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维写下来是为了验证其真实性
我在国学版发这个标题,估计会被无数人拍砖。但是我想,论坛存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百花齐放,自由争论观点。所以我写下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同时也摸了摸头,做好了被拍砖的准备。
将自己的思维写下来,也是为了让逻辑更清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盲点。
儿童不应该学国学,我思维里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观点,在未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以及尽可能的验证之前,不应该让其进入自己的大脑。
各位爸爸妈妈,理论上也是30-40岁的年龄了吧?我提第一个问题,大家仔细审视一下,我们头脑里到底有多少观点?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会发现头脑里充满了各种科学观、社会观、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育儿观等等,真是数也数不清。
第二个问题:大家再认真看看自己的每一个观点,它们是逻辑分明的?还是会有互相矛盾的?不知道有没有爸妈读过一本书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很拗口的书名,英文名也很拗口《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里面有很多逻辑题,做完后让自己来审视自己的逻辑性。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的思维里,很多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呢?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和判断,直接将某些观点放入脑中。也就是俗话所说: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过于轻信。现在家庭中最难沟通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头脑里的观点更是杂乱无章。一般的销售是销售实物,最高级的销售正是销售观点。(可见孔子真是最高级的销售员,将观点销售给国君)
国学,除了诗词,很多都涉及古人在各种领域的观点。百家之言,先不说每家的观点是否互相矛盾(我认为矛盾才是正常的),但对于读者来讲,无论其正确与否,如果没有自身思考直接接受,都是有害的。道即迷惑。人生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说放下,放下的是什么呢?自我。放下自我的什么呢?自我的观点。这一生中,我们接受了太多杂七杂八的观点,每一个观点初听之下都有理,所以我们保持一颗所谓的“开放”的心,将它们全部纳入脑中,最后才发现其互相矛盾,遇事让人无法做决定。
我们的孩子,还处于人生的探索期,头脑清明,各种感官灵敏,完全有能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去思考它,为什么要让他们通过死人的眼睛去看呢?
二、国学是中国流传下来的经典,但是是成人的经典。
我们仔细审视国学的背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都是成年人在经历了自身独特的生活境遇后,写下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将经历浓缩成了概念。我们谓之经典,是因为家长们也多多少少在人生的旅途里看到同样的风景或风雨,产生共鸣。可是需要提前把这些风景或风雨告诉孩子吗?
试想人生就是自己的铁人三项运动,我们这些跑过一半征途的爸爸妈妈们,有的脚可能跛了,有的肘可能伤了,有的头可能破了,于是我们有的穿上了跑鞋、有的装上了护具、有的戴了头盔。嗯,真好用,真经典。现在我们的孩子也开始了这项运动,我们很容易就相信,提前把这些工具给他们装好,必然可以让他们少受伤,跑得更稳。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只能问各位自己了,真的是这样吗?预先装好观点,真的可以让孩子走得更好吗?
我却持相反观点,我认为,预先装好观点,正如戴上有色眼睛去看世界一样,会产生一些折射和弯曲。概念即迷惑,概念即幻想,概念会让人固执、迷惑、失去本真。
《阿甘正传》,很多人喜欢,喜欢那个因为智商不高,而学不会概念世界的阿甘。阿甘搞不懂这些成人世界里的观念是什么,于是他按照自己很淳朴的几个观念去接触社会,去做自己觉得可以做的事。 同样的事情我也看到过很多,我看到过周围的朋友,思维简单的,胆大心细,做的事让人赞叹不已。无知者无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句话,太多知识会让人缩手缩脚,不敢行动。
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道德经里,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因为失去了至简的道,所以就出了仁义之说,如论语等。每个孩子,其实都是简朴的,纯真的,自然不带诡计,拥有不受限的心灵,轻松的幽默感,平衡富有创造力,感恩且平静。他们无条件地爱着父母,为什么要用论语去污染他们?他们开心地探索世界,为什么要用诗经去限制他们?只有在长大后,心灵开始有污染,某些国学里的哲学观点,正如一剂药物,可以清除一些迷惑。
回到我的第一个观点,我再次重申:只有深入、真实的自我思考,才可以让人成长,才可以保持开放和独立的心。
论述完毕,欢迎大家拍砖。唯有一个期望:希望拍的砖,都是自己制作的,不是顺道捡来的砖、死人的砖、邻居家单位里借来的砖。
尽管原因不尽相同,但我也一贯反对现在的儿童国学大潮。
只是觉得没必要为此辩论,每个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取决于他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