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亲子英语在中国的流行,绘本迅速地进入了有适龄孩子的千家万户,人们对于绘本的了解越来越多,使用英文绘本来做亲子阅读的家庭也越来越普遍。可是随着绘本从国外汹涌进入中国家庭的同时,一个声音也越来越响,就是“应该怎样选择绘本啊?”这也是我时常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代教育的一个精髓就是学习者中心论,尤其在学习者差异表现得非常突出的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父母和学校老师的身份不应该再是喂填鸭的饲养员,更应该像领航员和安全员,是在学习的道路上有效地引领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就像绘本选择这个环节,做父母的代劳最终的学习效果可不一定有孩子自己选的好。在我们家里,绘本基本上是由儿子自己和我这个当老爸的各选一半。我的操作原则就像往一个水桶里灌水,儿子凭自己的感觉先灌,还差多少没有灌满的,老爸补上。儿子灌得多了,我就少灌一点。他要灌得少了,我就要多灌一点,确保水桶能够灌满。
学龄前的孩子,他靠什么来选择绘本呢?可不要小瞧了孩子们的智力和本能。儿子自己选出来的书,好多都是他后来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的,其中也不乏获奖的精品。从我观察到的情况,可以替他归纳为三个做法:
1. 通过画面、特别是封面的画面来选择一本书。
2. 通过绘本里他能够看懂的语言、多半是韵律和拟声词的使用来选择。
3. 通过他自己跟某些书籍的特殊个人情感来选择。
儿子选绘本的第一个原则是通过的画面、特别是封面的画面来判断一本书。这时,孩子在用他对画面和颜色的判断力来判定自己的喜好。我听到有人说自己孩子通过看封面选出的书都是获奖作品,这应该一点都不夸张,本身儿童作品要获奖,就一定要能抓得住孩子的眼睛。再进一步,他有时简单翻看一下全书,就能从图画的表达中推演出书中故事的一个自己的版本,进而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个故事,进而决定要不要选这本书。
儿子第一次接触到《饥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ary Caterpillar)是在一个商场里。有时我们逛商场碰到他不愿意走路了,就会把他放在购物车里推着走。推着推着他会烦的,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先到卖儿童图书的地方去,让他选几本书坐在车里翻看,到了收银买单时再放下。结果有一次,他手上的书就怎么也放不下了,就是那本毛毛虫。一本优秀作品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儿子选绘本的第二个原则是绘本里他能够看懂的语言。还不能进行自主阅读的儿子对于语言的判断多半来自韵律和拟声词汇的使用。有时候从图书馆借回的某一本在我看来不起眼的书,他会要求一遍一遍地听,到了大一点的时候,还会愿意参与进来一遍一遍地读。他接触著名的《古纳什小兔》(Knuffle Bunny),兔子被扔进洗衣机的那一本,也是比较偶然的。他在图书馆是被书里面使用的漫画式人物发言形式所吸引,就是从人物嘴里说出来的话,画个框框放在画面里了。那些话都是什么呢,好多是没有实际语义的拟声词,他就在那里试着念,回家后又跟着我一遍一遍地念,其实好多词我也就是硬拼读出来而已,到后来我们还借了DVD回来看。每次到了这些拟声词出现的时候,他都高兴得手舞足蹈的。而且我还听到过大许多的孩子还有听到这些拟声词兴奋得不得了的情况呢。看来这些语音上的特色表达对孩子们颇具吸引力,能够有效地把他们吸引到书中去。
(图二:看看小姑娘说的这些词该怎么念呀。)
儿子选绘本的第三个原则是一些跟他有着特殊个人感情的书。这些书,可能是他在课堂上碰到过的、在其他阅读活动中接触到的、别人给他的礼物甚至是他给别人的礼物等等。因为孩子对这些书有着独特的感情,就会特别要求借或是买,听或看的时候额外地投入,学习效果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美国,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处处给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很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在个人情感的层面上,帮孩子和图书建立特殊感情。尤其孩子自己在家里的小图书馆,就应该是他们自己和图书的一个私密情感结合的空间,而不是父母用来完成对多少图书的收集和占有的展示空间。
儿子爱不释手的那本毛毛虫,后来作为生日礼物给他买了回来。在此后学校学前班的学习过程中,他又反复接触到这本书。按照他比划的,老师手上应该有挂历那么大开本的,面对着学生翻着讲给他们听。在学校他们还做了许多的毛毛虫和被咬穿的食物一类的小道具。这样,这本书成了儿子生平第一本可以自己从头到尾自己念下来的书。
儿子学校有许多方法鼓励孩子多读书,每周一次让孩子去学校图书馆借一本书和每个过生日的孩子可以从学校选一本书做为生日礼物拿回家就都是很有效的办法。儿子从学校借书,有一段每次都是一本“大红狗”(Clifford系列),很上瘾,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系列,而且整个系列在学校的图书馆统一展出,展出用的道具估计都是出版商提供的。儿子六岁生日选了一本《The Goodnight Train》回家,明明书上标的是适合三岁孩子的,他还就是一遍一遍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每次都还要参与。
(图三:儿子学校图书馆陈列的部分《大红狗》系列图书)
(注:这里一本书涉及美国当初建国时的一些历史人物名字,系统过滤为不良信息,故予以放弃。)
儿子选书的这个几个方法,他是在无意识地综合使用的。比如毛毛虫,首先是第一次在商场里的接触,画面吸引了他。然后在学校里的再接触、书籍页面用虫子咬穿画面的独特设计这些又给了他对书的特殊感情,所以他会特别喜欢这一本。古纳什小兔,则是黑白照片做背景的画面和丰富的象声词的双重作用。而那本学校的生日礼物《The Goodnight Train》,应该是一本适合二、三岁孩子的书,仔细看下来,吸引他的还是里面火车发出的各种拟声词,那些拟声词代表的鲜明独特而又富有节奏的声音可能就是儿子最好的催眠曲。
其实,怎样挑选绘本,也有不少的分析和推荐文章,大致说,选择的原则不外乎故事的主线、内容概念的适合性、语言的表达与适合程度、画面的吸引力等几条因素。要是细看上面提到的儿子选书的方法,在他的个人能力范围之内,还都符合绘本挑选的这些基本原则。
孩子自己挑选书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他们认识图书、进而通过图书去认识世界的过程。如果都是由大人替他们包办了,给他们的必然就只有精挑细选的细粮,就像吃饭长大的过程一样,太细了反而会造成营养失衡甚至导致厌食症。父母替孩子们收藏或占有了多少书,可解决不了孩子们学了多少的问题呀。
操作贴士:适合3-7岁的孩子家庭,选书时要多接触书店、书展和图书馆,多参加各类社会阅读活动,还可以特别留意现在国内迅速发展的专长于国外进口图书的一批民间图书馆。争取要让孩子的潜意识里把这些接触书的活动跟其他好吃的、好玩的活动放在并列的位置上。
发帖,反复发不出去,说我有不良信息。一个关于小孩子读书的帖子而已呀。我找呀找呀,最后用当年抓地下党电台“分区停电”的办法,一段一段上传,结果终于找到是关于美国建国初期一本绘本里的内容出了问题。累死了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