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hang4 发表于 2015-4-24 20:25:09

杂谈二十 阅读速度 申爸呢,早起床了,在追宇昂妈的帖子看。
昨天9点半,宇昂妈发言,问申爸:“@大申爸 申爸,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宇昂出现了一个很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他的阅读速度上来了,对我给他的定向阅读书完全不挑捡,给什么看什么。他已经吃掉三国原著,三国史话,现在西游记和阿西自然科学基础同时并进。三国原著每分钟800多字,白话文快的时候1800字每分钟。
我现在给基础他看,20分钟70页。但明显他看不懂,在读字,一目十行的速度。帆妈认为这个情况不可能,因为孩子哪里是在看,翻翻而已。但事实上他是在看,看完后有点累,晚上很快入睡。我每天给他定时是半小时,有时他会入迷超时,一小时的话就会很累,倒头就睡。
我的问题:下一步怎么走?全部给基础300吗”
说一下宇昂的情况申爸回头去翻李网高楼的帖子。宇昂妈是去年四月十九日第一次在高楼里发帖的。当时,宇昂差一个月八岁。这是宇昂妈在李网高楼里的所有发言: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562&extra=&authorid=127236&page=1宇昂妈带两个孩子,哥哥宇昂,妹妹琪琪。宇昂晚一年入学,所以,去年进李网楼的时候,宇昂是一年下学期....就是一年级群里孩子的时候,不过,年龄大一岁...
于申爸而言,这是个极端不寻常的特例:
1、宇昂妈显然明白了申爸说的伴随聆听要干什么;
2、宇昂坚决地开始伴听。尽管,按照申爸所说,宇昂的年龄已经超出范围了。当时,宇昂差一个月八岁;
3、宇昂不识多少字,当时,孩子还不能自主阅读。孩子在语文课上随堂学习认识汉字。就跟大申的情况差不多;
4、如果伴听,在孩子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第个作用,就是形成强悍的阅读能力的话,宇昂就是一个最特别的特例:孩子开始伴听的时机恰恰好,能够以最短的伴听时间,显现出效果。说实话,申爸毫不怀疑伴听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但是呢,申爸也没料到,这个效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在一个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了本来,申爸是这么想的:一年级群里的孩子,是最早伴听的一群。这些孩子呢,最快,也得等到二年级下学期,才能表现出伴听对阅读的影响。就是明年这个时候,才能到收获的季节。还有一年时间呢!申爸就是这么想的,尽管好奇,想知道结果,但还是淡定地在做别的事情。根本没有想打听结果的意思:时间还每么到,该干啥干啥宇昂处于极其特殊的位置,孩子的这个例子忽然跳出来,着实让申爸吃了一惊。一种被突然袭击了的感觉哈宇昂呢,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例在伴听思路指导下,有意识地走到“获得了强悍的阅读能力”的孩子。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整个过程,都被宇昂妈记录下来了....现在呢,任何一位一年级的妈妈,都可以去李网的高楼,看到这个过程的前半段。后半段呢,在我们群的聊天记录里面。群系的聊天记录李米娜。里面骆妈,你们呢,整理小组的妈妈,商量一下,怎么把宇昂妈散落在各个群里的发言,整理出来。这个很重要....当然,申爸是说,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妈妈,很重要我们一天天地往前走,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地方是,我们不知道前边的希望是什么....最难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么走,是不是正确,是不是能够走到终点。有了宇昂这个成功案例,可以给所有后来的孩子,做一个参照。尤其是,现在,有考试、成绩什么的压力。伴随聆听,不但和这些活动竞争时间,更严重的,是伴听和这些活动,直接竞争。它们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伴听的孩子,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于老师的课程进度,“老是心不在焉”的样子。伴听的孩子,绝大部分,不参与由老师主导的刻板规范的“课堂猜谜”活动。从一开始就不。孩子在课堂上,老是若有若无地想着自己的想。可是呢,精熟于课堂猜谜活动的孩子,他怎么也不可能“三国原著每分钟800多字,白话文快的时候1800字每分钟”你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吃掉了百来万字的三国演义...别的妈妈,看看自己还在吭哧瘪肚地就着拼音看简易读物的娃,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别吹牛了,”她们心理会想:“还每分钟800多字,你吹,看还怎么吹!”
宇昂妈过虑了。阅读这件事情,有点儿像骑自行车,一旦学会了,就一辈子都会。只要孩子已经能够以让人吃惊的速度阅读了,那以后的阅读能力只会越来越强劲。宇昂妈不用嘀咕这个。
事实上,宇昂已经获得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了...尽管,现在还看不出。可是,达成这个目标,已经在握了原因呢,很简单。阅读是一种“自增强”能力:孩子想获得更强的阅读能力吗?去读让孩子获得更强阅读能力的书!孩子已经能读了么....他自己靠读,而增强读的能力 “看仔细”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观念。对于孩子而言,在自然状态下,他已经把他想看的东西,“看仔细”了....尽管,我们成人也不知道,孩子到底在看什么....就如同伴听,我们确实不知道,孩子在听什么。
我们只能猜测,孩子在听什么,在看什么.... 是的。在孩子获得初步的成人意义下的阅读能力之后,他看不同类型的书籍,速度就不一样了。大申看查理九世,速度还是和当初差不多。一本书,半个小时就翻完了。可是,看《论治安策》《论贵粟疏》,就那么十几页的内容,撅着屁股,在那里琢磨一个多小时嗯...宇昂妈有时间,把最开始,把宇昂进入自主阅读状态的情形,详细地描述一下。尤其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是一种“震惊”,“自己都不相信”的感觉。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因为,一旦孩子进入了自主阅读期,接下来“读字”的阶段,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一段时间,要利用好。嗯...先说这么多,回头接着说。 附录1:宇昂妈-小学群9:36:16@大申爸 申爸,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宇昂出现了一个很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他的阅读速度上来了,对我给他的定向阅读书完全不挑捡,给什么看什么。他已经吃掉三国原著,三国史话,现在西游记和阿西自然科学基础同时并进。三国原著每分钟800多字,白话文快的时候1800字每分钟。
我现在给基础他看,20分钟70页。但明显他看不懂,在读字,一目十行的速度。帆妈认为这个情况不可能,因为孩子哪里是在看,翻翻而已。但事实上他是在看,看完后有点累,晚上很快入睡。我每天给他定时是半小时,有时他会入迷超时,一小时的话就会很累,倒头就睡。
我的问题:下一步怎么走?全部给基础300吗大申爸9:39:54嗯,宇昂现在几岁啦?宇昂妈-小学群9:40:0906年5月,二年级下同骆一样大。但读晚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开始伴听,整整一年,全部都是高端资料大申爸9:42:28嗯...给宇昂林汉达,和所有的李毓佩。还有可怕的科学。把这些书,都放在宇昂手边,随便他去取看。还有,所有的小学语文课本。宇昂妈,让大家把宇昂的状态,转各群,给爸爸妈妈们看看吧。
这是事实,又不是杜撰出来的。
好吧?彬妈-闽粤桂9:44:33请教申爸,二年级下,李毓佩已经翻烂了,两个出版社的也都看了。还可以继续给吗?要不要收起来了,可怕科学挑着看的,林汉达引导还没看进去。大申爸9:45:25李毓佩不是有很多很多么...不管几年级的,只要是李毓佩,就都给。眉豆妈-花果山12:07:06之前不知道申爸理论,只是为了眉豆的近视,才把阅读的时间改成听故事的。给的也是乱七八糟的,但是呢,误打误撞把神奇校车,窗边的小豆豆,查理,淘气包埃米尔,绿野仙踪啥的都给听了。申爸高楼没爬一半,我就去给她试,听海底二万里,非常自然就是拿着本书听啊,好像她打小就这么伴听一样!眉豆现在就是给什么读什么阶段啦~跟宇昂状态差不多~
山爸上传的《恰同学少年》和《毛泽东》上部,申爸下载了,看了。
这个很好。不过呢,有个问题:毛泽东上部的片头和片尾,实在无趣。不好。
有没有爸爸妈妈,方便使用视频编辑器的,可以把《毛泽东》上部所有的片头和片尾去掉,再共享?



yzhang4 发表于 2015-4-24 20:26:04

杂谈二十一 阅读引导 嗯....今天呢,申爸回答几个问题吧。
欢喜妈在问:

考虑到,很多孩子识字早,现在,开始进入自主阅读...另外呢,明年这个时候,会有成批的孩子,进入自主阅读状态。
读什么,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像宇昂那样,刚刚进入自主阅读状态的孩子,都有一个“读字”的阶段。不管你给什么,他都当字来读。
这个阶段呢,非常有价值。很多妈妈,在这个阶段,给童话,儿童文学什么的。
童话,儿童文学呢,孩子自己喜欢。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喜欢,就给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其实呢,这个难得的阶段,给孩子儿童文学作品,根子上来讲,是浪费机会了。
因为,本质上来讲,孩子对那些儿童文学作品,还是“读不懂”的,这个年龄。这就奇怪了:怎么会“读不懂”呢?申爸说读不懂,是从儿童文学作品要表现的主题,或者通俗的说法,其“教育意义”的角度而言的。至于文字和情节,孩子当然能够读懂。这个呢,以后再详细说。一方面,孩子读不懂;最重要的,是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假想了一个虚构的环境。
孩子这个时候,正是其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成型的关键期。你给他什么,他都认为什么是真的。
真实的。儿童文学作品读多了,孩子自然会把里面虚构的世界,小脑袋里当成真实的。
这很麻烦。在阅读初期,儿童文学作品,要不要给呢?可以少给一些。
并且,儿童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母题。
有些类型的母题,可以适当多给一些。其他的呢,等到何时的时候再给,最好。
这个回头申爸专门认真说。
在孩子阅读初期,就在“读字”那个阶段,给自然世界图景的资料。
主要可以给两套资料:一个是可怕的科学,另一个是少年科学画报。
少年科学画报,比较少了,不好卖;但是,可怕的科学,足够地多。
孩子读完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比如哈利波特之火,就给可怕的科学。
如果有少年科学画报最好,让孩子自己读。
事实上,全部的可怕的科学和少年科学画报,是非常多的。摞起来,比孩子的身高都要高。
很多很多,足够孩子读的。
一般来讲,不需要妈妈再去找别的读物了。读完了这两套书,给李毓佩。
给李毓佩,申爸发现,很多妈妈只给小学低年级的李毓佩。这恰好不对,不能够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
要把所能找到的李毓佩,一股脑全都给到孩子那里、不管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的,都给
孩子就是当故事读而已。
申爸要说一点的是:说知识深,知识浅,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的;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主要使命是建构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只要是有关这个世界的的正确的描述,对孩子来讲,是无所谓深浅的。
孩子不应该认为相对论比欧几里得几何深...尽管相对论在欧几里得几何两千年多年后才发展出来;相对论要到大学才学,而后者小学就开讲了...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
孩子不加区分地读任何一本李毓佩....当然,是在“读字”这个阶段...他不管里面讲的内容,是小学低年级的,还是要到大学才讲的。
孩子从孩子的方式,读书,建构整个世界的图景。在孩子的方式中,不管“深浅”,拿过来,都一样读。“深浅”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里面的东西,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
还有呢,要给孩子的,就是一套小学语文课本。这个课本呢,于孩子,它就是一套故事。
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有么有“深浅”的概念呢?有还是有的。不过,孩子的深浅,和正规教育的深浅,不一样。
孩子是从词汇、句式的复杂程度这个角度,来区分哪些“深”,哪些“浅”的。他是从语言的角度,来区分深浅的。
孩子阅读,只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他读什么。语言、读物的形式和主题。这些个东西呢,咱们慢慢说。
引导孩子阅读,在技巧上的精髓,就是交替运用这三个因素,引导孩子的阅读不断深入。


长沙琴童 发表于 2015-4-24 20:39:17

想买宝文堂红楼梦给孩子看。因为原版里有些荤段子。可惜孔夫子里的全都内页黄掉了,不适合小孩子翻阅。如果哪位网友手中有电子版的分享一下就好了,想去打印一套。

wawatudou 发表于 2015-4-24 23:07:33

长沙琴童 发表于 2015-4-24 2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买宝文堂红楼梦给孩子看。因为原版里有些荤段子。可惜孔夫子里的全都内页黄掉了,不适合小孩子翻阅。如果 ...

http://item.jd.com/11307745.html

内容一样,封面改了。新书。

长沙琴童 发表于 2015-4-25 07:55:32

本帖最后由 长沙琴童 于 2015-4-25 08:07 编辑

wawatudou 发表于 2015-4-24 23: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ttp://item.jd.com/11307745.html

内容一样,封面改了。新书。
太感谢您告诉我这条信息了。

青禾 发表于 2015-4-30 15:26:49

今天终于看完了,学习进步,以后再好好读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6 15:16:11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6 15:25 编辑

杂谈二十二 商务与教育 刚才,申爸上来,看到两点钟的时候,妈妈们去秒杀那些世界民间故事丛书了。咱们这里,有很多“老人”,更有很多“新人”。这个景象,给新到来的妈妈看到了,很是狐疑:这算什么啊?乱七八糟的,还教育呢。小河她们,兢兢业业地组织活动,很热闹,很好。可是呢,热闹的妈妈在热闹的同时,也抽几秒钟,停下来,想一想:那得多少义工,在背后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啊。嗯...申爸呢,趁这个机会,比较系统地说一说,在申爸的头脑里面,这个商务和教育的关系。我们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光凭热情,凭意愿,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我们手里,得有教育好孩子所必须的手段。这些手段呢...申爸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书,得有吧?这些手段,当妈妈们需要用到了的时候,往往不凑手。不是“往往不凑手”,而是一定“不凑手”。平时,书多得让你发烦;可是,孩子长大了,敏感期到了,你就会发现,手里的书,根本不够用。比如说,咱们群系里的孩子,很快就到小学二年级了。在小学二年级,孩子忽然有一天,他就特别喜欢看漫画。比如,季诺的那种无字漫画。喜欢琢磨那种漫画,能看得懂,那一定是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好处的。可是,妈妈即便在此之前,细心收集过漫画...你等到孩子真的到了那一天,妈妈也会发现,你自己收集的七八本漫画,根本不够孩子看的。大申在那个阶段,看了有五六十本漫画。申爸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收漫画了。比如,那套《世界漫画长廊》,一套就有八本,厚厚的一摞。可是,大申一旦进入了敏感期,那家伙,两个星期,就把一摞漫画给啃光了。 还好,申爸这边有首都图书馆。申爸把首图里面所有有品位的漫画,全部借回来,给大申看。不光首图,包括东城图书馆,西城图书馆里面收藏的译林漫画,全都借回来看了。即便是这样,大申还是不停地追问:“你还有好看的漫画吗?”申爸只好告诉大申:“实在没有了。”大申叹口气,到书架上,把看过的《世界漫画长廊》找一本,再看一遍。这个时候,申爸就想:TMD!为什么没有人把好的漫画都聚在一起,申爸可以去买呢?这个时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你有钱,肯花钱,你也买不到足够的书来给孩子看。那个时候呢,申爸还不知道有孔夫子。等到申爸知道了孔夫子.....上面确实可以买到历史上出版的各种好的漫画....申爸一口气,把三联的《外国漫画丛刊》给买了回来...不惜血本地搬回来了。那一本书,都卖200块了,真贵!可是呢,等两年之后,申爸巴巴地把书给大申,大申意兴阑珊地翻了一下,就放沙发上不动了:孩子敏感期过去了。明摆着的事情: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在这个敏感期,获得了高质量的漫画。事实是,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敏感期,根本就没接触到漫画。

可是,咱们这里的孩子,不一样。妈妈们已经都知道了二年级的漫画敏感期。可是,咱们有足够的书吗?申爸跟小河说,把《外国漫画丛刊》都扫回来,竞价。小河到孔网上看了一圈,回来跟申爸说,那个书,根本就没几本。没有扫的价值。申爸只好把这套书告诉群主和义工她们,让她们自己去看,合适的,自己买了算了。 三联的《外国漫画家丛刊》,申爸给个书影哈:


扉页:


封底:

这一本书,申爸花了200块买回来的。申爸就想:为什么没有人买这个呢?他们根据孩子的敏感期,把所需要的资料,都准备齐。每种都很多很多品种,足够供应。等到自己的孩子到了二年级,妈妈观察到孩子进入了漫画敏感期,并且也笃定孩子进入了敏感期,那就到哪里马上下单,买上它一箱子的漫画,高品质的。那该多好啊,那该!这还不浪费:申爸说每个孩子都会进入漫画敏感期...妈妈就去预先淘漫画。万一孩子的漫画敏感期不来呢?那不白淘了吗?你等孩子确实狂喜欢漫画了,再买,不是更好吗?我们都知道,即便是我们有钱,临时也买不到足够高质量的书籍资料。个中的原因呢,申爸解释过了。

再扼要说一下吧:高质量的书籍,本来是为社会中一小群菁英来服务的。这群人的数量很少。人少,需求量就小。所以呢,那些高质量的图书,出版社是不会印很多的。这是由市场容量所决定的事情。 市场没有那么大,书印多了,卖不出去。这是以前的实际状况。
      当我们发现了天书,发现了“扳道器”之后,每个适龄的孩子,就都需要一本高质量的书了。这一下子,“市场”变成了无限大。
原来,已经稳定的高质量图书的供应体系,一时间,就完全顾不过来新涌入的“小消费者”了。这个呢,是妈妈们秒书,秒冒烟了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一条路:靠商业的力量来解决。
   现在呢,咱们群里的妈妈,是第一批使用“天书”“扳道器”手段的家长。在某种意义上,这第一批是最倒霉的:旧的系统供应不上,新的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有妈妈会说:“咱们众筹啊,印啊!”众筹任何一本书,最基本的起印量,2000册,咱们还都达不到。所以呢,哈妈她们在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妈妈进来。人多了,咱们就能够达到基本起印量了。
咱们得吸引多少妈妈来呢?按照10%的购买率估算,咱们的群系里面,得有两万人,才行。这是这个。

申爸呢,不止是期望有足够的漫画,可以去众筹民间故事。挑最好的民间故事,众筹,原样重印。申爸是希望,在将来,能够出现这样的商务公司:他们不仅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书籍,还能够告诉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妈妈,您的孩子到了什么敏感期了!
小学二年级了吗?好的,推荐给您这个“高品质漫画包”,里面有最基本的十一本漫画。先买回去,给孩子看。孩子喜欢,还要的话,您可以马上下单:还有漫画增强包。里面有四十本漫画!您的孩子,小学四年级了?好的,孩子要进入民间故事敏感期了。推荐给您这个“世界民间故事丛书”,买回去,26本,让孩子在最需要的时候,一次看个够。五岁半了,进入天书敏感期了吗?进入了,好的,基本天书集买回去,里面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有伊林,有改变世界的观念,有数科学的语言,有史记,有论语译注,有老子新注新译,有世界史纲....孩子教育所需要的天书,里面都有,齐的。回到家,拆开包装,给孩子每天读,就行了。妈妈人肉,累吗?累了,今天有事加班,回不去给孩子读,那好,有所有这些书的朗读....各种的,有配古典音乐的,有男声的,有女声的,有庄重版的,有亲昵版的...可以选。选完了,让孩子伴听就行了。

孩子呢,伴听。弄个故事机,到处跑。妈妈要是没到家,就没人给孩子开故事机....申爸希望有公司能够提供智能故事机....只要孩子一进家门,它自动就开始播放。孩子出去了,一关门,他自己就停止。不止这样。孩子听的每一分钟故事,在Internet的服务器上,都有记录。听了什么,每天听了多长时间,可以统计,可以分析...这个孩子的教育啊,在这个年龄,均衡非常重要。你的孩子,都听了哪些主题的故事,听了多长时间了?妈妈记得住吗?记不住。有了智能的故事机,妈妈只要看一下已听内容的统计分布,就知道下一步,该引导孩子去听什么内容了。所有这些设想呢,如果没有商业机制介入进来,那就只能是空想。
   阳爸做了一个故事机。尽管距离这个设想,还很远。可是,毕竟已经有了一个了。不走出第一步,那就永远也走不出去。对阳爸故事机感兴趣的妈妈,可以购买,支持阳爸,让他改进...申爸呢,对于商务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观念是很开明的,也是很明确的:它们之间,不是天生的对立关系。对于教育而言,商务是一个手段。这个手段用好了,可以极大地促进教育的进展。这就是申爸一直在讲的:欢迎妈妈们在咱们这个平台上做生意的原因。有对生意感兴趣的妈妈,就可以试着做:办培训班也好,印书也好,做故事机也好...什么都可以做,只要是对孩子的教育有价值的业务,就都可以做。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6 15:57:29

杂谈二十三 从孩子思维成长角度看阅读从4.5—5.5岁“为什么”、5.5—7.5岁“词汇”到...接着说哈。昨天,提到这个民间故事,对于孩子思维的成长,有很大的意义。我们总体地来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喜欢的事物。它们有什么规律呢?可以说,孩子喜欢的事物,是他智力发展到那个阶段,于他的智力发展来讲,必须的东西。他缺什么,就去找什么。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呢,他找什么,你就给他提供什么。提供到足够。满足他。很久以前,有一件特别让申爸迷惑的事情。那个时候,在爱网,申爸详细地记述过:大申没有别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经历过的问为什么的时期。这里的爸爸妈妈都清楚地记得孩子那个问为什么的时期,把你问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大申没有。没有的原因呢,当时申爸就猜测到了:是因为就在大申的为什么敏感期来临之前,申爸阴差阳错地,采取了一项措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当时,在大申四岁半的时候,“为了让孩子理解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申爸给大申引入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二氧化碳,另一个是原子。当时申爸考虑很简单:我们身边的世界里的所有事物,除了活的,就是死的。活的呢,生命,它要新陈代谢。所以呢,大申只要对活的感兴趣,就说到二氧化碳那里去。归结到一个原点去。死的呢?没生命的,总是由原子构成的。大申要是对没生命的东西感兴趣,那就能说到原子那里去。也归结到一个原点去。所以呢,申爸就想,只要把二氧化碳和原子的概念引入进来,大申看到所有的事物,就都能联系到这两个基点上来了。联系联系,都能联系,孩子总能感觉到说,“啊!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其实呢,现在,申爸知道,孩子在四岁的时候,是感觉不到这个的。不过,那个时候,申爸想到了,也就做了。希望发生的事情,自然没有发生。可是,无心插柳,柳却成荫了。申爸刚给大申引入完这两个概念,正好撞上了孩子的为什么敏感期。大申自然要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申爸呢,手上有了两个powerful的武器,从容应对大申的所有为什么。大申只要一问为什么,申爸最多两个转折,就把事情不是归结到二氧化碳身上去了,就是归结到原子身上去了。归结到这两个原点上,大申就不再继续追问了。为什么链条就此终结。当时,申爸有明显的感觉:大申在摸熟了申爸回答为什么的思路之后,就开始自己试着也按照那个路子,自己去解答他自己的“为什么”。于是呢,大申就再不问为什么了。大申的为什么敏感期,刚刚开始,就结束了。大申肯定还有为什么。这一点,和别的孩子一样;只不过,他自己问为什么,自己胡琢磨,琢磨答案。反正,是不问申爸申妈为什么了。一直到今天,申爸也闹不清,在那个年龄...四岁半到五岁半吧...他的神经系统,具体发展到了一个什么阶段,导致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不过呢,申爸也可以笃定:这种为什么,一定是终结于一个人最基本的信念为止。这些最基本的信念呢,不能多。多了,人心里不踏实;只有几个基本信念,然后,生活中发生的为什么,经过理性的过程,能够逻辑地杵到这些基本信念上,人就踏实了。不止是孩子,成人也是一样。申爸只要把大申问的为什么,理性逻辑地杵到“二氧化碳”和“原子”上面,大申的小头脑,就觉得踏实了。这相当于终极回答了他的“为什么”。妈妈们要考虑到,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那个年龄,都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这只能解释成一个原因:孩子神经系统的发展,到了那个年龄,产生了问“为什么”的内在需要。孩子呢,走进“为什么”敏感期.....有这个年龄孩子的爸爸妈妈,去爱网找那个“大申爸育儿心得”哈,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录,申爸当时是怎么搞的.....走了没有多久,一年不到吧,孩子神经系统的发展,让孩子产生了另外一种内在的需要:接收词汇。这个,就是李网高楼的主题了。让我们站在山顶上,俯瞰一下接收词汇这件事情。从总体上看,接收词汇这件事情,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属性:接收到的词汇,作为一个集合,有主题性。你光看你自己的孩子,很难看清这一点哈...你要升起来,到高空,坐在飞机上俯瞰,才能看清楚全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他每天听到的都是圣经,和圣经有关的故事。那些孩子的小头脑中,自然聚集了圣经这个主题。相比较而言,中世界的孩子,肯定没有听说过原子,中子,夸克,原子弹,氢弹,核反应堆,热核反应,相对论,光谱,波长,波粒二象性......这些词汇,是他们之后,科学发展,才出现的词汇。我们的孩子呢,听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这些词汇,都听过。假设说,有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把一个中世界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摆到一起,到今天这个环境里,让两个孩子在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里,继续成长,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看,乐妈昨天的发言:

乐妈没有说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乐妈体会很深。申爸给你举例来说,就清楚了。乐妈带乐乐去旧货市场,其实呢,是去潘家园看旧书摊儿。更能体现出乐妈的这种“很深的体会”的,还不是逛旧书摊。从潘家园旧货市场,再往东一里地,去首都图书馆。那里的书,可比旧书摊上的书,多多了。申爸带大申去首都图书馆。大申呢,在书架里面穿行....无穷无尽的书,大申都不留意....他留意什么呢?他留意,他读过的主题的书!在他读过的主题的书里面...不要忘了,即便是“世界历史”这个主题,首图四层的开架阅览区,也有整整一个书架的书呢!在这个主题下面,什么东西,决定大申具体会选哪本书呢?取决于这本书的风格!大申只选他读过的,喜欢的风格的书!这个过程呢,申爸曾经详细地写过...就是写大申去首图选书,选多了,用了45分钟,把多出来的书都读完了,剩下的借走那件事....
有熟悉申爸资料的妈妈,麻烦把那段转过来。妈妈们呢,非亲身经历过....乐妈是经历过,第一个回来回馈这件事情的妈妈...妈妈们只要把孩子带去图书馆,亲身经历一次,就感觉到那个触动了。那个触动是很大很大的,可以用“震撼”来形容的。为什么申爸那么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设计?那是因为,好的装帧设计,和好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块儿的。在日常阅读中,给孩子养成对好的艺术风格,装帧设计口味上的偏好,就会决定孩子将来具体选哪本书来读.....孩子呢,在成长。现在,妈妈决定给孩子读什么书。总有一天,妈妈就决定不了了,孩子自己决定。在妈妈能决定的时候,形成孩子对书籍的艺术风格的偏好,等到妈妈决定不了了的时候,这种偏好就继续引导孩子,自己去找好书来读。这个艺术上的偏好,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当然,对于我们成人,重要内容好,封面设计是无所谓的。只要内容一样,哪个版本,无甚所谓....但是,对于孩子,却完全不然。申爸一直说的是“给孩子选书”,不是“给大人选书”。嗯...具体选哪本书,是由这本书的看上去的风格决定的。可是,我们退回一步:决定孩子在哪个书架前面停下来,却不是风格决定的。那是由主题决定的。图书馆啊,它那个书都是按照内容分类摆放的。孩子是在自然科学书架前停下来;是在科普书前停下来;是在历史书架前停下来:具体是在世界史书架前停下来;还是在中国史书架前停下来;是在中国古代史书架前停下来,还是在中国近代史书架前停下来....这个,是由孩子喜欢的主题所决定的。孩子最喜欢的主题呢,就是孩子截止到今天,小头脑中聚集了最多词汇的主题。那个中世纪的孩子,到了今天,和今天的孩子,一起去图书馆的话,他们停下来的书架,一定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原因,就是前此,他们接触到的词汇,是不一样的。孩子喜欢不同的主题,喜欢不同的风格、不同品质的图书....这些,在我们的社会,会自然地被赋予人文解读。不同的孩子,给人不同的感受....你想想,一个八岁的孩子,他正捧着一本厚厚的新知文库在读,和另一个八岁的孩子,他正捧着一本阿衰在读,那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可是,这种不同呢,它的起源,却是没有任何人文色彩的。是一种无机的,冷冰冰的必然:起源于孩子内在的吸收词汇的需要。孩子需要吸收词汇,妈妈给孩子吸收词汇的资料,导致了孩子到了八岁的时候,他是喜欢读新知文库,还是阿衰。这是一个典型的,环境造就人的例子。现在,关键问题是,当孩子吸收完词汇之后,什么东西发展成了他的内在的需要。下一步,是什么? 附录:这一天其他内容:关于旧书品相啊,看到义工妈妈们竞拍书的通知了。申爸说一下哈,接下来呢,我们要竞价很多“孩子读的书”。他这个东西吧,妈妈们要知道,让孩子喜欢,于这个东西本身,恐怕不是件可喜的事情:孩子会把这个东西弄得又脏又旧。越是孩子喜欢的书,越是这样。申爸前此,也买了很多“孩子的书”给大申。那个东西,是在是....里面撕了,折了角,就不用说了。特别是,封面给弄得又脏又旧。申爸给大家看几本哈:

就这样的。完了呢,妈妈们看细节哈:

就都这个德行了。

不过呢,越是这样的书,你给到孩子,他越是喜欢看:别的孩子喜欢过的书么。妈妈弄一堆旧书,给孩子去挑。孩子挑出来的,都是最破最旧那几本。孩子喜欢的书,旧书,你就没法儿看品相了。只能说:不影响阅读,也就行了。





千金早早2006 发表于 2015-5-27 10:48:43

witchforever 发表于 2014-10-13 14: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占个位子,我小时候拿到学校发的新书一般都是先看选修的,哈哈。

我也是啊。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1:00:19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7 11:20 编辑

说书杂谈23-1 从孩子思维成长角度看阅读之二从4.5—5.5岁“为什么”、5.5—7.5岁“词汇”到7.5-9岁“好奇心”(复杂系统渐形成“自组织”起作用)
昨天呢,说到孩子吸收完词汇。那么,在其后,什么东西又发展成孩子的内在需要了呢? 在说这个之前呢,申爸说一个自然现象:自组织。 在大城市里面住的妈妈,要是乘公共汽车上下班的话,不知道你们留没留意过一个现象:在早晚高峰时段,你等公共汽车。那个车,等不来。可是,一旦来车了,就来一大串!这种现象,在非高峰时段,不是这样的。就非高峰时段,车是均匀到来的。因为高峰时段,所以公交公司增加了发车的频率。
但这不是一来一串儿根本原因。在非高峰时间,即便也增加发车频率,到来的车,还是均匀。高峰时段,公共汽车在过路口的时候....那个时间,路上的行人也多....在每一站,上下车的人也多。
这是造成公共汽车一来一串儿的原因。
就是说,只要是公共汽车,只要是在高峰时段,必然会一来一串。 所以呢,有经验的妈妈,都不上那第一辆车。因为她知道,只要车来了一辆...第一辆车必然挤得透不过气来...那么接着马上就回来好几辆。
做后边的车。上面基本没人。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现象:你想啊,假设,你在公交车总站。在你这里发出去的车,是匀速发出的,每90秒钟,走一趟。
等过了十站八站,它们就串成糖葫芦了。是什么决定,没一串糖葫芦,到底有几辆车呢?糖葫芦和糖葫芦之间,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它们分开的呢? 你考虑到,如果你到公共汽车站的时间不对,运气不好。上一串糖葫芦的最后一辆,刚刚离站。你没赶上,眼看着车走了;你等下一串糖葫芦的第一辆,等了十多分钟。那两辆车在总站发车的时候,间隔可都是90秒啊!怎么到了你这里,时间就相差那么多了呢?简单的追踪,是很难找到这里面的原因的。 极其精密的测量、分析以及计算机模拟表明,决定糖葫芦在哪里断掉的,是公共汽车在第一站遇到的十分微小的差异:可能是最后一个上车的乘客,稍微愣了一下神儿,耽误了半秒钟,甚至几百微秒的时间,就导致糖葫芦在这辆车这里断掉了。那个乘客耽误的几百微秒造成的间距,会在以后的每一站,每一个红绿灯路口,被急剧地放大。放大的结果,十几站后,到了你这里,就变成十几分钟了。在原初,极微小的扰动,被系统不断地放大,导致后来的巨大差异。
这就是混沌。
混沌现象是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之一,所谓在墨西哥的一只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导致纽约的一场暴风雨。 混沌和孩子的内在需要,有什么关系呢?混沌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妈妈要考虑到,早高峰公交车串糖葫芦,是一个规律。这是不争的事实。规律就意味着“有序”。
这种有序的现象,就称作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性。在早高峰,公交车、行人、乘客、红绿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出现了自组织现象。这就导致了“串糖葫芦”现象。 这是自然规律。就如同水要往低处流,风一吹,树叶就动一样,都是自然的规律。任何由独立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都会出现自组织的现象。
大自然就是这么设计的。自组织现象,有随机的特性。并且,这种随机....随机么,按照字面意思...你是不可预测的。就是说,你站在公交车总站,你根本预测不了,在你面前开出去的车,在哪一辆那里会断开。你能够预测到的,只能:它们肯定会断开,变成一串串的糖葫芦。 我们说词汇。 词汇进入到孩子的小头脑里边,被存储起来。 存储到哪里呢?存储到神经元的网络里面。新形成的突触,让一些神经元连接起来,构成新的网络。词汇就存储在新形成的网络里面。
孩子听,一直听到七岁半。
孩子小头脑里面的网络,越来越复杂。所有连接着的神经元,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刚才说了,自组织现象是复杂系统的天然属性。 那么,由存储着经验、存储着词汇的神经元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们从宏观上,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呢?
具体地说,在阅读上,孩子的表现如何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好奇心,达到了一生的顶峰。
就是在七岁半的时候。孩子什么都喜欢读....只要在语言上,没有障碍的读物就行...对什么都好奇。那么,在所有的主题里面,最好奇的是什么呢?或者做一个测试,把很多种不同主题的书,全部摆放在孩子面前,他选哪一种呢?他会选能够扩展他认知范围的书来读;如果恰好,这种书在风格上,又是孩子习惯了的风格,那孩子就毫不犹豫,拿起来就狂读起来了。 在这个时候,申爸可以肯定:不同的孩子,感兴趣的具体的书,会不一样。作为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的孩子,感兴趣什么书呢?那些自然探索,神秘现象的书。什么UFO,美国51区,百慕大三角...这些个东西,对孩子狂有吸引力。可惜,至今为止,申爸还没看到一本适合孩子阅读这类书籍。有几本候选,回头申爸介绍给妈妈们。 自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对于拓展他们边界的书籍,给予特殊的重视。
这就是从7.5到9岁这两年半的时间里面,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 注意,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的简单认知。 采取的方式,从幼年的直接感知,变成现在的从间接经验里面来感知。这个阶段,申爸在大申那里,做得并不好。因为没有识别出来。
可是,孩子一旦进入10岁,申爸就明确识别出,孩子需要什么了。
民间故事,是最重要的一环。 先说到这儿。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1:03:26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7 11:05 编辑

杂谈二十四 语言篇1:孩子内在(神经网络建设)需要2方面——话题、语言(荐书相关:北京外国语大学编的汉语课本,商务印书馆的汉语课本)任何一件和智力相关的活动,你都能把它变成一种乐趣....申爸是说,孩子学习,也是一样。 从本质上来讲呢,任何和智力有关的活动,都会点亮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当这些区域的神经网络建构起来,反复被点亮之后,兴趣的现象,就出现了。 对于孩子,在最初的时候,他还什么神经网络也没有...需要从头建构。 最初的时候,给孩子聆听,观看,什么类型的资料,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呢,六年之前,大申刚进入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你问申爸,你知道大家都给孩子什么资料吗? 申爸不知道。 申爸呢,只知道,要给孩子科学方面的资料。那时候想到的原因,不过“科学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占有话语权的领域”。 所以,要给科学方面的资料。 申爸这么想了,也这么给了。 申爸是大申的爸爸,于大申而言,申爸说了,就算。
   可是,申爸呢,一直没有留意一件事情:身边别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妈妈都给孩子什么资料? 或者说,申爸给大申的资料,和社会主流,一致吗? 和流行是否一致...这个,从来不是申爸考虑的事情。 申爸呢,是从孩子本身那里出发:努力识别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努力提供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东西;识别,要有推测,有了推测,拿到孩子那里去试验:很简单的事情啊,你想到什么,回家就到孩子那里去试,多方便啊。
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申爸试图总结。 孩子呢,他成长,确实有内在的需要。 天然的需要。这种天然的需要呢,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话题的需要。好比说,孩子到了四五岁,六七岁,他就会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来的”,“我是怎么来的”这些话题产生好奇。 神话,主要的, 一部分内同,就是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尽管不“不科学”,但确实社会图景下的“真实”。 从这个 意义上,给神话很重要哦....完了呢,孩子还有“我是怎么来的”这个疑问。有了这个疑问,他就要问。孩子是从妈妈肚肚里爬出来的。这个呢,给孩子一个BBC的纪录片,真实记录分娩的过程,他就知道了。他知道了,就再也不问了。 他知道了么。
    当孩子的思维发展了,对于客体的不变性,有了认知;他自然就会产生:身边这些客体,“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样的疑问。 神话可以回答这些“大疑问”。

    还有呢,另外一个方面...语言。 北京电视台还是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做“行走的餐桌”....哪位爸爸妈妈知道这个节目?如果有在线视频,请找个来。 还有一个节目...叫做什么来的,申爸一时想不起来。等大申起床了,问问大申,就知道了。 这个节目是有关科学的。 他们这两个节目,里面各有一个女主持人。

行走的餐桌的女主持人是个外国人,波兰人。她用生硬的汉语主持一个流畅的节目;那个科学节目里面的女主持人呢,是个中国人,她用流畅的汉语主持一个生硬的节目。 节目流畅,意思是说,节目有思路,主持人能够很好地把节目的思路传达给观众;语言流畅,是说主持人说起汉语来,滑溜顺畅。她在说话这件事情上,不存在调动肌肉的技巧上的困难。 流畅的语言不等于流畅的思维。 有思维流畅语言流畅的,可以去百家讲坛当易中天;有思维流畅语言生硬的,也可以主持好的节目,比如那个波兰女孩儿主持的行走的餐桌;有思维滞涩语言流畅的,要是幸运长得漂亮,可以当花瓶型主持人,就像那个科学节目;有思维滞涩语言滞涩,这种是傻瓜。

语言和思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我们呢,站在小孩子的角度,来看语言和思维这两件事情。 小孩子,他既面临着学习语言的任务;也面临这建构思维的任务。 刚才说了,小孩子在那个阶段,会对客体是怎么来的这件事情,产生内在的好奇。这是一个驱动力,驱动小孩子对任何说这个主题的话,都感兴趣听。他对内容感兴趣么。 可是啊,同样的内容,可以由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同样是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市面上买到几百种书籍。 这些书籍呢,从语言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 它不同的作者写的么。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小孩子....这个年龄哦,正是小孩子学习语言的年龄...在学习他感兴趣的话题的同时,又学到好的语言呢? 什么是好的语言?精确明确准确,平常口语化又优雅。这是最上等的语言。
我们找来用上等语言承载的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的资料给到孩子。孩子就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同时,习惯学会进而掌握了这种语言风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主题驱动兴趣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可是呢,还有另外的反作用。我们设想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 长袜子皮皮。 林格伦的这个淘气故事,小孩子都喜欢。不论男孩儿女孩儿,都喜欢。可是呢,假如林纾再生,我们请林纾用文言翻译一版长袜子皮皮。妈妈把这个文言版读给娃听... 娃还喜欢吗还? 不喜欢么。他听不懂。
    请贺麟先生翻译一版学术版的《长袜子皮皮》,再读给孩子听,有待如何? 学术版的《长袜子皮皮》有什么特点啊?句子巨长,一个自然段,就一句话。结构复杂,状语套着定语定语还有定语的那种语言。
    孩子会喜欢吗? 不一定。 一般会喜欢的。毕竟都是现代汉语,孩子还是能够从复杂的语言中,抽取出意思的....尽管没有李之义的译本容易,但还是可以。如果刘鹗再生,请刘鹗翻一版文白夹杂本,有待如何呢? 孩子对于李之义版林纾版贺麟版刘鹗版的《长袜子皮皮》的不同反应,说明了一个问题:语言是对思维有反作用的。 孩子很可能接受刘鹗和贺麟,但不接受林纾。

   我们继续看,看那个波兰女孩儿。 她是波兰人,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 她到中国的时候....随便说,假设是22岁....在此之前,她一直都是说波兰语。中文是第一外语,到了中国之后,才开始学习的。 行走的餐桌,很多啊:
file:///C:/Users/ThinkPad/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http://tv.cntv.cn/video/VSET100169122828/22e9931842c743cd9293e64c021ad0ed


    来一个。 说湖南菜,辣。 你看翠花,她那个主持人。在5'17"的时候,她说:“算了,开始呛了。辣椒的强度都出来了。她的语音语调,受母语的影响,不标准。可是,她的语言,很生动。她学做湖南菜,炒辣椒。辣烟冒出来,她说:“开始呛了。” 最特别的是,她说:“辣椒的强度都出来了。” 她用了“强度”这个词。我们从来不这么说。 我们呢,一提起辣椒,就意味着“辣”。程度呢,有高有低。说,这个高低,用“强度”这个词表示。 说“辣椒的强度”,我们的头脑马上就把这个词组的意思,延展到非常非常辣,这个频道上去了。 辣椒,也有不辣的。比如青椒。那也叫辣椒,但这种辣椒,一点儿不辣,还甜。但是,在听“辣椒的强度”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谁都不会往青椒这个方面想。 她的这个语言,实在是隐藏在背后的思维的外在表现。 翠花在这不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她自创的说法。这些说法呢,很显然不是编导预先编导好了的。 现在呢,我们退回到翠花22岁,刚来中国的时候。 很多妈妈推崇民国时候的老课本。 其实呢,好的课本,不一定要到民国那个时候去找。现在就有。哪些课本好呢? 中国人编的,给外国人学习中文的课本,最流行的哪几种,样样好!

北京外国语大学编的汉语课本,商务印书馆的汉语课本。你去买来看,真的好,很好。 翠花来中国的时候,用的就是那些课本。他们编的给外国人当做外语来学中文的课本,和我们的小学课本,有什么差别呢?

    最大的差别....你仔细读读两种课本....你会感觉到,给外国人的中文课本,读起来感觉“硬”,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读起来感觉“软”。 这种硬和软的感觉,是说,它的那个语言,能不能精确地把要表达的情境给“说”出来。

    傅雷的译本是相当“硬”的,他的译文用词非常精确。 这种感觉呢,和说话的人,口不口语化,没多大关系。翠花的主持,就非常口语化。但话说出来,你会有一种“硬”的感觉。
    我们呢,不能够说,形成翠花今天语言风格的,就是那些课本。和翠花坐同一架飞机,也来中国和翠花同班的另一个波兰女孩儿,语言为什么不能就比不上翠花?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那些课本对于翠花形成今天的语言风格,没有关系。 要是她的课本里,“强度”(申爸的说法)或者“呛”(迅雷爸的说法)这两个词,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她还能说出5'17"那句话来么? 根本不可能。

    翠花和她的同机同学,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在她们的飞机在首都机场着陆那一刹那之前,她们的头脑里的“存货”是不一样的。基础不同。 在那一刹那,翠花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生动的语言机制”了。尽管那是用波兰语形成的; 她的同学,就要差很多,甚至没有。

    翠花头脑里面已经有的机制,导致她在日后学习汉语的时候,和汉语里面生动的“硬”的资料更共鸣.....她就更加地倾向于这样的资料;而这样的资料呢,进而又增强了她头脑中的那个“生动的语言机制”
她进入了正反馈的过程。她就越来越强。

    现在,我们看我们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呢,总有一个“生动的语言机制”根本没有,头脑中在这个方面,“一片空白”的年龄,对吧? 申爸要说的是,在这个年龄,最佳的策略,是什么。先说到这儿吧,回头接着说 附录:迅雷爸:http://view.inews.qq.com/a/NEW2015043001030704
建构大时空图景……奥巴马亲自推荐的巨作!
迅雷爸:宇宙梦的格局……或者,科学故事才是这个时代的神话故事,科学经典才是这个时代的易经,或圣经;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科学的故事。。。”,或者这个,才是这个时代的“维也纳妈妈”们该干的与时俱进的活儿?
申爸:美国国家地理、BBC他们,都拍过很好的记录片,可以找来给孩子们看。
申爸:科学故事确实是一个时代的易经...不过,科学故事只是建构“其中之一”而已。还有社会图景和自我的图景,需要考虑。
申爸:科学故事,肯定需要。迅雷爸:嗯。 迅雷爸:当6,7岁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来的”等这些话题产生好奇时,为什么不是给科学版的视听材料或读物?而是给神话版的呢?……即便是把科学版的当天书或半天书来给也行啊。

申爸:都给。《宇宙时空之旅》也给,盘古开天辟地也给...
不够呢,你给了孩子《宇宙时空之旅》,他还是要问你,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给了盘古开天辟地,他就不问。 就如同用民家故事解释给孩子“我是怎么来的”,你给多少,孩子都还要问,“我是怎么来的”。你告诉孩子,你是从南山上捡来的...这次,孩子不问了;过几天,他还跑回来,问:我怎么到南山上去的?之前呢? 你给了孩子In the womb,他就再也不问了。 京-申爸:
她用了“强度”这个词。
桂-迅雷爸:
会不会是“呛度”的误读?
京-申爸:
我们从来不这么说。
京-申爸:
我们呢,一提起辣椒,就意味着“辣”。程度呢,有高有低。说,这个高低,用“强度”这个词表示。
说“辣椒的强度”,我们的头脑马上就把这个词组的意思,延展到非常非常辣,这个频道上去了。
辣椒,也有不辣的。比如青椒。那也叫辣椒,但这种辣椒,一点儿不辣,还甜。但是,在听“辣椒的强度”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谁都不会往青椒这个方面想。
桂-迅雷爸:
嗯,翠花她说:“辣椒的强度出来了。”(音)………在这里,如果我是字幕组可能会字译为“ 辣椒的呛都出来了”。
“强度”=“呛都”,但这样一来确实没有“很辣很呛”的那种通感,那种意会了。
京-申爸:
强度=呛都。理解成哪一个,都可以。但是,“ 辣椒的呛都出来了”,我们也不这么说,但也很生动。
桂-迅雷爸:
对,翠花的语言很生动。
软,硬……申爸的语言够通感的
钢钢的

唐小明 发表于 2015-5-27 11:03:54

谢谢。这样子我就明白以后给孩子什么书了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1:04:56


杂谈二十四 语言篇2:从语言角度说选书的问题翠花和她的同机同学。她们后来的发展,完全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呢,源自她们从首都机场下飞机,第一次接触到汉语的那一刻之前,她们头脑中的“存量”,是不同的。 在历史上,有很多研究天才现象,研究高智力的学者。他们呢,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忽略了那个存量。所以呢,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就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其实,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性的发现。 根据竹竿原理,那个存量,你往推,总能找到“和水面相交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就是建构“存量”的关键期。

我们呢,现在知道,这种存量,我们把它叫做智力。智力形成的关键期,在5.5-7.5岁。这没什么问题。问题,在智力建构、形成过程中,关键因素是什么? 关键因素是语言。这个,我们也已经知道了。语言的哪个方面?接触语言,有很多种形式:有聆听,有阅读,有研究语言的形式;有研究语言的语义;有研究语言的....

很多很多。才五岁半的孩子,最重要的形式,是聆听。聆听呢,也有很多种形式。有专注地听,有和妈妈讨论式的听,有有一搭没一搭的瞎听;有反复的精听,有大量的范听....最有效的,是伴随聆听。

这些呢,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申爸现在要着重指出的是:聆听的内容。这个内容呢,不是指主题方面,而是指语言方面。

同时有1000本有管恐龙的书,有100中有关恐龙的故事,你选哪本书,给孩子读;选哪个故事,给孩子听?申爸说的是这个问题。选书的问题。 面对孔夫子上琳琅满目的图书,这确实是一个特别让人伤脑筋的问题:在千万种图书中,到底选哪一本,给到自己的孩子来阅读呢?这又是一个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非解决不可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爸爸妈妈拿什么给自己的娃?
    不管你想多少,终了儿,你总得选定一本书,一个故事,给到孩子,孩子才能受到教育。

这个问题呢,很困难。困难就困难在,它是一个多目标、多考量下面的综合协调的结果。不存在一个单目标,去达成。 申爸举例来说,这件事情的困难之处。申爸说,在孩子“读字敏感期”,给孩子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属于那种玄幻类型的小说。之所以申爸这么主张,是因为它长。好几百万字。还因为孩子喜欢。读起来有趣儿,吸引孩子一直往下读。可是,这本书,和“给孩子真实的资料”,就冲突了。

申爸当年,就是这么给大申的。尽管申爸一直主张给孩子科学的客观的物理真实的资料,申爸还是这么给大申资料,为什么呢?
    申爸的考量是这样的:从总体来讲....从1岁多,到九岁,这八年时间里,哈利是唯一一种申爸刻意给到大申,不是“科学的”的资料。
    大申在哈利上,一共花了多少时间呢?阅读这本书,花了28天.....“读字”读完之后,申爸就把书从大申身边收走了;听故事听了两个月;看电影看了有半个月。全加起来,是一百零三天。

从一岁到九岁,一共有多少天啊?365*8=2920天。这么多天,大申用在“非真实”的资料上的时间,只有103天,占3.5%。用3.5%的时间,获得娱乐上的满足,引入伴听状态,强渡“读字”阶段,为将来英语阅读打下基础......
这足够好了。

至于,这本虚构小说对于孩子自然图景的建立,起到什么作用....申爸还是看剩下的96.5%的时间。这是占大头的时间呀!在占大头的时间里,大申接触的都是“物理真实”的资料。不必在乎这区区3.5%.....

人民文学版的那套哈利·波特,应该说是很好的翻译了。目前,市面上也没有可替代的选择。
   可是,当爸爸妈妈们已经决定了要给孩子哈利·波特之后,人文社的那套哈利,就是最好的吗?

假设,傅雷重生,他要是给孩子们翻译一遍哈利,他的翻译,是不是要比目前这套的翻译好呢?那肯定的。水平摆在那儿么。可是,傅雷翻译,他会用他的一贯风格翻译。傅雷的风格,和任溶溶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傅雷清晰准确;任溶溶清新亲切。你说,假设两位翻译家,都翻译了一版哈利,我们挑哪一种,给到孩子?答案是:两种都要!为什么呢?回头再说为什么吧。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1:13:26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7 11:18 编辑

杂谈二十四 语言篇3语言风格的倾向(选书原则:如何从小孩儿话到学术话、古代话?)(本节相关书:《列夫·尔斯泰故事集》《金钥匙》《木偶奇遇记》)
   孩子们呢,学习。他们一直“在路上”。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孩子们一直都面临两个问题:扩展学会新的语言;用熟悉了的语言获取更多的信息。怎么说呢,这个?比如说,那三部书,傅译哈利、任译哈利和人文版哈利。要是三部书,两年多以前,同时都摆在大申的面前,让大申自己选,看哪一部的话,爸爸妈妈们以为,大申会选哪一部看?当然是任溶溶译本。没跑。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任溶溶,他特别会说“小孩儿话”。语言是有魔力的,同样一个意思,从任溶溶笔下写出来,和从傅雷笔下写出来,是不一样的!任溶溶笔下的话,天然地和小孩子的小脑袋“同亮”:他擅长那个。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比如郑渊洁,杨红樱他们,他们都擅长写小孩儿话。那个那个什么,外国儿童文学丛书里边,有很多种大文学家,诺奖文学得主的作品。比如这个:列夫·托尔斯泰故事集

封面:

封底:
版权:
扉页:

内容及封面欣赏:



列夫·托尔斯泰故事集 吴墨兰译 王劼音 姜明立插图 姜明立装帧设计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6年8月 印数:17000 定价:0.53元

金钥匙
封面:
封底:
版权:

内容及插图欣



金钥匙 [苏联]阿·托尔斯泰著 任溶溶译 阿·卡涅夫斯基插图 装帧设计 阿兴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5年4月 印数:25000 定价:0.64元 上面两本书,是两个托尔斯泰写的。他们两个,都是苏俄时代最优秀的大文豪。他们两个呢,驾驭语言的能力,我们不用去怀疑。                     
这个《金钥匙》呢,是阿·托尔斯泰改写的。改写自意大利作家科罗迪的那本著名的童话:《木偶奇遇记》。申爸把两本书,都给到大申。大申把《列夫·托尔斯泰故事集》一口气儿看完了:就那么六万字的一本小薄书,大申不到四十分钟,就兴致勃勃地翻完了。可是,到了《金钥匙》,问题来了:大申别别扭扭地读,断断续续,读了两天,看了40多页。最后,扔到一边,不看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看,一大堆的名词,堆在这里:科罗迪--徐调孚--木偶奇遇记--阿·托尔斯泰--吴墨兰--金钥匙--列·托尔斯泰--任溶溶。那个木偶奇遇记,申爸说过了,大申超喜欢。那个本来是申爸用来引诱大申看小说的书。大申呢,后来自己从衣柜里,把申爸故意“藏”着的书,找出来。自己读完了。那本不到十万字的小书,估计大申不到一个小时,就干掉了。干掉了呢,还跑回来,问申爸要同样好看的书。      
木偶奇遇记
封面:
封底:

版权:

扉页:


内容及插图欣赏;      



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科罗迪原著 克兰普英译 徐调孚中文译述 科勃伦特绘图 杨善子装帧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7年7月 定价:0.36元。
阿·托尔斯泰的《金钥匙》,就是这个《木偶奇遇记》的改写本。既然是改写本,它们的主题,就是相同的。大申喜欢读《木偶奇遇记》,可是,大申不喜欢读《金钥匙》。同样的主题的书,有些孩子喜欢,有些孩子不喜欢。更有意思的是,《金钥匙》的译者是任溶溶!任溶溶翻译的书,他写的书,很多孩子是非常喜欢的。就是说,他会说小孩子的话。可是,这本书翻译完了之后,大申却不喜欢。
任溶溶呢,翻译阿·托尔斯泰。这个大文豪的书,他翻译的时候,小心翼翼,尽量按照原著的风格,迻译过来。结果,阿·托尔斯泰本来的东西,说的不是小孩儿话,迻译过来的作品,也不行。不知道任溶溶还在世不。要是他在世,根据《金钥匙》再译写一部《金钥匙》的话....把阿·托尔斯泰的意思,用他自己的话重新写一遍....那申爸准定大申会喜欢。                                 
这个新版金钥匙呢,就是像徐调孚译述木偶奇遇记那样的书,孩子就喜欢读了。大申喜欢木偶奇遇记,不喜欢同样主题的《金钥匙》;大申喜欢《列夫·托尔斯泰故事集》....是不是只有大申是这样,别的孩子不是这样呢?不是的。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如此。
妈妈们仔细看看两本儿童文学二手书的封面,就能推测出大概:《列夫·托尔斯泰故事集》被孩子们翻得很旧很烂,七品;《金钥匙》却很新,八五品。这个旧书,还有这个功能:能够根据其新旧程度,大致判断出孩子对它们的喜欢程度!
嗯...要给孩子那些“用他们喜欢的话”写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读的主题的书。这就是在孩子读字敏感期结束之后,给孩子选书的原则。这估计也是所有的和儿童阅读有关的人士,共同倡导的原则。这没什么稀罕:给孩子喜欢读的书。申爸呢,要强调的是:这不足够。                                 
这个原则,忽略了给孩子选书的另外一个方面。给孩子他喜欢读的书,固然是满足了孩子利用已经掌握的语言,获取更多信息的内在要求。可是,一味这样,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工具,孩子所掌握的语言,是要不断扩展的。否则,当孩子不再喜欢“小孩儿话”了之后,他就无以为继了。小孩儿有小孩儿话,学术著作有学术话;古代还有古代话。在中国,在阅读方面,我们只要设法让孩子像喜欢小孩儿话一样,喜欢学术话、喜欢古代话,那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从列夫·托尔斯泰故事集、木偶奇遇记起步,怎么一步一步走到贺麟,走到文言文呢?这是申爸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这是个什么问题呢?说穿了,就是利用孩子当下喜欢读的书,怎么引导他,一步一步走到文言文,走到学术论文那里去。让孩子像喜欢读《木偶奇遇记》一样,喜欢读文言文的书,喜欢读学术论文。我们呢,要知道:确实有些人,他们习惯了学术著作的风格,他们不喜欢通俗的风格!
    他们对通俗风格的不喜欢,就如同孩子对《金钥匙》的不喜欢一样。这是由于语言偏好造成的。这说话快十年了吧?那个时候,百家讲坛一下子火起来了。火的原因呢,因为出了学术超男易中天,学术超女于丹。和任何流行的东西一样,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的.....你要是引人注目了,你就要受到别人的评论,这是没办法的规律...当时,对于于丹的诋毁,申爸可以理解。那个猛灌心里鸡汤的法子,确实不怎么高明。不诋毁,就怪了。诋毁者攻击于丹,大致的思路是学术的:她学术超女么,说她的东西“不学术”。她那东西确实不学术,名不符实,没什么可说的。
可是,对于易中天的攻击,就让申爸费解了。尽管很多人热衷于指出易中天讲座中的硬伤,可是,说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或者说,即便是大事儿,与其说诋毁者指出的易中天犯了“无法证实”的错误,他们拿出来的证据,也“无法证实”。双方半斤八两。         
忽然有一天,申爸意识到:所有指责易中天的文章,本身都写的诘屈聱牙,极其难懂,他们写的那些玩意儿。申爸一下子想明白了:那些指责易中天的人,他们都是在专业学术领域泡了几十年的人。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学术语言。忽然遇到了一个用非他们的语言的人,阐说神圣的学术,“非我族类”,我必诛之。就这么个事情。            语言的倾向和偏好,是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的。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我们不往远了看,看最近发生的事情。妈妈们把申爸的说书转到各个论坛里边儿去,申爸去看那些妈妈们的评论。你读评论,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申爸抓两条过来:      
file:///C:/Users/ThinkPad/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这是一个家长的评论。他说的,“一堆废话”,这个申爸倒是同意。申爸很多废话。可是呢,说“没有重点”,却不中肯了。没有重点,就是说申爸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说,孔网怎么能都被掏空了呢?事实上呢,这个家长,很可能是看了一眼申爸的东西,这个风格和他习惯的风格,完全不类。完全不类呢,就凭着读过的百来个字,来评论了。这个语言的习惯风格呢,对人的影响是很大很大的。这位家长,已经适应了那种提纲挈领的方式了....那再看申爸的东西,自然不习惯。             大申他们班级呢....他们中宣部搞的学校么....有很多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家长。很有水平的人。后来,大家隔膜撕掉,混熟了....他们就跟申爸讲:“你写的东西很奇怪,我读不懂。”申爸听了,心下大悦,想:“兄弟你读不懂就对啦!”妈妈们想想,你们中有多少人是粉新闻联播的?他新闻联播的那种四平八稳的风格,你们不习惯么?这些家长,可不止是新闻联播的记者,而是编审来的。申爸可不管新闻联播的编审读不读的懂。只要老百姓能读得懂,孩子的妈妈喜欢读,就行了。
不过呢,尽管大申同学的爸爸妈妈们读不懂申爸的东西;申爸却能读懂他们的东西,能够体会到他们的东西里面精彩。双方不对称。


应该不只是读不惯;很多就是读不懂。申爸写的,很多有关班级孩子的事情的文字的....他们必须读,不存在前边那个家长,看一下,八字不合,就不看了的问题。他们确实读不懂。大家呢,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出口成章这件事情,没太多的日常经验的体会。大申同学那些家长,很多真的“出口成章”的。说什么的,都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想申爸这个“这个”“嗯”啊,“哈”啊的,人家日常口语里边,就没有。一个没用的衬字都不说。你把他的话录音下来,逐个写在纸上,就可以直接去报纸发表。改都不用改。那个确实厉害。嗯....先到这儿吧,回头接着说。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1:18:26

说书杂谈二十五 500块买本旧书的妈妈工作了,申爸就迷企业管理。现在呢,申爸知道,那个时候着迷的,准确地说,应该是“赢利型组织的管理”。 申爸现在也还迷管理....不过,对于营利性组织的管理,已经没兴趣了;申爸着迷“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 就是彼得·德鲁克晚年专心琢磨的事情。 话说,那个时候,申爸不知道什么彼得·德鲁克。申爸就在自己工作的公司里边儿,一边工作,一边观察,一边琢磨。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在1996年吧,申爸在街边的地摊儿上买到一本书:叫做《哈佛学得到》。哈佛学得到,这样的书名,早已经烂大街,过气儿了的名字。不过,那个时候,以这个名字做书名的,还是第一本。 这个书讲什么呢?它讲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说HBS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申爸不是喜欢琢磨企业管理么,一看,高兴了:世界上还有专门教企业管理的大学,还是哈佛。真高兴。就琢磨这怎么去HBS。 诶,这个孔夫子真神:申爸当年看的那本书,竟然还有!就是这本书:http://book.kongfz.com/10192/305484164/爸爸妈妈看看就完了,不用去买。这个书,早过气儿了。不用再读了。 后来,申爸真的打听明白了:这个HBS,学费要十万美金!我的天哪!那个时候,十万美金对申爸来讲,那可是个天文数字:1:8.1的汇率,那就是八十一万人民币.... “我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钱,”申爸想。还是算了吧。申爸有个好处,知道了那不是自己的游戏,就再也不想了。吃自己的菜,办自己能办法的事儿。 后来,到了1997年,有一天,申爸忽然想到:国内的大学,有没有也办这个企业管理教育的呢?马上去找!一找,申爸又乐了:哇塞,国内也有这个MBA么!92年,这个就开始啦!有32所大学试办工商管理教育硕士学位的。 于是,第二年的九月一号,申爸就坐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学典礼的会场,听顾秉林校长讲话了。 那个时候呢,申爸读的是part-time的硕士研究生。每周四晚上、周六全天上课。进清华读MBA没几天。有一个周四的晚上,刚一下班,申爸就冲进电梯。要抓紧时间往清华赶,高峰时间堵车,每天进课堂都迟到。进了电梯,一头撞上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十分奇怪地问申爸:“诶,你干什么去?这么早就下班了!” 总裁是工作狂,他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和他一样,除了睡觉,每一分钟都在办公室里。这个刚下班,“这么早”就背起包下班,时间奇怪的事情。 申爸:“我去清华上课。”总裁:“上课?上什么课?”申爸:“MBA。”总裁立马高兴了:“诶,念MBA好。你怎么去上课的?”申爸:“考上的。都上了一个多月的课了。”总裁立刻做决定:“你去,去找‘菠菜’,让他给你报销学费...明天就去!清华好!我就说呢,咱们公司怎么没有清华的学生。你去清华念MBA,好。公司得出钱。” 我们公司的HR总监姓“泰”,英文名字是Paul。大家就都谐音叫他“菠菜”。申爸呢,知道总裁支持,高兴。一路上,走路都轻飘飘的。申爸坐在公共汽车上,很快就决定好:不去找菠菜。不用公司给报销。打死也不用。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这个是申爸刚才在孔网上抓的照片。这照片显示,作为基础三百之一的人民出版社版《世界史纲》,在孔网上价格最高的四本书。现在呢,这个世界史纲,在孔网上最高卖600块。第三高和第四高,就是500块一本和450块一本的,已经卖出去了。 这两本书,谁买的呢?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是咱们群系里的妈妈买去了。500块一本世界史纲,你搁韵爸,那么爱书的人,他也准定不买。 申爸恭喜买走了这两本高价书的妈妈!为什么这么说?你们妈妈,尤其是申爸一开始推书,就半夜三点起床抢书的妈妈,完了呢,自己琢磨出了心得,在孔网上划拉了巨多白菜价旧书的妈妈。你们自己体会一下:你们搂来的旧书,太多了,多到连自己买过哪本书,都不知道....太便宜么,一本书到家,加上邮费,也才三块钱... 你说,买书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给孩子读,教育好孩子么?你连自己买了哪本书,都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了解书里的内容,再考虑规划,这本书在什么时候给到孩子,怎么才能引导孩子阅读这本书,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了.... 这肯定的么。你最后,孩子教育用不上,你买它干嘛?不是浪费么...浪费金钱还小事...只有三块钱...浪费你家里的地方:你得有地方摆那个书,对不对?房子多少钱一平米呐! 申爸一直在说,不要去往家搬那些200-100的书,不要去抢券....妈妈们想想,你在京东们大促的时候,成箱搬回家的书,有多少用上了? 你与其五折搬回家巨大堆的书,90%都没用,还不如等孩子该看丁丁历险记的时候,原价买一套回来,立刻就能用,就能发挥价值。 你这样呢,还节约了40%呢!更要命的浪费,在于那些书,占了你五平米的房屋面积...你的房子一万块一平米.... 有多少妈妈,用了300-100再叠加200-60买回来的书,把书架都占满了的? 申爸意思是说:要抓住根本。要不,浪费就不可以道理计了。 申爸为什么恭喜那两位买了那么贵的书的妈妈?你想啊:500块钱一本旧书...自己买了,都不敢跟老公说,更不敢在办公室炫耀。要不,身边的人,还评论说“疯了"?.....那个买来的书,自己该多看重。 从一到手...那么老贵的东西,那妈妈就要琢磨,怎么利用好这本书,怎么让孩子读好这本书。这个世界史纲,对于孩子在关键期建构社会图景,有莫大的助益。 因为贵,买回来,自己才会逼着自己“要用好”。
用好了,孩子教育好了,那获得的价值,多巨大啊,500块简直就连个零头都算不上.....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件衣服的钱去衡量的事情。 我们呢,每个人,都有很复杂的心理。可是,同是作为人,有些心理过程,是共同的。500块买本旧书的妈妈,可能是无意中撞上了某一个共同的心理过程,导致到临了儿,赚大发了。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去有目的地去借助人们共同的心理过程,来帮助小孩子们,来做好他们的教育呢?人的心理过程,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借助呢? 你从这个角度考虑,就能理解,那天晚上,申爸坐在公共汽车上,为什么做出那么一个奇怪的决定了。

小凡凡的猫 发表于 2015-5-27 11:36:56

楼主,我小学时候家里是开书店的,什么样的书都有,中外名著精装简装,精简版完整版一应俱全,可我就是不感兴趣,不管我妈怎么引导我也不好使,就是喜欢看漫画书和现代小说,而且看到那种旧书市场里卖的连环画什么的就烦,但是看日本漫画就能看的津津有味,我会看繁体字就是那时候看漫画学会的,可是这些所谓的正派书,到现在长大了依然看不进去,中国的名著觉得读着没兴趣不好理解,外国的名著觉得翻译的绕嘴,抒情散文什么的,觉得文字写的特矫情,请问这样我该怎么引导我家女儿?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2:29:49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7 12:33 编辑

杂谈二十六 忆当初抢书到第一本原样重印    嗯,现在呢,咱们的事情开始越来越有意思了:哈妈联系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峰回路转,变成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咱们和江苏社正在就两个具体条款进行磋商,一旦取得共识,合同马上就能够签字。咱们原样重印的第一本书,已经在望了。 另一方面,小河婷妞妈她们带领的旧书团队,已经扫了数百本书..... 申爸呢,可以肯定:旧书团队一旦手上的书全部处理完毕,那些拍得旧书的孩子,在9岁之前的书籍,就齐备了。 一直以来....从去年10月份是不是啊,申爸记不起具体日期了....资料整理团队的妈妈帮查一下,具体是哪一天,申爸开始带着妈妈们在义工群里开始半夜抢书的...很多妈妈很有疑问:这个书,基础三百,什么时候是头? 基础三百是没有头的。可是,我们拿一根线,卡一下,孩子到10周岁生日之前的书,是“有头”的:目前的旧书处理完,就足够了。不管是当做扳道器用的天书,还是孩子自主阅读的图书,都足够了。 当然,问题呢,也就来了:义工妈妈扫到的旧书,充其量,能够满足50-70个孩子的需要....旧书少么....孔网上就那么多书.... 那咱们群系里其余的1950个孩子,怎么办呢? 还是老办法:原样重印。也只能是这个办法。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说说申爸的思路哈:一方面呢,申爸要设法把真正的好书,带到孩子们的身边。你要是申爸,站在去年十月份的时候,面对已经抢过的、已经拍过的所有那些书:节本四大名著、阿西莫夫、伊林、外国文通文学丛书、伊索、安徒生....你怎么把那么多书,送到孩子身边? 妈妈们想一想。这个,靠苦口婆心,肯定是不行的。 苦口婆心,只能是在大家有非常需求的时刻,配合着使用。比如,去年九月一日开学之后,三句话,朗读,养成作业习惯... 那两个月,申爸自己都觉得自己啰嗦得要命....完了吧,义工们在义工群里,就玩儿命地笑话申爸。 申爸靠苦口婆心的法子,要把那么那么多书,送到孩子的身边,这个根本不中。 于是,申爸就想出了抢书的法子...还是半夜抢,搞得妈妈们上好闹钟,半夜一叫,晕头晕脑地就去抓手机,看申爸的书单来了没有.... 才好玩儿呢,那个时候。 有一天,申爸刚要起床,忽然,左腿抽筋儿了。把申爸疼得,直冒汗,怎么的也好。床也下不了。折腾了快一个小时,终于过去。申爸打开电脑一看,妈妈们已经在群里等了一个小时了。 “申爸咋还不来呢?困了,快支撑不住了,”这个说。 “哎呀,我刚迷糊了一小会儿,忽然梦见申爸来了,立刻精神了。拿起手机一看,原来申爸还没来,”那个说。 申爸赶紧把书单发出去。 等妈妈们抢完了,五点多了,一个妈妈一大堆哭就上来了:“三点闹钟就把我闹起来了,硬撑了一个多小时,刚迷糊一会儿,申爸就来了。你们都抢完了...有多抢的没有,给我!” 一方面呢,申爸要设法把那些好书,从孔网上动员出来,走到孩子身边;另一方面呢,还要让孩子接受:喜欢听伊林,喜欢当天书听..... 后来,就到大群里边儿竞价卖那些旧书了.... 不管怎么样,路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了伴听状态,越来越多的妈妈手里拿到了那些好书,越来越多的妈妈有了直接的感知,那些书确实很好,完了,回头去书店,在那些花红柳绿的垃圾堆中,感到别扭,感到不舒服,感到有点儿莫名其妙的恶心之后,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就加速了。 一个妈妈,不管以前多么疑惑,但是,人肉过《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进而,孩子兴致勃勃地听完《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妈妈也跟着听完《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之后,妈妈的心情是愉快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就《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那样的内容,任何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妈妈,都明白,这个书,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更欣喜,孩子只有七岁,就这么兴致勃勃地听完了这个书,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意味着什么。这个呢,只要孩子听了,妈妈也跟着“蹭”完了,就是这样的感觉。 尽管,谁也说不清楚,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好书动员出来了...先行者也有了。这还只是起步。 咱们呢,要清醒地认识到:到今天为止,有幸第一批走完《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之路的孩子,在咱们的群里,还是少数....少数中的少数。 我们看,整个两千多孩子....他们和他们的妈妈,还分布在一个巨大范围之内:对此状态持怀疑状态的妈妈,还有;尤其是新近进群的妈妈;绝大多数的妈妈,都没有拿到过《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即便是拿到《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不接受的:人肉都不接受,遑论“兴致勃勃”地聆听了.... 这个呢,就是现状。 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孩子在敏感期,一定要建构好自然界的图景的框架...其标志,就是兴致勃勃地把《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听完。 有了这一点,再配合上良好的阅读能力,才是孩子在未来,高歌猛进的基础。 嗯....已经引导孩子进入正常轨道的妈妈,你们呢,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回过头来,清理过程,指导其他的孩子,也进入这个轨道。 这个呢,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怎么抓到本质,有针对性的引导各种不同背景的孩子呢?
解决这个问题,要群策群力。 走在前列的妈妈,重点是这个!
对于后来的妈妈呢,申爸要跟你们指出:你正处在一个最好的位置上。有很多过来人,帮助你解决问题,把孩子的轨道往最优线路上扳!
要抓住这个机会。
现在,这个事情“正在进站”,如果妈妈自己不抓住,列车轰隆隆地远去之后,你的孩子只能孤零零地留在站台上,眼看着车子走远了。
下一步,还有下一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阅读!
你怎么抓住呢?首先,手里要有资料!哈妈已经众筹来第一本书,就是这个《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你要是错过了这一拨,那就没有书在手上了。连书都没有,你什么也做不了。
其次,把孩子的状态清晰地在群里描述...你只要描述,就会有妈妈过来帮忙。
已经进入最佳状态的妈妈哈,指导孩子们进入状态,这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
其他的所有事情,抢书也好,竞价也好,这个也好,那个也好,不过都是些运球传球的技术动作。最后要赢呢,要靠临门一脚。
这一脚,一定要踢进去。要不,你做多少技术动作,都是零。
呈妈她们呢,已经录好了《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成妈她们呢,正在找地方,hosting这个录音。
一旦搞好,我们在关键路径上,给孩子的资料,就齐备了!
书呢,录音呢,是基础,是手段。你没有基础,没有手段,只能空中楼阁。现在,基础、手段齐备了,先行者也准备好帮忙了....抓不抓得住机会,就看妈妈自己的了。
我们呢,已经从江苏社签下了《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录音版权。我们的资料,是正版资料。

天书是要到高中才自主阅读。现在,申爸说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指“当天书”伴听的功能...
那啥,等到申爸介绍孩子过了“读字期”之后,要给孩子的书籍集的时候,妈妈们看到那些书单,就知道:这个《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在孩子天书敏感期和伴听期,作为扳道器,必须扳。这个技术动作不做,后边马上就脱节了:孩子很难衔接得上。
他不是跑在正确的轨道上面。
啊...这个《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录音。申爸要多说几句。
宝妈呢,在春节之前,就已经给朗读版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配好乐了!
申爸给的最好的古典音乐。并且,有五个版本之多。
艺术这个事情,不管是哪一种,让孩子获取的不二法门,就是“泡”。
把孩子“泡在”最佳艺术品的海洋里,时间长了,孩子自己就入门了。不需要特殊的“加强班”....“加强班”是没有用的。
艺术这个东西,是靠熏陶,熏陶出来的。
古典音乐...不止是西方的classical music,还包括我们自己的民族的古典音乐,古琴,是申爸一直观念,一直抽不出时间来弄的事情。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地向敏感期也的窗口之外滑动...
是时候,把古典音乐加进来了
配乐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等和江苏社的合同落纸之后,很快就会上线。
让孩子们在伴听的同时,就把熏陶给熏了。
我们呢,做任何事情,都要董道正行。我们做的是孩子的教育,任何偷奸取巧的事情,到头来都会伤害教育本身。我们需要拿到版权,再继续行事。
妈妈们呢,先别激动。
我们做的事情,前无古人,后,估计也见不到来者。
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事业。

毫无疑问,这些事情呢,每一件,都和资金有关系。
我们呢,不希望我们的事情,被资本所左右。
那怎么办呢?
我们靠我们自己。
两个方面:
一个呢,是印《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我们一次要印2000册。淘宝上的钱,没发货,拿不出来。需要垫资。
昨天,负责众筹印书的妈妈商量了一下,就这些妈妈,集资垫资。
申爸不同意。
既然是咱们所有人的事业,那就不能把遇到的问题,集中在几个人那里。
垫资呢,由西妈负责,把机会向全群开放:
不逼迫,但每个妈妈都有机会参与。机会均等。
如果报名垫资的妈妈多些,每个人的金额就少些;如果报名垫资的妈妈少些,金额就多些。
具体事宜呢,西妈来操办。
另一个呢,是扫书垫资。
扫书垫资的资金额更要大些...这件事呢,申爸打算看《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垫资的情况,再决定是否放开。
要好几件事情同事参杂在一起,就乱套了。

具体金额要等合同落纸了之后,才能确定。
为什么出钱,还变成了“机会”呢?这和木木妈的这句话有关系:


回头申爸再解释里面的具体关系是怎么样的。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2:33:59

杂谈二十七:阅读与个体非智力因素
                     ——阅读这条路走对了,到时候,孩子自己就具有了所有的个体非智力因素。 申爸一直在讲,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要重点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可是,一直在做这个表态,可似乎申爸一直没有行动....对不对?申爸在干嘛?一直在推旧书;在搞这个“无敌发小”群...你天天净干这个,什么时候开始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啊?其实啊,申爸干的这些,就是在着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了呀!早已经在进行,一直在进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举例来说。 假如,妈妈想培养孩子的“专注”的素质。你怎么培养啊?你跟孩子说,做事情要“专注”,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做完了再玩儿,多好啊!你这么跟孩子讲,培养专注,那有用吗,那个?咱们这里,每个妈妈都有一个孩子...这个法子,每个妈妈都试过的,对不对?没用! 孩子什么时候专注啊?看动画片,读《查理九世》的时候,专注么。你叫他吃饭,他都不去。孩子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喜欢读的书,专注地去读。这个《查理九世》,自然不是要给孩子读的最佳读物。在读《查理九世》的年龄,孩子对《少年科学画报》也同样喜欢。妈妈给孩子少年科学画报,给可怕的科学,孩子读这些,态度和那些读查理九世的孩子,同样专注。等这些书读完了,孩子的年龄也长大点儿了,到时候,妈妈再给《世界民间故事丛书》,给《意大利童话》,给《金丝鸟王子》....孩子读得也专注。这些书专注完了,孩子的年龄又长大了一些,这个时候,妈妈又给孩子外国儿童文学丛书,孩子读得依然专注...这个样子呢,孩子从六岁开始,从读丁丁历险记开始,一路专注到12岁,小学毕业了。六年都专注,他就养成专注的习惯了。妈妈刻意培养过专注的素质吗?没有。妈妈只是给了孩子和他年龄相当的,孩子喜欢的书而已。你说,你的孩子正坐在沙发上琢磨他超喜欢的丁丁历险记,入了迷了,钻进去了,妈妈想让孩子不专注,可得行啊? 这个人呢,每个人,都是专注的,都是有毅力的。分干什么。你让孩子去玩电子游戏,你看看,每个孩子都专注,每个孩子都有毅力:他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一连玩儿上24个小时。多大的毅力,这个玩儿游戏。他玩儿游戏了,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干别的了。没有兴趣去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了。
    高中的妈妈,看到别的孩子在兴致勃勃地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觉着,自己的孩子也应该读阿西莫夫,觉着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和那个孩子一样专注,有兴趣。于是,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读阿西莫夫。孩子不乐意读,读得三心二意....他脑袋里还想着怎么得个天堂之剑呢么....妈妈就跟孩子说:“做事情要专心,要有毅力。”这work吗,这个?我们这些旁观者呢,一看就知道不work。可是,那些大孩子的妈妈大都是这么干的。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个兴致勃勃专注读阿西莫夫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等我们的孩子到了高中,我们也一样会这么干...孩子不干,我们就说自己的孩子不专注,没有毅力.....等等等等,如此这般。专注,是说孩子做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专注;毅力,是说孩子做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有毅力。孩子呢,每个都专注,每个都有毅力。只不过,如果妈妈没有在“之前”把孩子走的路设计对,孩子只会去专注那些没价值的事情,有毅力于那些“没用的事儿”罢了。没有非智力因素这回事儿。有的只是“做正确的事情”,并且,一直如此。到时候,专注地阅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孩子,是怎么走过来的啊?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样么?四五岁开始,看DK的大画册,完了呢,听各种天书,伴听各种,包括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当扳道器;一旦自主阅读了,就读少年科学画报,读可怕的科学...接着呢,接着读小河她们马上竞价的一套读物...这套读物读完了,孩子的自然界的大图景,基础就建立起来的。完了,间或,把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当拓荒阅读,让孩子自个儿读上一两遍....这样的孩子,等到了15岁,上了高中,你不给他看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他会自己找来看;你不让他专注地看,可得行啊!如果妈妈不让看阿西莫夫,孩子就会自己从同学那里借来,打着手电,蒙在被子里看。一宿就把一大块纸砖给翻完了。第二天早上,眼睛红得跟兔子似的。看一宿,这多大的毅力。所以呢,妈妈要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专注,孩子的毅力,这些素质,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那一系列书。从DK,到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书,还有朗读的MP3,再到少年科学画报,可怕的科学,最后到小河她们竞价的书.... 妈妈只要这一系列资料在手上,从容不迫地给到孩子...在孩子需要它们的时候,给到孩子...孩子长大到高中,再去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孩子的专注就有了,毅力就有了。就这点儿事儿。 那么,要让全群的孩子,都培养出专注、毅力的品质,如果你要是申爸,你从哪里入手啊?还能从哪里入手?先把孔夫子上已有的少年科学画报,阿西莫夫,小河的那一大套书,都动员到孩子身边。这个,申爸从去年十月份,就开始在做。不够啊!。不够呢,就原样重印。哈妈在原样重印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申爸全力支持。为什么?每个孩子手里一本最新科学指南,那是必须的:是培养专注、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必须的东西。很多妈妈,还在那里茫茫然不知所向:淘宝里边儿,预定阿西莫夫的链接都开了快一个月了,还是整天打听,怎么刷京东优惠券?你弄那么多不能帮正忙,专门帮倒忙的书回来堆在家里,有什么用呢?申爸说,申爸要把重点放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上面。很多妈妈,知道非智力因素很重要。一看申爸这么说,就高兴了,等着,一直等着。这都多半年过去了,也不见申爸谈非智力因素。就着急。“什么时候开始说非智力因素啊?”早就开始啦!从去年十月份,妈妈们半夜里趴在被窝里用手机抢书,就已经开始了。先是在义工群里抢。义工群人少啊,申爸就放开,扩展到大群里面。大群里,不能抢了...在抢,会把孔网抢糊了的...就改竞价。竞了这么多轮下来,小河把中标的妈妈的名单拿来一看,还是那些被窝抢书妈妈中标。这个不行啊:那些义工妈妈,手里积累的书太多了,多到用不了,压迫得荷包哇哇叫,饭都快吃不上了;小河就改革:秒。这回,让不那么关注,从去年十月份一开始就花心思琢磨的妈妈,也有机会拿到书。秒呢,很多妈妈,依然不参与。秒完,小河拿到秒到的妈妈的名单一看,还是荷包哇哇叫的那些妈妈秒到... ....一大波僵尸正在袭来..... 这个,玩儿过植物大战僵尸的妈妈,都知道:一旦游戏出了这个提示,就表示到了关底了。现在呢,申爸推旧书,这一“关”,也到了“关底”了。
一大波旧书正在袭来....、 申爸希望妈妈们抓住这最后的机会,把孩子所必须的书,拿到手。完了呢,申爸要转向两个方面:一方面,原样重印关键的旧书;另一方面,开始群体性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个体性非智力因素的建构,在申爸这里,已经结束了。
    旧书呢,确实还没有推完。自然图景建构的旧书,已经差不多了;社会图景建构的旧书,只推了一小部分....当天书用,也差不多了....自我图景的旧书,还没有开始。剩下的呢,等过一段时间,再推。现在,申爸一方面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这一大波旧书过后,孔夫子就炸了窝了:短期内,不允许我们再去像以前那样扫书。这最后一大波旧书没有抓住的妈妈,等你明白过来,你只有两条路可走了:每天守在孔网上,等捡漏;或者,等原样重印。最后这次机会,妈妈们要了解其价值,努力抓住。这是这个。 还有,孩子呢,总要面临高考的。高考,现在和以后,都不分文理了。所谓的理科,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地理,这些学科,占到高考的半壁江山。妈妈们要知道:一个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一宿把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看完的孩子,意味着他会以同样的兴趣,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还有自然地理!我们这里有高中的老师....比如立河妈....高中的理科老师,自己一读完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了解了里边儿讲了什么,她马上就把这书加到孩子的天书、伴听的名单里边儿去了。重点引导。
为什么?这本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和高考考的那个理科,它们的“里子”,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不同,只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而已。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通俗的描述,理科是系统的科学化的阐释。孩子将痴迷于最新科学指南,就是将痴迷于高中的理科学习。妈妈想让孩子到了高中,在学习上专注,有毅力吗?你就知道现在该怎么办了。嗯...说了这么一大堆呢,意思是要说:个体的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单独拿出来“培养”的。妈妈把孩子阅读这条路走对了,到时候,孩子自己就具有了所有的个体非智力因素。
那么,和群体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怎么样呢?和这个道理一样。妈妈只要从一开始,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一直做正确的事情,等到孩子到了13岁,他就开始快速地建构自己群体性非智力因素了。
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具体又该怎么操作,我们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遇到了问题,怎么讨论,商量解决方案....我们这个群,就干解决这些问题。
    在开始之前呢,申爸要总体地说一下。一旦开始,我们就会陷到无穷无尽的具体事项里边去,大方向很容易迷失。大家看哈,咱们这个群的名称:无敌发小。妈妈们做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孩子的群体性非智力因素就建构成功了呢?妈妈们只要在你自己的班级里边儿,组建起一个孩子的自己的群体,这个群体一直存在,那么,你的孩子的群体性非智力因素就建构成功了。妈妈只要做到这一点,就等于成功。那稍微想多一点的妈妈说了,申爸,你这个,不大靠谱啊:孩子们在一起,充其量是小学六年在一起。你等一到初中,孩子们就会分开,去不同的初中....更不要讲,到了大学,毕了业,这些小学的孩子们,都不在同一个城市,怎么才能“无敌发小”啊?诶,这个事情,申爸有工具,让他们“在一块儿”。这是细节,到时候再详细讲。



清风弄影 发表于 2015-5-27 13:14:35

很想要原样重印的书,怎样才能买到呢?

千金早早2006 发表于 2015-5-27 13:35:10

cl2039996 发表于 2014-10-13 17: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申爸是个有深度的人!终于明白,中学生为啥爱看垃圾了。原来原因在小学。

我家里有一套很早的时候买的《红楼梦》,什么版本的倒没留意。刚看了孔夫子旧书网上。你说的版本便宜的都没了。剩下的都教贵呢。

千金早早2006 发表于 2015-5-27 14:18:25

dudumoumou 发表于 2014-10-16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辛苦了。书,各人有各爱。没谁想统一起来,喜欢就接受,不喜欢就路过。

是呀,不必统一啊。有时间还是要广泛阅读的。孩子3年级现在特喜欢看《查理九世》之类的,我也支持啊。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4:22:24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7 14:29 编辑

杂谈二十八大申阅读英文版哈利
再过两个月,大申就小学毕业了。
到了总结的时候了。 申爸呢,会陆续写一系列的东西,对大申的小学阶段,进行总结。
每一天,申爸在这里写总结。写完之后,申爸自己整理成文,找一个合适的论坛发布出去。搞好了之后,申爸把论坛的地址发到群里,爸爸妈妈们可以去看。
这些文字,文字整理的义工组,也可以像以前一样,整理去西祠。这样呢,大申小学阶段的总结,就会有两个版本:义工妈妈整理的现场版和申爸自己的增强版...申爸在整理的时候,应该会增加很多内容...要不,光是整理几个小时前写的东西,实在太枯燥,申爸怕自己坚持不下来。
申爸和妈妈们一样哈:你们每个月每个月的,都写总结。申爸也得写总结,要不,就没思路往下走了...
昨天晚上。
昨天上午,大申的期中考试考完了,晚上回到家,十分轻松。
吃过晚饭,休息15分钟,申爸问大申是要做总复习,还是定向阅读。
大申呢,自然是要定向阅读。于是,就按说好了的,申爸把Harry Potter交给大申。大申把Harry的朗读打开,舒服地坐在沙发上,认真地边听边读。
后来,申爸困了,去睡觉。今早醒来一看,大申读到了64页,Gringott's Bank。
申爸看了一下Nano里的时间记录,昨天大申晚饭后,听了121分钟的Harry Potter。两个多小时。估计他昨天晚上是九点半才去睡觉。
妈妈们是没看到昨天晚上大申的表现...要是看到,谁都会被他的表现所鼓舞。
那个哈利.波特的中文版,申爸是拿来当“读字”训练教程的。
当时,大申看一遍,申爸马上就把中文版收起来了。
后来,申爸不是要把大申看过的书,都送给妈妈们么...就把哈利波特找出来,堆在地上等着送走。
被大申发现了。大申又把这套中文版捡起来,花了将近三个星期,又读了一遍。等大申都开始读了,申爸才叫苦不迭,抢是抢不回来了。大申又读了一遍。
昨天,申爸把Harry给到大申的时候,大申还嘟嘟囔囔地不高兴:“谁让你把中文版送人?把中文版给我拿回来!”
尽管申爸心里暗自思忖:要是大申一直坚持,这要不要从薄荷那里把中文版再借回来?可申爸口里却淡淡地要挟道:“你不想定向,那复习吧。做套数学卷子,怎么样?”
大申不做卷子,十分不情愿地打开音响,做在沙发上,气哼哼地边听边看。
“Mr. and Mr. Dursley, of number four...”音响里传来朗读的声音。
申爸坐在旁边,一边看书,一边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大申的表现。
一页两页...大申随着朗读,慢慢地翻着书。大申皱着的眉头开始解开,脸上的表情,也放松。
阴转晴。
太阳出来了。大申开始兴奋起来,挺直了小身板儿,眼睛从怠懒的应付,变成灵动的扫视....小手开始离开书页,手舞足蹈起来。大申发现申爸在注意他,就眼不离书地说:“我全能听懂!你甭老看我。”真的兴奋。
"Funny stuff on the news,"Mrs. Dursley looked numbled...音响里传来朗读生
还没等音响往下读,大申就大声地:"Owls...shooting stars..."喊的声音很响,吓了申爸一跳。
申妈在卧室熨衣服,听见了,也探头到厅里:“你们两个干嘛呢?”
大申知道是老妈,头也不抬:“看Harry呢!” 没空儿说了..回头再接着说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4:27:16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7 14:29 编辑

杂谈二十九 讲座录音和整理文言版凡尔纳资料

申爸呢,早上给大申他们班级做ppt了,没说什么。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每个周末,都有免费的讲座。去现成听就行了。 咱们呢,那啥:以后,我们肯定有一天,要把国图等图书馆的讲座,弄成高清,配上字幕,让孩子们看的。在12岁到13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会超喜欢看有思想深度的讲座。 全国各地有大量的高品质讲座,岳麓书院、各大高校、国图、首图、各个大城市的公立图书馆... 这些讲座,总有一天,咱们要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分类,给出指南,引导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去.... 现在,比较好找,成规模的讲座,主要是百家讲坛。但是,百家讲坛有个问题:太形式化。 那些大家,他们轻松自如的时候,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那个东西,只有在大学的讲坛上才有出现。那是些极有价值的东西。还有历史录音.....比如说,赵元任先生64年讲汉语语言学的录音,那个深入浅出,真是绝了...他的那种语言模仿能力,只有在录音里面,你才可以“一睹风采”.... 还有那个什么来着,什么嘉莹...对,叶嘉莹。她讲古诗词的吟诵....你不知道什么是吟诵,因为你看书,书是不能发声。可是,你看一遍叶嘉莹的讲座,马上就明白,什么是吟诵了。 老舍的珍贵录音...那口京腔,完了配上他特有的幽默...那个绝了。 这些录音,都静静地躺在某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等待发掘。咱们总有一天,把这些宝贝都动员出来,拿到孩子们耳朵边... 还有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有一个中华职业社。他们办过一系列的讲座,讲语文的。请了当时的大家,叶圣陶、矛盾、老舍、谢婉莹那些,专门针对零基础的工农兵,函授语文学习。当时,这些讲座都是录音的。 申爸一直没有查到,这些录音现在还有没有,在哪里... 现在,只能看到当时的讲稿。那些讲座,绝对的棒! 那啥...中华职业社是一个公益性社团,专门邀请那些大家,针对社会上普通百姓,教授各种文化知识的。当时,广播电台也曾经转播过,不知道广播电台还有没有当时的录音带了。 昨天呢,宝妈提醒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儒勒·凡尔纳的早期翻译小说。文言版。 现在呢,咱们有出版社了,江苏人民出版社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也许都行...还有哈妈的出版社。 这个事情要提上日程了:薛绍徽翻译 《八十日环游记》;1902年,卢藉东、红溪生译《海底旅行》;同年,梁启超又译了《十五小豪杰》;1903年和1906年,鲁迅译了他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包天笑译了《铁世界》;无名氏译了《空中旅行记》;1904年包天笑译《秘密使者》;商务印书馆译了《环游月球》;1905年奚若译了他的《秘密海岛》;1906年周桂笙译了《地心旅行》;1907年谢译了《飞行记》;1914年叔子译了《八十日》;1915年译了《海中人》;佚名译本《幸运的比甘》(1903),《没有名称的家庭》(1905)。 这些书,有意的妈妈,自己组成“重印小组”。 拿到这些书的电子版也好,复印版也好,原版也好...然后呢,分工协作,把这些书的简体txt文件搞出来,准备众筹出版。 因为是要给孩子们看的书,电子版搞好之后,要相互交换,精校。至少校两遍,一定要把多别字都摘干净,别像申爸写的东西似的.... 众筹,你也得把书稿准备好啊... 那啥,咱们这里的孩子,只要伴听了儒勒·凡尔纳,那么,等他们到了十岁的时候,准定可以自如地阅读《史记》了。十一岁哈,所有的孩子,全部自己读完史记....要不,妈妈的花果山,就白混了。 不是有一些,首图电子图书馆有在线版本吗?能弄的先弄,先动起手来。求什么全啊?一本一本弄。能弄一本,算一本。 那些音视频,不忙哈。大家心里知道,要从长计议。那些得留心:在哪里能够找到。那些珍贵录音呢,韵爸找起来,也许更给力:需要学术背景深湛的人,才知道那些东西,更知道存在哪里。韵爸认识那些深湛的人。 嗯...这是这个。申爸还是要说重印儒勒·凡尔纳。重印的这些呢....版权久已自由,随便印.....都是文言翻译的儒勒·凡尔纳。我们的重印版呢,不是简单“重印”。 要把原著中的地名、人名、专有名词,规范到现在的通行译法上来...这就需要大量的编辑工作。 这个工作呢,咱们自己做。1907年翻译的作品。那时候,哪里有白话文?花果山版的儒勒·凡尔纳:说文言,用现代的专有名词。 孩子已经伴听海底两万里的妈妈,已经有切身体会:这个孩子,喜欢凡尔纳,喜欢得透骨。我们呢,就借用这一点:伴听凡尔纳,然后,孩子自主阅读之后,一过了读字期,就上文言版的儒勒·凡尔纳。申爸在大申那里试过了:喜欢得不得了。 麻烦资料组的妈妈,把去年申爸谈这个事情的记录,转过来给全群的妈妈看看。是去年...十月份吧...申爸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的聊天记录。在群里的聊天记录。 这个整理文言版凡尔纳资料的工作呢,咱们全群的工作:每个妈妈都要参加! 孩子们听过凡尔纳的十一部作品,在读完这十一部作品的文言翻译....孩子阅读文言的水平,就七七八八了。 孩子呢,掌握文言文,这件事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高考,语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得语文者得高考,得古文者得语文! 再过十一年,等到咱们这些娃参加高考的时候,如果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你北大清华所有文科类的专业,你就别想考上了。所以呢,让孩子自己阅读四书五经,是很重要的事情。 要自己阅读,就得解决文言文的问题。孩子得掌握文言文....至少,能够流畅地阅读。 掌握文言文,在申爸的规划中,要两条腿走路。这其中的一条腿,就是儒勒·凡尔纳的文言小说。另一条,以后再说。 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等孩子们到了十岁十一岁,把史记原文拿过来当故事看,在语言上,就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了。 你说,一个孩子,他十岁就把史记原著当故事给读了,高考,还在话下吗?文言文自然不在话下....等到了十三、四岁,孩子的思维发展到能够接受,并且喜欢四书五经中的话题的时候,你不用说,他自己把那些书啊,经啊的看完了。 这个呢,重印上世纪初的那些文言翻译作品,对于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 咱们呢,整理文本的工作,对妈妈们也是一项很好的机会:你可以就这分到给你的那两页书页,妈妈预先熟悉一下,那个书里都说了什么,语言特点是什么。 刚才呢,眉豆妈说,“干活的就这几个,不能都累趴了”。 确实如此。作为义工,很多妈妈是很想参与的,可惜,很多义工的工作,需要妈妈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忙的妈妈,有心而无力。 这次整理书稿的工作,就不一样:一本200页的书,100个人参加整理,么个人就分两页。你说把两页纸的字,重新输入一遍电脑,最多也就1000个字儿,还“抽不出时间”,这就有点儿“那什么”了。 这次呢,好机会,全员参与哈! 学习文言文,还背什么名片,记什么状语后置、定语前置、古今词义不同、文言虚词用法...... 切!见它的鬼去吧。 让群里的孩子们,随手就把文言给“伴”了,就行了。

yzhang4 发表于 2015-5-27 14:28:52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5-27 14:30 编辑

说书杂谈三十:从众是怎么影响到孩子的阅读的

北京孩子学习,竞争是不是这么激烈呢?申爸推测:是的。申爸根本不鸟那些课外班...当然,不管哪种班,如果能找到符合申爸期望的,申爸也会毫不犹豫地送大申去参加的。比如,Tony的英语班。只可惜,大申这么大了,都五年级了,符合申爸期望的班,只有这一个。再多,申爸也找不着了。当然,申爸知道,各种的班,很多。各种教学思路,也都在里面。肯定有符合申爸期望的班在...其实,教育小孩子并不难,思路也很简单。就是很多班,把思路搞错,或者,根本没思路罢了...申爸不否认有。只是申爸找不到。其实呢,好的课外班,好的老师和教学,对于孩子学会某一门科目,是至关重要的。好比大申的英语:申爸只是送大申去了三年Tony那里...刚开始一年半,每周去一次,每次40分钟;后一年半,每周去一个下午,每次120分钟。大申高高兴兴,就把英语的问题,彻底解决了。总共算下来,大申一共和Tony呆了大概170个小时左右吧,英语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妈妈们回忆一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花了多少时间在英语上面...大申学英语的这个效率,高得惊人。在关键期,找到合适的老师,用正确的策略,教孩子,事半功倍。呃...不是“半”和“倍”,是事半功十倍...也不止。这个...为什么申爸说,“估计像文中写的那么激烈”呢?这是推测。申爸这个小区啊,很多买卖,开了倒,倒了开的。唯独课外辅导机构的店铺,开得多,一家也不倒。整个小区,估计有十几家开开外辅导班的。甚至多于买衣服的。班开得多,不倒,意味着需求多。这是从教育辅导机构的角度看;还有另一个方面。大申回来跟申爸说,他们班,只有他和轩轩“一个课外班都没有”。他们班呢,一共有43个孩子,后来出国了5个,还剩38个。只有两个没有课外班。很多孩子,周六日两天的上下午,一共四段时间,课外班被占得满满的。工作日晚上还要上一两次课外班。他们的班呢,在全北京,应该是比较特殊的了。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打算在国内上初中高中,本来家长就是打算“去享受别人的教育”的。他们不是有5个孩子已经出国了么?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就是相当多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父母的遗产,十辈子生活都保障住了:这些孩子们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压力。说学习好,将来为了“跳出去”,解决生存问题,这个,在他们那里,根本就不存在。还有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他们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没有小升初的压力。即便有上述所有的因素在,大申他们班,也只有他和轩轩“一个课外班都没有”。你要是没有上面因素的学校...那个孩子们上课外班的情况,妈妈们可想而知。申爸不了解送孩子上课外班的妈妈,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妈妈们都找到了像申爸所期望那样的“好老师”。这个,实在不清楚。不过,申爸呢,也有推测。他们班呢,竟然有这样的孩子:请假。一请就是两周三周。请假呢,干嘛去?出国玩儿!你这个事情,申爸做梦也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可是呢,它就有。这样的孩子,妈妈还是给他报课外班!你说这个事情:好好儿的课你不上,请假出去玩儿。一下飞机呢,时差还没倒回来,就昏昏沉沉地跑进课外班的课堂去学习。这么做的家长,其动机申爸能够推测到:学习,不止是课堂上学习。在关键期,孩子走万里路,比课堂学习的价值还要大。可是,即便这样,也解释不了课外班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家长,为何还要给孩子报课外班呢?他有那样的视野...他一定不会看不到,一般的课外班呢,其实对孩子的学习,起不到多大的效果。之所以让孩子坐进课外班的课堂,原因其实很简单:社会性的从众。孩子呢,在小学这几年,正好是社会化的关键期。妈妈本能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各方面,如果“别人都报班,我不报班”,那就是不行的。在社会性方面,“不报班”是不行的。这就是报班的根本原因所在...申爸推测啊当然,也有很多家长,确实觉着报班“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乐呵呵地去报班的。这个从众啊,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呢,来看看,这个从众,怎么影响到了孩子的阅读。申爸终于找到了外国儿童文学丛书的主编,任溶溶的文章了。“《外国儿童文学丛书》主要是想‘为高小和初中程度的少年儿童提供一批精神食粮,扩大他们的视野,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丛书包括小说、童话、寓言、诗歌、故事、戏剧、科幻小说等各种外国优秀作品,除精选古典名著外,也注意介绍现、当代有影响的作品。”
这是任溶溶的原话。申爸就说么,他这个丛书是人编出来的,他凭什么编辑这么大一套丛书?他总得有编辑方针。而针对的对象,应该是编辑方针里面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1979年,任溶溶他们编辑这套丛书时候本原的打算,这套书,应该什么年龄给孩子读?大申这个年龄么。高小,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可是呢,妈妈们想想自己。看看外国儿童文学丛书的篇目:绿野仙踪、明希豪森奇游记、假话国历险记、鲁宾孙漂流记、小人国和大人国、大草原上的小房子、长袜子皮皮的故事、窗边的阿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些是比较流行的妈妈们是什么时候给自己的孩子的?五岁?六岁?有些,可能还要早吧?你这个五岁和十岁,差着五年呢!小孩子,五个月就有好大的差距,五年!我的天,那差距该有多大啊!现在,妈妈们自己体会一下:为什么你们在那个年龄给孩子十岁孩子的读物?为什么妈妈们一直觉得是“正确的”?妈妈们为什么把这些书给到孩子呢?这些书里面有很多,妈妈们自己也没有读过,对吧?那怎么知道的呢?通过论坛,社交群,从别的妈妈那里知道的呗。还有呢?就是推销。那些个出版商,推销的力度有多大啊:300-100,200再用券。买回来,摆在书架上。摆在书架上,拿起来给孩子一读,一试:诶,孩子喜欢。那就给呗。根本把年龄的问题整个儿给忽略掉了。自己的孩子喜欢,上了论坛一看,别的孩子也喜欢。更坚定了给孩子这书的信心。这些书,是怎么在年龄上“下潜”的?就是这么潜下来的。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这些书,给早了不好。申爸反复指出:给早了,会影响到孩子世界图景的建构。他会在头脑中建立起不正确世界图景。孩子的教育,核心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问申爸,申爸回答非常干脆:在不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在不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事情做了,赶到正确的时间,家长就想:“这事儿已经做过了,”于是,在正确的时间也不去做正确的事情,这个时间,用于做别的时间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你好比说,前边申爸说的那个课外班。课外班要不要参加?当然要!不过,不在小学阶段...除非找到好的老师,玩儿着就把东西给教了,就像Tony那样...在什么时候?申爸觉着,应该在初中二年级。在初中二年级那一年,孩子除了睡觉,都应该在课外班里面渡过...你看看,现在呢,那些课外辅导机构,班儿,全部都是针对小学生的;家长在不正确的时间,送孩子去上“班儿”;你很难见到几个孩子,初二上辅导班的!为什么?初二的孩子,都在家里写作业。“每天写到11点。”到了正确的,该上“班儿”的年龄,反而没有孩子去上“班儿”。还是回到阅读。阅读呢,除了高龄孩子读物下潜这个问题以外,还有别的问题。申爸呢,没有系统研究过“传统上”,专家们都是怎么建议孩子的阅读顺序的。申爸说过,读他们写的理论文章,读不懂。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没有理论,申爸有大申。对于大申,从实际出发,就足够了。现在呢,大申小学快毕业了,申爸有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大图景,可以回头梳理“传统上的”思路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申爸在孔夫子上去找,看已经出版的读物。给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出版了哪些书籍。现在妈妈们的宝宝的年龄,应该是童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了一大套《童年文库》就是给现在孩子们的年龄读的书。让我们找一些这套书的书目,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就具体的例子来说。你到孔夫子上搜童年文库,出来的结果如下:1、三大战役
2、老鼠金巴
3、我的乐园
4、月亮圆圆
5、儿童诗选
6、抗日战争
7、英雄少年
8、作家的童年
9、非洲魔术师
10、小灵通游未来
11、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12、英雄少年时
13、冠军的童年
14、科学家的童年
15、艺术家的童年那个童年文库很多很多。就找这15个做代表吧。这些书呢,本身没有问题。申爸要说的是别的问题。先说,童年是个什么概念。在我们这里,我们要十分清晰地切出童年的年龄段:6-12岁。就是小学阶段。现在呢,我们已经能够十分精细地切分出这个年龄段的子阶段了:1、天书阶段2、获得观念阶段,就是李网高楼一开始,申爸讲的听音乐会实践为标志而开始的阶段...迅雷爸,给想名字哈...3、目标蒙醒阶段4、自我意识蒙醒阶段(注:不是这个。应该叫做“自省能力蒙醒阶段”)为了做对比,申爸再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少年百科丛书的一些典型书目,贴在这里:1、稀奇的金属
2、中国文学家的故事
3、金属的世界
4、草原奇境
5、奇妙的九
6、生活在电波之中
7、人民的节日纪念日
8、物理万花筒
9、神奇的电世界
10、中国革命历史故事
11、中国历史故事
12、唐宋律诗选讲
13、空气的一家
14、外国科学家的故事
15、社会科学世界漫游我们呢,也首先来清晰地切割,这个“少年”,指的是什么年龄段。11岁-14岁。四年的时间。童年和少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是重合在一起的。好了,现在,让我们仔细琢磨这两套书目。我们能够看出来什么?看出来的问题,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呢,对于我们自己规划我们的孩子的阅读,有什么启示?我们到底要怎么规划孩子的阅读?很多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也能够清晰地得到答案:为什么妈妈拿到的外国儿童文学丛书,每一本的品都不好,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为什么少年百科丛书,每一本的品都很好?全都九品以上?这些呢,都是很有趣,又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回头接着说。

veritas712 发表于 2015-5-27 15:19:49

yzhang4 发表于 2014-10-13 15: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首先,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书呢?这本很重要,申爸琢磨了半天:把哪一本当成第一本呢?

  红楼梦 ...

我读的第一本红楼梦就是这本,记得里面有七八副插图画得是极好的,初中暑假读的,然后对着插图临摹,那是我画画的高峰期啊哈哈。可惜书后来借给谁有去无回了。

千金早早2006 发表于 2015-5-27 15:35:04

霞染冰丝 发表于 2014-12-8 0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太长了,申爸你太啰嗦了,提取干货好困难

慢慢看吧,唉~

看完需要好长时间啊!

千金早早2006 发表于 2015-5-27 15:58:55

莹窗小鱼 发表于 2015-2-2 00: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收益匪浅,点出了我好多理解但说不出来的东西。但是申爸,想请教一个问题:我总觉得孩子的读书速度超快会导 ...

哎呀,我家丫头就是这样的!读书速度快,但是常会看错数字。

yzhang4 发表于 2015-6-1 10:40:43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6-1 10:44 编辑

基础300杂谈三十 路径,利用好孩子天生带的七色花瓣 http://pan.xici.com/group4/M02/44/BA/rBABplVj5maEJ6AjAAAAAPZ7SnU985.gif/1010有一些书,比如民间故事、哈利、侦探探险类,麻麻们不要去引导。不要引导,要借用。 什么意思呢? 所有的孩子的经验都表明,孩子...不管男孩儿女孩儿...到了小学三年级,开始着迷侦探探险类故事; 所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级,都着迷民间故事。不管男孩儿女孩儿,到了小学四五年级,都超迷这些类别的故事。 等到了初中,女孩儿开始迷红楼,男孩儿开始迷科幻 既然所有的孩子,长到那个年龄,都入迷...那麻麻们在此之前,给连画画,给简易故事,要干什么呢? 须知,给连环画,简易故事,不过是为了引起孩子在这个主题上感兴趣,将来自主喜欢去读原著而已。 这是一些先导措施。给先导,到时候孩子也会入迷;不给先导,到时候孩子还会入迷。那就不用给先导。 不给这些类别书籍的先导,给什么呢?给科学类的,神话。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一个什么时候,都迷科学类的书的。把宝贵的资源,用在正确的地方。 那么,到了三年级,四五年级,怎么借用孩子对这类题材作品的着迷呢? 我们知道,孩子有很多领域,要想进去,需要工具。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要想直接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就需要有古文的底子。要认识繁体字。 要想直接阅读外国的著作,就需要掌握英语。 古文、繁体字、英语,就是工具。工具这个东西啊,你不能直接面对它,去学习。为了工具而工具。作为工具,古文啊、繁体字啊、英语啊,是用来获取信息的手段。

工具都是拿来用的。

掌握工具的最好办法,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顺便”掌握它。想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规划处让孩子掌握这些工具的最佳方案。 孩子他不是喜欢民间故事吗?聊斋志异就是最好的民间故事集,对吧?孩子喜欢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你给他一本聊斋,他就会努力去获取里边的信息。他只要读了(原文,文言的),懂了,获取到了里边的信息,那他顺便就把古文学会了。 昨天,西妈贴了一些白话聊斋的图片,请麻麻们齐动手,整理出文字目录,就是为了让山爸找到对应的原著的篇目,然后,咱们出版花果山版《聊斋志异》,给孩子去读,“顺便掌握古文”用的。 为啥不直接聊斋志异?直接不成,蒲松龄的那个小说,很多少儿不宜。我们要出洁本。 这是聊斋,作为掌握古文工具的工具,怎么来用。 那个白话聊斋呢,是先导。到时候,孩子们不是喜欢民间故事么。正好,先给白话文的聊斋志异,自个读。 完了呢,用山爸整理出来的原著朗读MP3,借助孩子们在伴听阶段培养出来的强悍的聆听能力,把古文聊斋给它“听懂”,接下来,读咱们的洁本聊斋志异。读完了两百多篇文言小说构成的花果山版聊斋志异,孩子的文言水平,就马马虎虎,差不太多了。 他都能用文言读懂古书了,他的文言水平还能差到哪儿去? 接着呢,上花果山版的文言凡尔纳... 再在“使用中”继续加强古文。 你等孩子把咱们出版的一堆文言凡尔纳都吃净啃光,单在文言这个项目上,孩子已经具备自己读懂史记的水平了... 再呢,从《汉武大帝》电视剧入手,次序给《春秋战国》、《大秦帝国》,先让孩子对那个史实感兴趣,接着给白话史记。然后,直接把史记原著扔给孩子,他自己就读完了。 史记读完,等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到了对论语道德经易经里面的内容感兴趣的年龄...他工具已经熟练掌握了呀...孩子自己就走去论语道德经易经了。 这么个过程呢,妈妈们看,任何一个节点,孩子都不必“努力”;不但不用努力,每一步,孩子都喜欢得不得了:你不让他干,他都要干。 路径。路径很重要。路径设计对了,学习于孩子,就是一件让人愉快的过程。 Harry Potter用来干嘛?搞掉英语这个工具。孩子干掉了原著Harry Potter之后,正好到了初中,该对科幻感兴趣了。怎么借用这种兴趣?很简单,上Asimov的Foudation啊。 你等孩子吃完了Harry Potter,吃完了Foudation之后....那么厚的两摞纸诶...作为工具的英语,孩子就彻底掌握了。什么背3000单词,5000单词....Phonics....哪里要那么费劲的:你等孩子自己啃完了这厚达8000页的两摞英文纸,不要说5000单词,他一万单词都记住了。 还有呢,侦探类怎么借用啊?先说,这个侦探悬疑类,祖宗在哪儿?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啊。福尔摩斯探案集。豆妈说的这个书。连环画,就没用了。 孩子呢,要读古籍,最好直接啃繁体竖排的本子。标点符号最好也没有的那种,自己去断句。等孩子们高考的时候,高考题准定出断句的题... 申爸给妈妈们看些东西这什么东西啊?是《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里边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样的:

看看版权;
这个是周瘦鹃翻译的福尔摩斯,民国五年(1916)年出版的 它有什么特点呢?妈妈们看第二幅图,内页。有没有中国的线装古书的感觉?这是有标点的,不过,加在竖排正文的右侧。

申爸的设计,是让大申把这套周瘦鸥给啃了...这是周用浅近的文言翻译的。大申走到周瘦鸥的这套书,还是有距离的。

一个呢,是古文的问题;一个呢,是繁体字的问题;一个呢,是竖排的问题;一个呢,是标点符号和通行的今天的书不同的问题。 需要垫几块踏脚石上去,才能登到这里。
让我们看看,拿什么垫脚。


尼罗河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
台北远流2002版让我们看看,它内页是什么样的:
这个挺靠谱,繁体竖排,风格呢,和现在的书更接近一些,不像周瘦鸥距离现在的书那么远。

孩子他不是必会喜欢侦探故事么...那么好,二流三流的蹩脚侦探,就免了。申爸直奔侦探悬疑的祖宗:柯南.道尔和克里斯蒂。

可是,申爸才不直接给大申简体横排的“现代书”。要通过一系列的书,最后,借用“侦探喜欢期”,走到周瘦鸥去。

等大申把一套12本周瘦鸥啃掉...等到了14岁,古文工具也掌握了...就直接给他宋版的影印《论语》去啃吧。一个14岁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抱着本宋版论语在看,一定引起惊奇和围观。可是呢,你到背后,看这孩子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没啥惊奇的感觉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台阶太高,还是爬不上去?没关系,申爸手上还有繁体横排的阿加莎,也有繁体横排的福尔摩斯。 要是繁体这个台阶还高,切!申爸就给大申一套繁体横排的哈利.波特,让大申再重温一遍。
那486万字,再过一遍,繁体这个台阶,总该跨上去了。

反正申爸手里有的是牌可打。一个14岁的孩子,抱着本宋版未标点论语在读,这是肯定是引发围观的....可是呢,结合孩子的心理思维发育特点,精心设计好一个体系,让孩子在这个体系中,顺畅自然地一小步一小步地往上爬....这是教育。

古文,国学。他们直接去背。咱们呢?从侦探小说哈利波特下手....哪个容易哪个难?

孩子呢,天生带着七色花瓣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到了年龄,就狂喜欢侦探探险,就狂喜欢民间故事....这些“喜欢”呢,都是孩子带来的七色花瓣。

京-申爸0406男(1176334719) 4:39:13
“飞呦飞呦小花瓣呦,听我说呦,照我做呦....”孩子自己不知道怎么用他的七色花瓣。你让他自己用,他就一会跑到北极,感到冷,就麻溜跑回来....两片花瓣就不见了。爸爸妈妈要替孩子用。替孩子怎么用呢?就这么用。 挺早的了...八九个月之前吧...申爸说,群里的孩子,将来各个都能考上北大。妈妈们没人相信...现在也没人相信...这个考上北大呢,不是说说说就完了的。得有具体的措施。这些就是具体的措施。还有旧书,都是。 现在呢,不但妈妈们不相信“都能考上”,连申爸也不信了。你这个能考上,你妈妈得有行动...得干些什么,干些正确的事情,其结果,才是孩子能考上,对吧?为啥“申爸也不信了”呢? 这个是这半年来,实践告诉申爸的:有些妈妈,她道理似乎都懂,可是是“行动的矮子”。她不做.你那不死翘翘了么。不要说申爸,就是神仙来了,都没辙。 比如那些旧书...这些书呢,单本来讲,对于“考上北大”,没什么影响....可是,作为整体,它们是“能够考上北大”的决定因素。申爸本以为,每个妈妈都会为了孩子而行动,拿到平均分配的旧书的。 可是,半年来的实践下来,申爸失望地发现:那些旧书,都跑到为数不多的一个妈妈群体里面去了...她们拿太多,信用卡都刷爆了。本来申爸以为会平均分配,结果呢,“财富集中”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你说妈妈努力,要教育好孩子....下一步,你手上没书,没有教育好孩子的工具,你怎么教育? 昨天,申爸和一个朋友聊天儿,谈起这件事。她说,这是申爸的错儿:本来就不应该有“每个孩子都能”的想法。有些人,永远都是提不起来的。申爸能做到“机会公平”,就足够了。至于抓不抓得住,还要看她们自己。别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不会产生结果的地方。重点照顾那些值得照顾的人。申爸觉着,这个确实有道理。 申爸说这个呢,是要告诉妈妈们,这最后一波僵尸,是你最后的机会: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扳道器。如果孩子在十岁的时候,还没有被这波“僵尸”扳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那你的孩子,就跟大部队bye-bye了。剩下的路,妈妈们只能自己规划,独自前行了。 丁丁历险记、可怕的科学、少年科学画报,还有这最后的一波“僵尸”,少年百科丛书,是申爸规划出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它是一个系统,紧密啮合在一起的一堆齿轮。缺哪一个,都不转。 关键的东西。 这一次呢,小河婷妞妈她们,搞了很多很多少年百科丛书回来,有2万本,还是几万本。申爸不知道。她们会把少年百科丛书配套来竞,一套一套的。 这个东西不能散。散了没用。申爸本期望,这一百多套百科丛书,可以覆盖全群所有的3000个孩子....现在看来,做不到了。能够覆盖到1000个,估计差不多。 有妈妈疑惑了:你们不就顶多200套吗?怎么能覆盖1000个孩子?当然啦,200套能让200个孩子读,这是最自然的想法。200覆盖1000,按常规,是不可能的。可是,申爸总有办法,让200套覆盖到1000个孩子。

常规?永远不是申爸的风格。等竞完了这波僵尸,申爸就着手,让200套去覆盖1000个孩子。你等着看申爸的手段。嗯...这是这个事情哈。 这个周瘦鸥版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呢,很贵。申爸花了3400块,才从孔网上搬回来。爸爸妈妈们呢,一般不要去孔网继续搬了,会更贵。咱们呢,把这个原样重印了。每个孩子就都有了。 原样重印这个书呢....找中华书局哈...这里边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周瘦鸥是1968年去世的,还有三年的时间,这个翻译版权才自由。妈妈们留意,签到这个翻译的版权到花果山来。或者在版权交易平台上签,或者找到周的后人,直接签。这是第一个,我们要拿版权。 第二个呢,我们还没有中华书局的关系。有能够接上关系的妈妈呢,到了你该动手的时候了。我们呢,拿着版权,请中华书局给我们原样重印这套老书。本来就是他们出版的么。 申爸知道,这些事情,很多群里的爸爸妈妈是能做的。很多爸爸妈妈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做这些事。不过呢,越是能做的,越是在冷静地观望:他们不大相信,这事情能做得成。现在呢,到了你们行动的时候了。 如果你能做,就去找哈妈。这是这个。 另一个呢,是有关民间故事的。
民间故事,在申爸的设计中,一条岔路是通过聊斋走去古文的。还有一条岔路。
我们要通过意大利童话,走去英语。这个书的英译者,George Martin,语言水平很高。英译本有绝佳的质量。
它这个书呢,有Audio Book。
山爸在往回拉。可是很费劲。
申爸昨天晚上也开始拉,也费劲。
Italian Folktales的种子在这里:
https://www.torrentz.com/789e06649675b58a01f0b778014d34fa57a393a5]https://www.torrentz.com/789e06649675b58a01f0b778014d34fa57a393a5
有P2P工具的爸爸妈妈,咱们齐上阵,争取把它拉下来。
拿到这个英文Audio Book,还有一条途径:国外的图书馆。
咱们群系里,英美欧的妈妈,到当地的公立图书馆或者大学图书馆找找。找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个呢,Italian Folktales,

封底:
版权:
我们要把它在中国重印了。爸爸妈妈们去找版权。找到了,我们就签下来到花果山。尤其是,这本书的Audio Book的版权,我们也要。

看谈判的情况,要是便宜,我们就签现成的Audio Book,要是贵,我们签了英文版书的版权,找人,自己录音。
这是这个...

还有呢,就是希利尔那三本书。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和希利尔讲艺术史。
这个书呢,肯定基础300的。现有的几版,申爸都琢磨过,译文不好。昨儿申爸忽悠韵爸,请他找高手重译。
大孩子呢,估计赶不及了。好不好,就先买来读吧。小孩子不然。要是申爸的话,申爸就等韵爸版的希利尔。
反正也不着急用。 还有什么要说来的?
对了,这个众筹书。
上面这些呢,咱们都撒网去找。找到了,就众筹。
Audio Book签到了版权,我们就把它放在花果山App上面去听。
眉豆爸在开发花果山伴听App,有兴趣有能力的爸爸妈妈,去找眉豆爸,一同干。
这个说过了。

成妈在联系现成的音频音频平台...我们等眉豆爸的系统出来,怕等不及。况且,眉豆爸的平台出来,还有很长时间,需要调试捉虫。呈妈她们也在快马加鞭,赶录《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然后配音上线。成妈一旦联系好了,咱们的配音版指南,就可以上线和孩子们见面了。

申爸要说的,是将来的众筹。咱们呢,所有的工作,都是义工无偿付出的。
很多很多很多事情,忙不过来。咱们要把义工的无谓劳动减少,把有限的义工资源,运用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下一本书呢,众筹...包括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加印,也一样...我们会在众筹网站上开一个众筹项目。有想买这本书的妈妈,就去交钱。交的钱包括:书价、快递费用、包装费用、外包打包服务的费用...也就是说,所有的费用,众筹一次交齐。
然后呢,以最新科学指南重印为例: 2000本重印。 众筹只要够了2000本,那边就开机印刷。

物流公司已经拿着纸盒等在旁边了,印好,直接装盒贴标签寄走。
每一本书,到了2000就开印。群里也不出公告也不通知...要通知的话,得有义工写通知,浪费;一通知,就有无穷的问题要义工解答,更浪费。

那边的众筹项目,就静悄悄地在那里运行:到了2000就开印发走,到了2000就开印发走。 对于群里的妈妈们呢,将来,有两种途径得到众筹的书。去众筹交钱,等着,可以拿到原价书;如果着急,可以到孔夫子买。孔夫子价格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呢,每一本众筹的书,都指定一位淘宝妈妈去经营“库存”。
比如说,现在这本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现在呢,群里订了有400本。
我们呢,一印,必须印2000,最少。
那就开印。
剩下的1600本,怎么办呢?
由一位淘宝妈妈,一次性全部买走。
买走了,这书就是淘宝妈妈的了。
淘宝妈妈想怎么卖,就怎么卖。
人家的东西,人家卖。
申爸估计,淘宝妈妈不会96买来,卖95一本。
她会卖120一本。
人家的生意,得有利润。要不,人家靠什么生活?
将来,来一位妈妈,想要某本书,有两个渠道:要是不着急,就去众筹交钱。交了钱,等着。等积攒够了2000人,就拿到书了;要是着急,就去孔夫子。
反正,从花果山印书团队的角度,印一次一清,不花丝毫时间在“销售”上,把义工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解放出来,用在正事上面。
没有库存。
库存哪里是我们这样义工性质的群体可以承受得了的:仓库到哪里去找?
申爸呢,是给大家解释清楚:以后怎么玩儿。
妈妈们不要把眼睛盯在什么买三本免邮上面....这个,巨花义工的时间和精力。
妈妈们也不要提这些没用的网上采购流行的套路去难为义工:要不,你去做义工,做你提议的事情!
免邮不免邮,于我们呢,无所谓的事情。可是,免邮要记账,归总的时候要处理,要沟通...
这些时间和精力,我们花不起。
谁觉着“这个应该有”,谁就去做好了。嗯,先说这些吧。

淘淘夏奇拉 发表于 2015-6-2 16:55:29

很幸运读到了申爸的帖子,也很幸运,孩子很小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群爸妈!希望到时候也可以跟单!

lily0634 发表于 2015-7-20 23:41:25

准备着手跟单精粹文化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大申爸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