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8-15 12:37 编辑
坛里有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老帖,“你为孩子确立的英语最终目标是什么?”4万多的点击率了而且还几乎天天有新的跟帖回复。一个看似根本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不但引起许多关注,而且看来还不是那么容易答得出来的。
在中国现在轰轰烈烈的外语早教大潮中,学外语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最起码但是又最根本的问题被忽略了。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就是在盲从。盲从中又分为弱势和强势两种类型。弱势盲从的很明显,就是看着别人都学心里不踏实,也跟着学了再说。强势盲从的就有一点不好识别了,他们的代表语言是“不是学不学的问题,是怎么学的问题”。这句话听起来雷厉风行的,好像很有执行力。可是剖析开来看,却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逻辑障碍,就是如果第二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明确,那么学习方法就不好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开始、需要投入多大精力来学习这些判断都不好做出。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这些情况就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其实,在具体讨论怎么学英语之前,做类似的调查和思考是很有意义的,而且从收到的二千多个回复来看,对于学英语孩子父母们的心态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调查的十项最终目的选择里,“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可以流利使用”这一项占到了四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选择。“在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这几条合在一起占了接近两成的比例,“在班上英语好、考试成绩好”大概有一成半,而更实际的目标“靠英语找个好工作或是进外语专业深造”合计只占了不到一成,倒是“没有目的、走一步看一步”这一项在单项里竟然是选择第二多的,占一成多。如果把没有目的这个选项再细分一下,比如增加不太清楚或是随大流这样的选项,可能得到的票还要多些。
考虑到论坛里最活跃的群体是相对低龄儿童的父母,像出国呀、工作呀这些事情还比较遥远,考虑得不多所以得票也不是很多。统计结果里最有趣的现象是得票最多的选项“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可以流利使用”(44%)和得票最低的选项“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之间形成的鲜明反差。看起来一般父母都认定了自己的孩子不去走英语专业的道路,估计道理也很简单,把英语作为专业,学习过程太艰苦、太漫长,不是很值得做的事情。对于这个命题的这样的判断,就表达出了一句强烈的潜台词,那就是哪怕一路辛苦学进了英语专业,英语的水平也未必能够达到第二母语水平,也未必有多少用处。实际上一些英语专业出身的人其英语自身的水平,大家也是有接触和了解的。按照这个潜台词反过来看那个最受追捧的命题,“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可以流利使用”,怕是就能发现它站不住脚了。
其实从我在许多场合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第二语言的习得永远也达不到母语的程度,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永远都是一种没有达到母语程度的、有系统性的“偏误”(error)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从我自己脱胎换骨的英语学习经历来看,我的英语中介语水平可以分类在“接近母语”(near native),但是依然还存在一个写出文章需要母语人士校对的心病,在一个次要一点的层面上,还存在不易察觉的口音,是永远不能成为母语的。
如果把英语学习目标设定为一个理论上无法实现的目标,结果会怎么样?这就是盲目的学习。因为要“达到母语水平”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于是这个一时看不清、摸不到的目标被分解成了一系列跟英语国家同龄孩子去比较的具体目标。而这个“比较”又在很大程度上带上了中国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拼命去学人家的教材,而且是拼命地多学、早学。我看到不知多少中国学龄前孩子学习过的英语教材和绘本读物,要远远超过我自己在美国小学上了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儿子。在学习这些教材和读物的同时,我们还要在听说读写各个语言技能上跟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同龄孩子去比较,甚至于在更低龄的阶段要创造“人工”英语环境,去和别人的自然母语环境去比拼孩子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数量。这样的拼命突击和提前学习,在刚刚起步阶段或许还能接近母语的孩子,可是稍微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把年龄层次放远一点,到了四年级美国孩子完成了阅读的学习过程以后,我们的孩子还有得比吗?到了中学阶段想出国留学的孩子,不管原先在英语上投入了多少、又怎样去国际学校学习、请网络外教、出国游学,一条明摆着的现实还是在这里,就是作为第二英语的英语依然是他们最大的难关。
如果是从过去的不顾死活地拼命学习、一路考试,改变为现在的基于不可实现的“到达母语水平”的目标去拼命学习、提前学习,最后的结果只会是惊人的相似。这是为什么中国的英语早教搞得这么热闹,可是英语到底应该怎么学习依然是一个最热的终极话题。在这样的大潮中的父母们如果心态是比较开明的,让孩子边学边玩、学到哪个程度是哪个程度,这还能是一个健康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如果再碰到部分“强势”的父母,试图通过给孩子加大压力、增加所谓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时间、提前学习超越孩子年龄段的内容等,孩子的成长过程会是怎么样的就不难想象了。如果再赶上部分父母自身的自信心不够,死盯着孩子的英语成绩、或是干脆死盯着一些万里挑一、百万里挑一的神童的英语水平去比较,那孩子得到就不是有任何积极意义的教育了,他们的自信心、学习中得到的高级乐趣、全面健康发展的机会恐怕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摧残了。
那么孩子学外语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呢?(待续)
该贴已经同步到 王青博士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