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这两天被邀参加了一个比较私密的小型民间教育创新研讨会,发起人是业内德高望重的一位专家型老教师了,从教三十多年了,尤其关注家庭教育、婴幼儿早期教育以及青少年儿童的行为矫正,培养过非常多的天才儿童。

老先生对教育有自己很独特的见解和理念,他对我们所从事的设计思维创新教育实践比较关注和感兴趣,于是给我发了分享邀请。交流会还没开始之前,老先生拉了一个交流群,群里有些活跃的嘉宾老师开始提前分享各种有关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中一些非常抓人眼球的宣传引起了我挺重的好奇心。

比如:在家办私塾助力自己的10岁女儿考入大专,7岁儿子已经在学初中的课程;9岁的男孩讲高考数学压轴题,英文水平超过大学生,要创建自己的英文学习品牌;少年离开学校在家自主巧学,14岁考入大学等等

邀请的分享人中有不少属于“在家上学”把孩子培养成小有名气的“神童”,然后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希望将自己的成功教养经验复制、推广给更多的人。

当然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不同教育细分领域,比如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惩戒教育”,我实在没想到还有人专门研究如何正确惩戒孩子,等等诸如此类,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总共邀请了20多人,感觉特别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武林大会,广发英雄帖邀请各大门派前来论剑,只不过总感觉参会的名门正派不多,大该属于教育江湖的奇门遁甲?估计写小说的话,应该属于被正派归类为旁门左道或者邪教等不入流的小门派一类,或者是隐世高手?奇人异士?......

入群后,由最初收到邀请的喜悦,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有些复杂,内心升起一丝丝尴尬,尤其是看到某嘉宾在朋友圈宣称自己发明的“电戒尺”的神奇功效时......

当然也有几位业内比较知名的大咖嘉宾姓名赫然在列,比如在青岛当地非常知名的某民办私立中学的副总裁,海归博士,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还有全国知名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知名民办大学的校长等等。这样一个奇葩的阵容以及非常私密的组织方式让我对会议充满了好奇。

接下来的三天交流会我赶脚自己像误入“武林大会”的江湖小白,感受着一场又一场的教育理念冲击、或者说是颠覆,有种高手真的隐于民间的感觉。

9岁的小男孩在一群成人面前非常自信的向我们解析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并由此推导、提出了自己的数学假想,听得我这个老阿姨嘴巴半天没闭上。他从1岁起在家接收爸爸的引导教学,孩子非常阳光、活泼,而且英文水平也很不错,甚至能给外国留学生说故事、讲笑话。

当我初步判断是个案的时候,我又听到了海归博士的分享。当年是北大高考状元的他,留日学医,后受鲁迅先生影响,决定弃医从教,他的方案和思路很简单,其实类似把培养出“神童”的方式流程化、规模化的嵌入到学校体系里,培养大批量普娃。据说方案非常有效,博士仅仅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把岛城那家知名私立中学的升学率提高到全市领先水平,说是第一,这个我没调查过,不知道真实性与否。但这所学校在青岛家长中的风评基本就是孩子进去非常累,学习压力很大,是考试机器等等的评论。

然后我又听到了很多培养少年大学生的案例,大家的口号基本都类似“14岁上大学不是梦”,欢迎加入“神童”培养计划等等。当然各位嘉宾们并不认为“神童”是多么特殊的孩子,只不过用对了教育方式产生的必然结果而已,很多人宣称外人眼里的“神童”其实完全可以复制。



之前我个人对于“神童”现象基本是属于不赞许的态度,甚至是非常抗拒的。大部分“神童”基本都是人为制造的,只是提前知道了大部分同龄孩子不知道的知识内容而已,真正天赋异禀的孩子比例不多。大部分”神童“的父母属于一批拼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群体。古时候“伤仲永”的故事算是老生常谈了,有关神童最近的新闻大概是如下所示的:
但当我近距离、密集地听了不少嘉宾分享他们的教育思想或者理念,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这样一个群体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他们未必像我之前想的那样急功近利。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几天交流会的所感所想,希望也能带给更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同的教育思考。

第一、体制内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效率太低下。

各种思想交流和碰撞后,我发现大部分嘉宾对体制内教育的一致共识是学习效率太低下。

很多提倡“在家上学”并且教出“神童”的嘉宾,好像并非多么的急功近利,他们更像是一群看得很通透,而且又特别勇敢、特立独行的人。

他们看到了体制内教育的弊端,大班额教学无法顾及到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而且长时间低水平的知识内容练习,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学习手段。所以有不少嘉宾都是属于重新构建了学校的知识学习内容,用更高效的方式让孩子集中练习、掌握,这样就可以帮孩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全面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或者有更充足的时间玩耍。

我个人深有体会的是英文学科,尤其小学年龄段的学习,你拿出学校的英文课本,看一下后面的单词列表就很清晰明了了。孩子在学校学习计划里面大概需要半年才能学习完的内容,找到合适的英文原版绘本故事相对应,大概也就四、五个小故事也就概括完了。也就两个月?或者最多三个月就能搞定的内容,在体制内教学计划里是被拉长到至少半年的。学龄前有不错英文启蒙底子的孩子,估计1个月也就全搞定了。

比较魔幻的现实是,被拉长成半年的学习内容,在不停地要求孩子进行单个词汇书写、记忆、背诵和检查的过程中,把原本非常简单的内容搞的无比复杂,不少孩子反而越学越迷糊了。这的确是对孩子时间和精力的严重浪费。

第二、高效学习很重要,最大的特点是对知识框架的整体整合以及重新构建。

“神童”究竟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呢?大家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共通的地方?

虽然教学技术被大部分嘉宾当成了自己的“武功秘籍”,不会轻易泄漏。但听了不少嘉宾的教学思想以后,我发现一个很共通的地方,就是高效学习的达成基本都是通过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的。

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对此体会特别深刻。我记忆很深的是高中时代各学科的学习难度陡然上升,开始感觉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怎么也听不懂了。究其根本,当时大部分的老师在做学习内容讲解的时候基本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碎片化知识不停地深挖,导致我脑子里所有的概念都是七零八落的,我搞不清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找不清前因后果,学习起来特别费力。

很多高效学习的做法其实是打破了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把所有的学习内容从整体上先做一遍梳理,告诉孩子哪些内容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让孩子先站在山顶上看清楚整体的知识布局,然后再逐个突破。

其实很多“神童”或者“学霸”不过是掌握了正确、高效的学习方式而已。


第三、注重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孩子爱上学习。

很多所谓“神童”其实是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的一批孩子。

大家对“自学”话题进行了比较深度的探讨,因为有好几个嘉宾老师是专门研究自主自学领域的,大家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操作方式。

比如有的老师是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轮流对班级进行管理,从而启发达成学生的自我管理;有的老师是通过对学生一对一的心理学引导,和习惯的约定,慢慢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还有人的观点是让孩子花最短的时间取得文凭,比如10岁上大学,拿个大专文凭就好,尽快进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然后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因为面临实际的需要,自然就会促使孩子的自主学习了。

不论大家的方法如何,我认为最受益的是主办老师提出的这样一个讨论议题,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自主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做什么?

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人和机器越来越无缝衔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过去的。当这些知识都是记忆性知识、严谨逻辑性知识或者程序性知识,其实机器都已经或者必然完全超越人类。

如果结合一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请再重新思考一下:

不论是让孩子自学,或者说是我们想让孩子学,孩子们到底要学什么?我们要教孩子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


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当代每一个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去深思的问题。

在此想简单分享一下作为一个妈妈以及教育创业者对这个议题的思考。

直到我真的开始尝试创立自己的教育公司,我才深刻体会到创立一所公司并想办法让它成功运营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我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基本也一直算是学校里的优等生,但当我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时,我发现自己以往积累的所有知识都不能很好的给我帮助和指导。所以做公司这几年,我开启疯狂的学习模式,从专业知识到财务、管理、营销等等,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欠缺的令人可怕。

我感觉自己十多年的受教育经历像是被人关在了一个铁笼子里,被喂食了很多营养不良的知识碎片,却一直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直到被放出笼子自由闯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羸弱不堪,连独立打到第一只猎物都艰难无比。

幸运地是我误入了教育行业,在考虑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我有机会不停地深刻反省自己的受教育历程;更幸运地是我误打误撞接触到了国际最前沿的创新教育领域,因为在设计思维领域的实践,我首先重构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及时发现了自己的缺陷。


最大的觉醒是我发现自己之前的受教育过程是被人为割裂成了各种碎片,我只见眼前,不知道全貌。这对我最大的危害是当我做公司的时候,我只关注单一的教育产品,认为做好教学就能做好一家教育公司,很快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从运营一个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做设计思维工作坊的实践过程,更让我不断的意识到,真实社会里面临的问题,不是靠每个单一知识点就能完全解决的,需要多个学科不同角度来思考。但我们的受教育过程,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是彼此孤立的,如果我是学语言文学专业的,这意味着我可能对工科的思维一无所知。但当我面临真实问题的挑战时,现实不会因为你不懂,而就绕过对你的考验。而创新也往往会诞生于跨学科的思考方式。

而我越来越意识到,不同专业领域带给你的不同思维方式,其实才是学习最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作为妈妈的角度,我希望我的孩子再去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去推导、理解、并追根溯源地去探究知识的源泉在哪里,要往哪里流,可以用来解决怎样真实的社会问题,我希望孩子的所有知识学习都能找到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用跨学科的主题式的学习思路去探究感兴趣的领域。

我相信孩子们自从出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本身就非常热爱学习和探索,他们本身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自发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是生而为人的本性。丧失这种本性的孩子,很多是因为成年人的错误养育方式导致的。我们最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允许鼓励他们大胆地探索这个世界,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个其实和家庭物质条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更多的是和父母本身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你是否允许孩子的自主探索?你是否鼓励孩子的独立思想?你是否愿意接受孩子长成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按你内心的设定打造一个你满意的模子?

做孩子的陪伴者和粉丝,不做控制者,我相信只有这样,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才会被激发出来。我无法想象一个连生活都不能独立自主的孩子,他会去积极自主的学习。

我一直觉得“自主”意味着“独立”,而“独立”才有可能“创新”,“创新”才会赢得未来,不惧怕智能时代的挑战!

其实未来,在知识智能水平上,有可能所有人都会达成一致,其实现在我们也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上网一搜,所有的知识都能唾手可得,知识的“神童”真的越来越不神奇了。

重构大脑,重构知识体系,重构学习方式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课题。而这些探索早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在路上了。虽然我们目前对教育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诟病,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走在探索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在为孩子们的未来努力做些改变,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论是从业者还是家长,这个队伍越来越大,虽然这些力量现在非常弱小,但我相信不远的未来肯定还会越来越多,我相信孩子们的未来也会越来越精彩。

很荣幸,有机会做燎原的星星之火,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为这个世界添一抹亮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会员加入

614 查看 10 收藏帖子 (4)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愚妈

    2018-4-20 10:14:19 使用道具

    好文!马克
  • dre84am

    2018-4-20 12:45:19 使用道具

    真的很羡慕能够有能力在家进行教育的家长,孩子在体制内学习,那份创新意识很难保留住!
  • 水和冰

    2018-6-26 10:58:36 使用道具

    文章很值得让人深思
  • cobrawgl

    2018-6-26 11:01:08 使用道具

    真的很羡慕能够有能力在家进行教育的家长
  • snake810305

    2018-6-29 08:15:39 使用道具


    文章很值得让人深思
  • Suzy惜惜

    2018-6-29 14:14:16 使用道具

    让人深思                                       
  • 南唐lorry

    2018-11-14 13:48:03 使用道具

    心平气和的对待教育
  • bettychen0641

    2020-4-2 11:47:39 使用道具

    要让孩子自主学习
  • durriya

    2020-4-2 18:43:28 使用道具

    学习了,教育最忌功利性!
  • chenjingcr

    2020-4-10 00:50:01 使用道具

    教育最忌功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