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使用道具
曹三省

2016-05-11

[经典国学] 请教一个问题

读苏轼《前赤壁赋》,内有一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感到非常的不理解。
”到底是因何而“无尽”的?请国学版明理之士赐教。

1782 查看 3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来球

    2016-5-11 14:34:21 使用道具

    楼主这个问题,我去搜了古诗文网,古诗文网上有一段赏析如下: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所以,感觉这里的“我”应该不单单是指苏轼自己,与“物”相对,应该是泛指人、人类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物与我皆无尽”就好理解了。
    一点浅见,请多指教。

  • h430030

    2016-6-6 11:50:19 使用道具

    都是高人啊   经常来这里看 觉得上面的家长都好精进啊  学习学习
  • 曹三省

    楼主 2016-6-7 11:51:34 使用道具

    今天读了苏轼《浣溪沙》,似乎有点明白了。
    以前为什么读不懂?根源在自己,头脑僵化认死理,体会不了古诗词中的朦胧意象之美。
    现在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古人的说理性文章,或许能够译成现代汉语,是可以“言说”的;但是古诗词歌赋之中的朦胧意象,却很难翻译,甚至是只可以“意会”的,因为其间倾注的是诗人的个人情感,万万不可以逻辑标准去判定诗人的个人情感。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如果仅从逻辑角度看待,则由“流水尚能西”这一前提,得不出“人生可再少”这一结论,因为前提与结论毫无联系。
    然而浣溪沙毕竟是词,其旨虽貌似说理,其实则为抒情遣怀。既为抒情遣怀,则不可以形式逻辑绳之,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

    《前赤壁赋》不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