8-24 22:58 编辑

{:soso_e113:}2012.08.24

盘古开天辟地
《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第一册P28
据传,在盘古开天辟地前,世界是一片类似鸡蛋的混沌,盘古就在这里孕育着,长大着,这样过去了18000年,后来他像孵化了小鸡般破壳而出,并用一把巨斧,劈开了这混沌的东西。
一部分轻飘飘的东东就越升越高,最后变成了蓝天,一部分沉而浊的越降越低,最后变成了广阔的大地,而盘古自己也一天一天长大起来。
如此,18000年又过去了(为啥是18000年,有啥特殊意义么?{:soso_e132:})
盘古有时候高兴,有时候生气,有时候哭,有时候叹气,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天气,高兴的时候天朗气清,发怒的时候天气阴沉,哭泣的时候下雨,叹气时风起,眨眼呀,闪电就下来了,睡觉打鼾呀,就是那隆隆的雷声呀。
咋一看,真不错,古代的广大子民们,就用这一个盘古,就把自然现象都解释了,真是可歌可泣的智慧呀!
省事省力省钱呀,现在搞个科研,多少钱多少人力投进去,我们才知道一项新知识,这是后话{:soso_e113:}。
盘古在活了漫长的岁月后,终于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死亡,然而,他不愧是盘古,即使死后,也依旧为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
你瞧,他的头部高高隆起,就是现在山东气势雄伟的东岳泰山;他的两脚脚趾朝天,就是现在陕西群峰壁立的西岳华山;他的肚子网上挺啊,就是河南风景秀丽的中岳嵩山;他的左臂在南边就是南岳衡山,右臂是北岳恒山;头发和汗毛,就变成了树木和花草。
{:soso_e105:}真是可歌可泣啊,死后还不忘为人类种上树木花草,还化作了不少名山,为中国现代的旅游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爸爸妈妈们带娃娃去看这些山的时候,记得感受一下盘古他老人家呀!
奇怪了~
不是说盘古没开天地前,世界是混沌一片吗,盘古越来越大只,为啥最后他身体的全部的部分,都落在中国呢?作为开辟世界的大神,怎么也应该散落在世界各地吧?
{:soso_e127:}看来,以前的劳动人民呀,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中国那么大的世界,没有交通工具,真是害死人,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所以盘古大人,或者说后来敬仰盘古大人的众民,你们坐井观天了!也可以看出来,这可能是后来统治阶级用来愚弄民众的一种手段。
(以下纯属YY之作)
人民啊,你要听首领的话呀!
首领呀,肿么办,打雷闪电好害怕呀!
人民呀,你不要害怕,你只要乖乖地听话,盘古大神就不会生气啦!我们虔诚地祭天,会感动盘古大神的。但如果你们不听话,盘古大神就会发怒,来惩罚你们呀~
首领,我们一定听话,神就不会发怒了~~
众人乖乖膜拜ing~~

宝罗快乐 发表于 2012-8-24 22:59:30

恰巧我家宝罗最近似乎对历史有些感兴趣,坐等历史馆开馆

Martina 发表于 2012-8-24 23:11:48

绝对支持,希望婷子能坚持哦

椰子婷 发表于 2012-8-24 23:13:09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2-8-24 23:15 编辑

Martina 发表于 2012-8-24 2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绝对支持,希望婷子能坚持哦
{:soso_e120:}兴致来时写一个,你们就看一个~
不保证能写完,不保证能写全~
有压力的事情,我从来不做D,哈~
所以,不做任何承诺~
看的人多了,当然会继续写下去的,如此,大家懂的~
多点赞,多分享看的感想,写作,从来都是互相支持,才有下文的事,哈

霹雳火 发表于 2012-8-24 23:20:24

喜欢,期待后面的精彩。

椰子婷 发表于 2012-8-25 09:14:46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2-8-25 09:25 编辑

2012.08.25

女娲补天
《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第一册P30
盘古死去后,过了很多年,出现了人类始祖女娲氏。
女娲氏一个人生活表示灰常寂寞,于是就开始和黄泥({:soso_e127:}原来我们的祖先,都是泥人儿……)。
为啥是黄泥呢?因为黄泥到处都是,不用成本,哈~估计后来的人们也觉得人挺多的,不弄多点原材料就没有那么多人,啥材料最多呢?自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了(笑)。
开始的时候,女娲氏一手捏一个,不过,捏多了,就熟能生巧了(熟能生巧出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思是做一件事情做久了,就熟手了。),只见女娲氏弄来一根绳子一挥,好多个泥人儿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女娲氏还给泥人儿吹气,后来的泥人儿那么多,大概只能靠自己吸收天地灵气了{:soso_e120:}。
婷子要插花一句:在这个时候,《全球通史》里描述的是类人猿向人类的进化过程,怎么看怎么科学呀,要我相信自己的构造是泥土儿,真是不太相信的,明明泥土是X化学结构式的混合体,而人类是有好多活细胞的嘛。从动物变动物,怎么看也比较客观呀!
而女娲氏这会,自然灾害严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生产力太落后啦,也不会盖房子呀做雨伞啊,只能躲在山洞里,真是苦日子呀,若是遇上别的灾害,那就只能大批量地死亡了。
当时呀,天摇地晃,人们以为支撑天的四根柱子要塌了(奇怪,《西游记》里是不是说五根柱子{:soso_e132:}),天上出现了漏洞,冰雹呀雨水呀陨石呀都不断地掉下来(又用一个神话故事把自然灾害都给解释了,有智慧哈),大地也出现了很多裂缝,不断地冒出臭水和烈火。
这些传说,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至少,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就有的一些自然景观,比如雨水冰雹陨石等,也记录了大地所经受的灾害。大地出现裂缝,冒火和冒臭水,我们可以用如今的知识来解释,就是地震,或者说地壳运动了,地下升温导致地上冒水,升温,水变浑浊。古代的时候就理解为柱子塌了,天空压下来,压到地出现了裂缝所出现的自然灾害。
天灾来临,人类不是面临着大火,就是面临着大水……女娲氏决定要拯救众人,就开始炼石补天,需要练就五彩石:红黄蓝白黑。又去海底捉了一只大乌龟,砍它的四只脚下来做柱子(乌龟同志你辛苦了!)。用芦柴灰堵在地上的裂缝,用乌龟的脚做了天柱,用五彩石补了苍天(《红楼梦》里的那块顽石,传说就是女娲氏补天留下的一块,O(∩_∩)O哈!)
女娲氏传说中上半身为人身而下半身为蛇身,中国历年来都崇尚“龙”,而龙就是一个九不像,或者说不同的动物不同的部分最后构成了一个很威武的图腾,而龙的身子,就是蛇身。而对龙的蛇身也许就是从女娲氏这缘起的。
传说中,是一个崇尚蛇的部落,征服了不同的部落后,就把人家的图腾加到自己的图腾上,统治了九个部落后,九不像龙就出现了。然而,考古学家声称这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并没有这样的蛇形部落。

Zada 发表于 2012-8-25 10:12:06

婷子太给力了,我要好好看看书去了

hrpeng 发表于 2012-8-25 10:20:31

喜欢,期待下文         

kuenstlich 发表于 2012-8-25 12:22:01

本帖最后由 kuenstlich 于 2012-8-25 12:23 编辑

女娲氏传说中上半身为人身而下半身为蛇身
古希腊神话中雅典的创建者Cecrops也是人头蛇身滴,奇怪为什么中外都对蛇情有独钟呢

独219 发表于 2012-8-26 11:30:33

历史盲跟着婷子学历史来了

椰子婷 发表于 2012-8-26 22:02:18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2-8-26 22:40 编辑

今日开始说的历史,除了在《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上有,手头还有《史记》的记载,相信看起来会更有趣味一些。
等说到战国时代,就更加好玩了,手头有好几本史书和小说呢,哈~
2012.08.26
五帝本纪(一)
之黄帝
中华人民被称为炎黄子孙,虽以炎字为先,而历史上皆以黄帝为五帝之首。
五帝是哪五帝?至今争议不断。
婷子使用的“五帝”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注释:孔安国、皇甫谥的帝王待记和孙氏注本所写:
“三皇:伏羲(xi,第一声,有多少同学和婷子一样一直读yi,二声的请举手!哈~)、神农、黄帝”
“五帝:少昊、高阳、高辛、唐、虞”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
看到这个号有熊氏,婷子就乐了,古代人起名字都特别单纯,这该不会是家里有熊所以号了有熊氏吧,O(∩_∩)O哈哈~


(插花一段关于古人名、字、号的有趣知识:古人名、字、号)
(古代的时候,生产力比较落后,入夜了,天黑麻麻了,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游戏,只有黑乎乎的一片。
在发明蜡烛之前,大家夜晚在外头散步,见到迎面一个黑影来,总得要知道他是谁呀!
自从人类繁衍加快速度后,靠样子、靠甲乙丙丁这么区分显然是不靠谱的啦。
于是就有了姓,然后自己的子孙们又以名区分开来。
在黑夜中见到,彼此鞠个躬,问:你是谁啊?
答曰:我是XXX。
彼此就清楚明白了。
虽然黑夜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但是没有消除我们的说话和听东西的能力,O(∩_∩)O哈!
古代十分注重男尊女卑,也注重尊老爱幼。
正如我们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一般。古代的时候,平辈的朋友也不能随意对大家直呼其名,只有长辈才有资格“直呼晚辈的姓名”。于是就出现了个替代品“字”,这个字男生女生不一样。
男生,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取名,二十岁就取字(幼名,冠字。),因为古代二十岁的男生啊,就到了做父亲的年龄啦(男二十,冠而字。加冠,意味成人了。),自然,某种意义上也是长辈了,既然是长辈,姓名就不能随便被叫的,只能被更为长辈的人叫名,所以衍生了“字”,相当于我们现在朋友间亲密的昵称。
而女生呢,许嫁、及笄而字(表示成人啦)。没嫁人前啊,是没有字的,所以我们明白了说女孩子还没有嫁人的时候,叫“待字闺中”啦!
古人的名和字,是有一定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最近网络疯传的诸葛孔明系列,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诸葛亮的名和字,哈哈】。
古人的号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和今人的网名相对应(笑),一般为一个号,也可以为多个。
可能是自己居住的地方,XX居士,也可以是自己有过感悟的某个诗词,如郑氏的板桥,就是源自刘禹锡的《杨柳枝》诗:“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黄帝可以列为五帝之首,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
婷子看来,他不但可以号称有熊氏,还可以号称有虎氏,有狐氏,有狸氏,O(∩_∩)O哈!反正号有多少个都没关系嘛!
因为他除了养熊,还养老虎,狐狸等六种动物,专门用来打仗的时候在前面开路,其勇猛可以直接冲溃对方的队形。
(史记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罴,pi,四声,棕色的熊;貔貅,pi xiu,二声一声,一种古代的猛兽,实际并不存在;貔,白狐;貙,chu,二声,狸;)
{:soso_e140:}在没有枪、炮、导弹原子弹的古代,这简直是太有才了,绝对地战无不胜啊!
彼时,炎帝世衰,到处征战讨伐诸侯让他们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按中国历年来的思想熏陶,我们就知道:没有仁、义,绝对是不行的。
所以在黄帝的修德政,重农业,安抚万民下,炎帝同学完败。
其实么,黄帝也不是仅仅靠仁义得天下的,毛爷爷告诉我们“枪杆子出政权”,从来都是“打了才听话”,所以,黄帝大人啊,是东征西讨,别人都打不过他,才拜倒在他的猛兽下面的,哈~
当然,话又说回来,黄帝教人们驯养家畜,种植五谷,也真正地解决了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哈~
史记曰:(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椰子婷 发表于 2012-10-4 22:42:56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2-10-4 22:50 编辑

2012.10.04

炎帝尝百草
这个题目之所以没有取大家所熟知的“神农尝百草”,为的就是告诉大家,其实炎帝和神农氏是同一个人,三皇之一。
白云山和记黄埔的神农草堂非常出名,走上陡峭的楼梯和长廊后,在入口处伫立的雕像。

图片有点小,可能看不见上面的神农(炎帝)几个字了。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少典为诸侯国号),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旺,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括地志云:厉山在隧州隧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据说,神农亲口尝了各种野生食物,确定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反正他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于是他为人类作出的卓越的贡献,不仅告诉大家啥是能吃的,啥是有毒的。【最早的医学巨著《神农本草经》就是托了神农的名写的,不过据说是东汉写的,所以此神农非彼神农,这是个笔名。】
那个时代,温饱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而神农不仅尝试了多种植物,还教授人民耕地种田,实在是古代人民的救星呀!
而那种亲自去尝百草的精神,绝对是可歌可泣的,此后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降低了“意外伤亡(主要是中毒,天灾和战争)”的概率。
有这样的君主,当然是人民的福气了,不过,里面谈到神农氏人身牛首,实在太夸张了,非得如此,才能说明他的“神貌”和他的伟大吗?
据说这位伟大的炎帝死于吃了断肠草。

椰子婷 发表于 2012-10-6 15:49:46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3-7-26 18:47 编辑

2012.10.06

五帝本纪之二
    五帝大家已经知道了,那五帝之首这个少昊,让翻《史记》的婷子大惑不解,看着看着就到了高阳,少昊君你在哪里啊?
    于是乎,决定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百度百科:少昊,也作少皞、少皓、少颢,被尊为“大华夏显宗康皇帝”,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名姬己挚,又名玄嚣(一说名清),是黄帝(姬轩辕)的长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北),建都于山东省曲阜市。因为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主要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一说雷泽地区,今菏泽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
    看到玄嚣二字,眼前一亮。以前的人吧,无名无姓的也就罢了,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而作为宗室流传得其”姬“姓,便是玄嚣,也称青阳。这个有姓氏有名字的,还有一大堆所谓的”号“,一个不留神,会以为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插花:像之前的神农氏和炎帝,O(∩_∩)O哈!)
    黄帝娶了四位妻子,史记这里记载得好混乱,看来那个神话时代的一切都不太清楚,司马迁记载的黄帝娶了嫘祖,嫘祖生了玄嚣和昌意,三家注里又提到皇帝娶了四位妻子,嫘祖生了昌意,方雷氏女生青阳,彤鱼氏女生夷鼓(夷鼓也姓姬),嫫母为地位最低下的妃子,传闻嫫母貌丑,却极聪慧,发明了纺轮和织机,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嫫母。而司马迁认为少昊不是玄嚣,玄嚣也不是青阳,好了,打住,总之时间过去了,反正青阳同学也没有做皇帝,哈~昌意君生了个儿子高阳,有圣德,黄帝去世后,高阳继位。         黄帝的结发妻子嫘祖生的二儿子昌意,昌意的儿子便是高阳。《史记》里说到,黄帝去世以后,葬在了桥山,他的孙子高阳登基为王,是为帝颛顼。
面熟吧,这两字啊,不就是桐华的新小说《长相思》的那位男主角吗?不错,就是他了,如假包换。
   
      在高阳这一代,主要以治理国家为主,而四方归属者之多,用史记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砥,意为平定。所谓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没有不归顺的。)


椰子婷 发表于 2013-7-26 19:14:46

整理一下三皇五帝和年代的顺序。吕思勉的《中国大历史》里引用:
得出:
燧人氏
    ↓

伏羲氏
    ↓
神农氏

有一段说得很好,简要概述如下:
燧人时期处于“渔猎时代”,还没有“夫妇之伦”(人们一小群小群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但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处于渔猎时代,所以要教民熟食;无“所有权”,所以饥饿时求食,饱即弃余。
   ↓
伏羲时代进入“游牧社会”,人们从山谷中分散到各平地,从而产生了家族制度,就有了“夫妇之伦”。
   ↓
神农时代进入“耕稼社会”,人民人数骤增,而没有相应的知识,地里的庄稼产出不理想,就有了神农教民耕作。

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和动物其实无异,与禽兽搏斗,弱肉强食,茹毛饮血。医疗跟不上,吃的又是生食,寿命必不会太长,人数在搏斗的过程中损失的也不少。一群人住在一起,以保证强大,更偏向动物的特征,自然也不会有人伦的想法,所以,谁是谁的妻子丈夫是完全分不清楚的,今天是你,明日又是他,孩子是谁的也不会知道的。燧人氏的教人以钻木取火,煮和吃熟食,毫不夸张地说,使人类发展了一大步,至少,在人的寿命上。

人的寿命长了,自然而然地,就有关系亲疏远近,而懂得取火后,选择的范围更大了,家族小群居成为必然的趋势。

到人类的数量骤增了后,没有耕作知识,地里产量低,无法养活那么多人了,神农氏便应运而生,而教会人民耕作后,农业上,便向前迈了一大步。





椰子婷 发表于 2013-7-26 19:37:48

农耕时代,物质条件稍微丰富了,就有了节余和储蓄,便要防止别人来抢夺(物质丰富了,也必然会将人分为勤快的和懒惰的了)。于是就有了战争和防御。

随后便有了皇帝和蚩尤的著名战争,前面已经说了,不提。

五帝顺序如下(史记的版本貌似不可信啊!总归是这几个人时代挨得近又较为公认,中国通史也是认可这个版本):
黄帝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帝喾(高辛,皇帝之曾孙,玄嚣之孙)

尧(在尧继位之前,他的哥哥曾代立)




applesheep 发表于 2014-1-5 23:37:17

玉帝、王母,西山王母等,又是怎么回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婷子の有爱有趣有活力的历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