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建立正确人我界线的后遗症:欺负与被欺负 (转贴)
未建立正确人我界线的后遗症:欺负与被欺负 (转贴)文章出处:心光网 / 心光网编辑部
孩子从出生到七岁,生命力完全用在充实肉体,一眠大一吋。这时期也是神经系统长成与发达的时候,所以孩子的敏感度非常高。他们先发展神经系统来感知这个世界,因而感官完全受到外在声音、环境、光线变化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人对孩子说话要和颜悦色、柔声慢语,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孩子在发展物质体的阶段,大人高亢的语调和说话快速的压力,会影响孩子将来精神体的发展。
为了让孩子全心发育好肉体,为长远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生最初的七年没有必要让孩子学习记忆与思考。(这句我不太认同) 这期间反倒是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最容易被大人忽略,就是帮助孩子形成「界线」。
强迫孩子分享,种下欺负与被欺负的恶果
「界线」是「我」和「他人」的分别,有了这一道「界线」,可以帮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将来在学校才不会被人欺负,未来出了社会才不会让人对自己得寸进尺。界线没有形成,是会造成身心疾病的。
举例来说,三、四岁的孩子一起玩,有人想要拿你们家孩子的玩具,你的孩子会怎么说呢?「这是我的,你不可以拿!」一听到孩子这么说,大人都会骂孩子:「你怎么这么小气!」殊不知这时候的孩子正在形成「我」的概念,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有,意识到「我的是我的,如果我不愿意,没有人可以拿走它」。大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慷慨大度,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无疑是在破坏孩子与他人的界线,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不敢对婆婆说「不」的忧郁症媳妇
我的一名患者W太太,十年来完全未曾改变自己的生活作息和饮食,却莫名的胖了十公斤,还罹患忧郁症,追究原因之后,才知道问题就出在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婆婆。W太太的婆婆很跋扈,媳妇在自己房间看电视的时候,婆婆常冷不防的出现,说她现在就要待在这里,所以要媳妇先出去。
W太太面临这样无礼的对待,却只是敢怒不敢言,她没有勇气对婆婆说:「对不起,这是我的房间,妳想进来可以,但是我还想继续留在这里!」她害怕自己的婆婆,一想到婆婆就全身发抖。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婆婆恶形恶状的逼近媳妇,媳妇节节败退,不敢对她的婆婆说:「妳只能到这里,我不会再退了!」
不敢画出界线,让W太太分秒都处在极度的恐惧压力中,压力造成她内分泌失调,让她不断的发胖。
还有一位罹患焦虑症的女病患,婚后和先生同住公寓。夫家的人感情非常好,每个人都有一把他们家的钥匙,只要一想到,随时都可以不请自来。这位病患从此生活在恐惧中,不要说是白天,甚至连半夜都会有人开门登堂入室。这样的生活虽然已经造成她很大的压力,她却无法提出抗议,要求先生将所有的钥匙收回。
病人之所以不敢据理争取自己的权利,就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我界线」。这是从小未能够受到正确对待的缘故。当孩子不断告让别人说「这是我的」,试图筑起「界线」的时候,大人却从他手上抢走他的东西,还说「跟别人分享有什么关系」,硬生生将他的界线摧毁,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得不懂护卫自己的权益。
有些「滥好人」,对别人的请托总是来者不拒,把自己忙得疲累不堪,就是因为缺乏「人我界线」,导致生活和健康都受连累。这样的人即使受到欺负,也不知道应该反抗,他们会一退再退,直到无路可退,自己就生病了。所以父母一定为孩子建立明确的人我界线,让孩子知道如何自我保护,面对侵犯的时候勇于拒绝。
妈妈越界,孩子也不懂得尊重
我的孩子有个同学,姑且称为A同学。他是家中的独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自然不用说父母是如何将他疼到心坎里。有一回大伙儿一起出去玩,妈妈把孩子抱在腿上,她越看孩子越可爱,忍不住用手去摸摸他,逗弄他。一开始俩人还玩得很高兴,后来妈妈欲罢不能,还越逗越过火,变成用手捏孩子的小脸颊。孩子觉得不好受,拒绝说:「不要啦!」妈妈抗议:「玩一下有什么关系!」孩子说:「我不舒服啦!」妈妈也生气了:「才一下下而已,这么小气!」她坚持玩下去,最后闹到母子反目,从一开始高高兴兴的游戏,变成翻脸赌气。旁人看在眼里,感觉就像两个三岁小孩的互动。三岁小孩一起玩,玩到后来常常是吵架收场,就是因为他们都在试探彼此的「界限」。
这位A同学在班上喜欢调皮捣蛋,不时出手欺负同学,同学生气哇哇叫,他却不知该停手,简直就是他和妈妈互动的翻版。A同学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弄到最后天怒人怨,老师还要为此家庭访问,希望能找出孩子恶作剧的原因。
当孩子拒绝说「不要」的时候,就表示大人已经触犯到孩子的界线,应该要收手了,但是妈妈继续超越他的界线,明知故犯,这也导致孩子不能分清楚人、我的界线。
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也是在学习人我界线的拿捏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最后常常会玩到吵架。大人看到孩子在吵,总是会喊「别再玩了」、「别再打了」,然后责骂个性比较强势的一方。这样的作法只会招来强势一方的不平,认为大人偏心,每次都把错归在自己头上。
理想的作法,是让孩子自己去吵,吵到有一方哭了,大人再出面。这时候,大人要让老是哭的孩子知道应该开口向人说「不」,让他懂得捍卫自己。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将来孩子在学校就容易被欺负。
我有一双儿女,两个小时候常在一起游戏。风相的大姐活泼好动,一玩起来就无法喊停,水相的小弟没有那么大的玩劲儿,却还是「舍命陪君子」,最后总是弟弟一忍再忍,忍到受不了只好放声大哭。我在一旁观察几次以后,就告诉姊弟俩说:「弟弟以后只要觉得自己不想玩了,就要喊停,别等到受不了才要哭;姐姐也要尊重弟弟,人家说不想玩,就是不想玩了,不能再强迫他」。可是姐姐一开始还不会拿捏界限,不知道什么是「见好就收」,经过几次以后,她终于学会在弟弟喊停的时候就适可而止。
被欺负的一方也有问题
我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常被班上一名男同学欺负。一般都以为欺负人的一方有问题,但是我心里很清楚,被欺负的一方也有问题,他们因为缺乏明确的「界线」,才会容易受人欺负,被人盯上。
那时,我女儿每天回家都垂头丧气,情绪十分低落。我和她慢慢聊,才知道同学经常用言语挑衅、欺负她。从此以后,我十分关心她每天在学校发生的事,同时也陪着她「沙盘演练」,教她在遇到状况的时候,该如何反应,最重要的是,当她受到不愉快的言语攻击,一定要当场表明自己的不悦:「请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是这种人。」
要一个孩子说出这些话,其实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他的勇气何来呢?这必须要父母从小给他支持,让他勇于表达自己「想要」与「不想要」的。唯有本人勇于表达,才可能改变现状。
学习了!
觉得有时候人大声说出:“不”真的不易。但说出来了,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学习了,我们最近也在努力建立这个概念。 学习了,我觉得我就像那个媳妇,当然我婆婆不是个恶婆婆。不过我是真的不大会拒绝的。在单位也是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努力地教好儿子。 不知道是不是该赞一下,我家茜这方面最明显。
不想跟别人玩的时候,就大声说“我不想给你玩了”
不想让别人拿她的东西,就大声喊“这是我的东西,我不给你玩”
虽说我觉得孩子这时比较自我,说这也没啥。
文中的道理我也明白。
可我还是不由的担心,怕别人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
怕茜真学不会分享。
尽管我也一直在引导,但茜总是能很明确地表达她的意愿。
有时真的不免尴尬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了,很有用,不仅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界线,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身体力行 正是我最近关注的问题,谢谢分享! 感觉这帖对我最近碰到的烦心事有帮助呀,现在有点体会了 最近我小孩在幼儿园常被一个长得比较高大的同班同学欺负,有时还真不知怎么教他。这篇文章真的要好好学习一下 我儿子也是在学习中,他一看到自己想要或者喜欢的东西就不让别人碰,好像是他看到了就属于他似的,如果别的小朋友想看看或者摸摸他就推天别人。真不知这界线是怎么的? 前些时候,我好朋友的儿子说想要看巧虎的成长版,我想想我家现在都看学习版了,就问我家宝宝"是否愿意把成长版的书借给朋友",他坚定的回答"我的书不借给别人"
但我觉得,他在表达自我意识同时,不知道怎么引导他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和分清人我界限是没有冲突的. 孩子知道分你我是好事。豆是坚决不让别的小盆友,在他不允许的情况下动他手里的东西的。他力气也大些,比他大半岁的孩子也抢不过他。但他从来不抢别人的东西,哪怕是掉在他面前,他也会捡起来还给别人。孩子的事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主吧,我从来不强迫豆和别人分享他的东西,只是有机会的话和他互相给予,让他体会到给予的快乐就可以了。 本帖最后由 聪聪家家 于 2010-11-20 15:28 编辑
这是一个自我与分享的概念,孰是孰非也很难定论,适当的自我保护是应该的,但是过了度,绝对是强烈的自我,我们从上早教开始,老师就引导小朋友们要学会分享,学会相互忍让,但不是一味的妥协,难道我们吸收这些早教的理念是错误了吗? 不要太偏激就好,与人为善就是与已为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