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引自熊逸《春秋大义》:

读经问题像是一个新问题。这几年来,所谓国学断断续续地热过一阵子,更有一些人极力提倡中小学要开读经课,更有人大代表提议公务员考试要考“四书五经”,其中原委,一方面是自豪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是感叹世风不古、道德沦丧(无论在市井还是在官场),所以需要儒学的补救吧。
但是,这个问题照旧是个老问题。几十年前就曾有过同类的读经运动,也曾有过同类的正方和反方,现在激辩的那些问题在我看来还是在几十年前的框子里打转,甚至还不如前人说得透彻。
再次请出胡适,1935年的胡适,他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很扎眼,叫做《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文章起于傅孟真在《大公报》撰文,讨论学校读经的问题,其中提到六经之难读,说“今日学校读经,无异于拿些教师自己半懂不懂的东西给学生。……六经虽在专门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东西,一旦拿来给儿童,教者不是浑沌混过,便要自欺欺人。这样的效用,究竟是有益于儿童的理智呢,或是他们的人格?”
胡适对傅孟真这话大以为然,继而分析道:

今日提倡读经的人们,梦里也没有想到五经至今还只是一半懂得一半不懂得的东西。这也难怪,毛公、郑玄以下,说《诗》的人谁肯说《诗》三百篇有一半不可懂?王弼、韩康伯以下,说《易》的人谁肯说《周易》有一大半不可懂?郑玄、马融、王肃以下,说《书》的人谁肯说《尚书》有一半不可懂?古人且不谈,三百年中的经学家……又何尝肯老实承认这些古经他们只懂得一半?……王国维先生忽然公开揭穿了这张黑幕,老实的承认,《诗经》他不懂的有十之一二,《尚书》他不懂的有十之五。王国维尚且如此说,我们不可以请今日妄谈读经的诸公细细想想吗?[⑤]

在我来看,胡适这话说得还保守了。要知道,他那个时代里,经学毕竟还有着很高的地位,现在则大不一样,谈起“四书五经”或“十三经”,谁还会再有一丝半点的顾忌呢?其实,别说是历来以难解著称的《尚书》和《易经》,就算最浅显不过的《论语》,又何尝不是歧意纷纭?
——经书无法读懂的论调其实并非始于王国维,早在东汉,王充就曾经有过专论,说孔子的学生们很少有敢于和老师辩驳的,有不懂的地方经常就闷在心里,所以孔子的话里便有一些怕是永远都不可解的;王充还就此认为:汉代儒生更加讲不清孔子的那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⑥]
往更早的时代追溯,《礼记·檀弓》里“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个著名的典故就已经说明孔子的第一代弟子里便已经有人对老师的话因为断章取义而发生误解了。回顾一下,“《论语》的词句,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两三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解读”。[⑦]虽然得益于学术的进步,其中一些内容现在倒是明朗多了,可还是有很多地方恐怕真会如王充的悲观论调——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胡适看上去倒没我这么悲观,他虽然在文章中大讲经典之不可解,却在结尾处以不乐观的语气谈了一点乐观的展望:

总而言之,古代的经典今日正在开始受到科学的整理的时期,孟真先生说的“六经虽在专门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东西”,真是最确当的估计。《诗》,《书》,《易》,《仪礼》,固然有十之五是不能懂的,《春秋三传》也都有从头整理的必要;就是《论语》、《孟子》也至少有十之一二是必须经过新经学的整理的。……二三十年后,新经学的成绩积聚的多了,也许可以稍稍减低那不可懂的部分,也许可以使几部重要的经典都翻译成人人可解的白话,充作一般成人的读物。
在今日妄谈读经,或提倡中小学读经,都是无知之谈,不值得通人的一笑。

现在,胡适那个“二三十年后”已经过去足有七十年了,在这七十年中,考古发现也多,学术进步也大,确实也做到了“稍稍减低那不可懂的部分”,但是,不可解的地方依然很多,歧意争执也不在少数,而对一个旧问题的解决又往往引发出十个新问题来,这倒真让人不由得体谅起朱元璋来:如果要把经书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没有规范化的试卷格式(八股文),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朱熹的注释),判起分来还真不知该如何下手呢。
至于说儒学能否扭转“世风不古、道德沦丧”,这也是个老问题了,论之者甚众。考察一下历史,会发现孔子那时候就已经“世风不古、道德沦丧”了,之后的每个时代也都同样在感慨着“世风不古、道德沦丧”,也不知道那个“古”到底什么时候存在过。可世风难道不是(像胡适所说的那样)在进步着么?
相关的问题是,儒学究竟能否扭转“世风不古、道德沦丧”呢?嗯,仔细看看,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得夸张一些,可以把对其前提的质疑表述成:“当真存在一种儒家学说吗?”——这就留待正文部分去讨论了,届时我们也听听托克维尔等人的他山之石,看看道德这东西究竟是不是“讲”来的。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似乎越是暴君越是喜欢推行美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神圣帝国》里这样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罗伯斯庇尔和圣茹斯特对古典美德的热情呼唤:

罗伯斯比尔在他论述公共道德的原则的演说中问道(在1794年2月5日召开的公会会议上):“民主的或人民的政府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是美德。我说的是公共的美德,这种美德曾在希腊和罗马做出了那么伟大的奇迹,并且将在共和的法兰西做出更令人惊异的奇迹来。我们说的美德就是热爱祖国和祖国的法律。”
接着,罗伯斯比尔明确地把雅典人和斯巴达人称做“自由人民”。他不断地要听众回忆古代的“人民本质”,并且既提到它的英雄莱喀古士、狄摩西尼……
圣茹斯特在关于逮捕丹东的报告……中极为明确地说:
“在罗马人以后,世界变得空虚了,只有想起罗马人,世界才充实起来,才能够再预言自由。”
在圣茹斯特的另一个报告(关于普遍警察制的报告)中,共和主义者被描写成完全具备了古代精神即刚毅、谦逊、朴质等品质的人。警察局按其本质来说应当是相当于罗马的市政检查局那样的机关。他列举了柯德尔……等人的名字。最后,圣茹斯特用一句话表明了他所要求的“自由、正义、美德”的特征,他说:
“革命者都应当成为罗马人。”[⑧]

在作为第三者的读者看来,他们这些话实在是绝妙的反讽,可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当中的人们对着这些个“美德”,怕是说什么也笑不出来的。
1675 查看 8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小苹果树

    2015-3-5 01:16:06 使用道具

    一半赞成。经确实很多可能不会再懂。不过,第一,时代已经不同,一定要孔子的原意就是“正统”?第二,读语文书也有类似的情况,老师越分析越无趣,只怕解经也是如此。
  • snail913

    2015-3-5 08:07:55 使用道具

    一定要搞个权威解读版吗?
  • 麦穗旺旺

    2015-3-5 08:11:28 使用道具

    老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jiankan

    2015-3-5 08:27:16 使用道具

    国家提倡读国学的目的可不是什么挽救道德沦丧,欧美日本都不读经国民素质还远远高于我们。让我们读经的目的,习已经脱口而出“忠君爱国”,造反起家的毛眼里孔子是孔老二,现在坐天下的习眼里孔子又成圣人了。所以懂或者不懂都无所谓的事,只有文人才纠结于这些,政客更希望它原本就模棱两可,这样才有发挥的余地。
  • wuyaneba

    2015-3-5 09:14:20 使用道具

    jiankan 发表于 2015-3-5 08:27
    国家提倡读国学的目的可不是什么挽救道德沦丧,欧美日本都不读经国民素质还远远高于我们。让我们读经的目的 ...

    欧美极少人没读过圣经或可兰经(穆斯林移民),日本则无处不见传统的影响,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和自成体系的价值观,这个核心往往都是由这个文明奉为经典的各种经代代相传。而这些经书能够历经各种历史巨变和文明兴衰的考验不至淘汰湮没,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们在回答着超越时代的,关乎人性根本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恶之分?怎么追求更充实的人生?公正的社会秩序是什么样子的?当然,如果想一字不差的照搬经书里的方案,未免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但是,经书所描述和维护的价值体系,可以作为一个思考、甚至批判的出发点,可以作为一个坚实的思想起飞的平台。

    说到打天下,孔孟儒家最推崇的圣王,就是打天下的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汉字里革命这个词最早出现,就是汤武革命,说起来,儒家骨子里是革命派,尊王忠君都是有条件的,不然,诛独夫而已,哪里可见到有什么王?
  • jiankan

    2015-3-5 09:39:16 使用道具

    wuyaneba 发表于 2015-3-5 09:14
    欧美极少人没读过圣经或可兰经(穆斯林移民),日本则无处不见传统的影响,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和 ...

    不致埋没,只因它是历史,是否淘汰,就要看是否还有利用价值。四书五经不是没有淘汰过,曾经中国的经典只有一本红宝书。纣王昏庸,文王就是圣人,典型的成王败寇,显示的是孔孟之道其实服务于谁。为何一直以来统治者喜欢独尊孔子,为何农民起义总要独创教派,骨子里孔孟学说是什么早有定论,何必争执。
  • wuyaneba

    2015-3-5 09:49:37 使用道具

    不是有志于成为钱穆、胡适这样大家的,不必纠结于 诗经 尚书有多少真伪或者多少不能解的问题,也不必过于在意论语的一些段落有多少种解读,对经典的不同解读从来不是新现象。孔子之后,儒家很快就分为好几个流派,说明解读不同,打孔子的弟子就开始了。这个或许是孔子没讲透彻,但更可能是孔子针对的是具体情况下、具体对话人谈的看法,记录论语的弟子对前情后果很清楚,于是就没有记录,而后人看起来则云里雾里,不知所指。比如论语里最核心的“仁”,孔子对不同的弟子就有不同的教诲,于当时应该是因材施教,提醒不同性格和修养层次的弟子,如何从自身出发,去更深入体会“仁”的指导,如何更好的规范当时的言行。这对听命的弟子当然是有的放矢,后人看起来则未免觉得孔子的“仁”似乎有点难以把握。

    我自己老老实实承认,《论语》是读不大懂,也读不大通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孟子》。我自知资质差,论语里有些东西可能一辈子也理解不了,那么也不用强求,集中看能够理解的孟子就好。古人形容经书的博大精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的愿望不过提高自身修养,所以觉得如果能理解半部孟子,身体力行其中的十分之一,就已经是自己力所不及的高目标了。
  • wuyaneba

    2015-3-5 09:59:55 使用道具

    jiankan 发表于 2015-3-5 09:39
    不致埋没,只因它是历史,是否淘汰,就要看是否还有利用价值。四书五经不是没有淘汰过,曾经中国的经典只 ...

    历史上被埋没的书不要太多。被埋没又被重新整理、传播、流行的,也就有数的一些。焚书坑儒的年代比红宝书早了2000年,元朝建立,也曾九儒十丐过。一直到今天,被淘汰了吗?没有被淘汰的原因,就是总有一些人哪怕环境再险恶,也会保护这些经典。而这些经典,在度过了这段受打压的时期后,往往会被更广泛的接受,以更广泛的形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原因也是没有其他思想体系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共鸣。

    就拿今天来讲,各种思想和价值体系的传播在中国也没有多少障碍,可是能够取得最多社会共识的,是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