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jessiekissyou 于 2015-8-28 11:12 编辑

争鸣版有个新帖子

[转帖]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有同学质疑:西方国家培养出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又为什么那么少呢?

我想这篇文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一下,所以转给各位同学看看。



**********************************************************************************



转:【文化观察】中式教育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吗?



[摘要]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中国人的想象力最终都会顺着结果导向的路径,走到最实用的地方去。

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文化教育界有两件看似矛盾的事:一是刘慈欣的《三体》拿下了科幻界最权威奖项“雨果奖”,国内媒体纷纷以“世界点赞中国想象力”为标题报道;二是英国BBC电视台的《中国式教育》纪录片最终集播出,中国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大幅提高,但英国人认为,这种中式教育方法不适合他们,因为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变成考试机器。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到底有没有想象力?中国式教育,又是不是真的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呢?

一、所谓中式教育其实是东亚式教育日韩也一样

有一个问题确实存在着,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被广为诟病。我们都是从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历练中过来的,现在的孩子更是从幼儿时代就开始学各种东西,甚至幼儿园入学就需要面试,不合格连园门都进不去。之后的小学、中学、大学,每一步的升学都伴随着考试或形同考试的步骤。早出晚归,每天晚自习周末补习班的日子,我们都经历过。在中国当学生,三个字可概括:不轻松。





中国最著名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每年有几万名学生参加高考。图为考生家长在烧香拜佛

可如果放眼中国周边,就会发现我们不是一个国家在战斗。日本、韩国的教育体系与我们大同小异。韩国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

教育上面的庞大支出甚至让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2014年,韩国的平均生育率为1.19,已经连续13年低于1.3。要知道韩国没有计划生育,敞开了随便生,而实行全面计划生育的中国,生育率尚且能有1.4,可想而知韩国人对生孩子是有多谨慎了。

日本的情况与中韩相差不远。根据日本生命保险进行的一项调查,日本家庭的教育开支2012年已增至38.6%。日本生育率也跟中韩差不多,在1.3-1.4之间。

这就是中日韩面临的教育困境:各国都在孩子的教育上煞费苦心,也都因为竞争激烈而不敢或无力多生孩子。东亚三国在历史上打来打去,直到现在国民之间也互相看不上。但不得不说,我们的文化一脉相承。几乎所有中国人吐槽的教育问题,日韩也都不缺。比如高考:咱们高考激烈,他们同样激烈。

日本高考被称为地狱般的竞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不比咱们差。考生和家长都会谨遵“四当,五落”:如果每天拼命学习只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要是多睡一小时,每天睡5个小时,就会落榜。据旅日教授毛丹青的文章,“日本考生当天的服装大都是黑色,就连监考老师穿的也是黑衣服,整个气氛很严肃,有点儿被压抑的感觉。”





日本高考场景。考生服装大都是黑色,显示拼死一搏的决心

人口基数相对大,就业岗位相对少,社会对学历的普遍看重,尊师重教的儒家思想影响,这些都是东亚教育颇为残酷的原因。日韩人口虽不能跟中国相比,但综合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人口密度是要大于中国的。而他们的名校相比中国来讲更少,因此对学历的苛求比中国更甚。韩国70%的大企业总裁,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都来自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这三所顶级学府,考不上这些学校意味着前途暗淡很多,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中日韩在教育方面都做过诸多改革,但却殊途同归地选择了高考这座独木桥。无论多么残酷与不近人情,应试教育、高考定终身的制度依然是三国共同的选择,可见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所以,批评、监督中国教育虽依然是我们每个公民有权做并且应该做的事,但切莫当成孤例看待,日本花美男、韩国长腿欧巴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二、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缺失不能否定中式教育

有一个论调,一直被用来批评中国教育: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国籍的人拿过诺贝尔奖?当然,莫言得到文学奖后,这个话变成了为什么拿不到科学类诺贝尔奖了。

这个论调看似无懈可击。的确,迄今为止获过科学类诺贝尔奖的8个华人,无一例外全是美籍华人。但如果因此而彻底否定中式教育,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那就很荒谬了。

就举我们最熟悉的华裔诺奖得主杨振宁的例子吧。杨先生如今在网上的大名往往与翁帆、“82岁vs28岁”等等桃色花边新闻为伍,网友对他的人品也颇多质疑,觉得他在祖国危难之际留在美国吃香的喝辣的,对祖国没有贡献,老了回国养老还娶年轻娇妻,简直人渣!





杨振宁(左)和邓稼先(中)在美国留学时的合影

道德方面本文不做指摘,只说两个事实:

1.杨振宁是在世物理学家中最伟大的,没有之一。

2.杨振宁硕士之前的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

关于杨振宁在物理学的伟大贡献,很多专业人士都进行过科普,上网搜一下即可。简单讲,他是可以排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20个乃至10个物理学家之列的,值得授予第二个诺贝尔奖(他最主要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重要性要高于获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教育方面,杨振宁是22岁拿到了西南联大的硕士文凭,23岁考取奖学金赴美留学的。也就是说,美国为他提供了进一步深造和做研究的平台,但扎实的学术功底是在中国打下的。

杨振宁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学成之后留在美国,不回国参与祖国建设,经常与他作对比的是他的同学邓稼先。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道德批判是站不住脚的。我们钦佩邓先生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同样钦佩杨先生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单说邓稼先,以他在美国一年即拿下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一穷二白的环境里短时间带领团队研究出原子弹、氢弹所展现出的天赋,可以想见,如果他留在美国,拿诺贝尔奖也不是没有可能。





杨振宁晚年因和翁帆结合而备受网友攻击

仅在物理学领域,与邓稼先类似的还有赵忠尧、王淦昌、钱学森等几位“如果不回国夺诺奖希望很大”的学者,他们都是在中国接受的基础教育。可见,中式教育不是中国人与科学类诺贝尔奖绝缘的原因。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授奖词里有一句肉麻到近乎跪舔的话:“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存在本身!”那么为什么从没留过学的莫言、刘慈欣,都能因为想象力强而受到老外的追捧,而科学方面,中国人就突然没了想象力呢?

原因归结起来也很简单,就一个字:穷。

科学研究进行到前沿尖端,往往拼的不是科研人员的天赋水平,而是所处平台和资金储备。说的俗一点,很多研究是拿钱堆出来的,而且是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持续投入才能看到成果。同样天赋的两个人,一个身在美国尖端实验室,设备一流,资金充裕,有条件进行科研工作;另一个人身处相对落后的中国,还需要向国家向学校要钱来组建科研队伍,那这两个人,谁拿诺贝尔奖的概率更高呢?

8月23日,科学界出了一件大事: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带领团队做出了突破性进展,被认为具备了拿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的实力。一时间各界欢欣鼓舞,连对生物学一窍不通的网友都非常兴奋。

这个发现固然可喜可贺,然而也必须承认,它与国外很多研究成果一样,是拿钱堆出来的。2009年,施一公所在的清华大学引进了一台世界上最先进的冷冻电镜,这样的机器全世界不超过十台,亚洲则只有清华的这一台。之后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改进,清华一直保证供给施教授最好的机器。这机器最大的作用是能把生物剪接体看得更清楚,用施一公教授的话讲,“以前的照相机技术不行,照片非常模糊,有层霜。(这台机器使)这层霜去掉了……如果没有冷冻电镜肯定做不到今天的结果。”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与前辈科学家的轨迹差不多,也是在中国完成本科学习后,赴美深造。在美国做出一定的成绩后,回到国内。而与前辈科学家不同的是,他回国的2008年,国内已经可以为他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让他在不逊于美国的环境下工作。终于,在七年后的今天,他的团队取得了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从施一公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所谓中式教育教不出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科学研究不像文学创作,可以靠一个人一支笔写出第一流的作品,而必须要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完备的团队协作基础上才可以做出。

三、中国人不缺想象力只是我们用到了更“有用”的地方

回到本文开始时的追问: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纸箱做包子馅这个新闻相比大家都听说过,后来被证明是假新闻,也有人质疑可能确有其事。可无论是想出“纸箱包子馅”这个创意的人,还是想出用这个创意搞个假新闻的人,都堪称想象力惊人。而这只是我国神奇假货的冰山一角。

皮鞋熬制老酸奶,硫酸烧制仿古玉,烟熏做旧古书画,每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几乎都能看到闪着想象力光辉的假货。康帅傅方便面/茅合酒/鸭梨手机/粤利粤饼干,一众山寨品牌亮瞎我们的眼。“无利不起早”的古训如今演变成“无利不创新”,国家绞尽脑汁想让年轻人更有创新意识,但在假冒伪劣方面,中国人早已展示了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康帅傅方便面(山寨自康师傅)和茅合酒(山寨自茅台)



鸭梨手机(山寨自苹果手机)/粤利粤饼干(山寨自奥利奥)

通信手段发达后,骗术更是从造假变成了直接骗。回想一下,我们谁没接到过“听得出我是谁吗”、“小x,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种诈骗电话?谁没收到过“恭喜你成为xx节目获奖观众”之类的诈骗短信?谁没收到过“好久不见,找你真不容易”之类的诈骗邮件?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充斥着结果导向的浮躁,只要能赚钱就会得到尊重,而赚钱途径不会被看重。慢慢的,我们变得务实,把想象力投放到了更有用的地方去。无奈的是,这种结果导向融合进了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官本位”思想,使得各种想象力、创造性,最后都归到两个去处:要么钱、要么权。

上文说到,8月23日,清华大学召开发布会,介绍施一公团队的重大发现。其实介绍科研成果只是这个发布会的一个环节,另一个环节则是:宣布施一公将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这是典型的火线提拔。2014年12月,施一公刚被提拔为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时隔半年多,就升为副校长,而且是和重大科研发现同时公布的,这等于给了社会一个明确的信号:你足够牛,清华就给你升官!

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的做法代表了教育界的通行做法。学而优则仕,直到现在也是这样。以施一公的年龄和学术地位,只要有心,未来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位顶尖科学家成为一所顶级学校的管理者,无论对学校师生还是科学家本身,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又是顺理成章的事。想象力在高校科研领域的“有用”属性,就表现为升官。

施一公在清华校长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名叫薛其坤,中国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他和施一公的求学及科研之路极为相似,也是在中国接受了本科之前的基础教育,留学并取得一定成绩后回国任教,在专业领域做出了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科学界都这么说),并在做出贡献后很短时间晋升为清华副校长。

施一公和薛其坤两位教授的经历,完美诠释了本文的几个论点:

1.东亚国家的应试教育不一定会磨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缺失,不能作为攻击中式教育的理由(施、薛二位都有可能在近年拿到诺贝尔奖)

3.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中国人的想象力最终都会顺着结果导向的路径,走到最实用的地方去。





施一公曾在2011年因炮轰科研经费分配而落选中科院院士。之后他刺头发言逐渐减少,于2013年当选院士

需要说明的是,施一公刚回国时,曾是个著名的刺头,多次批评中国现行科研经费分配体制,还因此在2011年落选了中科院院士。不过后来,施教授老实多了,埋头科研不再多嘴。几年后,院士的头衔和副校长的职务就都有了。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把他引向了做“有用之事”的方向。

据说施一公和薛其坤谁在未来能当清华校长,就取决于谁能拿到(或谁先拿到)诺贝尔奖。押宝吧,又是一个展示想象力的机会。






该贴已经同步到 jessiekissyou的微博
教育观点
2170 查看 28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凌恰

    2015-8-28 11:36:14 使用道具

    还看过烂棉花造大米,深深佩服人类的想象力
  • supergk

    2015-8-28 11:40:38 使用道具

    个人认为,孩子在上学期间,想象力是无穷大的,但施展的渠道有限,
    进入社会在体制的束缚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听领导的。想象力完全被扼杀。
  • xuzhuo_sh

    2015-8-28 11:53:27 使用道具

    我比较相信这句话:应试教育都玩不了,还玩什么呢?
    虽然我的应试教育也不咋的!
  • 爱在我家

    2015-8-28 12:07:32 使用道具

    我的感受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不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的科学家多数都是留过学的
  • olive_fu

    2015-8-28 12:11:48 使用道具

    前面的举例,杨振宁,他所受的教育应该还是建国前,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 seekandhide

    2015-8-28 12:34:01 使用道具

    诺贝尔奖需要的因素太多了   想象力只是其实一个小部分   所以富有想象力和得到诺贝尔奖   这两点基本关系不大
  • sendtome

    2015-8-28 12:35:59 使用道具

    我觉得现在没有文化的传承才是最大的问题,话说现在的孩子大都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对汉文化的认同感,缺乏信仰,导致于没有追求和理想。然后要平地起高楼,还要比别人高,难度太大了。
  • xuanxuanie

    2015-8-28 13:49:01 使用道具

    这篇文章相当于什么都没说,没有多大说服力。中国孩子有没有想象力,靠一两个例子说明不了问题,应该探究想象力发展的条件,看看中式教育具备不具备这些条件。拿韩国和日本当参照,无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点好笑。当然不能把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归结于教育,但教育自身有弊端还是要正视的。
  • xuanxuanie

    2015-8-28 13:51:16 使用道具

    olive_fu 发表于 2015-8-28 12:11
    前面的举例,杨振宁,他所受的教育应该还是建国前,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建国前受西方影响比较大,建国后受苏联影响比较大。那篇文章举的例子都有问题。
  • darcy2014

    2015-8-28 13:53:23 使用道具

    写的很好

    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很强
    既然世界都说你强,你就欣然接受就好。( ̄▽ ̄)"
  • olive_fu

    2015-8-28 14:11:29 使用道具

    xuzhuo_sh 发表于 2015-8-28 11:53
    我比较相信这句话:应试教育都玩不了,还玩什么呢?
    虽然我的应试教育也不咋的!

    主要是应试教育占用了大量的精力,低效的重复,没有精力再去搞其他的了
  • jiwotou

    2015-8-28 22:59:53 使用道具

    洗地文,鉴定完毕。
  • 木鱼

    2015-8-29 18:29:40 使用道具

    因为莫言没上过学。没被洗脑过。哈哈
  • 木鱼

    2015-8-29 18:37:04 使用道具

    拿一两个特例来说话,根本站不住脚。十几亿人就出这么几个,还好意思说?不嫌丢人吗?
    比智商,中国人智商比白种人高,人总数又多,如果你的教育真的不是比人家差十万八千里的话,那么,那些什么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中国人应该占80%的比例才算正常!
    十几亿拿出这几个人想证明中国的教育好?我看着简直是自己抽自己嘴巴,而且抽的叭叭响!
  • 旺半仙

    2015-8-29 22:52:59 使用道具

    莫言没有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毒害,所以他获奖了
  • 当妈八年整

    2015-10-22 21:38:03 使用道具

    中式教育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吗?——这句应该是这个符号!            而不是 ?这个符号
  • 当妈八年整

    2015-10-22 21:39:52 使用道具

    有一个论调,一直被用来批评中国教育: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国籍的人拿过诺贝尔奖?当然,莫言得到文学奖后,这个话变成了为什么拿不到科学类诺贝尔奖了。
    这个论调看似无懈可击。的确,迄今为止获过科学类诺贝尔奖的8个华人,无一例外全是美籍华人。但如果因此而彻底否定中式教育,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那就很荒谬了。——丢人不,你算一下他们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是哪朝哪代行不?
  • gracewwj

    2015-10-23 10:59:24 使用道具

    很想知道杨振宁这辈子有遗憾吗
  • shine2012

    2015-10-23 16:19:48 使用道具

    西南联大的教育和现在的这种填鸭放在一起比,我只能说呵呵了
  • bill617

    2016-10-5 20:53:26 使用道具

    中式教育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吗?——当然了,必须的
  • lhp1980tx

    2017-3-24 16:33:12 使用道具

    这文章太扯了,杨振宁在中国念书的时候还没解放呢?哪里来的高考啊。而且建国后在科学层面主要挑大梁的都是钱学森那一代海归派的徒子徒孙,这不是正好说明了中国高考制度的问题所在。
    而且有一点很重要的是,韩国和日本可以高考定终身,中国可真不是高考定终身,中国是家世定终身,辅以情商加能力,高考只能说是附加的或者改成名校定部分前途
  • westwolf78

    2017-3-26 10:42:00 使用道具

    教育杨的中国教育被颠覆了,改朝换代了;莫言小学就辍学了,没受他们教育。幼年施一公这颗好苗也被教育得充满自卑,是在霍普金斯的五年才重建自信。(为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新生主讲了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不思考怎么改进科学教育,着急洗地。扶不上墙啊。
  • _远山

    2017-3-28 00:49:45 使用道具

    邓爷爷搞了一场“物质优先发展,精神退而其次”,它的弊端只会一再、继续浮现。
  • feilongzaitian

    2017-3-28 19:52:1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3-28 20:01 编辑

    任何只学不问或不许提问不鼓励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教育,都是扼杀想象力的八股教育!中式教育正是这样的教育!东亚日韩两国虽然在教育上也生病,但都没有中式教育这样病入膏肓啊!


    中国人在假冒伪劣上的想象力证明,正是因为恰恰这个空间里,没有中式教育的干扰侵入,所以想象力才能依附着这些邪门歪道,苟且偷生!这正像在被迫戴着假面具的社会里,真诚会格外被扼杀,而一旦在家面对自己,真诚就又回来了,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啊,这也反证了中式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假冒伪劣的同类品。

    一个习惯于哭的人,笑的能力会被扼杀,你不能说他在被瘙痒时还会笑,就证明了虽然他已经习惯于哭,但笑的能力还没被扼杀,因为这种笑是被动机械的生物能力,和作为智能生命的主动的笑能力,已经完全是本质的不同了!


  • 叮当当998

    2017-3-30 21:35:13 使用道具

    应试压力山大,从家长到学校无缝结合,哪里有孩子想象其他的空间?
  • myw2008

    2017-3-30 21:44:38 使用道具

    bill617 发表于 2016-10-5 20:53
    中式教育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吗?——当然了,必须的

    应该说是现在的中式教育吧,以前中国人可不是像现在这样变态地读书考试的。
  • lhp1980tx

    2017-4-15 09:08:14 使用道具

    不觉得有道理,例子啥的就不提了。就谈谈想象力吧,这东西不是说不讲规矩天马行空,这不是想象力,想象力如果不能落实就是没用。
    简单说,想象力要和生活结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拓宽思路,这方面的教育在现代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体系中基本是没有的,因为中国的考试和作业很少有开放性问题,基本都是套路题,所以教育的方向自然受到巨大限制,而且目前丝毫没有更改的可能(因为教育资源太少)。
    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类似于计划经济,当然不需要创新能力。
    当孩子进入社会后(包括本科读研赌读博),社会中市场经济占有高比例,对优秀人才的要求开始提高,对创造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要求挺高,这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往这方面努力。其实家长对中国教育的意见,有很多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才如此愿意吐槽。
  • wowplaoda

    2017-6-19 00:22:03 使用道具

    是一个标准化的大工厂,与标准不符的会被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