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 18:00:13

田田妈妈的好文转贴 (23楼 少则得,多则惑--写在田田口算验收后 )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3-19 03:15 编辑

按:很多讀經媽媽都知道田田媽媽,很多父母開始接觸讀經,都是從看田田讀經開始。這裏轉發一些她的博文和文章。大家如果看到其他田田媽媽的相關國學和兒童教育的文章,也歡迎轉到這裏。
(田田媽媽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627261614)

各人是各人的因缘--再说读经
文/福田心田

到国外后,家里订阅的国内报纸只有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借以了解祖国的形势。海外版办得真不错,信息量大,又非常实用。特别是望海楼,常常可以了解国内的热议话题。


前几天吃饭时,看到望海楼王蒙先生关于读经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说“中国人爱起哄”,用来说明何以读经一下子变成风气的原因。前些日子在台湾开会时,香港大学介绍了他们在全港小学推动中国传统传承诵读项目,立刻就有来自大陆的学者在下面发问: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精髓?自然少不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云云的论据又搬了出来。而这些,我是已经听得几乎可以背诵了,因为在中国,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在迄今仍把“五.四”定为校庆日的大学里,从来不缺乏如此的争论。对此,我的态度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各人是各人的因缘,如此而已。

    可能到学术会议上,勉强也还被算作所谓的学者,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在读经这桩事上,我只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母亲和学生就好。学者或可连篇累牍地进行大辩论,但是作为母亲,我的时间很少,志向很小,因此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管耕耘,无心辩论。因为教育孩子如种地,有时令的,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没有心思旁顾的。

   或者有好心人要提醒,亏你念几天书,做一回中国人,难道不知道有“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理论没有搞清,你就敢去实践?我只好说,恕我“下愚”,好在我教育的是自家的孩子,毕竟也还算合法的,她既然生在我家,那必定和我的缘份深一些。各人是各人的因缘,如此而已。

    说到别人的孩子怎样,我就没有振臂高呼的勇气,因为我毕竟不是“博士”,也一定不能“渊博”(正如长妈妈毕竟不是学者,所以她不渊博一样)。所以当先生担忧望海楼的那篇文章不知道又要误多少人时,我这个所谓搞教育的人就“自私”地对他讲“管好自家就不错,身没修,家没齐,就想治国平天下,不是妄想是什么。我们只管让田田读下去,别人怎样那是人家的事情。”

   不这样,还能怎样,各人是各人的因缘!

田田媽媽备忘:2010年1月间,在我常去的一个论坛,突然又有人在读经专栏质疑读经这桩事情,并且提出论据说有多少博士都对此持反对态度,进而要读经的家长进帖子里去辩论。论坛的读经专栏是数年前在我提议下开设的,目的在于摆脱无休止的争论,给读经的家长提供一个清净的交流心得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我撰写了上面的文章作为间接的回应。
家有春夏感慨:安靜讀書的地方真的不多。讀書時間還不够,哪有時間去爭論。這裏正好。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 18:01:24

关于读经的随意聊天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1 18:02 编辑

关于读经的随意聊天    文/福田心田
*这是几个月前因为《易经》而在网上给网友的回复帖子。备忘。
田田用的这个《论语》版本字是很大的,可惜就是简体字,横排的。我现在受了如幻和石心的影响,凡书必要正体竖排觉得才叫个书。前些天更不停地找汉服店,田田爸爸说,你可不要穿上汉服去上课啊:)我想在日本倒不打紧,反正只当我是个外国人,没去过中国的只当中国也有类似的风俗,只是如果回得国内,我真是三番五次设身处地想想穿汉服上课的景象,还是发现我是属于胆小的一类。不过,田田看了乐焉和春子的汉服,眼羡得很。说:快给我买,我敢穿的。她一个小人儿,怕什么呢?

    扯远了,话说这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四海读经的配套书。字很大,挺好。不过我到底还是想要繁体的了。可惜到了台湾,也没有找到,到了书店一问给孩子看的《论语》,店员还是挺惊诧的,反而不如在大陆那么普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因为我四处搜寻,简直连台湾的侨委会也重视起这个事情来了。因为他们的《论语》我觉得字太小了,而且他们听我说不要注释的,你想他们是多么惊讶啊,连连问我:只要字大,不要注释吗?一边问,一边面面相觑,神情颇为怀疑。
    说起这次去台湾,真是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我们不是开了个研讨会吗?香港大学他们有一个在全港小学推广中国经典的计划,已经做了好几年了,这次介绍一下经验。不想立刻就被下面很多学者质问,自然还是五四时的矛了,争论半天,总算达成一点共识,那就是经典是好的,但是太难,让孩子诵读,增加孩子的负担,而且不会有效果。
    我是一直没有说什么的,这根本不是我发言的主题。但到最后,实在是觉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港大的同仁,所以我发言说,我认为港大的计划是可行的,这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我有实践的例子,我把田田的例子一说,那我简直成了一匹黑马,反对者一时间还真是无语了--谁想到研讨会中间居然就潜伏着一个读经的实践者,且已经数年了。不过,最后的情形,你简直想不到,一个俄罗斯的学者断定,田田现在身体一定有问题,应该是非常瘦,而且一定戴着500度以上的眼镜。真的,会后他N多次对我说:“我知道你女儿一定戴眼镜,500度以上,你别说没戴,你说我也不相信!”至今想起那位可爱的老头,我还是笑得弯腰。

    在这里,我真的再次要感谢王财贵老师,大概是1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和朋友一起看他演讲的VCD,那可以说是对我教育理念改变最大的几十分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之谓也。那时候,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经典是可以如此亲近的。而且,只要我们尽量保有一颗老老实实的童心,就可以与圣人面对面交谈。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不懂怕什么,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懂啊”那时候,我没有孩子,市面上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资源,我自己一点点把四书念着录下来,给自己听。每次带学生到农村,到中小学,我都会买这些书籍结缘送人。后来有了田田,自然就读经了。

   我想王教授提倡的读经方法,是提起了现代以后我们逐渐忘却了的儿童先天的一种与成人不同的学习能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田田说她背诵的东西中,千字文是完全不知道意思的,但是这不妨碍她倒背如流。这就是儿童的能力,换了大人就不行了。因为大人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打个结在那里,疙疙瘩瘩纠结着过不去,自然记不住,但是孩子就不管它,只管单纯的声音记下去,记得牢牢的。等她长大的时候,她像任何一个成年人一样,明白了那些意思。

   当然领悟是逐渐的,就像我们逐渐习得语言一样,我们学习成语,不一定一次能悟到,但是逐渐逼近了那个意义的核心。可能通过语境,通过经验,通过别人只言片语,突然有一天,完全明白了。不过很多经典,一年的明白和一年也不一样。所以,我想特定的语境必得用那句书上的话了,就自然而然地用,只有一个经典,我是简单给田田讲的,那就是《弟子规》,但是也不是每一句,因为常常是针对她的问题,这个情境下,她多半也就理解了。最有意思的是,前些天我翻田田成长记录,发现这样一个例子:我曾经让她去拿一个东西,她开始没有动,我说“父母呼,应勿缓”,她本来要去,听到这句,就停下来看我,我意识到说错了,说“父母命,行勿懒”,她这才笑呵呵地去了。那时她其实大概3、4岁吧。

    所以,我想王教授说的不讲解,实际是提醒我们大人千万不要用我们自己学习古文的方法去让孩子学,讲得太早,好比鸡蛋不到21天,就要给她琢开一样。总之,好讲解是大人的习气。我看的四海读经的《论语》那本书的前边,特别讲到这个问题的。

    但是,实在是各人都该随缘的,没有一定之规,我看这边也有人推荐教女儿学论语,曾说了几句,但是很多人喜欢这种讲解的方法,那也是各人的喜好。另外,毕竟我们是小孩子,也没法要求大孩子的家长也都大家一致。所以我基本上是,只管田田。

      可能田田由于种种缘故,还不能做得好,但是我认可的是比较多时间的诵读经典,且不要过早讲解,阻了孩子的慧路。另外,有可能的话,要让孩子上一段时间读经学堂。古人易子而教,不是没有道理的。纵然是孟母,孩子还是托付先生的。这中间是有很深的缘故的。

   聊得太远了,原先的问题却忘却了,不过借这个帖子,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也是好的。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 18:03:28

                                                         再说定力/文福田心田

    田田如今读《中庸》,每次读到“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一句,就特别“与她心有戚戚焉”的样子。她明白一定有些东西是要坚持的,比方这个定力,虽然现在是“勉强而行之”,但是她是抱定了要成功的信念的。

这和我长期的灌输有关。我常常给她讲佛在菩提树下坐49天的故事,这49天里,多少个念头啊,多少种艰辛啊,但是他发誓“不成无上正等正觉,不起此坐”,这是什么气概!天地皆惊。如果田田是个男孩子,我就要告诉他,真正的大丈夫就是要有这种泰山崩于前而如如不动的定力。其实练习定力,对于男孩子好像练功夫一样,是有挑战性的。过了这个坎儿,就是一番新天地。

   我还给她讲过虚云老和尚开悟的故事,只管一个劲地磨下去,总有一天会有“杯子粉碎也,狂心自然歇”的境界。

    快乐读经自然是重要的,但是不快乐就不读了吗?读《论语》对于初学的小孩子永远不会有看绘本轻松,但是教育的事情不是孩子的事情,是家长的责任。没有这种责任,我们中华的文化就无法传承,早叫秦始皇一把火烧尽了。告诉田田,你读论语这些经典时,就好像手执烛火在风夜里行走,要用心呵护用心呵护。田田了解,这是她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我们一本纸做的书还崭新着呢。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即其成功一也。”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她正诵读的经典,自然教育着她。所以,她不一定觉得,可以说一定不觉得论语有magic tree house 有趣,但是,她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

   读经的时间应该加长的,太短,可以叫做水过地皮还没有湿。对于田田,有机会还是会回国让她上一段读经班,大量读一段时间经。可能有人觉得这对孩子太不公平,但是在我,如果我深知读经的重要,而居然不给她这个机会,那就是辜负了她和我这段母子的缘份。

   田田今天读《中庸》《易经》,自己要求站着诵读,说这样她可以更专心。她今天给我被64卦顺序,惊喜地发现自己背得那么熟。我问她,是不是偷偷在幼稚园背啊。她说,我在幼稚园再不背这个的。我只是。。。然后她害羞地说,我念阿弥陀佛。让我心里暗暗纳罕。

   我从来不觉得我在教田田,内心深处我一直觉得她在教我。

dlring 发表于 2011-12-1 18:29:37

读经我家宝宝还没有开始,先了解了解:)

wooyoga 发表于 2011-12-1 18:32:44

有让小孩子读经,但我们大人坚持不了

秋天的小猪妞 发表于 2011-12-2 19:27:04

来了解一下以后好跟宝一起学习

elvier 发表于 2011-12-4 02:57:17

我也是前几天偶尔看到田田妈妈的博客,才开始了解国学这一块的。

非常 发表于 2011-12-6 19:37:45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 18: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读经的随意聊天    文/福田心田
*这是几个月前因为《易经》而在网上给网友的回复帖子。备忘。
田田用 ...

好贴子!当一些人吃着螃蟹,就着黄酒,乐在其中的时候,总会有人还有时间争论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横着走呢。

非常 发表于 2011-12-6 19:40:16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 18: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再说定力/文福田心田

    田田如今读 ...

智慧的田田!赞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7 04:55:04

成功的路只要两步   文/福田心田
一位法师说:成功的路只要两步,第一步开始,第二步坚持。细细想来,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田田转眼间已经8岁,8年前,我坚信胎教,坚信早教,坚信双语,坚信读经,不管有多少质疑的声音,怪异的目光,坚定地开始,那时的我是埋头耕耘,心无旁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一路走来,却是田爸的功劳。我是个没有常性的人,擅长的是标新立异,见异思迁;田爸正相反,他从来都没有新花样,却是一个在我心血退潮之后,能弯腰捡贝壳的人。
   这样,对于田田来说,妈妈总是走第一步,雷厉风行地开始;爸爸总是跟第二步,锲而不舍地坚持。田田的中英文读经都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渐入佳境。众生因缘不可思议啊。
    如今,我们的田野望过去,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长势呢。想起8年前说的话:种,就有;不种,就没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都不种,也长,长草。
    田田暑假里,《易经》读到48卦,英文读了19篇美文,这些文章够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一个学年的。她轻松读着。怎么读呢?不求甚解地读。有些英文文章太难,对于我充满了生词,加上忙,真是无法可想,我索性连管都不管,她就那样和录音机一起读着,渐渐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然后她讲给我听。一个英文好的母亲培养出一个英文好的孩子,不算本事;像我这样的,居然培养出一个英文如此了得的田田,那就有相当的借鉴价值了。
    其实,更重要的播种是理念,是习惯。英文也好,钢琴也罢,那不过是头上的花,对于人生究竟有什么必然的价值呢?给孩子一些足以支撑人生的品格,足以应对顺逆的观念,这才是最该深耕细播,用心呵护的。在这一点上,我很坚持,很很坚持。
   小树无法完全自由生长,如果想要长成栋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错不了的。
   年至不惑,我也有自己崭新而清晰的人生目标,所有教育田田的话,我也用来教育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第一步,开始;第二步,毕生坚持。
   

家有春夏按:“成功的路只要两步,第一步開始,第二步堅持”。说得好!田田媽媽所做“開始”的工作也很重要,因爲向哪里“堅持”,种什么“豆”,最后结果大不同。想起一位老師說的,“聰明人,是找對方向,下笨功夫”。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7 04:56:01

独特的小学生田田    文/福田心田
我总是不停地教训田田,仿佛根本就没有沐浴过“赏识教育”的东风,田田总是修忍辱,她总是听着。不过最近,也渐渐有一点反驳,说:妈妈,你不是总说别人是自己的镜子吗?你看我对你笑啊,你怎么还板着脸呢?爷爷、奶奶也总是说,田田真的是够好的了。。。。
   细细想想,够好未必,不过的确田田有些方面是挺独特的,记下来,备忘。
1.田田是自己背书包走很远的路上学的小学生。田田的书包挺重的,可是除去生病发烧,她从不要家人帮她背。而她每天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用她爷爷夸张的话说就是:田田每天走7公里!这肯定是夸张,但是5公里肯定是有的。具体说呢就是,横穿一个公园,乘地铁,然后再走10分钟,这样来回每天田田至少要走50分钟,背着沉沉的书包!我看看住在同一个小区和田田在同一校上学的孩子,大半都是打车或父母开车送。田田就是背着书包朝气蓬勃地走在上学的路上。真是挺让人骄傲的。

2.田田是周末不上任何补习班的小学生。上个学期,她们班只有4个孩子没有任何兴趣班,田田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学期报了一个软笔班,每周三写一次毛笔字,写了“天马行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字。每到周末,小区的孩子们都上补习班去了,田田就是在家里晃悠。我问她:你想不想报一个舞蹈班?她摇头。你不是喜欢跳舞吗?喜欢是喜欢,报班就不用了。她很有主意的。

3.田田是不参加任何比赛的小学生。听同事聊天时得知,和田田一个年级的小学生大概都已经参加了海淀区的若干种类各种比赛,收获了很多奖状。我们去年有一阵颇被追迫着要参加英语比赛,到底最后我们还是没有去。

4.田田是在车上给妈妈让座的小学生。我和田田同行时,有一个座位,田田一定会让我坐。有时候,别人给她让了一个座,她却坚决要让我坐,结果呢,只好另外一个人也站起来把座让给我们。

5.田田是非常慈悲的小学生。田田放学后,把学校发的小面包自己不吃,一块一块全喂了公园的鸭子;昨天,田田大叫着从卫生间跑出来:妈妈,一个小飞虫落到水里了,快救它;我和她回家时,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些人在卖活鱼,那些鱼在地上,鼓腮残喘,痛苦万分。已经走过去,田田央我:妈妈,救他们!!!我犹豫一下,立刻折回身,买下所有的鱼放回湖里去。我发现我每次放生,都是和田田在一起,都是她对我说:妈妈,救它们。第一次救一只乌龟时,她才2、3岁。田田,有你这么一份慈悲的心,这个世界就少一点杀戮,少一点灾难。作为一个母亲怎能不对这分慈悲加倍呵护?

    当然,田田的毛病也有一大堆。不过,如果在我挑她毛病时,我会先把上面的几点都好好看一遍,然后再发作。


非常 发表于 2011-12-7 08:29:49

好!第一步:开始,第二步:毕生坚持。与此同样给力的还有一句话:有如初心,制心一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liangjunjue 发表于 2011-12-8 12:17:11

好一个“第一步开始,第二步坚持”能坚持下来真的很好!大家一起努力!

可盈妈 发表于 2011-12-12 10:13:18

很好!开始,毕生坚持!以此勉励自己。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8 21:09:16

田田学历史文/福田心田
    田田小时候有一次问我:中国的历史有多长?我笑笑,从书架上拿下中国历史折叠年表,一层层在地板上铺展开,一直从卧室穿过走廊铺到客厅,足有十几米。我说:这--么--长--!她雀跃起来,叫道:啊,真长,真长!从此,她爱上了中国的历史,因为可以从卧室一直延伸到客厅!!她从未看到过如此长的书。怎能不爱呢?
   她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读书听书渐渐多起来,开始虽然零零星星,日积月累也渐成规模。到5、6岁时,颇能讲出一些历史掌故,譬如秦始皇有个敌人叫孟姜女,唐太宗偷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类的逸史杂闻,这时她也渐渐知道中国的历史绝不是我们小小的房间可以容纳,而有5000年之久。但是心血来潮时,讲历史年表在地板上铺展开来,我们母女沿着历史的长河逡巡徜徉仍然是愉快的游戏。这样不知不觉,田田已经对于很多朝代熟悉起来。
    上学期,我带了一门留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专题课,期末考试后,试卷堆积成山,我的助教又不巧有事离京,田田不知怎么知道了我的困境,于是就摩拳擦掌地请缨。我打量她一番,先给她一个最小的任务--改一个连线题,她改好我重新复查,结果完全合格,又试着交给她一部分客观题,她对着答案一丝不苟,我核对时没有什么差错。于是我们流水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一个下午就批完所有试卷,我重新看一遍,没有任何问题。她的数学一向好,又和我一起算好成绩,万事大吉。啊,这个女儿真是没白养啊。
    更让人惊讶的是,自从帮了这个忙,田田的历史知识突飞猛进。我才意识到,经过40遍不敢有丝毫差池的强化,许多的知识已经牢牢印在她的脑子里。啊,帮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前些日子,我去山东曲阜,买孔子书籍的同时,顺便买回一副中国帝王扑克牌,没想到这个成为田田的大爱。每天都要和我玩一次,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成了她手中小小的筹码,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夜间和她共读中国宫廷图册,更生出许多感慨。原来中国历代355个帝王,平均年龄居然只有39岁!生年不满百,常做千岁忧啊。田田听春秋战国,颇感世事之险恶,感叹道:当国王是很危险的!我想,那你还没有听到西晋的八王之乱呢,到那时才知位高权重正是祸身之本。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平时的生活很容易陷入一种境中而不能自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不参透人生的真谛和意义,必定会陷入一大堆眼前的烦恼纠缠之中。看一位名人给女儿写的信:“我可以教给你丰富的知识,培养你出色的才能,也可以留给你丰裕的财富,问题是我怎么能料到会有文化大革命,怎么会知道我要进牛棚,你要去下乡。”因此,让孩子从小从历史中感悟人生,看清富贵权力的虚幻和无常,是好的。这样,他无论碰到怎样的逆境,都会有一种平和和坦然。是啊,纵然是极富极贵的皇帝尚且不过如此,你又想怎样呢。

   读历史,就是在读人生。舍此,学史何用?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23 17:24:26

关于读经中的戒定慧   文/福田心田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e0aae0100i08m.html


看到论坛里一个关于读经修定的帖子,所以想到这个问题。

   我常常对田田讲,琴为心声。田田弹琴的时候,每弹完一支,我立刻就说出她弹的时候在想什么。她惊讶不已。然后,我对她讲,读书亦如此。从她读经的声音中,我能辨出她的念头,她不信,自然还是我赢。小小的孩子,能有几个心思?纵然72变,仍然跳不出如来的掌心。

   就这样,我们在读经的过程中,田田了解原来读经有很多境界。原来读经不是一字不错地背出就是好。原来妈妈会有别的评价的标准,那就是读了一篇下来,有几句是心无旁骛读的。

   田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剖腹产的缘故,属于绝对的多动型。她读书的时候,手上一定在同时玩一个东西,什么都没有,就玩自己的头发。刚开始读经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难,简直连3分钟都坐不住。然后我们经历各个阶段,咳嗽的阶段、犯困的阶段、哭的阶段(一读错就哭),现在她比较轻松地读经可以是连续半个小时,具体来说就是论语5章左右。

   前些天她对爸爸说:看来我有定力读《中庸》了。

   我常常和她讨论这中间她经过的阶段,她常常笑着要我讲给她听自己先前怎样坐不住。修定这件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篇《大学》读下来,我常常会立刻告诉她,那几句读得最好,在那几句中,一个念头都听不到。田田慢慢明白了,怎样就是妈妈说的好。心无旁骛,就是好。所以田田现在读书以前,会自己先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其实我认为应该是“读书勿用意,一念都不生”更好,但这太深了,她未必能理解到,所以姑且先“日日勤拂拭”吧,总有一天,会有“何处惹尘埃”的喜悦。中间的点滴,如人饮水,要自己一点一点去体会。

   田田已经发现,如果很投入地读,很轻松,口中生津,自然不干,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很清楚。当然一大篇文章中,有一两句就不容易了,慢慢来,勉强而行,到成功时,一也。我对她讲:孩子,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功夫成片绝对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只管做下去吧,时间日后自然给你回答。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25 23:56:33

            一堂舞蹈公开课         文/福田心田

    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事实如此,总觉得中国家长特别喜欢当众批评孩子,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      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 每次公开课,都能听到家长抱怨或训斥孩子的声音。今天是田田舞蹈学院最后一次课,也是公开课,上课中间就听到有家长在对上课的孩子高声喊:“某某,不要眯眼睛。”云云。课间休息喝水的当儿,又听见旁边的家长批评孩子:你的膝盖怎么回事?老师说了你还不改?怎么就记不住呢?!    想想我先前大半也是这样吧,如今这毛病却渐渐改了,主要是自己的心平静了。批评孩子的时候,常问自己,你是真为孩子好,还是因为这会儿你又和人家的孩子比较,觉得孩子不如人而愠怒起来。十之八九是后者,不过是打着前者的幌子的。    如今因为读佛经的缘故,发现佛经中的确有很好的教育方法。比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小到一只蚂蚁,那都是未来佛,都是应该礼敬的,何况站在面前这个身量尚小的小人儿,因此你必须从心里来礼敬.虽然由于今生扮演母女的角色,难免有时候要演“三娘教子”的一出,不过,万不可动真气,迷在里头,你要明明白白,这个小人儿完全是来考察你的智慧来的。因此,要批评她之前,自己先平心问问自己,这火气中有没有攀比的成分,有,就要反过来先在心里呵斥自己一句;再就是,你要求她做的,反省一下你自己做得如何?青蛙绝对不需要教蝌蚪怎么努力变成青蛙,孩子自然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她的每一个毛病,如果你够诚实,都可以在你身上找到出处。这么一想呢,十之八九怒气就消了大半。就不会越是当众,越容易训斥孩子了。其实想想,当众训斥,本身就说明自己的潜意识中有攀比的成分。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二条是:称赞如来。我从中悟到教育的又一个原则--称赞!这好像是老调常弹,但是知是一回事,觉是又一回事!觉是一回事,行是又一回事!我意识到,这些孩子都是未来佛,那自然要常常称赞。因此,一定要学习伯乐,不放过任何一个优点,努力地赞扬,发自内心地赞扬。前几天一个研究生的学术沙龙上,讨论如何到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问题,我说,我的体会是第一要由衷赞叹。然后解释说,所谓的赞叹,不是到国外去赞叹中国文化,而是先要学会赞叹当地的文化。大到国家,小到孩子,都是如此!      田田这个学期才开始学习舞蹈,你指望她怎样?不过站得直一些,不弯腰弓背就已经不错了。今天去一看,还真是挺像样子的。因此虽然她的动作未必好,但是休息的当儿,我马上说:啊,真是棒。我发现你听得特别认真,特别专注。而且老师检查别的孩子时,你始终没有松懈下来。这个舞蹈课真的很值得啊。你特别有表现力。云云。我是一边念佛,一边发现了她这些长处,因为有两件事情要留心,我基本上没有力量再旁顾其他。      第二段课,发生了一件事,在20多个孩子中间,只有田田忘记带纱巾,而这段课完全是纱巾舞。如果换以往,我一定不是生气,就是尴尬,或是自责。但此时,我就一边心里念佛,一边看田田怎么办。老师走到田田面前,问:纱巾呢?回答:忘带了。老师说:那怎么练?田田红了脸。我仍然事不干己一般看着,看田田怎么办。 舞蹈开始了。田田注意着老师的手指,空手模仿着,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大家的手型有问题,索性也徒手示范起来,碎步,转身,眼神,田田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手里没有纱巾,她跳得那么投入,那么认真。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下课的时间。这个期间,我一边念佛,一边帮她录了几段老师的手型。       这样下课之后,就没有责骂和懊丧“为什么忘带纱巾?”,而是惊喜地拥着她说:“啊,Tina,你真是棒,要是换妈妈,早不知道怎么办了,肯定尴尬地哭出来了,你真是棒,那么从容啊。”田田一脸惊喜:是吗?你这么想吗?我说:“是啊,要知道,有一手好牌,你打得好,不算本事,有一手烂牌,你打得好,才算本事。田田呢,手里没有牌,还能打,真是高手啊!”此即称赞如来,由衷地称赞如来。      是啊,生活中,谁能保证不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形呢,用一次忘带纱巾让孩子懂了一个道理:“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即便是跳纱巾舞,忘了带纱巾,还是可以设法。”这次的失误不是很值得吗?   精进学佛以来,我明白:这个世界不缺爱,缺慈悲;不缺聪明,缺智慧。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26 14:46:52

田田读《易经》文/福田心田

终于可以起一个田田读易经的新楼,在田田读《论语》写了三年之后!

      田田这次诵读《易经》是在《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基本成诵之后,《论语》反复复习很久之后才正式开始的。

    《易经》的熏习从2009年10月开始,有时间的时候就放着作为背景音乐听,用的是只有卦辞和爻辞版本,同时家里贴了八卦的图片,对这些图片我不讲是什么,不过田田已经知道是八卦。有时候一边放录音,我会一边拿着64卦的卦象用笔指着看说的是哪一爻,不过从不叫田田过来看。这样她很快会好奇起来,渐渐知道了六和九,而且一度睡前必要求放易经,很是让我诧异。

   熏习3个月后,从2010年1月1日起,第一次正式开始诵读,用的是只有卦辞和爻辞的繁体字自制版本,同时常常和她摆卦玩,这时她天天听我在那里兀自背着64卦名,说实话真是不容易,我还记得在和她清早去北区参加音乐节演出的路上,我也一路暗自背诵。突然有一天,在我在浴室背着卡壳时,她不耐烦了,问我:妈妈,你天天背的东西,真那么难吗?说完,64个卦名一个不错连珠炮一样背给我听,我真是目瞪口呆。原本我打算先背下来,玩的时候给她念呢。所以说啊,永远不要拿成人的难易去衡量孩子,他有从繁杂语言现象中提取规则习得母语的能力,他有一切人类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

   田田从2010年1月到4月整整念了3个月的《易经》,中间当然还有其他经典的复习,这样64卦卦辞和爻辞眼看要读完了。我却对于她下一步究竟继续读卦辞和爻辞还是读全本拿不定主意。2月底,我在儿童教育论坛发了一个帖子说了自己的疑惑,台湾的王财贵先生很耐心地再另一个网站给出了解答,当时来来往往颇用了一些帖子,有一些热心的网友帮我们隔空传递转帖,也有不少人参与到了讨论当中。我很快做出决定,接受王教授的建议,开始诵读全本。

   说到这里,要再对读经中的一些争论说几句。前几天一位论坛旧友在博客评论中对我说,每次看你要接近问题的核心(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居然多次接近过什么核心),就会逃避。其实,无论是进论坛也好,或者写博客也罢,我自己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要深入研究什么理论问题,所以碰到不同意见,我会倾听一下,偶尔说几句,但是也就这样了,如果人家一定坚持,我也无可无不可,这好比我有读经的自由,人家有不读经的权利,大家平等,一团和气。当然,这并不等于我心里没有自己的看法,有固然有,但是争论的必要是没有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没有结果。虽说争论可能是两个心思间的捷径,但是也有一句话叫做,世间最深的鸿沟就横亘于人与人的思想之间。同时,在读经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我也不想为了一些无关宏旨的东西兴风起波,争执不休。尤其是在读经专栏,当初我提议开设,就是要给大家在争论不休的早教论坛辟一块清净的地方切磋分享,我自己如何更去破坏这种氛围?至于我自己的博客,那更不是唇枪舌剑的场所,看我博客的名字就可知道。况且我所受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温柔敦厚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更说出口外的话来。因此,碰到咄咄逼人出言不逊者,逃避争论就是我最正点的选择。

      书归正传,王教授作答后,我很快做出决定,田田开始诵读全本《易经》。我相信因缘,我写出疑惑,王教授在另一个网站作答,这符合《论语》说的有愤有启的准则,是谓因缘。

      从2010年4月3日起,田田正式开始诵读乾坤二卦,但由于上小学以后的作息调整,加上我频繁出差,所以一直就徘徊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直到前天田爸提醒我,《论语》已经又读过四轮了,是否再给田田定个计划。我们才从6月6日开始,从天地间抽身,开始了水雷、山水、水天、天水、地水、水地之间的遨游。

    《易经》是长经,需要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去慢慢诵读。不过,田田才6岁,有的是时间,慢慢来就好了。想来到时候不至于发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吧。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7 00:09:59

最早读经的那批孩子怎么样啊?
            文/福田心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e0aae0102e094.html


    很久不去我常去的论坛,今天过去看到这样的题目“最早读经的那批孩子怎么样啊?”,不禁莞尔一笑。   上学期,我给研究生带一门课,班上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同学姓林,言谈举止非常娴雅,有一次不知怎么知道田田在读经,下课后,她欣喜万端地过来对我讲:老师,你知道吗?我就是在台湾差不多第一批读经的孩子,没想到在大陆碰到老师的孩子也读经啊。我听了,欣喜不亚于她,因为说实在的,我去台湾两次,和同行聊起来,听的人总是茫然(今年之后该不茫然了,因为听说马英九先生为读经做宣传了。),这次居然碰上首批读经长大的孩子。我立刻问她:你小时候喜欢读经吗?现在觉得怎样?她笑笑地说:开始不爱的,后来家长让读,也就读下来了。现在嘛,觉得还是好。我问:怎么好?她说:上您的课的时候,您说很多的话,有人不懂,可是我懂,您鼓励大家读古书,我都读过了,所以想小时候家长让读,还是很好的。---这么个好法。

   这名学生除了举止文雅有礼之外,成绩也很优秀,但是,我们的学生大半都很优秀的,这实在不能拿出来给这些读经的父母做一个标杆或激励。总不能说:看,如果你的孩子读经的话,将来有一天他上了大学,碰巧在我的学校,又在我的班,就能听懂我的课。这,算什么呢?或者说,读经吧,10多年后,你的孩子就会很文雅,很有礼。话说文雅和有礼算是什么成就吗?顶顶好,要说,读经吧,第一批读经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了某某大家。师大的于丹老师可以叫做大家吗?就算是,她也不能算第一批读经培养出的孩子。所以要给读经孩子的父母一个激励的楷模,难!
    然而,不妨这么想一下,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大家,到底中国也是出过大家的,孔子、孟子不必提,那是生而知之,就是后面的荀子、朱熹,再近一些鲁迅、胡适、冯友兰这些,都是公认的大家吧。试问这些人是读过经,还是没有读过呢?自然是读过的,但是虽是读过,却力反读经的人也在其列:鲁迅、胡适是也。这一挥臂啊,举国响应,德先生赛先生进来了,大家是没有了!

   话说回来,我之所以让田田读经,绝对没有让她成名成家的想法,之所以读经,原因是:既然她是个中国人,我当然要让她读中国大家的心得,这是上乘的精神食粮,作为母亲,怎舍得不给她呢;好比明知道有美味佳肴,我竟然不给她一样不忍。正如吃饭为了肚子饱,并不想培养个美食家;读经,是为了让她传承中国的智慧,从而能够在人生中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为要出人头地,成名成家。
    毕竟,人,最大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赵中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读经,就是在读生活的智慧啊。快乐和幸福是科学仪器无法测量出来的,但是究竟存在不存在呢?

      有家长看了我上面写的就说,对了,读经嘛,就是学点古人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如此而已,不能夸大了读经的作用,不能让孩子读经的目的是成圣成贤。

      其实呢, “学到智慧指导人生”这就是读书的极致,没有比这更大的好处了,还怎么去夸大呢?好比生病买了药,治好了病,这就是药的极致。经典即是良药,对治人生的烦恼。药到病除,这就是灵丹妙药了。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来,不亦乐乎?《论语》也好《老子》也好,都是教人怎样快乐平安生活的,真正良药啊。
      至于说“不能让孩子读经的目的是成贤成圣”,这个不对的。《弟子规》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要孩子成名成家,不等于不要他成圣成贤。成名成家和成圣成贤有何区别呢?这就是孔子回答“达”与“闻”的区别,看《论语》自然知道。一句话,成名成家是向外的,是“闻”,所谓的有名气,有成就,关注的是外人的评价;成圣成贤是向内的,是“达”,所谓的有道德,有智慧,关照的内在的修持。这就是论语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给人家看的,有虚荣在,就不是真学问。

    中国智慧最大的特点是向内省,不是向外求。所以《大学》《中庸》都是讲慎独,都是讲正心、诚意,这种内在的道德修持是读经最大的妙处,经典可以让人安身立命啊,孟子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命,所以立命也。可以立你的命,还有比这个更大的好处吗?

    播种是这样,春天播过种和没播过的田地没有区别的,到了夏天就不同了;种小麦和种韭菜的,到了夏天甚至也差不多,到了秋天就不同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明摆着的理,自己认为对的,对个人,对社会有好处的就坚定地去做。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吗?移风易俗岂是三年五载的事情?
      今天《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历史会记得孔子学院。中间我说:孔子学院不是短时间立竿见影的事情,但是善的种子播撒下去,假以时日,必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读经亦复如是,我们的国家已经到了失信的底线了,而这一切的转变要仰赖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中国父母,我们每天让孩子读的一点一滴,就在改变中国的诚信土壤,就在改变世界的文化生态。要相信:推动摇篮的手,正推动世界。




elvier 发表于 2012-1-7 01:02:55

坐下慢慢看

pajaro 发表于 2012-1-7 12:12:33

最后一篇极好。
读经,自然不免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要读,心里大概有个影子,却总说不清楚。不喜欢宣传里说要成大家,要成什么,不管成什么,世间的事不是那么简单的因果,读了书不成器的也多得很。
但就象田田妈说的,你知道有那么好的佳肴,怎忍心不告诉他。如此而已。我平日看书,好看的小说也会推荐给磐,妹妹的绘本,哥哥以前没读过的,若觉得好,也会叫了哥哥来一起看。虽然每个人兴趣可能不一样,但借此,我们可以不把自己的目光只集中在自己头顶的一小块天空。

yuanma 发表于 2012-1-7 12:47:48

看到这个帖子,想到我N年前遇到的尴尬事。
偶然的机会,一个香港人跟我说话间谈到,他从小是受严格教育长大的,他的英文老师会对他英语发音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纠正,因为在香港的上流社会,一口纯正的伦敦口音就是起码的标志(估计现在不这样了吧)。可是就是这样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人,50多岁了,仍可以把某些古文整篇背诵。让我尴尬的是他会背的东西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因为我对古文的全部知识仅来自于课本。他还说让我去教他的女儿,我哪敢去误人子弟啊!
后来又有一次,一个韩国人跟我讲到,他小时候村子里就有老人开私塾教《三字经》什么的。而我是养了孩子之后才跟孩子读过《三字经》
这两件事让自己感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一种悲哀。不过我也并没有就此开始去狂读古文,因为我的脑子中已经形成了“古文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文字组合”观念。
因为女儿读蒙学教材,我就把系列的教材买了一套回家,结果发现经典给我的感觉竟是“亲切”。虽然还是有很多看不懂的,但是也不是高不可攀吧。
很羡慕那些传统文化素养很深的妈妈。呵呵,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9 03:14:30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3-19 03:15 编辑

少则得,多则惑--写在田田口算验收后 文/福田心田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e0aae0102e2x2.html
   本学期开学后,常常可以收到老师关于数学四则的成绩通报,田田总是属于差一点就达标的一档。上学期家长会,老师细陈四则快算的重要,当时我也诺诺地记了一堆笔记,并加以一系列粗壮的惊叹号。但是数学既不属于我管的范畴,我回家传达完毕,也就听之任之了。    本学期,田田老师发来短信,请关注孩子的口算。于是田田隔三差五大约就做5分钟的口算练习,周五终于呈现了结果---在5分钟四则口算的90题中,田田仅做完36题,属于刚刚及格水平(最好的学生90题都完成)。我想,这是一定的结果,比方跳水运动员,虽然台上之上一分钟,如果台下每天也练一分钟,那是断断不行的。   在当今的中国,有哪一位家长敢对孩子的数学掉以轻心,那简直就是犯战略性的错误。晚上,D给田田分析原因,总结了一二三项。并且在总结之前,先当面对自己进行了考核,并且在4分钟内完成了全部90题,赢得了比田田班上最好学生还快1分钟的佳绩,这让田田咂舌不已,同意爸爸有训话的资格。我见这情景不禁技痒,在D训话时趁便也做了一下,没想到5分钟只做了44题,并且还错了6题。离“良好”的45题尚有7题之遥,遑论优秀。事后我一边揉太阳穴,一边对田田说:你今天真是辛苦了。田田说:啊,这个话我爱听的。    不过,D总结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一.这个不是偶然的,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田田心不安定的综合体现。之后丝丝入扣地分析了一番,还真是一语中的,引人深思。田田也认识到,心上长草,迟早会在哪儿开出一朵小花露馅儿。    二 .田田做题的方式有问题。总是碰到一个难题,就停在那里,不知前行。D引申到好远,总之就是碰到问题,要有全局眼光,要能学会放下。由数学进入社会学。    三.这次是田田历来最差的成绩,D分析是因为老师一下子给了90题,吓住了田田。说,饭要一口口吃,如果把一个月的饭都堆在面前,自然吃不掉,但是一点点就解决了。总之是,要关注当下。这就有了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
   最后的结论是,数学以后每天仍然练习5分钟,但是重点是保持惯有的“良好”即可。D说:爸爸妈妈从来不要你去争取做90题,我们要求的是做好45-50题。这就是平时田田的成绩,大约在全班中间水平。田田说:那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是我渐渐认识到的,那就是,你不能要求孩子样样好,你必须做出选择,所谓“弱水三千,取其一勺。”取什么,家长可以自己选择,你可以读经,可以弹琴,也可以上奥数,但你必须明白,你不可能要求孩子样样精通,因为她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做了这样,就做不了那样了。所以你要在所有的东西中,选择你认为对他一生最重要的来学。我们选择的是古代经典,这样,我们没有上奥数课、英语课、绘画课、机器人课、科学课,甚至钢琴也停了下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都是至理名言。   所以,田田现在可以算是同龄孩子中很轻松的孩子,她周末除了去舞蹈学院上一个半小时的“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是自由的。每天读经也就20分钟左右,但是电视是不可以看的。   我觉得想清楚这些之后,好处是,不会天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即便人家孩子很强,心里也不会要奋起直追,这样,就没有挫败感。原因是,我们不要求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只希望她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定力的人。   这些东西,不是一天两天搞清楚的,千回百转之后,才渐渐清晰起来,即便如此,也常常要对自己耳提面命,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点点的虚荣心,都是孩子的苦难。


elegantkathy 发表于 2013-9-23 11:25:33

喜欢最后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点点的虚荣心,都是孩子的苦难。

jingyan422 发表于 2013-10-22 11:29:04

真不错,也是田田妈妈的路过,多像你学习

wuchun1031 发表于 2013-10-22 20:05:10

真是受了教育,羡慕田田妈自身的文学素养,孩子刚满3岁,《三字经》开始读起……

candymia 发表于 2013-10-23 10:50:08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点点的虚荣心,都是孩子的苦难。

!!!

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4-3-11 15:37:12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点点的虚荣心,都是孩子的苦难。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691&highlight=%CC%EF%C2%E8

Candy82 发表于 2016-12-12 15:24:17

好好研究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田田妈妈的好文转贴 (23楼 少则得,多则惑--写在田田口算验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