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8 01:15:36

ZT 龙应台:读经与价值观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28 01:17 编辑

龙应台:读经与价值观 20年前,一本《野火集》在台湾轰动问世,随即“龙旋风”迅速刮遍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
在《野火集》推出20周年版与《孩子,你慢慢来》推出10周年版之际,龙应台应邀来到上海书展,这个以犀利的文风被余光中称为“龙卷风”的批评家,再次重提读经,点起了一把“野火”。
龙应台演讲当日,正是台风“麦莎”铺天盖地之时。和肆虐的台风相比,“龙卷风”显然不示弱。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宴会厅被1000多位冒着狂风暴雨赶来的听众塞得满满当当。
讲究规矩的龙应台要求拍照只能在演讲的前5分钟内,手机也不允许作响。“否则我将无法继续我的演讲。”有趣的是,当她试图用一系列复杂的图表说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现代化的激光笔突然没电了,一身套装的龙应台只得在观众的建议中举起了一把传统的尖头雨伞继续她的“读经之旅”。
龙应台坦言对目前关于是否要读经的讨论感到“文化上的震撼”。她觉得大陆和台湾学者有着一定的文化错位。在大陆的语境中,“经”简缩为儒学的经,读经的方式就是私塾时代被动的接受,“经”还与帝王的统治思想紧紧相连。由是,两地文人在谈“经”时,往往有着“鸡同鸭讲”的尴尬。
不过,经本身是纯洁的、无辜的。在她看来,“经”在三千年前就是畅销书。除了是畅销书,经还是长销书,经的“长销”甚至可以用一两千年来衡量。
龙应台强调,在辩论该不该读经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应该知道“经”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的情况却是,大陆读经的历史出现了断痕,孩子们对经典古籍知之甚少。近人谈论读经和五四时期谈论读经并没有站在“同一块石头上”。
 “虽然鲁迅曾言‘不要读中国书’,但他是在读透了中国书、读透中国文化后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现在一般人显然还没有达到鲁迅先生那样的高度。对传统是拥抱、批判还是抛弃之前,先得去读它,读了之后,才由自己来决定如何对待。人云亦云的态度是比较糟糕的。”
演讲中,龙应台形象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比作两个篮子,让听众将两个字的词汇丢入其中。听众纷纷将“仁义”、“感恩”、“忠孝”、“家庭”等词汇丢入“传统”的篮子,而将“开放”、“法制”、“民主”、“自由”、“竞争”等归为现代。
龙应台却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的世界价值观比较研究来说明,人们历经千年追求的价值观,往往早已蕴含在先哲的思想之中。当国人流连于西方的现代化价值观时,其实应该回头望一望。因为“传统不是需要常常打破或丢掉的盆,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厚土”。
在龙应台眼中,“讨论是不是要读经,其实是站在现代时空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究竟是拥抱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拥抱全球的文化宝藏?中华的宝藏不是在你的背后,而是在眼前,是全球宝藏的一部分。我读经,发现现代的东西就蕴藏在其中。它的现代、超前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现代的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东西,可能就在传统文化中”。
“河流有明流,有隐藏的暗流。中国文化的厚度一直就存在着,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一部分被隐藏着。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冒出来,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龙应台对未来充满期待。
撰稿/陈 冰(记者) 施 佳龙应台小档案:  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县,祖籍湖南衡山。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之后赴美深造,获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在台湾中央大学、淡江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1985年出版《野火集》,红遍全球华人社会。其后相继有《人在欧洲》、《美丽的权利》、《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等多部作品问世。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辞职。 

seawhirl 发表于 2013-4-24 09:46:50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搬个板凳慢慢看。

bjansu 发表于 2013-4-28 12:10:55

经是要读的,三大好处,一是培养品性二是培养语感三是锻炼记忆力。

jirandiehard 发表于 2014-4-19 08:33:14

继续收集


爱源果果 发表于 2015-2-22 10:37:30

早读经,提升语言能力,晚读经,提升洞察力。可是,如果不读经,读小说呢?比读经强多了。因为读经有个最大的害处,就是难懂而消磨兴趣。

大德 发表于 2015-3-25 15:15:17

读经多大才好,怎么读才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 龙应台:读经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