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不怕慢,只怕站!

热度 7 已有 748 次阅读 2012-3-13 22:42 个人分类:教学日记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说课观摩 , 心得体会

 
           今天去番禺观摩广东省第六届说课大赛了。对6个案例有深刻的印象。
            两节“角的度量”,两节“周长”,一节“秒的认识”,还有一节“年月日”。
           《年月日》用老爷爷只过了18个生日来导入还算是比较新颖、切题,教师给学生提供2005~2012的年历,让孩子在表格上记录这些年份每个月的天数,引导学生发现大月、小月、特殊月,再顺水推舟地介绍平年闰年。我觉得在这里,表格应用得非常到位。有时候,教学的效果就是因为某些细节没考虑或准备到位而大打折扣的。
           《秒的认识》的说课设计和教学设计都打破了常规套路让人耳目一新。可以看出这个教师对课题是有充分准备的,其充分性就表现在“对比同课题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上。就和那节《用字母表示数》a+1既表示运算也能表示结果的教学处理一样,教师在研究不同教材的基础上,发现教材共有的短板,并在教学中做出有益的探索。这么富有独立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的老师真让人感到钦佩!
             同课异构的两节角的度量给我的体会是——说课说课,重点在课,在课的设计上,而非说的嘴皮子工夫上。教学设计老套得如同“容麽麽”,是很难用嘴上功夫吹成“还珠格格”的。一节课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而后再两次画角,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量角器。一节只是让孩子观察量角器,就企图使学生充分认识量角器。教学设计功力的高低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两节周长的教学设计对周长探索方向有明显不同。前者,我喜欢它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测量五角星、月牙形、长方形的周长,觉得它在测量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操作方法上挖掘得比较深,也用学生活动的照片使说课立体而丰满。后者,是在求周长的变式练习上有比较好的拓展和延伸,如计算由三角形和长方形组合的新图形的周长的题目,既考察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又体现了数学思维训练,数字化思考的特点。不过,前者的说课准备更充分,重难点突出的说课技巧也更高,所以估计前者的得分会更高。
           还有说《重叠问题》和《比的认识》的两位老师表现出众,前者雷厉风行,后者突出“问题引领”,都表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气质,在此也蜻蜓点水地略做记录。
        

路过

雷人
4

握手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llna212

    2012-3-14 14:46

    教小孩数学觉得的确比较难,喜欢富有风趣让人思维活跃的教学方式,回想自己的小学数学老师,真的只有“怕”字,虽然数学成绩还行,但没有乐趣!
       回复
  • hidden 菲林

    2012-3-15 11:26

    现在的小学数学真难!
       回复
  • hidden ryspring

    2012-10-25 17:20

    好老师呀,真希望孩子读小学时也能碰到可然妈妈这样的老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