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wawatudou 于 2015-12-16 15:19 编辑

《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2015-12-16 黄晓丹
按:只要微博上随便一搜,就会发现无数的学校和企业在读《弟子规》,把它当作中国古代“蒙学经典”。《弟子规》诞生于清代,而做清代文献研究的黄晓丹老师,接触了大量清代的诗文集、传记和家谱,却从来没看到过哪里提到《弟子规》。她问及研究民国文献的朋友、读过大量现代学者的回忆录和传记的朋友,发现他们也都从未见过《弟子规》。那么,这个据说是“传统蒙学经典”的《弟子规》到底为什么避开了我们的视野呢?

今天,书评君就跟诸君分享黄晓丹老师在刚刚过去不久的首届“亲近母语”《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讲稿,让我们看看《弟子规》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又是怎么在近几年大张旗鼓地流行起来的。


《弟子规》在古代是贤人君子们少年时代的启蒙读物吗?
海峡两岸的研究生把《弟子规》拿来做硕士论文时,都会碰到两个问题,第一,作者的生平很不清楚;第二,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一直到2000年,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都太少。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因为没有中举,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记录很少。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同学在她的硕士论文里比对了各家的观点,大致确定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卒于雍正七年(1729)。东北师范大学的周明杰同学在他的硕士论文里罗列了大陆馆藏的《弟子规》的十二个版本,其中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而刘雅苓同学在台湾收集到了四个版本,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同治五年(1866)。这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第二,《弟子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历史纪年图,会发现李毓秀生活的年代和《弟子规》的出版物能在市面上找到的年代,都处于中国古代史的最尾端,所以宣传中说“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弟子规》”这是不合适的。

另外一件我觉得奇怪的事情是,不管台湾还是大陆,所有人要证明《弟子规》曾经很流行,就引用这句话“《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甚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还将其定为私塾、义学的必读教材,甚至作为‘劝善’书籍,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使其广为流传”。事实上这句话的源头是1974年3月,发表在《天津师院学报》上的《<弟子规>宣扬了什么》。作为批判文章,“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但是其中说“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大概是有根据的。我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找到两条文献。说明它真的没有很广为流传。但检出的一条文献说:“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

这两条文献对照,告诉我们,《弟子规》在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这又解释了我的两个疑惑:第一,为什么我看过的所有清代诗人的自传都说自己是从论语、诗经、唐诗开蒙的,因为《弟子规》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第二,为什么《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我们再回到《清史稿》去看劳乃宣使用《弟子规》的效果,就会发现,他遇到的问题是原先那些成年农民不识字也看不懂政府的法令,经常干些违法的事,学了弟子规之后,能读一些法令了,不违法了。那我就要问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主要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来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呢?李白杜甫没有读过它、清代的知识阶层也不读它,它在今天是不是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


那么我们来看看,它是从何时开始被捧高的。我们看这张图,是中国期刊网上以“弟子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从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人提到弟子规,但从2004年开始,它就飞速上涨,到2008年曝光率超过“三字经”。2004年之后的十年间,“三字经”的使用率膨胀了2.4倍,而“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它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检出率对应着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最近十年里,远远超出《三字经》和《论语》。台湾的情况也差不多,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就说,《弟子规》研究,是到民国八十八年(2000)才得到重视。

《弟子规》在今天为什么一下就走红了?
那么,99年到04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弟子规》为什么一下子就走红了?故事要从台湾说起。九十年代,台湾迎来了解严后的教育自由化时代,1991年,儒家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1991年10月17日《联合报》有一则新闻报道此事,新闻题目是《兼容并蓄诸子百家,不再专攻四书内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决定重编》。因为官方减少提供儒家教育,那么那些原本就喜欢儒家教育的人,就只能在民间结成团体了。同时,因为九十年代台湾教育在理念上实行“社会观念松绑”和“多元文化教育”,在技术上支持“弹性课时”和“在家上学”,因此不管你是结成基督教教育团体,还是佛教教育团体,还是读经教育团体,都比较容易。

因为政府减少提供儒家教育,民间就涌起力量弥补这一真空,就在1991年台湾教育部停止《四书》为中学唯一文化基本教材的同时,民间就有人在家自己教读经了。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二十年间,王财贵的读经书目其实是有窄化的趋势,最初他的读经书目包括中西经典,但后来为了“便利、普及、实效、实证”的目的多次修订,真正普遍得到实施的,读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规》。而同时台湾各种宗教团体也希望借着读经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在1993-2000年之间,台湾天帝教、一贯道、佛教的各种组织都捐印了大量读经手册和书籍。而这些宗教团体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的《弟子规》。十年前,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



但《弟子规》在大陆的流行,更要归功于净空法师。2004年,净空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庐江汤池奠基,2006年开始对外招生。到2008年解散之间,总共耗资2亿。汤池实验号称仅仅读弟子规就可以使犯罪率降低、离婚率降低、外出打工的人回归乡土、婆媳不吵架以及夜不闭户。这个理想也吸引了大量寻求心灵寄托的现代人,在06-08年之间,大量的白领辞去工作从北上广奔赴汤池。(可参照南周报导《离开“孔子”的日子》http://www.infzm.com/content/29147

我们讲了这么多,说《弟子规》写出来是到鸦片战争后,流行起来更要到二十一世纪,无外乎就在证明,它并不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那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有同学在写关于传统蒙学的硕士论文时,综合了十位学者的观点,发现他们说得都差不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异议,就是分为五类。用郑振铎先生的命名法,就是“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五类。而且在每类之中,都有十分丰富的文本可供使用。我自己是读古代文学的,我知道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多么大量的故事、常识、诗歌。我自己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就被这种东西迷住了。因此我想说,传统蒙学是非常丰富的,《弟子规》顶多属于其中“伦理类”文本里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以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把一千多字的《弟子规》读个五百遍一千遍的话,不要说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儿童,也远远不够培养一个合格的古代儿童。这样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个只会复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识、生活常识、不会讲故事,不懂得鉴赏诗歌,没有用处,没有趣味的人。他在古代也不会受欢迎的。

结论:为什么说《弟子规》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灵冲突?
那么我这部分其实要想讲两个结论:第一,《弟子规》不能代表传统蒙学的全貌,要防止对传统儿童教育的窄化;第二,传统中本身存在很多互相对抗互相补充的因素,这是传统不断焕发生机的动力来源,要防止对传统的极端化。因为它极端化的一天,就是死亡的那一天。

有人问:“《弟子规》不属于传统经典,那么有没有可能,它正是因为符合了某种现代性的需要,而具有被重新经典化的可能呢”?就我自己而言,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中有三个必须得到平衡的诉求:过去传统文化资源的如实继承;当下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未来发展潜能的酝酿。

首先,说古代的贤达都是读了《弟子规》才成为贤达的,这就不如实;

其次,要谈当下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就要谈到现代的儿童观。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说,“童年”是被发现的,在现代之前,所有国家所有文化,都不认为童年具有独立的价值。在那时候,文化假设童年只是成人的准备期,童年缩得越短越好,儿童越像成人就越得到表彰。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童年”被赋予了独立的价值,随之衍生的,就是儿科学、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产生,以及专门的童装、儿童语言、儿童游戏场所、儿童保护法案的出现。现代心理学,不管是皮亚杰还是艾瑞克森,他们都认为你人为缩短童年期,就会带来不可更改的创伤,发展就没有后劲,潜能就没法实现。因为这个前提假设是根本不同的,你无法在一个“童年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假设之下,去执行一种仅仅着眼于训导儿童成为成人的行为规范。

第三,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而言,当下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告别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儿童必须学习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中与人合理合法相处的技能。

因此我最后要谈到学习《弟子规》这样的文本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灵冲突。我并不觉得读《论语》会导致这样的冲突。

当涉及到那些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的内容时,《论语》和《弟子规》带来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论语》不是一个行为规范,而是一个建议。论语基本上是讲一个大致的道理,孔子从来不越出他的时代和处境隔着几千年的社会落差直接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而且《论语》之中具备着多个声部,使得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建议。所以当现代人读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时候,我们不会有焦虑觉得不要坐在凳子上了,赶快去弄一张席子铺在地上。但是《弟子规》每句都是在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谁,你的具体处境是怎样委屈的,它依然以强烈的训导口吻和死板规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这使得我们必须歪曲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凑这个文本,导致生命体验的虚假化。

我非常喜欢荣格心理学中对于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可能存在的圣贤之说的堕落化的解释。他们说,所有圣贤的教谕,都来自于他们真诚的生命体验。而当你能真正体验宇宙的真实、生活的本质时,这种觉醒的经验是不需要你额外再提醒自己去记住的。只有当人不能再获得这种体验时,才会希望将它记录下来,甚至变成教条,靠意志来执行。而如果它只是教条,而不能与自己真实的体验结合的话,就会带来道德的虚伪化。这就是所有圣贤之学堕落的轨道。

如果我们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只着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不着重内在的心性涵养,那它必然也是堕落的。

我想,无论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儿童个人的潜能的最大发展”,还是“如何能传承传统文化中优雅和高贵的内容”我都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在千千万万的文本中选择《弟子规》。

本文为2015年11月29日首届“亲近母语”《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讲稿



另外一些反对弟子规的意见:http://www.ebama.net/thread-240674-1-1.html

3237 查看 28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dancey

    2015-12-16 14:14:38 使用道具

    我的价值观和弟子规就不切合,我也不要求孩子学习弟子规。
  • dancey

    2015-12-16 14:15:11 使用道具

    这种东西更多的束缚人的思想,可谓愚民教育典范。
  • 绣秀

    2015-12-16 14:19:49 使用道具

    我家小一上来学校就给发了弟子规,读到一半我就进行不下去了,真的是毒害思想啊!
  • 张小宝妈咪

    2015-12-16 14:22:01 使用道具

    原来这样啊。。。。
  • 遛弯小飞侠

    2015-12-16 14:29:55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的确《弟子规》的内容,成人都会抵触。价值观不符,不会让孩子学。
  • hlf111

    2015-12-16 14:37:57 使用道具

    这是我们小学小一的必读书目,就这一本是必读。还没读。
  • 阿春1008

    2015-12-16 15:00:48 使用道具

    束缚人的思想,忽视个体存在,难怪我以看见这个书就反感。但很多家长觉得好,是因为孩子照着做的话会变得比较听话,好管理。但是好管理的孩子失去的东西更多。作为父母,不应该仅仅用好管理来衡量孩子好与不好。至于政府的目的,那当然不言而喻。
  • 猫妈家的虎妞

    2015-12-16 15:01:52 使用道具

    虽然我不知其历史变迁,但即使如此,光略读点内容(我承认我没认真读下去,只是听孩子背所以看了一二)我就不能接受它。
    无它,传统文化中,我个人一直认为,道德伦理方面过度强化是可怕的。在启蒙的“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五类内容中,恰伦理方面,和现代观念最有冲突(当然常识上也有一些),最值得推崇的是故事(历史)和诗歌文学。尤其是中国本是宗族社会,长期以来很多伦理道德是为之服务的,恰与现代社会相背。
    非常赞同文中关于弟子规内容的批评。相对,论语是可亲的,如文中所言,孔子不是专制的,他是建议,他是以身作则因才施教的,反倒是先秦典籍中充满了自由的张力海纳百川的活力。产生于封建专制形成甚至末期的伦常,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束缚。
    犹记我们小时热爱的中国传统书,我不信有多少人能自发爱上弟子规列女传孝经这类东东。传统文化确实不能窄化,而且还需要有独立的精神去读它们,能扬弃地去广泛接触。
    让幼儿背弟子规——只是背也罢了——真的去刻板地学,是给他们洗脑甚至愚化他们!
  • evaspring

    2015-12-16 15:13:08 使用道具

    呃,还好,我没让娃读过弟子规.只是学校读物第一篇就是,据说要求背诵.
  • smilefish

    2015-12-16 15:13:38 使用道具

    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要背这个啊,还专门有一本书学习,我看了几篇觉得真是岂有此理,再没问过孩子会不会
  • htsh_m

    2015-12-16 17:03:24 使用道具

    才知道这观点呢,说的有理,不准备让孩子背下去了!
  • 阳光灿烂兔宝宝

    2015-12-16 17:19:05 使用道具

    原来这样啊。。。。
  • lostmcse

    2015-12-17 08:26:03 使用道具

  • 周鱼

    2015-12-20 13:54:21 使用道具

    没想过让孩子学弟子规,但你们一说我又网上找到看了一遍,没发现什么不合适的,不知道人们反对它的理由是什么,再说现在是金钱社会,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止的,即使让孩子学了弟子规也不会改变什么,完全不用那么如临大敌的反对。再说为人父母,自己的孩子完全不讲伦理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么?那样最先倒霉的还不是你自己?
  • wawatudou

    楼主 2015-12-20 14:14:17 使用道具

    周鱼 发表于 2015-12-20 13:54
    没想过让孩子学弟子规,但你们一说我又网上找到看了一遍,没发现什么不合适的,不知道人们反对它的理由是什 ...

    周鱼 发表于 2015-12-20 13:54
    没想过让孩子学弟子规,但你们一说我又网上找到看了一遍,没发现什么不合适的,不知道人们反对它的理由是什么,再说现在是金钱社会,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止的,即使让孩子学了弟子规也不会改变什么,完全不用那么如临大敌的反对。再说为人父母,自己的孩子完全不讲伦理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么?那样最先倒霉的还不是你自己?


    麻烦看东西仔细一点,认真一点,人家文章那么多字,从哪里看到是反对孩子不讲伦理了?


    1.人们反对是因为现在很多所谓的启蒙国学,就是让背弟子规之类的东西,每年不知道出版多少弟子规的版本,不知道多少所谓国学班,完全成了一个经济洗脑运动,正是因为金钱社会,资本力量太强大,我们更应该有主见的去筛选合适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你没发现不合适的,是因为你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

    看看著名诗人北岛的文章:“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这首诗让我大吃一惊——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附: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画/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这首诗看起来也没什么,很高大上,奉献啊。但是,凭什么让孩子去牺牲、奉献,还粉身碎骨,现在就灌输孩子这些东西,合适吗?就想很多年前宣传赖宁救火牺牲,现在怎么看?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应该跑啊,你去救火,救得了吗?




    2.“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五类。《弟子规》顶多属于其中“伦理类”文本里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伦理上有很大不同,没有人说不让孩子不讲伦理,而是不要按照古代一些不适宜的去讲、去学。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涌泉跃鲤、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之类的故事,完全就是糟粕。


    这位同学难道希望自己孩子完全按照弟子规上的来要求孩子:在学校完全顺从老师,回家完全顺从父母?


  • 周鱼

    2015-12-22 18:51:32 使用道具

    wawatudou 发表于 2015-12-20 14:14
    周鱼 发表于 2015-12-20 13:54
    没想过让孩子学弟子规,但你们一说我又网上找到看了一遍,没发现什么不合 ...

    先说说伦理问题,我也没太深入思考过,伦理也许会随着时代不同而演化,如果非得把它划分为古代伦理和现代伦理,也没法完全把它们割裂吧,现在的还是大部分继承了古代的,看一些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也是奔着那些可以继承的有价值的去。但不可否认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你让他发挥积极的作用自然背后会有消极的存在,我们突出积极的,去回避消极的也就行了,孩子也不傻也是会判断的,要说小孩读了弟子规之类的书,思想就会被禁锢我不相信,这只不过是一些人的想象,好像孩子好的东西一点不吸收,只会受到背后的某些负面影响。其实这是一种只在成年人内心存在的恐惧,很多人想要走出来,摆脱传统的控制,看到弟子规中的某些话,引发了内心共鸣,其实控制他们的并不是弟子规,请问这些成年人小时候读过弟子规么?他们曾经遵照过弟子规上面的哪句话去认真做过么?恐怕都没有把,他们恐惧什么?这种状态我觉得套用一句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无明”。
    弟子规作为一部儿童读物,既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有价值,也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堪,我觉得没必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他,更没必要花时间去反对他,谁愿意读一下就读一下好了。其中的好处并不是能给孩子洗脑,只不过将来孩子大一点看一些古代读物或经典可以互相印证一下,再多的功能已经脱离当今时代,没什么影响了。但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古人的态度,特别在伦理方面,一些相对极端些的事例,可以不发表评价么,即使支持它也是没有风险的,现在再傻的人也不会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种精神,有个方向性就行了。但要是反对它却是有风险的,就拿24孝举例,你朝支持的方向走,能走到埋儿奉母、卧冰求鲤么?显然不会,顶多会加强一些中国人讲的孝的观念。但你朝反方向走,那走多远都是有可能的,人是可以不孝的,是可以为禽兽的,也是可以禽兽不如的,更具体的我不想说了,多好的事例,多坏的事例,各种新闻网站都有的是,大家都看的到。我们即使恐惧传统,也没必要冒着风险去搞它,它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的共识,自然有其必然的道理。即使达到一些人可以忧虑的顶峰:所谓“在学校完全顺从老师,回家完全顺从父母”,其实也未见得有多糟糕吧,这样人生会被毁么?真未必呢。真正糟糕的是:“在学校完全不顺从老师,回家完全不顺从父母”,那样才算彻底完蛋,除了当那种开国的皇帝,我想不出一个这么做的人还能够取得什么成就。



  • 上帝也疯狂

    2015-12-24 11:18:56 使用道具

    周鱼 发表于 2015-12-22 18:51
    先说说伦理问题,我也没太深入思考过,伦理也许会随着时代不同而演化,如果非得把它划分为古代伦理和现代 ...

    我个人认为 弟子规还是可以的。
  • dizigui

    2016-4-14 11:00:44 使用道具

    《弟子规》是儒教的一部启蒙论典,它根据孔夫子的教诲编写而成,主要讲述了古圣先 贤为人处世的规范。在古代,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故此书之重要性, 由此可见一斑。 尤其 在塑造人格、培养德行方面、 堪为匡正人心、绝对是效仿圣贤的一部佳作。 尽管本书属于古人的蒙学读物,但放眼当今,即便是许多成年人,也因利欲熏心、舍本 逐末,对此能真正行持的,可谓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因而,无论是大人 还是孩子,都应将其悉心研读。尤其是大人学完之后,理应把这些道理教给孩子,以令其从 小就树立起敦伦尽份、防邪存诚的观念。 此外,鉴于《弟子规》所规范的行为道德,在当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 南唐lorry

    2016-4-14 11:08:12 使用道具

    我们学校是节选部分给小孩们背诵 并未全盘接受 有取有舍 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
  • 欣然妈

    2016-4-14 13:01:56 使用道具

    我也讨厌弟子规,上次老师布置买的书有弟子规,我家没买
  • 欣然妈

    2016-4-14 13:02:52 使用道具

    那个叫dizigui的要干吗?专门注册这么一个号来宣扬弟子规?真是奇哉怪也
  • digangzhang

    2016-4-14 21:53:41 使用道具

    有些内容确实有些过时,但有些还是不错的,感觉读一读还是有好处的吧,背诵应该没必要了
  • 玲珑山人

    2016-4-15 07:54:00 使用道具

    没有通读过,没有发言权
  • 范团团

    2016-4-15 10:25:19 使用道具

    《弟子规》现在只是拔的高度太高了,书中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只是不应该强制读
  • yukiman

    2016-5-20 16:11:33 使用道具

    不要细讲,随便读读好了,有取有舍才好
  • donglou201

    2016-5-24 10:40:45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的确《弟子规》的内容,成人都会抵触
  • 陈乐言

    2016-5-24 13:04:18 使用道具

    弟子规还是有很多精华的,对一个学说,一个流派,可以批判性接受。现在出版的弟子规很多都是截选的,并不是原本。有些家长反应过渡了。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面,即使要反对一样东西也要认真研究过后。过渡替孩子选择,只会费力不讨好。
  • shiaufung

    2016-5-25 17:48:34 使用道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味人云亦云或者全部照搬,不知变通,如此是为蠢材,自然不是合格的家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不懂,还讨论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