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摘录《孩子,我要你快乐》

热度 8 已有 821 次阅读 2012-8-22 10:01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孩子

序言
  
  序言: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2010年9月,我刚刚升上高三年级的女儿兰兰,像往常一样,在中午午休之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实际上,那天是个平常的日子。接到她的电话,我也一如往常,问:
  宝贝,有什么事吗?
  没有啊,随便打的。
  你今天过得快乐吗?
  还不错吧,没什么特别的。
  那好呀,你只要每天这么快快乐乐的就行了。
  高三了哦,别人的父母都在问学习,你怎么还不问我学习情况啊?
  知道吗?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太监要是不急的话,那皇帝反而要急了。
  哈哈,哈哈,你在干什么呢?
  没干什么呀,随便翻翻书。
  对了,小母啊,今天我在学校的院子里,看到一只小小猫了,好像才出生几天的,小得像只小皮球,好可爱好可爱哦,它抱着它妈妈的尾巴在玩——
  是吗?那么可爱呀!下次我去你们学校,你带我去看看。
  这是一次平常的对话。我的女儿从初一开始住校,每个星期回家一次。但是,我们每天都会通一、两次电话,电话时长从几分钟到半个多小时不等。有时是中午午休前,有时是晚上睡觉前,有时是下午去操场跑步前。
  我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学校里无论发生了什么,她都喜欢告诉父母,比如今天上了什么课,心情怎样,考试得了多少分,作文该怎么写,打球扭伤了腿,宿舍卫生扣了分,学了一首新歌,宿舍里的零食被老鼠偷吃了,弄丢了东西,学校要组织某项活动是否报名等等,事无巨细、好坏,她都说给父母听。
  父母在电话里,无论听到什么,从不责备她、批评她,除了热情地鼓励她,就是帮她分析情况、出出主意。而父母在这一天中听到了什么新闻、看到了什么文章、有了什么感想,也都会告诉她,听听她的意见,与她一起讨论和分享。
  我总是叫她“宝贝啊,香香啊,小娃啊”,在别人听来很是肉麻的称呼,而我却叫得自然而然,甚至还嫌不够甜蜜,无法表达心中的爱意似的。而她呢,总是叫我“小母”(念平声)——这是她自创的一个词,以表示她对我无比的亲密和喜爱。
  是的,自我女儿兰兰出生以来,全家人就把她的快乐和幸福摆在了第一位,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她的每一天都能过得快乐充实。
  “孩子,你今天过得快乐吗?——快乐就好!”这是我们做父母的人,对孩子每天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成长在一个轻松自由、没有压力的环境里,我女儿的性格非常阳光、乐观。在家里,只要碟片一放,音乐一响,她就跟着音乐载歌载舞起来,转圈、踢腿、抖肩、扭胯,像是歌舞片里那些无忧无虑、走到哪儿跳到哪儿的吉普赛女郎,让家人都能感染到她那种积极向上又活力四射的快乐心态。在学校、在外面,她也是一个笑容满面、人缘特好的“快乐女生”,什么活动她都愿意有滋有味地“掺和”一下。不管是老一辈的人,还是同龄人,或者是比她小很多的孩子,她都能与别人很快地打成一片,玩得火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她总爱说一句:“没所谓啦”,转眼就多云转晴;每天黄昏,她一边听着手机里的流行歌曲,一边像只矫捷的小鹿一样练习长跑,健美的身姿引来颇高的回头率……
  当然,阳光的性格之下,不乏一些荣誉的光环。中学六年,我女儿都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广东省最好的中学之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度过。校长和老师们对她的评价是:综合素质优秀、品学兼优、性格阳光、全面发展、潜力巨大。
  她曾在全国性的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过一等奖,还曾获过广东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她写的文章曾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晶报》和《天涯》等多家知名报刊发表。她曾被德国的歌德学院选中,作为广东省的中学生代表之一,赴德国参加全球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她还经过选拔,参加了2011年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活动期间,她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并以精彩的魔术表演惊艳全场。她表演的舞蹈、唱歌等文艺节目曾多次登过学校艺术节、英语节的舞台并获奖。她热心公益,支教、捐款、义卖,样样起劲,曾担任过班级的义工队队长,并代表年级同学在学校的国旗下讲话……
  虽然我女儿自己对这些荣誉看得很轻,而且她口口声声说别的孩子比她优秀多了,虽然在我们做家长的眼里,她也只是个普通的孩子,但是,女儿的成长,已经让我们感觉到足够的欣慰和满足了。特别是她身上那种积极乐观、随遇而安、大气淡泊、善良宽容的好品格,常常令我们大人都感觉自愧弗如,暗暗要拿她当效仿的榜样。
  另外,她和父母的关系,更是让我们倍感温暖。说实话,90后的孩子,60后的家长,像我们这样亲密无间、亦亲亦友的关系确实少见。大多数像我女儿这么大的孩子,都有一点叛逆的心理了,跟父母也有一种明显的代沟了,就算一切正常,与父母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了。而我和女儿兰兰呢,我们的感情和关系,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有一次,吃完晚饭,我们照旧到外面散步。我们勾肩搭背,不时还互相捏捏拍拍,一路说说笑笑的。我说:“宝贝啊,我怎么觉得,我俩的关系像闺蜜啊?”
  “切——委琐!”女儿听到“闺蜜”一词,大不认同。她现在的口头禅就是“委琐”,只要是不对她口味的一切,她都评价一句“委琐”,或者是“超委琐”。而在此之前,她的口头禅是“纠结”,再之前,是“郁闷”——总之,没一个好词。
  “那你说,我们是什么关系?”
  “不就是一个老美女与一个小美女的关系吗?”女儿出言不凡。
  “哈哈哈哈,你倒是大言不惭啊!”
  “自信!懂不懂?你不是常说,自信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吗?”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女儿因为她爸爸出差外地,欢天喜地地从自己的小房间搬出被子,睡到我们的大床上。我们又躺在床上玩闹了一番。然后,她就抱着我的胳膊,安心而满足地睡着了。
  望着她依然有些稚气的脸蛋,望着她比我还要高大的身躯,我百感交集。是的,对于一个母亲,一个18岁的女儿,一个善良、阳光、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一个与父母的感情那么融洽亲密的孩子,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比得上这种幸福了。是的,无与伦比。
  也是在一个无意的时刻,我看到一则报道,说现在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他们不仅与父母无法交流,彼此冷漠,互相伤害,更有甚者,将父母视为仇人。这些孩子在网上成立了一个小组,名为“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多为80后、90后的孩子,已经有几万人之众。他们在网上诉说自己受到的家庭伤害,响应者热烈。
  这些帖子大多控诉父母将孩子看作“物”,而不是“人”,不能给予平等的尊重和理解,动不动就训斥、打骂,或借口“孝顺”“听话”等理由,控制孩子,向孩子提出无尽的要求和压力,侵犯孩子的隐私,剥夺他们的自由,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阴影,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痛苦最不愿意示人的角落。其中名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我现在终于觉得我爸妈真的不是人了”“教你如何与父母对峙”等帖子,成了呼应最多的热门帖子。
  我想,做父母的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帖子,大多会感到震惊和委屈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凭良心说,大多数父母教育的出发点,还是爱孩子,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的,可是,他们付出的心血和爱,却在孩子的心里,结出了毒果,造成了沟壑。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呢?
  是的,这么多年来,伴随着女儿的成长,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心得。这些心得不是书本上死板落伍的教育理论,也不是空泛无用的专家指点。这些心得都是我们一家在培养女儿的漫长岁月中,一点一滴领悟到的切身体会,是我们经过不断磨合和实践验证的宝贵经验。我知道,在我所担负的众多角色中,没有一种比“母亲”这个角色,我完成得更出色、更成功了。我用全部的情感、智慧、心力,终于向时间交付了一张没有遗憾的答卷。
  这些年来,我身边很多的熟人、亲戚、朋友,总是不断地向我打听教育的“秘诀”。他们经常提到这样的问题:
  孩子的学习负担那么重,我也不想让孩子读什么培优班、补习班,但看到别人都在读,心里又发慌,你女儿什么课外班都没读,你是怎么考虑的?
  我们对孩子放手吧,就怕耽误了孩子,对孩子管得紧一点吧,又怕孩子压力太大,这个分寸如何把握?
  孩子在家里不愿意跟父母说话,你很难了解孩子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我也想和孩子多沟通,可孩子什么话都不告诉你,怎么办呀?
  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你是怎样看待“虎妈”与“狼爸”的?
  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如何让孩子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你是怎样衡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想,现在,是与天下的父母、或者即将做父母的人,坦呈我的答卷、分享我的经验的时候了。毫不讳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不少的风雨、挫折。庆幸的是,我和我的孩子一起走过来了。我们愿意将这些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因为,我们深深地懂得,孩子,是每一个家庭幸福的源泉,殷殷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精彩文摘
  
  第六章平凡的孩子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快乐
  
  问题思考:
  如何修正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
  平凡的孩子如何得到快乐?
  为什么要提倡“母不嫌子丑”?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孩子来说,“虎妈”的教育方式为什么那么可怕?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快乐、漂亮、好运、懂事、天才、超凡,长大后能取得耀眼的成就。这本无可厚非。但希望是希望,现实是现实。一个心理健全的家长应该明白,这些对孩子的希望,正如我们自己做的美梦一样,可以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实现,但绝不可以按图索骥,求全责备。
  从我女儿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也得到过一些教训。
  坦白地说,作为家长,谁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期望?在我们家里,我的心态要平和一些,觉得女儿生下来,健康、快乐就已经足够幸运了。而我的先生一开始很有点“望女成凤”的热望。他总觉得,无论从智力还是从身体来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都是非常不错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应该汇集父母之大成,凝聚父母之精华,做个全方位的小天才。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女儿兰兰拜过一位老师,学过一段时间的小提琴。那时候,她爸爸对她就抱有过分的期望。他觉得自己的女儿应该绝顶聪明,学什么都会学得很快,很好。恰恰相反,我女儿在音乐上并无突出的天赋和敏感,也没有多大的热情。开始几次,她还有点好奇,正儿八经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每天放学回家或者早晨起床后,都会拉上半个多小时的琴。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她觉得练小提琴很枯燥,音准也不好掌握,热度顿减,就开始偷懒耍赖了。
  而她爸爸总是在不切合实际的热望中,逼着她拉小提琴。一首枯燥的练习曲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让她重新拉过。这样吹毛求疵,反反复复的,搞得我女儿越发有一种排斥心理了。终于有一天,我女儿彻底对小提琴失去了兴趣,她一点都不想练习了。我先生在失望之下,想通过规定时间的手段,硬性逼迫她练琴。(嘿嘿,他还想当“虎爸”呢!)但是,我女儿的性格也是非常倔强的,她坚决不从。
  (从这一点也进一步验证了,“虎妈”只是幸运而已。她的孩子很听话,很容易向家长妥协,性格又很坚强,能接受批评,天赋也非常不错。如果碰到一个倔强、不妥协或者性格敏感、脆弱的孩子,或是天赋一般,那么,像“虎妈”那样的“高压”方式,只能逼出个大悲剧。孩子不仅不能取得成就,反而会白白牺牲掉童年的快乐,形成压抑、自卑、胆怯或是叛逆、霸道、暴戾的负面性格,进而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幸。而且,“高压”方式也很容易引起激烈的家庭矛盾,让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极端的灾难性事件。所以“虎妈”的方式,只是教育的特例,成功的概率跟摸彩差不多,根本不能提倡和推广,否则,将会给无数的孩子带来心灵创伤,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
  好在,我们家的其他大人——我和我父母,都坚决站在孩子的一边,说,孩子不想练习就不练习了嘛,这本来就是玩玩的事情,主要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把孩子对音乐的喜爱之心,也破坏了,那不是得不偿失吗?在我们的一致意见下,女儿就停止了小提琴的学习。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对先生又吹了大量的“枕头风”,我说:“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很好了,你不能要求她是‘神童’,样样事情都出类拔萃,你知道吗,大多数的‘神童’也只是在一个方面有特长,其他方面都是‘白痴’的,我还是希望女儿能做一个普通的孩子,全面发展。再说,我们俩都没有多少音乐天赋,难道你能指望女儿像莫扎特那样吗?音乐只是爱好、修养的一种,见识见识也就行了。”
  先生在我的开导下,终于放弃了对女儿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开始以一种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女儿了。(哈哈,“虎爸”没当成,改做“羊爸”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女儿看到有不少小朋友在练习钢琴,这一次,她又动心了。她自己提出要求,让父母给她买钢琴,她要拜师练习钢琴。关于学钢琴一事,女儿小学时曾经写过一篇作文,记录过自己的心路历程。文章的题目是:《我的钢琴生涯》。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我对爸爸说:“给我买架钢琴吧。”爸爸面带微笑地问:“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啦?”“不行吗?我也想穿着白纱裙在舞台上表演。”我说。几天之后,爸爸果然给我买了一架钢琴,我的钢琴生涯也就开始了。
  给我找的第一个老师姓韩。四十多岁,北方人,脸上化着很浓的妆,说话的时候,声音极为严厉,脸上又没有表情。我对她产生了一点讨厌的情绪。可是爸爸对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坚持下去。没办法,只好勉强学下去。韩老师不是专门教钢琴的,她只教我弹曲子,指法、乐理一律不管。我么,也学得懵懵懂懂的。家里来了客人,爸妈让我表演个小节目,我就应付一下,尽量弹简单的曲子。虽然嘴上说喜欢弹钢琴,但心里早已经没有钢琴了。
  后来,我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差,最后连谱子都看错了。有一天,爸爸又带来了一位新老师。原来,爸妈看我弹得不好,就又找了一位老师帮我改正过来。新老师姓孔,个子不高,但一张可爱的充满孩子气的脸,让我一看就喜欢。我先弹了一支曲子,没想到指法全错,曲调听起来也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孔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只要我有米粒大的进步,她也要表扬和鼓励我几分钟。她脸上的笑容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使我想尽快揭开蒙在钢琴上的面纱。
  渐渐地,我学会了用琴声抒发自己的感情。生气的时候,我就用力猛弹,还弹得飞快,弹完一曲,我的气也消了不少;有时,我心情悲伤,弹出来的曲子,自然就低沉、缓慢了,听起来让人有些伤感。不过,这些时候都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我弹得都不错。
  然而,不知是不是因为走了这么一大段弯路,反正我的钢琴水平提高得很慢。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对爸爸说:“我对钢琴没什么兴趣了,我真的不想学了。”说实话,我说的时候,心里既忐忑,又惭愧。
  爸爸妈妈知道我的想法后,并没有责备我。他们认真地商量后,对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强迫你学。等你什么时候有兴趣的时候,你再学吧。”我松了一口气,为有这样开通的父母而高兴。
  我的钢琴生涯曲曲折折。虽然我至今都没能穿着白纱裙在舞台上表演,但让我高兴的是,我的爸爸妈妈从没有给我什么压力。我想,不管是酸、甜、苦、辣,我都会把它记在我自己的“史记”上。
  
  这就是我女儿幼年时期的学琴历史。坦率地说,无论学小提琴还是钢琴,她都没有坚持下来,而是半途而废了。但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却很积极。首先,我女儿从小接触了音乐,了解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音乐修养。由于我们遵从她自己的兴趣,一点都没有强迫她,所以她对音乐始终抱有欢心接受、愉悦欣赏的亲近感,没有抵触排斥的心理。
  (长大后,她一直保持了对音乐、特别是对外国流行音乐的喜爱,在MP3上录了很多她喜欢的歌碟,自己学唱了很多外国歌曲,还在学校的英语节上表演过。她也特别喜欢那些经典音乐,像肖邦、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她听了一遍又一遍,总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感觉非常享受。她还十分喜爱观看各种现场音乐会,什么交响乐、民族乐、流行乐,她都欣赏了不少,她的音乐素养让专业音乐教授都称赞不已。)
  其次,女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接触了一下乐器,虽只掌握了一点皮毛,但毕竟对乐器不会陌生,今后在那些会演奏乐器的同学面前,也不会有盲目崇拜和自卑心理。
  另外,全家人包括女儿自己,通过这些事情都认同了,女儿在音乐方面没有多少天赋,这就避免了一些天花乱坠的想法,将来也就没有任何后悔或抱怨的心态。
  通过女儿学琴之事的磨合,我们达成了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共识”: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做家长的都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她的求知心、好奇心,但学多少、学多久、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这些完全由孩子的兴趣决定,家长决不强迫她,但也跟她讲清楚:你自己做出了选择,将来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按照概率来说,优秀、卓越这些美好的词汇,肯定在人群中的实现比例是非常有限的。绝大部分孩子,将来长大后,都会是一个普通的人:外貌、智慧、运气、才能、成就,诸多方面都会以平常的面目出现。难道做一个平凡人,就没有幸福可言?就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没有自信的资本了吗?不少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狭隘。
  他们可能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他们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期待,总是用功利性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多大多大的成就,如果达不到他们心中的理想,对孩子就有一股失望或怨气,总是抱怨、指责孩子,好像做一个平凡人,是很“失败”的事情。其实,他们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想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想通过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做法,是对孩子天性的掠夺,是对孩子人生的绑架。
  还有的家长,喜欢用一种“投资”的心态对待孩子。比如说,我给你买了钢琴,请了家教,花了多少多少钱,费了多少多少工夫,如果你学学就停了,那不是前功尽弃、浪费“投资”了吗?
  他不知道,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而幸福,是需要用一生的“硬件”“软件”去铺垫的,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只会损坏我们的幸福感。
  我非常反感这样的家长。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父亲训诫不好好做功课,整日吊儿郎当的儿子。他对儿子吼道:“你知道林肯在你这么大时,在做什么吗?”儿子回答说:“不知道。”父亲说:“人家整天在家里用功学习,而你呢?”于是儿子反问道:“我怎么啦?我知道林肯,他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总统了。而你呢?”
  这样的家长一般喜欢拿一些优秀人才,跟自己的孩子比较。有的以古人、名人为例,有的以身边邻居、同事、熟人的小孩为例。他们的本意是想激励孩子的荣誉心,让孩子以这些优秀人才为榜样,奋起直追,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较和激励,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和尊严。将心比心,如果孩子也拿世界上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跟自己的父母作比较,要求自己的父母也“奋起直追”,那么这个做父母的,会是什么心理呢?难道不会受伤吗?
  人说,子不嫌母丑,而我以为,对于做家长的人来说,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母不嫌子丑。是的,我们要不断地告诉孩子:虽然你是个普通的孩子,虽然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父母的心中,你永远是最棒的,最独特的,最不可替代的!无论你犯了怎样的过错,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挫折,父母永远全身心地爱你,无条件地支持你!父母的爱,不是因为你好,你优秀,也不是因为你爱父母,而是因为你是父母的孩子,你就是你!
  在这一点上,我和我先生都做得非常好。有时女儿回家说,她们班上谁谁谁怎么怎么厉害了,成绩如何如何好了,自己没有他们聪明了。我们总对她说,你不要跟他们比,你只要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行了。我们还告诉她,那些同学虽然成绩优秀,但其他方面不一定都很出色,在父母的眼里,你就是素质最全面的孩子,没有人综合素质能比得过你!
  这样的话,我们说得多了,女儿渐渐对自己就树立了信心。因为我们从不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又总是鼓励她,所以,我的女儿从小到大,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嫉妒心理。在家里,她总喜欢说别的同学如何如何好。当我们称赞她时,她又说我们是“敝帚自珍”“鼠目寸光”,说别的孩子比她优秀多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自信——敢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自信。因为,她的自信不需要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她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来自她对自己的绝对认同,来自她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她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她都拥有两个最坚定最恒久的“粉丝”——她的爸爸和妈妈。
  是的,不要拿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像树,有人像花,有人像草,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风景和美丽。但不管是树,是花,还是草,我们都要让自己的生命舒展、清朗、蓬勃、健壮,让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彩!
  要告诉孩子,我们都是平凡人,有平凡人的苦恼和局限,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平凡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平凡。别人有成就,我们可以祝福他,学习他,借鉴他,但我们不必要去羡慕他,眼红他,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人的内心和生活。
  难道成功就代表了幸福?难道光环就代表了优秀?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恰恰是苦不堪言的,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巨大的。他们就像水里的鱼,虽然在哭泣,你却无法看见他们的眼泪。
  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我以为,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不为浮云遮望眼,海阔天空任翱翔。
  当然,这种境界并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平凡不等于平庸。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的生活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他的生命就像霜打的叶子,无精打采,毫无光华。所以,我从不排斥努力,从不排斥梦想,从不排斥追求,从不排斥超越平凡的进取。朝着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学习、奋进、完善,不断地修炼、积累、提升,这是让生命焕发光彩的必由之路。
  我经常对女儿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样样如意,但可以事事尽力。不可能总是优秀,但可以总是努力。
  
  教育启示录:
  1、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天才,要接受孩子的平凡,不要拔苗助长。告诉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平凡的一面,要学会在平凡中保持自信,乐观向上,努力进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平凡人。
  2、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什么、怎么学、学多久,都由孩子自主选择。在这一点上,决不做“虎妈”“狼爸”,不强迫,不压制。
  3、母不嫌子丑。不拿任何人,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一个人,只跟自己的过去相比。
  4、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平凡。
  5、平凡不等于平庸,所以一个人要大胆追求梦想,不断努力进取,让生命发出光彩。
  
  第七章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问题思考:
  为什么将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所有的毛病都归结于父母?
  如何理解“孩子没有错,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坏孩子”的“坏”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纠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教育自己?
  为什么说“身教大于言教”?
  
  记得我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爸爸带她去听一场高雅的交响音乐会。女儿当然欣赏不了那种“重量级”的音乐,她按照爸爸的要求,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百无聊赖地坐了半个钟头,实在忍不住了,就在椅子上蹦来蹦去地玩起来,弄出了声响,也引来了周围人责怪的白眼。她爸爸小声批评了她多次,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的,没一会儿,她又在椅子上坐不住了。她爸爸只得提前离场,将她带回家中。一路上,他都很生气,批评女儿太不听话,不守纪律,影响了别人欣赏音乐。女儿委屈地哭了。
  这件事发生后,我没有批评女儿,反而责怪她爸爸,不该带她去听这种小孩子不喜欢的音乐会。她爸爸说,当初也是她吵着要去听的。我说,孩子那么小,她哪里懂得什么交响音乐会?当初,她不过是抱着好奇和凑热闹的心态,想去玩玩的。真到了那种场合,要她规规矩矩、毫无声响地坐几个钟头,她怎么坐得住呢?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事情,大人应该事先有预见、把握好的。出了问题,肯定是大人的问题。
  这么一说,我先生意识到了,这次半途而废、不欢而散的音乐会,错误的根源还是在于大人。在于大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于大人事先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事后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遗憾的结果。
  这以后,又发生了一些家庭琐事,我们越来越感到:每当家长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其实错误的,都是家长。是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希望,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造成了孩子的叛逆,是家长事先没有预见力,没有考虑周全,或者是家长不能乐观、理智地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可以这样说,在孩子小时候,孩子所犯的一切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自此,我先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他在不同的场合,总以自己为例,到处跟人宣讲。只要看到有打孩子、骂孩子的家长,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他都要走上去,将大人教育一番,说明“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大人”的道理。开始,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可是把事情摊开来一分析,这些正在责备孩子的家长,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犯的错,都是家长事先没有考虑周全、交代明白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爱玩、充满好奇的,对于他的破坏力,家长要有防范的预见和保障的措施。
  
  你见过抱在母亲臂挽中天真无邪的婴儿吗?你见过躺在婴儿车里像小弥勒一样的幼童吗?你见过他们一尘不染的眼睛吗?你见过他们纯真可爱的笑容吗?是的,如果,你用心地看过,欣赏过,你就会明白,每个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他们就是上帝的使者,是人间的小佛。他们有真正的平等、无心、纯洁和质朴。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眼睛会蒙上越来越重的迷惑阴影?他们的脸上会带着越来越多的复杂表情?
  是污染,是伤害,是改造,是忽视。其中最多的,就是来自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执着他的手,教他绘画的最初的老师。那图画上一笔一划的印痕,实际上都是父母给他留下的。在孩子未成年时,一切的错都可以归结于父母。
  很多心理学著作都把人的悲剧根源追寻到他的原生家庭上。无论是性格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看法,抑或心灵里最隐秘的伤痛,行为中最难解读的密码,都被心理学家归结到一个人的出身和幼年,他与父母的最初关系上。广义上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所有悲剧和创痛的根源。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家庭的依赖和负载,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和改造,恐怕又来得格外严重。
  很多儿女年少时,对父母的某些言行深恶痛绝,可是等他们成年后,他们很无奈地发现,自己居然成了父母的又一次轮回,种种令他们曾经深恶痛绝的言行,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父母是孩子人生之路上最重要的老师,所有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父母的问题。
  父母的恶习,让孩子逐渐沾染;父母的伤害,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父母的忽视,让孩子倍觉孤独;父母的自私计较,让孩子心胸狭窄;父母的懦弱无能,让孩子深感自卑屈辱;父母的粗暴蛮横,让孩子学会了欺骗隐藏。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缺点,实际上都是父母给他带来的。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都有一对问题父母。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有极端的个性、顽劣的恶习,甚至对错误屡教不改,无动于衷。通常,他们被看作“坏孩子”。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坏孩子”的“坏”,实际上,都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时长期犯下的错误,逐步结下的恶果。“坏孩子”身上的“坏”,就是他们家庭教育的“坏”的集大成。一个在家庭里感觉不到温暖、尊重、信任、关爱的孩子,一个总是被父母忽视、责怪、压制或打击的孩子,一个在伤害中或者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怎么能成为一个个性阳光、积极向上、友善合作的好孩子呢?
  长期以来,我发现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不少都是生活中不太如意的人。也许他们自己就成长在一个没有爱或不懂得爱的家庭里,受到了家庭的伤害,有创伤记忆或扭曲性格。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他们会将内心的创伤,以种种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或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高;或以牺牲姿态,上演苦情戏,让孩子对爱产生无尽的亏欠感和压力;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给他选择的自由;更有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其进行不尊重、不平等的人格剥夺。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伤害,有太多的伤痕和匮乏,所以他们一心要在孩子身上找到补偿,于是,他们对孩子无限地迁就、溺爱,一味的满足、纵容。这实际上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满足自己。
  上述这些家长往往都会以“爱孩子”的面目出现,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的,所以,一切的伤害和侵犯,都显得理直气壮,一切的自私和虚伪,都掩盖得冠冕堂皇。
  我承认,在所有的家庭矛盾中,父母和孩子都是受害者,他们的内心都有深深的伤痛。所有的伤人者,其实都是可怜的爱的缺失者。恩与怨、哀与怒,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但是,问题既然出现了,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拿出勇气,自我解剖,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学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用无私、真诚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先心平气和地接受遗憾的现实,然后再慢慢纠正孩子的恶习,将孩子朝理想的方向逐步引导。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将一个“坏孩子”改变过来,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长期不懈的努力的。不要期望奇迹发生,但也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改变不了的人或事。
  
  孩子的模仿力和学习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所以,父母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性格阳光的父母,子女一般也会开朗;有事业成功的父母,儿女更可能会有信心、有梦想。相反,如果父母脾气粗暴,经常打骂孩子,那孩子就可能学会以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彼此的行为,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喜欢挑剔别人的人。不仅如此,若父母的言行能令孩子骄傲,那么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的同时,还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和自豪感;但如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行为令人生厌,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
  要想孩子成为某种人,做家长的自己先要做出表率。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对家长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说,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先要做到;你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成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求,从而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有调查表明,家长如果经常约些朋友在家里打牌、闲聊,或者外出应酬等等,在这类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般是很难搞好学习的。
  孩子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有文化、有教养、乐观上进、作风民主、关系和谐。很难想象,一个从不读书、业余时间都是在麻将桌上“鏖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能喜欢读书;一个满嘴脏话、举止粗暴、斤斤计较、惟利是图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礼貌、懂谦让的人。相反,如果父母都能在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身,改进自己的缺点,热爱学习,充满爱心,知书达理,诚实守信,那么,他们的孩子,想变坏都很难。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将一切亲子矛盾都归于“代沟”问题,总觉得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不听管教了,没办法交流了,而从不愿意反省自身。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父母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学习与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分析判断水平已经不如孩子了,在孩子心目中已不再占有权威的地位了,可他们仍然要行使家长的权威,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心理:要么明着对抗,你说什么他就反驳你什么,沟通不起来。要么你说什么他都听着,表面上不说,实际上我行我素,父母什么也插不上手。
  因此,要想跨越“代沟”,做父母的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更新知识储备,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让身教大于言教。
  有一次,我女儿在坐公共汽车时,碰到了一幕场景。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三、四岁大的男孩,当时车厢里人很多,他们母子俩大概上车早,每人都占了一个座位。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上车了,就站在他们身边,手高举着,很艰难地抓着汽车上的扶手。旁边的人都盯着这对母子。那个年轻的母亲,就让男孩起身,坐到自己的身边来,给老奶奶让个座。那个男孩不愿意,她就耐心地启发孩子:“你看看,老奶奶的年纪大了,站着多累啊,你要做个有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给奶奶让座啊——”她一路做男孩的思想工作,直到我女儿下车了,也没给那个老奶奶让出一个座位来。
  我女儿很气愤,一下车,就给我打了个电话,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她说:“那个妈妈真自私,嘴上说得那么好听,要孩子懂礼貌,有爱心什么的,说了那么半天,实际上很简单嘛,她自己站起来,给那个老奶奶让个座,事情不就解决了?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啊!”我非常认同她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都像这个年轻的妈妈一样,将一套一套的道理,拿出来要求孩子,可是自己却置身事外,依然故我。这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身教大于言教,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孩子自小就跟着家长,沾染上了虚伪、自私这些人性的弱点,要他长大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谈何容易呢?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东西决定性格呢?是习惯。而习惯又是由每时每刻的言行造成的。所以,要想养成孩子的好习惯,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带头严格要求自己,在每时每刻的言行中,给孩子做出榜样来。我非常认同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很多人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抱怨着现在的社会风气日下,人人都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急功近利。他忘记了,自己正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对社会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经典。我也希望所有正在抱怨子女的家长,都记住这句话,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孩子的错,是不是正是我的错?孩子的缺点,是不是正是我的缺点?孩子的恶习,是不是正是从我身上沾染的?
  因为,对于做父母的人来说,真的是:你有光明,孩子就不会黑暗。
  
  教育启示录:
  1、孩子的错误不是从家长身上学到的,就是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家长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孩子的错,实际上都是父母的错。
  2、身教大于言教。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3、家庭教育,不光是教育孩子,更是教育父母,应该提倡:从家长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
 已同步至 悦悦和颖颖的微博

路过

鲜花
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4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塞野

    2013-9-27 08:50

    收藏了,以后再仔细看看。
       回复
  • hidden 湘湘vs晓晨

    2014-6-9 08:56

    的确,很受教育
       回复
  • hidden sftd

    2014-7-10 08:52

    言传不如身教
       回复
  • hidden docinbaby

    2017-10-27 08:32

    言传不如身教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