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07729058 发表于 2016-6-20 07:17:01

跟民国大师学语文(转)

跟民国大师学语文:精读&略读前段时间读了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民国大师所著教授语文的书,颇有收获。自Alex上小学以来,深刻体会到孩子的语文学习,是极需要家长下一番功夫的,可如何能把语文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学好?答案是家长不仅要用功更要用心,且看民国大师们对学习国文有什么心得体会。 精读:首先要预习,通读、吟诵,这是修习国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接下来要尝试自己划分段落和标注标点,思考为何如此,检查自己的划分和标注与书上有什么区别,对文意有何影响。其次进行生字生词的预习,一个生字往往有多重意思,这里的预习是指切合原文文意而非字典上的注释,这样预习才不至徒劳。见下图: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F3.tmp.png要勤于思考,做笔记,而非仅摘录。“譬如读《泷冈阡表》,这一篇是作者叙述他的父亲,就可以取相类的文字,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来参考,看两篇在取材与立意上有无异同;有的话,为什么有。《泷冈阡表》里有叙述增封三代的一段文字,好像很噜苏,可从全篇立意上思索,看这段文字是不是不可少的;如果不可少的话,为什么不可少。这样具体地提示,使孩子参考与思索的习惯渐渐养成,写下来的笔记再不会是敷衍了事的了。即使所得的解答完全错误,但在这以后听教师或同学的纠正,一定更容易心领神会了。”
还以《泷冈阡表》来举例,首先分析全篇取材、布局和各方面照应。从文字中要知道作者的观点与立场,知道他处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环境与现实环境之中,才会得到客观的理解。倘若不能抱这样的态度,只凭读者自己的主观见解去评判,就难以理解的透切。文中的文言虚词也要细加分析比较,才能确切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与语气。 叙述人物的文字,可以分析叙述人物的主要手法是什么?抉出那个人品性与行为上的特点,凭那些特点来表见他的全貌。再通过阅读吟诵,去品味文字中的具体写法与抽象写法,在方法与效果上有哪些不同。再如,凡是碑志传记文字,是不是或多或少都用具体写法呢?所谓抉出人物特点,是否专指那人长处所言?文字中,有的带有教训意味,有的却不带,有什么分别?思索至此,就可以寻若干碑志传记来看。又如,与这篇文字风格相近的文字作者还有哪些篇呢?人说作者“文备众体”,作者的文字工作涉及哪些方面?可以查阅作者全集。文中用到的文言虚字,在本篇里做这样意义和语气,能否从其他文篇中得到印证呢?修辞手法,如逐层递进、对偶句互文,能否从其他文篇中找到例子呢? 再次,要学会发散阅读。夏丏尊先生在《阅读什么》的演讲辞中提到:诸君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了一篇陶潜的《桃花源记》……这篇文字是晋朝人做的,如果诸君觉得和别时代人所写的情味有些两样,要想知道晋代文的情形,就会去翻《中国文学史》;这时文学史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里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诸君平日因了师友的指教,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马列斯的社会思想家,写过一本《理想乡消息》,和陶潜所写的性质相近,拿来比较;这时《理想乡消息》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是属于记叙一类的,诸君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去翻看《记叙文作法》;这时《记叙文作法》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还有,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潜,诸君如果想知道他的为人,去翻《晋书·陶潜传》或陶集;这时《晋书》或陶集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把精读文字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精读一篇文字就可以带读许多书,学问家的广博与精深差不多都是从这个途径得来。 议论文是表示作者主张的一种文字,所谓主张,就是说某一事情必须这样做才行,某一道理必须这样理解才不错,如果那样干,那样理解,就不对了。写作一篇议论文必须有阐明理论的部分,又应当有表示意志的部分。不阐明理论,就无从教读者信服。不表示意志,就无从见出作者的奋勉与希望读者也同样奋勉。随附书中议论文一篇: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F4.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F5.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F6.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F7.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F8.tmp.png略读:无论全读或略读,一书到手,最好先读序,次看目录,了解该书的组织,知道有若干篇,若干卷,若干分目,然后再去翻阅全书,明白其大概体式,则要读去。例如读《春秋》《左传》,先须知道什么叫经,什么叫传,从什么公起至甚么公止。读《史记》,先须知道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体式。读书不要不求甚解,须注重参考书籍。揣着问题读书,如读一个人的传记,那个人的学问、事业怎样呢?或读一处游记,那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形怎样呢?心中存着这些问题或题目,阅读就有了标的,辨识就有了头绪。 如《爱的教育》,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作为书中主人翁的安利柯,他的父亲常常勉励他、教训他,父亲希望他成个怎样的人呢?书中写若干小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品行习惯各异,品行习惯受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呢?书中很有使人感动的地方,为什么能使人感动呢?
或《孟子》,也可提出许多问题:孟子主张“民为贵”,书中的哪些篇章发挥这个意思呢?孟子的理想中,把政治分为“王道的”与“霸道的”两种,两种的区别怎样呢?孟子认为“王政”并不难行,他的论据又是什么呢? 再如《史记》:秦和项羽该入世家,为何做了本纪?惠帝做了七年天子,为何也将其放入世家?孔子并非侯王,应入列传,却作了《孔子世家》,陈涉自立陈王,应入列传,却有《陈涉世家》;《外戚世家》的后妃,为何要为她们作世家?这些疑问细读《自序》自可得到解答。 给孩子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如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 读小说,如果当作语言文字学习的话,所当注意的不但该是书里的故事,对于书里面的人物描写、叙事的方法、结构照应以及用辞、造句等等也该大加注意。如果读诗歌,当语言文字学习的话,不但该注意诗里的大意,还该留心它的造句、用韵、音节以及表现、着想、对仗等等方面。 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习惯,我们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使人家听了都能够明白;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当的词强凑在语言里。我们还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少用一个助词。 我们不妨试说五分钟连续的话,看这一番话里能不能够每句都符合自己提出的要求。口头该怎样说的笔下就怎样写,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章。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说下去。 辅助书籍: 解释单字的书籍: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解释词与词、句与句通则的书籍:马建忠《马氏文通》、章士钊《初等国文典》、黎锦熙《国语文法》修辞学:唐钺《修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作文法:陈望道《作文法讲义》、叶绍钧《作文论》、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章衣萍《作文讲话》(这类书只是文章的体式与写作上的普遍心得,可有可无---作者言)理解文字的工具:康熙字典、配文韵府、辞源、王云五辞典 值得阅读,内容有益于写作的书籍:初中:中外名人传记及有系统之历史记载有注释之名著古代语录及近人演讲集古今人书牘古今名人游记、日记及笔记有注释之诗歌选本古今小品文及短篇小说集歌剧、话剧之脚本及民众文艺之有价值者适合学生程度之定期刊物高中:1.因课堂所习的选文而旁及的。如因读《桃花源记》而去读《陶集》,读《无何有乡见闻集》(威廉·马列斯),因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而去读《论语》、《老子》、《韩非子》、《墨子》等2.中国普通人该知道的。如“四书”、“四史”、“五经”,周秦诸子,著名的唐人的诗,宋人的词,元人的曲,著名的旧小说,时下的名作3.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如《圣经》,希腊神话,各国近代代表文艺名作 读书顺序:知道了《春秋》、《左传》《论语》等原书的大概轮廓,然后去读《哲学史》中关于孔子的一部分,读过几篇《庄子》,然后再去翻阅《哲学史》中关于庄子的一部分,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收益。先得了孔子、庄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再去讨求关于孔子、庄子思想的评释,才是顺路。 譬喻说,《论语》、《春秋》、《诗经》、《礼记》是一堆有孔的小钱,《哲学史》的孔子一节是把这些小钱串起来的钱索子,《庄子》中的《逍遥游》《大宗师》等一篇一篇的文字也是小钱,《哲学史》中庄子一节是钱索子,没有钱索子,不能把一个一个的零乱的小钱加以贯串整理,固然不愉快,但只有了一根钱索子,而没有许多可贯串的小钱,究竟还是不成。因此:先读中国关于哲学的原书,再去读哲学史;先读些《诗经》及汉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文学史;先读些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辨》,万一必不得已,也应一壁读哲学史文学史,一壁翻原书,以求知识的充实。 作为学生,当然首先要熟读教科书,一句教科书的文章做种种进一步学习,如文法的习惯、修辞上的方式、断句和分段的式样等等,仅记牢文章中所记的几个故事或几种议论不能算学过国语的。寻常国文考问的内容:背诵、默写、简缩、扩大、摘举大意、分段述要、说明做法、述说印象……算学教科书有许多习题,你得一个一个地演习,这些习题,一方面是定理或原则的实际上的应用,一方面是使你对于已经学过的定理或原则更加明了的。例如四则问题有种种花样:龟鹤算、时计算、父子年岁算,你如果只演习一个个习题,而不能发见这些习题中的共通的关系或法则,也不好称为已学会了四则。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F9.tmp.png附部分国学知识及书籍选本:《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经”之六艺(孔子的教科书)---诗、书、乐、易、礼、春秋汉武帝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初九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外加《诗》、《书》、《易》唐文宗时期十二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外加《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宋十三经:以上十二经再加《孟子》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乃朱熹一生心力所萃,其发挥处表示宋学的精神---宋学,指宋代的道学,也即今之哲学。朱熹认为读四书之顺序:先读《大学》,懂了为学次第,才可以尽《论》、《孟》的精微;对于《论》、《孟》既能融会贯通,再读《中庸》,才可以穷道学的旨趣。 孟子选本:《孟子集注》,辅《孟子正义》(清)焦循参考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钱穆《论语要略》--因孟子师承孔子,理解《论语》亦有助理解《孟子》,但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它的方法,相较《论语》的散乱,这本书是从原书中采辑相关材料分题研究,无穿凿附会之弊病。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史记》一百三十篇,就体例而言,分为五类,“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从五帝到汉武帝,有年的分年,没有年的分代。“表”编排各代的大事,年代已经不可考的作“世表”,年代可考的作“年表”,变化太剧烈的时候作“月表”;并表列汉兴以来侯王的封立和将相的任免。“书”叙述文化的各部门,如礼节、历法、祭祀、水利、财政等,都分类历叙,使读者对于这些方面得到系统的知识。“世家”按国按家并按着年代世系,记载若干有重要事迹的封建侯王。体例和“本纪”相同,不过“本纪”记的是统治天下的人,“世家”记的是统治一个区域的人。“列传”记载自古到汉或好或坏的重要人物,以及边疆内外的各国状态。《史记》的注释: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三注”。 《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三类,都是叙述人物和他们的事迹的,那些篇章并不是独立的单位。一个人物的性行,一件事情的原委,往往散见在若干篇中,要参看了若干篇才可得其全貌,这是由于作者认为一百三十篇是整部的书。书中的叙述采用“互见”的体例,具有避免重复、寄托褒贬、掩饰忌讳的作用,因此凡属“纪传体”的史书,必须统看全部,才会得到人物及其事迹的真相,倘若仅仅抽读一篇两篇,所得的只是个朦胧不切实的印象。

lisasun83 发表于 2016-6-20 08:49:33

谢谢分享!

hdxx8011 发表于 2016-6-20 13:32:40

谢谢分享!thanks

ayudejiejie 发表于 2016-6-21 21:21:11

这书一套我都买了,没时间看。。。。。

gugu97 发表于 2021-9-2 10:27:24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民国大师学语文(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