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baba 发表于 2013-11-18 14:09:44

国学之代圣人立言

语文提高了分数,我们这下家长都在发愁如何提高学习,但有些话不吐不快,这是我在一个帖子里的回帖:

"国学还是要学一点的,必经还是中国人嘛.
但是要上升到文化,爱国什么的,我也觉得很奇怪.
言必称先贤,代圣人立言,不敢打破条条框框,老是要从祖先的兜里挑出什么,否则都不敢提.
就连转基因都要说我们祖先也如何如何..."

但主要还是转一下一个一个先生的博客,摘抄如下:

粗通文墨客的评论    梨花清友是为数不多的以现代观念和积极态度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以他的年龄,对国学的造诣,是高于许多所谓的专家的。他对“国学”的认识也颇有独到之处。在前一篇博客文章中,他把国学解释为一种精神,这一篇文章中,又进一步把国学解释为一种情感。这些我都是同意的。但什么是国学精神,国学情感呢?清友在本文中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代圣人立言”。既然要代圣人立言,那就要首先存了敬天重道之心,要树立教化黎元为民立则的责任感,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感。古代因为做学问而知名于天下后世的“国学大师”们,大多如此。然而这代圣人立言的国学精神,却终于把国学引向了不可挽回的衰微。因为,这国学精神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的:天道是先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存在的,圣人对天道的认识的掌握是十分完善的,圣人之教就是万古不易的天道。所以,国学精神是排斥怀疑和批判的,只强调刻苦的学习深入的理解与深刻的体会。因此,中国的“国学”,自从汉朝之后,除了诗词书法之外,很少有什么创新。后来,就连诗词书法也被格律与晋唐法度束缚的奄奄一息。以至再后来,面对生机勃勃的西学,不得不把“考据”(请注意,考据学不是考古学,考古学是地道的西学。考古学的思维基础是实证哲学,考据学的的哲学基础则是先验论)当成了唯一的对抗洋学问的法宝。当然,有时为了壮大声势,还要强拉上京剧武术与中医,其实这些东西,古代的文人们向来是不屑于将其视为学问的。我看国学捍卫者弘扬国故的文章,常常为他们难过,他们阐述国学辉煌伟大的文章,从思维方式语言观念语法逻辑到论文的形式结构,无一不是来自西学,让他们用韩愈《原道》的文法写一篇《国学不可不继承发扬论》,写得出吗?写出来,能说服自己吗?即便说服了自己,有信心说服别人吗?    范曾先生对国学是有些研究的,他也说,西方人重逻辑,中国人重情感。就是说,中国人的学问中,情感的因素较多,而理性的东西较为缺少。我们看古人的议论文章,说理十分透彻的很少,大多是靠着“礼”和“义”来感动人或简直就是压服人。这情胜于理,大概就是国学的特色和本质,或曰国学精神。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了,洋洋洒洒一篇美文,连武则天本人也十分赞赏,可就是到底也没说清武则天为什么是非法政权必须加以讨伐。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人生指导,倘若受了抵制,往往声泪俱下地说一句“妈妈是为了你好啊”,那子女大多改执拗为屈服。国学对国人的教化,大概以此为最大的成果。

菲比寻常1983 发表于 2013-11-18 17:49:22

本帖最后由 菲比寻常1983 于 2013-11-18 18:11 编辑

这种说法纯属先入为主。

这里的父母,想学国学的,基本上都在考虑怎样去伪存真,怎样去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兴趣,怎样引导。
有人感慨国学好,那是因为自己读了,懂了,实践了,因为老祖宗的书,让他想看明白了自己,想清楚了自己和外界世界的联系。

如果只为了高考那180分,大可不必这么纠结。多出的30分,又不是全多在文言文上。喜欢时事的,关注时事。喜欢阅读的,继续阅读。仍然可以用应试的态度去对待文言文,如果不是真心喜欢的话。

至于想“代圣人立言”,至于在别人耳朵边吼“救救孩子”的这种做法,怎么说呢?我一向懒得搭理这种宏大叙事。毕竟圣人出现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xuanxuanie 发表于 2013-11-18 19:24:36

在这国学版里的,不见得都是激发和保护孩子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家长,比如鼓吹用《周易》教育孩子的、让孩子素读的,100遍、200遍偏执型的家长,很大可能是在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思想。

ambrosia 发表于 2018-6-22 16:51:24

感谢分享,赞同

xhlf2008 发表于 2018-10-30 16:00:04

真用心,向您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之代圣人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