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三,四岁时,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她数学不行,数数不如别的孩子灵。
身边孩子们不仅能数很多,而且很有些已经开始运算加法了。
淡定如我的人不多,我不教,只让孩子玩逻辑玩具。
五岁,开始玩推理类玩具,同时开始带着玩卡尔数学,但不是很认真。
淡定如我,是因为心里一直觉得,数学能力不等于计算能力,小学数学的难点在于应用题分析,这跟孩子阅读能力有关系。
而后是逻辑推理能力有关系,所以我们淡定地阅读绘本,玩推理玩具。
小学了,发现问题了,小一,小二时,最重要的是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这两样做好了,孩子能省下不少时间。这两样做不好,数学大打折扣。
好,我们集中练习这两样,粗心,其实是所有孩子的共性,难以克服,就得靠孩子自己的毅力和家长有意的培养,其实跟二,三岁时提前学的加法或数到100000,无关。
速度其实理解了加减乘除的意义后,就是背一些固定的公式或口决
背得牢的孩子,算得自然就快,背的时候,聪明,会总结的孩子,或者说小时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打得好的孩子,就自己能够摸索出小办法 小窍门来。
小三,小四时,应用题来了,语文理解能力弱的孩子果然会有问题。
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是一个挑战,这中间还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吧。
因此,做为小三,小四的家长,很开心发现了问题,开始做计划,假期主要对付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分析。
重中 之重,为孩子未来数学打基础,还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蓝的微博
对于奥数,真的了解不多,没给孩子报过班,没有陪孩子上过奥数课,只在家买了几本书,有空时挑着我看着不变态的题,带孩子做做试试。
鸡兔同笼听说一个最绝妙版的,大意是,吹哨子,哨一声,所有鸡兔抬左脚,哨两声,抬右脚......后面不记得那么清楚了,反正最后算出正确答案了。呵呵,搞笑版的解决方案。
后来有机会把一道孩子数学卷子上的趣味数学题拿来跟奥数老师分析。
老师一看,说这是个典型的XX题,应该用XX法,然后1,2,3,做完了 。
结果跟我的结果一样,而我是自己一点点分析出来的,并通过不同的两种方式,分别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就此跟奥数老师聊了下,原来果然如我感觉,奥数教学目前的状态,多半就是把奥数题们,排队,归类,然后把固定解题模式讲给学生们
学生们死记公式和题的类型。
待考试时,如电脑工作般,先把题目读完,归类,找到类别的,从记忆库中提取这类问题的公式出来,对号入座,后面就是计算不要出错了。
换言之,奥数高分的孩子有可能是这类孩子,他们对题型归类和公式烂熟于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整个程序完成,并精确进行计算。
最后,确保正确率就好了。
那么孩子的分析能力呢,推理能力呢,不需要了吗??
如果在奥数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这一类的脑力劳动已经被背下来的固定公式和题目类型所替代,那怎么行呢?孩子的脑子要动着才越用越好用啊。
如果我的了解不是太片面的话,那么我就绝不让孩子接触这门学科了。
我相信,奥数在国外一定不是这样的。从它被变身为挑好苗苗的利器后,这个被产业化了,商业化了,流水线化了
因此,我暂时先敬而远之吧。
我最爱的几何,代数,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在那个学习领域里学得开心快乐,还是继续玩逻辑玩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