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终于等到段誉

热度 6 已有 628 次阅读 2012-7-31 02:51 系统分类:其他

  段誉:一个活在当下的孩子(一)
  往往一部伟大的作品,都留下了巨大的再创作空间。《天龙八部》就是如此,解读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同。
  整个一部《天龙八部》里,有三条明线,分别有三位男主角,段誉、萧峰和虚竹,这三人的内在品质都不错,也都非常正义厚道,都是好人,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完全不同。为何人物特点如此鲜明,就拿各自的武功来说,金庸都煞费心思。
  萧峰表象为“刚烈威猛”,其深层次的情绪能量是“愤怒”,所以他的拿手功夫就是“降龙二十八掌”。虚竹表象为“退缩无为”,其深层次的情绪能量是“恐惧”,所以他的看家本领是“小无相功”,不着相,遇到什么是什么。段誉的表象非常地“平和随意”,深层次的情绪能量呈现为“喜悦”,他的武功就更有意思了。
  段誉身负三项独门功夫,从中可影射他的情绪掌握能力,说白了,段誉的情商极高。
  一、 六脉神剑,威力巨大,不到底线不出手。这代表着愤怒的能量,它的功能是守护。
  二、 凌波微步,不伤他人,从容优雅以逃命。这代表着恐惧的能量,它的功能是躲避。
  三、 北冥神功,不论正邪,统统收纳为己用。这代表着喜悦的能量,它的功能是创造。
  抽象地去看,这些武功的特性,也可看作段誉的行为和人格特质。段誉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去合理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愤怒,去守卫自己的底线,他也足够的能量去躲避危险。而且,不论好与坏、善与恶、正与邪,他都百毒不侵,如海纳百川一般,先行吸纳,再化为己用,这代表了无分别心。这是何等境界?
  这位翩翩公子哥,整个故事由他来揭幕,由他来收场。他为何会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们来一步步来抽丝剥茧。
  一开场,段誉是武功全无,收场时,段誉已跻身巅峰。
  一开始,段誉是未经恋爱,收场时,那是环肥燕瘦,就他娶得最多。
  全书最后一段就是描述段誉后世的。
  ——据大理国史籍所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史称“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贞”。做做了二十五年皇帝后,也为僧,传位于其子。段正兴之母姓名,史无记载,是木婉清、钟灵、晓蕾,还是别位嫔妃所生,便不得而知。
  正史记载,段誉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大施仁政,后到荡山寺出家修行,法号“广弘”法师,寿终于94岁,是大理国主中在位时间最长、寿岁最高者。皇帝做够了,把帽子一扔就出家了。从容,自在,洒脱。
  金庸小说里的主人公,比如陈家洛、杨过、张无忌、狄云、令狐冲、石破天等等,最后大多也都没死,做到全身而退,很多从此都是笑傲山水间,大隐不知处。也有不多的积极入世者,比如郭靖,然而最后落得个城陷而死。像段誉这么进退自如的,我看也只有韦小宝同学可以与之相比,然而小宝同学退隐江湖后,业余生活也是无趣得紧,光几个老婆打起架来便有得烦了。所以结局最为圆满自在者,还真是莫过于段公子。
  只是段公子的出身,金大侠便安排得煞费苦心。
  他给了段誉一个显赫的出身——正宗皇裔,这个可比慕容复的那个过期产品值钱多了。不但让段誉出身好,还给镇南王妃搞了计划生育,只让生一个,这还不算,干脆直接把当朝皇帝段正明给结扎了,不让有儿子。
  光有皇室出身还不够,帝王家的孩子难有正常,绝大部分皇族都很不幸,要么活得累,要么过得惨。翻看溥仪《我的前半生》,只觉得压抑无比,那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龙椅,非心黑手辣者坐不安稳。历朝的皇权更迭,几乎都伴随着明争暗斗,弑父篡位、骨肉相残司空见惯。南朝刘宋永光元年(465年),前废帝刘子业要杀新安王刘子鸾,刘子鸾只有10岁,听到圣旨,悲愤地对左右侍从说:“愿后身不再生帝王家!” 20多年以后,刘宋的末代皇帝顺帝刘准被杀之前,也说出了“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这是一条没得选择的路,要么杀别人,要么被别人杀,没有回头路。
  这可怎么办?
  于是金大侠精心为段誉挑选大理国。大理国运317年,最后一任皇帝纳降蒙元后也得善终,福泽可谓长远。不论正史如何,在金庸笔下的大理国是一派祥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多位国王都曾先后禅位为僧,当地民俗“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不释念珠”,被称为“妙香古国”,刀兵相对较少,整体来说对老百姓算是相对厚道。
  除了出身,段誉身上还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特质。家里有钱长得帅那是基本的,金大侠对段誉是如此厚爱,几乎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加诸在他身上。
  我们先说说他的才华。
  段誉这孩子油菜啊,不但聪明,而且天赋极高,琴棋书画样样都行。
  王夫人后来布下醉蜂局,段誉一路赋诗填画,见招拆招,硬生生地让王夫人误以为是段正淳,可见在吟诗作画方面的造诣,段誉比他爹只高不低;他下围棋也很厉害,段延庆能助虚竹破开珍珑棋局,已是国手级别,然而段誉棋力更高于他,在万劫谷他指点黄眉僧对奕段延庆,七步之下已占两先;除了这些,段誉的爱好还极为广泛,说到园艺方面,他对于茶花的鉴赏和评述,着实让读者大开眼界。
  我们再说学识。
  段誉精通儒、释、道三家经典,朗朗上口,顺手拈来。儒学的经典就不用提了,对于佛经的通透也不须多说。我们只看他在道家方面的造诣如何。
  金庸这本书里提到的道学,并非指张道陵的道教。这里的道学一路追溯上去,提到老庄那还是说近了,能扯到太太祖宗黄帝和神农氏身上,再往上能说到伏羲。过去中医又名“道医”,又称“歧黄之术”,从段誉对于身体穴位的精通和周易八卦的熟悉,我们就知道,段誉对于道学也是了解甚深。北冥神功就从庄子《逍遥游》篇化来的,小孩子都会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段誉估计小时候也没少研究,所以秘籍拿到手里一看就眼熟,他知道在说些什么。搁现在如果真有这本秘籍,普通人看不懂不知道如何去练,一些“大师”苦练之下定是走火入魔——理解不到位啊。
  最后再看武功。
  一开始这小子可什么都不会,手无缚鸡之力,然而武侠小说的男主角,一点武功都不会确实说不过去。随后,作者很快就安排他掉下悬崖,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奇遇,学会了北冥神功(不用苦练功力,直接吸别人的就是),学会了凌波微步(天下最强的保命功夫)。由于运用还不是很熟练,金老生怕不小心就被别人干掉,干脆再喂了只蛤蟆到他嘴里——莽牯朱蛤,让他百毒不侵,从此放心闯荡江湖。
  第一卷还没写完呢,多少人一辈子都无法练成的六脉神剑,段誉就已经练成了,但没有内力作根基威力发挥不出来呀。不怕不怕,随后我们就看到,金庸就安排一批又一批的“宋兵甲”和“宋兵乙”,可怜一个个排着队自动送上门,让段誉去操练北冥神功,经过一连串的“我吸,我吸,我吸吸吸”,把别人的功力都弄到自己身上。金老爷子此时仰天长叹:终于成功了!可算把这孩子改造成了绝世高手,好吧,咱们见好就收,到此收笔吧。于是《天龙八部》这部书就写完了。
  段誉:一个活在当下的孩子(四)
  从人品上看,段誉可谓是仁厚善良,心怀慈悲,保有赤子之心。我们看看他如何对待鸠摩智和慕容复的,这两个人可是干了不少伤害他的事。
  肉体上对他伤害最频繁的人,莫过于鸠摩智,三番五次地伤他,在天龙寺和少林寺,二次用火焰刀偷袭,差点让他死掉,还不说把他捉住后百般逼诱,险些要烧死他。最后在枯井里头,鸠摩智发狂,直把段誉扼得晕死过去。然后最后他醒来却是如何对待武功尽失的鸠摩智的?
  ——段誉是个谦谦君子,忽听得他说要拜谢自己,忍不住道:“大师何必过谦?在下何德何能,怎么敢说相救大师性命?”
  ——段誉听了鸠摩智这几句心灰意懒的话,同情之心顿生,问道:“大师何出此言?大师适才身子不愉,此刻已大好了吗?”
  ——只听鸠摩智道:“老衲过去诸多得罪,谨此谢过。”说着合十躬身。段誉虽见不到他行礼,忙即还礼,说道:“若不是大师将晚生携来中原,晚生如何能与王姑娘相遇?晚生对大师委实感激不尽。”
  精神上对他伤害最大的人,莫过于慕容复。不但经常与他争夺心上人,而且还屡次当众羞辱于他,暗算于他,最后干脆把他父母杀掉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发疯了之后,天天戴着纸帽子,自封为帝,在大宋这是典型的攻击现行体制行为,语嫣和阿碧担心被满门抄斩,就把他从苏州带到大理国,想“托庇于陛下宇下”。结果段誉某天微服私访,无意中撞见了,我们且看段誉是如何应对的。
  ——范骅点头道:“正是。邓百川、公治乾、风波恶已离他而去,料他也做不出什么事来。陛下宽宏大量,不加理会便是,要不臣派人将他驱逐出境。”
  ——段誉摇头道:“驱逐倒也不必。我瞧语嫣和阿碧的景况也不甚好。朱四哥,明儿请你去库房支五千两银子,悄悄去送了给他们。以后如有所需,可不断适当支助。但别说我知道此事。”朱丹臣领命前去办理。
  很多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简直都有点恨段誉了。按现在说法,还是不是个男人啊,什么玩意儿,该出手时不出手,一派妇人之仁。
   记得多年前看《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印象颇深。辛德勒对纳粹军官阿蒙,在阳台上说过一席话。我对那段印象深刻,找出那段对白,不忍改动一字。
  Shindler: That's not power, though. That's justice. It's different than power. 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
  Goeth: You think that's power?
  Shindler: That's what the emperors had. A man stole something; he's brought in before the emperor. He throws himself down on the ground, he begs for mercy. He knows he's going to die. And the emperor…… pardons him. This worthless man, he lets him go.
  Goeth: I think you are drunk.
  Shindler: That's power, Amon.
  在辛德勒眼里,什么叫真正的权力?权力不体现在你能随意处死一个人,而是在你能处死他的时候,选择去饶恕。
  段誉虽然没看过电影,但他也选择饶恕。要知道,鸠摩智和慕容复,曾经给到段誉多大的伤害,在他们失去反击之力的时候,段誉却放下了仇恨——确切地说,他心中从未有过仇恨与嗔怒。
  列位看官,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地高,这是菩萨心肠。
  在他武功低下又被人欺负的时候,如果真的是心怀嗔怒,可能早就被杀掉了。然而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和宽恕,往往拥有着巨大的力量,无坚不摧,调伏一切。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段誉交好运,常能逢凶化吉,时有贵人相助。老祖宗说得好啊,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招”,这好运和坏运,往往都是自己感召来的。
  对待曾经的仇人,段誉尚能如此,对朋友就更不用说了。所谓谦谦如水,温润如玉,段誉担得起“君子”这个称谓。
  现代社会,所谓君子之风,久不行矣。大家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否则何以“报德”?说的就是直抒胸臆,讲的就要快意恩仇,这才叫敢爱敢恨。段誉的做法如果放在今天,悄悄做了也就罢了,一经报道那就不得了,群众先是围观,继而不信,最后定会吐他一脸口水。别说做出这种行为了,有这种思想就是在“装逼”。
  然而在书里,我却相信段誉是真诚的,我也愿意相信。
  我们祖先曾经说过什么叫君子。“君子有道”、“君子重诺”,“君子慎独”、“君子怀德”、“君子有仁”、“君子重义”、“君子坦荡”,“君子无愧天地间”、“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周而不比”。所谓的君子,指的是人格上的完善和高洁。我们很多的祖辈,正是身体力行不断实践这些,在他们内心里坚信不移,否则这些精神,缘何能够一直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王阳明讲过要“致良知”。他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的部分,需要的只是被唤醒而已,而且也一定能够被唤醒。而现在的情况则是,“君子”已和“伪君子”直接关联起来,乃至于你提这个词本身就要冒着被拍砖的风险。
  其实不止是“君子”这个词,很多关于美德、品质方面的价值传递,都已被批得不像个样子。记得以前看过一段关于电影的评述,说美国好莱坞的很多大制作,诸如《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拯救大兵雷恩》、等等,哪一部不是蕴含了人类的高尚的情感与道德?即便是讲求特效场面的《蜘蛛侠》、《泰坦尼克》、《2012》、《阿凡达》,也不忘价值观的传递,更不用提给拍孩子们看的《狮子王》、《功夫熊猫》之类的卡通片了。
  如果真是要按小学语文老师所教,把美国大片的段落大意提炼出来,然后放到网上开个帖子,估计会被人批死。或许是我们的说教太多太假,中国导演拍片子,已把这当作了一根高压线,尽量避免,所以像《霸王别姬》之类的片子就再难寻觅。然而我想问的是,是导演们在刻意规避人性,还是心中本就缺乏这些?
  道其不行矣夫。这究竟是祖宗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
 
段誉:一个自由被尊重的孩子(一)
      列位看官,为何段誉能够活在当下,幸福感较常人更高?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根源,就是在他是一个自由被充分尊重的孩子。
我常说要尊重一个孩子,要尊重孩子的自由。这里所指的自由,包含了五个方面,分别是“感官的自由”,“感觉的自由”,“思想的自由”,“需求的自由”,“走人生道路的自由”。
      咱们一个一个地来谈。
      我这里所说感官,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此前有个网友谈到了“格物”,我也在回帖中提到了我理解的“格物”,所谓“格”,指的是接触之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所谓感官的自由,就是指他被允许去充分地接触这个世界,一个孩子透过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和手,去获取和整合外界的资讯,透过他的逻辑、分析、演绎和推理,纳为己用,这是一个人智商的基础来源。
      在蒙特梭利理论里,特别强调“敏感期”这一概念。所谓的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很多时候往往一生仅有一次,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真正的蒙氏教学里,最关键的因素一是老师,二是教具。教具的作用非常重要,其实这都是在为孩子的敏感期发展作服务的。
      段誉那时还没有什么早教机构,他的感官是怎么被允许的呢?我们翻开原著吧。
——我七岁那年,对着一株“十八学士茶花从朝瞧到晚,半夜里也偷偷起床对着它发呆,吃饭时想着它,读书时想着它,直瞧到它谢了,接连哭了几天。
——后来我学下棋,又是废寝忘食,日日夜夜,心中想着的便是一副棋枰,别的什么也不理。
——这一次爹爹叫我开始练武,恰好我正在研读《易经》,连吃饭时筷子伸出去夹菜,也想着这一筷的方位是“大有”呢还是“同人”。
      要知道,在很多的父母眼中,教育往往重点落在学习方面。在宋代,儒家经典当然是一个学童学习的重点,其他比如花艺、绘画、下棋之类的,都属兴趣爱好。看一棵茶花能看上几天几夜,这要是搁在很多家庭里,父母早就操起鸡毛掸子打头上去了,边打还边给孩子贴标签,我叫你“不成器”,我叫你“玩物丧志”!
      然而段誉却没有啊,他想研究茶花就去研究茶花,想下围棋下围棋,爹妈没有强行干涉,如果当时强行打断了,段誉的很多“天赋”就会从此埋没,面对王夫人他还能侃侃而谈?早被剁了肥花了。
      在段誉自己的回忆里,他引用夫子的话,讲出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快乐和痴迷之中,他的学习效果好得不得了。爹妈为此常唤他“痴儿”,这个昵称,也活现了段誉从小所受到的允许程度。
     除了感官上的自由,还有感觉上的自由,也就是说,从小段誉的感觉和情绪被充分地允许了。我们来看看,段誉见到他妈妈时是什么样子的。
——段誉大叫:“妈妈,妈妈,快来啊!妈!”…便在此时,观中走出一个道姑,见段誉刚从地下哎唷连声地爬起身来,便上前伸臂揽住了他,笑道:“又在淘什么气了,这么大呼小叫的?”
      段誉对阵南海鳄神,打到一半时,目光和他那张凶狠焦黄的脸一对,怯意顿生…加快脚步横转直退,躲到了段正淳背后,苦笑道:“伯父,我不成!”这时他有些害怕,然而段正淳却不满意了,大理段氏的子孙,怎么能这样胆小?然而刀白凤是如何做的。
——玉虚散人疼惜儿子,插口道:“誉儿已和他对了六十余招,段氏门中有些佳儿,你还嫌不足么?誉儿,你早胜啦,不用打了!”
      段誉作为镇南王唯一的儿子,可以想象,所有人都把他当宝贝的,估计小时候那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怕就怕,想生气就生气。段誉估计和贾宝玉有得一拼,但贾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的行为,贾府上下是予以批评的,一旦脱离了祖母的视线,被老爸贾政捉住,那就是一通暴打,同样是养公子哥儿,贾政在这方面较段正淳就差远了。所以我们看到,段誉在妈妈乃至伯父面前,那相当地随性,极度地自由。
      一个感觉被充分允许和尊重的孩子,他整体对情绪的运用就会很好,换言之,是情商很高。一个情商高的孩子,不容易掉入到情绪的陷阱中。
      有句话叫“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也能让人跳”,这是在形容一个人会不会讲话。但从另个角度看,如果别人的一句话,能让你跳起来,惹得你很生气,或让你很郁闷,这只能说明这句话让你有了情绪波动。很多人于是在那一刻就被情绪所操控,变成了情绪的奴隶。我们回想一下,当你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是否被情绪所左右,干出了很多冲动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接受对方的回答,而是不接受对方的情绪。
      情绪可能是人类社会里最影响人,同时又是最被忽略了的东西。所谓EQ(情商),就是对情绪的正确了解和有效运用,我个人相信,与各类眼花缭乱的各种课程、技巧和工具相比,关于情绪的教育,关于孩子对自己内在感觉的连接,才是当前家长真正需要重视的。
      情商高的孩子,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也更容易成功。相比IQ(智商)来说,EQ(情商)更能决定一个未来的成就。
      所以我们看到,段誉和别人相处的能力很强,除了少数的几个人外,在大多数时候,段誉到哪儿都挺讨人喜欢的,一出来就和马五德拳师混熟了,跟他跑到无量宫里做公证,顺便混吃混喝长见识。与钟灵和木婉清很快就熟识了。到苏州见到阿朱和阿碧,没过多久“哥哥妹妹”地喊上了。与社团领导人萧峰,一顿酒下来就成了结拜兄弟…段誉做这类事可谓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段誉第三个被允许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我们看看他在父母面前的表达,是那么地流畅,多么地自在。他内心的想法和观点,都能随时地讲出来。
      最经典的一段莫过于他和钟灵在一起的时候,段誉讲自己跑出来的原因。
——段誉道:“我从小受了佛戒。爹爹请了一位老师教我念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请了一位高僧教我念佛经。十多年来,我学的都是儒家的仁人之心,推己及人,佛家的戒杀戒嗔,慈悲为怀,忽然爹爹教我练武,学打人杀人的法子,我自然觉得不对头。爹爹跟我接连辩了三天,我始终不服。他把许多佛经的句子都背错了,解得也不对。”
      要知道,大理段氏虽为皇族,但也一直是武术世家,自有一脉相承的家传功夫。所以在小镜湖畔,段延庆在挑战段正淳的时候,其他功夫他都弃之不用,“两人一搭上手,使的都是段家祖传武功。段延庆以杖当剑,存心要以‘段家剑’剑法杀死对方。”段延庆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要是他以邪派武功杀了段正淳,大理群臣必定不服。但如用本门正宗‘段家剑’克敌制胜,那便名正言顺,谁也不能有何异言”。
      虽然没有明文写出,但在段氏家族的“家规”里,如果不会家传的功夫,基本上就不能称之为段氏子孙。搁今天,这相当于一个书法世家里,孩子不愿意摸毛笔,一个音乐世家里,孩子不愿意碰钢琴。段誉的行为其实要比这还要严重百倍。要知道,大理段氏延续了多少代?大理段氏什么地位?大理段氏那是在什么年代?家族里面竟出了这么个“逆子”。要搁别的家庭,爷奶爹妈定然是愤怒无比,这叫败家啊,这是不孝啊,这叫家门不幸啊,绑起来打死算,权当没生这个儿子。
      然而段正淳是如何做的?他选择与儿子坐下来辩论。
      我读到这话都觉得震撼—— “爹爹跟我接连辩了三天”。为了让儿子练武术,镇南王爷跟儿子在家里搞了场“父子辩论赛”,赛程足三天,一场国际大专辩论赛都能搞完。而且还有观众旁听(起码刀白凤是参加了)。结果自不用说,段王爷彻底输掉了这场比赛,用儒家经典来辩,说不过儿子,用佛家经典来辩,又说不过儿子。
      理屈词穷之下,段正淳点了段誉的穴道,最后在刀白凤的强烈反对下,还是作罢。
      但最为可贵的是,我们从里面能强烈地体验到一点,那就是——在段誉小时候,他的想法和观点,他的思想,都能得到充分地表达,而且被充分地聆听,被充分地尊重。自己的爸爸镇南王尚且对如此待他,更不用说他身边的人了。
     需求的自由,关于这个部分马斯洛讲得特别好。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论。他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个理论应用范围广啊,社会的心理研究、企业的员工培训,甚至广告行业都会用到它,可谓是一个基础级理论。
      我们先看看,段誉的需求是如何被尊重的。
      生理需求不用说了,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镇南王府都不缺少,所以在曼陀山庄的云锦楼,面对王夫人摆下的一桌子菜,“豪华珍异,什么熊掌,鱼翅,无一而非名贵之极”。然而段誉一点也不希罕,因为他自幼长于帝王之家,“什么珍奇的菜肴没有吃过”。
      安全需求方面也得到充分满足。平定了奸相杨义贞之后,段正明把政局操持得很安稳,段誉一生下就处在太平盛世。日常的安防工作,先不提四大卫护了,光是镇南王府这个派头,段誉小时候能有什么担心,他的生活是极其稳定的,从来也不操心没钱花,也不用去想将来干什么谋生,有点头疼脑热的一群御医就围着转,天下再大的灾祸,估计也轮不到他头上。
      社交需求是指一个人的归属感与爱的需要。这方面段誉也很强。本身就这一个孩子,刀白凤又是如此的宠爱,当朝皇帝伯伯那更是把他当作掌上明珠,段正淳性格也比较宽厚,也很爱他,偶尔给他点儿委屈,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陪伴并安慰小段誉。从段誉对他人的信任和融入新环境的能力,这方面他也得到了极大满足。
      尊重需求包括三个方面,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段誉明显是处于“自信的人生”这一象限,在他的价值观里,“我好,你好,大家好”,他从来没有尝过妒忌和羡慕的滋味,幼年里谁又会不尊重他、不重视他呢?文中只有一处是他觉得不爽的,就是被包不同从听香水榭里撵出来时,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卑,觉得慕容氏一家人,“浑不把他放在心上”。
      然而这种情绪他很快就能走出来,随后就跑到无锡的“松鹤楼”里去和萧峰吃酒去了,不久再见到王语嫣,他照样黏上去,毫无迟疑地去大胆地追求王语嫣。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够强大的话,包不同说的那些话,直接能让他疯掉。
      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一个人最高级别的需求。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活下在当下,就是最好的诠释。段誉其实一生都在做这个事情。不管是下棋,还是念书,还是学佛,还是恋爱,还是练功,他从来都是在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不刻意去追求超越,更多地是在讲求同步,并且在那个片刻异常专注,从而能够在一种自发状态下,让使自己逐渐趋向完美。妈妈在临死之际,对他有一个很大的期望,让他“做一个乖乖的小皇帝”,在他接下了这个皇帝任务后,他就尽自己所能地去做个好皇帝,他也确实做到了。
     段誉比多人的更为幸运的是,他的父母,给了他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
      他在学习方面是自由的。打他自小开始,想读经书就读经书,想学园艺学园艺,想听歌曲听歌曲,想学下棋学下棋,想看周易看周易,他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感兴趣的东西。
      他在恋爱方面是自由的。在外面疯了一阵子,突然带了个女朋友回来(门不当户不对的山野小丫头),结果一家人反而很开心,直接带去见皇帝了,皇后还当场赏赐了见面礼,如果不是后来的小插曲,这门亲事就算是定下了。当然,最后刀白凤解开这道题,并且直接告诉段誉,儿子你喜欢谁就娶谁吧。
      他在交朋友方面是自由的,都是自行选择的,爹妈没有干涉过;他能把四大恶人之一的南海鳄神收做徒弟,爹妈也支持——不怕儿子被这徒弟给带坏啊?他结拜了萧峰和虚竹二人,父母干涉了吗?也没有。
      除了上述这些,我们还看到最关键的两个自由。
      一个武林世家的孩子,他可以自己决定,练武功或者不练武功。
      一个皇族的世子,他可以自己决定,当皇帝还是不当皇帝。
      虽然最后段正明劝段誉登位,但以段正明的性格修养和个人品质来看,如果段誉不接,他也不会硬逼。
      这种自行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是何等地被尊重!
      我们看,一个在这方面被尊重的孩子,反而他的人生道路是最让人放心的。段誉最后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兄弟,一个好皇帝。
     一个需求自由被充分满足并尊重的孩子,他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能同理到别人的需求。我们看看段誉知道自己身世之后,是如何去面对当朝皇帝段正明的。

——段誉来到宫中,见段正明两眼已哭得经肿,正待拜倒,段正明叫道:“孩子,怎…怎会如此?”张臂抱住了他。伯侄二人,搂在一起。
——段誉毫不隐瞒,将途中经历一一禀明,连段夫人的言语也无半句遗漏,说罢又拜,泣道:“倘若爹爹真不是孩儿的生身之父,孩儿便是孽种,再也不能…不能在大理住了。”

      好在段正明听完后,觉得他“直言无隐,足见坦诚”,而且这孩子是自己养大的,加上他本就姓段,再加上自己的皇位原来就是延庆太子的,“上天如此安排,再好不过”。
      但段誉这样做,一方面是内在的仁善,一方面是对伯父的信赖,还有更重要的是,他同理到了伯父的需求。他内在的声音告诉他,虽然再无第二个人知道此事,但自己需要把这件事情说给伯父听,否则伯父在不知情之下做出禅位决定,如若事后再得知此事,那将情何以堪。
      段誉登基之后,因为害怕坏了父母的名声,加上自己头脑渐趋清醒,心魔之力减弱,段誉虽然喜欢语嫣,但已明白,语嫣在枯井里应承他,是绝望之举,心中最爱的还是表哥。而语嫣并不知情。我们看看段誉与王语嫣的这段对白。

——王语嫣道:“我会记着你的心意。不过,我想回苏州去,在大理住下去不自在。”
——段誉心中一酸,知道她所说也甚在理。真要留她在大理,时时相见,不免徒增惆怅。她要回苏州,是不是想见表哥?“那也很好,嫣妹一生便想嫁给表哥。我下过决心,爱一个人,便要使她心中快乐,得偿所愿。嫣妹如能嫁得表哥,那是她一生的大愿望。我如真正爱她,便是要她心中幸福喜乐。”说道:“我派人去将曼陀山庄好好修一修,再派人护送你回去。”
——王语嫣嫣然一笑,说道:“好哥哥,多谢你啦!”
 
 
 
段誉:一个超越“痴毒”的王子(一)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个猜测,金庸在写段誉的时候,有意无意地附带了佛陀的影子,当然,是未成道之前的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太子。
      他们成长背景非常相似,都是出身皇族世子,都是无比地被重视,被呵护。
      他们内在起点非常相信,都是悟性奇高,极其善良,心怀慈悲。
      他们困惑点也非常相似。
      人世间的“贪、嗔、痴、慢、疑”五毒里,须知乔达摩.悉达多在求道的过程中,早就没了“贪”、“嗔”、“慢”、“疑”,唯一所执着的就是对悟道的“痴”而已。段誉也是一样。在段誉身上,也是没有贪,没有嗔,没有慢,没有疑,让他困惑和痛苦的只有一个点,就是他内在的“痴毒”,对于语嫣的痴情,让他饱尝了“求不得”与“爱别离”之苦。
      在新版里,金庸特别增加了一大段,王语嫣等人重新回到无量玉洞,段誉再次见到玉像的时候,霎时间心中一片冰凉,登时明白了一件事:

——“以前我一见语嫣便为他着迷,整个心都给他绑住了,完全不能自主。人家取笑也罢,讥刺也罢,我丝毫不觉羞愧。语嫣对我不理不睬,视若无睹,我也全然不以为意。之所以如此自轻自贱,只因我把她当做了山洞中的‘神仙姊姊’,竟令我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做了一只不知羞耻的癞蛤蟆。那并不是语嫣有什么魔力迷住了我,全是我自己心生‘心魔’,迷住了自己”。

      直到此时,金庸方把迷底揭开,段誉并不是痴迷于王语嫣这个人,而是迷于玉像,继而产生心魔,王语嫣不过是玉像的投射而已。一具冷冰冰的玉像,缘何能让无涯子和段誉双双产生心魔?列位看官,《天龙八部》里的玉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一件普通的雕塑品,它代表了世间最极致的美、最无暇的美、最纯净的美,只要一个人在内心里有追求色相的种子,见之必定为之生魔。
      可惜的是,无涯子到死也没能觉察,然而段誉瞬间就破掉了这个心魔。所以最后他不再痴迷于玉像,不再痴迷于王语嫣,从而对曾经困扰他的“痴毒”完成了超越。

路过
1

雷人
2

握手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4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blueflare

    2012-7-31 06:24

    好贴啊!!!!!!!!!!!
       回复
  • hidden 朴悠妈

    2012-7-31 06:54

    因为怕被拍,所以大家就从“善”如流的开始质疑一切真实的典范的东西,慢慢的就从外至内被彻底的演化,于是就没了正确的是非价值观了
       回复
  • hidden 轩昂

    2012-7-31 08:40

    好贴啊!从段誉说到人性,从古说到当下,字字珠玑
       回复
  • hidden 钟棕小

    2013-8-1 14:46

    从一个小说人物可以展开那么多,好厉害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