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en99 发表于 2015-5-23 10:37:56

看看西方“虎妈”怎么教育孩子【转】

本帖最后由 awen99 于 2015-5-23 10:41 编辑

热播电视剧《虎爸猫妈》再次引发公众对教育的讨论。在剧中,“应试教育”几乎就是中国教育的代名词,西方教育总以“素质教育”的形象出现,主要宗旨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自己选择”。

  “虎爸虎妈”真的只存在于中国吗?非也。赵薇所饰演的毕胜男这样的“虎爸虎妈”在西方并不少见,他们甚至起步更早,确保让自己的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能“在正确的起跑线上迈出第一步”。

  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一位父亲告诉萨宾·胡克,他已经为六个月大的儿子规划好了人生轨迹:上剑桥大学,毕业后去德意志银行上班。胡克女士是一名幼教顾问,她的职责就是确保婴幼儿在正确的起跑线上迈出第一步。

  类似这位父亲的“虎妈虎爸”其实大有人在,他们对尚在襁褓中的幼子有着极高的期待。在荷兰公园补习与教育咨询公司工作的胡克女士说,她的许多客户都是成就非凡的精英人士,他们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能达到同样的高度。在他们眼里,高品质教育好比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从一流托儿所开始,到顶尖大学结束。她说,一些托儿所教孩子握手要坚定有力,谈话时要保持眼神交流,这些习惯可能成为孩子挤进高价学前班的敲门砖。另一位教育顾问安可·戈什,长期与“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父母打交道,他们把一流托儿所看作通往哈佛、牛津和剑桥的垫脚石。

  胡克和戈什的客户大多来自伦敦诺丁山、切尔西和汉普斯特德等寸土寸金的富人区。这些多金的家长要让子女从婴儿时期开始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支付给幼教顾问的时薪从290英镑(观察者网注:约合人民币2827元)起价。曾经担任教师的胡克女士现在全职做起了幼教和早教顾问的工作;如客户额外聘请,她还可以面试保姆,建议亲子教育游目的地。有一家人让她连续服务了一年多。
戈什女士以前在伦敦金融城担任交易员,她和胡克女士都曾免费为朋友家的小孩提供入学建议,后来她们把这种业余活动发展成了本职工作。她们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给旅英的外国侨民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这些富有的外国人“玩转”英国的教育体系。偶尔会有来自俄罗斯的客户向胡克女士询问,多付钱是否就能让托儿所录取他们的孩子。胡克坚持否定了这种想法。

  对这些家长来说,托儿所不仅仅是把儿女托付给工作人员照顾的场所——免去父母的后顾之忧只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他们而言,英国政府降低育儿成本的新举措其实无关紧要。在胡克和戈什的客户中,部分家庭两夫妻都外出工作,留保姆在家照看孩子;另一些家庭则既请保姆又把母亲留在家里。在这些客户看来,托儿所是两岁多的孩子们学习社交技能的课堂。

  主要负责提供入学咨询服务的戈什女士说,美国家长对此类咨询机构最熟悉,他们带动了整个市场对幼教顾问的需求。人类学家、作家温斯戴·马丁说,在纽约上东区,这种服务是托儿所名额紧张的产物,其部分原因是富人的家庭规模往往较大。此外,富人社区还形成了一种注重教育的文化,“有钱的父母经常说,子女教育如果不专门请人从小时候抓起,便感觉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纽约的儿童早教甚至包括专门的“亲子约会”培训服务,在这个方面英国总体上仍落后于纽约。

  “诺丁山美味妈咪”是一个记述伦敦西区“名流巨富、才子佳人们勾心斗角”的博客。这位匿名博主认识的许多家庭都聘请了幼教顾问。她在博客中写道,当地许多家长竞争攀比的心理很严重,因此产生了对“顶级托儿所”的痴迷。

  这位博主产下大女儿的第一天,她丈夫便去他们早已看好的托儿所提交了报名登记表。但闺蜜们告诉她,有时候这样做仍然不够,“你必须向他们展示你有多么想进去”,比如在言谈间透露出自己与托儿所其他孩子的家长是老相识。其他手段还包括用巧克力和鲜花向注册登记负责人“行贿”。不过,她坚称自己绝不愿意“掏500英镑,只换来幼教顾问告诉你本区有哪些托儿所。”

  已经怀胎八月胡克女士说,她的客户是为了她的专业教育知识才掏腰包的。不过,她也承认,为年轻父母们减轻焦虑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某些托儿所莫名其妙地火得不得了,家长们挤破头也要争着进去。” 为什么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必须”进某个特定的托儿所?胡克花了些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她认为是同辈压力和从众心理在从中作祟。她试图说服客户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被他人左右:“即使再平和理智的父母,一发现托儿所竞争居然如此激烈,也自然会变得偏执起来。传言听多了,人就开始有点痴狂。我们厘清头绪,发现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戈什对此表示同意:“能让他们安心也是件好事,很多托儿所名声不响但实际质量很高。我经常让他们宽心。”

“诺丁山美味妈咪”的博主说,在一定程度上,家长们的压力来源于他们自己好面子;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们“都属于社会上有能力为子女提供顶级教育的1%精英。”

  曾经有人让胡克女士对一个小女孩进行评估,原因是女孩的家长当时正在考虑换一间托儿所,希望能借此机会保证孩子升入他们早已选好的小学。

  当时那个女孩只有两岁,她每周五天上托儿所;另外两天下午请专门的幼教指导算术和识字,以确保她在班级保持名列前茅;此外,每周还要上拼音和阅读班、戏剧班、钢琴班、基础法语班和游泳班。这对父母正在考虑为孩子增报普通话班和西班牙语班。“那个女孩每天都处于疲惫的边缘,而且怕得不敢开口。”

  胡克女士认为,有些孩子过早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所谓‘三岁看到老’是种很可笑的说法,尤其是对男孩子来说。”她从不建议为5岁以下的儿童请家教,她说:“这简直太疯狂了,完全就是浪费钱。两岁的孩子需要学会的技能无外乎说话、穿鞋子和穿衣服。而这些东西父母完全可以自己教会孩子。”

  戈什女士的工作范围还包括帮家长选择教学质量优秀的公立学校,她和胡克女士都坚持反对用“虎妈”这个词来概括她们所有的客户。

  胡克女士总结道:“天下父母都一样,谁不是为了子女好呢!”

搜索
复制

麦穗旺旺 发表于 2015-5-23 12:11:14

疯狂的大有人在呀

快乐木子宝贝 发表于 2015-5-23 13:31:01

很可怕。娃儿不疯也逼疯。。。

花心他妈 发表于 2015-5-23 13:35:33

天下父母都一样,都要学习怎样才是真正为了子女好。

TLang 发表于 2015-5-23 17:33:34

“天下父母都一样,谁不是为了子女好呢!”
如何才是好,这个学问大,比如坛子里接近一半的父母准备让孩子把英语学成第二母语,真的就对孩子好吗?

Just-go 发表于 2015-5-23 20:04:41

说不清这个,走自己的路吧

remember 发表于 2015-5-27 14:00:06

同喜欢楼主头像改明也弄个

当妈八年整 发表于 2015-6-1 22:50:48

 胡克女士总结道:“天下父母都一样,谁不是为了子女好呢!” ——我去,好有天朝特色的总结发言啊,嘿嘿

dingtong2012 发表于 2015-6-8 15:32:33

我们还是量力而行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看西方“虎妈”怎么教育孩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