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27 17:57:21

       缓释宝宝的心理压力
       尽管宝宝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轻松愉快,但是实际上他们也会遭遇很多心理压力,因此,他们也需要在成人帮助下以恰当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以便享受更加美好的童年生活。

       宝宝产生心理压力的10种因素
       1.和父母分开睡,或者换了一张新的床,进入新的睡眠环境。
       2.父母或者其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或者父母离异。
       3.因为做错事情或者做不好某些事情而受到父母的呵斥或责备,因为总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觉自己很无能为力。
       4.最要好的小朋友突然不跟自己玩耍了,感觉自己很无助。
       5.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或者受到小伙伴的嘲笑、冷落、欺负等。
       6.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受到老师表扬,而自己得不到老师的表扬。
       7.在幼儿园、家里或者外面玩耍时因为某种原因被老师、小朋友或者家长冤枉。   
       8.家里有人生病,宝宝担心家人会因为疾病离开自己,或者家人遭遇其他不幸,宝宝害怕同样的厄运降临到自己或者其他家人的头上。
       9.宝宝的小宠物死亡或者受伤,让他感觉很难过,加上当时的情景给予他一些刺激,让他担心自己或者家人或者其他小宠物也会遭遇同样的景况。
      10.弟弟妹妹出生,分享了来自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关爱,让宝宝感觉自己受到了忽视。

       宝宝遭遇心理压力的8种信号
1.睡眠出现问题
       2.食欲减退
       3.变得异常敏感
       4.攻击行为
       5.不肯上幼儿园
       6.突然变得十分胆小
       7.突然谎话连篇
       8.莫名其妙地哭泣

       缓释宝宝心理压力的5个技巧
       1.反射情感安抚宝宝
       当宝宝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压力时,父母应设身处地地理解宝宝的心情,通过复述他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反射情感。
       2.给宝宝机会自然流露情绪
当宝宝因为遭遇心理压力而发脾气、哭闹、大声喊叫的时候,只要不因此伤害别人,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然流露情绪的机会。如果不允许宝宝流露他们的这种情绪,甚至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宝宝流露这种情绪,最终就会让他不堪负重,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强迫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
       3.认真倾听宝宝的心声
当宝宝向父母叙说时,父母最好不失时机地提问:“然后呢?”“然后你怎么办呢?”“如果……又会怎样呢?\"这样,父母通过平静而客观地向宝宝提一些问题,不仅可以了解他究竟面临一些什么样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帮助他想出化解压力的办法。   
       4.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
当宝宝承受心理压力时,可以带他到户外。此外体育运动也是缓解压力非常好的方式。
   5.通过游戏帮助宝宝摆脱压力
父母可以针对宝宝的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游戏,帮助他化解压力。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27 18:00:26

       习得性无助:吞噬宝宝快乐与自信的恶魔
   关键词导读:习得性无助
       个体在多次受到同样的挫折以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习得性无助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由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到悲观绝望、听天由命,任由个人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形成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是由消极的归因带来的消极期待,它主要源于成人对宝宝的评价、宝宝对得失的归因及成人消极自我评价给宝宝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带给宝宝的伤害
宝宝具有好奇的天性,无论什么事情,他都想以自己独有的式去尝试,而宝宝在尝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父母总是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宝宝面前,动不动以“不许”、“不要”等来对宝宝的一切尝试横加干涉,那么,父母养育宝宝时也很容易在无意识中让宝宝体验类似实验中的小狗遭遇的这种习得性无助,使宝宝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宝宝产生退缩行为,最终形成自卑的个性。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避免宝宝养成习得性无助4原则
1.让父母对宝宝的评价成为助力,而不是阻碍他探索的“电击”。
       2.尝试从失误中寻找新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体验沮丧的情绪。
       3.给宝宝一只悬挂在合适高度的“红苹果”,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其他目标。
       4.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宝宝,而不是用消极的自我评价误导宝宝。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27 18:04:18

       让早起的宝宝开开心心

      透析宝宝早起不开心的原因
       原因1:睡眠不足
       妈妈的对策:让宝宝提前入睡
       原因2:以闹腾吸引父母注意
妈妈的对策: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原因3:心情烦躁
妈妈的对策:来点小幽默
       原因4:进入反抗期
妈妈的对策:和宝宝反着来
       原因5:身体不舒服
妈妈的对策:确认宝宝没有健康问题

       应对宝宝早起不高兴Tips
       1.首先排除宝宝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及睡眠不足的问题。
       2.忽视早起闹脾气的宝宝,一旦宝宝偶尔有一次早起没有闹脾气,立刻予以表扬,强化宝宝的这种行为。
       3.给宝宝编一些小故事或者侧面批评或表扬别的宝宝,让宝宝明白早起闹脾气不受人欢迎,同时也解决不了问题的道理。
       4.给宝宝规定闹脾气的时间,比如给他5分钟时间调整自己的惰绪,然后必须放弃闹情绪。最好全家人都遵守这个约定,这样可以给宝宝一个缓冲的时间,同时也更好地督促宝宝约束自己。
       5.给宝宝一个单独的闹脾气的空间,让他在固定的地点闹脾气,等他情绪好了才可以回到父母的身边。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27 18:09:43

    让快乐植根于宝宝的内心深处
       满足宝宝的物质需要只能给予宝宝一种暂时的浅层次的快乐,真正的快乐要比这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一张开心的笑脸,更是一种快乐的天性。一旦宝宝获得这种天性,它将渗透到宝宝的内心深处,伴随他一生一世。

       1.让宝宝有机会享受“自由”

       2.让宝宝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同
       我们可以选择宝宝有能力承受的一些小事着手,引导宝宝关爱他人。
       3.感受运动带来的享受
       4.一家子无所顾忌地大笑一气
       5.创造性地赞美宝宝赞美是一门艺术。
       创造性的赞美比那些乏味而千篇一律的赞美要动人心魄得多。表扬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父母说的话语,二是宝宝据此做出的推断。父母应特别强调宝宝那些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他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6.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
       艺术无疑是陶冶情操、促进宝宝大脑与心智发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引领宝宝进入艺术殿堂并不见得非得要宝宝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如果宝宝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并且对这些活动丝毫不感兴趣,我们未尝不可以换一种方式:带宝宝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个画展,欣赏一场舞蹈晚会,或者仅仅在他玩耍的时候给他放点轻音乐,在他看书的时候引导他去欣赏书中的某个画面;给他一支笔,让他信手涂鸦,给他几只玻璃杯,在玻璃杯里放进不同分量的清水,让他敲击出不同的乐音:随地捡拾一些树枝,让宝宝凭他的想象搭建任何一样东西……既然艺术起源于生活,我们为什么一定将艺术弄得那么神秘?   
   7.不要对宝宝苛求完美
       8.给宝宝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
       9.让宝宝获得显示自己的机会
       1 0.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挖掘大自然的秘密
       1 1.父母要认真倾听宝宝的心声
       1 2.给宝宝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给宝宝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宝宝喜欢讲故事?那好,当你在厨房忙碌的时候,不妨让宝宝讲给你听;宝宝喜欢数学?你就可以让宝宝数数路边的树木;宝宝喜欢画画?你布置房间时就可以给宝宝留出一片画画的天地。

(待续)

pi33 发表于 2013-8-28 16:25:16

写得太好了!今天没看完,明天继续!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29 08:57:35

      别让表扬弄巧成拙
       多表扬宝宝,就会给宝宝更多的鼓励与安慰,但是过多的表扬不见得如我们想象的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掌握表扬的度,才不会让宝宝受了表扬的伤。

      表扬也会弄巧成拙
一味指责而很少表扬的作法会产生一种副作用,即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注意自己,他们会用各种办法达到这个目的,但如果你总是注意他的消极行为,他就会用消极方式引起你的注意:而你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他的优点上,你将会看到他表现得更好,因为,正是这些优点才能引起你的注意。
      毫无疑问,表扬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扬得越多,它神奇的功效就可促使宝宝形成越多的好行为。但是,滥用表扬也很有可能给缺少安全感或总是被当作家庭的中心的孩子带来问题。因此,艺术地表扬宝宝才会使父母表扬的初衷得以实现,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给宝宝带来不利的影响。

      表扬宝宝的6个注意事项
      1.宝宝有了好行为要立刻给予表扬
      2.对宝宝的表扬越具体越好
   3.表扬宝宝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开始时,你要把期望值定得低一些,这样你和宝宝都会感觉达到制定的目标很轻松。当宝宝的好行为逐渐巩固后,就不必再经常表扬他了,因为,偶尔的表扬足以让宝宝保持他的好行为。例如,宝宝有五次或十次做得不错,只表扬他一次。你们很快就会觉得这样做很自然,但绝不能完全停止表扬。
   4.表扬方式要恰当
   *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
   *幽默的暗示更能激励宝宝
   *根据宝宝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扬方式
   *太雷同的表扬会让宝宝产生厌倦感
   *适度的奖励是好行为的催化剂
   *表扬日记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5.表扬宝宝的时候要充满了爱意
      6.要将赞赏当成一门艺术来实施
      *避免过度的奖赏,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质奖励
      *并不是给予的奖赏越大,越能增强宝宝做好事的动机
      *奖励应该成为宝宝的意外惊喜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29 09:22:00

    抓错:扼杀快乐的魔掌
      当宝宝的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沮丧的父母有时会禁不住冲着宝宝大声吼叫甚至打宝宝屁屁,而问题根本就不会因此得到改善。一个错被揪出来,新的错更加层出不穷。更要命的是,那些不断被揪出来的错总是在类似的外部条件出现时不断地重现,让无奈的父母沮丧不已。于是,在父母和宝宝的冲突中,双方都像斗牛,总是处在一种气鼓鼓的状态。

    好狗恶狗之争胜败如何?
      如果父母总是挑宝宝的错,那么宝宝那些负面行为就会不断地被父母强化,好行为则会被削弱,于是,父母喂饱的便是那知坏行为的“恶狗”。父母的做法不仅不能遏制宝宝的负面行为,相反还会增加负面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只有恰当地表扬宝宝,对宝宝好的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者说给宝宝的正面行为大量“喂食”,才会增加正面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长期这样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宝宝做错的事情上,方面可能引导宝宝故意做错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严重地挫伤了宝宝做事情的积极性,给予他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最终扼杀了宝宝的快乐。

    喂养那只快乐的“好狗”?
      很多时候,宝宝之所以错误不断,其实不是他不听话,而是他不明白哪些行为被允许,哪些行为不受欢迎。所以妈妈叫他不要乱跑,他停下来了,然后再大喊大叫,妈妈叫他不要大喊大叫,他可能不再大喊大叫,转而去做别的事情。当父母的训斥如影随形地伴宝宝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更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好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时间长了,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对妈妈的喊叫充耳不闻,或者故意惹是生非来挑起妈妈的喊叫。
   宝宝什么也不顾,到处乱跑——
   错误的做法:
大声呵斥宝宝“不要在客厅跑了!”甚至随之威胁宝宝“再跑,我就....”宝宝可能真的停下来,不在客厅跑了。但是转眼之间,他又在别的房间里疯跑起来。
    正确的做法:
向宝宝说明不能乱跑的原因“宝宝别乱跑了,一会儿碰到东西摔了。那边有积木,我们给小狗搭个小狗窝吧。”
      反馈的方式其实就是把宝宝应该做或正在做的正确的事说出来。“妈妈希望你现在不要到处跑来跑去,你可以去玩会儿你的玩具汽车。”“你很安静...,\'”“你吃了很多蔬菜......”、“你拿玩具给小朋友玩了……”、“你帮妈妈摆餐具了......”如果你忘记把宝宝的某个好行为说出来,那就稍后再补救一下。这种补救虽然不如那种即兴的表扬效果来得好,但是依然可以帮助宝宝回忆起己的好行为,让他明白你希望他怎么样去做。

    别让惩罚成为喂养“恶狗”的食粮
   只要父母在抓错,就不可避免地联系到惩罚。谈到罚,很容让人联想到体罚,事实上剥夺特权(如晚上不能看卡通等),让宝宝感受到来自外界的令他不舒服的压力等后果,也是处罚的方式。关于体罚,有些专家认为,适量的体罚是可行的,尤其幼小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而父母的表达能力可能也不是非常成熟时,体罚可能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处罚方式。
      但更多的专家认为处罚的途径很多,不一定需要通过体罚这种可能给宝宝带来不利影响的方式,尤其对具有攻击性的宝宝更应避免。
    处罚宝宝应注意以下几点:
1、着情绪处罚宝宝
      2、真正的目的是纠正或减少宝宝的不良行为
      3、让环境因素影响处罚原则

    特别提醒: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在聪明地试探父母规则的临界点,如果父母某一次没有坚持原则,他就会一再得寸进尺。
   *父母需要特别注意,尽量不在情绪激动时给宝宝说一些不着边际或者根本就实现不了话。

    需要坚持的原则:
*父母要有权威,不一定要严厉。
      *行为目标要具体,而且要适合宝宝的能力。
      *坏行为的矫正,不是说或示范一次就可达到的,需要反复地训练与磨合,所以父母应有耐心,了解宝宝的状况,陪伴宝宝走出坏行为的困境。
      *把父母希望宝宝做到的好行为列成表,贴在墙上,如果宝宝做到了就在上面贴个可爱的小贴纸或者画颗小星星、小红花等,这些东西累计一定数量可换得更大些的奖赏。这样可增加宝宝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宝宝的行为不是天生就正确和规范的。只有依靠重复不断的练习、他人的鼓励或得到处罚后的经验去修正完善。

    知识窗:
宝宝自我评价具有依从性3岁孩子的自我评价带有很大的依从性,别人说他是什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评价不过只是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已。这种不成熟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育机会。

(待续)

xguidong 发表于 2013-8-29 09:59:45

真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30 17:27:43

      延迟满足,放飞快乐的翅膀
      研究表明,忍耐不是宝宝与生俱来的特质。宝宝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会忍耐。让宝宝学会忍耐是提高宝宝AQ(抗挫折能力)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同等智力水平的人群中,AQ值的高低对他成功与否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学会忍耐,延迟给宝宝的满足,一旦他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会更加快乐。如果凡事无条件地满足宝宝的需求,当他的目标达到的时候,他也就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体会不到其中的更多的乐趣。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心疼宝宝而剥夺了他学习忍耐的机会,相反,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给宝宝提供更多学习忍耐的机会。
       虽然有“4岁是培养宝宝乐观品质的关键期”的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到了4岁,宝宝的自信乐观就必然到来,这与他4岁之前一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其中延迟满足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宝宝的乐观品质。
       0-1岁半——
       培养宝宝延迟满足的忍耐力应该从零岁开始。当然,年龄越小,让宝宝忍耐的时间就要控制得越短。
   1.延迟满足要循序渐进
      一开始,不要太性急,在宝宝哭闹几声后可以立刻满足他的要求,然后逐渐将这种时间延长,让宝宝一点点习惯。
       2.帮助宝宝了解时限的概念
       每当宝宝急不可待要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帮助他理解他实现愿望的具体时限。比如:“我知道宝宝饿了,等我们看完这个故事,饭就熟了。宝宝的肚子就可以填饱了。”类似这样的辅助宝宝认识时间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他学会耐心地等待,而不是靠发脾气来消磨时间。
       1.5-3岁——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这时的宝宝已经能与你进行有效的交流了。
       1.延迟满足不是不理不睬
       2.限定时间帮助宝宝学会忍耐
       3.采取迂回策略锻炼宝宝的忍耐力
       4.延迟满足要掌握合适的度
       在使用延迟满足策略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分延迟满足,即对宝宝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宝宝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至挫伤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对父母的信任:一个极端是宝宝有求必应,长期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宝宝耐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绪波动剧烈。可见,父母把握好延迟满足的时间,是培养宝宝乐观品质的关键策略。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30 17:31:18

       心情教育——放大快乐的法宝
       所谓“心情教育”,就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孩子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
      
    “心情教育”需要关注的3种关系
       1.身边万物与我的关系
       “心情教育”提倡要让宝宝体会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作为一个人应该从中去寻找它们存在的意义,父母应帮助孩子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感受和体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使他们逐步认识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宝宝多与自然接触,懂得善待身边的事物,如玩具、用品等等。
       2.周围人群与我的关系
       *父母在爱宝宝的同时,一定要教宝宝懂得珍惜他人的爱,并学会给予他人爱。
       *鼓励宝宝与更多的小伙伴经常往来、友好相处。
       *重视培养宝宝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例如,可以带宝宝参与公益活动等,增进宝宝与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交往,让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的生活,培养平等协作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精神。
       3.我与自我的关系
      * 帮助宝宝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
      *帮助宝宝发展自我设计的能力。
      *帮助宝宝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

   “心情教育”培养要点
   1.多与宝宝进行语言的沟通
       2.给宝宝机会体验成功
       父母应鼓励,放手给宝宝做事、体验成功的机会。宝宝可以从帮助父母做家务,比如分发碗筷、擦拭家具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对于小的宝宝来说,自己尝试迈步、自己用勺子把饭送到嘴里、自己上下楼梯等等这些看来很不起眼的小事,也都能带给他了不起的成就感。此外,宝宝的各种游戏活动也有助于他体验成功的感觉。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宝宝积极情绪的形成。
    3.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

小达人 发表于 2013-8-30 17:35:24

本帖最后由于 2013-9-1 07:34 编辑

      挫折教育,打磨快乐的砂轮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挫折,过度的挫折对宝宝的心灵会造成伤害,但是适当地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却可以让宝宝在遭遇困难时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毕竟生活不是他想象的,世界不会为了他而改变。如果父母凡事都由着宝宝,一旦宝宝遭遇挫折就急不可待地伸出援手,将宝宝的挫折感不留痕迹地涂抹掉,那么宝宝就无法学会从挫折中自己站起来,寻找到新的支撑自己快乐的支点。

   宝宝体验挫折感的5个途径
    1.由身体素质带来的挫折感
      2.由父母带来的挫折感
      3.由同伴带来的挫折感
      4.由老师带来的挫折感
      5.由个人生活带来的挫折感
      宝宝的生活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样平平坦坦、一帆风顺,也有许多坑坑洼洼、大小波澜在考验和锤炼着宝宝面临困境时的健康品质,诸如自信、乐观、意志、忍耐以及自我调节或者改变困境的能力。

       进行挫折教育的关键期
       一个人乐观与否,依赖于他是否具有某些基本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包括:能够依赖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适应:听从父母的劝告,随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绪与理智的较量中,能够较为成功地摆脱情绪的控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到4岁,宝宝基本具备了上述这些心理品质,正是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乐观品质的最好时期。

       消除挫折感6宝典
       1.适当发泄,帮助宝宝消除挫折感
      当宝宝因为某件事情受挫,他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可能做出一些比较过激的事情。
   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沙袋,一面糊着白纸的发泄墙,每当他因为受挫而情绪不佳的时候,让他对着沙袋捶上一气,对着发泄墙乱涂一气,这些都有助于宝宝缓解受挫带来的失落感,同时也可以防止他采取别的不适当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2.适度安慰,减轻宝宝的挫折感
挫折教育不是说一定要让宝宝体验一败涂地的感觉。当他受挫时,适度的安慰仍然是必要的。面对受挫的宝宝,不管他受挫的原因是什么,都要先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表示理解,等他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后,再想方设法让他明白受挫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宝宝遇到困难而有沮丧表现的时候,父母往往产生同情、怜悯之情,要么代替宝宝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宝宝放弃努力,有的父母则厉声批评甚至体罚宝宝,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使宝宝无法形成自信和乐观的品质。   
       3.察颜观色,适时实施抗挫教育
学会尊重他人,是人际关系发展的第一步。处在以自我为中心阶段的宝宝因为无法控制他人,也会因此体验到严重的挫折感,让因此十分沮丧。这个时候,父母如果指责他,给他讲道理,他肯定无法接受或者根本就听不懂。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急于说服宝宝,而要给宝宝自己醒悟的机会,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关注别人的感受。
       4.将心比心,引导宝宝克服挫折感
宝宝因为自身能力有限,面对挫折的忍受度自然比较低,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是把责任归到别人身上,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闹腾不休。这时,父母的情绪疏导是非常必要的。聪明的妈妈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他的心情,在这个基础上诱导他一步步思考,让他自己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用这样疑问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可以提供给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自己发现错在哪里,同时也避免了妈妈的指责带给宝宝更多的挫折感与不认同感。   
      5.利用游戏培养抗挫折能力
父母平时可以多和宝宝玩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游戏,并且在游戏中掌握好分寸,既要让宝宝赢,给予他体验成功的机会,又要不失时机地让他输,让他在输的过程中体验挫折感,并学习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更加充满信心地期待下一次的成功。“这次你输了,不过下次你还有机会赢。”“宝宝赢了,真不错,不过下次你可不一定赢噢。”父母这样的暗示会给宝宝的心理一些不可或缺的抚慰,对增强宝宝的抗挫折能力十分有好处。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时要根据宝宝的发展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游戏,来训练宝宝的抗挫折能力。选择的游戏难度不要跨度太大。
      6.不向宝宝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
父母遭遇困难能够乐观自信,对培养宝宝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

(完结)

龙哥很势势 发表于 2013-8-30 18:10:45

林怡育儿在线的网址是什么呀?请给一个。

心情小雨 发表于 2013-12-9 19:33:02

我把它保存下来了 慢慢看,感谢推荐

sophiely 发表于 2015-10-23 10:13:48

先收藏,慢慢学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书一起读”之五《林怡说早教:宝宝情商促进方案》(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