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 发表于 2012-1-1 22:53:44

关于经典是糟粕还是精华的一点感想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1-1 22:54 编辑

      关于学习国学经典,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争论古已有之。
   争论的原因及焦点,也许在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的标准判定不能统一。判定标准的不统一,在于人心的不统一。
   据说,当年朱元璋看到《孟子》里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怎么君成了小三了?于是勃然大怒,视《孟子》为糟粕,还请搬家公司把孟子的塑像从孔庙里搬了出来。
    但到了晚年,朱老板又看《孟子》,读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是又大加赞叹,视孟子为精华,重请搬家公司把孟子的塑像搬回了孔庙。

   论语中讲:道不能弘人,而人能弘道。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就是水,但人之不同,有人饮水会拉肚子,有人饮水可以解渴。书之为物,如水一般。 是糟粕还是精华,全个人的胃口。

    其实,关于经典是糟粕还是精华,《礼记.经解》中讲的比较清楚: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 乱。

xiaobao99 发表于 2012-1-1 23:06:58

同意观点。关键还是自己。

zhhq92168 发表于 2012-1-2 00:03:43

经典要是能够与时俱进 就好了 呵呵

dduoduo 发表于 2012-1-2 08:36:45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视而笑811 发表于 2012-1-2 08:41:05

我们为人父母的要首先让自己的头脑丰富内心强大.

ttt111 发表于 2012-1-2 21:44:40

孩子像白纸一样的纯白,在上面写什么就留下什么印记,所以谈到原则上的问题的时候,我主张的是慎读

elvier 发表于 2012-1-3 13:16:37

我自己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太清楚。我想只有读了一百遍之后,才有可能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打算先读。

walkonrain 发表于 2012-1-3 14:43:53

LZ,我一直对读经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不是来挑衅,只是这些问题一直让我觉得像谜一样的,无法解释。希望能得到指点
不清楚1:现代文和古文有这么大的区别,已经完全脱离正常日常说话范围了,为什么要学?
不清楚2:古文里的那些道理,跟“五讲四美三热爱”,哪个更直白更适合孩子学?
不清楚3: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懂也不明白,却愿意一遍一遍的读?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终有一天开窍?
不清楚4:有这么多感人的中外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情愿听老古人说出道理,而不愿意去从书中自己感受。一定要喂养式的才能“得道”?

非常 发表于 2012-1-4 21:49:27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1-5 22:16 编辑

walkonrain 发表于 2012-1-3 14:43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Z,我一直对读经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不是来挑衅,只是这些问题一直让我觉得像谜一样的,无法解释。希望能得到 ...

这四个问题,非一两句能说清楚。试着回答:
       一、现代文和古文有这么大的区别,已经完全脱离正常日常说话范围了,为什么要学?
答:英语,想必,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学。英语与汉语,比之于现代文与古文,区别更大。想必,绝大多数的孩子学----英语----差不多----更加地“完全脱离了正常日常说话的范围”。那为什么要学?所以就这一条来论应不应学,似乎不太成立。

   二、:古文里的那些道理,跟“五讲四美三热爱”,哪个更直白更适合孩子学?
答:数学,简单的数一加一、一减一此类。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对于奥数趋之若“悟”。
      古文里也说五讲四美三热爱,只不过讲的透,讲透了为什么。
      现在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什么要讲?即然直白简单,那有多少人能回答为什么要讲五讲四美三热爱呢?

   三、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懂也不明白,却愿意一遍一遍的读?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终有一天开窍?
   我也想问一个问题:至今为止,有谁开窍了?退而求其次:有谁懂了?如果有谁觉得读懂了,开窍了,那就百度一下胡适的文章《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四、有这么多感人的中外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情愿听老古人说出道理,而不愿意去从书中自己感受。一定要喂养式的才能“得道”?
    如果没有品尝过梨子的滋味就讨论梨子的味道,那这样的讨论不是讨论,是争论。
    自己去感受与喂养式的“得道”,都是学习的方式。有的人习惯于自学,有的人习惯于帮扶。
    当然,没有被喂养的,却能自己谈感受,或是谈自己感受,有点不切实际。

   其实,对于国学持有否定的、怀疑的态度的人,有一个建议,不妨找一篇经典,那怕就是三字经这样的儿童读物,认认真真的读一读,译一译,然后写一篇批驳文 。但想提前说的是:批驳的理由,否定的说辞、怀疑的态度,都会是出自对于经典的不理解。认真读进去的话,兴许我们的态度会改变。





非常 发表于 2012-1-4 22:42:58

zhhq92168 发表于 2012-1-2 0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经典要是能够与时俱进 就好了 呵呵

经典的历史不短吧,好象就没有不与时俱进过。那怕就是经典不景气的时候,那学那么景气的被打倒臭骂革命。{:soso_e120:}

cornflakes 发表于 2012-1-4 22:51:08

谢谢楼主分享!感叹自己从小到大没有学习经典,没有任何的文化底蕴啊。。。感谢上天感谢孩子,能让我再有机会再有心境去学习经典!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4 23:02:56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4 23:09 编辑

zhhq92168 发表于 2012-1-2 0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经典要是能够与时俱进 就好了 呵呵
"与时俱进"这个词即典化自《易经》中的“与时偕行”、“与时偕极”等。

易经至少都两三千年了,结果到了今天,共产党要提个口号还要引用易经。

不知道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产生的文本,哪些可以流传,别说两千年,能流传两百年的都不多。

如此说来,还有比经典更与时俱进的吗?

所以,能成为经典本身,就说明这些经典有超越时间空间的典范之处,所谓历久弥新。

前不久帖出的金蔚老师书画讲座里有一段也可以作为经典的注脚:

在中国古代学习绘画常提一句话,或者说学习中国艺术都是这样的,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这里“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上古,一个是好的。所以读经典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古代的,越古老的,相对来讲它的好的可能性越高。否则它怎么能够流传于世间一直都没有被替掉呢?就是因为它太好了,而不是说它印得多,不是说某个人推广才导致的。光一个人推广,一个政府,一个时期推广都没有作用的。当年《毛主席语录》推广得多好,所有人书架里都是,其他的书都没有了,可是今天你去找,找都找不到。就是这个道理。一本书它能最后存在于世界当中,不是靠强行推广的。


×××
同理,能流传到今天的这些经典,无论东西方,都有其自身的巨大价值,否则大浪淘沙,根本就不可能留下。




zhhq92168 发表于 2012-1-5 00:28:43

本帖最后由 zhhq92168 于 2012-1-5 01:11 编辑

非常 发表于 2012-1-4 22: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经典的历史不短吧,好象就没有不与时俱进过。那怕就是经典不景气的时候,那学那么景气的被打倒臭骂革命。 ...
      我不反对读经。自己学的是理科,因个人喜欢而且幸运地在那个时候(20多年前)那个地方(农村)能借到这种古书--一位本家长辈的民国时期油印的四书五经和古文观止等等,很是硬着头皮读过两天。所幸不明白的还可以就近请教。可惜如今全部忘光了。唯一的好处是曾指点儿子读过几天的经典不觉太过费力;有些理解不了的条款,略过不读,呵呵。
       社会总是向上的,向善的方向发展,我相信。
       人心向往之的,当是现实中有所欠缺的,我也相信。
       经典教化N千年的中国距离经典越来越近了吗?我不知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ttt111 发表于 2012-1-5 01:25:01

和尚念经天天念的,为什么
孩子读经天天读的,为什么

读经的乐趣在哪里

文革时每个人举着语录天天喊,为什么

难道是要洗脑么,要成什么呢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5 01:29:57

读经之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呵呵。

walkonrain 发表于 2012-1-6 11:26:48

非常 发表于 2012-1-4 21: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四个问题,非一两句能说清楚。试着回答:
       一、现代文和古文有这么大的区别,已经完全脱离正常 ...

感谢LZ答复我的疑问。本来应该就此打住,免得像在争论,但是后来想着,总也是自己有些想法的,所以还是写下些文字

这四个问题,非一两句能说清楚。试着回答:
       一、现代文和古文有这么大的区别,已经完全脱离正常日常说话范围了,为什么要学?
答:英语,想必,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学。英语与汉语,比之于现代文与古文,区别更大。想必,绝大多数的孩子学----英语----差不多----更加地“完全脱离了正常日常说话的范围”。那为什么要学?所以就这一条来论应不应学,似乎不太成立。

英文么,虽然不能说全世界通用,跟国际接轨,但说它有些实用性,还是不为过的。

   二、:古文里的那些道理,跟“五讲四美三热爱”,哪个更直白更适合孩子学?
答:数学,简单的数一加一、一减一此类。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对于奥数趋之若“悟”。
      古文里也说五讲四美三热爱,只不过讲的透,讲透了为什么。
      现在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什么要讲?即然直白简单,那有多少人能回答为什么要讲五讲四美三热爱呢?

我想LZ应该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只是泛指一定之规。我一向很赞成社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不觉得这些规矩一定需要去学习它的背景。我们不需要用对待科学的态度,来对规矩来个“十万为什么”。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只是被规矩者。
另外道理讲得再透,究其本源也只是道理。

   三、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懂也不明白,却愿意一遍一遍的读?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终有一天开窍?
   我也想问一个问题:至今为止,有谁开窍了?退而求其次:有谁懂了?如果有谁觉得读懂了,开窍了,那就百度一下胡适的文章《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这个我不理解,LZ答复很深奥。玄乎玄乎的。{:soso_e120:}。想起昨天开会老板在跟客户说他的PPT,不能写得太明白,也不能什么内容也没有。

    四、有这么多感人的中外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情愿听老古人说出道理,而不愿意去从书中自己感受。一定要喂养式的才能“得道”?
    如果没有品尝过梨子的滋味就讨论梨子的味道,那这样的讨论不是讨论,是争论。
    自己去感受与喂养式的“得道”,都是学习的方式。有的人习惯于自学,有的人习惯于帮扶。
    当然,没有被喂养的,却能自己谈感受,或是谈自己感受,有点不切实际。

这个我还真无法辩驳,因为我确实没有接触多少古文。但是我的立论是关于得道,不过既然LZ要把谈感受作为得道,那我也想说一句只有老年人会说的话“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我不老,还不够资格)。不一定全对,但是有理。道理这个东西就在于出乎自然,溶于自然。可能用古语要叫“道法自然”。

   其实,对于国学持有否定的、怀疑的态度的人,有一个建议,不妨找一篇经典,那怕就是三字经这样的儿童读物,认认真真的读一读,译一译,然后写一篇批驳文 。但想提前说的是:批驳的理由,否定的说辞、怀疑的态度,都会是出自对于经典的不理解。认真读进去的话,兴许我们的态度会改变。

三字经我在我家大厨上挂了一本,有时会看看,觉得有意思。但是那仅限我。对我儿子我没有这个时间也本事把这篇贯通古代史的告诉我儿子。这个就是我一直对孩子读经保持疑问的地方

非常 发表于 2012-1-6 12:44:27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1-6 12:46 编辑

答:一、关于国际性,想讲的是,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二关于实用性,国学不排除实用性,甚至可以说国学的实用性很大。所以,可以说国学即有国际性,也有实用性。
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想必是一个学习的态度。但如果认为自己是一个“被规距者”,那就另当别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说明白一些,读书学文只有深浅偏圆的程度,没有读得透读不透、开不开巧的终极目标。只要读了就会有收获。而不必求什么开窍。很欣赏你老板说的“不能写得太明白”的高论。经典的魅力就是因为没有说的太明白,所以几千年来,有好多学者聪明人想搞明白。正因为没有写得太明白,所以才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说。
四、道法自然。说的很好,也是属于没有说明白的,因为在“自然”是什么没搞明白之前,来谈“道”法自然,就更搞不明白了。

elvier 发表于 2012-1-6 13:39:08

本帖最后由 elvier 于 2012-1-6 13:40 编辑

其实没什么因为所以,读得高兴就读,不高兴就不读,如此而已。
我儿子很喜欢我在他睡觉前给他读经,估计能让他睡得更快{:soso_e120:},我觉得这也可以。

非常 发表于 2012-1-6 13:46:29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1-6 13:46 编辑

elvier 发表于 2012-1-6 13:39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没什么因为所以,读得高兴就读,不高兴就不读,如此而已。
我儿子很喜欢我在他睡觉前给他读经,估计能 ...

说的太好了,呵呵 ,这兴许就是道法自然吧?

ligasong 发表于 2012-4-28 16:06:16

和宝贝学习经典刚刚起步,感觉自己就是个孩子.

落叶轻尘 发表于 2012-5-3 09:49:43

经典和糟粕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就象咱鲁文豪的文章,在几十年前奉为经典,是人民手中的武器!
到了现在就是不适合当今社会,慢慢的从大众视野里消失了!

330578826 发表于 2012-7-10 17:43:56

读经本来也没什么错 主要是一些商人为了达到他自己的商业目的,过分的把读经给夸大效果,他们把其他的学科文化贬低的一文不值,崇拜和迷信读经,认为读了经孩子就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要是这样我们封建社会不都是读经而来的么,难道就没一个坏人??读经的都是圣贤?他们说毛泽东就是读经出来的 那还有那么多千千万万读经没有出名的,他们怎么不说。。。孔乙己的日子为什么那么凄惨呢?所以说错的不是读经这个运动,而是那些商人对读经的鼓吹,和高价的资料费

windy_yy 发表于 2012-7-10 18:53:13

虽然我在中学期间文言文学的不怎么样,但是我还是觉得,那古文在老师口中读出来是很美很美的

LeomamaAmy 发表于 2016-10-25 10:59:38

之前来爸妈网纯粹是为了学英语,现在才醒悟中国宝宝的母语启蒙更为重要,准备从三字经和唐诗这样浅显易读的开始。感谢楼主的好帖子。

h430030 发表于 2016-11-2 11:55:54

诚哉斯言!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经典是糟粕还是精华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