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了鲁迅在曾《纪念刘和珍君》里说过的:“沉默啊,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我也偷换了一下概念,这里想要聊聊的是改如何对待英语学习的沉默期。
在某个
“好难过”的帖子48楼里,我发过一点点回复,提过一点点对于“被好难过”孩子的一点点想法。在这里还想就此话题再啰嗦几句,与各位同学一起探讨。{:soso_e121:}
按照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四个阶段。(其实大家看看语言学习的四个阶段,就基本上应该知道语言学习得目标和顺序了。)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
Krashen认为儿童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而这时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他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因此,我觉得家长在这个阶段的重心是尽量多地为孩子提供“可理解输入”,并且争取在这个阶段培养起对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和节奏的初步感觉。同样的语音材料可以反复播放,自然而然地促使孩子不经意地模仿(大童可能需要有意识地要求孩子模仿)。孩子通常对语言比成人敏感,模仿能力也更强。听、模仿,再听、再模仿。只要材料是是孩子感兴趣的,听得懂的,就行。
听和模仿是语言初期学习的必经之路,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质变。
对于听和模仿,有同学有质疑:
质疑一:“模仿有用吗?”理由是模仿得再像,也不是自己的,换了环境就说不出英语的味道了。
对于这样的质疑,我想如果假定模仿对于英语语音语调没有用,那自己拿捏着念的讲的就有英语的感觉了吗?恐怕这么说更荒谬了。当然,多数情况下,是家长觉得我家孩子这部动画里模仿挺像的,可换了读别的又不是那个味儿了。那我觉得还是量不够。读小说、剧本、议论文、散文、诗歌、给电影配音需要的语调是有差异的。如果各种题材的都有所接触和模仿,孩子对语言的整体感觉就会好很多。说了这么多文体,其实根据孩子年龄、兴趣和学习层次选择接触即可,不然真要把人吓倒了。{:soso_e144:}所以“听”也分“精听”和“泛听”,哪些适合孩子精听、反复听,哪些听过就算,听个大概即可,家长根据孩子情况要有所取舍。
以前儿教论坛上的元元,大家还记得吧。我曾下了一段她的朗读,非常喜欢,一直保留在电脑里。这里,没经过她和她妈妈的同意,擅自拿来放在这里(如有不当,请删除)作个例子。
这段音频是阅读材料RAZ中TOMMY TALES 中的第2个故事。这是没有任何语音材料可以去模仿的,也就是说元元读的都是她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她当年的语音语调、连读、弱读、不完全爆破以及对语流、节奏、重音的把握(好久没去儿教论坛了,小姑娘更优秀了吧)。 能把一篇没有音频参照的文章读得如此自然流畅、清晰圆润,我相信她已经掌握了对英语发音的基本技巧,而这不是通过理论学习得来的,或是凭空感觉出来的,是通过大量的听和模仿锤炼出来的。
质疑二:“口语和口音是两回事。”
这一点我同意。中国人老是瞧不起印度人的口音,可是他们的口语却远比中国人好,与英美人士沟通起来远比中国人更顺畅。但问题是,孩子在学习的阶段,尤其是较小的年龄阶段,可以把语音练就得更地道、更纯正,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呢?成年人学语言当然就另当别论了。事实上,口语表达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取得进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经历和知识的丰富,孩子可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会日趋丰富,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会有很大的提高。而语音则是在英语学习初期,孩子年龄较小时则更具优势。你说是在白纸上写字容易呢,还是在写了字的纸上,先擦掉再写字容易呢?还是以元元为例,以她对英语语音的把握,辅之以专门的话题训练、口语策略培训,选择好的外教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她的进步一定会是相当迅速的,对此我毫不怀疑。
当然,我举了元元的例子是个例,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元元(事实上咱这里三条腿的人没有,牛妈(爸)牛娃满地都是哈),或是都能成为元元,因为每个孩子对语言声音的敏感程度并非完全相同。而对于沉默期这一阶段会有多长,克拉申也说了“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这和年龄有关,也和孩子本身有关,有的孩子可能会很快就能说出来,而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很久。家长只需记住:切忌攀比。沉默期不难熬,因为我们知道,孩子是在积蓄待发前的能量。只要我们提供了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相信我们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成长。相信我们等待的都是孩子在沉默之后的爆发!{:soso_e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