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pipi 发表于 2015-2-16 18:05:00

读呼兰河传

三天里,断断续续看完了《黄金时代》,一时对这位民国才女萧红起了兴趣,于是周二去图书馆借来《呼兰河传》,又是断断续续三天时间读完。书拿来先读起前言中的介绍,读到一半时打住,想起不该尚未了解作品就让别人的评判先入为主,不过,到底是看了电影在先,况且之后还百度了萧红的资料,想不先入为主已难。看书时自然会联想起电影中的场景和片段,汤唯那张扁圆脸庞总会不时在脑海中晃。   当然,电影毕竟只是对人物生平之事的刻画,尽管手法上再着力渲染,也不过是外在展示,看不尽内心,而作品不同,读着书,仿佛这民国女子就坐在近旁,平静从容,娓娓道来,绵长悠远,似故事又非故事。应当承认萧红的写作风格是挺讨人喜欢的,至少我是喜欢的,对场景事物的刻画细致生动,语言不失俏皮,对人情世故的描写,感觉有鲁迅式风格,外表呆萌憨傻,实则辛辣讽刺批判。

maomaobaobao 发表于 2015-2-16 18:12:12

很喜欢萧红,真才女也,现代的同喜欢李娟,让人读的那么顺畅舒服欲罢不能。

潘豆豆妮 发表于 2015-2-16 18:17:20

也刚看完黄金时代,网上看了一二篇短篇,继续


sunflower5945 发表于 2015-2-16 18:49:51

也要看去 急需看点粘稠的东西 填充下脑子...

baihehua 发表于 2015-2-16 18:51:09

嗯,我也刚看了,好看的故事,特别是小团圆媳妇那篇

helenpipi 发表于 2015-2-26 14:18:21

本帖最后由 helenpipi 于 2015-3-1 00:46 编辑

我又起疑,这样的写作风格似乎在现在并不算特立新奇,怎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因此就能让众多才俊为之拜倒呢?后来,回忆电影情节似乎有了答案,电影中的萧红说过:我不懂政治,也不喜欢政治。所以她选择离开了延安,所以她与丁玲虽然相处亲密,却始终话并不多,所以丁玲说她如此才华,却很天真。在她那个时代,作家是与正置亲密无间的,写作是以正置为目的的,萧红是一个异类,她写作是干净纯粹的,没有参杂什么意识形态,因此在左翼作家堆里显得愈加清丽脱俗,也许在那个时代,就是一种特立新奇。也许因为看多了看腻了那么多高调的正置意识作品,人们转而更喜欢朴实和自然,于是成就了萧红身后盛名。
    《呼兰河传》据说是萧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生死场》,打算也要借来读的,我想,不读作品仅凭电影和评论是无法真正懂得一个人的,她年仅30岁即离世,留下的作品也不能算多,但却被多少文人才子称奇,甚至专门有萧红研究学派,几十年来研究其人的学者大有人在,我同借了一本“萧红印象故家”,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对萧红身世的考证,我跳跃着看了一部分,却越发怀疑起来,原以为研究某某名人的学问应当是高大上的,可是却实在对“萧红之父是否为其祖父养子”、“祖母、母亲、继母等等是否虐待萧红”之类问题,以及萧红祖上八辈的家事不感兴趣,也不知道究竟研究意义为何,难道考证清楚了当年萧红祖母并没有真正用针扎她手指,不过是吓唬她,就借此可以判断萧红写作时是否犯癔症,因而可以对她如何创作旷世之作有所把握吗?这让我联想起来一件不知是真是假的事,听说爱因斯坦的大脑还保存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希望用其脑细胞克隆出第二个爱因斯坦。如果真有其事,我想这样的研究恐怕还有些意义,保不准真能成功,至少人家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的。
对于萧红,之前我是一无所知,竟不知她是赫赫有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知道了她之后,现在我才知道了四大才女中的两位。另一位是张爱玲。看到有人评价萧红,将她与张爱玲比较,说张的实力根本不及萧。对于张爱玲,我是上研究生时读过几篇她的作品,论说两人的实力,我无从比较,也没有这份才能比较,只是凭感觉而论,两人风格确有不同,同是女性作家,但张爱玲的作品宛如衣着华丽、妆容精致的上海女子,而萧红的文章气息质朴纯真,好比肤色黝黑、身材健美,满脸率真的乡村少女,这也许就是别人说的,一个作家的风格总与他生长的环境相似,果然如此,那么研究萧红的身世和故居,也许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过我还是不愿理睬那些她家院子里到底种了多少果树,养了多少头猪的问题,所以,我只能是一名普通读者。


helenpipi于2015-2-26 14:19补充以下内容:
不好意思,有些词打不出来,就谐音替代了

xiaxia1712 发表于 2015-2-27 22:05:20

文笔不错呀,搁过去,也是个文学女青年。

woaibuding 发表于 2015-2-28 02:55:34

前几天刚在飞机上看了《黄金时代》也对萧红产生了兴趣,准备找找呼兰河传看看。

_远山 发表于 2015-2-28 13:00:43

不过我还是不愿理睬那些她家院子里到底种了多少果树,养了多少头猪的问题;P




_远山 发表于 2015-2-28 13:01:44

helenpipi 发表于 2015-2-26 14: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又起疑,这样的写作风格似乎在现在并不算特立新奇,怎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因此就能让众多才俊为之拜倒呢? ...

楼主写得不错,以后多写点哇{:1_1:}

helenpipi 发表于 2015-3-1 00:36:43

本帖最后由 helenpipi 于 2015-3-1 00:45 编辑

_远山 发表于 2015-2-28 1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写得不错,以后多写点哇
谢谢鼓励:handshake

helenpipi 发表于 2015-3-1 00:37:44

xiaxia1712 发表于 2015-2-27 22: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笔不错呀,搁过去,也是个文学女青年。

呵呵,感谢这么高的评价,过奖过奖:P

_远山 发表于 2015-3-1 01:00:19

helenpipi 发表于 2015-3-1 0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感谢这么高的评价,过奖过奖

不用搁过去了,现在已经就是啦:P楼主我对你的评价才更高吧,是现在进行时喔:lol

对了,提个小小建议,觉得您写的挺好看的,如果您以后还会经常写这些书评、影评啊之类的文艺评论,可以类似这样拟标题:一、读呼兰河传(2.16)二、评电影《鸟人》(2.28)…………以此类推,等等。。。。。。哇,这样你越写越多的时候,看着很有成就感呢,而且清晰可查。

只是个小小建议,如果不太适合您的习惯或风格,请勿见怪啦:P

_远山 发表于 2015-3-1 01:02:07

_远山 发表于 2015-3-1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用搁过去了,现在已经就是啦楼主我对你的评价才更高吧,是现在进行时喔

对了,提个小小建议, ...

PS 让版主帮你把帖子移到旁边的尚书坊 去,那里好像是更专门的读书笔记专栏呢,感觉更映衬也更棒

helenpipi 发表于 2015-3-1 23:19:32

_远山 发表于 2015-3-1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用搁过去了,现在已经就是啦楼主我对你的评价才更高吧,是现在进行时喔

对了,提个小小建议, ...

多谢鼓励和支持!建议很好,我是新手,那天突然心血来潮,上来献个丑,感谢这么给面子{:1_1:}

helenpipi 发表于 2015-3-10 14:35:43

本帖最后由 helenpipi 于 2015-3-11 22:58 编辑

      一天时间读完了生死场,小说并不长。老公问,感觉怎样?我犹豫了一下说,我得想想。不同于前两部小说读完的感觉,或温煦和暖中夹杂点点哀愁,或激情悲壮又婉转惆怅,不待读完已立时喜欢上,这一部太过悲苦,读着像嘴里咀嚼一块苦涩粗麻的树皮,心一直笼罩在昏沉晦暗的阴霾中,我没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给出是与否的喜好判断。相比之下,呼兰河传的格调要清新明朗得多,不时闪现的俏皮和活泼,眼前仿佛呈现一个聪颖伶俐的小姑娘,阳光下,嘟着嘴鼓起腮帮,一口气将手中的蒲公英吹散,四处飘飞。当然,即便是同一作者,写作风格全然改变,想来也应是正常的,只是从上一次的清新中忽然陷入现在的苦悲,我还没有适应,看到小说结尾的日期,1934.9.9,突然醒悟,写作本就与生活不可剥离,那时的萧红才从窘迫潦倒中逃离不久,困苦日子留下的涩楚渗入骨髓,再从文字中浸透出来,读来怎能不像铅块般沉重,压得心情抬不起来。
         生死场,像沼泽中的泥浆一般黏稠,心陷进去,拔不出来,被一片湿浊淤污包裹着。不过,这个比喻可能是不恰当的。小说前段部分气氛尚轻松些,对乡村的描写自然真实,尤其写景,与呼文风格一致,文笔精妙,再寻常不过的景致一经其笔都鲜活灵现。叙事写人的风格,可能在那一时期都会有些共性,但萧红的写法一定还有些别致,特别是叙事,看似散乱,几乎寻不出贯穿始终的主线,每一章都像是重新开始,又与先前总有着联络,好像清早起床,一切摆设原封未动,但日子是新的,吃的饭也是新的。还没有说到写人,鲁迅的序中如此评价,叙事写景胜于写人。生死场中对王婆算是着墨最多,她的性格,还有其他村人的性格,都让人有些捉摸不定,这可能是因为小说后段部分,被置于时代背景转换之下,人随之改变。王婆的性格有些矛盾,既有着乡下人的粗蛮、愚蒙和暴躁,又有着超越村人的细腻、清醒和果敢。赵三、二里半也有明显的性格转变,赵三的转变有明确交代,因为一次牢狱打击,他从以前冲动鲁莽的领导者变成了懦弱驯服的跟班,但心中仍然留存着勇猛的幻念和英雄主义的情结。二里半的转变是结尾一带而过的,他先前麻木,对世事漠不关心,妻子儿子死后,成了孤家寡人,终于也勇于舍弃心爱的老羊,投奔革命军。李青山是性格最模糊的,他似乎只是用来当个炮引子,引着村人一道投奔革命的,包括他自己,还有赵三和二里半等村人们,他们既是村人进步的代表,又是那样的混混懵懵,他们连什么是国家都尚不明白,却揣怀着猛壮和铜凝的心,勇敢地抛洒头颅和鲜血去了。所有人中,金枝的性格是最稳定的,一直的羸弱,逆来顺受,毫无反抗,好在结局没有月英那般悲催,虽然她也没当成尼姑。
         萧红是年轻善良的,她给村人们安排下这样的结局,而没有将人物都刻画成阿Q一般的愚痴和疯癫,总还是报以善意和希望的。或者那时候的萧红自己对政治、对革命也是一种朦胧的激情,也是抱着猛壮却不甚明白的心去追随,直到渐渐发现,不是所有单纯的情感都一定经得起血和火的炙烤。      鲁迅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我的思想是不够进步的,我不知道,人究竟是愚的,还是睡着了。我只是最记得书中说的,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hinduismduck 发表于 2016-4-30 20:18:06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