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爱大洲

    2016-7-29 15:33:45 使用道具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已收藏,期待整理出版。
    了不起的爸爸~
  • joy2007

    楼主 2016-8-5 18:35:08 使用道具

    爱大洲 发表于 2016-7-29 15:33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已收藏,期待整理出版。
    了不起的爸爸~

    谢谢亲的赞美,正在出版中……
  • joy2007

    楼主 2016-8-5 18:43:04 使用道具

    孩子放暑假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游了,贯彻我们“读游记”的思路。如果读这些历史感到疲惫了,欢迎观看我们两次长途自驾游的记录:
    一、2014年暑期游:44天,12600公里亲子自驾游!
    http://www.ebama.net/thread-214425-1-1.html

    二、2015年暑期游:鲁辽吉黑蒙冀38天自驾游,全程10000公里!
    http://www.ebama.net/thread-272014-1-1.html

    三、2016年暑期游(正在路上)
    http://www.ebama.net/thread-295226-1-1.html



  • joy2007

    楼主 2016-8-5 18:43:55 使用道具

    孩子放暑假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游了,贯彻我们“读游记”的思路。如果读这些历史感到疲惫了,欢迎观看我们两次长途自驾游的记录:
    一、2014年暑期游:44天,12600公里亲子自驾游!
    http://www.ebama.net/thread-214425-1-1.html

    二、2015年暑期游:鲁辽吉黑蒙冀38天自驾游,全程10000公里!
    http://www.ebama.net/thread-272014-1-1.html

    三、2016年暑期游(正在路上)
    http://www.ebama.net/thread-295226-1-1.html
  • sea

    2016-8-12 15:19:37 使用道具

    不错,可以学习一下,谢谢分享。。。
  • 元元宝的妈妈

    2016-8-14 14:03:55 使用道具

    哇塞!实在是太佩服拉!
  • zishuifeili

    2016-8-17 11:28:39 使用道具

    太棒了,相关知识都收录得这么全
  • joy2007

    楼主 2016-9-2 15:05:57 使用道具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第二卷《封建制度的诞生》
    第九章
    吃药吃出了惊天秘密

    开场诗:王懿荣《自嘲》

    25.一片甲骨惊天地
    26.戚继光的铁杆粉丝
    27.北京城破日,君子死难时

    认识汉字:有趣的甲骨文



    开场诗

    自嘲
    清 王懿荣
    廿年冷臣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
    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
    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
    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癫癫。

    插图:“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别看作者王懿荣是清朝人,却与商朝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他的细心发现,才又重新唤醒了沉睡三千年的商王朝。
    这首诗表面看是自嘲,实则充满了诗人的自信、自在、自得之情。第一句便交代出自己坐了二十年官场冷板凳的人生履历,为什么会这样呢?诗人自己说出了个中缘由:好古成魔。既然主要精力都用来玩古董,那么坐冷板凳就可以理解了。相比仕途通达的妹夫张之洞,王懿荣的官场生涯应该说是相当失败。不过人各有志,王懿荣并不后悔,像孔子评价伯夷和叔齐那样:求仁而得仁,夫何怨?这不就是我自己想要的结果吗,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隆福寺和海王村(今天的北京琉璃厂附近)都是晚清的古董集散地,看样子王懿荣是那里的常客,每当买到宝贝的时候,忍不住向客人炫耀,代价却是典当衣服。王懿荣不是贪官,工资又不高,有时还得变卖妻子的嫁妆,可见他是怎样的好古成魔了。
    生活是宽容的,从来不会让勤奋执著的人失望。它没让王懿荣在官场上飞黄腾达,却为他的特殊癖好准备了震惊世界的“大礼包”!










    25.一片甲骨惊天地



    1899年,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失败了,“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南城的菜市口,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乌云笼罩北京城,也笼罩着帝国的命运。对于普通官员和普通百姓来说,该上班的上班,该吃饭的吃饭,生活像顺流而下的船,没有靠岸的迹象。当然,1899年的中国人想不到明年会发生什么。
    明年,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将要攻陷北京城,瓜分中国。皇帝和太后会一路西逃,上演他们的“西游记”。
    最大胆的人也想不到,再过十二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个朝代就永远消失了。
    这年秋天,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王懿荣病了,是疟疾。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后来朋友介绍了一位老中医。医术高明的医生用药引子也都很怪,药方上竟然写着“龙骨”。王懿荣看到药方,心里犯起了琢磨,龙骨是什么东西呢?于是让家人到药店抓药,顺便多买些龙骨。龙骨买回来了。王懿荣放在手里反复摩挲,怎么也看不透这到底是什么。
    几天后,古董商范维卿来拜访,向王懿荣推荐了几件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临走的时候,范维卿从褡裢里掏出几块白片片,迟疑着说:
    “王老爷,我这次还带了点东西,不知有用没用?老百姓叫龙骨,我……我想……龙骨……大概就是龙的骨头。既然是龙的骨头,那应该是很古很古的吧!要是没有用,您就扔了吧!”
    听说是龙骨,王懿荣高兴地收下了。当天夜里,他就迫不及待地研究起这些古董来。经过擦拭、拼接,他发现龙骨上面有刻画的痕迹,应该不是天然形成的。骨头很硬,如果不是用刀刻画,不可能出现这么深的道道。
    王懿荣冥思苦想,一会儿背着手踱来踱去,一会儿翻阅资料寻找蛛丝马迹。忽然间,他使劲拍了下脑门儿,难道……难道这是古人的文字吗?他知道古人崇尚鬼神,而且有占卜的习惯,莫非这就是传说中古人占卜和预测的遗迹吗?顺着这个思路,他在纸上临摹出这些笔画,竟然吃力地辨认出好几个古老的文字。
    确定这是上古之人占卜用的龟甲,而不是什么龙骨之后,王懿荣既惊讶又兴奋,连忙跑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药店,将所有能找到的龟甲和兽骨全部买回家,仔细擦拭和拼接,然后认认真真地临摹、认读上面的文字。
    一个晴朗的日子,王懿荣邀请京城的学界名流,骄傲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众人屏住呼吸,传看着三千多年以前的“神物”,纷纷向王懿荣表示祝贺。祝贺他揭开了汉字的秘密,祝贺他唤醒了沉睡千年的王朝!
    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安阳小屯,这个挖出甲骨的小村庄正是当年盘庚迁都、武丁中兴、妇好出征的殷墟!




    26.戚继光的铁杆粉丝

    插图:甲骨文姓氏对照表


    王懿荣是山东烟台人,从小就很聪明,读过的书基本忘不了,尤其喜欢历史、古籍。1880年,王懿荣考中进士。这年他三十五岁,不算早也不算晚,只是距离清政府被推翻还有三十一年。那个混乱的年代,人心惶惶的朝廷,心怀理想的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是很困难的,王懿荣沉迷于金石字画似乎也情有可原。
    王懿荣的古董癖在京城里很有名气,家中藏书可以与翁同龢、潘祖荫等名家并驾齐驱。如果听到哪里有好书,他绝对不惜血本地收购。除了书籍字画,什么金石瓦当啊,什么钱币印章啊,统统收藏。你想他官职不高,工资有限,哪有那么多钱啊?有时候实在没钱,心里痒痒又忍不住,那就只好央求妻子拿出私房钱来填这个无底洞了。幸好碰上个好妻子!
    别看王懿荣酷爱读书、古董,他可不是书呆子,心里始终洋溢着救国、报国的英雄气概。他从小就听说过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对这位同乡满怀敬仰,羡慕他跃马杀敌的豪情,盼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机会。
    机会来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王懿荣在北京坐不住了,请求回乡组织团练抗击日寇。当他刚刚组织好民间队伍,准备迎战敌人的时候,李鸿章已经同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王懿荣气得吐血也没办法,只好解散了队伍。
    回到北京,王懿荣心情郁闷,想着国家的命运,常常深夜难眠,看着朋友赠送的戚继光生前用过的宝刀,写下了七言绝句《偶感》:
    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
    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27.北京城破日,君子死难时

    插图:八国联军侵华照片


    购买、收藏了大量的龟甲兽骨,王懿荣正准备好好研究,然而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中国军民奋起反击。
    国家有难,已经年过半百的王懿荣没有退缩,依然主动请缨,担任京师团练大臣,率领军民保卫北京城。王懿荣能组织起来的团练有多少人呢?大约有1500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残,能用的武器枪械也都残破不堪。八国联军由德国元帅瓦德西率领,总共有40000多人,使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这是必然要失败的战斗,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
    7月20日,侵略军攻进了东便门,随后又从朝阳门和广渠门等地涌入外城,号称大清精锐的“神机营”、“虎神营”等闻风而逃,王懿荣奋勇抵抗,差不多是孤军奋战,最后也还是无济于事,敌人很快就破城而入。
    慈禧太后眼看形势不妙,故伎重演,换上乡下老太太的衣服,带着光绪皇帝逃跑了。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犹如恶狼扑进了羊群,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北京城变成了人间地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拒绝逃跑,在家中写下最后的遗言:“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
    从容跳井而死!
    有人说王懿荣壮烈殉国似乎不值得,因为再过十一年,腐朽的大清朝就要灭亡了,中国人民很快就要迎来民主自由的好日子。不过我想,王懿荣痴痴地热爱古老的中华文明,晚年不遗余力地保护国宝,当他看到北京城惨遭屠戮的时候,怎能不心痛欲裂?与其说他是为“大清”而死,不如说他是为“中国”而死,更是为“国脉”而死。
    这国脉已经延续了五千年……









    认识汉字:有趣的甲骨文


    迄今为止,我国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商朝长达六百多年,为什么这么爱玩儿甲骨呢?商朝人太喜欢占卜了,可以说占卜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什么事都要问问鬼神。比如明天下不下雨啊,比如丢了东西往哪儿找啊。芝麻绿豆小事都问,像祭祀、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之类的大事更要占卜。这样也好,方便后人了解三千年前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图一释文(标点为作者所加):“甲子卜,行,贞:今夕亡(无)祸。”“庚辰卜,行,贞:今夕亡(无)祸。”





    图二释文:“戊申卜,贞王其,田亡(无)灾。”





    附:诗人简介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而死。

  • 放轻松

    2016-9-7 16:37:50 使用道具

    这个爸爸太牛了
  • xyzmaomi

    2016-9-8 10:37:27 使用道具

    好耐心爸爸,学习中
  • 牛油小猫

    2016-9-8 10:42:46 使用道具

    真是有心的爸爸,感谢分享!
  • joy2007

    楼主 2016-9-8 12:19:27 使用道具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第二卷《封建制度的诞生》
    第十章
    八百年历史的开端



    开场诗: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

    28.黄帝之河的第三条支流
    29.“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30.“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31.“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讨论主题:“诗”怎么就成了“经”?










    开场诗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
    宋 辛弃疾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武夷山风光

    一首好诗,常常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丰富的信息,并且不会让读者感觉逼仄,比如这首《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棹(zhào)是船桨,棹歌的本意就是渔民在划船、撑船时唱的歌。诗人不是渔民,自然不会划船,棹歌就成了坐船时随口吟唱的即兴小诗,只要与水、与船有关系就行了。比较著名的棹歌代表作有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兰溪棹歌》,清代诗人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年曾在武夷山筑“武夷精舍”,读书讲学。辛弃疾游武夷山的时候专门拜访朱熹,写了十首《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他们两个人都是大文人,却又心雄万里,主张强硬抗金,自然有惺惺相惜之感。辛弃疾称赞朱熹是“帝王师”,这可是古代文人的最高荣誉呢。这位帝王师却坐在九曲溪边钓鱼、吟诗,这不是浪费人才吗?说到这里,辛大诗人开了个玩笑,武夷山的烟霞都供应不起朱老师了,西伯啊,快来请朱老师吧。
    西伯是谁?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周文王。他要请的人自然不是南宋的朱熹,而是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














    28.黄帝之河的第三条支流
    插图:颛顼像


    我们介绍过“黄帝之河”的两条支流,还记得吗?
    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建立了夏朝,却被帝喾后代建立的商朝消灭了。商朝人擅长搬家,通过搬家度过危机,总算比夏朝多存在了一百多年。现在,到了另一条支流出来灭亡商朝的时候了。
    推算起来,这条支流和商朝共同源于黄帝的曾孙帝喾。帝喾很不得了,他和四位妃子生了五个儿子,个顶个地有出息。帝喾和元妃姜嫄的儿子后稷)正是周朝的祖先;帝喾和次妃简狄的儿子是商朝的祖先;帝喾和三妃庆都的儿子是放勋(尧帝);帝喾和四妃常仪生了两个儿子,做了九年的王,后来让位给尧帝,另一个儿子台玺也被认为是周朝的先祖。怎么样?毫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中华第一家!
    当夏朝之河和商朝之河汹涌激荡的时候,这条支流始终都在沉默、在等待。它相信总有一天,历史之光会把自己照亮!




    29.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诗经·大雅·生民》
    “我们的始祖是后稷,生育后稷的人是姜嫄!”
    瞧,多么自豪!
    据说姜嫄踩中神秘的脚印,回家后就怀孕了,生了个男孩。姜嫄很担心,想把孩子扔掉,结果发现很多小动物都跑来保护这个孩子。姜嫄又把他扔到冰面,没想到百鸟飞来,纷纷用翅膀为孩子取暖。姜嫄觉得奇怪,想到这很可能是被神灵祝福的孩子,于是带回家好好养育,取名为弃!
    这个故事记载于《诗经••大雅•生民》,可以说是周人的民族史诗,主人公就是弃。弃的出生经历很像伏羲,神奇而美好。事实上呢?他是帝喾和姜嫄的儿子,爸爸是谁很明确嘛。这更像后人附加在祖先身上的传说,目的是向别的部落吹嘘:看,我们祖先是天神之子,我们当然也是神的后代啦!
    弃从小就喜欢侍弄植物,长大后成了种庄稼的好手。尧帝任命他为农官后稷,掌管天下的农事,再后来又封他为有邰氏(今陕西省武功县)国君。
    一列名为周的火车驶入轨道,它将载着中华民族行驶八百年!



    30. “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插图: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太王陵


    周人的祖先也像商朝那样不断迁徙,选择最适合生存的居住地。
    大约在夏桀时代,后稷的儿子不窋(kū)工作失职,逃跑到了戎狄。他的孙子公刘立志恢复祖先的事业,重新回到邰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也鼓励人们养猪养羊,喂鸡喂鸭。很快,部落的粮食增加了,人们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越来越富裕。
    公刘忠厚踏实,勤劳刚毅,最关键的是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时时刻刻为百姓树立榜样,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的幸福。这样的领袖谁不爱戴?于是,公刘的名声传播开来,越传越远,周边的老百姓纷纷跑来投奔,周部落越来越壮大了。
    人多了是好事,也是麻烦。每当事物发展到新的阶段,必然会涌现出新的问题和矛盾,人是如此,国家和社会也是这样。幸好公刘是有长远眼光的人!这时他感觉邰地已经很难继续发展了,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和部落建设的需要,怎么办?搬家。
    二十二岁那年,公刘率领周部落搬到了豳(bīn,今陕西省彬县),史称“公刘迁豳”。这次战略大转移开拓了周的疆域,也奠定了将来继续发展的基础。公刘没有骄傲,没有沉湎于享受,而是继续奋发图强,努力将这个戎狄杂处的游牧地区改变成半农牧区,周也从部落发展到了国家的形态,下面追随着数十个小诸侯国。
    周人感念公刘的功绩,于是写了史诗《公刘》记载和歌颂公刘的事迹,全诗共六节,我们来读一读第五节,想象公刘和他的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壮举吧: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shàn),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31.“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插图:周人迁徙图


    看这幅《周人迁徙图》,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周人的先祖在泾水和渭水之间来回折腾。当然,这一来一回之间隔着十代人呢。从邰到豳,走出了伟大的公刘;从豳到岐,走来了伟大的古公亶(dǎn)
    古公亶父是后稷的第十二代后裔,算起来就是黄帝的第十五代孙了。他上承后稷、公刘,下启文王、武王,可以说是周人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既然古公亶父的丰功伟业媲美于公刘,那么善于吟诵的周人怎能不有所表现呢?于是就有了《诗经•大雅•绵》。这首诗很长,也很精彩,记述的就是古公亶父率领部族从豳迁居到岐,开辟新天地的故事。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请注意:这可不是旅游,而是被逼无奈!
    自从公刘迁徙到豳之后,过了几百年,周部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具备了国家的模样,逐渐成为农耕国家。这时候,豳地以北的戎狄部落还过着游牧生活,单凭打猎经常吃不饱饭啊,于是经常来骚扰和侵略,抢点儿粮食回去吃顿好饭。
    一个是习惯了春种秋收,天天跟泥土打交道的“发达国家”,一个是天天骑马打猎,总是与狼虫虎豹为伍的“落后国家”,真打起仗来谁占便宜呢?周国越来越受不了,辛辛苦苦种点儿粮食,好不容易快收获了,却被抢走了,这算什么事啊!大家就商量,要不咱搬回老家吧?
    好,搬家!古公亶父又做出了迁徙的决定。搬家是搬家,绝对不能回老家,必须寻找更好的地方,否则不就是瞎折腾了吗?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更没有搬家公司,一切全靠自己动手,前前后后不想明白怎么能行。
    新搬来的地方位于渭水岸边,岐山之下(提到这个地名,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臊子面,不知道古公亶父和他的朋友们吃过没有?)。这是方圆数百公里的平原,不仅有肥沃的良田,还有充沛的水源,实在是安家创业的好地方,周人也深深感叹古公亶父找了个好地方:“周原膴()膴,堇(jǐn)荼()如饴()”,多么辽阔的平原啊,连堇和荼这样的野菜都那么甜美!
    正如《诗经》描述的那样,古公亶父在这里营建城郭、宫室、宗庙、房屋,逐渐把周原建成仅次于殷商都城的繁华城市。更重要的是古公亶父不断开辟疆土,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完善赋税制度,设置司空和司徒等各级官员,确定国号为“周”!
    1970年代左右,考古学家们发掘周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推测周人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了辉煌的程度。
    从此以后,这个姓姬的部落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历史说:我们来了!









    讨论主题:“诗”怎么就成了“经”?

    插图:马和之《诗经》诗意图


    漫长的岁月里,我们聪明而勤劳的祖先创造了足以傲视全世界的文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富的典籍。走进图书馆国学部,你会发现历代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大部分人穷尽一生都不可能读完。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最简单地说,经典就是“直达本质,永不过时”。像《论语》,2500年前提出的人生道理,现在依然在默默地指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那我国都有什么经典呢?西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里自问自答:“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到了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两篇,再加上《论语》和《孟子》,组成“四书”。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尚书》,今天讲述周朝早期历史又多次引用《诗经》的诗句,目的是强化读者对这部书的印象。那么,《诗经》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也能列入经典,而且是“五经之首”?毕竟我们知道,任何一部书被称为“经”,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代表着无上的权威和无比的荣誉。
    我们先来看《诗经》都说了些什么。《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有15国风,160篇。“雅”是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共31篇,“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74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或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创作年代大概从公元前1100到公元前600年,贯穿整个西周时期。虽然我们已经不能知道每首诗的具体作者,不过还是能推测《诗经》作者群的复杂性,从王侯将相到普通百姓,各个阶层的人都袒露了自己的心声。正是因为这些无名的诗人们,我们才能隔着2500多年的岁月,遥想先民们劳动、祭祀、战争、恋爱、宴会的情景,感受他们的欢乐和悲伤、幸福和忧愁,原来祖先们的生活早已如此丰富!
    伟大的孔子给了《诗经》伟大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并且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告诫他的弟子们“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附: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后被弹劾落职,临终之际仍高呼“杀贼!杀贼!”著有《稼轩长短句》。

    [1] 周朝的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实际是790年。




  • joy2007

    楼主 2016-9-13 14:07:1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oy2007 于 2016-9-13 14:09 编辑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第二卷《封建制度的诞生》
    第十一章
    姜太公钓鱼,周文王上钩


    开场诗: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32.又一对逃家兄弟
    33.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34.狱中演周易
    35.你见过会飞的熊吗?

    放眼世界:爱琴文明





    开场诗

    题磻溪垂钓图
    唐 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插图:姜太公像


    为了弄清楚罗隐的真实意图,我们先来了解“使宅鱼”是什么鱼。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横征暴敛,各行各业都要交纳繁重的赋税,甚至在西湖边打渔的渔夫每天都必须交纳好几斤鱼。因为钱镠做过杭州防御使、镇海节度使等官,所以老百姓就管这种鱼税叫“使宅鱼”。
    朋友画了《磻溪垂钓图》,请罗隐题首诗。罗隐看着画中潇洒的姜太公,想到这个白胡子老头竟然用直钩钓鱼,引起周文王的重视,帮助文王武王消灭商朝,得以在庙堂之上施展才华,成为万世瞩目的圣人,忍不住羡慕生嫉妒,心里泛起了酸水。吕望啊吕望,你的命运真是太好了,我要是生在你那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做个宰相呢;如果你生在我这个时代,跑到西湖边上钓鱼,还不是要老老实实地交“使宅鱼”吗?
    罗隐生于唐朝末年,据说有张“圣贤嘴”,说话很灵验,常常和别人说反话、唱反调。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当别人都赞美周文王和姜太公君臣际遇的时候,罗隐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那种不附潮流、独立思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32.又一对逃家兄弟


    古公亶父为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找到合适的人选,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老人家环视自己的三个儿子,心里暗暗思量:老大泰伯和老二仲雍都很老实,人品忠厚,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开创能力,最像我的还要数老三季历,不但贤明睿智,脚踏实地,而且目光长远,开拓进取,很有君王的气度,最难能可贵的是季历的儿子姬昌,我感觉这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就大事(“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时间久了,古公亶父的想法慢慢地传了出来。泰伯和仲雍就私下里商量。
    “兄弟啊,咱爸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大哥,什么意思啊?”
    “咱爸很想把王位传给三弟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可是咱们当哥哥的留在身边,他老人家不好开口啊。”
    “是啊,还真是这么回事。那怎么办呢?”
    “我相信咱爸。季历和姬昌的确很有能力,远远胜过你和我,将来肯定能率领我们族人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为了大周的前途,我们走吧!”
    “好!”
    拿定主意后,两人连夜出逃,朝着远离岐邑的东南方向,越走越远。他们来到遥远而陌生的荆蛮之地,干脆学着当地野蛮人的样子,割掉头发,还在皮肤上纹了稀奇古怪的动物图案。如果消息传回周原,父亲也就彻底打消了寻找他们的念头,当然会毫无顾虑地传位为季历父子。
    这时候,泰伯和仲雍相互打量,几乎认不出对方了。兄弟两个看着对方陌生的样子,觉得好玩又好笑,只是想到从此远离父母之邦,再也不能返回故乡,心里又有些悲凉。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当地人,甚至方圆百里的部落都跑来归顺。于是,他们教荆蛮百姓耕种和畜牧技术,逐渐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开来。泰伯和仲雍就成了吴国的始祖,功绩和贡献丝毫不亚于季历。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起了孤竹国的伯夷、叔齐兄弟?孔子同样给予泰伯兄弟崇高的褒扬和赞美,不信翻翻《论语》,第八篇直接以《泰伯》做题目呢。太史公司马迁很赞同孔夫子的观点,将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足以与“七十列传”之首的伯夷叔齐相媲美吧?




    33.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插图:周文王像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
    季历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信任和两位哥哥的谦让,继续推行仁义治国的政策,同时加强军事建设,不断对外扩张。为了不引起商朝的怀疑,他表面上尊敬商朝,改善和商的关系,学习商朝的文化成果,称之为“大邦殷”,自己则谦卑地称作“小邦周”。
    这时候的商朝忙着收拾东方的部落,顾不上西方,正好借坡下驴,放任季历去整治西方的游牧民族。经过多年的征战,季历先后征服了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和翳徒之戎。季历非常聪明,表面看绝对是出色的公务员,每次俘虏了敌方首领,他立刻献给商王。商王当然感觉很有面子。既然功劳这么显著,商王文丁(纣王的爷爷)便封季历为“牧师”,很快又加封为“西伯”。
    不过,好事过了头也会变成坏事。文丁感觉到了周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再加上身边不断有人说季历的坏话,“大王啊,你想想,照这个速度下去,天下诸侯很快就让季历给吃光了,接下来他要干什么,那不是很明显的吗?”文丁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召季历进宫,名义上是嘉奖,结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杀死了。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文丁这样做很有道理,却不小心犯了寒浞放跑少康的错误,斩草忘了除根。他不知道,当年古公亶父之所以让季历接班,更重要的原因是季历有个好儿子——姬昌(这有点儿像清朝康熙皇帝喜欢孙子乾隆,于是把皇位传给四子雍正,便于将来乾隆顺利登基)。
    父亲被杀,姬昌恨得牙根痒痒,发誓消灭商朝,为父亲报仇雪恨。理想很高远,现实却很残酷,环视脚下的土地和军队,姬昌感觉自己和商朝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毕竟商朝是中央大邦,身后是几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周国只是稍大点儿的诸侯国,偏居于较为荒凉的西方,怎么能轻易开战呢?
    姬昌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慢慢来吧。他向父亲季历学习,施行仁政,尊老爱幼,礼贤下士,同时收敛锋芒,不再像以前那样四面出击,招致商朝的嫉恨。这样就行了吗?不行。有人就跟纣王帝辛说:姬昌这是在收买人心啊,收买人心干什么?肯定是积聚实力,准备灭商啊!
    这样说的人是崇侯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告密者”!




    34.狱中演周易
    插图:后天八卦图


    事情起因于“一声叹息”。
    纣王时代有“三公”:西伯昌、九侯、鄂侯。九侯的女儿是纣王的妃子,为人正派,看不惯纣王的残酷暴行,有时难免会流露出不满。结果纣王很不高兴,就把她杀了。俗话说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纣王杀了妃子还不解恨,接着又把九侯也杀了。杀了九侯还不解恨,还把九侯做成了肉酱。真是丧心病狂啊!鄂侯帮着求了几句情,也被杀了,做成了肉干。
    西伯姬昌听说了这个消息,忍不住发出了深深的叹息。不料,这声叹息就像微风,吹啊吹,偏偏吹进了崇侯虎的耳朵。崇侯虎高兴坏了,感谢上天赐给自己这么好的机会,屁颠屁颠地跑进王宫,向纣王举报了姬昌的叹息。
    经过崇侯虎的渲染和夸张,纣王也觉得这声叹息非常严重,无论是从政治方面考虑,还是从军事方面考虑,简直包含着巨大的威胁。于是,纣王派人将姬昌关进了羑里(yǒu lǐ,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北,岳飞元帅的老家)的监狱。
    姬昌没想到纣王的反应这么迅速,这么强烈,不过很快也就想通了,既然文丁能杀自己的父亲,那么纣王囚禁自己又算什么呢?抱怨、后悔已经没有意义了,还是想办法逃出去吧。逃是不好逃的,首先不能继续刺激杀人不眨眼的纣王,要让他放松警惕。姬昌闲得无聊,捡起地上的草棒打发时间。这时他想起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
    姬昌从小崇拜伏羲,喜欢奥妙无穷的八卦图,不过有时也觉得遗憾。因为伏羲的八卦太简单了,已经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他试着调整八卦的次序,又把两个卦象重叠起来,发现太好玩了,两两组合,变化无穷,简直就像魔方啊。
    玩着玩着,姬昌觉得有点儿意思,什么意思呢?他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周国的历史,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再到父亲季历,一股浩荡的生命真气在天地间流转,生生不息,像太阳东升西沉,像四季春去冬来。六十四卦排成大圆圈,几乎就是人生和国运的象征啊。姬昌为每个卦象都取了意味深长的名字,还精心做了彖(tuàn)辞和象辞,作为留给后来人的礼物。
    大约五百年后,经过孔子和孔门弟子的阐发,《周易》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也许有的读者会羡慕,你看看人家,坐个监狱都能收获这么多的思想。别着急,周文王的监狱可不是坐了三天两天,而是整整七年啊!再说思想这东西,就是思+想,如果不勤奋思考,不用心想象,那也绝对不会从天而降。




    35.你见过会飞的熊吗?

    插图:周文王立像


    当周文王姬昌在羑里算卦的时候,监狱外面的人也在四处奔走,想法营救。最积极的当数南宫适[1](kuò)﹑散宜生﹑闳夭(hóng yāo)﹑太颠,他们既是文王的大臣,也是文王的好朋友,所以被称作“文王四友”。
    四友买通看守监狱的人,偷偷地进去探望姬昌,问问应该怎么办。姬昌建议“投其所好”。于是,四个人分工合作,到处寻找稀世珍宝,多方搜求绝代美女。找来找去,他们找到了有莘国的妲己。这件事前面已经讲过,我们不再细说。反正纣王很高兴,放走了姬昌,却把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杀了(请问,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回到周国之后,姬昌更加谨慎,暗中却加紧准备。据说有一天夜里,姬昌梦见一头长着翅膀的黑熊朝自己扑过来。那头飞熊张牙舞爪,模样吓人,好像还有话要说。姬昌一声惊叫,从梦中醒来。醒来后再也睡不着了,找来占卜师,问问是什么意思。占卜师忙活了半天,说:
    “恭喜大王,这是好事啊!这预示着天降能人帮助你!”
    第二天,姬昌率领人马到渭水边打猎,追赶猎物的时候独自跑出很远,结果猎物跑了。姬昌很沮丧,下马休息,忽然发现不远处的岩石上坐着个人。他感到很好奇,慢慢地走了过去。
    原来是个白胡子老头儿,正在钓鱼呢。咦,等等,这人是在钓鱼吗?姬昌走近了仔细观察,看到那老人的鱼钩太奇怪了,竟然直直的,不是钓鱼用的倒钩!这人不是傻子,就是高手,姬昌心里想着,上前搭话。
    “老人家,你这是干啥呢?”
    “没看见我在钓鱼吗?”
    “呵呵,这鱼钩能钓到鱼吗?”
    “哼,愿意让我钓到的自然会上钩,不愿让我钓的什么钩都没用!”
    老人说话不太客气,姬昌更觉得蹊跷,知道这不是普通人,于是谦恭地问道:
    “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
    “我姓姜,先祖被封于吕,所以也姓吕。至于名字嘛,有人管我叫尚,也有人叫望,字子牙。你叫我什么都行。”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姬昌都听糊涂了。这时,最关键的部分出来了,只听老人家补充说:
    “差点儿忘了,我还有个外号,熊。”







    放眼世界:爱琴文明
    插图:古代希腊地图


    提到世界古代文明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还有个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源于公元前二十世纪到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爱琴海地区,范围包括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是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爱琴文明历时八百多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夏、商两朝,包括早期的克里特文明(也称米诺斯文明)和后期的迈锡尼文明。据说克里特的国王米诺斯修建了著名的迷宫,通道纵横曲折,陌生人有去无回。随着克里特王国的消亡,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希腊半岛的迈锡尼,文明形态也从新石器时代迈入青铜器时代。
    爱琴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区别在于这里环绕着海洋,岛屿如星罗棋布,没有纵横千里的大河,因此没有机会形成农耕文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是海洋,却是内海,风浪不像远处的大西洋那么剧烈,特别适合航海,加上到处都是小岛,基本上站在这边就能看到那边,心里没有恐惧感,于是爱琴海地区的人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辉煌的海洋文明。
    当其他文明地区的人们精耕细作的时候,克里特人驾着小船,优哉游哉地穿梭于爱琴海、地中海、爱奥尼亚海,几乎不费力气就能到达非洲和亚洲,从这里运输货物,到那里换成钱,于是就有了高度发达的贸易活动。
    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表现在方方面面。海洋是流动的,催人远行,而耕地是静止的,束缚人的身体。年深日久,思维也必然受到影响。相对来说,农耕文明的人们思想比较保守,而海洋文明的人们则自由进取。通过壁画等艺术作品可以看出,这里的妇女在田间劳动,或在树林里翩翩起舞,或者拿着武器上阵打仗。古代中国的妇女们则以家庭生活为中心,基本上不抛头露面,更谈不上参加社会活动了。(duyouji2016)




    附:诗人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兼修道、儒,著有《谗书》、《太平两同书》等。终生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1] 孔子学生中也个南宫适,孔子很欣赏他的品德,还把侄女嫁给了他。《论语》里有两处关于南宫适的内容:1,《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2,《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 睿睿妈wdmldl

    2016-9-14 10:59:57 使用道具

    实在是厉害啊!
  • 8863784523

    2016-9-15 11:56:08 使用道具

    好好好,非常好
  • 米兰与老虎

    2016-9-18 10:51:36 使用道具

    太太厉害了
  • joy2007

    楼主 2016-9-18 12:49:0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oy2007 于 2016-9-18 15:10 编辑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第二卷《封建制度的诞生》
    第十二章
    武王伐纣

    开场诗:胡曾《孟津》

    36.原来是个杀猪的!
    37.第一次军事演习
    38.“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踏访历史:三星堆文化





    开场诗

    孟津
    唐 胡曾
    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
    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插图河南省洛阳市龙马负图寺


    孟津是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的历史文化名县,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大事都发生在这里,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龙马负图、伏羲画卦、伯夷叔齐扣马谏等。对了,姜子牙还在这里开过小饭馆呢。
    诗人路过这样的好地方,怎能不大发感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诗人胡曾骑马经过孟津古渡,看着脚下的黄河滔滔奔流,想到了当年周武王渡河伐纣的传说。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也是从孟津东渡黄河,不料黄河里的波涛之神阳侯忽然掀起一个个滔天巨浪,扑向武王的船头。这时狂风四起,天昏地暗,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千钧一发之际,武王并不慌张,左手举起黄金色的大板斧,右手挥动白色牦牛尾的指挥旗,高声喊道:“我肩负替天行道的重任,谁敢违抗我的意志!”话音刚落,风平浪静,武王率领军队顺利地渡过了黄河。
    这当然是传说故事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武王伐纣。







    36.原来是个杀猪的!


    “啊,牡丹!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啊,牡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牡丹之歌》
    这几句歌词简直就是为姜子牙写的啊!有人只看到姜子牙获得周文王的欣赏,封侯拜相,建立奇功,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有名、最传奇的军事家和谋略家,哪知道这时候的姜子牙已经八十岁了。为了找到自己喜欢又能发挥才华的好工作,他也曾四处打工,满世界流浪啊。这正应了那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前面我们请姜子牙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他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了吕地,原来姓姜也改姓吕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更别说隔着上千年。等到姜子牙来到人间的时候,他已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卑微得不能再卑微了。他的父祖辈四处飘零,最后扎根在“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水经注》)”,也就是今山东省莒县以东八十公里的地方(因为笔者也是莒县人,所以很为这位老乡自豪,日照市建有姜太公博物馆)。小时候的姜子牙跟着隐士学兵法,出山后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这个时候的纣王贪图享乐,根本没心思理会像他那样的老头儿。
    虽然找不到好工作,可是总得吃饭啊。无奈之下,姜子牙就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城里帮人杀猪宰牛,赚点小钱。像这种动刀的工作也是“青春饭”,年纪大了就干不动了,他只好到孟津卖牛肉汤(这让我想起伊尹,莫非厨师和宰相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命运之神始终没有光临他的身边。
    这时,他听说周国的姬昌尊老敬爱,礼贤下士,像个干大事的人,于是收拾家当,毅然渡过黄河。然后,周文王姬昌就“上钩”了。

    插图《太公六韬》和《黄石公三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当姬昌在渭水磻溪遇到姜子牙的时候,姜厨师的这段话道破了赢得天下的秘密:仁、义、道、德,而不是什么兵甲战车!这应该是姜子牙治国思想的核心。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单凭仁义道德,商朝就会自动消失吗?显然也不能,还要以武力作为辅助手段。大厨的奥妙正在于此,政治要讲仁义,军事斗争要讲权谋和策略,跟伊尹的厨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权谋和策略记载于《六韬》,也叫《太公兵法》、《太公六韬》。虽说不是姜太公亲自写的,而是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夫之手,不过也是对太公权谋的总结,有些观点还值得参考。据说,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得到的“天书”就是《六韬》。




    37.第一次军事演习


    插图:周武王像


    姬昌得到姜尚的辅佐,犹如猛虎长出翅膀;姜尚得到姬昌的信任,仿佛鱼儿游进大海。周人的事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会儿的纣王和大邑商已经成了被瞄准的靶子,那支要命的箭很快就要射出了。
    军事势力增强之后,你猜姬昌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不错,消灭崇侯虎!
    这个爱打小报告的家伙,害得人家坐了七年冤狱,还搭上了大儿子。当然,也可以说他忠于纣王和商朝中央政府,那也没错。总之,这次战争的详细经过已经很难知道了,因为它简单得就像风吹走了蒲公英。
    伐崇之后,姬昌迁都到丰邑(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继续实施姜太公的文韬武略。这时周国已经深得人心(商纣王正好相反),诸侯纷纷归附,“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太公之谋居多”。遗憾的是姬昌没能看到最后胜利的日子,早早地去世了,被谥为“文王”。因为长子伯邑考被害,那么次子姬发顺理成章地接班,正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周武王”。

    武王迁都到了沣水东岸的镐京,步步东扩的意图十分明显。他很尊敬姜太公,称之为“尚父”,继续奉行太公的军事策略。《六韬》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大部分,前面讲的是准备工作,迷惑敌人,麻痹敌人,同时壮大自己,争取民心。现在进行到了龙、虎、豹、犬部分,那就有点儿紧张了,火药味也越来越浓了。
    纣王中计了。他以为文王姬昌向自己服软,肯定是害怕;他以为自己杀了伯邑考,肯定彻底震慑了周人。再加上东方不稳定,商朝连年用兵,周武王感觉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决定在孟津来个军事演习。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是锻炼队伍,检验平时的训练成果到底如何;第二是观察各路诸侯的态度,平时大家都说归附周国,关键时刻能否排得上用场呢,武王心里没底;第三也是测试商朝的反应。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演习,孟津观兵,效果很好很成功。据说参加演习的多达八百个诸侯国,大家都义愤填膺,异口同声地说:“打啊!打啊!”“商朝早就该灭了!”“过黄河,进朝歌!”“纣王太不是东西了!”
    但是,面对这样热烈而喧嚣的场面,武王表现出了出奇的冷静,说道:
    “各位不知天命,现在还不是时候。撤退!”
    起先看到这里,我也觉得武王太不可思议,形势这么好,人心这么齐,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渡过黄河,直扑朝歌呢,唉!后来我才知道,这才是姜太公兵法的精髓啊,没有十成把握的仗不打,开战必胜!




    38.“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插图:牧野之战形势图


    既然演习达到了目的,那就应该撤兵,如果盲目冲动,恐怕后果很难预测。战场上瞬息万变,冒出贪念的时候,往往也是失败的开始。武王深刻理解这个道理。
    孟津观兵之后过了两年,纣王杀死比干,囚禁箕子,朝着灭亡之路飞奔。另外,商朝军队正在东方作战,都城朝歌十分空虚。武王得到这些消息之后,不再犹豫,决定出兵。出兵之前,按照从商朝学来的习惯,先要算个卦。不料,姜太公很生气,一脚踢飞了用于算卦的草棒,很严厉地批评武王说:“我们干的是大事业,难道还能听这些朽木枯草的吗?”
    那么,周人总共出动了多少兵马呢?历史记载,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武王亲自率领战车300乘,虎贲(精锐武士)3000人,步兵10000人,再次奔赴孟津渡口。2月21日,周军与各路诸侯人马在孟津会合,军队总人数达到了45000人(等一等,前年演习来了八百路诸侯,即使每个诸侯国只带100人,那也有八万人啊,现在怎么……可见很多人是来混饭吃的,周人要自强啊!)。
    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武王发表了著名的《牧誓》,内容像《汤誓》、《甘誓》等,先骂对方怎么该死,再说自己怎么正确,然后鼓励士兵们勇敢作战,否则后果很严重,等等。他用木头刻了文王的全身像,摆放在队伍的前头,自己则称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的遗命东征。没想到伯夷、叔齐兄弟拦住武王的马头,劝说周人退兵,然而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
    过河之后,周军直扑朝歌,竟然没受到像样的阻挡,很快就杀到了距离都城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部,包括凤泉区、卫辉市、获嘉县)。纣王慌了,急忙找人打仗,可是军队都在遥远的东方出差,忽然之间也飞不回来啊。
    怎么办?真是病急乱投医,纣王命令人打开监狱,放出被囚禁的奴隶和战俘,匆匆忙忙组织起多达十七万人的临时军队,号称七十万!
    现在想想,周武王的慎重是不是有道理呢?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毕竟商朝统治了六百多年,这种情况下都能组织起十七万人,自己那点儿人马怎么够呢,而且八百路诸侯吆喝的多,真正出力的少,关键时刻也不能指望。成语“小心翼翼”就是从这儿来的。
    四万五千人对十七万!这样的战争不能拖延,只能速战速决,也就是闪电战。姜太公以战车为前驱,后面跟着三千虎贲精锐,狂风骤雨般冲进了商朝的队伍。这时,谁也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看到周军气势汹汹地杀来,商朝的临时军队忽然掉转武器,杀向自己这边,帮着攻城了。这叫临阵倒戈。那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战斗当天结束。
    纣王站在鹿台,亲眼目睹了商朝的失败,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了。绝望之余,纣王放火焚烧鹿台。这座人间仙境很快就化为灰烬,连同纣王那盛满了山珍海味和美酒的大肚皮!妲己呢,妲己哪儿去了?可怜的妲己被周武王杀死了。
    这是公元前1046年。据说,那年的天象很奇怪,不仅有月食,天空中还飞过彗星,更罕见的是太阳系的五大行星汇聚到一起,像串起来的珠子。
    关于这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诗经·大雅·大明》这样记载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








    踏访历史:三星堆文化
    插图:三星堆出土的千里眼


    截止到目前,我们讲述的几乎都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文明,然而随着考古成果的逐步呈现,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长江流域等地也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也曾产生过壮丽辉煌的文明,有的甚至不亚于黄河流域的文明。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位于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遗址。
    三星堆古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五千至三千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如果参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你会欣赏到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除了青铜器具有殷商青铜文化的风格,其余的器物,无论种类和造型都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充分展示了古代蜀国文化的特点。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最高的青铜神树,据说很可能就是古神话传说中的扶桑树(也有可能是摇钱树呢)。这里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长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还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称为铜像之王;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很像古代的天文望远镜。
    伴随着三星堆遗址的问世也带来了难解的“千古之谜”。比如,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三星堆遗址的居民是什么民族?古蜀国如何产生,为什么突然消失?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没有交流?神秘的三星堆,巨大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在遥望何方?他们在倾听什么?
    (duyouji2016)
  • igdudu

    2016-9-18 13:38:00 使用道具

    好厉害。打算让老公依葫芦画瓢。
  • zmhui_wuhee

    2016-9-18 13:49:20 使用道具

    爸爸太有才了!期待ing
  • jerry0620

    2016-9-18 15:45:00 使用道具

    厉害的爸爸啊!
  • charliesun

    2016-9-18 19:40:58 使用道具

    这个老爸有水平
  • joy2007

    楼主 2016-9-19 10:00:15 使用道具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第二卷《封建制度的诞生》
    第十三章
    孔夫子的梦中人


    开场诗:白居易《放言》

    39.三监之乱
    40.“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4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2.桐叶封弟,成康之治

    放眼世界:印度文明




    开场诗

    放言五首之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白居易这首诗就近乎于“怨”。唐宪宗的时候,唐朝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宰相武元衡在上班路上被刺客杀害!幕后主使是位高权重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于是满朝大臣都像哑巴,没人敢说话。白居易冒着危险上书,请求严惩凶手和主使。结果可想而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被贬是诗人的不幸,却是中国诗歌的大幸,长篇名诗《琵琶行》因此诞生,当然还有这组《放言五首》。
    这首诗诙谐幽默,读完之后又令人伤感。诗人像是在安慰同样遭贬的好友元稹,其实也是在安慰自己。古人碰到疑问的时候经常算卦占卜,问个吉凶,实际上有用吗?姜太公都知道那是骗人的把戏。诗人给朋友什么好办法呢?一个字,等;两个字,时间。为了说清楚自己的道理,白居易信手举了两个例子,周公和王莽。王莽还没篡夺皇位的时候,那表现得可谦虚了,等到当上皇帝之后则大开杀戒,剪除异己。周公为国为民,劳心劳力,却不得不心怀恐惧,为什么?流言可畏啊。但是,听到流言就放弃吗,别人说你不好你就认为自己真的不好吗?显然不行。轻易放弃的话,真的就没人相信你了。当你遇到困难,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你默默念诵白居易的这首诗,尤其是末尾两句:“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忍受不了委屈的人,终归走不远。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周公内心的恐惧。








    39.三监之乱
    插图:周武王立像


    消灭商朝,建立周朝,武王姬发拉开了八百年统治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也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巨大的王朝,这一切不是因为“武功”,而是得益于“文治”,而奠定“文治”基础的人却是文王姬昌的四子、武王姬发的四弟——周公姬旦(请注意读音,千万不要念成“鸡蛋”哦)。
    武王只是杀死了纣王、妲己及其他作恶多端的商朝旧臣,对于普通百姓则采取温和的怀柔政策。他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殷商的地盘,便于安抚老百姓,不至于因为改朝换代而情绪不稳定;命令散宜生打开鹿台的粮仓,分发给百姓;释放箕子,厚葬比干,让人们看看周人对待忠臣的态度;分封诸夏后裔,神农之后被封于,黄帝之后被封于,帝尧之后被封于蓟(,帝舜之后被封于,大禹之后被封于;分封周室宗亲和功臣,比如三弟管叔姬鲜被封于邶(bèi,五弟蔡叔姬度被封于鄘(yōng,八弟霍叔姬处被封于,三个地方都距离武庚不远,起到监视武庚和商朝旧部的作用,所以被称为“三监”。
    应该说这些都是很好的善后措施,充分说明姬发是文武双全的伟大君主,遗憾的是他操劳过度,灭商之后两年就得了重病,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将四弟姬旦叫到床前,准备让姬旦继任君主。
    看着病容憔悴的哥哥,听到哥哥的殷切嘱托,周公不由得泪如雨下。他为哥哥的命运惋惜,也为周朝的天下担忧,毕竟天下初定,局势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然而说到继位的事,周公坚决谢绝了。因为他考虑到在武王和自己之间还有个管叔姬鲜,按照商朝的规则,那是要“兄终弟及”,如果越过老三,直接让老四接班,恐怕会有人说闲话。
    周公考虑得很长远,也很周到,武王就没再坚持,只好让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姬诵即位,周公辅佐。说是辅佐,实际上成王姬诵什么也不懂(放在今天小学刚毕业),一切都是周公说了算,这叫“摄政”。
    对于周公摄政这件事,最先看不惯的人是管叔。他是老三啊,老四怎么能摄政呢?这不公平啊!心里难受得好像打翻了调料瓶,酸涩苦辣咸,羡慕嫉妒恨!痒痒就得挠挠,上火就得浇水,管叔找到蔡叔商量:“咱还不如推翻姬旦,自己干呢!”
    “这样好吗?没理由啊。”
    “怎么没理由?咱就说姬旦害死了二哥姬发,自己当王。”
    “没证据啊,再说他不是让阿诵当王了吗?”
    “姬旦这人太聪明了,我太了解他了。他不便直接继位,只好让啥都不懂的小屁孩当王,等自己树立起威信,一脚就把那个小木偶踢开了。”
    两人又找老八霍叔商量,一拍即合,最后确定的思路是:鼓动武庚牵头造反,声讨周公,三监帮忙,成功之后大家都有好处,如果失败了就把罪责统统推给武庚。武庚这边不知道啊,还以为天上掉馅饼,三位好心人要为自己报仇呢,于是兴高采烈地发表了造反宣言。
    这就是“三监之乱”。




    40.“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通过三监之乱可以看出,周公的恐惧和谨慎是很有道理的。虽说那个时代没有广播电视,没有微信微博,但是谣言的传播自有途径,那叫不胫而走,很神秘,也很高效。很快,周公将取代成王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
    本来东方还没有从心底里归顺周朝,加上谣言的挑拨,不仅殷商旧部被发动起来,还有齐鲁、徐淮等地也赶来凑热闹。问题严重了。
    周公决定亲自东征。他找召公姬奭(shì)商量,请召公留在镐京辅佐成王,自己则和姜太公率领军队去平乱。大家都很支持,占卜的结果很美好,什么元亨利贞、利涉大川之类。那年冬天,天公也来帮忙,黄河结冰了。军队轻松过黄河,直扑朝歌,五百多里路,最多需要五天,何况还是刚刚打完大仗的队伍。
    朝歌城里的殷商遗民还没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就被打败了,自以为造反简单的武庚被处死。然后,周公兵分两路,一路袭击管叔,一路进攻蔡叔,结果管叔被杀,蔡叔被囚。三监之乱宣告平息。
    既然队伍都开到这儿了,那就不能轻易撤退。周公想趁机扩大战果,整治跟着起哄架秧子的东部和东南部的部落。他采纳大臣辛公甲的建议,先收拾力量最弱的小国,最后集中力量打击大国,于是挥师向东南,征服了淮泗(今苏北、皖北地区)间的九夷。现在,最难缠的就是奄国了(还记得盘庚迁都的事吗?出发地就是这里)。
    奄是商朝的旧都,反抗势力比较顽固。周公采取的战略是剪除两翼,各个突破,也就是首先消灭奄都周围的依附力量,再全力以赴拿下奄都。出乎意料的是,奄国看没人帮忙,自己也不想单干,干脆投降吧。于是,长达三年的东征圆满结束。

    我们三言两语就说完了这次为期三年的战争,却不知道上战场的都是哪些人。也许是哪个孩子的父亲,也许是哪位老父亲、老母亲的儿子,也许是哪个新婚妻子的丈夫,总之他们没有留下姓名,默默无闻地战死了。历史书上只说牧野那场大战“血流漂杵(chǔ)”,你可知道牧野是辽阔的平原,若要血流成河,漂走舂米的木槌,那得死多少人啊!
    幸运的是,《诗经••豳风•东山》记载了这次战争,并且是以普通士兵的视角诉说即将回家的感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义凛然,而是娓娓道来,真切生动。三千年过去了,这首诗依然有着强烈真挚的感染力,这位幸存的无名士兵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没有差别。

    “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cháng)衣,勿士行(háng)枚。蜎(yuān)蜎者蠋(zhú),烝(zhēng)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luǒ)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xiāo shāo)在户。町疃(tǐngtuǎn)鹿场,熠燿(yìyào)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dié),妇叹于室。洒扫穹窒(qióngzhì),我征聿(yù)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lí),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4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插图:周公像


    孔子晚年说过这样的话:“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这句话意思很简单,“我衰老得厉害啊,我都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关键是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啊,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圣人,孔子毕生都在向他学习。
    为什么偏偏是周公?而不是文王、武王,或者姜太公?
    因为周公凭借的不是力量,而是思想和制度。他的制度和治国思想影响中国三千年,这样说并不过分。牧野大战过后,武王、周公、姜太公……几乎每个参与战争的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赢得是不是太侥幸了?六百年的天邑商啊,怎么说垮就垮,都没有像样的反抗和挣扎?即使说苍天保佑,可这胜利来得也太容易了?除了不得民心,难道就没有别的漏洞,让我们钻了空子?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这应该是周公和他的同志们深刻领悟出的道理:殷商本来有一面照出得失成败的镜子,那就是他们之前的夏朝。每个朝代的建立者往往都会思索前朝灭亡的原因,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句诗稍作改动,那就成了“周鉴不远,在殷商之世”。

    首先,你不能让造反太容易,像周朝军队嗖的一下就杀到了朝歌,这显然不行。怎么办?如果说朝廷(中央政府)是个花园,那么周围必须有篱笆保护,绝对不能让人随便就跨进来了。这就是周公第一条制度的由来,封邦建国,简称封建。也许有人会说,哇,原来封建这么好啊,我也封建封建!那可不行,必须姓姬,也就是王室宗亲,或者是功臣也行。
    文王共有十七个儿子(有人说是九十九个,不太可信),全部获封,除了前面提到的管叔、蔡叔、霍叔,康叔被封于卫;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被封于宋;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姜太公被封于齐……除了控制东方,这次分封还有个副作用,我们的百家姓里很多姓氏都是从这些国号里演化而来,你说对中国影响大不大?
    其次,周公还确定了嫡长继承制,也就是宗法制度。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还是卿大夫,全部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则分封到别的地方,另开门户,自称“小宗”,那么获得继承权的就是“大宗”。回头看看第三章,当时我们说到了王位继承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应该说嫡长继承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道难题。
    第三是土地制度,也就是井田制。这不是周朝的原创,商代就有了,不过在周公手里走向成熟。简单地说就是把土地划分成“井”字形,外围的八块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入归自己;中央的土地由这块井田的农民共同耕种,收获当做赋税上缴。
    第四就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这四大制度出自或完善于周公之手,深深影响了中国后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能不崇拜周公吗,能不为之魂牵梦萦吗?
    周公对年幼的侄子成王极其忠诚,对诸侯大臣极其公正,对国事从不懈怠。传说他洗澡的时候有人来汇报工作,他从不让人等待,而是握住头发出来听汇报,有时正在吃饭工作来了,他把刚刚送进嘴里的热饭吐出来,与人交谈。“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耽误工作,失去人心。
    大臣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空前绝后了,就连目空四海的曹操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2.桐叶封弟,成康之治
    插图:西周疆域全图


    有一天,年幼的成王姬诵和弟弟叔虞在王宫里玩儿。成王随手捡起一片梧桐叶,还剪成玉圭的形状,递给弟弟说:“这个玉圭赏给你,我要封你为唐国的诸侯。”小孩子嘛,随便说着玩儿,谁都没当回事。
    谁知这件事让周公知道了。周公连忙穿上正式的朝服,赶来拜见成王,表示祝贺。成王糊涂了,问道:
    “今天也不上朝,有什么事值得祝贺呢?”
    “你不是说分封叔虞吗?”
    “哎呀,这个事啊,我是说着玩儿的,你怎么当真了。”
    听到这里,周公很严肃地说:
    “天子无戏言啊!”
    既然这样,那就封吧,反正早晚都要封。于是挑选黄道吉日,正式封叔虞为唐国诸侯。
    “桐叶封弟”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周公的深谋远虑,他时时刻刻都在教育成王,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成王,使成王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天子。周公摄政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自己则住到丰京养老。他那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太平之时功成身退的精神永远被后代称颂,世世代代被尊为宰相的楷模。
    成王没有辜负周公的教诲,亲征之后始终秉持周公的治国之道,做到了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成王死后,他的儿子姬钊继位,就是康王。这时辅佐的大臣是召公和毕公,经常向他讲述文王、武王和周公开国治国的艰难,告诫他节俭寡欲,守住祖先的基业。
    总体来说,成康时期是周朝最为强盛的阶段,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四十多年不动刑具,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人称“成康之治”。



    放眼世界:印度文明


    我们都很熟悉《西游记》,即使没看过原著小说,也看过电视连续剧。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神话传说里的西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印度。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独特而发达的文明。时间上稍晚于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却早于中国的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还种植豌豆、甜瓜、芝麻、椰枣和棉花。这里的人们最早用棉花织布
    插图:摩亨约•达罗遗址想象图


    首都摩亨约•达罗(意为“死亡谷地”)有着四通八达的街道,家家都有水井和庭院,建材是烧砖(注意:古代烧砖通常是王宫专用品)。这里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完善程度就连很多现代都市都未必能达到。二楼是冲洗式厕所,废水通过墙壁中的陶管排至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这里没有神殿,没有王宫,如此的平民性和设计性实在是不可思议。更神奇的是,每当遭到洪水的毁灭性破坏,重新修建的城市总是跟以前一模一样。
    印度河文明持续了八百多年,却在突然间消失,谁也说不清原因和详情。有人推测是毁灭于泥浆,有人说因为瘟疫,有人说因为雅利安人的侵略。更有人大胆推测,印度河文明毁灭于核战争!因为考古学家曾在摩亨约•达罗挖掘出“玻璃建筑”——托立尼提物质。这是什么东西呢?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托立尼提沙漠中试爆,沙子因高温凝固成玻璃状物质,而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也留下了这样的东西。
    反正不管怎么说,独特而又神奇的印度河文明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出了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相信总有一天,它的谜底会被后来人揭开!





    附: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曾受“武元衡被刺案”牵连贬为江州司马,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著有《白氏长庆集》。
    (来自:duyouji2016)
  • joy2007

    楼主 2016-9-20 10:55:31 使用道具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第二卷《封建制度的诞生》
    第十四章
    都是野鸡惹的祸

    开场诗:高适《题李别驾壁》

    43.我要吃鸡,却被喂了鱼
    44.三百年后的追问,三千年的谜案

    讨论主题:什么是封建制度?







    开场诗

    题李别驾壁
    唐 高适
    去乡不远逢知己,握手相欢得如此。
    礼乐遥传鲁伯禽,宾客争过魏公子。
    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
    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别驾是汉代设置的官职,是州刺史的佐官,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因此称为“别驾”,也叫“别驾从事”。唐高宗以后,长史取代了别驾,另行委任皇族为别驾。我们来看诗的题目,这位别驾果然姓李。
    高适是唐代著名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诗人”。他早年很不得意,家里贫穷,做过乞丐,自从在开封遇到李白、杜甫之后,诗名大振。更厉害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的仕途越来越顺利,像坐火箭似的嗖嗖上升,官至剑南节度使、渤海县侯、散常侍,这在诗人里面绝对是高级领导。即使生活困顿的时候,高适也始终保持着奋发进取、蓬勃昂扬的精神。像“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他自比被拴住的“枥马”,却不甘沉沦,发出内心的吼叫,相信春风终究会吹向自己。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
    “礼乐遥传鲁伯禽,宾客争过魏公子”,这两句是对主人李别驾的赞美。前面的典故说的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因为周公功劳卓著,所以成王特别允许伯禽以天子礼乐祭祀周公。伯禽努力推行父亲的礼乐制度,传播宗周文化,把鲁国建成了宗周的翻版。试想,孔子、孟子出自鲁国,原因是不是就在这里呢?至于“魏公子”是谁,我们先留个悬念,以后再讲。






    43.我要吃鸡,却被喂了鱼
    插图:周昭王像


    自从听说南方的越棠国(今越南)要来进贡白色的野鸡,康王的儿子姬瑕——周昭王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来白鸡是比较罕见的祥瑞,这说明自己的功德很不得了,堪比文武周公啊;二来罕见的东西肯定有罕见的味道,换换口味解解馋嘛,谁知越想越馋。
    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昭王有些着急了。难道送鸡的使者在路上出事了?还是被同样嘴馋的强盗给抢走了?昭王心想:干脆不等了,我还是亲自去迎接吧,顺便游山玩水,平时还找不到这么好的理由呢。
    于是,昭王出发了,带着成群结队的随从。
    昭王可不像文王、武王那样成长于混乱年代,又不像成王、康王那样身边有贤臣的教育和帮助,他生在福窝,成长于蜜罐子,顺顺当当地继承王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认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享受生活!
    秉持着这样的治国理念,周朝的威信开始跌落,再也比不上成康时期了。这时候,南方的楚国开始蠢蠢欲动,有些不服管了。昭王哪里知道这些,还是得意洋洋地冲进了楚国。
    迎鸡队伍所到之处,犹如秋风扫落叶,住最好的房子,吃最肥美的牛羊,老百姓遭殃了。沿途的唐、随、厉、曾、夔等诸侯国都受到了严重的骚扰。渡过汉江之后,昭王终于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根本就没有越棠国进贡白鸡的事,完全是楚人的欺骗。好吧,天子出巡,怎能空手而归呢,顺便教训一下楚国吧!
    结果可想而知,这支吃货部队完全不适合作战,很快就被雄心勃勃的楚军打得屁滚尿流。现在,昭王也没招了,只好撤退。再次来到汉江边上的时候,却傻眼了,怎么一只船都没有啊,前几天来的时候明明有很多渔船啊。这时狂风四起,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大雨了。昭王急得直跺脚,万一楚军追来,那不是要被赶进江里喂鱼吗?
    危急关头,远处的芦苇丛里闪出几条渔船,试探着朝这边驶来。昭王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二话不说就上了船。这下终于放心了,楚军想追也追不上了,昭王情不自禁地仰天长啸:哈哈,这趟玩得好开心啊!
    船到江心,大雨倾盆,狂风掀起巨大的波浪,晃得小船东倒西歪。昭王很愤怒,斥责船夫好好划船。刚骂了几句,却感觉不对,怎么没人答应呢?转头去看,哪里有人划船啊,那几个渔夫早没影儿了。昭王急忙命令士兵接着划,这时听见士兵们撕心裂肺地大喊:“不好了,不好了,船漏了!进水了!”
    咔嚓!咔嚓!大家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渔船已经四分五裂了。风大浪急,满船的人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昭王不会游泳,刚喊了几声“救命”就沉入了水底。幸好他手下有个名叫辛余靡的大力士,这家伙个子很高,胳膊很长,而且水性极好。他几个猛子扎进去,终于把昭王捞了出来。等他好不容易拖着昭王上了岸,昭王已经没有呼吸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这是楚人的计谋。他们故意用胶水粘牢的船送昭王,船入江心,胶水融化,慢慢地分裂了。周人感觉这是奇耻大辱,也没追究原因,只是默默地埋葬了昭王。




    44.三百年后的追问,三千年的谜案

    插图:西周堇临簋


    三百年后,春秋争霸,中原霸主齐国向楚国宣战,楚人摸不着头脑,大夫屈完委屈地问:“你们在北海,我们在南海,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怎么说打就打呢?”
    齐国丞相管仲骑着高头大马,手指屈完,信心满满地说道:
    “我们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曾被周王授予管辖诸侯,辅佐王室的权力。现在我就来问问你们:明明让你们进贡白茅,为什么断贡呢?害得王室祭祀没有白茅,酒水都洒到祖先的胡子上了;还有就是三百年前,昭王南巡,为什么没有活着回去呢?”
    关于白茅断贡的事,屈完做了诚恳的道歉。说到昭王之死,他的回答很有技术含量:
    “昭王为什么没有活着回去,那你得去江边问问水神!”
    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搞得管仲无言以对。

    这说明昭王之死是巨大的谜,三百年后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甚至三千年后的今天还是没有标准答案。那我们看看太史公司马迁怎么说吧。《史记•周本纪》说:“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太史公说的很含糊,没有交代具体经过和死因,只是说昭王南巡,死在江上了。
    《竹书纪年》记载了昭王三次伐楚的事。第一次,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5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渡过汉江的时候遇到了凶猛的犀牛;第二次,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82年),昭王派辛伯攻楚,结果遇上恶劣天气,全军覆没;第三次,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977年),昭王亲征,六军覆灭,昭王也溺水而死。

    同样的事件,却又不同的说法,我们之所以讲述两遍,既讲传说,又做分析,正是考虑到“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就拿第三次南征来说吧,天子率六军,起码有15000人之多,这么多的军队过河,那得多少船只啊。难道他们对南方的地理形势全然不知,出发的时候不准备好船,临到用时才征用民船吗?这显然不合理啊。
    那是不是被楚国彻底消灭了呢?这也不太可能,当时的楚国还比较弱小,几乎没有能力消灭如此多的周军。最关键的是昭王的儿子周穆王比较强大,也打过几次漂亮的硬仗,如果他的父亲真被楚国害死,他能善罢甘休吗?中国人可是信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啊。徐偃王作乱,穆王还联合楚国作战,合作非常愉快。
    有人分析说,昭王伐楚,没占到什么便宜,只好撤退。撤兵途中在汉江搭了浮桥,队伍走到江心的时候,不幸桥塌了,于是全军覆没。虽然不是被楚所灭,终究与楚有关,还是在楚国境内,所以周人始终耿耿于怀,以致于三百年后管仲还拿来说事。
    无论如何,志大才疏的昭王不明不白地死了,他的儿子,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姬满——登上了舞台!






    讨论主题:什么是封建制度?


    现在,“封建”这个词已经彻底沦为贬义词了。如果说谁“封建”,他肯定会急得跳脚。作为我国最早、最成熟的政治制度,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正本清源,说说清楚。
    《孔夫子的梦中人》里简单提到了“封建制度”,周朝共封建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五十三个同姓(姬姓)诸侯,十八个异姓诸侯。封建层层进行,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叫“建国”,诸侯继续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卿、大夫,这叫“立家”,卿、大夫再授予更多的下层贵族士,士则让广大的庶民耕种井田,从而自上而下的封建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封建”的本意。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将我国古代的国体分为三个阶段: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自从秦朝进入中央集权社会以后,我国又经历了“封建的四次反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项羽,企图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自取灭亡;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刘姓宗室为同姓诸侯,结果引起“七国之乱”;第三次是晋武帝司马炎封建了二十七个司马氏诸侯,结果是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第四次是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封建了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招致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这充分说明时代潮流的不可逆转,秦朝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封建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前进了。
    需要注意的是,“封建”、“封邦建国”不同于“封建主义”。封建主义来源于英文的“feudal system”或“feudalism”,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造出的贬义词,近代日本学者借用我国周朝的“封建”,翻译为封建制度、封建主义。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三个基本要素,领主、封臣、采邑。领主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封臣是拥有领主所分封给他们土地的人,而这些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为领主战斗,作为对领主给予采邑的回报。领主、封臣和采邑之间的关系与责任构成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附:诗人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少年时代喜爱漫游,结交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五十岁才应举中第,获授封丘尉。“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散常侍,世称高常侍。诗风雄浑刚健,豪迈奔放,被誉为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 jinran1

    2016-9-21 10:08:17 使用道具

    厉害,厉害的家长
  • lgjzlplzy

    2016-9-21 17:17:01 使用道具

    好棒的爸爸,知识面真广
  • joy2007

    楼主 2016-9-26 12:53:1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oy2007 于 2016-10-10 21:01 编辑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第二卷《封建制度的诞生》
    第十五章
    王的“西游记”



    开场诗:李商隐《瑶池》

    45.最牛魔术师
    46.白龙马,蹄儿朝西
    47.徐偃王之乱

    讨论主题:地理、历史、人







    开场诗

    瑶池
    唐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插图:马衡《西王母赴瑶池图》


    有人抱怨李商隐的诗歌难懂,看不明白什么意思。其实诗歌本来就是修辞的艺术,像白居易、杨万里那样写得明白如话是修辞,像李商隐这样层层埋藏也是修辞。读李商隐的诗,如剥茧抽丝,慢慢接近,渐渐领悟,别有一番趣味。
    瑶池的西王母推开雕花的窗户,听到人间传来哀乐,她遥望人间,感到很纳闷,穆王明明说好再来,为什么迟迟不来呢,难道出了什么事?西王母哪里知道,这时候求仙不成的穆王已经死去了。
    这首诗表面看来,诗人借仙人之口嘲笑热衷于求仙的穆王:关于你的传说那么多,那么神奇,为什么你没有长生不老呢?从而讽刺长生的荒诞,求仙的虚妄。周穆王虽然死了,后来却还是有很多皇帝没有吸取教训,心心念念地渴望得道成仙,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梁武帝、唐武宗、明世宗……对了,《瑶池》的真正意思正是讽刺唐武宗,作者身在唐朝不便说皇帝的坏话,说说周朝的天子却没关系。我们知道唐武宗李炎以灭佛闻名,却又崇信道教,渴望长生不老,不料三十三岁就死了,在位仅六年。唐武宗怎么死的?因为仙丹吃得太多了。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45. 最牛魔术师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都能看到精彩的魔术表演。2014年春晚,魔术师傅琰东先生表演了“大变橘子树”:在很短的时间内,橘子从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嗖嗖地长成橘子树,竟然还结出了小橘子。如果观众不信,还可以现场品尝。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魔术起源于什么时代?这个已经很难说清楚了。据说在公元前2600年的古埃及就有精彩而成熟的魔术表演,魔术师德狄为法老王表演节目:砍掉鹅头,而断头鹅依然能够走动,最后再把头接回去,恢复为原来的鹅。当法老要求德狄用人表演的时候,德狄拒绝了。
    当然,这和我们今天要讲的魔术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一天,周穆王的宫殿里来了个奇怪的客人,自称来自遥远的西方国家,名叫“化人”。化人说自己是个优秀的魔术师,戏法变得好。大家都不相信啊,空说无凭,走两步看看吧。化人请穆王派人生起大火,然后猛地跳进了火堆。穆王和各位大臣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化人已经从火堆里跳出,嗖地一下跳上了半空。没有东西支撑,也没有东西悬挂,化人就那么空荡荡地悬在半空,竟然掉不下来!
    没等众人喝彩,化人轻飘飘地降落在地。他又指着不远处的高墙,问道:
    “请问大王,这堵墙是用什么做的?”
    “烧砖!”
    听到穆王的回答,化人说了声“好”,话音未落,已经朝着高墙飞奔而去了,速度极快,说是风驰电掣也不过分。胆小的观众已经捂上眼睛,等着头破血流的场面出现。很快就有人大声惊呼,“哇,不见了!不见了!”
    真的不见了!化人没有撞死,也没有撞倒砖墙,活生生地没了踪影。大家彻底懵了,有人看天,有人看地,试图寻找化人。这时,化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穆王身边,毫发无损,安然无恙。
    这三样绝活表演下来,穆王早已对化人心服口服,奉为天神下凡。他命令用最好的宫殿、最美的佳肴招待化人,请他逛最美的园林,欣赏最绝的舞蹈。化人根本高兴不起来,穆王很纳闷儿,就问化人怎么了。化人也不客气,劈头盖脸地说:
    “大王啊,你好可怜。别看你名义上是天子,可你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我感觉真是粗陋不堪!”
    穆王听了这话并不生气,倒是觉得很惊讶。看着穆王疑惑的眼神,化人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了,于是拉起穆王的衣袖,腾空而起,很快就飞到了自己的宫殿。穆王惊呆了,终于知道什么是仙境,终于明白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神仙的距离。
    这里所有的宫殿、房屋都用美玉砌成,黄金装饰,珍珠玛瑙铺满地,金碧辉煌,灯火璀璨。再看吃的,几乎都是穆王从未享用过的名贵食物,耳朵边萦绕着醉人心魄的音乐,前来斟酒的都是风姿绰约的仙女。穆王陶醉了,回想自己的生活,虽然贵为天子,可是与化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忽然,化人伸手推了推穆王,穆王立刻从空中跌落下来。睁眼一看,啊,怎么还坐在原来的位置,身边还是那些人。穆王不解,连忙问道:
    “刚才我去哪儿了?”
    “哪儿也没去啊!我们只看见大王打了个盹儿。”
    这时,化人骄傲地告诉穆王说:
    “刚才我和大王神游天外,身体并没动。”
    从此以后,周穆王游兴大发,再也不肯老老实实呆在王宫里了。他要去旅游(还是自驾游),他要去寻访仙人。因为,人间的生活实在是太无聊了。




    46.白龙马,蹄儿朝西

    插图:徐悲鸿《八骏图》


    “白龙马,蹄儿朝西,颠簸唐三藏,小跑仨徒弟……”唐僧师徒四人才一匹马,周穆王不愧为天子,一个人配八匹马,还都是超级名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听听这些名字就足够炫人耳目了。八匹骏马加上著名的司机造父(赵姓始祖),据说这个最佳组合能夜行万里,速度都赶上波音飞机了。
    周穆王巡游天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他先到北方的阳纡山拜访了水神河伯,又到休与山见过帝台,然而掉转马头向西,到昆仑山瞻仰了黄帝曾经住过的宫殿,接受了赤乌族进献的美女,在黑水封赏了殷勤接待的长臂国人,还到过群玉山铁山玄池等地。
    队伍继续向西,终于到了太阳降落的崦嵫山。这里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还记得大羿吗?)。
    马上要见到心目中的女神了,周穆王很激动,特意准备了贵重的礼物白圭和玄璧。西王母高兴地收下礼物,然后在瑶池边上隆重宴请穆王。满桌子的美味佳肴,美不胜收的歌舞表演,再加上西王母的热情招待,穆王充分体会了什么叫快乐似神仙。酒过三巡之后,西王母为穆王献上优美的歌谣:
    “高山青,涧水蓝,悠悠的白云在高天。
    你从东方来,我们之间道路漫长又遥远!
    我愿你长生不老,一定要再来和我相见!”
    穆王听了很感动,连忙以歌声回应:
    “山迢迢,水长长,我快要回到东方,
    等到天下百姓享受安乐生活岁月长,
    我还要回来与你举杯同饮共度好时光。”
    宴会结束后,周穆王驾车登上崦嵫山顶,命令随从竖起石碑,题写了“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还让人在背面刻上这次瑶池之会的盛况。穆王亲自铲土,在石碑旁边栽下了象征友谊和思念的槐树。
    后来,正如李商隐在诗里说的那样,周穆王没有兑现承诺,再也没到崦嵫山与西王母相会。也许是他的治国理想始终没有实现,也许是年纪大了再也没有当年的豪情壮志,也许是西王母的祝福没有起作用,反正周穆王并没有长生不老。不过,他五十岁即位,当了五十五年天子,死的时候已经105岁了,这样的长寿已经足以让后世的帝王们眼红了。




    47. 徐偃王之乱
    插图:郎世宁《八骏图》


    话说周朝的东南方有个小小的诸侯国,名叫徐国。说起他们的国君徐偃王,民间还流传着非常神奇的故事。徐偃王刚出生的时候好像没发育完整,生下来竟然是个大肉球。他父亲觉得不吉祥,命令人拿出去扔了。幸运的是王宫里有一条名叫鹄苍的狗,偷偷地把肉球叼了回来。鹄苍咬破肉球,发现里面裹着一个瘦弱的小男孩。
    小男孩很奇怪,有筋而无骨,浑身没力气,还是个远视眼,只能看见远方,越是近处的东西越看不见。这说明什么呢?目光远大!果然,长大之后他以仁义治国,热爱百姓,徐国很快就变得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周围的小国纷纷归顺,前来朝贡的多达三十六国,势力范围也达到五百里,算是比较大的诸侯国了。
    看到周穆王耽于游乐,荒废朝政,徐偃王决定起兵造反,取代这个不称职的穆天子。
    国王不在家,仗没法打。很快,徐偃王的队伍就顺利打到洛邑附近。这时周穆王刚刚拜别西王母,离开瑶池,听到消息后连忙命令造父加速行驶,迅速调集军队,同时派人联络楚国围剿徐偃王。
    果然不愧是日行万里的八骏,穆王的队伍飞快地出现在面前,看着器宇轩昂的周天子和威风凛凛的骑兵,徐偃王彻底傻眼了。原来想的是搞个突然袭击,没想到穆王来得这么快,而且楚国大兵也在迅速赶来。怎么办?打,还是不打?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徐偃王决定放弃。手下的将军们还想杀敌立功呢,听到这个决定很不理解:
    “我们好不容易等到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能放弃呢?”
    “看来天不灭周啊!这么短的时间,他都能调集这么多兵马,再加上楚国帮忙,这仗我们赢不了啊。放弃吧,否则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徐偃王下令撤兵,避免跟周军正面作战。穆王这边穷追猛打,徐偃王躲进了深山老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露面。这次造反闹剧说明了什么?徐偃王终究是个软弱的人,或者说仁爱也行,做起事来虎头蛇尾,结果给后世留下了笑话。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成康时期没有发生诸侯造反的事,偏僻赶在周穆王时期?为什么周昭王死得不明不白?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周朝的天子们渐渐地遗忘了开国祖先们的教诲,越来越远离百姓,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于是威信越来越低,危险越来越近。你要是不相信啊,接着往下看……








    讨论主题:地理、历史、人

    插图:清代任薰《瑶池霓裳图》


    古人怎么读历史?
    宋代史学家郑樵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这说明古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历史和地理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地理的感性认知,逐步提升到对历史事实的理性认知。
    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改造地理,认识地理。大禹划九州,我们中国人对于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第一次有了整体性的认识。秦始皇又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中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反过来,地理对人的影响同样重要,人类改造地理,地理也在改造人类。塞北风雪,江南烟雨;大漠孤烟,东海渔舟。原始农业时代,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气候,出产什么矿藏,适宜生长什么样的作物,直接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造人们的秉性素质和思维方式。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和茫茫草原上的游牧文明。
    事实上,历史和地理也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我们介绍世界古代文明的时候已经发现,每种形态的文明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的形成绝非偶然,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古代希腊地处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包围圈,地中海又是风平浪静的优质内海,海岛星罗棋布,这样的环境对于造船术和航海术的发展非常有利,地区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也变得相对容易,那么贸易的发展和发达也显得顺理成章。再比如我们中国,东方和南方是大海,西方是青藏高原,北方是戈壁沙漠,这就决定了中国历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因此我们在读史的时候,应该养成勤翻地图的好习惯,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历史故事,实则有着必然的地理原因。当然,有时间有条件的话,最好是跟随我们的“踏访历史”多到实地去看一看,想一想。如此一来,古老的历史立刻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了。(来自:duyouji2016)
  • han8010

    2016-9-26 15:23:14 使用道具

    还不错嘛
  • 枸杞菊花茶

    2016-9-27 10:28:12 使用道具

    佩服佩服!
  • 笑颖

    2016-9-29 16:54:28 使用道具

    历史故事,想收藏了
  • mayyoung919

    2016-9-30 15:46:13 使用道具

    这位爸爸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