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5-1-4 14:24:12

亲子通过游戏扮演有助于孩子安抚分离的焦虑情绪。



大家或许会注意到有趣的场景:孩子生病去医院打针回来,有时会做些简单的扮演,比如抱着小熊给它打针,安慰它“不痛不痛,很快就好了!”在医生和生病的小熊两种角色间,孩子总是希望扮演更有力量的角色(医生),在游戏中复现了打针的场景,在言语安抚小熊(病人)的同时其实它也是在对自己说,从而安抚了自身的焦虑情绪,内化了成人的期望表现。

依据同样的原理,鼓励孩子扮演家长,让家长或玩偶扮演孩子,也有助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内化扮演的角色,安抚分离时的焦虑情绪。下文是《游戏力》译者李岩老师的应用:

女儿是两岁八个月上幼儿园的。头三天的新鲜劲儿一过,第四天就在幼儿园门口上演了“生离死别”。这天晚上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就主动发起了“上幼儿园”的游戏,并且要扮演爸爸,而要我扮演她。假如按照我以前的思维模式,我一定会扮演一个“懂事”的小孩,在幼儿园门口“主动与爸爸告别,然后高兴地跟老师进去”。但是按照游戏力的原则,我就该扮演一个哭闹粘人的小孩,而且要演得比女儿的实际情况更夸张。这样能行吗?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实在没底。
我强忍着自己的担心,呆板地“哭着不让爸爸走”。相比之下,女儿的入戏能力真可以称得上天赋,因为她活灵活现地背出了台词——早晨我对她说的话:
“宝贝,我一定会来接你的。等你吃完晚饭,我就会站在门口等你,然后咱们一起去游乐场。来,亲一下,我去上班了。”亲完我,她转身就走。
当然,游戏力不是速效药,并没有在第二天产生神奇效果。之后的三天里,这个主题不断上演,女儿轮番扮演爸爸、妈妈、和老师,而我当然一直扮演着哭闹的小孩。不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之后的表演也就生动了很多。
第四天时,她突然决定扮演自己。我脑筋急转着:“我是否该扮演一个成熟的大人,利用这个机会再对她强化一些道理呢?”显然,游戏力不这么认为。
“我不要去上班!我会很想你的。”我虽然这样演,但心里依然忐忑不安:这样不是在加重她的焦虑吗?
“爸爸,你要负责去上班,我要负责上幼儿园。”女儿一脸坚定地说。
我喜出望外,但此时必须忍住兴奋,继续不情愿地说:“那我什么时候能来接你呢?”
“我吃完晚饭,你就可以来接我。”
我假装还是不放心:“真的吗?那咱们拉钩儿。”
第二天在幼儿园门口,真实上演了头天的游戏:我粘着她,而她给我讲要上班的道理。最后,拉完钩儿,亲一亲,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着老师进去了。反而是站在门外的我,心里此时空荡荡的。
我再次对自己说:“要相信游戏的力量。”
不,应该更准确地说:要相信孩子的力量。

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5-1-4 15:53:39

相信孩子的力量

ppzhaoqf 发表于 2015-1-4 15:59:08

哈哈,我们经常这么扮演。比如她不想让我去上班, 我们就这么扮演,挺好玩的

墨萱妈妈 发表于 2015-1-4 16:13:11

学习了,等以后孩子上学可以试试看

Iris_orchid 发表于 2015-1-4 16:35:57

家有粘人宝宝的路过学习。

xinyi1020 发表于 2015-1-17 19:39:38

yingniy 发表于 2015-1-17 21:54:59

爸妈网总能学到新知识

sevenlee802 发表于 2015-1-27 20:36:32

方法好的我也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子通过游戏扮演有助于孩子安抚分离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