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yzhang4

2014-10-13

[其他] 大申爸说书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rainbowbluesky

    2014-10-28 17:39:37 使用道具

    请问申爸,你买古典音乐哪里买啊?能否推荐一个地方?京东人气特高的是“DG 大禾花古典至尊典藏 大黄标古典系列 巴赫等 套装”,是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得到国外版权出版的,54张CD,收录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各大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可底下又有好些人回复说碟片质量太差。如能回复十分感谢。
  • yzhang4

    楼主 2014-10-29 05:31:56 使用道具

    申爸发现,自己在同时写五六七八件事情诶...这些,相互之间,都交叉,都支援,黏在一起,扯不开。其中任何一个,单独弄出来,好像都立不住的样子。

    不管了,在这里说说这个兴趣建构吧。
    申爸认定:在飞地拓荒的当口,孩子本能地会在头脑构建起一些星团。初,尽管星光微弱,但毕竟产生了,有了。接着,故事就围绕着这些微弱的星团,进而展开。当同样主题的资料再度光临,星团里的星星就会增加,从星团变成星系,星云。一旦星星的数量增加到阈值,孩子对送到他面前的同样主题的资料,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兴趣。最初,这些过程都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的。随着资料的增多,星云规模扩大,总会有一天,这个过程会涌现到意识层面,孩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欲望,自己主动去寻找相应的资料,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兴趣了。
    申爸一直在问一个问题:你说,这个游戏,和这个做题,比如说,为了考试的做题,它们之间,真的有区别吗?申爸问了好几次了,妈妈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不过呢,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有区别。它们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儿。
    申爸真的不满意这样的答案。申爸觉得,你好比说,咱们都认为的最枯燥的事情:做题,考试,这样的事情。孩子兴致勃勃地做这些事情,和小孩子蹲在沙滩上,兴致勃勃地玩儿沙子,本质上是一回事。之所以大家不觉得是一回事,那不过是能像玩沙子一样兴致勃勃地学习考试的人,很少很少而已。
    可是吧,申爸抓住的点是:少,它还是有啊!只要有,就说明能。
    你说,那个华罗庚,他为什么就那么入迷地捧着数学书看,撞到了电线杆上,都不知道呢?
    既然有人能,华罗庚能,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可能!申爸不认为华罗庚的大脑,生下来,就和别的孩子的大脑,不一样。
    不一样的,是华罗庚后来的经历。
    申爸要把华罗庚在数学上的经历,其原理找到,然后呢,把他还原出来。
    把培养兴趣变成一种技术手段:你只要想,也这么做。一步一步地做,完了呢,过程结束的时候,你的孩子就和华罗庚一样,兴趣强烈到也捧着数学书,去撞电线杆。

    现在啊,这个学校学习,为了中考高考,孩子到了初中,人都学傻了。这个培养兴趣的技术手段强,只要有了这个手段,就能把学习弄得和小孩子沙滩上挖沙子一样地兴趣。
    这值得一试。
  • yzhang4

    楼主 2014-10-29 05:46:3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0-29 05:47 编辑

    嗯...迄今为止,你要是较真地说起来,申爸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应该是发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在幼儿阶段,伴随聆听,用来建构孩子强大的智力基础;第二件呢?在童年阶段,飞地拓荒,培养孩子后天的兴趣。
    什么,后天的兴趣?
    对,后天的兴趣。
    现在呢,可以笃定:这个孩子,有些兴趣,是先天带来的。比如,孩子一生下来,很快,就对电视广告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这种兴趣,不需要环境预先准备些什么。只要第一次出现了电视广告,孩子就兴趣十足地看。
    申爸推测,这种兴趣的表现,大约是由于孩子的小脑袋里,先天就带来了一些星云。这些星云,一遇到广告,马上就被激活。在某些事情的刺激下,当大脑的某些区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孩子看上去,就对那件东西有兴趣。
    当初,申爸看给大申买的绘本,有一本《神奇的数字》,里面有一句话:“数字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对啊,数字,我们现在用的阿拉伯数字,那可真的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阿拉伯数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发展很久很久以后,直到最近,才出现的符号。
    ..................
  • meirong

    2014-10-29 06:43:42 使用道具

    坐沙发
  • 千江一月

    2014-10-29 07:52:12 使用道具

    李跃儿论坛有申爸长帖《又到一年入学时》。我发不了链接。

    高楼谁与上,
    常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 getaiman

    2014-10-29 17:33:44 使用道具

    申爸到底在哪里直播啊!
  • dylan'smum

    2014-10-29 20:53:43 使用道具

    看了好几遍,四大名著节编本买下了,三年级了,看看他能否看。谢谢推荐,以前一直无从下手,再次感谢!
  • yzhang4

    楼主 2014-10-31 15:19:2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1-14 14:24 编辑

    007 ---《中国历史故事集》之二
    说一会儿书吧,趁这会儿有空儿。大家看到林先生不同版本的图片没?就是这个:
















        首先,我们要说,林先生的两版《中国历史故事》,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那你会问:为什么出版社不用老版的设计,用好的插图,好的封面呢?原因呢,很简单:用老的版式设计,没人买,卖不出去,有多严重呢?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但卖不出去,就连订货的书店,都没有。林先生的历史故事,好东西啊!出版社没辙,只能“重新包装”,把好东西,忍痛弄成花花绿绿,俗不可耐的版。这下,能卖出去一些了。
        这怎么造成的呢?在于孩子的口味。这个孩子呢,你从小,第一次给他什么品位的东西,他就形成了什么口味。
        咱们在这里荐书,买旧书,有三个星期了吧?很多妈妈,买了很高品质的旧书回来,耳濡目染,应经有了一些感觉。现在,你去看以前给孩子准备的那些绘本,你会有另外的一点感觉了...其实呢,那些流行的画画绿绿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垃圾...申爸还是要补充一句:好的确实有的,不是一竿子全打死哈...
        我们呢,分析一下,那些绘本们,为什么垃圾。就以发的这几幅图为例吧,大家看第三幅和第四幅。第三幅是彩图,第四幅是刘继卣先生绘的线描图。
        首先呢,感觉彩图很鲜艳,刘先生的图,是黑白的线描,不是一个东西,不好比较。看第二幅,《春秋故事》的封面,比较好说明。我们拿到那些旧书,首先的感觉是什么?就是旧么,灰突突的。
        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封面,都是彩色的。这个彩色呢,你看上去,有种灰蒙蒙的感觉。不鲜亮。你把第二幅和第三幅,放在一块儿看,就可以感受出,什么是鲜亮,什么是灰突突的,差别很明显。
        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自然的世界。在自然的世界里,有那种鲜亮的色彩吗?没有!雨后初晴,阳光洒在还滴着水的翠绿的叶子上,这就是我们在自然界中,能够观察到的最鲜亮的色彩的。那个刘继卣的封面呢?他的用色和风格,更接近于自然的本来的感觉。
        新版的插图呢?很鲜亮,可鲜亮得很“假”。我们看,给小孩子选书,从小的时候,那些书呢,广告里怎么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都是这么说的吧?色彩鲜艳,鲜艳到假的程度。
        我们看,小孩子的生活。现在呢,你到幼儿园,到很多孩子的家里,你会发现,孩子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滑梯、玩具、衣服,要多鲜艳,有多鲜艳。人呢,天生的,对于鲜艳的东西,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受,小孩子,他一出生,就生活在这种强烈的色彩刺激当中。
        你看啊,一般老师来家里,都会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她看什么呢?她看看,孩子生活的环境,是色彩斑斓,鲜亮无比的呢,还是平淡朴素的。孩子的房间,孩子房间的色彩,大致就等于孩子将来的性格。他能不能安静下来,能不能安静的做点儿什么事儿,有没有耐心,从孩子生活的环境的色彩搭配,就知道了。
        很多妈妈说,哎呀,真闹心,我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燥”,你就不能让他安静地呆一会儿,认真地做点儿什么事儿,你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就知道,孩子床是粉红粉红色的,天花板蓝得耀眼,上线的星星又黄得不行,孩子在这种环境里待久了,将来自然静不下来。孩子呢,确实活泼好。可是,活泼好,爸爸妈妈也不能老给“色彩兴奋剂”,成年累月地刺激孩子的神经。
        三十年前,林汉达的老版《中国历史故事集》出版的时候,孩子们看;三十年后,再出老版,孩子们都不看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孩子生活的环境变了。三十年前,社会上没有那么多针对孩子的玩具,各种颜色鲜亮到假的给孩子的东西。
        现在,爱孩儿心切的爸爸妈妈,巴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搬回来给孩子,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好”东西啊?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尤其是对小孩子,更是这样,同样一件玩具,是做成色彩自然,看上去灰突突的,孩子喜欢,还是做成鲜亮的,孩子刺激孩子,孩子喜欢?这还用说,自然是后者。
        于是,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很快就充满了各种鲜艳无比的亮眼的色彩,这样的孩子呢,长到八岁,自主阅读了,你给他老版《中国历史故事》,他根本不喜欢:那色彩的刺激,还到不了阈值,他看不上眼。
        如果爸爸妈妈根本不留意这样的事情,去有意搭配孩子生活中的色彩,不有意引导孩子喜欢自自然然的书籍。等到孩子长到初中,不再有那些色彩鲜艳的书看的时候,他就倾向于什么都不看:习惯中断啦,他就不要。
        这是色彩。
        如果你放大了新版的彩图,也放大了旧版的线描图,你仔细看,新版周王的嘴巴和胡子,就版妲己的嘴巴。事实上,一些细节,是为我们所忽略的,新版周王的嘴巴和胡子,不成比例地大!大家发现这一点没有?旧版的妲己的嘴巴,比例要比正常稍大一点,这是画家的艺术素养决定,把物体人物画的符合比例,又显得自然,这需要有大功力而不能为,这是艺术质量的问题。
        你就拿这一个衡量标准:物体的比例,去衡量那些绘本,你自己就会发现:真的垃圾。周王他那个嘴巴,不能那么大啊!可是,画家的艺术抽象能力不够,他不知道怎么画,画哪几笔,能够让那里看起来像嘴,又能符合比例。其实呢,画家的抽象能力强,他只要一笔两笔,就能画出嘴的特征,不需要那么多笔。
        这个,到了最高境界,丰子恺,他脸上一笔不画,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人物脸上的喜怒哀乐。他们画的这些画,是写实风格的。还有一种画,是漫画风格的,漫画要画好,对画家抽象运动形态、神态的要求,就更高。
        申爸推荐一套好的漫画书,最新的,上个月才出版的呃,拉里·高尼克的《爆笑科学漫画》系列,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一套三本。这个漫画,要等孩子到了九岁十岁,才喜欢看,才能看懂。高尼克他的那个漫画,你粗看上去,都变形了,不好看,可是,你仔细品味,会发现,画家抓本质的能力,真的是强。他寥寥数笔,但是神似。


        嗯,就是这个。高尼克的漫画、可怕的科学系列,神奇校车系列,这都是畅销书里面的好东西。Gonick没有后两种畅销。

        华德福很多举措,做得很好的。其实呢,塑料不塑料,不是关键。把塑料做成接近于自然的颜色,也可以。
        我们还是去看大申。大申呢,第一次,申爸有个东西,做对了:给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美术片。大申看的第一个片子,是一岁差一天的时候,看的《天线宝宝》。申爸总觉得,这个天线宝宝,色彩太鲜艳,刺眼,于是,接下来,大申就开始看美术片,那些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术片,现在看起来,你会觉得灰蒙蒙的,不鲜亮。可是,就是这个“不鲜亮”,才更接近于自然的色彩。
        大申先看那些美术片,看了有好几百集。完了呢,看老电影,打仗的什么的,后来怎么样了呢?到了现在,比如,出去旅行,到了酒店里面。酒店里面有电视啊,他就看电视,他专挑记录频道和科教频道看,完了呢,喜欢那种里面有老电影镜头的历史片,他就看那些模糊的黑白片,看着,还问:为什么那些人都一跳一跳的啊?
        一部《20世纪风云录》,看了无数遍了。反反复复地看那些历史镜头。好莱坞的大片呢?当然也感兴趣,不过,有大片....指他没看过的...也有有历史镜头的老片子,他选那些老片子看。
        当初,两岁刚开始看录像的时候形成的口味,影响到六年后的今天;同样道理。今天,孩子初次自主阅读时形成的口味,影响到六年后....就是初中和高中....时孩子读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给男孩子看,就很好。都是打仗的片子,这有什么不同吗?存有同样疑问的妈妈,需要自己到网上去,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再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就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了。
        嗯,先说这么多。相信,很多妈妈已经收到了《中国历史故事集》。请收到这书的妈妈,自己先读一读这书。没有买到的妈妈,申爸还是建议你去买两本回来。孔夫子上应该还有很多,买两本,试一试。
        完了呢,有了感想,不管关于那个方面的,都来说一说,我们来欣赏书本身。
        申爸呢,建议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去孔夫子买一套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要这个封面的哈:     http://book.kongfz.com/9146/223338957/  只要是这个封面的,就都是1962年版的,印次可能不一样。
         六本,都在这里:《中国历史故事集》。
    春秋故事 林汉达 1962年3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625k79cb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战国故事 林汉达 1962年7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218k56fd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东汉故事 林汉达 1979年9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1ck6c49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西汉故事 林汉达 1963年10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897fk6c49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两晋南北朝故事 谭一寰 1981年11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24k664bk5357k5317k671d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三国故事 林汉达 边继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24k664bk5357k5317k671d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 likeeat

    2014-10-31 16:47:35 使用道具

    写的不错的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近两年常想把古文拾起来,可总是没有时间,当然,这个没有时间,也仅仅是借口罢了
  • dylan'smum

    2014-11-1 13:13:45 使用道具

    请推荐哪个版本的三十六计孩子适合看,他现在三年级,在听三十六计,让我买本。家里有本带拼音的  很短,没大有意思。
  • 夜雾

    2014-11-11 18:03:09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yzhang4

    楼主 2014-11-14 14:28:1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1-14 14:31 编辑

    008——集中荐书

    1、漫游奇境记 【英】刘·卡洛尔 著 赵元任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963fk4e3dk601dlhk8d75k5143k4efb/

    2、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 夏丏尊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7231k7684k6559k80b2mhk534ek4e1ck5e08k8303/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41816/93834053/

    3、世界五千年 陈必祥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 1981年4月 二 1982年8月 三 1982年11月 四 1983年10月 五 1983年10月 六 1984年9月

    4、木偶奇遇记 【意】科罗狄原著 徐调孚中文译述 【美】科勃伦特绘图 1957年7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728k5076k5947k9047k8bb0mhk5c11k5e74k513fk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16400/125021985/

    5、明希豪森奇游记 【德】埃·拉斯伯原著 刘浩译 高更夫校 1980年9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60ek5e0ck8c6ak68eek5947k6e38k8bb0mhk5c11k5e74k513fk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
    http://book.kongfz.com/16611/235975207/

    6、从文自传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cek6587k81eak4f20n197001h198812/
    里面搜出来的版,个顶个好...似乎,81年人民文学的风格稍弱。
    申爸觉得最赞的版,是人民文学的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11886/194768097/


    7、俗世奇人(绘图绣像本) 冯骥才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6月一版 2008年修订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fd7k4e16k5947k4ebay0v3/
    这个版最好哈:
    http://book.kongfz.com/10970/275908744/

    8、怪世奇谈 冯骥才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02ak4e16k5947k8c08y0/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34480/209140852/

    9、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著 1982年1月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211k7684k9752k5c11k5e74k65f6k4ee3mhk5317k4eacw3/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22568/195498605/

    10、世界童话名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年12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16k754ck7ae5k8bddk540dk8457mhk6d59k6c5fw8/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25607/261237742/


  • yzhang4

    楼主 2014-11-14 14:45:4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1-14 14:46 编辑

    009---世界童话名著
        有些孩子,阅读很偏,常见的有偏公主书、偏动物小说、偏童话、偏恐龙。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动物小说从孩子的生活中,彻底清除出去。要妈妈有决心,舍得,过上一个星期,孩子的口味,就回归正常了。常见的问题是:妈妈下不了狠心,总是想留下几本精品。这么干,孩子就脱离不了依赖。
    孩子的阅读,要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学兼顾,兼收并蓄,杂食,才健康,不要让孩子偏到某一门里面去。
        继续说些轻松的话题吧,欣赏书。
        上次呢,申爸推荐了五本书,其中的《世界童话名著》是一套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的。申爸呢,推荐的书,一般都是要等到孩子三年级以后,自主阅读了,才引导孩子去看的。有没有现在就能看的书呢?尽管不多,还是有。这套书呢,就是从五岁一直到小学阶段,孩子都可以看的书,是一套连环画,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套书。







        关于童话,这套书源起,妈妈们可以看叶君健和蔡若宏写的序言。申爸扫描下来,大家应该在图片里,看得清楚的。









    整套书一共八册,总目录在这里:






        考虑到现在这套书,只能在孔夫子上淘旧书,一整套,还是相当地贵的,有了总目录,爸爸妈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册来买。
        我们看,这个事情:什么书是好书呢?
        妈妈们去买来一本200-100的书,翻看,你会看到,那个书,一翻开是扉页,扉页完了忙不迭地就目录;目录完了,就正文。一篇序言也没有;编纂者的话,也没有。
    什么是编纂者的话呢?这是商务印书馆著名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说明:



        这个呢,就是编纂者的话。这些话,大致是说,编印这书的目的、宗旨、使命等等。
    没序没跋,啥都没有的书,就不要挑来给孩子看了,不太可能好。好的书都看不过来,不必在垃圾堆里去翻捡了。你看它这个书啊...有很多细节,很多时候,没有人注意,但反应品质。


  • yzhang4

    楼主 2014-11-14 15:02:01 使用道具

        拿到这套《世界童话名著》的妈妈,你回到家,随便找出来一本书,在随便哪一页,你把它打开来,然后,往书桌上一放,你会发现,这书能够翻着“放住”。不信,你回家去试试。你现在桌面上就有书...一般是这样的....你打开,随便翻到一页,你往桌面上放放看,看能不能“放住”,放不住!现在很少有能“放住”的书了。你一松手,书自己就合上了。这套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书,本本都能“放住”。买了这书的妈妈,回去试试看。
    这是一些和这书有关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书本身。我们先来看版权页:



        这是第一辑下册上的版权页:1988年12月1版,印数:40500,定价:8.90元。大家注意封面画的画家。封面画是励国仪画的,对吧?
        跟着申爸爬高楼的妈妈,对励国仪有印象吗?对,就是那个设计《少年时》封面的画家,这是位大家。申爸呢,以前也不知道她,就是《少年时》封面上那个羞涩喜悦穿着大红戏服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打动人心的形象,申爸才去百度“励国仪”这个人的。这个人画得,好。真好。这是第四辑上册中《红鬼的眼泪》里面的一幅,妈妈们仔细看看这幅画:



        这是一个日本故事,你一看,就知道是日本风格的,但是,励国仪用她擅长的装饰风格,来套日本风格,就变成了这幅有独特味道的画。当然,整套书,十好几位作者呢,不是每一位都画到励国仪这个水准。不过,到不了这个水准,从整体上看,整套书的绘画,也是相当不错的,连环画中的佼佼者。
        其实呢,确实有好多好的连环画...小人书...的,申爸没法推荐,前些年,已经有过几轮连环画的收藏热了,孔网上那些好一些的小人书,早被推到天价去了,现在,买不着。
        重版再印的呢?他们没有留意到纸张的问题,把一个内敛大方的连环画,印得满身散发着暴发户的气味....其实,也许,那些重新印刷连环画经典的人,本身就是些满身铜臭气的暴发户,也说不定,什么人印什么书。
        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一直再版,品质一直相当地不差。这真是个奇迹。旧书呢?六四开班的好的连环画,价格已经上天了,像《世界童话名著》这样的三十二开本的连环画精品,那些投机者暂时还没有顾及到,爸爸妈妈们还能用合理的价格,空网上淘到这套好书。连环画,适合于十岁以下所有的小孩子看。
        我们再继续欣赏这套连环画的装帧:第二辑封面:




    这辑里估计包含《木偶奇遇记》,励国仪画了一个长鼻子木偶在封面上么...封底:




    版权:




    这是第一辑下册上的版权页:1988年12月1版,印数:40500,定价:9.00元。
    第二辑下册的封面:






    第二辑下册封面两个小孩儿的面容,画得差点儿意思。太普通,没想法的画。其它还好。
    第三辑上 封面:






    这个豌豆国王设计得太赞了!
    第三辑下 封底:






    1988年12月1版,印数:40500,定价:8.75元。
    第四辑上册 封面:






    只能发到这儿了。第四辑下册不知道被大申拿到哪儿去了,一时找不着,等找到了,再补图吧。太漂亮了,这套连环画!
    其实呢,那时候,申爸一直想给大申找一套艺术水准,内容俱佳的连环画,给大申讲。这是在丁丁历险记之前,一直找不到,这个《世界童话名著》,是申爸上了孔夫子以后,偶然间发现的,发现了,买来,给大申。大申可倒好:坐在沙发上就翻,一本接着一本翻。就那么几个字,翻了不到两个小时,告诉申爸说:看完了。呜呼...这个,没辙。

  • yzhang4

    楼主 2014-11-14 15:04:0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1-14 15:05 编辑

    009-三本词典

         妈妈们要新书单,申爸推荐三本书,感兴趣的妈妈去买。这几本书很奇怪,都是些词典类的书。
    第一本是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第二本是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这两本是常销书,都能买到新书。不过,孔夫子上有非常便宜,几块钱的非常好的早期版本。尤其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早期商务印书馆的经典精装,非常漂亮,并且,好像孔夫子上,加上运费,也比新书的五折要便宜。
    这第三本书呢,就是陆志韦当年项目的成果《北京话单音词词汇》: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5317k4eack8bddk5355k97f3k8bcdk8bcdk6c47/
    这是本老书哈,繁体的,先后有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两版,有兴趣的妈妈,可以去买来。
    这三本词典,买来干嘛啊?这个用处很大。穷全国这么多年来的出版物,集中采集生动准确的北京话/普通话句子的出版物,就这么三本
    再多,真的没有了。
    这三本书中,陆志韦的那本和吕叔湘的那本,里面有很多话,说得好极了!
    申爸举几个例子给你:
    --袜子小点儿无所谓,鞋小了可不行。
    --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心里便打开了鼓。
    --有话好好说,老嚷嚷干嘛!
    --我说有家,其实我家里就我一个人。
    --你去得不是时候。
    --这一来我们都去了一层顾虑。
    --把手放下,别老举着。
    --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跑了房子,再跑设备。
    --我最不会动脑子。
    --这衣服不能再瘦了,再瘦就没法穿了。
        有些话儿,大家在别的语言区里,日常是不那么说的...或者,根本就没听到过这样说:“跑了房子,再跑设备。”这什么意思啊?可是,你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比如说,有人正在筹备一座工厂,他要厂房设备一项一项地落实,他就这么说“跑了房子,再跑设备。”
        这里边呢,有一个十分有趣儿的现象:大家日常都不这么说话....很多说法,也是第一次听说,可是,你一看这些话儿,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很生动。这个解析过程,或者听懂这些话的过程,肯定和人的认知和智力的建构,有关系。
        嗯...申爸呢,打算从这几本书里,挑生动的句子出来,完了呢,用来启发孩子们的智力。

  • 蘅芷清芬

    2014-11-20 01:06:20 使用道具

    找到组织了
  • 莫莫妈

    2014-11-20 23:29:02 使用道具

    留个爪慢慢看
  • ertao

    2014-11-21 05:26:23 使用道具

    达人,很好的推荐
  • yzhang4

    楼主 2014-12-3 09:29: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2-3 09:32 编辑

                  010-关于《可怕的科学》


    嗯...申爸发现,不止一位妈妈,想买《可怕的科学》的时候,在那儿嘀咕:这么多,孩子能看完吗?
    要知道,故事之于孩子,犹如木头之于白蚁,多多益善。多少木头,你放在那儿,白蚁在不知不觉之间,都给你啃光了。
    故事呢?对于一年级这个年龄的孩子,也一样。一个孩子,一年能听多少故事呢?大家去看高楼里,骆妈一年来的统计,就知道了。
    听完了一年的故事之后,孩子会变得怎样呢?同样看骆妈的帖子。骆在文史方面的兴趣,大家在帖子里,都看得到。
    那么,书籍呢?孩子在识字量足够之后,都有一个阅读敏感期,在那个时期,书籍就变成了木头。
    百来本《可怕的科学》算什么?孩子那么三两年的时间,十个可怕的科学那么多的书,都给你啃完了。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孩子要伴听!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进入伴听状态了,你赶上机会,就去搬吧,把一整套可怕的科学,都搬回来,把一整套小学语文课本,都搬回来。孩子一两个月,就都给你啃完了。
    不要因为妈妈自己看不了那么多的书,就觉得孩子不能。孩子要不能青出于蓝,那不就完蛋了么...
    要是孩子还没有进入伴听状态呢?去西祠胡同花果山教育论坛的伴听贴里开个育儿手记。楠楠都能进入伴随聆听的状态,别的孩子,一定都能,不用嘀咕这件事情。
    当然,能的前提是:妈妈要有计划,要思考...也就是,要记录,要设想,要写。
    嗯....可怕的科学是好书,得机会,一定要趸在手里,以备哪一天,孩子进入阅读敏感期了,手头马上就有可看的书。不用管“那些书太多了”的顾虑。那点儿书,哪里多?实在太少,不够孩子看的。
    要在八年级就考进北大,没有点儿特殊的什么地方,哪里可能?这群孩子,就这点儿特殊:那么多的可怕的科学,其实很少,根本不够看的。


    几点:
    一、还没有上学的宝宝,年龄又过了5.5岁,爸爸妈妈抓紧时间,多给孩子伴听一些。等孩子上了学,客观上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听了。比如骆,他接下来,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不能一直都听的;
    二、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倾向,体现在给孩子伴听的资料里面。骆在文史哲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兴趣倾向。我们不能说,骆的这种兴趣倾向,是这一年的伴听资料决定的。但是,和这一年里听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关系。
    三、随着时间的推移,申爸期望看到更多孩子的“一周年伴随聆听统计”。尤其是那些刚刚开始聆听的宝宝,爸爸妈妈有很好的机会,来记录孩子的聆听情况;
    四、像骆妈这样,详细的聆听记录,是未来建构孩子大图景思维的基础资料......而这个大图景,和一个人一生的气度、格局,又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是关键....在未来,六七年之后,当爸爸妈妈开始着手建筑孩子的大图景的时候,没有详细的当初伴听的资料记载,会相当地困难....至少,很容易走偏。
    五、爸爸妈妈们最好到花果山教育论坛的伴听贴里建个楼去写手记。写手记,便于记录和将来总结。

  • yzhang4

    楼主 2014-12-3 09:47:0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2-3 10:03 编辑

    011-小逻辑


    好,歇冬。大家看书,说书!

    艺术呢,它自己是会说话的:它怎么好,它自己就会告诉你。
    这个抢书呢,无非就是玩玩儿而已。不过,抢了这段时间的书,确实把一些好书,很有艺术品位的书,带到了很多麻麻身边。不管抢书这件事情,麻麻们怎么看,但是,抢到的书,这两个月来,已经给麻麻们的审美,至少是对书的审美,带来了变化。有些妈妈,可能还是不小的变化。

    那种变化呢...是需要有一个好玩儿的过程的,没有那个过程,一点儿也不习惯的书,是不会来到身边的...申爸曾经,不但随手发过书单...有好几十本呢...还品题过。不过呢,那好几十本书,现在还都在孔网趴着呢。嗯,不同的是那个过程。

    其实,老这么抢书,可不好。不过呢,不抢,好玩儿一段时间,书也不能从孔网里走出来。等过段时间,申爸不在花果山抢书了....到一年级群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要让更多的有书香的书,到孩子的妈妈身边,妈妈们对真正的好书有感觉了,那目的就达到了。不能再抢了。


    对啊....书抢了一大堆了,大家很少交流呢!看看手上的书,交流交流,比什么都强。


    不止是小河喜欢上旧书....基本上,这里所有的妈妈都会喜欢上旧书的。不过,这里的旧书不是指随便一本书,放旧了,长老人斑了,就是旧书。他特指那些大方沉稳,气度不凡,久尔弥香的书。
    书呢,对它的感觉,是很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书的内容、新旧程度、装帧设计、色彩搭配、字体字号、放在手里的手感....很多很多因素的。

    申爸推荐的那些书,对于孩子智力的建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可惜,孔夫子上就那么几十本,根本不够用。申爸的意思呢,是希望妈妈们每个人都能够拿到几本....反正, 旧书便宜的很...然后呢,借着说书的光儿,能够体会到:那些书,到底哪里好!
    这个书是很重要的东西...可不止是书的内容。书的气息风格艺术水准,对于孩子将来习惯哪种类型的书,喜欢哪种类型的书,哪种知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所有这些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未来的一两年透过荐书活动,申爸希望相当一部分的妈妈,能够体会喜欢那些散发着书香的书...进而,才能众筹。只有众筹,才能解决所有孩子的的学习资料的问题。

    呃....申爸目前推荐的书呢,绝大多数都是为大孩子看的...至少像大申这么大看,才行。小孩子看的书,推荐得很少。这个原因很简单:申爸呢,知道孔夫子,还是薄荷介绍的。当初,在孔夫子上买了一套薄荷推荐的《世界寓言名著》连环画。
    在此之前呢,申爸根本不知道哪里去找旧书...除了去国家图书馆复印...
    两年前,大申已经三年级了。所以,申爸没有在孔夫子上留意,对于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哪些书好些。手上也没有书单。申爸希望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

    有妈妈问:您觉得大申最终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您就认为他的建构成了呢?
    妈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惜,很难回答。申爸举个例子吧。
    大申现在正在学分数除法,上了一次课,还没有讲到解决问题。昨天呢,大申做卷子。做卷子呢,遇到一道题,是这样的:某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8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24天完成。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这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小学的最基本的题型之一。大申没学过。自己琢磨了半天,想不出来,就来找申爸。申爸还是老规矩:读题。大申就读题。读完了,申爸问:“甲单独做,每天完成整个工作的几分之几?”大申答:“八分之一。”申爸又问:“那乙单独做,每天完成整个工作的几分之几呢?”大申答:“二十四分之一。”申爸继续问:“两个人一块儿做,每天完成几分之几....”还没说完,大申就:“哦...我知道了!”跑回去把题做完了。
    一种题型,他没遇到过,想了,不会做。申爸呢?不用给他讲...背景什么的,都不用。只需要在关键点上点一下...然后,大申就:“哦...我知道了!”
    所有的数学题,莫不如此。很多时候,他跑到申爸这里,自己读一遍题,读完了,就:“哦...我知道了!”
    接着说哈,这个。其实呢,大申的这个“哦...我知道了”的背后,暗含这非常多的内容....就这个例子而言,申爸只要在关键的地方点一下,大申要是能做到“哦...我知道了”,那意味着,他已经从各个角度,自己认真琢磨了这个题。

    它这个小学的数学题型啊,你到历史上去看,它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小学数学,很多很多题型啊...什么相遇问题、追及问、鸡兔同笼问题、盈不足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呢,每一种,在人类的思维发展史上,都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慢慢形成的,莫不如此。这些问题,可不是从一本《小学数学题解》里面的出来的。
    每个问题呢,从人类中有人隐隐约约觉察到有这样的问题、有人把这种觉察表述出来,记录下来;有人给出通用的解法,再到有人总结出一整类的问题....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往往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最后,才成型。它是经过了非常非常多的聪明的人,点点滴滴的智力贡献,慢慢形成的。这就是历史。事物实在历史中形成的。
    一个孩子呢?他不知道这些历史。他呢?比如说大申,他第一次接触到工程问题,就是在这张卷子上。他接触到了呢,自己就那儿瞎捉摸:你想让一个十岁的孩子,一下子走完人类几百年积累的路程,那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孩子,在第一次接触到一类典型题目的时候,他是不太可能“原创”地发现这个问题的解法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们让我记住了很多答案,可我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大家看,如果一个孩子,他是“可启发的”,就是说,你只要在关键点上,稍微一起发他,囫囵个,他自己就“通了”,这一定意味着:这个孩子清楚地知道,“问题是什么”。他唯一不知道的,不过就是“答案是什么”而已!
    这孩子的情况,和那句话里面所说的情形,正好相反。考虑到,那些题型,即便是小学数学的题型,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也是经过了人们长期的思考,最终才找到答案的。
    这样的话,你给一个可启发孩子一点关键的提示,他自己就“我全知道啦”。这是个不坏的结果。
    这里面蕴含了某种特殊的东西...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去琢磨的能力。当然,不一定能琢磨出答案来。
    大申呢,忽然和申爸提出来,要看Holy Bible。啊?《圣经》啊?Why?大申不肯说。反正就是要。申爸回头转念一想,圣经就圣经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坏书。就在淘宝上淘了本《圣经》。
    这个圣经吧,申爸也没看过。第一次看。一看呢,才发现,原来“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 是耶稣说的。这话吧,意思是说,你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前人一定也发现了,并且,很可能,前人已经解决了,有答案了。
    那...我们自己遇到新问题,怎么办?去找答案。这是最省劲儿的法子。对于成人而言,如此。对于孩子呢?假如,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发现的,接下来,作为我们成人,期望孩子按照不同的方式去做,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当然,也就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一种思路呢,就是:管它怎么着弄会的,反正孩子会答题了,就行了。
    另一种思路呢?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琢磨,自己去弄会。这个探索和琢磨的过程,是最重要的!
    哪一种好?这很难说,看大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线索,先不往下引申了。申爸要说的是,上述不管哪种教育思路,孩子那边呢?他都必须“理解问题是什么”,这最困难!
    从本质上说....大家自己去体会体会....任何外力都不能让一个不能理解问题是什么的孩子,“理解问题是什么”!你若是不相信这句话,就把这道题,拿到你家一年级宝宝那里去,给宝宝,你给他解释,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不可能成功!大家回家试试看。
    这种“在本质上对问题的理解”,是孩子建构起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关键年龄的伴听。一旦孩子获得了这种理解能力,那他的“可启发性”就特别好。
    期中考试考完了,大申的语文得了77分。完了吧,自己跟申爸说,看拼音写生字错了几个几个,古诗里面,丢了几分;阅读理解,丢了几分。完了吧,很高想,说作文40分,自己得了32分。很高兴。申爸问,那8分是怎么丢的?大申不好意思地说,错了好几个字。写字就扣了4分。
    申爸就跟大申说:明天,你仔细看看,你因为字老写错,给扣了多少分。大申张嘴就说:“光写字,就丢了14分。”申爸说:“啊?你咋搞的啊?写字就丢了14分!你想想,这14分要是得到了,你不就91分了么?”大申说:“老写错,老写错。”申爸说:“嗯,那好吧。你说说,你怎么把那些字学会?不就是那几个字么,都摆在那儿,还不容易。”大申就说:“那我把读读写写都复习一遍吧。”
    于是,回到家,把以前的八本语文书,都翻出来。申爸让他自己算算,一天得复习几课的生字,到期末考试,才能都复习完。大申算了算,说一天得复习四课。四课就四课吧。大申就开始每天复习。他自己用Nano录音,录完音,自己听写。
    申爸老是怀疑,他没有认真复习。原因是:太快了。说好了去复习,没五分钟,就从书房出来,说复习完了。申爸去看,发现,也都写了。写得也差不多对。
    昨天,申爸终于发现,大申为什么那么快了。大申坐下来,拿起Nano,照着生词表,就开读。机关枪一样,一口气读下去。不到两分钟,就读完了。
    读完了,开始写。这下子,太让人震惊了!
    大申怎么写啊?他拿着Nano,一次听上几十秒钟,然后呢,把Nano一扔,提起笔,就写。他读得快啊...听那几十秒钟,估计得有十好几个词汇。关键是,大申写的时候,他还记得是哪些词。
    大申在书房自己听写,申爸拿秒表给他记录,是这样的,最后:
    前边没有记录.........
    写:1分28秒
    听:26秒
    写:3分16秒
    听:19秒
    写:7分59秒
    听:52秒
    写:1分14秒
    申爸掐表的时候,大申已经听写了一会儿了,刚开始,写了上次听的,1分28秒。然后,听了26秒,一口气写了3分16秒。最神的是听完那19秒。他不是写了7分59秒吗?
    当时的情况是:斯芬克斯(大申猫咪)爬到了大申的写字台上,硬要往大申的本子上趴。大申轰它,它不走。大申只好站起来,抱起斯芬克斯,把它送到卧室,申妈那里去。娘儿两个说了几句话。大申回来,顺路还去卫生家上了趟厕所。上完厕所,自己跑到厨房又喝了口水。回来,坐在写字台前,提起笔,又接着写。
    本来,申爸以为,大申会去拿Nano,倒带会去重新听一遍,再写。人家老人家,没有,提起笔就写,就跟刚才没有那四五分钟的中断打扰一模一样。
    最后,听了快一分钟了,把剩下的全听完了。52秒。然后,用了1分14秒,把剩下的全写完,出来跟申爸说:“写完啦!我要休息会儿!”
    申爸过去,把他写的和语文书核对。中间丢了两个词。剩下的,生词的次序都没错。
    吓死申爸了。怪不得每天他四课听写,都那么快就写完了。
    申爸要说的,主要倒不在于大申的记忆力本身。主要是想说,你放开他,让他自己学习,有失,当然也有得。失呢,你不管他,他的字确实写错很多。
    嗯...申爸也不知道。反正,从四年级一开始,大申每天就再也不用申爸听写了。他自己录音,自己放,自己听写。刚开始的时候,申爸记得很清楚...也有当时的录音作证....大申是读一个词,自己估算着,要是写的话,得多长时间能写完,再读下一个词。反正挺费劲的。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越读越快,写的时候跟不上。自己就起急,把录音删了,重新再读。
    后来,申爸留意过,他一口气地读,不间断。申爸问他,你不留出时间写了?大申回答说,我暂停。他是听一个词,就暂停,等写完了,再继续放。这暂停,就有进步,读的时候,不用那么小心谨慎了。也省时间。
    大申呢?反正就是琢磨,怎么省事儿,怎么快,就怎么来。后来,申爸就没关心大申到底怎么自己听写了。一直到这一次,才发现进步:这小子是一次记住一长串儿的词,然后,集中精力,一口气儿把它们都写出来。
    这一次记住一长串的词,估计也是自己摸索摸索,摸索出来的法子。不怪那么痛快就去把“学过的生字都复习一遍”。这个四课的生字,他自己六七分钟就弄完了,也不是什么负担。这个复习生字,连带把记忆力也训练了。挺好。
    嗯。记忆力呢,确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 yzhang4

    楼主 2014-12-3 10:02: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5-1-7 09:25 编辑

    011——小逻辑(续)


        话说,前天下午....昨天写的时候,还是说“昨天”呢....爷儿两个去看电影了。是叫《星际旅行》吧?原名好像叫intersatellite...咋搞的,好像没一个名儿是准的。不管了,反正就是它吧。
        大申非要去看。申爸说,申妈陪着去;申妈说,申爸陪着去。愿意呢?这个大申看的大片,每一个好看的...也不尽然,那年的那个丁丁历险记不错。真的就那一个不错....电影院里吵得人脑瓜仁都疼。
    好,最后,申爸犟不过申妈,只要带大申去看。诶,不过,这次赚到了。这个片子,真的不错。尤其是音乐,超赞。片子本身也不错。
        看完电影儿吃晚饭,爷儿两个骑车往家走。申爸问大申,大申说:没怎么懂。你看懂了吗?
    申爸就跟大申说:这里面的关键吧,就是库珀为了救那个女的,自己掉进黑洞里面去了之后。他说的一句关键的话是:引力可以折返时间。
        他掉黑洞里去了,引力无穷大,他就折回到墨菲小时候去了。墨菲感觉到的ghost,就是从五维空间折返回来的库珀。
        大申这下明白了,就问黑洞引力无穷大,为什么那个女的的飞船还能飞出来。
    申爸说,不是说了么,弹弓效应...申爸忽然想起来:“你知道黑洞是怎么产生的吗?”
    大申说:“知道哇。恒星烧完了,就膨胀,成了红巨星;红巨星再烧,就塌了。完了,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变成白矮星,一条路是变成黑洞。”
       申爸就问:“你知道什么原因,决定一个红巨星变成超新星还是白矮星吗?”
    大申不知道。
       申爸就给他解释:“这个恒星,热核反应,聚变。把里面的氢都变成氦什么的原子核。它在恒星里面发生反应,能量放不出来,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力,从里面往外憋,撑着恒星,不让它塌了。”
       “恒星年龄大了,里面的聚变材料慢慢儿耗尽了,就没那么多能量产生出来。于是,引力就大过从里面往外憋的力,恒星就开始塌陷。”
        “恒星的年龄越来越大,能量就越来越少,引力就越来越大。恒星就越缩越小”。
        “你知道,原子是原子核和围绕在原子核外面转的电子组成的,对吧?其实呢,原子的质量,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里面的。原子里面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儿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核有多大呢?原子的直径是原子核的万倍。球的体积是4/3πr的三次方。也就是原子的体积是原子核的一万亿倍。原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空荡荡地巨大地盘,都给没有质量的电子撑着。原子核聚集了全部的质量,可是龟缩在一万亿分之一的空间里。”
       “现在,恒星继续收缩。缩啊缩啊,一直缩到恒星上的所有的原子,一个挨着一个,紧紧地排列在一起的程度,要是继续缩,会怎么样?”
       “原子就给压碎了。这个时候,恒星上的原子很凄惨。原子里的电子都被压到原子核里面去了。”
       “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对吧?电子和质子给紧紧地压在一起,电荷就中和了,变成了同样质量但没有电荷的中子。这就是中子星。”
        大申对自己变成中子星,有多小,不怎么感兴趣。可是,一件事情,吸引了大申,大感兴趣地问:“要是你站在中子星上面,你会感觉怎么样?”
        申爸说:“你站不到中子星上面。不等你站到中子星上面...你距离很远很远的时候,你就被拉碎了...再近的话,不止是被来碎了,你身体里的原子,都被拉碎了。那就没你了”。
        “你想想,中子星该有多重啊!想你这么大的一个人,要是变成中子星的话...缩小到一万亿分之一....你就看不见了...”
        大申不管这个,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会被拉碎了。
        “潮汐效应啊,”申爸说。快到家了,申爸就跟大申说:“这里面,还有好多好多问题呢!比如说,同样是中子星,为什么有的会暴发,变黑洞,有的不能;你为什么会被拉碎了...这样吧,我找本书,给你看。你看了,自己就都明白了”。
        大申大感兴趣,于是,进了家门,申爸就从书架上抽本书,大申一边脱袜子一边看了起来。
        都快九点半了,大申还沙发上看呢。申爸问:“你明天还上不上学啦?赶紧睡觉。”
        第二天早上,上学路上,申爸问大申:“昨天那本书,你看完了吗?”大申说:“还有几页就看完了。”
        申爸说:“那你明白为什么有些会变黑洞,有些不变;明白什么是潮汐效应了吗?”
        大申点点头,明白了。
        申爸继续试探大申:“你全明白了。星际穿越,彻底看懂了,对吧?这下,你到学校,可以和Tommy他们有的牛吹了吧?”
        大申见被猜中了心事,就不自然地调转话题:“老爸,你自行车链子该上点儿油了。嘎吱嘎吱老响....”

         话说,这个大申。他看完了星际穿越,完了呢,就把黑洞给看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星际穿越》,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完了呢,去找和这件事相关的书来看。妈妈们怀孕了,自然就找育儿的书来看,这有什么稀奇吗?不都这样吗?我们成人呢,都这样,自己就觉着,也应该是这样。
        可是呢,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可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就找相关的书来读,我们说,这种现象,叫做主题相关。孩子刚开始读书,决定他下一本看什么的,根本就不是主题相关
    三年前,那个828号,当申爸一发现,大申进入了自主阅读状态。很快想到的就是:给孩子读什么。怎么引导孩子的阅读。如果说,聆听重要,那么,阅读即便不比聆听重要,也同样重要。
        申爸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既然大申在读《哈利·波特》第一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那自然,接下来,大申应该读第二部,《哈利·波特和密室》。于是,申爸一口气把7本哈利都买来。大申呢?确实也都读了。这个初次的成功,让申爸潜意识里面,信心大增。其实,是增加了什么信心呢?
       我们看。一般来讲,一套书,一个系列的书,孩子看完第一部,和喜欢。那自然,孩子接下来要看第二部。可是,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一个很重要但容易为人忽略的事情:这一套书,是主题相关的!申爸当时,潜意识里面,一定就是抓住了这个事情。于是,申爸开始试图引导大申,去看一个主题的书。
       说句实在话:这件事情,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成功。这个孩子,他选择看的书,很奇怪啊!真的是奇怪。猜不出他是根据什么原则,挑选书来看的。
        读完哈利·波特之后,申爸打算引导大申读历史题材,中国历史题材的书,于是,就是《中国历史故事集》,还买了一整套《吴姐姐讲中国历史》。无论怎么引导,大申都不感兴趣,你让他看,他就看。他看得不是快么...坐在那儿,一会儿就给看半本。
         看完了半本呢,把书放下,去干别的。干完了,再回来,就再也不看那本半截的书了。大申会抓起一本丁丁看,或者抓起一本可怕的科学看...总之,是不再看原来那么历史故事。
        男孩子呢,都喜欢打仗的,二战啊。大申喜欢二战,那申爸就给大申找来一整套二战的书。什么叫一整套?就是从“浅”到“深”,都是二战主题的书,好几十本。申爸发现,大申对于图文并茂的,那些有着照片的垃圾书,特别感兴趣。当这些书看完了...比如,珊瑚岛海战。珊瑚岛海战,有照片的看完了,给一本珊瑚岛海战揭秘。里面全是字,没有图,大申看看,就不再看了。
        申爸百思不得其解:这什么情况啊,这是?你从哪个角度来讲,大申都不应该对那本珊瑚岛海战揭秘不感兴趣:刚刚看完带图的珊瑚岛海战,对这个主题,新鲜热乎;大申不是不能读全部是文字,没有一张图的书啊?刚刚读完了286万字的哈利波特呢,那里面就一幅图都没有....可是,大申就是坚决地不看珊瑚岛海战揭秘,怎么给都不看。
        另一方面呢,大申喜欢可怕的科学。那个可怕的科学,同风格的有可怕的历史。那个题材,也是历史,大申就喜欢看。给中国历史故事集,大申就不看!
        我们再看:那个可怕的....系列,里面有地理题材、有历史题材、有物理题材、有化学题材、有数学题材.....不管什么题材,只要是可怕的....风格,大申就喜欢得不得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没完没了地看。
    孩子的这个挑书...怕不是对某种风格感兴趣吧?申爸呢,那边不死心,一个主题接着一个主题地聚书,到大申那里去实验,没一个成功。
        大申呢?他那边,自己找到了喜欢看的书:少年科学画报。大申能够自主阅读了,那个丁丁历险记啊,那个看啊,没完没了地看,申爸就把丁丁历险记藏了起来,一本也没有了。
    就在这个时候,大申开始看少年科学画报,昏天黑地地看。大申现在看星际穿越的时候,对黑洞的知识,就是从少年科学画报里面看来的。
        它那个杂志,是杂志的风格:里面都是一篇一篇的,每篇的绘画,风格都不一样。申爸在旁边观察,大申看哪些文章。大申呢,看少年科学画报,也不是从头到尾每篇都看,他挑着看。申爸就观察,大申感兴趣看哪些文章,把哪些文章跳过去不看。等大申一本看完了,申爸把那本杂志拿过来,仔细琢磨,大申认真看的,还有跳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当时呢,申爸什么都没琢磨出来。
        现在,回过头看,十分清楚了:大申喜欢看和丁丁历险记、可怕的科学相同绘画风格的文章,不一样的,尤其是差得远的,全都直接翻过,不看。孩子对风格感兴趣,而不关注主题!这真是匪夷所思。妈妈们想象一下:当初,你读言情小说的时候,忽然来一本琼瑶风的育儿书,你能看下去吗?根本不可想象。
    可是,换了孩子,他就是这样的!他要是喜欢琼瑶风,只要是琼瑶风就行,他管它内容是讲三角恋爱还是养育孩子....全一样,高高兴兴地看!我的天哪:这就是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自己选书的规则。他只关注风格,不管内容。风格是外在的表象,内容才是实质。他不管实质不实质,他只要表象!
        这于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啊?申爸当初,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想要找,孩子挑书的规则是什么呢?关系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在自主阅读阶段,我们找到了孩子挑书的内在规则,就等于孩子教育好了!
    购书群里呢,妈妈们在抱怨:申爸为啥不多推荐些新书?为什么呢?这个新书和旧书,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现在三联也有语文常谈,好买,申爸不推荐,非得推荐这本旧书: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8bedk6587k5e38k8c08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是为什么呢?
        妈妈们要想清楚的问题的是:孩子小,他重形式,不重内容。刚才说过了,孩子会长大啊,有一天,他会重内容....可是,妈妈们想过没有:即便是长大了,孩子还是有形式依赖的!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申爸呢,要的就是这个一直延续下来的形式依赖!
    我们从后往前看哈。你说,这个书:


        它读的人为什么那么少啊?尽管,咱们这里,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可是,也不会有几个人,认为这书不是好书,对吧?这种好书,为什么读的人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申爸吧,那时候在李网,听泓泓妈说,高中课本上课文选的书,拿给孩子们,孩子们都不看。你指定了书,孩子都不喜欢。后来呢,申爸遇到大申班的家长,高中的语文老师,就去请教,是不是这样一回事。萌萌妈妈说得斩钉截铁:我们老师认为好的书,学生们都不看。不喜欢看!好的书,推荐给一个班,回头有一个孩子看了,就是好班了!
       就这本《小逻辑》,申爸笃定:孩子长到了14岁的时候,他一定能够看懂。注意,这个“看懂”是咱们成人通常意义下的“看懂”,不是天书孩子的那种“懂”。他不但能看懂,他还会非常非常喜欢看....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当初大申看 丁丁历险记 的程度。喜欢到很多妈妈通宵爬申爸李网的高楼的程度。
    为什么呢?因为这本小逻辑里面讲的内容,恰好和14岁的孩子...初中二年级....思维发展相契合的。它们共振,合拍。
        通宵爬申爸高楼的妈妈,为什么呢?那时候,申爸起床不是早么?起来打开李网一看,吓一跳:“发表于1分钟之前”。申爸有点儿穿越的感觉,你知道么:这是昨晚一宿没睡,还是起得比申爸早?妈妈竟然那么早,还发帖。其实,应该说“那么晚”,还在发帖。通宵地爬,原因很简单:申爸说的东西,得到了深深的共鸣,共振了。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说的东西,和一个正常的14岁孩子的思维,是天然共鸣的。
        任何怀疑这一点的妈妈,你不用怀疑:你等到你家宝宝长到14岁,你去看。
        可是...天然共鸣的东西,为什么孩子不看呢?嗯....这是一个问题.....
    大家去看一眼李网的高楼。在撘楼之初,有一些妈妈在回帖...不知大家留意了没有:那些最早进到申爸高楼里回帖的,后来,都消失不见了....大家去看看...是不是这样。
        那些消失不见的妈妈里面,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当申爸讲到关键的核心的内容的时候,她们再去看帖,她们产生了和别一个人读《小逻辑》一样的感觉:看不懂,不喜欢。
        这种看不懂,在初期,因为帖子的赋格式写法,遭到很多妈妈的抱怨。申爸呢,帖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线索....你不要以为申爸的线索多。你要是耐心去看小逻辑,你就会惊叹:黑格尔真实编织的世界第一!他那书里面的线索,多得令人头晕眼花。
        现在,问题是....那些看不懂的妈妈,她们到底感觉到了什么...

        申爸呢,教育大申。教育大申,申爸的思路很独特:申爸并不打算把宝押在“自己教”这个事情上面。即便申爸使出浑身解数,不过是把大申教出申爸这个水平来。谈不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申爸琢磨的是:怎么让大申自己学习。具体点儿说呢,就是等到了岁数,怎么才能让大申自己喜欢去看小逻辑这样的书。
        他这个孩子吧,到了岁数,高中,凡是有价值的、老师认为该看的书,都不喜欢看。申爸只要设法把这件事情扭转过来,就成功了。
        你看啊,商务印书馆的书,中华书局的书,人民出版社的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书...你等孩子到了能读它们的年龄,有几个孩子孜孜不倦地喜欢读的?你去观察。没有几个。
        申爸呢,一直就琢磨着,怎么样才能让大申到了14岁,一方面,喜欢看科幻武侠言情...14岁的孩子,自然喜欢看这些,这没什么可说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超喜欢看商务印书馆,超喜欢看中华书局,超喜欢看人民出版社,超喜欢看上海人民出版社....这就行了。
        拿到小逻辑的妈妈,你仔细看看那书....那书呢,和街上流行的书,区别在哪里呢?区别无非在这三个方面:1、风格;2、语言;3、内容。
        这三个方面,那个小逻辑,和我们日常看到的书,完全不一样。你翻开小逻辑,里面充满了你不熟悉的词汇。完了呢,你看他的那个语言。非常工整的主谓宾,主谓宾的句式。定语、状语,完完全全规规矩矩地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一点儿不类申爸写的这个东西...状语、定语随处乱放。好多句子,不是少主语,就缺宾语。它的那个句式上,缺少变化。读起来,不生动。刻刻板板的东西,都是。可是,它这个书,胜在哪里呢?不是胜在语言上,而是胜在内容上面。它讲什么的呀,这本书?
        我们都曾知道,都能觉察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理一以惯”的。每件事情后边,都隐隐约约存在着一个“道理”在那里。这个道理呢,不好明确地说出来,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这个道理呢,在不同的事情中隐约出来,感觉上去,它们都是一样的。这个,就是“理一以惯”。那么,这个道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就是在说这个事情。
    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小逻辑,无非就是在讲这个话题。“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14岁啊,孩子都自然地好奇于这个话题的。那个时候,孩子对这个话题的强烈的好奇心,除了爱情以外,无有可比肩者。
        谁都不用怀疑,孩子到了14岁,是不是到了“世界本质敏感期”。一定是的。原因呢,很简单:14岁那个时候是怎么回事,申爸自己完全记得,非常清楚了。其实,10岁以后,申爸就很清楚了。在教育上,于申爸而言,困难的在于10岁之前:10岁之前发生的事情,申爸完全不知道,无法通过内省得到些什么。10岁之后,申爸知道是怎么回事...跑不掉的。
        至于,怎么证明申爸说的是对的呢?没法儿证明。唯一的证明方式就是:你等这批孩子长到14,你去看,是不是这样。这就是说,在内容上,孩子到了14岁,他完全有能力胜任小逻辑的内容。没有几个人在14岁看小逻辑,我们要分析,这是为什么?你不管你是谁,要想读懂小逻辑,你一开头,你只能读。硬着头皮,硬读。要是想让孩子在14岁,能够自己体会到小逻辑里面说的,就是孩子自己正好奇想知道的,你就必须在孩子14岁之前,让孩子有本事“能硬读”。“一页一页地看呗,总能看完的。”
        嗯,申爸呢,到家乐福去买东西。每次去,最受罪的,就是家乐福的那个音乐。他们弄了一些很奇怪的歌儿,卖场里面放。你说,你放什么不好,非得放一些用假声挤出来声音,难听死了。每次,在家乐福,申爸只要一留意他们放的那个歌儿,就有种很强烈的反胃感。觉得自己的喉咙被掐着那样一种窒息感。家乐福呢,他们那个音乐,完全就是负责往卖场里放歌儿的人,依靠自己的喜好,五块钱一张买来的盘放的,放歌儿的人喜欢那个歌。申爸得承认,那个歌的旋律很流畅。旋律好听。可是,除了旋律,一无是处。他怎么会喜欢这种东西呢?还拿来宝贝地卖场里放?
        其实呢,歌曲,最重要的是要以人在自然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为要旨。这种自然的状态,会让人听了,感受到愉悦。然后呢,又唱旋律流畅的曲,那就是好歌儿了。你比如罗大佑的歌儿。他很多歌儿,声嘶力竭的,可是,是自然的声嘶力竭。
        负责放歌曲的那个人,他的审美,已经被“污染”了。从一开始就污染,一直污染到现在,把坏的当成好的。
        录音的妈妈们在抱怨,那个林汉达的大卫·考柏飞,有些句子,读起来太拗口,能不能改一下,改成顺口的话。宝妈和呈妈很赞的:坚决地回复,“不可以”!怎么写的,就要怎么读。其实呢,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在语言这个事情上,也是被污染的。自己都不觉得。把坏的当成好的。
        林汉达的那个书,你去仔细分析:每一句话,都是主谓宾,定语、状语,它们的位置,全都规规矩矩,该哪里就在哪里!不信,你打开《中国历史故事集》,你去分析!这才是标准,正规的汉语。我们说的,都不正规。我们的教育历程,就没有很好的“规范地说话,规范地写作”方面的内容。搞到今天,把黑的当成白的,坏的当成好的,把本来顺口的,当成拗口的。
        为什么要林汉达啊?他这个孩子,一开始,是无所谓污染的:他还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呢!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规范的、正确的汉语,非常重要。你给他规范的、正确的汉语,他听常了,习惯了,他听爸爸妈妈的话,怎么这么别扭:老是缺胳膊少腿儿的...爸爸妈妈说的汉语,不规范么。最规范的汉语是什么汉语啊?林汉达先生的书,贺麟先生翻译的《小逻辑》呀。
        现在呢,孩子小,5.5岁,6岁,7岁。你是没办法给孩子贺麟的。你可以给林汉达。林汉达的书,内容上契合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形式上呢?又规范又活泼。孩子熟悉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习惯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长到14岁,在形式上,才更加习惯贺麟。
        昨天呢,申爸说过了,这个形式呢,很重要:它决定了孩子到时候喜欢什么!你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那种用不规范语言写出来的烂书,长到了14岁,孩子已经被彻底污染掉了。再去读贺麟,他什么感觉?“这什么玩意儿啊,怎么这么拗口!”就这感觉。这感觉下面,能读小逻辑?见了鬼了。
    这个形式呢,就只这些吗?不,还差得远呢。大家看,这三本书:







    这是大申刚看完的《查理九世》。





    这是第二本,《灰色的恶魔》。


        这个呢,是那本小逻辑。我们呢,从感觉上看啊。你说,在形上和内在气质上,哪本书和第三本更类似?当然不是查理九世。是那本灰色的恶魔。
        妈妈们,需要知道。这个孩子呢,长到了8、9岁,他就对侦探、推理,特别地感兴趣。这种侦探推理悬疑甚至惊悚类的小说,是孩子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必要的东西。这是孩子发展内在的规律所决定的。你不能说那个不好,就彻底把那个和孩子隔绝开,你还是得给孩子。
        我们先说说那两本书:查理九世和灰色的恶魔。单就文字的内容而言,这两本书没什么不同:都是推理惊悚类的读物。给到孩子,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差异还是有的:灰色的恶魔里面的小说,都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查理九世的作者,那个雷欧幻像看的书。这个开先河的原创和仿作,那是有大差异的。但是,这个话题,留到以后再说。单就小说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推理惊悚而言,两者没有差异。于申爸呢?在这一点上,给哪个,都无所谓,哪个都行。这都是孩子正常成长的必需品。
        可是,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目标:孩子到14岁,自己喜欢看第三本书的话,那现在摆出来的来本书,那差异就大了!天差地别。差别来自两本书的艺术品位和美术观感上面:第一本哪里可以望第二本的项背?
        嗯...灰色的恶魔,是孩子九岁十岁的读物。孩子从九岁十岁,一直读同样风格,同样形式的书,那等他长到14岁,就更亲近小逻辑那样风格的书...一个孩子,在5-8岁,也读和灰色的恶魔同样风格的书,那等他长到九岁十岁,也就自然地喜欢灰色的恶魔那样风格的书;而对查理九世那样风格的书,不去碰。
        再往前呢?如果孩子从一岁,第一次接触书,就是第二本风格的书,那等孩子长到5-8岁,他就不会去碰....申爸所说的,200-100的那些垃圾书!为什么申爸一口咬定,那些200-100垃圾啊?
        在这里,垃圾是一个价值判断。凡价值判断呢,你总得有一个参照系统。说我认为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那才知道,什么样的是垃圾。
        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呢?在申爸的价值判断体系里面,第三本是有价值的。到了14岁,孩子能去读、喜欢去读第三本书,是申爸想要的事情。凡是和这个目标一致的,就是“好的”,“有价值的”;凡不一致的,就是烂货,垃圾。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小逻辑》那么重要?这个呢,是申爸在下边,2015年,着重要说的问题。
    现在呢,简单地来说,小逻辑黑洞宇宙塌缩....这些话题呢,和一些事情有关。什么事情呢?自信心、格局、大视野、创造性、胸襟....它和这些事情,有关。
        今年呢,剩下这些日子,申爸不打算触碰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说起来太困难。先扫清外围。怎么个扫清外围呢?先解决一个问题吧。什么问题呢?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先生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这个问题,在所有的核心问题中,相对来讲,最简单,最好讲清楚。

    首先呢,小逻辑是永远不可能有流行风格的...哦,也不能这样说。你比如说,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申爸就见到过流行书风格的,小逻辑没见到过。
    不过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卖得并不好:原来看这书的人,不买账;原来看流行读物的人,买回去,看不了。其实呢,那些出版社,你比如说少儿社的中国历史故事,他现在也还出新版,和旧的刘继卣版比起来,确实加入了流行元素,这其实就是出版社把那些书“流行化”的努力,但并不成功。那些新版的中国历史故事呢,喜欢买来给孩子读的,还是那些人...他并没有扩展新的客户群;并且,固定的客户群,比较起来,要是用刘继卣版,会更好。这个风格呢,说穿了,其实不止是一个包装,一件随时可以脱,可以穿的衣服而已,它其实是书的内容的一个完整组成部分。就是说,它的那个书,其内容,和老版的装帧风格,是一个整体,你把那个合身的衣服脱了,换上“潮”服,它们是对应不起来的。
    这个...怎么说呢?你比如说吧,大家留意过没:再大的博物馆,演出剧场,都有一些卖纪念品,书籍的店,对吧?你仔细观察那店里面卖的物品。真的很贵!一个Mark杯子,淘宝上10块钱两个,他那里卖99块一个。书呢?都是那种又厚又沉又贵的大书。以前呢,申爸也买不起,就想:他们卖那么贵,怎么会卖出去呢?一本书,要298元。到了当当上,就是卖八折,这本书也能省下60块呢!谁会在那儿买啊!
    可是呢,真的,大型博物馆,演出场所的礼品店,书店,经营额都非常大,有很可观的利润。以前呢,申爸买不起,不买,就好奇。后来呢,申爸买得起了,自己去买,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怎么回事呢?你比如说,梵蒂冈博物馆。它的那个博物馆馆藏册,好像有100来欧元,巨贵无比。当申爸进入博物馆的时候,还没参观,决计不买。1000多块,买本画册,有病啊?可是,他的那个博物馆,藏品真的是好。你去看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小教堂的天顶画。那真的是震撼诶。他就是那么一副画,静静地在那儿。你第一眼看到,心就“咯噔”一下,震撼的感觉。你看图片,是体会不到那种震撼的感觉的。



    西斯廷教堂墙壁上的壁画。内景是这样的:


    完了吧,看了一半的梵蒂冈博物馆,中午吃饭的时候,见到那个大画册,想都不想,就买了。这个时候,你头脑想的,不是钱...怎么想的呢?似乎,在里面看展览的时候,你拿相机怎么拍,都拍不出画册里面那种感觉...它画册里面,是专业摄影师用专业设备,专门采光拍的照片么。
    其实呢,是它的那种艺术氛围,挟持你。完了吧,他的那个商店,卖的画册,就巨贵。你不管。这种挟持,在真正艺术品的环境里....梵蒂冈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你不管是什么人,他只要能静下来看,安静地听,不知不觉之间....任何人都会被挟持的。
    大申也一样。买了画册,回到酒店,电视也不看了,趴在床上,一页一页地仔细地翻。这种挟持,是进入艺术欣赏领域的不二法门。你要先感觉到它好,然后,在试图去分析它。学习艺术的孩子,再去琢磨,怎么模仿、创作。真正的艺术,自己是会说话的。这时候呢,那个画册,就相当于博物馆的“衣服”。
    他的那个衣服,必须也是经典风格的,和参观的博物馆的展品是一脉相承的。你不可能想象:梵蒂冈博物馆的展册,设计成查理九世风格的。要是这样的话,任何一个被“震撼”了的人,都不会买他的那个册。它们不是一类东西。而那些喜欢查理九世风格的人呢?他没被“震撼”过,他也绝对不能掏那么贵的钱,去买一本相册的。
    很多出版社,它们有优秀的传统。可是,后继的人,不明白相册的道理。他们跟潮流,把自己经典的书重新“包装”,以期卖的更好。殊不知,这种狡黠的小农民的花招,不但没让他们的书卖的更好,反而更糟。


  • yzhang4

    楼主 2014-12-3 10:16:21 使用道具

        话说,看完了星际穿越,回家路上,大申可以精准地陈述出,恒星生命历程中的不同阶段了。它这些知识,应该是从少年科学画报上看来的....可怕的科学里面有吗?可能有,申爸没留意。不管怎么样,这些知识呢,是从大申早期...三年前...的自主阅读中得来的。可是呢,当时,大申读这些知识的时候,完全地不能复述!
    你想啊:一个湖,波平浪静。你从很高的地方,往湖里扔一个大球下去,木头的,会怎么样?“咚”地一声巨响,水花四溅。因为冲力,球沉到水里去了。
    完了呢,你就看着。水面上的波纹,一圈一圈地扩大,往远处走了。水面还在荡漾,可是,水面上,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到。你看不到木头球。水面上除了水,除了静寂,什么都没有。
    你等着。耐心地等着。过了好久,木头球终于浮到水面上来啦。从木头球掉到湖里,到木头球重又浮起来,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妨叫它“静默期”。可以想象,你从越高的地方扔球,球掉进水里去的越深,静默期也就越长。球掉进水里去的越深,它扰动湖底的范围也就越大,对湖的影响也就越大。
    你要是着急看球的话,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你轻轻地把球摆在水面上。你轻轻地把球摆在水面上,球就一刻都没有离开你的眼睛。当然,水面下面也就没什么影响。不止深处的水没什么影响,就连水面上,激起的波纹,都很细小。
    我们来看,这个孩子。小孩子呢,从5.5岁开始,一直到10岁,将近五年的时间,他的认知,和扔那个球,非常相像。他大量地吸收,吸收完了,没有一点儿反馈:你问他读完了吗?他说读完了;你问他读到了什么,它摇摇头,不知道。一点儿反馈都没有。就是读,就是听;读完就完了;听完就完了。
    当初,这个现象呢,令申爸困惑极了:你说他没兴趣吧,他确实疯狂地在读,在听;你说孩子听孩子读,有用吧?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知道。读完了、听完了,其内容,完全地无法复述。孩子呢,就是接收,大量地接收。没有反馈。
    那个时候呢,申爸就想: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一定有他的考虑。这是自然之道。最好遵循。
    尽管,这道通向哪里,很难推测。在未来完全不可知的情况下,相信“上帝”,是最可取的选择。于是,申爸就放开了,让大申听,就让大申读。
    不过,你要是说当初,申爸真的心虚:就好像汪洋大海,奔腾咆哮地往无底洞里面狂灌。在李网,当时的情形,申爸写过....哪位妈妈能转过来再看看。
    嗯,完了吧,申爸就想到了静寂湖面上扔的那个球...
    我们的思维呢,准定,是划分成有意识的部分,潜意识的部分的。有意识的部分,相当于湖面。湖面上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看得见,知道。潜意识的部分呢?我们不知道,是湖底。
    那些听的,读的,小孩子在这个阶段,不能复述。那就应该像那个球,沉下去了。沉得很深很深。沉的越深,对湖底的影响就越大。不过呢,木头总比水轻。不管你从多高的地方扔球,球沉得多深,总有一天,球自己会浮出水面,给你看到的。申爸等着。等着看浮出水面的球。这一等,就是三年多...湖面上除了偶尔冒出几个水泡,什么都看不见。
    怕不会...那些东西,都白听了吧?你要是等一件事情,每天都瞪大眼镜在那儿等,一等等三年,你总会产生一点儿幻觉:不会哪里不对吧?
    就在最近的这半年时间里,大木球终于浮出水面了!大申开始巨量地反哺他以前知道的知识。那个知识的幅度之广、内容之多,让人赞叹不已:他都是什么时候知道的呢?这个情形,跟孩子刚开始说话,爸爸妈妈的感觉很像:他说的话,都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呢?
    最让人震惊的是细节。怎么说呢?这个细节。你比如说,上周日,大申提到的恒星的生命周期。恒星的生命周期,即便可怕的科学里面有,那也是百来本书里之一本,涉及这个内容;在这一本书里呢?它也不是专门讲恒星的生命周期的。它应该是讲天体的书里,提到的一部分内容。说起来,也就那么一两页而已。在少年科学画报里面呢?那万来篇文章里面,讲恒星的生命周期的,估计也就是一两篇到头....甚至,可能一两篇都没有。也就是某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个话题。这是在内容幅度上看。
    从阅读时间上看呢?它这一本可怕的科学,大申四十分钟也就翻完了。两百页书里面的两页,篇幅占1%;占看这书总时间的比率呢?也就1%。40分钟的1%,0.4分钟,24秒钟的时间。就算大申把可怕的科学,那一百来本,反复地看了好几遍。就算是一百本书,都给他看过五遍,那落在恒星的生命周期上的时间,也不过24*5=120秒,两分钟的阅读时间。这实在是撑死了的估计。
    很多妈妈,把那套可怕的科学搬回来,还在不住地嘀咕:这么多,孩子能看完吗?这个估计是说:孩子不只看完了,竟然看了五遍!
    几遍是这样,恒星生命周期的知识,大申的吸收时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至于“背恒星的生命周期”,那是根本谈不上的事情。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仅仅花了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时间....在孩子智力成长的关键期中发生的事情....
    当三年之后,大申在看电影的时候,重又遇到这个主题,大申就清晰明确地把恒星的生命周期,阐述了出来!这就是孩子的认知能力。
    这里的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整整三年的静默期。大申对于吸收的东西,完全不能复述。球沉下去了,波纹飘远了,湖面又归于宁静。一切好像根本就没发生过。不过,三年之后,一个巨大的球,从湖底一下子浮了出来。
    我们需要设身处地想像一下:不过是因为看了星际穿越,提到了黑洞,才引起了恒星的生命周期这个话题的,大申瞬间就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清晰地把这个主题给提取出来了。恒星的生命周期,在大申的阅读中,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点而已。和别的千千万万的知识点,比较起来,这个知识点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这就是说,当需要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大申能够把它快速地提取出来;当提到别的那千千万万的知识点的时候,大申同样可以快速的把那个知识点的信息提取出来!最恐怖的是:谁也不知道,大申头脑中,储存了多少这种知识点!
    昨天晚上, 大申在自己的书房写作业。申爸和申妈在客厅小声商量,打算寒假了,去马尔代夫玩儿。大申耳朵尖,在书房听见了,马上接话儿:“要去赶紧去。再过100年,马尔代夫就要被水淹了。”
    申爸问为什么。大申说,不是气候变暖么,冰都化了。马尔代夫平均海拔只有半米高,每年海平面升高***毫米(多少毫米,申爸没记住),100年,正好淹完。
    这种事情...你说什么他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就是申爸说:智力建构好了的一个原因。果妈在问这个问题么...
    其实呢,你去看小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妈妈们的抱怨是什么?妈妈们的抱怨是:什么都知道,就学习不知道!这是很常见的。这个能力,不独大申有,每个孩子都有,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识到客观规律,还不够。你怎么利用这个客观规律,使到孩子不仅“什么都知道”,连“学习”也都知道?这涉及到,当初无底洞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水,往里面灌,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聆听资料和阅读资料的问题。这是申爸要说的主题。
    选择什么样的水往里面灌呢?

  • 笑熬浆糊

    2014-12-3 16:31:37 使用道具

    申爸的帖很有力度。谢谢分享。。又到一年入学时也去看了,那边乱成这样,希望长驻爸妈网吧。
  • ljl0316

    2014-12-4 21:42:30 使用道具

    围绕着孩子的教育来
  • yybaby

    2014-12-6 09:33:53 使用道具

    哇,这么高深,mark先,慢慢研究
  • 毗卢

    2014-12-6 09:46:52 使用道具

    非常感谢,我们打算也拓展一些古文了。市面上200-100的几乎都被看了一遍
  • 霞染冰丝

    2014-12-8 02:36:45 使用道具

    太长了,申爸你太啰嗦了,提取干货好困难

    慢慢看吧,唉~
  • yzhang4

    楼主 2014-12-15 14:45:40 使用道具

    大礼包-102本


    序号  书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印数  价格  原版名称及首版时间
    01、碳的世界  1973年10月 科学出版社  81,200  0.28 **The World of Carbon, 1958


    0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一分册 宇宙、地球和大气  1976年12月 科学出版社 329,650  0.65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3、氮的世界  1977年01月 科学出版社  87,450  0.26 **The World of Nitrogen, 1958

    04、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二分册 从元素到基本粒子  1977年10月 科学出版社 322,470  0.75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5、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三分册 生命的起源  1977年12月 科学出版社 365,070  0.68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6、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四分册 人体和思维  1978年02月 科学出版社 397,300  0.56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7、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1980年02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  1.05 改写、选编

    08、原子内幕   1980年03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29,500  0.29 *Inside the Atom, 1966

    09、你知道吗?  1980年04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141,000  0.51 ***Please Explain, 1975

    10、原子核能的故事  1980年08月 科学出版社  10,300  0.40 **The story of nuclear energy, 1972

    11、数的趣谈  1980年12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4,000  0.70 **Asimov on numbers, 1977

    #12、奇妙的航程  1981年01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75,700  0.61 Fantastic voyage, 1977

    #13、空中岛与魔村 1981年01月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8,100  0.80 改写、选编

    14、生命和能   1981年02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14,700  1.10 **Life and Energy, 1962

    15、走向宇宙的尽头 1981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7,500  0.34 *To the ends of universe

    16、我,机器人   1981年04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40,300  0.66 I, Robot, 1950

    #17、太空镇上谋杀案 1981年08月 广东科技出版社  55,000  1.15 Caves of Steel, 1954

    18、无穷之路  1981年09月 地质出版社   9,850  0.65 改写、选编
    #19、玫瑰日记 1981年09月 科学技术文献重庆分社  30,000  0.95 改写、选编

    20、阿西莫夫论化学   1981年10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10,000  0.27 **Asimov On Chemistry, 1974

    #21、阿西莫夫科学探案  1981年11月 地质出版社  32,400  0.65 *Asimov's Mysteries, 1968

    #22、C字滑行道  1981年11月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5,000  0.40 改写、选编

    #23、九个明天  1981年12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12,800  0.63 *Nine Tomorrows: Tales of the Near Future, 1959

    24、辐射对遗传的影响 1982年02月 原子能出版   2,500  0.19 *改写、选编
    25、塌缩中的宇宙 1982年03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26、外国名科学家小传  1982年03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37,400  0.34 ***改写、选编

    #27、美国科学幻想故事集  1982年04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14,320  0.38 改写、选编

    28、自然科学趣谈 上  1982年05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25,500  0.90 **Science programe

    29、洞察宇宙的眼睛:望远镜的历史 1982年09月 科学出版社   4,300  1.25 *Eyes on the universe, a history of the telescope, 1975

    30、数的世界  1982年10月 广西人民出版社  10,500  0.40 ***Realm of Numbers,1959

    31、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吗?——地外文明(上篇)  1983年01月 科学出版社   8,900  0.70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1979

    32、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  1983年02月 知识出版社  11,200  0.79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1979

    #33、灰色的恶魔 1983年03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6,000  0.80 改写、选编
    34、宇宙黑洞的秘密   1983年05月 知识出版社  12,000  0.49*The Collapsing Universe, 1977
    #35、美国科幻小说选 1983年08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16,500  0.89 改写、选编
    36、我们怎样发现了...原子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400  0.22***How we found out about atoms, 1976

    37、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800  0.21***How we found out about black holes, 1978
    38、我们怎样发现了...火山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000  0.25***How we found out about volcanoes, 1981

    39、我们怎样发现了...维生素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700  0.22***How we found out about vitamins,1974

    40、我们怎样发现了...数字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400  0.22***How we found out about numbers, 1973

    41、我们怎样发现了...恐龙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800  0.23***How we found out about dinosours, 1973

    42、我们怎样发现了...细菌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600  0.23***How we found out about germs, 1974

    43、我们怎样发现了...南极洲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400  0.23***How we found out about Antarctica, 1979

    44、我们怎样发现了...外层空间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700  0.23***How we found out about outer space, 1977

    45、我们怎样发现了...地震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400  0.21***How we found out about earthquakes, 1978

    46、自然科学趣谈 下  1984年01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17,600  0.87**Science programe

    47、寻访人类的太空之友——地外文明(下篇)  1984年04月 科学出版社  7,400  0.60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1979

    48、宇宙  1984年06月 科学出版社  57,000  1.35**The Universe: From Flat Earth to Quasar, 1966

    49、我们怎样发现了...能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150  0.31***How we found out about energy, 1975
    50、我们怎样发现了...核能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470  0.26***How we found out about nuclear energy, 1976

    51、我们怎样发现了...太阳能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700  0.30 ***How we found out about solar energy, 1981

    52、我们怎样发现了...煤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420  0.30***How we found out about coal, 1980

    53、我们怎样发现了...电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460  0.30***How we found out about electricity, 1973

    54、我们怎样发现了...石油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390  0.26***How we found out about oil, 1980

    55、我们怎样发现了...人的进化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770  0.30***How we found out about our human roots, 1979

    56、我们怎样发现了...生命的起源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730  0.28**How we found out about the beginning of life, 1982

    57、我们怎样发现了...深海生物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130  0.30***How we found out about life in the deep sea, 1982

    58、我们怎样发现了...地球是圆的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630  0.26***How we found out about the earth is round, 1973

    59、我们怎样发现了...彗星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510  0.28***How we found out about comet, 1975

    60、科技名词探源 1985年02月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22,500  1.75 ***Words of science and the history behind them, 1959

    #61、繁星似尘  1986年01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73,000  1.80 The Stars, Like Dust
    62、变!未来七十一瞥   1986年02月 科学出版社   6,600  1.30*Change! Seventy-one glimpses of the future, 1981

    63、二十世纪的发现  1987年05月 北京出版社   5,700  1.25 **改写、选编

    #64、太空站来客 1988年05月 花城出版社   6,460  1.50 改写、选编

    65、古今科技名人辞典 1988年05月 科学出版社   8,450 11.20***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 technology,1982

    #66、万年冻尸复活记   1988年06月 宇航出版社  1
    #67、颠覆帝国的阴谋  1990年11月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3,280  3.50 *Pebble in the Sky

    68、最新科学指南  1991年09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3,400 21.20***Asimov's new guide to science

    69、科学术语渊源小词典 1991年11月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500  6.80**Words of science and the history behind them, 1959

    #7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1991年12月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5,100  3.15 改写、选编

    71、未来世界奇观  1992年12月 解放军出版社   3,000  4.45 改写、选编
    #72、赤裸的太阳 1992年12月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20The naked sun, 1957

    #73、黎明世界的机器人 1992年12月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40 改写、选编

    #74、机器人与银河帝国 1992年12月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00 改写、选编

    75、宇宙指南  1998年01月 江苏人民出版社  10,170 12.00*Isaac Asimov's Guide to Earth and Space, 1991
    #76、阿西莫夫科幻精品集 1998年01月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5,000 50.00 改写、选编

    77、诠释人类万年  1998年08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0,000 15.00 **The March of the Millennia

    #78、夜幕降临 1999年01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0,000  5.00 Nightfall

    79、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1999年02月 江苏人民出版社   48.00 ***Asimov's new guide to science

    80、阿西莫夫:逸闻趣事 1999年05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0,000 18.80 Asimov, the unauthorized life

    81、新疆域   1999年12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000 18.00**Frontiers, 1987

    82、新疆域(续)   1999年12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000 18.00**Frontiers, 1993

    83、地球和它的近邻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4、行星世界的巨人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000 12.00 编辑

    85、水星和火星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6、千万万个太阳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7、彗星和小行星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8、寻找外星人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

    89、宇宙大爆炸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

    90、21世纪太空城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000 12.00 编辑

    91、太空探险家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2、观星指南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3、遥远的行星世界 2000年01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4、诗中的密码 2000年02月 武汉出版社   3,000  6.80 改写、选编

    #95、音乐钟 2000年04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0,100  9.50 The singing bell

    #96、梦想成真 2000年10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000  9.70 A dream comes true

    97、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  2000年12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000 29.00A choice of catastrophes:the disarsters that threaten our world

    98、亚原子世界探秘:物质微观结构巡礼  2000年12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000 18.40**Atom: Journey Across the subatomic cosmos, 1991

    #99、复仇女神 2002年05月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0 23.00 改写、选编

    100、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 2002年09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000 48.80***I. Asimov: A Memoir, 1994

    101、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  2009年08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7,400 38.00*Asimov On Science: A 30 Year Retrospective 1959-1989

    102、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 2009年12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400 40.00 *The Roving Mind, 1983

  • yzhang4

    楼主 2014-12-15 15:31: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4-12-15 15:32 编辑

        麻麻们先抢1970年到1989年出的阿西莫夫哈。先抢非虚构作品。有#号的是小说,可以回头再说哈。麻麻们不用一本一本搜。那多累啊....在高级搜索里,作者里填上“阿西莫夫”,时间从1970年1月到1989年12月,一搜,就全出来了。完了呢,再用“阿西摩夫”搜一遍,就齐了。孔网上上个世纪的阿西莫夫,一共也没多少,成堆的都是最近几年出的科幻小说。要在高级搜索里面搜,把时间框定一下啊。英文的,可以要一套基地....孩子如果迷上阿西莫夫的科幻,正好可以当英语读。比哈利有吸引力多了...大礼包的书九岁以后可以自主阅读。小的时候,可以当天书读。
        阿西莫夫,他不是早去世了么....他呢,写的科普书,到现如今,最后一本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东西了...科学发展得那么快...这不过时了么,这不。其实呢,阿西莫夫的那些科普书,给孩子们,根本就不只是用来了解的那些“科学知识”的。你要说,那些书是给孩子们培养人文素养的...也很正确。
      在申爸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文科理科这一说。世界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所有的都是统一的,只有一个。不分文科的还是理科的的。这个比较复杂,回头细细讲。
      总而言之呢,阿西莫夫的科普读物,是用来培养孩子的宏观图景用的,不是给孩子们用来学知识,答考卷用的。....
       ...反正吧,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像现在这个样荐书,恐怕不行...大家得想想办法,改进才行...其实呢,抢书无非也就是玩玩儿而已。大家的目的呢, 非常简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些书,是教育好孩子必须的工具
       关键问题在于,工具的供给不足。咱们还是要设法增加供给...就是刚开始,申爸说的:要设法咱们自己印。只要自己印了,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所谓自己印,就是找原出版社印。因为这个书,只有在咱们这里,宝贝儿似的。拿出去,白给人家都不要....孔夫子上,这些书,都捂了多少年了....2块钱一本,都没人买。所以呢,印出来,都是咱们这里人买。这个,就叫自己印





        这是今天礼包中的101本阿西莫夫。话说,这些书,申爸找了快两年了...还有一本没找到。那本《塌缩中的宇宙》,一直找不到。不过,和那本《宇宙黑洞的秘密》的内容,是一样的。不一样的译者和出版社。
       其实呢,你去看实际生活中的大申,和别的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的。申爸在这里大谈特谈什么有品位的书啊...什么的。其实呢,大申用在读申爸推荐的这些书上的时间,是很少的。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他的丁丁历险记、可怕的科学、查理九世、阿衰、少年科学画报....还有随便抓起来的什么书。
      读阿西莫夫?很少。那本《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不过是一个特例:看完《星际穿越》,正好提到这个主题,大申才一口气儿看完的。
       那些阿西莫夫呢,申爸告诉大申,那些是《可怕的科学》升级版。《可怕的科学》是给小孩儿看的,你长大了,不能总看小孩儿看的书吧?该看升级版了。
       完了吧,大申很感兴趣,申爸就拿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给大申。大申呢?也认真看,看了半个小时,翻完了半本,告诉申爸说:没意思。那些知识,我都知道。把书一放,就再也不看了。
       大申目前还是对故事感兴趣。因为小时候的积累,情境兴趣,对自然科学相关话题的图画书感兴趣,自己看这些。再就是侦探类的,超喜欢那些飞碟探索啊、神秘现象啊那些垃圾书。
       申爸推荐的那些有品位的书,于大申而言,还读不出滋味来。不过,要能读出滋味的苗头,已经出现了:对于主题感兴趣。这个呢,要一步一步走...孩子读这些书的时间,还没到....现在呢,申爸只是做些铺垫
       申爸发明了拓荒阅读、定向阅读和愉快阅读这三个词。
       拓荒阅读以前从来没有读过的主题或者全新的形式。比如,读古文,就是拓荒阅读。
       定向阅读是读那么一种书:刚开始,这书不好看,你只要硬着头皮看,看上几十页,看进去了,就越看越好看。
       愉快阅读是读那种读着有意思的书,比如查理九世、阿衰、可怕的科学、少年科学画报、飞碟啊什么的。
       这种读着有意思的书,有两种来源。一种来源是适合孩子思维发展水平的读物。比如漫画、查理九世、阿衰。这些读物,里面有很多娱乐的元素。孩子长到年龄,自然喜欢看。另一种来源是昨天的成果,从一开始,申爸就给大申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习惯和喜欢适合他的风格的这个主题的读物了,只要风格适合,你给到他一本新书,他马上就喜欢。
       横向比较。比较不同的孩子。前一种读物,是所有孩子都喜欢的。适合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含有娱乐元素么。后一种,是大申独特的: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看那些科学主题的书,这相当于享受前天的成果做昨天的事情是定向阅读,刚开始不好看,觉得没意思,硬着头皮看,越看越觉得好看,欲罢不能,变成愉快阅读了。当初,《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爱的教育》,都属于定向阅读的典型。
       申爸呢,摸不准大申的脉。有些书,以定向阅读的名义到了大申那里,就变成愉快阅读了;更多的书,到了大申那里,大申还是看不进去,一直都定向。看了半本,还不能进入状态的,申爸就暂停:大申不喜欢看,也就不让大申继续看了。等过一段时间,再回来试试,看大申能不能定向成愉快阅读。
       至于拓荒,从头到尾都是硬着头皮看。这个是要进入计划的:每天多少多少分钟,看足分钟数。典型的拓荒阅读有《水浒传》(看到后半部,变成愉快了)、《古文观止》、《初中文言文诠释全解》、《高中文言文诠释全解》。这些呢,相当于规划后天
       现在目前,读这些书,对于大申来讲,就是天书。不过,读着读着,读上那么几年时间,慢慢地就变成定向,进而愉悦了。像少年科学画报那样的书,在这种模式下看起来,当初的某个时候,对大申来讲,也是拓荒
       就这么着往前滚,直到滚到《小逻辑》,就到头了。一旦孩子读小逻辑,变成愉悦了,家长也就走到终点线了。
       基本上呢,原则和思路是一样的:做昨天的事情,享受前天的成果,计划明天,规划后天。
       
       这样的安排,不过是这个基本思路在大申阅读这里的具体体现。这个思路呢,对于小学群里大孩子的爸爸妈妈,应该可以直接借鉴:你不能任由孩子在娱乐阅读书里面打滚——这样做,不叫教育。没有教育....你也不能指望,那些有品位的书,拿给孩子,孩子就喜欢。没有这回事。你需要研究手上的资料,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建构起自己孩子的滚动系统,就是愉快阅读、定向阅读和拓荒阅读的书单。有了书单,有了思路,完了呢,慢慢儿来....
       跟孩子打交道,爸爸妈妈不能着急,要按照孩子内在的自然韵律,踩着节拍慢慢走。一步一步地走,总能走到目的地的。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现在才小学,只要爸爸妈妈摸准了孩子的发展韵律,踩中了节拍,人类智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假以时日,假以明确清晰的目标,走到了时候,孩子自然就走到了目的地。
       这是对大孩子而言...
       对小孩子呢?妈妈们要留意一个重点:阅读能力。之所以大申能够这么做,基础就是强悍的阅读能力。没有很强的阅读能力,这么个滚动体系,很难滚起来。滚不起来,它不动窝。而阅读能力呢?强悍的阅读能力架构在强悍的聆听能力上面...说到底,对于小孩子,要伴随聆听,锻炼出强悍的聆听能力。不要着急孩子阅读。
       按照景山的经验....他们学校,教过多少学生啊....正常孩子的自主阅读,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在此之前,妈妈们不要纠结于孩子的阅读。
       要抓聆听:伴随聆听。
       伴随聆听强了,孩子又不能读,在伴以很好的桥梁读物和正确的策略情况下,孩子将来必会有强悍的阅读能力。一旦阅读能力强了,你教育孩子的手段就有了...这是最强力的手段,你拿它干什么,都得心应手。
       你去看高年级孩子的论坛,那些妈妈们焦虑的,是干着急,手里没有手段!手里没手段,那不只能干着急么。
       小孩子的妈妈,不要焦急地让孩子阅读,要放长远眼光,开发将来用的手段——阅读。这才是正途。
       这个孩子的阅读,水平相差多大啊?大申到同学家去,带着他喜欢的《神秘现象》。这本是申爸设法要从大申那里剔除的垃圾书。到了同学家里,两个孩子趴在床上看那垃圾书。等到申爸去接大申,同学爸爸非常满意地跟申爸说:“太好了!大申来实在是太好了。他们两个一下午,都在那里看书。”
       申爸随口说:“看书不是问题。关键是看什么书。净看那些垃圾书!”同学爸爸马上打断:“诶,不对不对。只要看书就好。我们家的这个,整天淘,就是不乐意看书。看书就好!看书就好!大申以后多来。”
       “看书”的前奏是听故事,读图。小孩子呢,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不要着急往前抢。
       大申的同学,当时在小学一年级时候的识字测试,大申只认识三十几个字,那个孩子,已经认识七百多字了....
    你从五年之后的结果来看,识字不识字,识字多少,实在不是现在一年级孩子的关键。抓关键,抓重点...一步一步慢慢走,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强悍的阅读能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书籍储备的角度来讲,这个呢,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呢,要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给孩子的阅读资料。
       申爸要说的是:孩子的思维发展,会让孩子自然地喜欢一些书。这个要满足。你不管孩子喜欢看晚报、看杂志、看神秘垃圾、看查理九世阿衰....这都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家长不能洁癖:把这些生生地从孩子生活中剔除出去。事实上,大申相当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都用在这些垃圾上面的。
       这些东西呢,爸爸妈妈不用预测,打腹稿,预先准备。到了时候,孩子自然要。孩子要,爸爸妈妈就给,就行了。
      这些东西是不可以不给的!从整体上看,这些东西比申爸的那些有品位的书,重要多了。有品位的书,无非是要让孩子将来变成某一类人。可是这些东西呢?是要让孩子变成人!你连都不是,变成某一类人,那不是见了鬼了么。这个原则性的错误,可千万不要犯。
      那些在大学,研究生,博士生阶段,闹出什么杀人杀导师杀同学甚至杀妈妈的孩子,很可能,当初在其教育过程中,其父母犯了这个原则性错误:太想变成某一类人了,阉割了最重要的东西,结果孩子变得连人都不是了。

  • yzhang4

    楼主 2014-12-16 15:39:25 使用道具

        呈妈那个录音群,办得最赞了。指导妈妈们录音,分享录音经验...申爸呢,期望妈妈们不止自己录音,也要督促孩子朗读。一旦孩子朗读上了轨道,喜欢上了朗读,录音的妈妈就教自己的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以后呢....可以从朗读....就想话剧表演艺术家那样,自个练习朗读。朗诵艺术。艺术这个东西,都是通着的。你不管是绘画、书法、朗诵、舞蹈....一通百通。而朗诵,是接近艺术的捷径:谁不会说话呢?只要会说话,就能朗诵。
    你学绘画,要去国家美术馆看绘画原作...要买画纸,画笔,要请老师...成本巨高。朗诵不要。坐在家里,把朗诵艺术家的作品,直接从网上下载来,自己就体悟,就学习了...不用成本。平民艺术路径。人人可走。
    幼儿园可以喊些唐诗来玩儿...妈妈们抢到《呼兰河传》了吗?萧红在《呼兰河传》里面,很生动地记述了她小时候,她爷爷是怎么教她喊唐诗的...大家看看,就像萧红小时候那样,就最好。萧红的文笔,那不是一般地赞: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
    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
        “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
        “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

        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
        “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
    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
        “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还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祖父说:
        “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
    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
        “好比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
        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
        “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
        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
        “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
        “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
        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
        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
    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
        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
        “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选自:萧红《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