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了篇关于双语学习的日志,有网友来跟我讨论了双语学习的问题,互相切磋,也给我推荐了好些关于双语学习的优秀书籍,我下了血本上当当一顿狂购。书都送来了,确实都是好书,读过之后收益匪浅。结合早年自己学习双语的的一些个人体验,颇有感触。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南方孩子都是平衡的双语者或者三语者。特别是对于出生在落后年代落后农村的我来说,汉语甚至算不上我的母语。我真正的母语,其实是桂北地区的农村土话或者西南官话(桂林话)。这两种语言我几乎是同时习得的,也都能熟练使用,哪种算母语不好说,反正真正的汉语——普通话肯定不能算我的母语,普通话是我七岁入学以后在学校里开始学的。
农村土话跟汉语(普通话)压根不是一种语言,它们只能算是汉藏语系中不同的语种分支。假如我用这种土话来表达,我相信外地人肯定一个字也听不懂。这种土话应该算做苗瑶语族中的一种吧,跟正统汉语——普通话甚至都算不上一个语族的。西南官话(桂林话)应当属于汉语语族中的一个语种,跟普通话有很多相似之处,西南官话可以用来直接朗读汉语书籍。在普通话没有强制作为唯一官方语言之前,我爷爷那一辈的,读书都是用这种官话来读的。
从我个人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现在在双语学习中非常强调的因素,例如语言环境,语言应用机会,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料等等,有的确实是必要的,有的对学好语言有重要帮助,却不是必要的。能有双语使用环境固然对学习语言有好处,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双语使用环境就没法学好双语。
就拿我的第二语言普通话来说吧。自认在听说读写四个维度都掌握的还不赖。除了在发音上面有部分不大标准的地方,让人能听出我是南方人以外,其他方面,跟普通话作为母语的东北人相比,也没什么不如人的地方。大部分上过学的南方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发音不准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是小学的时候老师教的就不准,所以我们模仿的就不行呗。
实际上,除了在学校的课堂上,在来东北上大学以前,我从来没有使用过普通话跟别人进行日常交流,我身边的人都如此,在农村,你张口就跟人家说普通话,人家当你是精神病。 而在学校的课堂上,基本上也都是在听老师说,举手发言的机会偶尔有一两次吧,反正一天不会超过三次——上过学的自己可以数数上学时自己课堂发言的次数。
我小时候也没有录音机,也没有MP3,我家条件还算可以吧,有台黑白电视机,可是在我上初中以前,那台电视机就能收三个台,中央台广西台桂林台。而且那时候在农村,电视机还算个挺高档的东西,我妈用的是很省的,基本上她就晚上用来看看琼瑶剧(那是琼瑶剧风靡大陆的年代),每天只在黄金档播放一集,我也在一旁跟着看看。这算是我在学校课堂之外唯一接触普通话的时刻了。动画片我都没得看 ,悲催的动画片播放时间总在六点半,我家晚饭时间也总在六点半。我妈以看电视影响吃饭为由,从来不给我看动画片。其实条件不如我家的同学还好多呢,农村买不起电视机的占绝大多数,一村有一两户买电视机就不错了。课堂就是他们唯一基础普通话的机会。但是学的比我好的同学也有啊,像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张贤谊,每每被我妈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批评我。
所以说嘛,什么生活中语言的应用环境,各种学习视频音频, 从来就不是什么必要的东西。当然我不否认,这些东西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更轻松更有趣地学好第二语言,但是即使没有,照样也可以的,因为这些从来就不是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