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28:36

〔转〕那些被父母毁掉幸福的人—《天龙八部》人物另类解读

本帖最后由 miyujia 于 2012-8-27 14:36 编辑

在贴转帖的具体内容前的一些说明:
1.之前看到 晨晨爸 的日记
天龙八部中的育儿观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blog-605-112176.html

2.在晨晨爸发日记之前我知道原作者根据这一主题开过讲座,只是没能去参加,通过晨晨爸我很高兴我也了解到讲座的具体内容了

3.由于全文内容很长,原作者是发帖的形式,我曾汇总到我的日记里,很长。所以重新开帖,按人物来跟帖,一个人物一帖,原日记为
那些被父母毁掉幸福的人—《天龙八部》人物另类解读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blog-22855-113505.html

4.我只算转帖人,请不要在这里叫骂或者求助,我只是普通家长,只想把好的东西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别人,请自助,去找原作者,谢谢!另,原作者并不反对不同观点。

5.关于我为什么这个时候发帖:我先是被一淘宝卖家当知音聊到2点。刚躺下睡女儿尿床。收拾好床发现蟑螂,奋斗了半天还是斗不过蟑螂。{:soso_e117:}

6.关于《天龙八步》的版本,有2个版本,最初出版的一种版本,可能是众人皆知的(旧版),后来有改写了另一版本(新版),可能帖中内容会与你的记忆有出入,请谅解

7.由于段誉原作者还没写完,我另外编辑的日记,所以不在这里重复发了。注意,段誉有更新新内容,建议之前看过的人在去看。
终于等到段誉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blog-22855-114880.html

刚好女儿又要尿……为什么社会上讨论多的是口欲期,而肛欲期却少很多,肛欲期的到来我真的觉得我是24小时无休

楼层汇总:
慕容复:一个被父亲的颠倒梦想所逼疯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马夫人:一个在“缺席母亲”和“无能父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萧峰: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虚竹:一个觉得自己不重要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阿紫:一个被拐卖儿童的乖张人生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包不同:一个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

段延庆:一个被“巅峰经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page=1#pid2410760

王语嫣:一个“被限制、被操控”女孩儿的无力人生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page=1#pid2410760

阿朱:一个爱撒谎的孩子 一个认为“他人需求比我的重要”的孩子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503&pid=2410927&page=1&extra=#pid2410927



………………………………………………………………………………………………………………………………………………
我的玩具帖汇总
http://www.ebama.net/blog-22855-98825.html
我发的资源汇总
http://www.ebama.net/home.php?mod=space&uid=22855&do=blog&quickforward=1&id=100314
我发的菜谱汇总
http://www.ebama.net/home.php?mod=space&uid=22855&do=blog&quickforward=1&id=101464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30:50

写在前面的话

自1963年金庸先生在《明报》刊载《天龙八部》始,这部小说影响了几代人。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悲剧小说,所谓“有情皆孽,无人不苦”,不管身份、地位,不论性别、老幼,里面的人物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每个人物内心深处都不无煎熬。
在从事多年的家庭关系顾问与亲子教育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是否具备拥有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与其童年时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0至6岁是人生剧本的关键形成时期,“泛父母”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中不曾遇到像马斯洛所讲的“巅峰经验”,那么他人生剧本就不可能会发生巨大改变。一个人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他/她会找到什么样的伴侣,他/她喜欢与讨厌什么样的事情,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他/她会采取何种行为,基本都已被人生剧本所决定,他/她在人生历程中只是照此演出而已。
      为什么像慕容复之类的“高富帅”、像王夫人之流的“白富美”,内心无比痛苦?对应到现实社会中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找不到不幸福的理由,但他/她就是时常感到内心无比苦楚。
    我试图从这部小说里的人物着手,试着从文中的蛛丝马迹,探寻家庭对一个人幼年的心理影响,来找到其痛苦源头。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将放在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心理和情绪影响方面,取样素材源自金庸先生的原著,偶有推论,也是基于理论和常识。如果能对你的人生及孩子教育起到一点点的启发,我们就非常快乐了。
    本身这部小说的人物就是虚构的,金庸先生也并非是个心理学家,所以在分析和创作的过程中,瑕疵难免。但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好玩,在做的过程中我充满了愉悦。生命原本就是既严肃又活泼的过程,很多时候不能不认真,也不能太认真。希望大家能够愉快的读,也欢迎有更多的讨论。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34:49

慕容复:一个被父亲的颠倒梦想所逼疯的孩子

慕容复:一个被父亲的颠倒梦想所逼疯的孩子

年幼的时候看《天龙八部》,慕容复是最让人痛恨的人,他冷面无情,心狠手毒,按包不同的话说是“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稍年长再读,我觉得最值得同情的人也是他,这是个从小就失去自我的孩子,这是个活活被父母给逼疯的孩子。
拿“富二代”来形容慕容复,显然还远远不够。他出身皇室,祖上为大燕国皇帝。他家境富足,家里的丫鬟住的都是环岛别墅。他事业有成,精通诸派武艺,年纪轻轻便名震江湖,所谓“北乔峰,南慕容”。他相貌英俊,“俊雅清贵”,“人中龙凤”。然而这样一个拥有财富与技巧的人,却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他整个的人生是个被催眠的人生,他从来没有做过他自己,他只是他父亲为了实现其颠倒梦想的一个工具而已。

       自他记事开始,他的父亲慕容博,便反复灌输给他一个“终身之志”——复兴大燕国。他的家族努力了很多代都无法完成,只能一代代往下传。父亲为了复兴大燕,不惜假传音讯、挑拨生祸,隐姓埋名,父子相隔,一身病痛,生不如死。

       慕容复重复了他父亲的错误——背叛良知,不择手段。为了拢络兵马,他不惜当众抛弃声誉,背叛道义;为了去西夏应召附马,他将表妹王语嫣推下深井;为了成为段延庆的义子,他亲手杀死了跟随他多年的包不同;为了逼迫段正淳让位,他连舅母王夫人都一并杀掉。
    慕容复的复可以解释为“复国”的复,从行为上也可以解释为“报复”的复。复国任务太艰巨了,他的家族必须要以仇恨作为动力之源。慕容氏号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一种深入到家族血脉里的“恨”,这也让我们明白,为何慕容氏身在大宋,却处心积虑地挑动战争,一颗仇恨的种子如何能结出善良之花?

       然而,当一切的努力都无法达成目标的时候,慕容复也曾选择自杀,但他的父亲严斥道,“大燕国当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却不料都变成了断种绝代的无后之人!”他却连自杀的选择权都没有。从心理角度来看,他只能逃避,而主观上的逃避会让他有负罪感,因此他会在潜意识里去选择死亡,或是选择重病。最后他疯掉了,他的疯掉是自我选择的,唯有如此他才能继续其生理生命。

从根本上讲,童年时期就已注定慕容复终生不幸福。他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被父亲当成了实现梦想的工具,在他父亲心目中,凡可能阻碍复国梦想的任何举动,都必须消除掉。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报以极高的期许,只要有不符合其心中的“开国君王”的任何行为,就会予以责罚与批判。在一次次的教育过程中,他失去了自我价值,在内心无法接纳自己,在整个的人生当中,他所有努力,都是要成为他父亲想要的那个样子。

复国梦在很多人看来如同天方夜谭,然而普通人又何尝不在做着别样的“复国梦”?常听有些父母说,当年因为条件不好,我没有考上清华…当年因为什么原因,我没有当成一个舞蹈家…现在我有孩子了,我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家”,硬把孩子塞进他心中已打造好的模子里去,把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一个工具。
只要在内以深处存在这样的念头,你就是一个慕容博,只要不断重复这样行为,你终会把孩子变成慕容复。


    近段日子“高考”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所有经历过中国高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高考的那段日子。
很多考生心中最大的压力是来自于父母,来自父母对他/她的期许。很多父母心中都有念头,希望孩子考上名校,考得好,这些根层次的是源自“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养儿防老”等等念头,为了自己在亲友前的面子,为了将来孩子能超过自己。有多少父母想把孩子朝着自己心中的形象去塑造?有多少父母又真正地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她喜欢干些什么?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39:30

马夫人:一个在“缺席母亲”和“无能父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在《天龙八部》通篇书中,要论心地狠毒,马夫人无人能及。这个叫康敏的女人,集中了女性所有“恶性”。她极端嫉妒、极端自私、极端敏感。
这是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她不爱任何人,在她的整个世界只有她自己,她只关心自己的欲望与需求,不管他人死活,包括对待自己的父亲。

      她的美貌是她这辈子仅有的资本。
  她自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她会无所不用其极的使用这个资源来满足她的人生。
  她为什么恨萧峰?因为她活在这个世上的唯一的自信的来源,唯一的存在价值,就是她的美貌,而这却被萧峰所轻视,这让马夫人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本人的存在感受到极大的挑战,“我这么漂亮,你为什么不看?”这让她无比受伤。
  按马夫人的逻辑是——你让我活得如此难受,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萧峰身败名裂。

她又极端敏感。
  一个自我被破坏到如此地步的人,又怎可能不敏感。
  在洛阳的千人集会上,她竟然能够留意到谁“总是看她”,谁在“偷偷看她”,谁“一眼都没看她”,这种能力已经异乎常人。
  正因为内心极其脆弱,所以才极在乎外界的看法,哪怕是一个目光,也能给她心灵以极大滋养。
  书中从未提到过她的母亲,结合洛阳花会的描述,和马夫人的狠毒,我们大致可以推断,马夫人的母亲在她幼年时离开了她的父亲,在她幼年成长中,母亲一直缺席。
  一个女人的仁慈和柔爱,只能从母亲身上习得。
  即便她母亲没有抛弃她,她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狠心、自私的女人,才会把这样一颗种子种在她心中。

在她心中,她的父亲是“无能”的。
   她想要一件新衣服,但家里没钱买,她只能天天放羊,以希望卖掉换套新衣服。临近过年的雪夜里,羊被狼叨走了,她父亲半夜起撵狼,不但没追回来羊,还把自己摔伤了,连“标枪”也丢了。她只能大哭。但新衣服终是没有指盼了。
   她的父亲——这个她童年时唯一可以依靠的男人,连给他一件新衣服的能力都没有。
   她极度地渴望被保护,渴望被疼爱,在她心中,一直渴望找到一个可以疼爱她、保护她,让她不再哭泣的男人。
   而命运安排往往是奇特的,她不想找一个像父亲那样“无能”的人,但又偏偏找上了一个和父亲一样的人---马大元,这就叫做家族轮回。

还记得萧峰假扮马大元鬼魂的那一段吗?
  执法长老白世镜尚且被吓得半死,但马夫人却是如何反应的?
  她怒道:“马大元,你活在世上是个脓包,死了又能作什么怪?老娘可不怕你”。
  只一句话,就披露了她与马大元的夫妻关系如何。

   然而她的父亲又对她极度溺爱。
   溺爱是一种态度,与贫富无关。
   穷人家的孩子被溺爱的也不为少数。在老家,就见过70岁的下岗老母,天天去街上擦皮鞋,每天挣十来块钱来养活自己40岁儿子的事。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父亲为了满足女儿一套新衣服的愿望,雪夜赶狼,命都差点儿送掉,而女儿却大哭大叫让他再去找羊,他却只是不断哄女儿。这就是典型的溺爱。
   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只在乎自己的感觉,不在乎其他人,从而习惯把所有过错推给别人,怪父亲,怪段正淳,怪马大元,怪萧峰。

   当我们仔细看这位马夫人,发现除了相貌,她一无所有。
    她没有物质,没有爱,没有仁慈,没有同理心,没有仁义,没有侧隐,没有亲情,没有恩爱,没有孩子,没有朋友。
    假使她连美貌都没有,很可能她早就死掉了。
    所以阿紫把镜子拿给她的那一刻,她立刻惊惧而死.
    事实上就算救活她,她也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一个无能的而又溺爱她的父亲,和一个缺席的母亲,在马夫人的幼年,已经决定了她今后命运。
   这个能骂出连萧峰都没听过的污言秽语的女人,童年时有少的恐惧、多少怨恨没有表达?
   其实整个天龙八部萧峰线络的发生,不过是缘于萧峰当时没有多看一眼马夫人。他多看一眼马夫人,她就舒服了,《天龙八部》大半的故事也就不复存在了。

         马夫人讲完了,但马夫人的故事还没完。
   如若马夫人不是无意中看到那封匿名信,那么她对萧峰的恨,也只能埋在心底,无可奈何。
   也就是说,这类女人如果没有能力或资源,她只能在家中把怨恨发泄在爱人、子女身上,或是在组织中发泄到同事身上。但一旦掌握了大量资源或权力,她就会报复所有她能报复的人。
   凡想要但得不到的,我就想办法毁掉,让你也没有;
   凡得罪我让我不爽的,我都要想办法灭掉,坏你的事,坏你的名,大不了一起死。
   你身边,有没有马夫人?


ps:(待补充)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44:33

萧峰

本帖最后由 miyujia 于 2012-8-27 03:45 编辑

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孩子

      有个契丹婴儿,一天父母抱着他远行,不料受到伏击,双双落崖身亡,而他得以幸存,被寄养在一个农民家里,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有名师教导。
   他很快就成为了社会名流、著名领导人。
   某天,他突然受到质疑。
   他开始产生疑惑。
   他开始探寻真相。
   随后他逐渐接受了真相。
   但他内心始终矛盾。
   他最后选择牺牲。
   这个人,就是萧峰。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萧峰的人生剧本,在12岁之前已然完成。

    萧峰太优秀了。
    如果说金庸把女人的“缺点”都给了马夫人,那么他也把男人的“优点”都给了萧峰。
    从做人来看,各个角度萧峰都无懈可击。
    不仅有魅力,有能力,还有智慧。
    父母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孩子;
    男人都希望有这样一个朋友;
    女人都希望有这样一个丈夫;
    领导都希望有这样一个下属;
    团队都希望有这样一个领导。

   曾不止一个朋友告诉过我,萧峰让他们哭了。
   一个场景是他打死阿朱的时候,抱着阿朱的尸体在小桥上痛哭。
   一个场景是萧峰自杀时那一段。
   当然还有其他场景了,每个人感觉不同,还见过读阿紫会哭的。
   从理论上讲,你对这段场景有感觉,说明你内心深处里也有类似的伤心,萧峰的经历是你的投射,才会对你产生共鸣。
  就像512地震的时候,看新闻我只觉得难过。但一看到那张“废墟里小书包”的照片时,刹那间泪流满面。平静下来后,我深入内心对话,得知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张照片唤醒了我童年时的“被遗弃”的感觉。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让萧峰具备了优良的品质。
   善良的乔三槐夫妇,给了小萧峰丰厚的爱与温暖,从心底里把当他做亲生儿子养。
   哪怕白天再累,晚上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妈妈在一边纺纱织布,爸爸则耐心地在刻一只木老虎玩具,儿子就趴在父亲身边等待,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家人。
   童年的乔峰,得到了充足的爱和陪伴的。
   “带头大哥”为了赎罪,为萧峰精选了老师,还经常刻意安排各路高人指点教导萧峰,给予他充分的关爱。
   这些都在萧峰心中种下善良、道义的种子。
   所以在萧峰的身上,才会集合中华优秀男儿的诸多优点,有情有义,有勇有谋。

   所以从根本上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不需要刻意安排,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
   只须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孩子就不会走上歪路。
   萧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萧峰的人格基本面很好。
   然而,由于其童年的特殊经历,又让他内心有“爱”与“恨”矛盾。
   比如,他不愿滥杀无辜,但冲动起来则变成“逢人便杀”;
   他宅心仁厚,但冲动起来则满怀仇恨,“想杀得他全家一个不留”;
   萧峰在悲愤难抑之时,多次仰天长啸,发出如狼一般绝望和愤怒的吼声。
  
   这些都说明,萧峰的内心压抑了“愤怒”的能量,内心愤怒的情绪让萧峰具备很强的“自我护卫”能力,一旦生死相搏,往往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
   这种被压抑的愤怒情绪从哪里来?
   是受到冤枉吗?萧峰自己说过,“此生最受不得人冤枉”,这还没讲到根子,因为当时受冤枉的感觉,只是他爆发的引子,根子还在萧峰的童年经历里。

      我们再新回到当年雁门关那场恶斗中去,用一个婴儿的角度去看他经历了什么。
   正在母亲怀里的婴儿突然被惊醒,一下子掉到了地上。这个小Bayby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在潜意识里,他已感到极大的惊惧。他感觉他的父亲、母亲正在被人伤害。
   朔风呼号之中,一声声临死之人的叫唤,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他想反抗却又没有能力。
    虽然婴儿的头脑记不住,但这种恐惧、仇恨与愤怒已深深印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种巨大的能量被潜藏起来,在今后的人生中一直在陪伴着萧峰,一旦爆发,就会瞬间失控。
    所以我们看到萧峰会突然冲动,在聚贤庄的时候冲动过,打死阿朱的时候冲动过,少林寺以一敌三时冲动过,最后在耶律洪基面前自杀也是一种爆发和冲动。

      假使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期,曾经与父母有过长时间分开的经历,那么在长大后会自我价值感不足。
  有的会觉得没有安全感,会觉得人活着没什么意思。根据我的了解,采取自杀行为的人,大多都有过与父母分开的童年经历。
  现阶段很多父母为了打工,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老家,前段时间统计,中国当前约有5800万的留守儿童,其中有13%的孩子三年都未曾见过父母,约有半数的孩子一年只能相见一次。
  留守的经历,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心理伤痕,并且在心中不断发酵,如果不去正视和自我释放,这种痛苦会陪伴其一生,影响其一生。可怕的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无从觉察痛苦的根源,只是在外面找原因。
  中国留守儿童的现象,快则五年,迟则十年,定会演变成巨大的社会心理问题。

       和留守儿童不同,萧峰自小在乔三槐家长大,童年是没有与父母分开的,所以萧峰整体的自我价值感是很强的,心理是比较健康阳光的。
   这都是养父养母的功劳,但婴儿经历过的那场恶斗,却让他内心受了伤。
   这种无法释放出来的愤怒情绪,时不时地让萧峰失去控制,让他在“爱”与“恨”之间摆荡。
   幸运的是,养父养母和师父给到萧峰的爱足够多,所以在关键时刻,他心中的爱总能战胜仇恨。

  下面接着来谈萧峰。
  严格来廛,萧峰不是遗弃儿童,也不是留守儿童。
  他是一个领养儿童。
  与亲生相比,领养的经历,会让一个人心理有什么不同?
  凡有被领养经历的人,相信看下面这一段会有感触。

      在《天龙八部》中,有过被抱养或寄养经历的人物不少,比如虚竹,阿朱,阿紫等人。
 但萧峰的情况又与他们不同,萧峰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亲生的。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
  出于种种考虑,在中国,很多领养了孩子的家庭,养父养母会刻意隐瞒他/她被抱养的事实。

   然而一个被抱养的孩子,虽然意识是不知道自己是被抱养来的,但潜意识里却知道自己并非亲生。
  只要稍有外因的介入或刺激,他/她内在的潜意识就会被唤醒,在这方面就会不自信。
  内心的这个矛盾就开始升入到意识表层,他/她就开始要不断证明“我是亲生的”,证明错误之后他就会开始寻找“我是谁生的”。

      举个例子。
   如果有人当面对慕容复说,你不是慕容博的儿子,还拿出种种证据。
   慕容复会怎么看?他会认为这个人有病,一派胡言乱语。会想这个家伙背后有什么阴谋,而不会把这类话放在心上。
   但如萧峰之类的抱养儿童,又是反应的?
   有人当面说乔峰不是汉人,不是乔三槐的儿子,乔峰的头脑中先会否认这一点,但内心会马上起疑惑,而且疑点会越来越大,他就会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我到底汉人还是契丹人?”
   所以我们看到在杏林大会上,仅仅是凭借一张遗书和智光等人的一番话,乔峰就“已然信了七八分”,随后就辞去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帮主之位,开始了他的“寻根”之旅。

抱养子女(萧峰)与亲生子女的心态的相异。
   大凡抱养子女,都在这方面不自信,一旦有外力界入,他/她的内心马上会起反应。这是源自潜意识的,这是一个身份归属问题。
  
   然而即便是亲生子女,父母也不得乱派“身份证”。
   很多孩子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
   很多父母喜欢这样回答,“你是路边捡来的”,“你是从外面抱来的”。
   要知道,即便是亲生子女,父母如果经常传递如此信息时,也会给孩子造成内心的混乱。要知道,“身份问题”是开不得玩笑的。

       萧峰为何而死?
   萧峰事实上是死于内心矛盾的压力,而这个矛盾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也不由他所能掌控。
   我们假使契丹和大宋能够和平共处,萧峰是不会死的,他死于血缘与文化的冲突,他是一个被民族仇恨毁掉的大好男儿。
   由于小时候自我价值感的确立,萧峰很快接受了自己是契丹人的事实,他接纳了自己。
   但是他发现自己很快又陷入到另一个更大的矛盾中,那就是——我到底该帮哪一方?

          他的身体是契丹的,但文化却是中原的,也就是说硬件和软件不兼容。
   如果两边没有冲突,倒也挺好,他真的可以在塞外牧羊,想见朋友的时候再回到中原。
   但问题是,这两个国家正在打仗。
   一个身份认同和自我选择的矛盾,马上就摆到了萧峰的面前。
   他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到底去帮谁?
   他无法去帮助中原打契丹,因为自己明明是契丹人,何况以前就已经杀了不少契丹人,怎能一错再错?
   他也无法去帮助契丹打中原,因为自己是乔家养大的,连杀人的功夫是师父教的,怎能忘恩负义?
   当必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萧峰只有一条路——自杀!这道题我无解,那么,我的身体、我的功夫,我现在都不要了,还给你们好了,我求个解脱。

       我们可以猜测,当年美中两个国家,进行对峙的时候,有很多在美的华裔人士,也会存在同样的心理困惑。
   他/她在两边都找不到认同感,美国人始终还认为他是个中国人,但中国人却认为他/她已经是个美国人。
   在内心深处会不断地纠结,到底应该为谁服务?
   一方是我现在生活的国度,一方是我生我养我的国度。
   如果他/她在美国军方工作或是从事武器研发,这种矛盾感就更强。因为无论帮助哪边,他/她都会备受煎熬——当然,对有良知的人来说会这样。
   当然,如果和平的时候,这种心理矛盾就会不存在。比如现在,富二代、官二代很多都首选美国,拿张绿卡,时不时飞来飞去,活得挺滋润。

      萧峰最后是以自杀的行为,来换回两国的和平,这种“萧峰现象”在现代家庭中也会出现。
   很多家庭在父母离异之后,如果双方仍然纠缠不断、争斗不休的话,孩子也会有类似心理困惑,到底该帮谁?到底帮哪一方才是对的?
   类似问题会不断纠缠折磨这个孩子。
   这种现象一旦不可调和,孩子就很可能以死亡、堕落或者自残的方式,来唤回父母双方的和解,消除双方的战争,走上萧峰的那条路。
   所以若想“萧峰”不死,除非“两国”和平。
   一个和平、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啊。

       关于父母离异,继续谈多一点。
       天龙八部里父母离异的孩子很多,比如段正淳和秦红棉,段正淳和刀白凤,逍遥子与李秋水,这些夫妻事实上都是离异,而且反目成仇。这样的案子很多,我一个一个讲,在分析不同的人的时候会切入。

         父母离异,也不一定会伤害孩子。关键要看几点:1、父母双方对待离异这件事情的态度;2、双方愿不愿意继续负起孩子的责任。
  理想的离异是,父母双方是理性的、平和的,双方真的确定一件事——“继续在一起生活对双方都不合适”。双方能够真正地放下,做出理性的选择,这个非常关键。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和相信,虽然父母是分开了,但我们都还是爱你的,都还是会一直照顾你的。这不是光靠说能解决的,关键是要以行动,来真正负起对孩子的教育、照顾的责任,继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很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婚姻离异,都是夫妻双方缘于“认为对方有过错”,而选择离异,在离异中和离异后,夫妻双方在这个方面纠缠不休。
  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对待离异,就意味着当事人双方还处在受害者的角色里,而一个受害者是没办法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更何况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任呢?
  以这样的态度和思惟模式,即便再婚,他/她还会依然把过错加诸对方身上,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婚姻,也不容乐观。

      如果带有怨恨离异的,必然会把这种情感加诸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左右为难。这件事让孩子在内心里把家庭解读成“不可靠”,给孩子形成“结婚是痛苦”的认知。
  很多的“剩男”或“剩女”,他们没意识到剩下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合适的人,而是自己内心里根本就是不愿意结婚,自己内心里非常抗拒婚姻。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父母或亲人的离异之后,他觉得很悲剧,从此在内心深入处对“家庭”怀有恐惧感。

  以上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父母离异这个问题很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每一种父母离异的方式,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

   有朋友问到,婴儿时期受到的惊吓真的会对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吗?

 婴儿时期,是一个人内心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时期,他身体的经历会告诉他,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我被照顾的是温柔的还粗暴,是时间多的还是时间少的。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哭泣是他唯一操控环境的手段。如果他在哭泣的时候,没有人及时理他,那么他的安全感就会下降一点,更何况是被狠狠地惊吓。何况萧峰那是个生死惊吓,如此长的时间,如此恐怖的声音和感觉。
  我们可以观察婴儿吃奶的样子,吃着吃着,他就会时不时抬头看下妈妈,如果感觉妈妈的专注力在他身上,他就会继续安心吃他的奶,否则他就会哭,或是不好好吃奶。
  再比如婴儿学习爬行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回头看一下,如果感觉到你一直在背后关注他,支持他,他就会去探索更远更大的空间,如果他感觉他是被忽略的,他就会往回跑。
  所以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飞得更远更高,就请给他多一些支持和关注。做父母的,能够这样,也就算是很可以了。

      萧峰的故事,我们暂且说到这里。
  我还想再聊下萧峰的父母,乔三槐夫妇。
  让人感叹的是,纵观整个《天龙八部》,这对最最普通的农民夫妇,却养育出了整部书里的最最伟大的英雄。
  他们无愧是“最优秀的父母”。
  当“带头大哥”把襁褓中的婴儿递到他们手上的时候,曾仔细嘱咐他们,要好生养育这个孩子。
  乔氏夫妇是如何做的?他们没有过多追问,也没有拍胸承诺。
  在乔氏夫妇的心中,没有险恶的江湖,没有异族的仇恨,没有世俗的功利。在他们眼里,这个世间是值得信任的。
  在以后的十数年里,他们就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那样,给予了小萧峰无限的爱和陪伴。白天一家人下农田干活,晚上回到家其乐融融。他们没希望这个孩子成为大英雄,他们没希望这个孩子为他们养老送忠,光宗耀祖,因为他们清楚,这个孩子是别人的。他们自己倒是觉得没钱、没权、没见识,生怕耽误了萧峰这个孩子。
  这是真正的不图回报的爱。
  从乔氏夫妇身上,我们读到了中国普通百姓最光辉的内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忠厚”,什么叫“仁义”。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乔氏夫妇充份的爱及无限的接纳,我们可以想见,萧峰——这个从小父母被杀的孩子,一旦得知了其真相之后,内心仇恨力量又该有多恐怖,他会把这怒火烧向何方?
  像他的亲生父亲那样,他要杀掉多少人?
  他又该如何去报复这个社会?
  所以,一个即便是遭遇再大不幸的孩子,如果在他的人生里,能遇到一个对特别爱他、允许他的、接纳他的、关爱他的人,他的人生也会完全不同。这个人,不一定是他的父母,有可能是他的爷爷、或者是一位老师,或是一位朋友。

  乔氏夫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真正优秀的父母,不取决于其知识水平有多高,不取决于其社会地位有多高,不取决于其财富名望有多大,而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品质。乔氏夫妇用自身的行动,给足了萧峰正面的人格能量。
  我们看到,在聚贤庄抓起玄寂的那个刹那,萧峰战胜了内在的心魔;
  我们看到,在雁门关挺身而出那个刹那,萧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而这一切,追根到底还是乔氏夫妇的功劳。

  不论中外,很多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出身在普通家庭,为什么?
  道理其实很简单,正是这些父母正是认为自己没有文化,所以才不会过分地“教育”孩子,从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他们没有给孩子画上框框,他们所做的,只是充分的陪伴、给予、支持和接纳。

 是的,优秀父母的秘诀就在于——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一个人的痛苦,往往就在于无法成为自己,无法活出自己。像少林寺的玄慈方丈,如果能做出选择,他早就与叶二娘走了,但他就是没有能力成为自己。
  萧峰与所有主角不同的是,他有能力“活出自己”。

  最后再问一下你我:在充满竞争与欲望的社会里,我们还能像那对夫妇对待自己的孩子吗?能真正去接纳孩子的选择?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你的孩子有机会成为他自己。
  而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奇特——往往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终归会找到自己的路,把他来到这个社会的价值显现出来,把他自信的光芒散射出来。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48:32

虚竹:一个觉得自己不重要的孩子

虚竹:一个觉得自己不重要的孩子
       虽然金庸笔下,虚竹是个重要人物,然而在虚竹自己看来,他却一点也不重要。
   在很多眼里,虚竹是个幸运儿——武功不须苦练,转眼便成绝世高手;爱情不用苦求,佳人自动上门;职位不用奋斗,西夏附马不求自来。
   世间好事一件接一件,都落在了这个老实的小和尚身上。
   然而虚竹内心最大的心愿,还是回到少林寺做一个普通小和尚。
   读到这里,让多少男性读者不禁扼腕长叹,别说你会北冥神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还接了童姥的位置,又做了西夏附马,只要给我一件,我就能去干出惊天动地之事,青史留名。起码慕容复就是这么想的。再退一步,哪怕什么都不要,有梅兰菊竹四姝在身边,这也是何等快活之事。没出息,真没出息。

    在成为灵鹫宫主之后,事情刚处理完,他便迫不及待跑下缥缈峰,直奔少林寺,盼着向“方丈和师父领罪”。
   然而一干寺领导根本没把他当回事,随便跑来一个僧人,就直接先安排他到菜园子挑粪浇菜。
   菜园子的主管缘根,见虚竹老实,百般刁难作践,一周时间便折磨得他全身伤痕累累,打了“几千百鞭”,而虚竹全无怨言,他心里是这样想的,只要没将他“立即逐出寺门,看来事情还有指望”。

 虽没有父母,但幼年在寺院长大,为虚竹种下善良的种子。
  所以他一直宅心仁厚,面对一路杀上灵鹫宫寨主们,他没有任何惩罚,面对杀害两位师父的丁春秋,他没有痛下杀手,对逼死父母的萧远山,他也未怀报复之心,在他的心里是没有仇恨的。
  然而父母的缺失,虚竹无法感受到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性,在骨子里他没有安全感。在见到父母之前的24年中,虚竹一直是个孤儿,从未领略过天伦之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童年里,在很多时间,虚竹很难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在所有人眼中,他只是个被收养的众多孤儿中的一个,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和尚,即便是犯了错跪在那里请罪,“自中午直跪到傍晚,竟没人过来理他”。在虚竹的生活经历中,外界灌输给他的就是——“你不重要”。
  只一句话,金庸就把虚竹的性格描述出来,“二十余年来,他在寺中从未当众说过一句话”。

   我们也看到,在“重要关头”来临时,虚竹常常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在有机会担任重要的角色,或者有机会负担更大责任的时候,他是很害怕“出头”的,任何陌生的环境对他来说都是挑战,他会感到不适,
   因此他愿意抛掉一切,回到少林寺这个对他来说“安全”的环境里去。这是潜意识的驱使。

          曾记得,在破珍珑棋局的时,他只是想着能拖就拖;
   遇无崖子的时候,别人说他不配,他就觉得自己不配;
   即便身负绝世功力,和童姥在一起的时候,他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事实上他学得很好又很快;
   初上灵鹫宫的时候,他就像是个送信的,一步步被逼出真相,最后把卓不凡给气个半死,还认为自己受到了虚竹的刻意侮辱。
   当鸠摩智单挑少林的时候,虚竹一眼就看出其内功是小无相功,然而在他心里,这些师父、太师父见识都比他高,还只道是“众位前辈师长别有深意”,“如何也妄自出头”?

         萧峰也是孤儿,但萧峰在生命经历中,却被传递了“我很重要”的信息。
   从雁门关把他抱回来之后,还是一个小婴儿的萧峰,就引发了“带头大哥”、智光、汪剑通等一干领袖级人物,为他召开了专场讨论会,对他非常重视。
   不但把他寄养在乔三槐家中,还不断地给他创造机会,从小萧峰所受到的重视就是无以复加的,这与虚竹恰恰相反。
   因此虽然孤儿的身份背景相同,由于幼年经历的不同,两人性格也就截然不同。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孩子也是上苍赐的宝贝。
   每个父母当然都会认为孩子是很珍贵的,但关键是,这份感觉也要让孩子知道,让孩子能够感受得到他对于父母的重要性。
  
   有多少父母暗自关心孩子但却从不表达,有多少孩子在自己内心深处是认为自己无关紧要的?
   当孩子跑来想和妈妈一起玩时,妈妈说,“我正在做家务,现在很忙”,遇到心情不好妈妈会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到我在忙吗?”当孩子在学校领了奖状,想给爸爸一个惊喜时,爸爸却因应酬在外,回来时孩子已睡着在沙发上。
   这些行为无非给孩子在传递“不重要”的信息——你没有我的工作重要,你没有我的生意重要,你没有我的朋友重要,你没有我做美容重要,你没有我跳舞重要,你没有我买衣服重要,你没我的...重要。你不重要。
  
   一个自认不重要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没有能力去争取自己喜爱的东西,不习惯当众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失去成为重要人物的机会。

  少林寺前的这个高潮段落,玄慈的形象高大了不少,当他朗然说出“玄慈犯了淫戒,与虚竹同罪,身为方丈,罪刑加倍”的时候,真是撼人心魄。

  -----------------------------
  说起玄慈方丈这个人,他24年以来,从未敢面对的儿子和妻子,恰是帮他最后悟道之人。
  在众多武林人士面前,他挺身而出,认子,认错,认妻。脱掉袈裟,坦然受杖,然后对妻子说出人生的最后话语,“这二十余年来,我日日夜夜记挂着你母子二人,自知身犯大戒,却又不敢向僧众忏悔,今日却能一举解脱,从此更无挂碍恐惧,心得安乐。”而后说偈,详和微笑而死。

  列位看官,玄慈至此,真正悟道解脱。如若不直面内心,他再做五十年的方丈,也无从解脱。这正也应证了六祖所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洁净的莲花只长于淤泥之中。对每个普通人来说,当那些不安、愤怒、惶恐、害怕、伤心、无助等等所谓“负面情绪”来袭之时,恰是你直面童年伤口的最佳时期,勇敢地去面对它,去穿越它,方可让伤口疗愈。

  从教育子女的角度来看,我再与大家分享一些。
  在惠州,有位从事教育的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他说,“感谢孩子,让我有机会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
  这个话是有一定深度的。
  台湾的萧德兰有本书,叫《滋润的爱》,里面也有句话与之对照,“当你孩子的某种行为,让你不接纳的时候,那么就意味着,你跟你童年时期悬而未决问题迎面相遇”。
  简单来说,当你孩子的某个行为,让你觉得生气、难过或者愤怒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曾经在类似的行为上有过伤。你在那个时候,也是不被你父母所接纳的,或者被打过,被骂过,或是被责骂过。这恰是你直面之时。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50:22

阿紫:一个被拐卖儿童的乖张人生

阿紫:一个被拐卖儿童的乖张人生
    在《天龙八部》的连载过程中,由于金庸要离开香港一段时间,只好求助倪匡代笔,金庸一回来,倪匡马上就向他道歉,“对不起,因为太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眼睛弄瞎了”。
    这个人物能让作为读者的倪匡如此地厌恶,一有机会代笔,就把她眼睛弄瞎泄愤,可见其形象坏到什么程度。
    这纯粹就是一个小魔头。
    除了姐夫萧峰,她对天下任何人都没有一丝温情。姐姐、父母、师父、师兄、朋友这些人在她眼里,都只是利用和加害的对象。
她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欺负和捉弄别人的机会,小酒保、虚竹、钟灵等人都吃尽苦头,折磨游坦之的手段超乎常人想象,褚万里和马夫人也是被他羞辱至死。
    对小动物她更不会放过,变着花样去虐杀。
    即便是面对她心中所喜爱的人——萧峰,她还时不时地去“捅刀子”,屡次提醒他“我姐姐就是被你一掌打死的”。
    而在做这些伤害别人的事情时,阿紫是无比得意的,内心充满了快感。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以伤害为乐,以破坏为荣,这种人奉行的不是“损人利己”,而是“损人不利己”,把坏事干到了一定的境界,出手就是坏招儿。
    这种人,他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极强,然而对社会的正面贡献又几乎为零。
    阿紫就是这类人的集大成者。
    然而阿紫的坏又有特点,她不是处心积虑,不是老谋深算,她所做的坏事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调皮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觉得她可爱的原因。她干么这么多坏事,你却不觉得她可恨,反而觉得她有点可爱。
    综合来看,阿紫这个小姑娘,可谓是顽劣乖张,极尽谄媚,极尽狡黠,手段毒辣,然而还有一点可爱。然而她缺乏安全感,毫无同理心,没有道德底线,内在支离破碎。
    为什么阿紫为什么会成为这样?还是因为其童年的经历,这是个被环境毁掉的孩子。

   根据书中描述,阿紫在一岁之前就已与父母走失,而那时丁春秋又时常会跑到义女王夫人那里去看书,阮星竹恰到苏州把阿朱卖给慕容家,因此合理推断,阿紫极可能是被丁春秋或其门徒直接带到了星宿海,长到十五岁才逃离出来,既然没说买卖,阿紫极可能是被骗被拐走的。
    因此,阿紫就在星宿派长大,那么星宿派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四个字,无比险恶。
    与其他门派不同,星宿派师门排位,不按入门先后秩序,而是按武功排名的高下,然而该派武功阴毒狠辣,出手不留余地,较艺必分生死,师父徒弟之间都是各自修炼,临阵方知高下。
    掌门人丁春秋如此的一个设计,就直接把该组织推入了道德深渊。包不同对这个门派做了一句精彩的总结,“马屁拍得不精,只怕在贵门之中活不上一天半日”。因此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必须“抹杀良心、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善恶不分”。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是唯一的法则。然而阿紫在星宿派不但活了下来,还活得挺好,成为丁春秋的得意门生,她偶尔动动嘴巴,竟也能从师父手中救下一二个门徒。
    如果不是害怕师父对她的性骚扰,阿紫还会继续呆下去——她已在这里如鱼得水。相比阿紫不值一提的功夫,其精湛的马屁功则让人望尘莫及,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抛弃良知,还必须压抑感情和感觉。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极易失掉性命,这里只有“弱肉强食”四个字,像极了动物世界,难觅一丝人性。在这样价值观下长下的阿紫,除了侵略别人,她还能干些什么,她还会干些什么?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是如此,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奉行如此价值观,最终所得必是报复性的后果。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某种角度上是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构建的,以此理论作为出发点的西方诸国,在过去数百年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在屠杀原住民、侵略他国的时候,毫无羞耻心,并充满了荣誉感,他们认为自己是先进的,是来帮助你的,因此动用包括军事、经济甚至宗教的一切手段去掠夺。
    正如南非的德斯蒙德.图图所说,“白人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黑人手里有土地。现在情况颠倒过来了:黑人手里有了《圣经》,白人手里有了土地。”
    如果不是人本主义的抬头,再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阿紫的童年,她见证了多少次同门打斗,她受了多少欺凌和伤害,她又躲过了多少次的陷害和暗杀。
    从阿紫喜欢欺负虐待别人的行为上可以得知,她在童年里,已经历了N多虐待。
    从阿紫如此胆大妄为的行为上,可以断定阿紫已无法与她的恐惧连接。
    否则,她不会偷走师父的神木王鼎;否则她不敢把渔网撒向褚万里;否则她不敢向师兄们去挑战;否则她不敢去向萧峰发毒针;否则她不敢在师父面前自立门派。
    在对手面前,不管他功夫有多强,地位有多高,阿紫都敢出直接杀手,丝毫不考虑后果。如果不是萧峰的保护,她不知死了多少次了。
    这就是典型的切断恐惧的孩子,现在很多人喜欢飚车,不是不知道速度快了会死了,而是他已连接不到这个害怕,这也是因为在童年切断了恐惧,他们的父母不接纳他的恐惧情绪,从而让他失去了与恐惧连接的能力。
    而恐惧,恰是一个人躲避危险的能量。
    那么在阿紫的童年,又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知道用毒是星宿派的主要功夫。可以想见,当阿紫还是幼童的时候,在师父的驱使下,她不得不像那些师兄们一样,到山里、洞里、河里、湖里,去捉那些稀奇古怪的毒虫或毒物,捉回来之后,还得把它们炼成毒药,做成各种杀人工具,然后再去上活体实验课和活体解剖课,练什么“腐尸功”之类的恐怖杀人术。要这么干,小阿紫必须把自己的恐惧切断,否则无法继续学业,而如果不学功夫,就在星宿派活不下去。
    而在一个如此轻视生命的环境中,她又如何会觉得自己生命重要呢?她又如何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呢?比如,她为了想让萧峰和她呆在一起,她会发毒针;在摘星子跪地求饶的情况下,依然用火把他烧死;包括她最后抱着萧峰跳下悬崖,这其实都是不珍惜自己生命的表现。
    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重视的人,也必定轻视别人的生命。对自己苛刻的人,无法对他人施以宽容。

    阿紫爱上萧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直接的原因,是她内心的爱被唤醒了。在看到萧峰打死阿朱之后,抱着尸体痛哭的那一刻,阿紫就爱上了萧峰。为了萧峰,阿紫可以付出一切代价以至生命。即使是如阿紫这样坏的人,在看到萧峰对阿朱发自内心的爱、无私的爱的时候,内心的爱也会被唤醒。
    另一个原因就是萧峰的强大,无论是武功还是见识,一面之下,萧峰让阿紫内心很是震撼,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个在幼年一直通过讨好权威者来生存的孩子,萧峰的出现,无疑让她觉得是极度的安全,这是一种她十分渴望然而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父亲的保护”。
    在阿紫十七年的生命过程中,最快乐的日子,无疑是她受伤后被萧峰天天抱着喂养的日子。她为了靠近萧峰,她不断采取自虐的行为,她以这种方式来换得萧峰对她的关注,换回短暂片刻的温情。
    阿紫渴望得到萧峰的爱,渴望得到他的关注、认同和接纳。然而萧峰从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讨厌她的,如果不是因为阿朱这层关系,在某种场合会面之下,萧峰甚至会杀掉她。萧峰说过“你姐姐比你好一百倍”,“你永远也比不上她”之类的话,也多次无法掩饰自己对阿紫的厌恶之情。
    当所爱的人,摆出这样一种态度,阿紫内在的被遗弃感又被唤醒,她只能把这种感觉变成一种怨恨,并发泄在另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游坦之。

    由于小时候被遗弃,导致了阿紫没有亲情,她对姐姐没有感情,对父母也没有,所以即便相见,她也不会选择与父母在一起——她不恨父母就已算是很好了。
    由于小时候被虐待,所以阿紫会虐待别人。
    由于小时候被欺负,所以阿紫会欺负别人。
    由于小时候要不断讨好别人才能生存,所以阿紫一眼就能找出他人弱点并加以利用。
    由于小时候的生命常受到威胁,所以阿紫切断自己的恐惧,胆大妄为。
    由于小时候已泯灭了良知,所以阿紫才会坏得心安。

   一个被拐卖的儿童,如果要想活下去,她只能不停讨好身边的权威者,内心的不安全感时刻会跳出来,阿紫也就变成了顽劣乖张。她在不停地找“好玩”的东西,而种种折磨手段的背后,是一个恶作剧的孩童。
    综合来看,阿紫身上有几种较大的人格缺陷。
    比如自我价值感极度不足,“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内在对父母的渴望,阿紫是有的。
    比如极度缺乏同理心。很多父母不经意会对孩子讲这样的话,“我小时候这么苦都过来了,你现在遇到这点问题算什么”,还有很多童年有过饥饿经历的爷爷奶奶,会不断地喂孩子饭吃,他/她无法明白“饿”和“撑”都是一样难受的,这都是没有同理心的表现。
    没有同理心,就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觉是怎么样。
    比如割掉小酒保的舌头,阿紫都不当回事儿,她心里的声音是这样的,“小时候多少次命我都险此没有了,你掉半块了舌头又算得了什么?”她根本不会想到,这人从此残废。
    比如没有责任感。其实阿紫的妈妈阮星竹也是没有责任感的,把老大送人,而老二莫名其妙就丢了,这样的母亲,让人叹息。所以阿紫也不知道如何去承担责任,她即便成为父母,将来不知道如何背负家庭的责任,因为没有示范的对象,她又从何学习?
    比如没有安全感。这个已讲了很多,不在此赘述。

阿紫,这个孩子内在已是支离破碎。
哪怕就是跟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亡命天涯,哪怕最后死在一起,她觉得也值。所以萧峰死了,阿紫就抱着他跳了下去。在她心里,活着的萧峰是属于姐姐的,死了的萧峰是我的,他再也推不开我了,他是属于我的,而自己活在世上还能苛求什么?能这样,她也就满足了。
虽说阿紫是环境给毁年的,但究其根本,还是父母的问题。
段正淳和阮星竹,这一对父母生而不养,生而不育,这一对没有责任感的父母,才是毁掉阿紫的根本原因。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52:28

包不同:一个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

包不同:一个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喜欢斗嘴的。
    在《天龙八部》中,口才好的不少,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有那么几个人。
    一个是段誉,引经据典,随感而发,出口成章。
    一个是鸠磨智,讲经说法,聪明绝伦,辩才无碍。
    一个是神山上人,嗓门高亢,记忆超群,咄咄逼人。
    但这几个人,倘若遇到包不同,只要他祭出“非也非也”这把通杀板斧,都统统得立马歇菜,只能甘拜下风。
    虽然拳脚功夫最多就是个三流,但包不同的斗嘴功夫,却已臻化境,“你东说,他西说,你西说,他瞎说”。
见了王语嫣的段誉,根本就是块石头,你拿刀架在脖子上都赶不走。然而,我们的包三哥,动动嘴皮子就能把这只“癞蛤蟆”成功撵走,可见其嘴上功夫的厉害。
    包不同可谓是“真正的战士”,你能绑住他的手脚,但永远关不住他那张嘴。打得赢别人他要说,打不赢他还要说;与自己有关他要说,与自己无关他也要说;临阵时候他说,打败后被捉住他也说;自己有理要说,自己没理更是要说。真正做到了为辩而辩。
    假设他活在民国初年,定会加入到当时的“大论战”,其斗志之高昂,斗争之决心,估计即便是鲁讯,初见也会竖起“大拇指”。当然了,以包不同的脾气和风格,最后两人定是互竖中指。

   《天龙八部》里,凡有包不同在场,整个谈话的气场就都会不一样。我们且先看三个精彩片段:
    《燕云十八骑》那章——唱声甫歇,人丛中忽有一个嘶哑难听的声音大声唱道:“星宿老仙,德配天地,威震寰宇…”曲调和星宿派所唱一模一样,此事十分难得,那是远胜于本派的自赞。群相大喜之下,锣鼓丝竹出力伴奏,不料唱到第四句急转直下,只听他唱道:“…大放狗屁!”众门人相顾愕然之下,乐器不及收科,竟然伴奏到底,将一句“大放狗屁”衬托得悠扬动听。群雄只笑得打跌,星宿派门人俱都破口大骂。
    《老魔小丑》那章——包不同道:“不错,不错!少林寺乃佛门善地…”他向来出口便“非也,非也!”这次居然改成“不错,不错!”识得他的人都觉诧异,却听他接下去说道:“…乃专养私生子的善地。”他此言一出,数百道愤怒的目光都向他射了过来。
    《王孙落魄》那章——包不同摇头道:“你投靠大理,日后再行反叛,那是不忠;你拜段延庆为父,孝于段氏,于慕容氏为不孝,孝于慕容,于段氏为不孝;你日后残杀大理群臣,是不为仁;你…”

    从做人来看,包不同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他对领导忠诚,为人也比较耿直,在朋友面前也很仗义。
    这个人也很聪明,他很多时候一眼就看穿了问题的本质,并擅长总结。常有神来之语,比如说段誉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如评价星宿派的十六字总结。
    他喜欢诡辩,抓人字眼,不顾场合,不留情面。
    在为丐帮送信的时候,包不同在“我”与“我们”上大做文章,东拉西扯,直接让陈长老、吴长老等一干人几近崩溃。这并不是因为当年在无锡杏子林一败之辱,更不是为了陈长老骂他有屁便放,“其志只在他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便是,“二哥,是他们输了,将榜文收起来吧”。
    他最大问题是,表达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场合对了,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正义感、有胆识、表达能力强的人,场合不对的时候,就会让人生厌,甚至起杀心,他最后也正是死在这一点上。

   包不同为什么会这样?他背后是什么动机?
   金大侠给此人的名字取得很好,“包不同”——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告诉别人,我与众不同,我就要是要告诉别人,我和你不一样。
   包不同的所有行为背后,说明他太需要通过表达来展现自己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他的原始伤口就是,为了证明我的存在和与众不同。
   这种人本性不坏,人又聪明,内在有正义和良知。但唯一令人生厌的就是要证明“我比你高明,我比你独到,我比你聪明,我看得比你深”。如果是知根知底的人,倒也无妨,但初次交道,就令人很厌恶,所以这种人在外面的人缘一般都不好。比如段誉,与谁相处都不错,但与包不同在一起的时候就很不舒服。
   假设你身边有一个人,时刻都要把他的观点,置于你的观点之上,最后的结论都是他对你错,哪怕双方观点一致,他也要拐弯抹角去证明你是错的,这就会让人抓狂。
   这种人的人生是建立在“我好,你不好”认知基础上的自大人生。
   另外,当为了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时候,包不同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很多时候事情与也他不相关,他也不是为了江湖正义,但他仍然会出口伤人,他的话与阿紫的毒针一样,在扔出去的时候是不计后果的。
   他戏弄阿碧,批评萧峰,骂过玄慈,直斥慕容复。可见,包不同对恐惧的连接也是比较弱的。他没大没小,不分场合,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杀身之祸,他小时候的恐惧也是被父母切断的,关于这方面的描述详见对阿紫分析。

   现实中,不难发现此类人的存在,自我记事起,身边总会不时冒出一两个“包不同”。
   很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表达的模式是这样的——往往别人还没讲完,他就会插嘴,“不是这样的,你听我说”,有的人开口便是“是这样的,你听我讲”。
   总而言之,这种人没有耐心听别人讲,他总要是自己讲。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中,将人分成四种表达模式。其中有“超理智型”(电脑型,这种人精于逻辑和计算,精于演绎);有“讨好型”(比如钟灵,一个情感匮乏母亲身边,很可都有一个讨好的孩子,一般离异家庭的孩子基本上都挺会讨好人的);有指责型的(指责别人动作的时候,站着弓步,一手指人,一手叉腰,就像个茶壶,又叫茶壶型)。第四种是打岔型的。包不同就是第四种类型的表达方式。
    打岔型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希望被别人看到,小时候不被重视,想表达的东西没有表达,没有这个机会。呃,其实一些童鞋在论坛里回帖,为引起别人关注,也会采用打岔型的表达方式。
    反正别人不管说什么,他开口就是“非也非也”,“你讲的不对”,“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他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别人,他只是为了展现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最后发现,他和别人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在这里我讲这四种表达模式,并不是让你给孩子“贴个标签”,重点还是对照自己。其实每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在这四型里,每个人身上这四型的影子也都存在,在面对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情,每个人每次的反应都会不同,只不过比例不同。
   如果要从童年的角色里跳出来,就要学会如何去正确地表达自己,以及学会与家人如何亲密地相处。

   虽然书中只是提过其女儿包不靓,但根据包不同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推断,在包不同小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被父母充分聆听,还可能被父亲不断贬损。
在包不同的心中,他父亲的名字叫“包不准”。
   包不同一开口,包不准就打压他,否定他,责骂他,不准他说这个,不准他说那个,你这个说得不对,你那个说得不对。
    “包不同,大人说话,小孩子别乱插嘴…”
    “包不同,你给我闭嘴…”
    “包不同,这里哪儿有你说话的地方…”
    “包不同,你看你这笨嘴笨舌的样子…”,
   小时候被父母经常如此对待的孩子,长大之后,一种真的会变成笨嘴笨舌,另一种会反弹到另一个极端,成为另一个包不同。

    当一个孩子,在幼年时候的表达经常被忽略,被否定,被打压的时候,他成人后,可能会呈现表达欲望极强,包不同正是想要透过语言,让别人看到自己。
   包不同的身份并不高,武功也不高,但在那些重要人物面前,他要跳出来插两嘴,这与一个孩子小时候听大人说话时要插嘴,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其实他当时的内在声音是,“爸爸,你听我说”,“伯父,你听我说”,“妈妈,你听我说”,“舅舅,你听我说”,“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说,其实我有更好办法,有更好的主张”。
   在开口就否定别人观点的背后,有一个渴望被别人看到的孩子,幼年的经验告诉他,只有采取了在言语上否定别人的方式,自己才能被别人注意到,自己才是存在的。
   讲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一句话。
   父母要想不培养出“包不同”,就要去学会聆听孩子,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表达出来。当父母学会了用心聆听,孩子长大后也能够聆听他人,就不会变成“包不同”。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54:15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
   木婉清的出现,带着神秘、冷漠与凶狠的气味,就好似山野深处的一株野蔷薇,清丽可人,幽香阵阵,但却桀骜带刺,野性袭人。
   我们看看金庸为她设置的场景:深深黑夜,胯骑黑马,身着黑衣,面罩黑纱…如果让注重色彩的张艺谋来为木婉清拍部戏,他定会以黑色作为她的主色调。
   黑色,从色彩上讲,将三原色按比例混和,出来的就是黑色;从光学上讲,黑色将光线全部吸收而没有任何反射。换言之,黑色这个貌似个性的色彩,根本上却不是自己。
   木婉清就是这样,这是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

   木婉清的出场,从追杀开始。她从山里头跑出来,就先跑到苏州追杀王夫人,但没有成功,反被其手下一路追杀。跟段誉回到镇南王府后,她在确认了刀白凤身份后,就立即“右手急扬,两攻毒箭向刀白凤当胸射去。”
   这些人与木婉清都素不相识,为什么?
   只因为一句话,“师恩深重,师命难违!”她的师父秦红棉(母亲)要求她去执行任务,去杀掉她们。因为他们都是师父的情敌。
   那么,同为情敌,为何木婉清不去杀甘宝宝,却还亲切地称她为“师叔”呢?很简单,这是因为她妈妈与甘宝宝的关系很好。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清楚了,在这个世上,秦红棉的恨的人,就是木婉清恨的人,秦红棉亲近的人,就是木婉清亲近的人。

    木婉清的口头语是,“我师父说”,所以我们经常从她嘴里听到类似的表述:
   “我师父说,天下男子个个负心,假使见了我的容貌,定会千方百计地引诱我失足”;
“我师父说,天下所有的男子都是一般,都是无情无义这辈”;
“我师父说,天下男子都负心薄幸,她从来不见男人。”
“我师父说,这套掌法她绝不传人…”
“我师父说,我是个给爹娘遗弃的孤儿…”
“我师父叫我来杀两个人…”
“我…我在师父面前立过誓的。”
“日后师父问起来,那可怎么办?”
      生活中,大凡见到嘴边常挂着“妈妈说过”、“我爸爸说”的孩子,我一般的判断就是,这是个被父母融合地很深的孩子。
      这里提到一个新的概念——融合。什么叫融合?
   我所修习的几个基础理论里,其中有一个叫“完形心理学”,融合就是这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的所谓“融合”,是指一个强势的个体、环境,或是群体,要求另一个个体,必须跟自己一样,不允许存在任何的差异,只允许共性,比如要求相同的感觉、情绪和看法。它也是一种能够打断自我接触的机制。

    在木婉清童年,秦红棉不承认自己是她的亲生母亲,但不管是叫妈妈还是师父,秦红棉是在抚养和教育木婉清,她承担着木婉清的泛父母角色。
   木婉清正是被妈妈秦红棉所强势融合。
   她妈妈对男人的诅咒——天下没有一个好男人,已种入了木婉清的心中。然而在她出山前,也并没见过世上任何男人,又如何知道到底有没有好的呢?但木婉清不会去想。
   秦红棉说,“你的面不能给别人看,如果谁第一眼看到你,就得娶你,否则我就去死,我说到做到”——这是多么强势的融合!
   在木婉清小时候,每当秦红棉难过的时候,她就开始练“五罗轻烟掌”,边练边思念,越练越伤心。然后她就开始打骂木婉清,就开始痛骂天下没一个好男人。
   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木婉清,就形成了这样的风格——妈妈所恨的人,就是我恨的人,妈妈要杀的人,就是我杀的人,对人和事的喜恶,都完全以妈妈为准则。
   所以我们看到,在段誉家里,纵使木婉清心中有多么不舍,但秦红棉一喝,“婉儿,你还不出来?”,木婉清应道:“是!”飞身跃出窗外,扑在这慈母兼恩师的怀中。
   秦红棉对女儿说,你是从路边捡来的孤儿,我现在对你恩重如山,因此,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秦红棉教女儿的功夫,都是为了她去为自己报仇。她已彻底地把女儿变成复仇工具。有父母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为了你,我如何辛苦,我舍弃了什么,你要是不完成/不做到(我的需要)话,那就是如何如何”。导致这个孩子长大后,几乎没有自己的世界。
   木婉清就是如此。她在镇南王府里,心里是觉得刀白凤很好的,但一确认,马上就回到她母亲的世界里。她的世界,已完全被母亲的世界覆盖掉。她的整个爱恨情仇,都在她母亲的融合之下。

   被父母融合可能会导致孩子有什么痛苦?
   我们还是看回木婉清。
   当她从爸爸段正淳嘴里得知真相的时候,得知段郎是她哥哥时,她有多痛苦,“霎时间万念俱灰”,她想拼命忘掉段誉。“但口中说说容易,便要有片刻不想,也没法做到,每当段誉在脑海中涌现,胸口就如给人狠狠打了一拳”。
   死的心她都有了。最爱的人,却无法嫁给他。
   她想过跳下澜沧江,她也想邀请段誉一起自杀殉情。“一片蓝印印的刀刃从门缝中插进来,切断了门闩…木婉清站在门口,手中执着那柄修罗刀,说道:‘你伸过脖子来,让我一刀割断了,我立刻自杀。咱俩投胎再世做人,那时不是兄妹,只好做夫妻了。”直接把段誉给吓呆了,乖乖隆滴东,这是个什么办法,估计读者读到这里也被雷倒了一片。
   在好长一段时间,明知是她的亲哥哥,但她却无法释怀,老是在吃醋,所以在西夏她女扮男装应聘驸马,内心的冲动是,“你想和王姑娘双宿双飞,过快活日子,我偏偏跟你娶一个公主娘娘回来,整日价打打闹闹,叫你多些烦恼”,更深的目的却是,“就是不能让这个娇滴滴的王姑娘快快活活地做他妻子”。
   在被母亲强势融合之后,木婉清没有了自己的世界,没有能力去做自己。在向刀白凤发出毒箭的片刻,她不会去想为为什么要杀她呢?她不会去思考。她母亲没有给她选择,她的人生一点弹性都没有,是刚性的。
   如果不是最后段延庆解了这个迷,我们可以想象,木婉清这一生,将会生活得多悲惨。除了段誉,她再也没有能力去接受另外一个人了。

   母亲让女儿去杀人,这个显然在现实社会是很少有的,这是比较极端的。但在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的父母,都在做着和秦红棉一样的事情而不自知。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有一段时间与我姑姑关系不好,暑假里,就不许我准我去她家里去玩。还有一次与单位同事吵架,回家就不允许我与她家孩子玩,但那孩子却是我的好朋友。
      我们还听到,有的父母会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的表姨不是东西,上次…”,
      “你姑妈很坏,我们家刚搬来这里,她就拼命排挤…”,
      “你二舅这个混蛋,欠我们家的钱压根不提还的事..”,
       …
      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如果父母经常对他说这样说的话,孩子在当下是没有能力去分辨的,然后就被父母融合掉。
      父母喜欢谁,你就跟着喜欢谁,父母讨厌谁,你就得跟着讨厌谁。你没有自己的世界,喜怒哀伤都依存于父母的喜怒哀伤。
      请你回想一下,童年时你的亲戚、朋友或邻居们,现在是不是有些依然让你觉得厌恶,甚至会恨之入骨。那么请你再仔细一想,他们到底干了哪些具体伤害你的事情?
      你讨厌他们、恨他们,往往都是因为你父母与他们的关系不好罢了。
      如果父母把他的情感世界,完全覆盖在这个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就没有自己的情感世界,父母一难过,他就必须跟着难过;父母一害怕,他就会跟着一起害怕;父母一愤怒,他就会跟着一起愤怒。

      父母不知不觉中,干了太多融合孩子的事。
      除了亲戚朋友,有的父母把夫妻双方的爱与恨,把这些情绪,也传递给孩子。
      假设一个家庭中,父亲有了外遇。这时的受伤者往往是母亲,可是当母亲与女儿交流的时候,母亲会不小心把女儿融合到了感觉和体验中,从而让女儿不自觉地和母亲一样,怨恨父亲。这个时候,其女儿的界线就在这里消失了,不见了。
      或是父母出现了争端的,一旦情绪来了,就对身边孩子说,“你爸是个什么什么东西”,“你妈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让孩子跟着他/她一起去恨,去气,去伤心。
      除了家庭,往大里再讲,“文革”就是个典型的不健康的大融合。
      那个时代,每一个人的情绪和自我都消失在群体和社会之中,没有自己的界线,每一个人遵循的东西,都是整个社会教导的。
      我们现在看那时的文学作品,发现当时人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这和木婉清动不动就“我师父说”,在本质是一样的。
      只要一个家庭中,有人被揪出来是反动分子,全家人都要跟着恨他,不管过去是父子关系还是母子关系,不管父母以前对我有多好,不管这个老师以前有多关怀我,在那个大融合里全都可以扔掉不管,我这个个体,都要跟着群体一起,去批他斗他。
      从这个角度看,毛主席的名片上可以再多一个“家”,一个“融合家”。

    通过木婉清的故事,我想重点提醒父母,不要不知不觉地把孩子融合在你的世界中。
      自己的爱与恨,情与仇,要清楚那是你个人的,不是你的孩子的。
      对于作为成人的读者,希望你能明白,小时候你的父母所恨的人,不代表你要去恨他们。
      对于离异家庭的父母,不要把你的爱与恨,强加给你的孩子,让她去恨父亲或是母亲。
      一个“有觉知的母亲”,她会给孩子自己留下空间,在伤心的时候,她有能力去告诉自己的孩子,妈妈伤心是妈妈自己的事,与你没有关系,你有权利去开心,你可以去开心地玩。
      她与孩子的沟通会是这样:妈妈与爸爸间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我现在很恨你的爸爸,不过,妈妈的怨恨是妈妈对他的,这是妈妈自己的事,你不需要为妈妈去承担什么,你还可以去爱他,也可以去恨他,你要去尊重你自己对父亲的感觉。妈妈虽然现在不开心,但你有权利快乐,你有权利寻找快乐。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56:51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四是个特殊字。一年讲四季,方位讲四象,经典有四书。
   在金庸小说里,大凡谈到群体概念,也喜欢用“四”。比如,江湖上有“四大恶人”,大理有“四大卫护”,慕容氏有“四大家臣”。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出场相对较少的人物,大理四大护卫之一的“褚万里”。由于褚万里此人出场不多,怕有的童鞋记不住,我先给他做份简历。
姓名:褚万里
性别:男
装扮:渔夫
兵器:铁钓杆
职位:大理四大护卫之首
生平简介:追随段正淳多年,在小镜湖畔被段延庆用钢杖杀死。

   毫无疑问,四大护卫分别是“渔樵耕读”,褚万里排名第一,是个小头目。起码金庸从三个角度说到这一点。
   一是看排名。凡提到四大卫护,褚万里的名字都排在前面。第六回“谁家子弟谁家院”里,为躲避云中鹤的追杀,一干人等跑到玉虚观,接刀白凤回家,有段描写——“一行人首途前往大理,玉虚散人,木婉清,段誉,高升泰四人乘马,褚万里、古笃诚、朱丹臣三人步行相随。行出数里,迎面驰来一小队骑兵。褚万里快步抢上,向那队长说了几句话。”比如第八回“虎啸龙呤”——“褚、古、傅、朱四大卫护当先而行,其后是巴天石与高昇泰,又其后是镇南王夫妇,保定帝走在最后。”凡书中提到的排名,均是如此。
   二是看发言。一般有褚万里在,凡安保工作,都是他先开口。在镇南王府里,皇帝接见木婉清时候,南海鳄神过来找段誉,“但听得飕飕数声,几个人上了屋顶,褚万里的声音喝道:‘阁下深夜来到王府,意欲何为?’”
   三是看走位。第二十二回“双眸粲粲如星”,其他三个都是在外围御敌,等萧峰一直跑到小镜湖边,才发现还有一个褚万里,他在小镜湖边假装钓鱼,段正淳和阮星竹就在旁边的小屋里谈情。由此可见褚在领导心中的位置。
   按褚万里的排位,搁现在,说他是省厅级干部都是往低里说了,看上去如此重要的一名人物,为何会内心却是如如此脆弱?

   褚万里是如何死的?
   金庸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那当真惊心动魄,这是一场让敌我双方都看呆了的恶斗。萧峰解开他“渔网之困”之后,看到段延庆出现,褚万里开始发飚了。
   ——褚万里狂呼大叫,却向段延庆扑了过去…哪知褚万里对铁杖点来竟如不见…段延庆吃了一惊,心道:“难道是个疯子?”…褚万里的武功以轻灵见长,使这铜棍已不顺手,偏生他又蛮打乱砸,每一招都直取段延庆要害,于自己生死全然置之度外…只见小镜湖畔的青草地上,霎息之间溅满了点点鲜血。原来段延庆在倒退时接连递招,每一杖都戳在褚万里身上…但褚万里却似不知疼痛一般,铜棍使得更加急了…褚万里吼声如受伤猛兽,突然间扑倒,双手持住铜棍一端,急速挥动,幻成一圈黄光,便如一个极大的铜盘,着地向段延庆拄地的铁杖转过去,如此打法,已全非武术招数…
   ——褚万里荷荷大叫,猛地跃起,挺棍向段延庆乱截。这时范骅诸人以及叶二娘、南海鳄神见他行径古怪,各自罢斗,凝目看着他。朱丹臣叫道:“褚大哥,你下来!”抢上前去拉他,却被他反肘一撞,正中面门,登时鼻青口肿…褚万里将铜棍向敌人力掷而出…
   ——铜棍尚未落地,褚万里十指箕张,向段延庆扑了过去…段延庆微微冷笑,平胸一杖刺出…这一杖去得好快,噗的一声,直插入褚万里胸口,自前胸直透后背…褚万里前胸和后背伤口中鲜血同时狂涌,他还待向段延庆追去,但跨出一步,便再也无力举步,回转身来,向段正淳道:“主公,褚万里宁死不辱,一生对得住大理段家。”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有什么感觉?
   异常悲壮。很明显,褚万里这是在寻死,他是在借段延庆的手自杀。这就和圣战组织的恐怖份子一样,这是“自杀式袭击”。这样的阵势,当时就让敌我双方都傻了,段延庆什么场面没见过,但心中也觉得“不胜骇异”。
   为什么他要这样?
   书中提到是因为受到阿紫羞辱,然而却因为是主公的女儿,褚万里认为,“这场耻辱终身无法洗雪,是以甘愿在战阵之中将性命拼了。”
   是的,死于侮辱。

   但问题又跟着来了。
   难道跑龙套的就非死不可?
   咱们换一个人,看看会不会死。假使萧峰,被阿紫的柔丝网暗算,被捆住了不能动弹,萧峰会去寻死吗?虚竹会吗?丁春秋会吗?慕容博会吗?连慕容复都不会因此寻死。
   拿出场人物段誉来说,地位比褚万里高吧,但受到的侮辱比褚万里可是海了去了。刚一出场,在无量宫里看比武,因为忍不住笑了一场,被龚光杰好生羞辱,找他比武不成,“突然左手挥出,啪的一声,结结实实地打了他一个耳光。”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当众耳光的滋味,绝对是侮辱。此外,包不同曾多次当众羞辱段誉,什么难听的话都说过,那可是在段誉心中最喜爱的王语嫣面前,段誉也没去死啊,还活得好好的。
   天龙八部里,那么,这样的羞辱为何能让褚万里去寻死?按慕容博的逻辑是,跨下之辱都不算什么,被鱼网捆住了也拿出来说事儿?这算啥啊,值得去寻死吗?
这也是很多读者看到这里的疑问。

    其实,现实中也不少这样的事情,只不过金庸在这里借褚万里这个人,把这个社会现象写出来罢了。
   且看几则新闻。
   ——2004年9月2日,常熟12岁小男孩小泉(化名)从6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据悉是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母亲的批评。
   ——2005年5月24日,11岁的江川少年晓城服毒自杀。起因是受到老师打骂。
   ——2005年5月30日,新城子新兴中学一名15岁的女学生从鸿运大厦15楼跳下身亡,原因是老师当学生面朗读她的情书。
   ——2008年3月2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福永一个12岁小学生,因摔坏镜片受到父母责骂,从七楼跳下身亡。
   ——2009年7月3日,《京华时报》报道,北大新闻学院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原因是一周前,接到导师谢某的电话,谢老师在电话中骂了贾昊,贾昊被骂后不久跳楼身亡。
   …
   前不久,类似的惨剧还发生在上海,惠州等地。从本质上讲,这些孩子,都是自己觉得受到了侮辱。而在很多成人来看,似乎无法理解——几句责骂就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吗?
   2011年媒体报道了《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一事,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全球排名第一。自杀是中国13至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如果以60万人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人以上。公众调查的原因,把“学习压力”放在了第一位。
   在我看来,说褚万里因为被阿紫捆住而死,还没探寻到问题的根本。根本原因还在于童年经历,这些人的“自杀”种子,在12岁前已被种下。

    从褚万里身上,我们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的概念,就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使用的禁止令(stopper),这才是褚万里悲剧的根原。
   所谓禁止令,就是小时候我们从内在发出自然的需求、欲望或情感时,却受到父母长辈们的禁止,常常陷入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推动了原有的活泼与自在。如果把唐僧比作父母,悟空比作孩子,那么“紧箍咒”就是禁止令。
   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使用的“禁止令”多种多样,但最容易埋下自杀种子的禁止令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存在”。今天,我们重点说这个禁止令。这个禁止令来自童年时期被体罚、羞辱和被忽视的经历,形成的原因很多。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被羞辱”这一点。
   小时候当我们写作文,当描写一个人受到羞辱时,往往会用这样的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在受到当众羞辱的时候,他的身体无法消失,他只能下意识选择让自己的意识逃离,简单地说,那个片刻,他肉体还在,但他的心灵是处于逃离或休克的状态,否则这个孩子就无法面对这种羞辱。当被侮辱的次数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在他内心种下自杀的种子。
   童年经常受到当众体罚或是辱骂的孩子,长大后会呈两种性格。
   一种人会在心里隐隐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活下去,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而且不必要。这就是自杀倾向。
   还有一种会弹到另一个极端,成为打不死的“金刚葫芦娃”。潜在意识想让自己的变得强大,以掩内在的弱小和残缺,一些上过“成功学”的人,喜欢举着手大吼:“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以给自己鼓舞。他们要处处表现出自己很强、很行,很能干,不断用这样的方法来鼓励自己。
   以前有句笑话来形容,“口里喊着要成功,不顾一切要成功,对天连续吼十年,转身一看,裤子有个大窟窿”。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旦他遇到更强大的外因刺激,内在的不要存在的感觉,就会再度浮现。

    讲了这么多,从褚万里身上我们看到自杀行为,从而引申出童年父母的“禁止令”,而“不要存在”的这个禁止令,是一个人的自杀种子。“被当众侮辱”是“不要存在”这个禁止令的重要构成之一。
   父母一般为何去侮辱孩子,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些让他不满意的事情。
   其实,心理学是有一套办法,能够即保护孩子内心不受伤害,又能去修正孩子的行为。如果父母有采取过当众侮辱孩子的作法,那么我建议,可以去了解一下“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心理课程”,我也是较早在国内上这类课程的老师,这些年,各地也一直都有老师在讲类似的课程。
   最后给大家出套问卷,请问你、你的孩子,有无被父母或是老师,当众羞辱的经历?
   1、    你有被当众羞辱的经历吗?
   2、    你当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3、    如是你已为人父母,你有这样对待你孩子吗?请同理一下,当时你的孩子的感觉。
   4、    在学校里,你的孩子有无被当众体罚或是责骂过的经历?
    如果有的话,请你改正,如果是在学校里发生的,请你与老师进行沟通,因为,一旦孩子经常受到如此的对待,那么这会是他将来自残或自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3:59:24

鸠摩智:一个被“要更成功”心魔所控制的孩子

鸠摩智:一个被“要更成功”心魔所控制的孩子
   在金庸很多小说里,都有一个来自祖国边疆的大反派,有身份地位,功夫也很高,但就是喜欢搞搞破坏。然而这些人很多时候的阴谋,除了暴露其真实的智商以外,对主角没起到任何的妨碍。我一直怀疑金庸在写他们的时候,就抱着恶搞的目的,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中华厚黑术的凶猛。
      比如,《神雕侠侣》里面有金轮法王,《射雕英雄传》里有欧阳锋,《连城诀》里有血刀老祖,《鹿鼎记》里的桑结喇嘛。在《天龙八部》里,这类人物的代表就是鸠摩智。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孩子。
   通篇看下来,这孩子就没消停过,跑来跑去。他的逻辑是,我要练武功,你的东西对我练武有帮助,你得给我,不给我就打,打不过我就跑,再找机会暗算你,或是偷。
   鸠摩智虽然异常聪明,但在玩阴谋上面,却像个小孩子。与慕容博一比,他撒的谎不但骗不到人,甚至让人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好笑。他对别人说,只为完成朋友的生前愿望,所以要找到六脉神剑的剑谱,拿去在朋友墓前烧掉——自己绝不看上一眼。唉,真是天真,这些话连我十岁的女儿都不会相信。

    那么,鸠摩智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社会角色上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也极可能兼着大雪山大轮寺主持,被当地人尊称为“大轮明王”。
   列位看官,佛学词典中提到,所谓“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那是佛菩萨为教导顽劣刚强的众生(大奸大恶之徒)而显露的化身,又称教令轮身。每个佛都有个对应的“忿化身”,代表着怒火,所以鸠摩智的武功正是“火焰掌”。
   “大轮明王”对应的正是弥勒佛的“忿化身”。弥勒佛又称未来佛,金庸在把这个称号安在鸠摩智身上时,就已在暗示,此人悟道是将来的事,现在还未得解脱。
看完《天龙八部》,我个人认为,获得真正解脱的共有5位:扫地神僧,玄慈,鸠摩智,还有慕容博与萧远山。扫地神僧靠的是修持,慕容博与萧远山是被度化,玄慈是直面生命中最阴暗部分而获解脱,而鸠摩智则是武功尽失之后获得解脱。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未得解脱前的鸠摩智,我们看看他解脱之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以及造成这种状态的深层次原因。

    在解脱之前,鸠摩智都在忙活什么?文中其实提到过,主要有三件事。一是扫荡黑教,西域扬名;二是开坛讲经,释疑答难;三是勤练功夫,挑战极限。
      第一件事,他已做完了。
      第二件事,他每隔五年才干一次,基本上是在玩儿票,但这也足以让信众和同道“欢喜赞叹”,连保定帝都曾动过前去听经的念头,足见其功底之扎实,以及自身的聪明。
      所以他的日常工作重点,主要落在了第三件事上——不断挑战武学极限。
      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完火焰刀之后,鸠摩智显然不满足,要更厉害的办法只有一个,再去学其他更厉害的功夫。
      所以在书里,鸠摩智从上台到退场,从没就歇息过,忙得很。今天跑到大理天龙寺,去找六脉神剑,明天又跑到苏州,去看看慕容家里有什么,后天跑到少林寺去挑战一把。
      虽然没参加过奥运会,但他心底深处,始终有个声音在呼唤着,我要“更高,更快,更强!”
      这个单纯的孩子背后一直有个声音,我要更成功,我要更努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鸠摩智什么办法都用过,不择手段。用嘴巴去骗,用金钱去买,用秘籍去交换,如果这些都还不行,那就动手去抢,或者就去偷——小无相功就是从王夫人家里偷来的。

      如果用现在社会上的通行标准,在人生路上,鸠摩智算是很成功的了。他身份有,财富有,名声有,武功也有。
      他有身份。“大轮明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连保定帝都听说过他。
      他有财富。他去拜见天龙寺,见面的一封信都是黄金做的,两个字,“豪奢”。
——本因方丈从怀中取出一封金光灿烂的信来,递在保定帝手中。保定帝接了过来,着手重甸甸地,但见这信奇异之极,竟是用黄金打成极薄的封皮,上用白金嵌出文字,乃是梵文…封套抽开,里面信件也是黄金打造的…笺上梵文也以白金镶嵌而成,镶工极尽精细,显是高手匠人花费了无数心血方始制成。单是一个信封、一张信笺,便是两件弥足珍贵的宝物。
       他有名声。
——听说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开坛讲经说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大雪山大轮寺,执经问难,研讨内典,闻法既毕,无不欢喜赞叹而去。保定帝也曾动过前去听经之念。
      他有功夫。不像木婉清、岳老三和包不同这些角色,出场亮相惊为天人,越到后面武功越烂,鸠摩智则是出场就极厉害,后来也厉害。我们看他最后一战对阵慕容复。
——鸠摩智狞笑道:“你怎知我内息走入岔道?当真胡说八道。”说着左手一探,向慕容复面门抓来。慕容复见他五指微颤,但这一抓法度谨严,沉稳老辣,丝毫没有内力不足之象…鸠摩智喝道:“瞧在你父亲面上,十招之内,不使杀手,算是我一点故人的香火之情。”呼的一拳击出,直取慕容复右肩。慕容复飘身闪开,鸠摩智第二招已紧接而至,中间竟无丝毫空隙。慕容复虽擅“斗转星移”的借力打力之法,但对方招数实在太过精妙,每一招都是只使半招,下半招倏生变化,慕容复要待借力,却是无从借起,只得紧紧守住要害,俟敌之隙。但鸠摩智招数奇幻,的是生平从所未见,一拳打到半途,已化为指,手抓拿出,近身时却变为掌。
——堪堪十招打完,鸠摩智喝道:“十招已完,你认命罢!”慕容复眼前一花,但见四面八方都是鸠摩智的人影,左边踢来一脚,右边击来一拳,前面拍来一掌,后面戳来一指,诸般招数一时齐至,不知如何招架才是,只得双掌飞舞,凝运功力,只守不攻,自己打自己的拳法。忽听得鸠摩智不住喘气,呼呼声声,越喘越快,慕容复精神一振,心道:“这和尚内息已乱,快透不过气来了。我只须努力支持,不给他击倒,时刻一久,他当会倒地自毙。”可是鸠摩智喘气虽急,招数却也跟着加紧,蓦地里大喝一声,慕容复只觉腰间“脊中穴”、腹部“商曲穴”同时一痛,已被点中穴道,手足麻软,再也动弹不得。
      慕容复,鸠摩智真要动手,十来招就能了结,这种实力不下于萧峰。

   这位老兄,以我们现在的人来看,三个字,“很成功”。
   但是问题,看上去一个很成功的人,却干出很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
   比如,作为一个国师,他能潜到王夫人家里偷小无相功;为得到六脉神剑谱,他先去骗,骗不赢就抢,抢不到就把段誉抢走了,再逼他写剑谱,段誉不从他竟威胁要把他直接烧死;下棋的时候他趁人之危,用心理催眠的手法,险些暗算了慕容复和段延庆;他后来挑战少林寺,与虚竹较艺的时候,最后竟然用刀来暗算,让旁观者直摇头。这种事情干得着实不少。
   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他回忆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坐在污泥之中,猛地省起:“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他回顾数十年来的所作所为,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又是惭愧,又是伤心。
   整体看来,鸠摩智为达目标,一直都是不择手段,为什么?
   是什么力量在驱使他不停地在追求更高的目标?是什么力量让何无法享受当下的幸福,而把目标建在更高更远更强呢?
   由此我们来猜测一下,他可能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依据我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这个种子依然是在12岁以前鸠摩智的童年被种下。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鸠摩智的养育者,都对他干了些什么?
   小鸠摩智兴冲冲地跑来,“师父,师父,我足足练了三天,刚才终于一掌把小树打断了!”
   师父瞟了他一眼,“别骄傲啊孩子,看到我边上这棵你看到没有,如果你再努力一点,你打断的应该这一棵啊,孩子,去努力吧!”
   轻轻一句话,就把小鸠摩智当下的喜悦,全部化为灰烬,随后变成无穷的压力。于是一个更大的目标,在小鸠摩智的眼前浮现了,他刚刚升起对自己的一点欣赏和喜欢,在刹那间停掉了,他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想,洗脸也在想,想的就是这个目标。而眼前的风景如何,他全都忽略了,完全享受不到。
   小鸠摩智的耳边,一直都响着这样的话语:
“鸠摩智啊,你不应该是这个水平啊,应该可以更好啊!”
“鸠摩智啊,以你的聪明劲儿,这本经书早该会背了呀!”
“鸠摩智啊,其实你昨天多看一遍,这部经书你就能倒着背了!”
“鸠摩智啊,师父这里还有更好的秘籍啊,你要再用功一点啊!”
“鸠摩智啊,加油啊,将来你的武功一定可以超过天下所有人!”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的话,与这些何其相似?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一张卷子,考了95分,拿给妈妈去看。妈妈对孩子说,“宝贝95分固然很好,再要5分就100分了,再努力一点吧。”当孩子钢琴弹得很好时,父母却说,“孩子,钢琴弹得好我当然很开心,但你也不要骄傲啊,舞蹈也要学哦。”
      其实能做到这样,相比那些不停地贬损孩子,不停地去打压的孩子,已算是不错了。但是这依然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父母不停地讲,“不要沾沾自喜”,“你还可以更好”,“你还可以更成功”,“你要更努力”。在孩子听来,其实就是那一句话——我做得还不够,我还应该可以更好。“孩子,加油啊,你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永远在孩子树立下一个新目标,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新目标。
   很多人就是被这句“要多加油啊”,给催眠得一辈子都停不下来,永远没有享受过当下的幸福,忽略了当下所获得成就的喜悦,他们的整个人生就是未来,未来,还是未来。

    这些话,代表了父母的一个意愿,“你不许往下掉,你只能往前进”,是非常刚性的,没有弹性的。很多的家长,一味逼着孩子要更好,更努力,多数时候不能接受孩子的一点点的退步。可是他们却忘了世间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有起有落,有进有退。
   没有一座山峰会直线往上,在攀登的路上总会有起伏。也没有一座山,是没有顶点的,它总有一个最高处。我们要允许自己在实现目标后,有一个享受的过程,甚至在完成目标的整个过程,也是很享受的。简单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享受,在实现目标的那个片刻,我们也要学会去享受,这样的人生才是从容的,优雅的。

   “要更成功”的驱使令,它所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它让一个人,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从而会给一个人带来两个方面痛苦。
      首先,让人无法享受正在眼前发生与已经握在手上的幸福。
      从书中的描述里,鸠摩智的日常中除了对武功感兴趣,对其他的事物是视而不见,食不知味。
      在阿碧的琴韵小筑里。——到得厅上,阿碧请客人就座,便有男仆奉上清茶糕点。段誉端起茶碗,扑鼻一阵清香,揭开盖碗,只见淡绿茶水中飘浮着一粒粒深碧的茶叶,便像一颗颗小珠,生满纤细绒毛。段誉从未见过,喝了一口,只觉满嘴清香,舌底生津…四色点心是玫瑰松子糖、茯苓软糕、翡翠甜饼、藕粉火腿饺,形状精雅,每件糕点都似不是做来吃的,而是用来玩赏一般。
      阿朱出来后,段誉立即闻到了香味,但鸠摩智丝毫没有察觉——鸠摩智内功虽然深厚,但一生严守色戒,红颜绿鬓,在他眼中只是白骨骷髅,香粉胭脂,于他鼻端直同脓血秽臭,浑不知男人女子体气之有异。
   金庸把鸠摩智对外界其他事物没感觉,归结到他的修为上,那我们再往后看一下,他到底闻不闻得到?
   当他掉入到枯井后,他回想起他当年在台上讲经,檀香梵音环绕,他闻到了泥井的臭味,在那一刻,他感受到极大的恐惧,体会到什么叫绝望。于是,他的感官和感觉在那个瞬间复苏了,他回到了当下,不得不跟自己真实的状况相处,这与他最后的解脱有着极大关系。
   这告诉我们,以前正是这种对未来的执着和追求,让他忽略和切断了自己的感官。因为他所有的目标都是下一个目标,下一刻,他是活在未来的人。他在那个片刻,因为武功尽失,他被强制性地拉回当下,因为原先的目标已经幻灭了。正因如此,他回到当下。

      其次,这种人会活得很辛苦。更严重的会迷失本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干出一些投机取巧甚至伤人伤己的事,走向与最初目标完全相反的方向。
      比如鸠摩智原来是为了追求更高武功,最后的结果却是走火入魔,武功尽失,如果不是段誉的话,他会死得很惨。
      很多孩子为了达到目标,就投机取巧,比如在考试中作弊。
      有些企业,比如三鹿,为了企业实现更高的目标,往牛奶里加三聚氰铵,违背法律、良心、道德,最后也毁掉了企业。
      我们常听老板在吼叫员工,“昨天最高的成就,就是今天最低的要求”,这种不但会给员工增加巨大的压力,也会让他感受不到当下的幸福。第一,未必真的能够做到,如果没做到,会给到团队一个很大的挫败感。第二,会逼得员工和企业不择手段,比如做假。第三是让员工和老板,都无法去享受正在握在手中的幸福——即便钱多一点,但下一个目标马上就来了。所以,这样的高压之下,企业高管的职业倦怠很高,有的选择辞职,有的得了重疾,有的直接死亡。那么,重疾和死亡像不是鸠摩智的走火入魔呢?
      当一个人或是企业,被“要更成功”这个心魔所控制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走上鸠摩智的路。

   除了上面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这种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身边的人。
   他会对自己的另一半,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同事,下属或伙伴,提出很多的要求,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他会不停地要求身边的人跟他一样,要更好,要更努力,要更强大,只许前进不许退。

      这是一个功利导向的社会,很多人,往往以“物质成就”来评断一个人是否成功。
      扫地神僧曾经对鸠摩智说过,你去练七十二绝技,殊不知,每项功夫都有相应的佛门心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如果忽略了心法,你不但练不成,反而还会走火入魔。这就告诉我们在物质与技能上的追求上,也需要心灵的成长作为支持。简单地说,一个是物质层面的成长,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成长,而鸠摩智恰忽略了后者。
      谁的车更好,我要买比他更好的车,哪家的房子大,我要努力买一套更大的。不停地比较,比较比较…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会有人比你更好、更强。这种比较下的目标追逐,如果我们不停下来,我们就像着魔一样,如鸠摩智一样走火入魔。
      每个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有所成就,可是如果我们像鸠摩智的养育者那样,不停地采取那样的行为对待他,那有可能我们孩子就会落得鸠摩智的下场,我想这不是父母所要的。
      我们了解世间的基本规律是,一棵树能长多高,往往根就要扎多深,树冠有多大,往往根系就盘多广。如果把树比作人,那么树高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根长就是人格健全程度。一个孩子的人格健全程度,决定了他人生成就的高度。一棵树的高度,无法从头脑角度去先行设定,它能长多高取决于它的根扎得有多深,你要做的是施肥与浇水,不要去拔苗助长,不去乱剪乱伐。哪怕最后就算它被拨到了想要的高度,可是遇到一点风吹雨打,就会倒掉。
      如果我们尊重他自然发展的规律,孩子自然会依照他的方式,活出他自己,他对这个社会贡献的力量,也会随之而出。他在有成就的同时,也不会忽略他内在的心性健康,这样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不像现在很多企业家或高管,以牺牲自己的家庭、幸福、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单纯的物质成就,以满足自己内在的某一方面的需求,为达成目标,其他都可以不要。那么即使是最后他实现了,也可能失去了曾经握在手中的幸福。

      我们不是说不要努力,不是去教一个孩子不努力,而是要让孩子学会享受生命的每一个片刻,在幸福中按照他自己的步调自信前行。
      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看到他已得到的成就,要学会与孩子一同去享受当下的成就,感受其中的快乐。当孩子取得他认为好成绩的时候,或他有所进步的时候,哪怕他上次59分,这次考了60分,也是值得欣赏的。
      吊诡的是,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成就反而不会太低。
      要知道,我们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个协助者,我们不是主导者,我们只是协助他活出他的天性,而且我们要相信老天给孩子的原料是足够的,要相信这一点。
      即使某项技能,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最好的,可是依然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有权拒绝,也有权同意,这就叫“邀请而不要求”。
      求求各位父母,放过你的孩子。请好好地跟他一起去欣赏,去欣赏他在当下获得的成就与喜悦。这样的孩子,他才能活出从容、优雅和平衡的人生。
      请相信老天,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让你对他的未来放心的孩子。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4:02:13

段延庆:一个被“巅峰经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孩子

段延庆:一个被“巅峰经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孩子
      姑苏慕容的“四大家臣”,我们谈了一位包不同。大理段氏的“四大卫护”,我们聊了一个褚万里。该看一下“四大恶人”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段延庆,四大恶人之首,外号“恶贯满盈”。
      为了让这位“黑老大”出场有气势,金庸可谓煞费功夫,先是极尽描写南海鳄神、叶二娘、云中鹤三人,让他们作为铺垫,以衬托段延庆的邪恶。
——见数十丈外一块岩石上坐得有人。只是这人始终一动不动,身上又穿着青袍,与青岩同色…木婉清看了他几眼,心道:“多半是个死尸。”…见这青袍人是个老者,长须垂胸,根根漆黑,一双眼睁得大大的,望着江心,一眨也不眨…见这死尸双眼湛湛有神,脸上又有血色,木婉清伸出手去,到他鼻子底下一探,只觉气息若有若无,再摸他脸颊,却是忽冷忽热,索性到他胸口去摸时,只觉他一颗心似停似跳。
——忽然有个声音说道:“我是活人!”木婉清大吃一惊,急忙回头来,却不见背后有人…只听得一个声音说道:“我确是活得不耐烦了。”…那声音道:“我不是人,我也不是我,这世界上没有我了。”…那声音道:“老天爷该死,是混蛋,咱们不用理他。我有法子,能叫你的哥哥变成你的丈夫,你要不要?”
——那声音道:“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我。唉!”直到最后这声长叹,才流露了他心中充满着闷郁之情…他面部肌肉全部僵硬,眼皮无法闭上,脸上自更无喜怒哀乐之情…青袍客两根细铁杖代替双足,向前行去…只见他每根铁杖都有七八尺长,跨出一步,比平常人步子长了一倍有余。

   既号称四大恶人之首,出手当然不凡。

——青袍客道:“你死也好,活也好,我才不理呢。你们倘若自寻死路,我将你们二人的尸体剥得赤条条地,身上一丝不挂,写明是大理段正明的侄儿侄女,段正淳的儿子女儿,私下通奸,被人撞见,以致羞愤自杀。我将你二人的尸身用盐腌了,先在大理市上悬挂三日,然后再到汴梁、洛阳、临安、广州到处去示众。”

——段誉叫道:“且慢,咱兄妹便是死了,这万恶之徒也不肯放过咱们。此人阴险毒辣,比之吃小儿的叶二娘、挖人心的南海鳄神还要恶毒!不知他到底是谁?”只听得那青袍客的声音说道:“小子倒也有点见识。老夫位居四大恶人之首,‘恶贯满盈’便是我!”

      段延庆第一次亮相,稍使手段,就把大理国搅得鸡犬不宁,保定帝也无奈出动,黄眉僧更是被逼出手,虽然最后没得逞,但境况却十分凶险。

   此前有朋友回帖,觉得段延庆挺“酷”的,我猜他不是特别反感这个人。我其实也是,因为我通篇读完,我觉得此人虽戴了一顶“恶贯满盈”的帽子,但却着实不是个坏人,相对书中的很多人物,这个人可谓行为坦荡。
      他守信用。
      对奕为抢先着,黄眉僧自断一趾(我觉得更像个脑筋急转弯,无异于耍诈),段延庆是如何反应的?青袍客道:“不错。大师先下。”在下棋过程中,段誉在一旁助战,不断指点黄眉僧,他心中不满,淡淡地说“旁观不语真君子,自作主张大丈夫”,实际上是在提醒黄眉僧,你要自重身份,然而黄眉僧却笑道,“我是大和尚,不是大丈夫。”段延庆道:“无耻,无耻!”只是继续下。列位看官,对比之下,段延庆更符合君子之风。
      下到关键时刻,段誉打扰,段延庆失手落错了一子。书中如是描述,“高手下棋,自是讲究落子无悔,何况刻石为枰,陷石为子,内力所到处石为之碎,如何能下了不算?但这乃是自己填塞了一只眼”,只要稍明奕理之人都不会这么下。延庆太子暗叹:“棋差一着,满盘皆输,这真是天意吗?”他自重身份,没有争执,瞧了半响,最后一言不发,突然就走了。
      列位看官啊,赌品见人品,棋品见人品。为了这场赌局,段延庆不知筹划了多久,花费了多少心机与力气,但在最后要得胜时,却被人旁人打扰,导致自己下错了一步,全盘都输了。要搁其他人(比如慕容复、鸠摩智等人),肯定是当场翻脸不认帐。换句话来说,即便是段延庆赢了这局,那么黄眉僧和段正明等人会认帐吗?他们兑现诺言吗?肯定不会。但段延庆却是输得起,这是何等的光明磊落,一言九鼎!
      他知恩图报。
      破玲珑棋局时,他受到丁春秋暗算,险些自尽,待虚竹扰乱棋局后醒来,对他“好生感激”,寻思:“少林高僧玄难在此,谅星宿老怪也不能为难他的徒子徒孙,但若玄难老朽昏庸,回护不周,我自不能让小和尚为我而死。”后来也是他,一路用“传音入密”指点虚竹,破开了这个棋局,并在关键时刻,为他挡住了丁春秋的致命一掌,把虚竹送入小木屋。
      他心有恻隐。
      在小镜湖边,褚万里向他发起了“自杀式袭击”,然而段延庆的目标并不是他,开始并不想杀他,在与他打斗时“刺了十几个深孔”,褚万里扔出铜棍时,他只是“轻轻反挑”,屡次手下留情。在小镜湖与段正淳比拼时,段延庆完全占据优势,他对敌人许下了承诺,“杀你家人,赦你部属。”后来他失手杀死南海鳄神时,“见到他眼色,心头霎时间闪过一阵悔意,一阵歉仄”,尽管他的自咎之情一晃即泯,但这已比慕容复好太多,慕容复杀包不同,捅死王夫人,却从未内疚过。他看到刀白凤泪水盈盈的眼波时,“蓦地里他刚硬的心肠软了”。最后段誉不认他为父,他提起钢杖要杀他,然而“杖端刚要碰到他背心衣衫,不由得心中一软,一声长叹”,终下不了手。

      一个江湖上恶名远扬的人,计谋阴险恶毒,出手不留余地,内在深怀恻隐,做人一言九鼎。段延庆的身上有着诸多看似矛盾的特质。我们从他身上能看出什么呢?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教育孩子上有何借鉴意义?
      从他身上我读出了典型的“人生巅峰经验”,在完形心理治疗里,这是个重要概念。
      我这里说的“人生巅峰经验”,与马斯洛和柯林•威尔森所提的“人生高峰经验”不同。马斯洛所提到的“高峰经验”,更多类似于一种诗意下的神秘的豁然体验,它是正向的,像是一个人无意中对自己生命深处的惊喜一瞥,它有种类宗教的神秘味道,而且不可预期。
      我这里谈的“巅峰经验”,是指的一个人在生命中遇到重大变故,或在情感或感官上受到重大刺激后,人生态度和看法随之改变,就叫“巅峰经验”。和柯林•威尔森一样,我相信巅峰经验可以人为设置(尤其是当幼年时)。当然,它更多时候是不可预期的。同时,我认为巅峰经验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因此,我说的巅峰经验,与马斯洛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请列位看官注意分辨。
      段延庆一生,共经历了三次巅峰经验。这三次,分别让他由善良变邪恶,由绝望生希望,由邪恶得解脱。而他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也都在随之改变。

    段延庆第一次人生的巅峰经验,发生在大理上德五年。
      这次巅峰经验,导致他成为“天下第一恶人”。
      当时,上德帝段廉义在位,朝中忽生大变,奸臣杨义贞杀了段廉义,后来上德帝的侄子段寿辉得到天龙寺高僧和忠臣高智升协助,平灭了杨义贞。然而段延庆却已不知去向,大家都以为被杨义贞给杀了。国中不可一日无君,就立了段寿辉为上明帝,段寿辉做了一年,又传给堂弟段正明,就是保定帝。
      作为上德帝的亲生儿子的段延庆,原是皇太子,父亲被杀后,举国亦大乱,他只能乘乱逃出大理,日后学了武功,平定后他准备回来,却不料在湖广道上遇到劲敌,一下子身受重伤,双腿折断,面目毁损,喉咙被砍一刀——简单不像个人,全身都污秽恶臭。他也没办法回去,因为他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既得利益者不但不会迎接他,还会杀了他。
       仿佛在一夜之间,段延庆由一个准皇帝变得全身残废,无家可归。这是他经历了第一次人生巅峰经验。
       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他像个乞丐样一路挣扎回去,就是想请叔父枯荣大师主持公道,但却不能见面。他心中只想:“我受此折磨苦楚,这日子又怎过得下去?我不如就此死了,就此自尽了吧。”但他此时却又饥又渴,全身乏力,连死的能耐都没有。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仇恨,愤怒与哀伤,充满了对这个世间的不信任。
       后来段延庆在江湖上跑,终将所有仇家一个个杀得鸡犬不留,手段之凶狠毒辣,“委实骇人听闻”,搏得了天下第一恶人的名头,摆明了“以作恶为业,不计后果”。之所以这样,就是由他第一次人生巅峰经验所决定的。
       从他与木婉清的对话,我们已看出,他对这个世间,对所有世人,充满了不信任和仇恨,怨天且尤人,已完全坠落到“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第四象限——自毁的人生。

   段延庆第二次人生的巅峰经验,发生在天龙寺外的菩提树下。
      这次巅峰经验,让他由绝望而生希望,重新燃起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念,并相信天命所归。
      当段延庆满身脓血(不细写,口味重的读者请翻书)地躺在菩提树下时,他已处于生死边缘。那时,月亮已升到中天,林间草丛,白雾弥漫,只见到一位长发披肩的白衣女子,足不沾地般走来——搁正常人会吓得拔腿就跑。
      但段延庆跑不了啊,他只能看下去。再看下去,就看见她清丽秀美,衣如冰绡,服饰精美,体态婀娜,在心中竟把她当成了观音菩萨,爬去求救。只见那女子“一言不发,慢慢地解去了身上罗衫,走到段延庆身前,投身在他怀里,伸出像白山茶花花瓣般的手臂,搂住他脖子…”(此处作者略去1500字)。
      事后,段延庆用指头划字问她,“你是观音菩萨?”刀白凤竟然点点头。这给了段延庆无比的信心,天啊,“观音菩萨来点化我了,叫我不可灰心气馁。我不是凡夫俗子,我是真命天子。否则的话,那怎么会?”登时觉得生机无限。
      经此一役,段延庆精神大振,只觉眼前一片光明,深信天命所归。虽然他事后屡次回想,理智告诉他那决不是观音菩萨,但他却在内心里不愿相信。

       段延庆第三次人生的巅峰经验,发生在离凤凰驿边不远的王夫人的一处庄园里。其时,段正淳和一干情妇,都被慕容复所捉拿,段延庆正准备杀死段誉,被刀白凤以暗语的形式告知其身世。
       这次巅峰经验,让段延庆放从此放弃了复仇念头,只觉得世上什么名利尊荣,帝王基业,都万万不及有个儿子的可贵。
       对段延庆来说,这个刺激实在太强烈了。
       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反应的。
       当刀白凤轻声说出“天龙寺外,菩提树下,化子邋遢,观音长发”时(如此紧急的情况,刀白凤竟出口成诗,才女啊)。
       轻轻一句话,在段延庆听来,却直如晴天霹雳一般…然后她对段夫人自然而然生出一股敬畏感激之情…再看到“壬子年”这三个字,心中一凛…种种惊骇之情,均无所现,但一瞬之间竟变得没半分血色,心中说不出的激动…霎时间惊喜交集,心神激荡,只想大叫大跳一番,当的一声,手中钢杖掉落…再瞅瞅段誉的相貌,脑海中又是一晕,眼前微微一黑,心道:“我真是欢喜得过了分。”
       最后段誉无奈相认…段延庆大喜,哈哈大笑,不由得心花怒放,双杖点地,飘然而去,晕倒在地的云中鹤他都忘了看一眼。
       此后,段延庆再也不处心积虑地搞破坏,而叶二娘、南海鳄神、云中鹤均已死掉,江湖上,“四大恶人”的名号算是注销了。

    段延庆的故事大概说完了,然而我想说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始,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能从段延庆的人生经历上,获得什么样的提示呢?
      让我们再次把小说照进现实。
      现实中,由于人生遇到巅峰经验而出现人生轨迹变化的也有很多。
      比如,史蒂文.乔布斯,这位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极具魅力的传播者,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为强悍的企业家。
      在2005年,他回到了曾经的母校斯坦福(尽管他只呆了几个月),对毕业生发表了一次学说。简述了他的人生。提到了他的出生,他的求学与退学,最关键的是讲到他这一生最为刻骨的经历,就是在1985年被自己创建的公司所炒掉。
      乔布斯当时觉得,“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无法理解, “你怎么可能被你自己创立的公司炒了鱿鱼呢?”“在三十岁的时候,我被炒了。在这么多人目光下我被炒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但是乔帮主却从这次巅峰经历中汲取到了正面的能量。他说,“事后证明,从苹果公司被炒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成功者的负重感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觉所重新代替,没有比这更确定的事情了。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进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再说了。关键是,当这种“弑君篡位”发生之后,乔帮主并未长时间处于愤怒中,并未把自己余下的人生投入到“复仇”之中,而从这次人生巅峰经验里,收获到正向的能量。

   除了乔布斯,国内也有企业家也经历过人生巅峰经验。
      我相信史玉柱就是其中一个。当巨人集团资不抵债时,史玉柱带着剩下的几个跟随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珠峰。几年之后,他又在江湖里再度站起来,他变成了当前我们看到的样子。史玉柱也成功地从巅峰经验吸收了正向能量。
      然而,如我此前所说,当人生的巅峰经验来临时,有的人能够转负面为正面,有的却是被负面能量彻底摧毁掉。
      汶川大地震,对于所有经历的人,都是一个巅峰经验。我当时曾与老师和同道们一起,决计留在四川为期三年的义务心理治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了成都之后未能获准。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依然在关注。
      一些义工或是媒体的朋友,在经历了大地震之后,改变了人生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对家庭更加珍惜,更加关注当下的幸福。但也有让人难过的,很多当事人在经历了地震之后,再无法从悲痛中走出,从而选择自杀。

   很多时候,生命中还有更多不可预测的巅峰经验,我们只是借段延庆的事件,来给大家一点启发。如果我们了解高峰经验对我们的影响的话,我们就能摆脱那些高峰负面影响,保存那些正面的能量。
       比如某次有人做生意,被骗得破产。这时,很多人可能由这次的巅峰经验里得知,他人是不可信的,如果收获了这样的负面能量,那么这个人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他能够在那个片刻反观内在,意识到:骗我的人是谁谁,而不是全天下的人,我是如何被骗的?我以后该如何防范等等,他去找到那些对他有用的正面意义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这样他就能够把负面能量消除,汲取正面能量,为走出阴影奠定基础。
       巅峰经验很多时候是无法预期的,但作为父母,当孩子年幼时,也能够通过设计,给到孩子一些正面的高峰经验。
       比如,你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多次生日你都错过,孩子特别希望你在他的生日会上出现。当你意识和了解到这些时,你就完全能给孩子创造一次生命的巅峰经验。比如,在他的生日会上,带着他最想要的礼物突然出现。在那个片刻,一旦让孩子心里无比地感动,那么他可能会从此改变对你的看法。甚至在很多年后,他都还会记起。因为这个感动会永久保留在他心里,伴他一生。
       我曾给我的女儿制造了一个高峰经验。我女儿那时6岁,还未上小学。她特别喜欢画画,于是在她那年过生日的时候,我找朋友借了个大会议室,买了一些气球布置一下,再把她所有的画作裱好,挂在墙壁上,大门口挂个横幅——“旷*佳小姐生日派对暨个人画展”。
       在征得她同意的前提下,我邀请了她的好朋友和父母,当天来了差不多近百人,在参观完画展之后,大家再举行自助餐会,这让她在当天收获了无数的赞赏和惊喜。而累计花费不足千元。
       这个巅峰经验,让她觉得自己是非常被爱的,也给她种下了喜爱美术的种子,从此以后,她自己特别欣赏自己的画作。直到现在,她还经常提到那次生日会。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04:07:07

王语嫣:一个“被限制、被操控”女孩儿的无力人生

王语嫣:一个“被限制、被操控”女孩儿的无力人生
      《天龙八部》里人才济济,但语嫣MM独得两项第一。
       一是“武功见识第一”。虽然不会一招半式,却对天下诸多武学了若指掌,能轻松看破他人家门渊薮,随口指点他人临阵制敌。
       二是“外表相貌第一”。世间找不到合适词来描述她的美,金庸就借鉴了《陌上桑》写罗敷的方法,从段誉眼里写她的美。“一见之下,段誉耳朵‘嗡’得一声,‘但觉眼前昏昏沉沉,双膝一软,不由自主跪倒在地,若不强自撑住,几乎便要磕下头去。’”用一见钟情显然不给力,这是标准的秒杀。
       要搁在今天,神仙姐姐的就业范围广啊,起码有“学术圈”和“演义圈”两个方向。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王小姐做个“中国武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出本《中华传统功夫理论与基础研究》,《漫谈西洋搏击术与中国功夫》,混个教授当当应该问题不大。偶尔跑到铁血论坛,整篇类似《泰森算个鸟——教你用中国功夫横扫美国职业拳王》的帖子,也能赢得愤丝无数,火得不像话。
       凭借漂亮的脸蛋,王小姐可以先夺个选美冠军,然后在“干外公”丁春秋的支持下,进军演义圈,演技先不说了,只要旗袍那么一套,眼神那么一瞟,无论是在法国嘎纳还是德国柏林,这种中国风都会谋杀无数的菲林。《男人帮》更是会天天追着要出她的Cover Story,什么《妖精未满十七岁》之类的写真专题,更是铺天盖地。
       扯远了,说这么多,无非是说王语嫣漂亮又聪明——“美若天仙”,“冰雪聪明”。

   然而王语嫣又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围城》里,孙柔嘉用红铅笔在白纸上给汪太太画了个“提纲”,只见“一张红嘴,相去一寸许画十个尖而长的红点,五个一组,代表指甲,此外的面目身体全没有”,让方鸿渐笑了个开怀。每每读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想这是杨绛的点子,只有女人才想得出来。
      评价王语嫣,我当然不会这么刻薄。
      当我们谈到王语嫣的时候,如果把她的相貌去掉,这个女孩子还给你能留下什么印象呢?凭心而论,她没有钟灵的温婉体贴,没有木婉清的野性天真,没有阿碧的灵秀无双,没有阿紫的鬼灵精怪,也缺少阿朱的体贴可人…通篇看完,她只是在不断地示弱,不停地受委屈。
      她没有多少主见。人云亦云,幽草来鼓动她去救人,她就去救;段誉教唆她离家出走,她就离家出走;慕容复嫌她碍事,让公治乾劝说她回家,她只能伤心欲绝。
她缺乏主动意识,所以就给很多读者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她客观上总是在利用段誉。
      她身上有种无力感。没有办法,就是王语嫣的办法,她也从来没有主动地去创造过她的人生。和段誉在一起的时候,她心里偶尔也有感动,但很快就被慕容复的光芒给盖掉。
      她总是郁郁寡欢。在曼陀山庄时,她时常想表哥,不断独自掉泪;离家出走后,没见到表哥时,她在担心和思念;见到表哥之后,因为慕容复极少流露儿女私情,她也很难高兴起来。段誉与她在一起的时候,她偶尔能快乐一下,但她没有办法去深入连接这种快乐,也没有能力去享受这种快乐。所以她总是“长长的睫毛上兀自带着一滴泪珠”。

   王语嫣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表哥的一生。
      她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获得表哥的欢心,从而成功嫁给他。她一生,就只为这个活着。帮助表哥复国,还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在她的心中,只有帮助表哥完成心愿后,他才有可能娶她为妻。她一直活在这个幻想里。
      她不喜欢帝王权谋,但表哥爱谈论这些,喜欢谈国家大事,所以她只好去看这些书,熟记了一大堆“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的招式,说给表哥听。
      她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武功,但表哥喜欢。好在她家里的“琅缳玉洞”藏书比“还施水阁”的要多,她于是便费心费力地翻阅各类武学书籍,把一招一式都牢记在心,只求为了要时时见他,在表哥练功时在旁边提供建议。
      她抛弃尊严地一路紧随,重重辛苦,委曲求全,只求表哥偶尔对她温柔一些,给一个肯定;她屡次故意疏远、冷落甚至是伤害段誉,只是为了去讨好一下表哥,不让他产生误会。种种行为的背后,只有一个出发点——讨表哥欢心,让表哥娶我。
她身上缺乏正义感。表哥就是一切,就是她的天。表哥说对就对,表哥就错就错,只要表哥高兴,旁人甚至天下人的痛苦生死,都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段誉屡次对她施手相救,但在少林寺外,慕容复将段誉踩在地上准备施杀手,王语嫣毫无关怀之情,当段正淳和南海鳄神舍命来救时,慕容复一指点中了段正淳的胸口,她却大声喝彩:“表哥,好一招‘夜叉探海’…”
      她像是一个附属品。慕容复是一棵树,她就像一株附在树上的漂亮藤蔓,弱不禁风,无法自己独立成长。可惜的是,这棵树却是一棵外表华丽而内在流毒的树,而且她也很清楚这一点。

   如此聪明和漂亮的女子,为何会性格却是这个样子?
       我们还得找回她的童年。我们先看看书中唯一一处的母女对话,这一段写得是相当精彩,把王夫人的威严和王语嫣的柔弱刻画得入木三分,喜欢操控孩子的父母,可拿来当实操教材。
      阿碧和阿朱被王夫人捉住,就要被砍手时。幽草小Y头急忙跑去找王语嫣,段誉一旁鼓励支持,王语嫣就决定鼓起勇气,去求妈妈。
——王语嫣快步来到上房…便叫了声:“妈!”王夫人慢慢转过头来,脸上神色严峻,说道:“你想跟我说什么?要是跟慕容家有关,我便不听。”王语嫣道:“妈,阿朱和阿碧这次不是有意来的,你就饶了她们这一回罢。”王夫人道:“你怎知道她们不是有意来的?我斩了她们的手,你怕你表哥从此不睬你,是不是?”
——王语嫣眼中泪水滚动,道:“表哥是你的亲外甥,你……你何必这样恨他?就算姑妈得罪了你,你也不用恼恨表哥。”她鼓着勇气说了这几句话,但一出口,心中便怦怦乱跳,自惊怎地如此大胆,竟敢出言冲撞母亲。
——王夫人眼光如冷电,在女儿脸上扫了几下,半晌不语,跟着便闭上了眼睛。王语嫣大气也不敢透一口,不知母亲心中在打什么主意。过了好一阵,王夫人睁开眼来,说道:“你怎知道姑妈得罪了我?她什么地方得罪了我?”王语嫣听得她声调寒冷,一时吓得话也答不出来。王夫人道:“你说好了。反正你现今年纪大了,不用听我话啦。”王语嫣又急又气,流下泪来…
——王夫人厉声道:“你听谁说过没有?”王语嫣摇摇头,道:“你从来不许我出去,也不许外人进来,我听谁说啊?”王夫人轻轻吁了口气,一直紧绷的脸登时松了,语气也和缓了些,说道:“我是为你好。世界上坏人太多…”
——王夫人向女儿挥手道:“你也去罢!”王语嫣应道:“是。”走到门边时,停了一停,回头道:“妈,你饶了阿朱、阿碧…”王夫人冷冷的道:“我说过的话,几时有过不作数的?你多说也是无用。”
——王语嫣咬了咬牙,低声道:“我知道你为什么恨姑妈,为什么讨厌表哥。”左足轻轻一顿,便即出房。王夫人道:“回来!”这两个字说得并不如何响亮,却充满了威严。王语嫣重又进房,低头不语。
——王夫人挥手道:“出去,出去!”王语嫣道:“妈,表哥……”王夫人厉声道:“你愈来愈放肆了!”王语嫣眼中含泪,低头走了出去,芳心无主,不知如何是好…王语嫣脸色惨然…“妈没答允,那还有什么法子可想?她,她,她……”越说心中越委曲,忍不住又要掉泪。
       列位看官,看完这一段有什么感觉,如果有孩纸从小被父母如此对待过,那么定然有深深的共鸣。王夫人,就是典型的一个操控型妈妈,既对孩子强势操控,又横加干涉,极度限制。

   王夫人深知女儿喜欢表哥,但因为自己与小姑子关系闹僵了,就不允许女儿再与他们家来往,不但不允许来往,还要搞破坏——把他们家的小Y头斩了手,彻底让女儿断了念想
      自王语嫣出生以来,她就为王语嫣制定了N多规则:不许离开曼陀山庄,不许与陌生男人说话,不许与自己顶嘴…一句话,不许反抗!
      在王夫人看来,她的子女教育工作是很成功的,起码在十五年的岁里,语嫣变成了个“乖乖女”,妈妈说一她不敢做二,妈妈叫往东她不敢向西。
      然而,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这个孩纸,随后却干出一件令王夫人抓狂的事——离家出走,对她发出最为强烈的反抗。
      从小一直乖、学习一直很好的孩子,上了初中却像变了个人一样,逃学、打架、早恋、网瘾,最后离家出走。现在我们父母把类似这种行为统称为“青春期叛逆”。在多少现代的家庭里,类似的情景剧从未停歇,一直都在不断上演。
      在王夫人心里,这笔帐定要算在段誉头上,如果不是这个“油嘴滑舌”的小子,这么乖的女儿如何敢跑?你看看,这姓段的就是没有好人。这与有些父母把孩子“变坏”推到“交错了朋友”上是一样的。王夫人到死也没有搞明白,根本原因还是出在自己的子女教育上。

      旧版中写道——从丐帮口中得知西夏驸马,慕容复想送王语嫣回去,王语嫣吃了一惊,忙道:“我……我不回家去,妈见了我,非杀了我不可。”虽然夸张,但也可知王语嫣的恐惧。即便被杀,也要逃离,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
       制定如此多的规则和限制,王夫人的原意是为了保护语嫣。因为她自己被男人骗了,所以希望女儿不再被别的男人骗。在王夫人的童年,她接触最多的是两个人,一是生母李秋水,二是养父丁春秋,这两个人狠毒不亚于四大恶人,再加上后来段正淳的始乱终弃。这就给王夫人种下了很深的恐惧和愤怒。
       一个人之所以去伤害别人,是因为害怕被别人伤害,所以只要一有陌生男人未经允许登岛,王夫人就剁手剁脚,在她的内在一方面是泄愤,另一方面是想保护自己女儿。
       和历朝历代的减税政策一样,颁布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然而最终在执行后才发现,这些减税都最终变成了加税。王夫人也一样,所有规定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最终却变成了过渡的干涉和限制。
       但不管怎么说,尽管语嫣有过反抗,但母亲王夫人对她的操控,终于把她成功训练成了一个充满无力感和没有主见的孩子,定型了她一生的性格,让她一生缺乏创造力,只能不断以示弱,不停地讨好。
       然而,一个童年被严重操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呈现反叛,父母的感觉会很不适应——怎么突然不听话了?而在童年被压制得越厉害,青春期所爆发出的反叛力量越巨大。

      一个孩子的反抗一般会在12岁—18岁之间全面呈现。
       父母往往把青春期叛逆归咎于“交错了朋友”、“读错学校”、“老师的批评”、“游戏吸引”等等外在原因,殊不知,叛逆的种子已在孩子很年幼的时候就已种下。
       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12岁以下的孩子叛逆?他们何无法叛逆?
       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在一生下来是100%,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减少,到12岁的时候几乎为零。而自我独立的能力,也由刚出生时的零,慢慢地增加到接近100%。这个星球上已确认的200多万个物种里,需要父母养育时间最长的,只有人类。在这样一个过程里,这个孩子为了生存下去,他的本能会让他去适应他的父母和环境。
       如果遇到一个好的父母,愿意好好地去尊重他(需求,思想,自由),聆听他,那这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他自己。如果遇到品质不足的父母,这个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能量封存起来,而去适应父母的需要和要求,从而不断压抑了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孩子已被扭曲。

       当一个人长到12岁左右,他内在的本能会隐约意识到——我长大了,我可以操控外在环境和资源了,我离开父母也能活下去了。他的内在,就会出现一个声音和冲动,鼓励他再一次活出自我,把他当年压抑下来的感觉表达出来,把生命中压抑的面向活出来。
      压抑的时间越长,被压抑的越狠,爆发的能量也越大。于是大家就给出一个定义,青春期叛逆。
      这时候,父母就无法接受了,他们不断地问自己——当年这么听话的孩子,为什么就变了呢?当年学习这么好的孩子,为什么就不学了呢?
      在我带领的亲子夏令营里,每每我看到那些很听话的小孩子,我就非常担心。因为我知道,这样的小孩子长大后,要么会变得很内向,缺乏创造力,要么就会做出很“判逆”的事情来。
      当王语嫣长到青春期时,她内在的本能,让她想要摆脱母亲的操控和压制,于是在一点点外缘的刺激之下,她就敢离家出走,以自身行动向妈妈发出挑战和抗议。这要搁到现在,一个未成年少女离家出走,足以让父母当场崩溃。各位,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子女将来夜不归宿的时候,请现在对他们少一点压制,多一点尊重和允许。
      同样,离家出走的段誉也是一样的,虽然段皇爷对他爱护有加,但段正淳夫妇却对段誉也有诸多操控,不过更多是软性的操控(比如你要学功夫等等),所以段誉的内在,也有逃离的能量。

      语嫣不但让我写得困扰,我想金庸先生也曾为此纠结。《天龙八部》的三次改写,被改动最大的莫过于王语嫣。
       旧版里,她跟段誉走了,伤感地看着疯表哥。
       新版里,她跟疯表哥走了,伤感地看着段誉。
——但见坟边垂首站着老个女子,却是王语嫣和阿碧。王语嫣衣衫华丽,两颊轻搽胭脂。阿碧身穿浅绿色衣衫,明艳的脸上颇有凄楚憔悴之色,她从一只篮中取出糠果糕饼,分给众小儿,说道:“大家好乖,明天再来玩,又有糠果糕饼吃!”语音呜咽,一滴滴泪水落入竹篮之中。
——段誉当下在柳树后远远站着,瞧着王语嫣和阿碧,心中一酸,不自禁地热泪盈眶。王语嫣一抬头,忽然见到…三人一时心中都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又都走近了几步。段誉轻声叫道:“嫣妹!阿碧小妹子!”王语嫣和阿碧也叫了声:“哥哥!”二女见段誉流泪,情不自禁,珠泪纷纷自面颊落下。三人相对片刻,挥手道别,各自转身。
——王语嫣和阿碧转过身来,见慕容复适才受众孩童朝拜,脸上依然容光焕发,二女抹了眼泪,微笑着朝他走去。段誉一众人悄悄退了开去。但见慕容复在土坟上南面而坐,口中兀自喃喃不休。
       从感情上,我比较喜欢旧版,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从理智上我认同新版,这个更符合逻辑。
       在成书之后,我猜可能有深谙心理学的朋友与金庸细聊过王语嫣,所以他才不顾众多读者的感情,改写了结局。因为这样的收尾,才符合真正的王语嫣命运走向——否则她前面的部分都得改写,这工作量也太大了点。
       这个结局一改,王语嫣的悲剧意义就非常强烈了。
       除了被妈妈限制操控,导致她缺乏主见和充满无力感。王语嫣最终选择慕容复,还有一点是因为,她受到了“逍遥家庭”的家族价值观影响,这涉及到家族轮回。此前在马夫人那里提过。聊完了语嫣的被操控问题,我们就要开始聊她的家庭轮回问题。

       整个天龙八部里,功夫分为三大流派,一是以少林为代表的佛家功夫,二是以逍遥派为代表的道家功夫,三是其他俗门杂派。
       以逍遥派为主,我们梳理出一个家族脉络,在这里不妨称之为“逍遥家族”。按照血缘、门派和功夫等归类,与逍遥派有干系的,经过简单梳理,竟然发现,这个家族简直如同“隐形航母”,势力相当大。天下第一帮的丐帮与之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祖宗辈:逍遥子
       师爷辈:无崖子、童佬、李秋水、李秋水妹妹(神仙姐姐原型)
       师叔辈:苏星河、丁春秋
       孙子辈:李青萝(王夫人)
       曾孙辈:王语嫣、李清露(西夏公主)
       异类:虚竹
       衍生门派:八怪(康广陵、范百龄、苟读、吴领军、薛慕华、冯阿三、石清露、李傀儡),聪辩门,缥缈峰(余婆、石嫂、符敏仪、程青霜、梅剑、兰剑、竹剑、菊剑等)、星宿派(摘星子、天狼子、出尘子、阿紫等人)。
       势力范围:西夏国、曼陀山庄、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乌老大、桑土公、珠崖双怪、钦岛主、左子穆、辛双清、司空玄、霍洞主、司马岛主、于洞主、云岛主等多家武林邦派)。

       由于他们都与逍遥派有着内在的关联,我们不妨给这个群体起个名字,“逍遥家族”。
       此外,虽未入门,但靠逍遥派的一两门功夫作为看家本领的,也有几个人,比如段誉和鸠摩智。

      与佛门功夫相比,逍遥派功夫非常阴毒。我们且看虚竹与鸠摩智在少林寺对阵的场景。
——又拆百余招,虚竹惊恐之心渐去,于天山六阳掌的精妙处领悟越来越多,十招中于九招守御之余,已能还击一招。他既还击一招,鸠摩智便须出招抵御,攻势不免略有顿挫。其间相差虽然甚微,消长之势,却是渐渐对虚竹有利。又过了一顿饭时分,虚竹已能在十招中反攻两三招。
——这时虚竹已能占到四成攻势,虽然兀自遮拦多,进攻少,但内力生发,逍遥派武学的诸般狠辣招数自然而然的使了出来。旁观者不禁胆战心惊,均想:“我若中了这一招,不免死得惨酷无比。”
——玄慈等少林高僧见虚竹所使招数渐趋阴险刻毒,不由得都皱起了眉头。

      我们不妨再看下虚竹的武功提升后,再与丁春秋对打场景。
——逍遥派武功讲究轻灵飘逸,闲雅清隽,丁春秋和虚竹这一交上手,但见一个童颜白发,宛如神仙,一个僧袖飘飘,冷若御风。两人都是一沾即走,当真便似一对花间蝴蝶,蹁跹不定,于这“逍遥”二字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旁观群雄于这逍遥派的武功大都从未见过,一个个看得心旷神怡,均想:“这二人招招凶险,攻向敌人要害,偏生姿式却如此优雅美观,直如舞蹈。

      明明是极厉害的杀人阴毒功夫,逍遥家族却把外在包装得极为漂亮。这类事情干得过份了,就会让人感觉有点邪恶的味道。

       逍遥派不仅在功夫上注重“优美好看”,择人标准也是如此,纯粹地“以貌取人”,最好还要非常地聪明。
      我们记得当虚竹闯入小木屋后,无崖子是如何失望的——却听得那人说道:“唉,原来是个小和尚!唉,还是个相貌好生丑陋的小和尚,难,难,难!唉,难,难,难!”虚竹听他三声长叹,连说了六个“难”字。

——只见他长须三尺,没一根斑白,脸如冠玉,更无半丝皱纹,年纪显然已经不小,却仍神采飞扬,风度闲雅。虚竹微感惭愧:“说到相貌,我当真和他是天差地远了。”
——那人向他端相半晌,叹了口气,道:“你能解破我的棋局,聪明才智,自是非同小可,但相貌如此,却终究不行,唉,难得很。我瞧终究是白费心思,反而枉送了你的性命。小师父,我送一份礼物给你,你便去罢!”
——那老人道:“你有这番侠义心肠,倒是不错。你棋艺不高,武功浅薄,都不相干,你既能来到这里,那便是有缘。只不过……只不过……你相貌太也难看。”

      这老人,正是无崖子,逍遥派掌门人。
      不管是无崖子,李秋水,丁春秋,苏星河,王夫人,王语嫣还有李清露,外表都没得说,那是男的俊俏,女的美丽。而且,他们把容颜看得无比重要。
      无崖子一直到功力尽散容颜才变老,这种驻颜之术令人恐惧。
      李秋水也一样,驻颜有术,而且是绝对美貌,否则无崖子看不上她,她后来也当不了皇后,所以童佬毁了她的容,她心中是非常恨的。
      天山童佬所练的“八荒六合天下地下唯我独尊功”,实际上就是返老还童术,后来被李秋水破坏,导致身子一直长不大,但她也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
      即使是背叛师门的丁春秋,也非常重视外表,他一直是“鹤发童颜”,打扮如仙人一般,胡子被烧了一点点,马上做修饰,生怕影响了自己的外表。
      为皮相所迷,注重外表,这是逍遥派的特点。
      语嫣当然也不例外,新版里还特别增加了一段描写。

       在新版里,雁门关萧峰自尽后,段誉等人与虚竹夫妇告别,带着一行人自中原沿四川、吐蕃边境南行,进入大理。彼时,语嫣和大理国侍卫已在边境迎接。
      语嫣的心态已有明显变化。
——王语嫣道:“誉哥,你仔细瞧瞧我,跟我老实说,我近来有了什么不同。”段誉凝视她面容眉目,只见她娇艳如昔,秀眉明眸,樱唇小口,丝毫无异,说道:“你跟我第一天见你时一模一样。”王语嫣退开一步,幽幽地道:“我昨天多了一根白头发,左边眼角上多了一道皱纹,你不再留心我了,因此你瞧不出来。我一天老过一天了。”…王语嫣道:“那几个梅兰竹菊小妹妹,天真活泼,就像几年前的我一样。”
      对即将老去的容颜,王语嫣内心感到非常恐惧,开始为青春消逝而烦恼。
      当她听说童姥和李秋水活到八九十岁仍能容颜不老后,又想起了妈妈曾经给她讲过石洞的事,所以就央求段誉,坚持要去到地势险峻的“不老长春谷”,去寻找驻颜秘术。
      在历经辛苦、执着地进入到无量玉洞之后,众人终于看到了那座迷倒了无崖子和段誉的著名玉像。
——这时晓蕾、钏灵、四姝等都已抢到玉像身前,七张八嘴地说道:“这是王姑娘的玉像!”“是谁雕了王姑娘的玉像在这里?”“真好看,比王姑娘本人还美得多呢!”
——众女兀自在议论玉像,一人道:“只有这玉像才能真正永葆青春,再过十年也不会老了半分,但王姑娘到了那个时候,却已满头白发了。”王语嫣听了,心中微微有气,一瞥眼间,从壁上悬着的铜镜中见到了自己的容貌。此时怒气正炽,平时温雅可亲的形象一时尽失,与妩媚可喜的玉像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无意中的一句话,击中了语嫣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
      她随后就推倒了玉像,却没找到长春功秘诀,只摸到一把玉石碎片,还有些零碎头发。段誉劝她“色身无常”,但王语嫣叫道:“我不要无常…”掩面向外奔出。
      是的,相貌,正是逍遥派最为看重的,只要有相貌就好,其他不重要。
      这种家族的价值观,代代流传,语嫣也没有例外。

   要漂亮,要聪明,这本没有错。
      但逍遥派家族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忽略了内在的“仁善”,有没有无所谓。只要你漂亮,只要聪明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善良、是否仁义、是否忠厚,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之中。你如果没有这些,也无所谓;即便你有这些,我也看不到。
      在他人眼里看来,外在的段誉与慕容复是各有千秋,不分上下,都是英俊,聪明和潇洒。
      在很多读者内心里,极希望段誉和语嫣在一起,除了盼有情人终成眷属外,还因为大家对段誉有好感,内心站在了段誉这边。往更深地说,是因为段誉身上有着善良、仁义的特质。然而当事人却并不这么看——由于受到家族价值观影响极大,对于段誉的优良品性,语嫣根本上就忽略掉了,她看不到。即便看到了,她也不在乎。
      无崖子,李秋水,童佬这三个师兄妹都是如此,他们的徒子徒孙也是如此。
      苏星河摆棋局选人的时候,是盼着找到一位青年才俊的。当他看到慕容复时,内心对他报以极大期望,因为慕容复长得又帅,武功又好,然而对于这个人内在品质如何,并不在他的考察范围之列。
      所以,如果让苏星河有一票决定权,在当场的众人里,他肯定是把慕容复推进小木屋去的,他绝不选虚竹,师父无崖子也会如此。假设慕容复得到无崖子的功力,作了新掌门,他会干什么样的事,我们简直都不敢去想。
      苏星河的师弟、语嫣的“干外公”是丁春秋,也是这样的人,他选择门徒,也是只看表面功夫,只要你嘴巴甜,头脑灵活,外表再漂亮一点,我就喜欢你,哪怕你干了再大的恶事,只要再回来都好商量,对阿紫他就是这样。
      语嫣的妈妈王夫人,在选择段正淳的时候,不也是以此为标准吗?有外表,有口才,内在品质无所谓。反正我就愿意跟着你,哪怕知道你没有责任感,哪怕知道你内心很坏,但对我来说这都无所谓。

      从她记事开始,在干外公和妈妈的言传与身教之下,这颗“唯貌是从”的种子已经深深种在语嫣的心里。
      在王语嫣的心底深处,不选择段郎是因为他与表哥相比,没地位,没能力,没气质。
      当然,这是王语嫣的自己的对段誉认知,在旁人看来当然并非如此,然而爱情却是两个人的事,旁人做不了决定。
      在王语嫣面前,段誉表现得像个“呆子”,读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呆子”指的是谁。在王语嫣看来,段誉虽然长得不错,但这人没什么气质,人也不够聪明,武功也时有时无的,怎比得上我表哥。他是很善良,很宽厚,哦,那又怎么样?没错,这呆子是救过我很多次,但说到底他还不是想和我在一起?
      另外,段誉与她初相见时,给下她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个种茶花的下人。
      这个初始印象,一直让语嫣从内心深处没把他当回事儿。
      直到去西夏应聘时,公治乾为她做了一个SWOT分析,她才意识到,原来段誉无论是长相、风度、地位、财富、武功都比表哥强很多——奇怪为什么自己先前忽略了?
      当慕容复彻底断了她的幻想后,她在心情激愤之下,选择了跳井,与其说是要与段郎死在一起,倒不如说是因为被抛弃而伤心寻死。最后在枯井中,她无奈之下,就扑到段郎怀里——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得为自己脆弱的心找个避风港吧。

            除了看外貌,逍遥家庭的女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容易为情而死。
      李秋水和天山童佬痴情于师哥,两人争斗一生,最后为情而死。
      王夫人痴情段正淳,苦心十几年,设计了一个醉蜂局,最终也是为情而死。
      在逍遥家族的女性价值观里,不管一个男人对自己有多狠心,做了多少伤害自己的事情,只要你回来,什么都可以商量,什么都好说。这个家族的女性,极为痴情,往往没有能力去离开自己所喜爱的人,去重新为自己做一个选择。
      王语嫣也没有例外,也深深陷入了这个家庭轮回。
      王语嫣虽然在枯井里选择接受段誉,但在内心里依然最爱表哥,我们且看原著,段誉最后忽然觉察到,王语嫣爱的人仍是表哥。

——段誉见她对两人乃是兄妹之事,既不伤心惋惜,亦无缠绵留恋,比之当年木婉清得知是自己妹子之时的凄然欲绝情状,浑不相同,心中忽有所感:“她毕竟对我并无多大情意,决不像婉妹那样,一意要做我妻子…她一生苦恋表哥,只因慕容复当时一意想去做西夏驸马,她在万念俱灰、无可奈何之中,才对我宛转相就。”

      王语嫣痴情慕容复,当受到拒绝或感到无望的时候,她曾两次寻死,一次是跳崖自尽,一次是跳井自尽。如果不是云中鹤和段誉,她早就殉情成功了。最后她守着疯掉的慕容复,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与殉情也没有本质区别。
      对逍遥家族女性们前赴后继的殉情行为,以及这种爱情价值观,我们除了惊叹,也不得不为他们感到惋惜,因为这是她们在没有觉知的状态下所做出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家族的价值观,除非其中的某个人意外地或是有觉知地去打破它,否则它就会一代代地往下传。
  现代人批判“门当户对”,但在过去,两家结亲往往要查祖宗三代,所谓“结错一门亲,传坏三代人”。这里面就有家族轮回的考虑,如果某一方家族里有非常不好的价值观,那么下一代必定会有。
  对于色相的执着,在逍遥家族里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虚竹的出现,破掉了这个轮回。
  可以确定的是,虚竹今后挑人不会再以相貌取人,他会把内在品质摆在首位。然而,如果不是虚竹这个异类的意外出现,这个家族轮回还会继续。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聊下虚竹的老婆、语嫣的表妹——李清露。这妹子也绝对不是盏省油的灯。一个公主,能缠着皇帝动用国家资源,广发招亲帖,最后挑谁嫁谁都是自己说了算——那是相当地强悍啊。
  婚后,她对虚竹看管严格,处处都跟着。大概是觉得“四姝”放在老公身边不放心,跟了十几年的“闺蜜”晓蕾,她觉得也是个潜在威胁——她们都有想做“小三”的嫌疑。于是公主挥一挥手,就把她们一股脑儿都送给了段誉(她跟表姐语嫣有仇啊?)——我看到这里也很纳闷,难道这菇凉天天在天涯情感里泡着?
  从她屡次当众训斥菊剑,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她是什么性格,列位如果要说虚竹的婚姻有多幸福,我真不抱乐观想象。

  扯远了,还是说回语嫣。说了这么多,其实想提醒大家,你是如何把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的?你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

       前段时间流传,有女性贴出征婚标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很多人更是喊出了“高富帅,白富美”。这可谓是社会价值观沦丧的一种表现。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不仅仅是婚姻,很多时候交友,择友,择媳,择婿,不都是以这个标准吗,然而这就对吗?
      妈妈听说女儿找了个男朋友,往往首先就会问出如下问题:
“干什么工作的?”(武功如何?)
“人长得怎么样”(帅不帅?)
“家里做什么的”(富不富?)
“会不会来事儿啊”(湖北话,指聪不聪明?)
       唯独较少的问的是,这个人心地如何?像“他对父母孝顺吗?”“他的朋友圈子是什么样的?”“他为人怎么样?”之类的问题,都是放在最后的,或是压根儿没想过。
       父母的价值观,会透过其言行,直接传递给下一代。
       言与行,行更重要。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假使对孩子天天讲要“孝敬父母”,可是在自己父母面前却是“颐气指使”,孩子会怎么看?长大后他当然也会对你颐气指使。一个孝敬父母的家长,即便从未与孩子做过什么感恩教育,长大后,孩子自然也会孝顺。
       所以,即便是你嘴上教导孩子说,一个人重要的是内在品质,可每每需要做出选择时,却总把外在和财富摆在第一位,那么在孩子心中所相信的,定然不是你嘴上说的那一套。

   在语嫣小时候,她很少能够接触过其他男人,慕容复是他最早接触、也是唯一接触的一个男人,在家族价值观的影响下,慕容复是她心中唯一符合标准的男人。
      高富帅,白富美,固然很好,可是如果缺了内在的“良与善”,那么,这些美好极可能会变成邪恶内在的一件美丽外衣,就如同逍遥派的阴毒功夫一样。
      在丁春秋和李秋水的言传身教下,王夫人很容易就把身子给了段正淳。也许有人说段正淳仁厚,可是我们看看他对至亲的人如何?他对老婆孩子仁厚吗?他负过责任吗?可以猜想,段正淳很多时候都在装。
      按逍遥家族的标准来挑人,挑老婆,很容易就看上了李秋水;挑丈夫,很容易就找到了慕容复;挑弟子,很容易就选择了丁春秋。一句话,挑谁都是死路一条。
      一个人如果内在失去了良知,失去了对善恶是非分别的能力,人生的路不会好走。
      光看外,不看内,已成了时下一个社会现象。有的女孩子公然说出“宁坐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更有则是改进版,“干嘛要坐在自行车上笑,我要坐在宝马里笑!”
      世间多少的男子与女子,都是被对方的色相、财富、地位、聪明这些表象所迷,面授忽略了内在是否善良、仁厚。有多少女孩子就是为此所骗,又有多少男人又掉到这个坑里。
      最后以一段佛教的故事来做收尾。
      在众多的佛弟子之间,阿难相貌最美,见闻最广。《楞严经》里曾提过,因为看到佛陀三十二好相,胜妙殊绝,阿难就无比崇拜,开始跟随佛陀,但因为执着于色相,阿难后来被“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险些被摩登伽女所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忽略了内在品质,只重外在皮相,孩子又如何能获得幸福,为人父母者,能不慎乎?



娃爱的墨墨 发表于 2012-8-27 06:38:37

不错,学习了

yingying4400 发表于 2012-8-27 07:32:45

很详细的分析。
收藏起来学习。谢谢

wjjzw1111 发表于 2012-8-27 08:01:20

我喜欢看,谢谢楼主

julie_w 发表于 2012-8-27 09:08:27

太精辟了 学习一下

shen 发表于 2012-8-27 12:51:46

独特视角,养大孩子不难,养好孩子太难!

桃桃99 发表于 2012-8-27 13:03:19

还可以这么解读天龙八部,领教了

miyujia 发表于 2012-8-27 13:45:44

阿朱:一个爱撒谎的孩子 一个认为“他人需求比我的重要”的孩子

阿朱:一个爱撒谎的孩子
   《天龙八部》里,阿朱出场不多,但她却是个极重要的人物,但给众人留下了无尽的美好和遗憾。多少人在看到阿朱谢幕之时,禁不住和萧峰一起泪如泉涌。
      书中序言里写道,天龙八部诸神里,“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烈的香气。维摩经云:“什曰:乾闼婆,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香出,然后上天也。”
         很明显,在金庸创作的时候,如果把萧峰对应帝释天,那么阿朱则对应的是乾达婆。
       乾达婆,梵文叫Gandharva,指“变幻莫测”之意,海市蜃楼也叫“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正如同女人的心思。
       阿朱在姑苏,慕容家给她安排地方叫作“听香水榭”,香味可以听出来,如此巧妙的通感手法。金庸给这楼的名字取得极妙,现在的地产商无论如何也学不来。
       阿朱姑娘的嗅觉又极灵,平日自己酿造了很多花露,比如“茉莉花露”、“玫瑰花露”、“寒梅花露”等,总之,她很喜欢香气。
       在吃的方面,乾达婆喜花食。在招待鸠摩智和段誉的时候,面对一桌子菜,阿朱让段誉猜哪些是她做的,哪些是阿碧做的。段誉道:“这樱桃火腿,梅花糟鸭,娇红芳香,想是姊姊做的。这荷叶冬笋汤,翡翠鱼圆,碧绿清新,当是阿碧姊姊手制了。”樱桃,梅花,茶叶均可入菜,精致啊精致。
       阿朱死的那章叫“塞上牛羊空许约”,她留给萧峰的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人走了,也把萧峰的心永远带走了。
       在萧峰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就是与阿朱在一起那段时光。阿朱的出现对于萧峰来说,仿若一场幻觉,虽然无比美好温馨,但转瞬即逝,如同梦幻。萧峰像是做了一场美梦,才刚进入状态,却又亲手捏碎了自己的幸福。
   《天龙八部》里,阿朱出场不多,但她却是个极重要的人物,但给众人留下了无尽的美好和遗憾。多少人在看到阿朱谢幕之时,禁不住和萧峰一起泪如泉涌。
      书中序言里写道,天龙八部诸神里,“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烈的香气。维摩经云:“什曰:乾闼婆,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香出,然后上天也。”
      很明显,在金庸创作的时候,如果把萧峰对应帝释天,那么阿朱则对应的是乾达婆。
      乾达婆,梵文叫Gandharva,指“变幻莫测”之意,海市蜃楼也叫“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正如同女人的心思。
      阿朱在姑苏,慕容家给她安排地方叫作“听香水榭”,香味可以听出来,如此巧妙的通感手法。金庸给这楼的名字取得极妙,现在的地产商无论如何也学不来。
      阿朱姑娘的嗅觉又极灵,平日自己酿造了很多花露,比如“MOLI花(西子敏感词,晕啊,什么时候花都成了敏感词了)露”、“玫瑰花露”、“寒梅花露”等,总之,她很喜欢香气。
      在吃的方面,乾达婆喜花食。在招待鸠摩智和段誉的时候,面对一桌子菜,阿朱让段誉猜哪些是她做的,哪些是阿碧做的。段誉道:“这樱桃火腿,梅花糟鸭,娇红芳香,想是姊姊做的。这荷叶冬笋汤,翡翠鱼圆,碧绿清新,当是阿碧姊姊手制了。”樱桃,梅花,茶叶均可入菜,精致啊精致。
       阿朱死的那章叫“塞上牛羊空许约”,她留给萧峰的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人走了,也把萧峰的心永远带走了。
       在萧峰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就是与阿朱在一起那段时光。阿朱的出现对于萧峰来说,仿若一场幻觉,虽然无比美好温馨,但转瞬即逝,如同梦幻。萧峰像是做了一场美梦,才刚进入状态,却又亲手捏碎了自己的幸福。
      对金庸小说了解的人,一提到香味,马上会联想起《书剑恩仇录》里的“香香公主”。但事实上在《天龙八部》里,有两个女人身上都有天然的香味,一是木婉清,一个是阿朱。
      阿朱身上有体香,这是她的一个特点。
——段誉忽然闻到一阵淡淡的香气,心中一动:“奇怪,奇怪。”当先前那老仆来到小厅,段誉便闻到一阵幽雅的香气。这香气依稀与木婉清身上的体香有些相似,虽然颇为不同,然而总之是女儿之香。
——起初段誉还道这香气发自阿碧身上,也不以为意,可是那老仆一走出厅堂,这股香气就此消失,待那自称为孙三的管家走进厅来,段誉又闻到了这股香气,这才领会到,先前自己所以大觉别扭,原来是为了在一个八九十岁老公公身上,闻到了十七八岁小姑娘的体香,寻思:“莫非后堂种植了什么奇花异卉,有谁从后堂出来,身上便带有幽香?要不然那老仆和这瘦子都是女子扮的。”
——这香气虽令段誉起疑,其实气息极淡极微,鸠摩智等三人半点也没察觉。段誉所以能够辨认,只因他曾与木婉清在石壁中经历了一段奇险的时刻,这淡淡的处女幽香,旁人丝毫不觉,于他却是铭心刻骨,比什么麝香、檀香、花香还更强烈得多。
       体香实际上是一种荷尔蒙气息。伦敦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T恤实验”,把一堆T恤摆在盒子里,一种是男人穿过的,一种是没有穿过的,比较之下,女生更喜欢那些被男人穿过的T恤。芝加哥大学把这个实验更进一步,得出结论,女人喜欢的气味落实到相应的基因特征来看,是与她们父亲有些类似的男人的体味,而且既不是与女士非常接近。
       据说,如果在太空站工作的人员里,没有女性的加入话,男宇航员经常会感到莫名头疼或不适,所以女航天员是少不了的。包括刘洋在内,迄今全世界已有57位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
   阿朱除了香,还有一门看家本领,她特别喜欢易容化妆,而且可以模仿他人声音,可谓天下第一易容术。
——段誉虽疑心孙三是女子所扮,但瞧来瞧去,委实无半点破绽,此人不但神情举止全是男人,而形貌声音亦无丝毫女态。
——只见她身穿古铜缎子袄裙,腕戴玉镯,珠翠满头,打扮得雍容华贵,脸上皱纹甚多,眼睛迷迷蒙蒙的,似乎已瞧不见东西。段誉暗暗喝采:“这小妮子当真了得,扮什么,像什么,更难的是,她只这么一会儿便即改装完毕,手脚之利落,令人叹为观止矣。”
——阿朱的易容之术当真巧妙无比,拿些面粉泥巴,在四人脸上这里涂一块,那边粘一点,霎时之间,各人的年纪、容貌全都大异了。他又借了渔舟、渔网、钓杆、活鱼等等,划了渔舟向听香水榭驶去。段誉、王语嫣等相貌虽然变了,声音举止却处处露出破绽,阿朱那乔装的本事,他们连一成都学不上。
      阿朱一出场,所显露的这手易容术,让人惊叹,金庸用了四个字形容,“妙绝人寰”。而且,阿朱是自学成材,她对萧峰说:“我从小喜欢扮作别人的样子玩儿,越是学得多,便越扮得像,这哪里有什么师父?难道玩儿也要拜师父么?”
      列位看官,阿朱这句话无意中向我们透露了学习的秘诀,那就是快乐学习。她在“玩儿”的状态下,不小心就把易容术学成了天下第一。
      然而,又有多少孩子把“学习”与“痛苦”相对等起来?有多少孩子从未体验过学习的快乐?工作也是一样。如果一项工作,能让你处于在快乐状态下,你想不成功都难。又有多少人,一辈子在干着自己不乐意的工作?在不快乐、自己不喜欢的状态下,你咬着牙坚持做,能成一名“巧匠”就不错了,成为大师?那是梦想。
      除了出场连扮数人,阿朱后来又屡次用易容术。
      回自己的“听香水榭”的时候,她自己扮成老渔婆,把段誉扮成渔人;
      后来去对阵西夏一品堂的时候,她自己扮成萧峰,把段誉扮成慕容复,骗得众人一片;
      在少林寺,她扮成止清,硬是生生地把易筋经给偷了出来;
      到聚贤庄的时候,她怕别人不肯给她治病,重伤之下还在易容,把自己变得极丑;
      治好了病后,她把薛神医绑起来,胡子刮了个精光,扮成他的样子大摇大摆跑掉了;
      在马夫人家里,他扮成了白世镜,如果没有对上偷情暗号,她就成功了;
      最后的一出,是她自己扮成段正淳,代父受掌,被心爱的人误杀。
       阿朱除了会易容,还心思多变,极会演戏,骗死人不偿命。这点倒和妹妹阿紫一样,这姐妹俩内在都有个顽皮的小孩子,时不时跑出来搞搞怪。
——阿朱白了她一眼,向崔百泉和过彦之道:“这两位客人怎不向老婆子磕头见礼?”过彦之哼了一声,粗声粗气的道:“你会武功不会?”阿朱道:“你说什么?”过彦之道:“我问你会不会武功。倘若武功高强,姓过的在慕容老夫人手底领死!如不是武林中人,也不必跟你多说什么。”阿朱摇头道:“什么蜈蚣百脚?蜈蚣自然是有的,咬人很痛呢。”
——阿朱假装胡涂,问道:“什么‘稀饭水饺’?你要香梗米稀饭、鸡汤水饺么?那倒容易,你是出家人,吃得荤腥么?”鸠摩智转头向阿碧道:“这位老太太也不知是真胡涂,还是假胡涂,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岂不令人心冷?”阿朱道:“嗯,你的心凉了。阿碧,你去做碗热热的鸡鸭血汤,给大师父暖暖心肺。”阿碧忍笑道:“大师父勿吃荤介。”阿朱点头道:“那么不要用真鸡真鸭,改用素鸡素鸭好了。”阿碧道:“老太太,勿来事格,素鸭呒不血的。”阿朱道:“那怎么办呢?”两个小姑娘一搭一档,尽是胡扯…作弄得鸠摩智直是无法可施。
      她潜入少林寺偷经书,被打伤,当萧峰询问时,我们看看她是如何撒谎的。
——乔峰道:“我先问你,你到少林寺去干什么?”阿朱笑道:“唉,说出来你可别笑我胡闹,我听说我家公子到了少林寺,想去找他,跟他说王姑娘的事。哪知道我好好的进寺去,守山门的那个止清和尚凶霸霸的说道,女子不能进少林寺。我跟他争吵,他反而骂我。我偏偏要进去,而且还扮作了他的模样,瞧他有什么法子?”
      著名的潜伏者——韦小宝同学说过,撒谎的最高境界是,十句话里面,九句半都是真的,只是在关键点上变一下。在撒谎的那个当下,自己是真的相信在说真话。
      阿朱深谙此道,鸠摩智都被她骗得团团转。她真是要戏弄萧大侠,能让他年都过错。
   如果把撒谎的技术进行分级的话,易容术无疑处于最顶端。实是行走江湖、考试作弊、坑蒙拐骗之终极“大杀器”。
      君不见,多少人连易容术都不用,也可也把自己扮成“高官子弟”、“富二代”,只用嘴巴便骗得人晕头转向。阿朱如果生在现代,绝对地秒杀所有影帝,玩“模仿秀”谁能赢得了她?
      然而再高级的易容术,说到底还是在撒谎,仍是为实现某种目的,把自己隐藏在面具之后,欺骗他人。
      那么,撒谎的背后是什么?
      这个世上,从小到大没撒过一句谎的孩子或许有,但我至今还没见到过。
      试问各位在小的时候,撒过谎吗?
      在你小的时候,特别想和一个朋友出去玩,但知道父母不会同意,你或许会撒谎说要去老师那里补课;小的时候朋友们都有一块漂亮的电子表,你向父母要过,但他们不同意,你或许会偷偷把压岁钱留下一些;你小的时候,有一次考试没考好,你害怕父母的批评和责骂,你或许就把这张试卷给扔掉;你小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自己害怕被责骂,于是当父母问起来的时候,你说不知道…
      童年时期,当你向父母表达他自己真实面向时,换来的却是父母的否定、责骂、批判甚至是惩罚,你这时会感到委屈和难过。然而父母却不会顾及到你的感受,只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认知,不断打压你的你的需求、意愿和想法。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经验,你的内心开始清楚——哪些需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哪些是父母予以批判的。当某个需求在内心涌动时,明知道如果向父母真实表达,他们肯定不同意,然而这个需求又无比强烈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是的,撒个谎吧,把自己的需求换个包装,按照父母想要的那个样子说就行了。
   “撒过谎”和“爱撒谎”,两者还不一样,这不单是量的区别,更多的是质的区别。
      一个爱撒谎的人,童年里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我见过很多爱撒谎的孩子。通常我会发现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允许度很低的父母,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导致孩子的很多需求和想法都被压制。
      当一个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出于“保护”或是“教育”的出发点,一次又一次否定他的需求,压制他的欲望,于是在无奈之下,偶然的一次撒谎,让他发现了其中的好处。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被迫开始走上撒谎之路,学习如何撒谎,并且把这个工具使用越来越成熟。
      说到底,撒谎都是被逼出来的。
      有头发,谁还愿意作癞子?
   一岁左右阿朱就被母亲送到慕容家。
      那时候的阿朱,正是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候,她会不断地到处行动,用自己的感官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开始探索。
      然而以我们对慕容家的了解,这个没落的前皇族,家里面有着很多“家规”,一条条的原则,“这个不准”,“那个不准”,“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小阿朱慢慢觉得,如果去呈现真实的自己,那是要吃大亏的,不是被责骂,就是被惩罚。
      在那样的环境下,小阿朱有很多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在某次不经意间,或许是为了帮谁,或许是为了好玩,她说出了平生第一句谎言,然后她惊喜地发现,成功了。在撒谎的过程中,她又开始玩易容,又一次获得巨大成功,在不经意间她得到了一直想要的东西。
      她开始觉得骗人很好玩。在一次次的实操过程中,她除了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又能获得实际的需求。她内心里开始形成一个认知:当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只要自己化下妆就解决了。原来骗人这么好玩,原来骗人有这么多好处。
      于是她的胆子越来越大,她的技术越来越熟。
      我们看到,当面对上门寻仇的外人时,她竟敢扮成慕容氏的祖母,这得多大的胆?
      从换装的熟练以及阿碧对她的配合程度,我们可以推测,阿朱平日里肯定不止扮了一次,有可能她已把慕容家族的人都扮了个遍,或许是出于某些考虑(这也是一门技艺,或许将来复国用得着),慕容氏并未对此加以阻止。
      可以想象,在姑苏的参合庄,任何地方对阿朱来说都是畅通无阻,谁也不敢得罪她。包不同敢戏弄阿碧,但对阿朱却是十分忌惮。
      很多父母是突然发现和注意到自己孩子撒谎的。
      “爸爸,我现在去同学家做作业去了了。”
      “奶奶,下午有个班会,我要提前去。”
      “妈妈,能不能给我十块钱,我想买支画笔。”
      这时,你内心不一定知道他到底要去干什么,但你的头脑明确告诉你——他在撒谎。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撒谎时,开始惊慌失措,开始暴跳如雷,开始无比担心,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因为在传统父母的头脑里,“撒谎”与“孩子变坏”几乎可划等号,这简直无法被原谅。
      于是父亲就一个巴掌过去,于是妈妈就开始唠叨说教,于是家人一起开始批判、逼问、指责。这时候父母全然不知,孩子的撒谎其实还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哪个孩子生来就会撒谎?小时候哪个不是饿了就要吃奶,渴了就要喝水,对自己的需求从来不做一丝的伪装。
      各位想想,一个孩子在第一次撒谎的时候,他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他内心有多紧张和害怕?
      一个孩子在第一次撒谎的时候,因怕被父母识破,他的内心其实非常辛苦。在那个片刻,他要强装表演,就像阿朱的易容术一样,把自己的紧张掩饰下去,把自己的脸谱换掉。
      在那个片刻,已不是他真实的自己,他努力去呈现一个父母所喜欢的样子,一个父母所认同的和接受的状态。他过往的生命经验已让他十分清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事可以做,父母才会同意而不否定,才会欣喜而不责骂。
      明代的皇帝,精于操控臣工者莫过于嘉靖。然而,当严世蕃猜破了他的心意之后,他开始反过来操控嘉靖,父子两人一时权倾天下,控制了朝中官员任命,生杀予夺全凭己意。后来,徐阶编织罪状,成功地借嘉靖皇帝之手杀掉此人。嘉靖就像一个操控过严的父母,这种把戏被识破后,反过来被臣子玩弄。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一句话,撒谎是一个孩子对父母操控过严的一个反操控。
      十年前,当我发现我儿子撒谎时,我愤怒而且担忧。他明明是想出去玩,但却告诉我他去同学家做作业。后来经过自我成长和学习,我开始换一种方法,去同理我儿子的感受,去肯定他的需求。慢慢地,我儿子开始敢于向我表达他的真实需求,他不用再辛苦地编织谎言,我也能够及时地给到他建议。
   每年一到暑假,都会有孩子在水里溺亡的事情传来,让人难过和痛心。
      玩水和玩沙子,是孩子的天性,往往两三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喜欢这两样。然而很多父母却因为担心卫生、感冒或是其他原因,不允许孩子玩水。一个小时候被严令禁止玩水的孩子,稍大些会变得特别喜欢玩水,因为他的内在一直对这个需求存在渴望。当在家里被禁止的时候,他就会跑到外面去玩。
      我相信,这些父母都警告过自己的孩子,严禁他们到河里、湖里去游泳,这些孩子当时也都点头同意了。然而,他们用一个谎言就骗过父母,然后去游泳,然后溺亡。
      而如果父母有能力去同理、去肯定他们的需求,孩子又何至于会去欺骗父母?又何至发生这种悲剧。其实与孩子间对话也可以这样。
      儿子:“爸爸,我中午与同学约好了,到他家里一起写作业?”
      爸爸:“孩子,你是不是想去玩水?”
      儿子: “……”
      爸爸:“你是不是担心爸爸不允许你去?”
      儿子:“…是的。”
      爸爸:“我小的时候,也喜欢游泳,有次差点被淹死,我以后都很注意安全。你玩水可以,但你要告诉爸爸,你要去哪里玩水,和谁一起去?否则爸爸会担心你的安全。”
      儿子:“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了,中午一起去**湖里玩。”
      爸爸:“呃,那里的水很深,我觉得好危险,你们可不可以去到游泳馆里?”
去满足孩子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种。拿游泳这件事来说,父母如果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孩子又何至于去野外游泳。起码孩子敢告诉父母他要去哪里游泳,父母就知道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从而给出建议或做出阻止。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心里会冒出一个疑问,父母该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全部都去满足的话,会不会是一种溺爱?
      其实此前已在回帖里谈过这个问题。在阿朱这里我们再说一次。
      孩子的需求,永远没有错。但是否予以满足,则取决于父母当下的感觉。
      有的爷爷奶奶会说一句,“要天上的星星,你也去摘?”
      要天上的星星,这个需求显然无法满足。但父母可以同理这个需求。
      “孩子,你特别想要天上的星星,你是不是觉得它很漂亮?我小的时候看星星时也会想,它的眼睛眨呀眨的,要是能把它摘下来该有多好”,你可以去引导孩子说出他要星星到底想干什么,或许孩子想把它装到灯笼里,或许孩子是想和它一起玩。
       幼年时孩子对内在的需求往往无法清晰表达,这需要父母加以引导和探寻。拿“摘星星”来说,孩子或许不是真的想把星星摘下来,孩子或许是喜欢它的闪亮,或是喜欢它的形状,或是其他。
       在同理和引导之后,或许你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个纸工,一起叠串纸星星,或许和孩子一起看下行星的图片或知识。
      在这种沟通模式下,孩子所涌现出的想象力会让成人感到汗颜。
    在某个场合,我听到一位亲子专家骄傲地说,她的女儿直到上完高中,连一支冰激淋都没让她吃过,我在听说这件事时,不禁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和担心,这是何等强势的禁止和操控。
      大凡在大学期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往往在初高中时期,都被父母严禁去接触电子游戏,所以一旦获得“自由”,他就会被“好玩的游戏”所吸引,疯狂地去满足自己未曾被满足的需求。
      拿吃冰激淋来说,父母可以选择满足,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担心,“我知道你很想吃,我也很想吃,那种凉凉甜甜的味道,我也很喜欢,但你现在还在感冒中,我担心你吃了之后肚子会疼,你有干什么办法?”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说自己的办法,或许是等好了再吃,或许是只吃一小口,父母可以借此与他制定规则。
      当孩子提出需求时,你先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感觉。如果是欣喜的,那就去做。如果内心里存在着担心、生气或是其他情绪,请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不要去迎合或是讨好孩子。否则即使是当时去满足了他的需求,但这种压抑下来的情绪,迟早会找个机会发泄到他头上,伤害到孩子的内心。
      简单说,孩子的需求,你不一定都去满足,但你要去同理它,而不去否定或是批判它。否则孩子会觉得,当表达自己真实需求时会得到负向的结果,久而久之,他就会撒谎。
      阿朱爱撒谎的特点我们就说到这里。
      我还从她身上读到另一个很重要的特质,那就是她总把别人的需求放在前面,自己需求永远都摆在后面。



阿朱:一个认为“他人需求比我的重要”的孩子(一)
     在阿朱心里,别人的需求永远比自己的更重要。
     阿朱是这样对萧峰介绍自己的身世的。
  ——阿朱忽然正色道:“乔大爷,我服侍慕容公子,并不是卖身给他的。只因我从小没了爹娘,流落在外,有一日受人欺凌,慕容老爷见到了,救了我回家。我孤苦无依,便做了他家的丫鬟。其实慕容公子也并不真当我是丫鬟,他还买了几个丫鬟服侍我呢。阿碧妹子也是一般,只不过她是她爹爹送她到燕子坞慕容老爷家里来避难的。慕容老爷和夫人当年曾说,哪一天我和阿碧想离开燕子坞,他慕容家欢欢喜喜的给我们送行……”
      其实在对萧峰讲述这些时,阿朱还在刻意回避一些事情。
      事实上,她是被妈妈阮星竹给卖掉的。与阿紫不同的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有爸爸妈妈,只是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而已,她也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妹妹,脖子上的那块金锁就是标识。而阿紫不知道这些。本质上讲,她是一个被遗弃儿童。
      一个遗弃儿童身上,会呈现出不安全感,有可能会不断地讨好别人。同时,很容易会陷入到一个心理症状,那就是认为“他人需求比我的更重要”。
     随着金庸在书中对阿朱的展开,我们看到她随后主要干了四件大事情。
      第一件事,为公子偷取经书。
      对于武功不高的阿朱来说,跑到少林寺里去偷经书,什么后果她应该很清楚。
      后来,她给萧峰讲了此事,并要把《易筋经》送给他。萧峰又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萧峰摇了摇头,说道:“你甘冒奇险,九死一生地从少林寺中盗出这部经书来,本意要给慕容公子的,我如何能据为己有?”阿朱道:“大哥,这就是你的不是了。”萧峰奇道:“怎么又是我的不是?”阿朱道:“这经书是我自己起意去偷来的,又不是奉了慕容公子之命…(你的)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男子汉)借部经书来瞧瞧,也婆婆妈妈起来?”
      只因为慕容复家中缺了这本“易筋经”,她可能平日听到老爷和公子在谈起时,感到有些遗憾。在阿朱心里,自己就是一个小丫鬟,现在慕容氏遇到了麻烦,自己要帮忙才是。如果公子会了这门功夫,或许会对他的复国大业有些帮助吧?
      虽然自己能力不够,但阿朱也要去做。即便可能死掉,那又有什么关系?在那时的阿朱心里,公子的事情比我的性命更重要。
     第二件事,和萧峰一起寻仇。
     痊愈之后,阿朱便从薛神医那里逃出来,跑到雁门关等萧峰。此时的阿朱,已是情丝深结,在她心中,萧峰是汉人也好,是辽狗也是,是十恶不赦的人也好,反正自己就要与他在一起。阿朱诚挚地对萧峰说,自己会“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同抵受患难屈辱、艰险困苦。”
     与萧峰浪迹天涯,这是阿朱渴望,也是内心的需求。然而当她的需求与萧峰的需求冲突的时候,阿朱马上让步。
     在追查过程中,萧峰追踪赵钱孙和谭公谭婆,间接导致三人死亡。回到客栈,阿朱一直在门口张望,见他神色不定,就问他事情如何,萧峰说:“都死了。”阿朱微微一惊,只道是他杀的,心中觉得不安。然而她却对萧峰说:“赵钱孙是害死你父亲的帮凶,杀了也…也没什么。”萧峰摇头,道:“不是我杀的!”阿朱吁了一口气,道:“那就好。我本来想,谭公谭婆并没怎么得罪你,可以饶了。”
      虽然内心觉得不忍,但也不会去说萧峰,因为,萧峰的感觉比我的感觉重要。
      从天台山出来之后,因为智光大师在圆寂前点化,阿朱心里已想与萧峰归隐山林。我看看看,她是如何努力说服萧峰的。
  ——阿朱忽道:“萧大爷,我有几句不知进退的话,说了你可别见怪。”…“我想智光大师写在地下的那几句话,倒也很有道理…江湖上刀头上的生涯,想来你也过得厌了,不如便到雁门关外打猎放牧,中原武林的恩怨荣辱,从此再也别理会了。”
      尽管萧峰已对江湖生活厌恶,虽然心中想归隐,但始终放不下。他还想尽最后一次努力,去找寻真相。阿朱这时非常想与萧峰一起厮守,然而在萧峰的需求面前,她又一次把自己的需求排后。
    第三件事,代父受死。
    在马夫人的误导之下,萧峰和阿朱追到了小镜湖,见到了段正淳,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萧峰森然道:“段王爷,我问你一句话,请你从实相告。当年你做过一件于心有愧的大错事,是也不是?虽然此事未必出于你本心,可是你却害得一个孩子一生孤苦,连自己爹娘是谁也不知,是也不是?”
——段正淳满脸通红,随即转为惨白,低头道:“不错,段某生平为此事耿耿于心,每当念及,甚是不安。只是大错已经铸成,再也难以挽回…我毕竟对不起人。”
——萧峰厉声道:“你既知铸下大错,害苦了人,却何以直到此时,兀自接二连三地又不断再干恶事?”段正淳摇了摇头,低声道:“段某行止不端,德行有亏,平生荒唐之事,实在干得太多,思之不胜汗颜。”
    待萧峰再问的时候,被阿朱迅速打断。此时,阿朱已决计代父受死。在赴死之前,阿朱做了最后的努力,她向萧峰提出了请求。
——阿朱叹了一口气,道:“我好为难,大哥,我真是没法子。我不能陪你了。我很想陪着你,和你在一起,真不想跟你分开…你…你一个人这么寂寞孤单,我对你不起。”…阿朱道:“不是分开一会儿,我觉得会很久很久。大哥,我离开了你,你会孤零零的,我也孤零零的。最好你立刻带我到雁门关,咱们便这么牧牛放羊去。段正淳的怨仇,再过一年来报不成么?让我先陪你一年。”
——阿朱点了点头,低声道:“不错,我不该请你过一年再去大理找他报仇。你孤身深入虎穴,万万不可。”…阿朱伏在他怀里,背心微微起伏。
    阿朱此时最大的需求是——“与最爱的人一起,多活一年”,然而,萧峰却害怕一年后,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在萧峰的复仇需求面前,阿朱再度把自己的需求放弃。
    阿朱为何要代父受过?
——阿朱道:“…大哥,适才我假说生病,却乔装改扮了你的模样,去对我爹爹说道,今晚青石桥之约作罢,有什么过节,一笔勾销,再装成我爹爹的模样,来和你相会……好让你……好让你……”说到这里,已是气若游丝。阿朱道:“我要叫你知道,一个人失手害死了别人,可以全非出于本心。你当然不想害我,可是你打了我一掌。我爹爹害死你的父母,也是无意中铸成了大错。”
      更深层地讲,在阿朱看来,她认为此举能够一举三得。一是救自己的父亲,二是救萧峰,三是把萧峰从仇恨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她雨夜扮父被萧峰打成重伤后,萧峰忽然意识到这一点。
——萧峰道:“你完全是为了我,阿朱,你说是不是?”阿朱低声道:“是的。”萧峰大声道:为什么?为什么?”阿朱道:“大理段家有六脉神剑,你打死了他们镇南王,他们岂肯干休?大哥,那《易筋经》上的字,咱们又不识得……”
      萧峰此时才恍然大悟,意识到阿朱是在用自己性命来化解这场怨仇,终究是为了他。在无比自责下,萧峰想当场自尽。阿朱此时已气若游丝,倒萧峰怀里。
——阿朱的左手动了一动,想阻止他不要自击,但提不起手臂,说道:“大哥,你答允我,永远永远,不可损伤自己。”萧峰大叫:“你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阿朱道:“我翻来覆去,思量了很久很久,大哥,我多么想能陪你一辈子,可是那怎么能够?我能求你不报这五位亲人的大仇么?就算我糊里糊涂地求了你,你又答允了,那…终究是不成的…”。
      阿朱的心里,哪怕是萧峰答应了她的请求,也是勉强的,因为她认为萧峰心里报仇的需求更重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
      在阿朱临死之前,她又做了第四件事情——临终托孤。
      阿朱临死的这一段,描写得甚是感人。
——萧峰道:“阿朱,你如死了,我一个儿活着又干什么…“声音呜咽,语不成声,泪水直酒了下来。他低头去亲吻阿朱的嘴唇,蓦得尝到一股咸味,后来两人的泪水混在一起,都流到了唇边。
      然而,阿朱直到此时,还在考虑着自己从未谋面的妹子,她挣扎着对萧峰说出最后的话。
——阿朱道:“我求你一件事,大哥,你肯答允么?”萧峰道:“别说是一件,百件千件也答允你。”阿朱道:“我只有一个亲妹子,咱俩自幼儿不得在一起,求你照看于她,我担心她走入了错途。”萧峰强笑道:“等你身子大好了,咱们找了她来跟你团聚。”阿朱轻轻地道:“等我大好了…大哥,我就和你到雁门关外骑马打猎、牧牛放羊,你说,我妹子也肯去吗?”
      直到此时,她还在念着自己的妹子。
      阿朱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妹妹,以后,萧大哥照看你,你…你也照看他…”。说完这话,萧峰蓦得觉得怀中的阿朱身子一颤,脑袋垂了下来,一头秀发披在他肩上,一动也不动了。萧峰大惊,大叫:“阿朱,阿朱!”一搭她脉搏,已停止跳动。
      直到死,仍然在心中担心妹妹没人照顾,担心萧峰没人照顾。
      在阿朱的十几岁生命里,不知有多少次,都在暗自想念她,担心她,在她心里,这是素未谋面的妹子早已成了她最重要的人之一,她的需求,当然要摆在自己的前面。
      阿朱的悲剧就在于,她从来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后面,把别人的需求放在前面,永远都是“别人的需求更重要”。
      虽然慕容家给她配了一群仆人,给她安排了独岛别墅,给她一定的自由和权限,但说到底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让她更好地服侍慕容复,她所拥有的这一切,她个人的存在的价值,都是以服务好公子为前提的。
      可以想见,在她的童年里她曾被教导了多少次:要把公子放在第一位,要把慕容家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要把老爷放在第一位,要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看到,为了慕容公子的利益,她被教导可以连命都不要。
      现代家庭里,如果家庭里有几个孩子,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弟弟还小,你要让着弟弟,别跟他抢,还不把玩具给他!”
   “哎呀妹妹还没吃过,先给她吃吧,明天再给你买!”
   《知音》杂志的“知音体”很有名,里面我们常能看到一些类似的故事。
      比如在农村里,哥哥和妹妹同时在上学,在上高中或是大学时,家里条件比较困难,这时候往往其中一个就主动站了出来,放弃掉自己的学业,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赚钱来供自己的兄弟或姐妹继续学业。
      值得注意的是,面临这样的情况,很多人是主动放弃的,并未与自己的父母去进行沟通过(要知道或许还有其他的办法),往往是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托辞或许是自己不想上了,托辞或许是自己肯定考不上,这是为了担心父母心里会内疚不安。
   现代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可曾记得丛飞吗。
      这位2005年入选感动中国的一句深圳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无疑,这是一个大好人。
      他人评价丛飞“达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在去某些地方捐助的时候,他不但把身上的钱全捐出去,还要向随行的朋友借钱捐,有几次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脱下来捐了,大冬天只穿着一件短袖内衣返回了深圳。
      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就越来越少,给孩子交学费时资金也紧张起来。于是丛飞不惜借债捐赠,2003年至2004年间,为了在开学前筹齐助学款,他先后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
      2005年初,丛飞抱病参加了为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那时,丛飞已经患上了胃癌,连食物都已经难以下咽了。然而,他却将用于治病的1.5万元钱捐了出去。2005年5月,丛飞的病情迅速加重,而他却从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中拿出 2万元捎到贫困山区。
      为了捐助贫困孩子,丛飞把自己健康需求置后,把自己的家人需求置后。
      说实话,我内心不希望看到一个悲情英雄,我更期盼一个健康的丛飞,如果丛飞不是透支自己,导致英年早逝,以他的意愿和能力,定能帮助更多人,影响更多人。
   阿朱临时终前曾求过萧峰两件事。一是求萧峰不要伤害自己,二是求萧峰照顾好阿紫。然而严格来说,这两件事萧峰都没有做到。是阿朱的话对萧峰不重要吗?显然不是。但结果就是如此。
  虽然阿朱已与萧峰“互通心曲,两情谴绻”,成了他的准爱人,但她依然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她心目中,她认为萧峰的复仇,要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然而阿朱可曾想过一件事,那就是在萧峰的心目中,她是多么有份量,可她自己不自知。她可曾想过,如果她死了,萧峰这一辈子也不会快乐,再也活不好。
  一个永远把他人需求摆在第一位的人,是无法真正地明白他人的需求的,也无法真正地去响应他人的需求,有时即便是暂时满足了,但这种对他人支持的行为也无法长久,有时还会给被帮助者造成心理负责。因为这种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自我存在感不强。
  前几天与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他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他说旷老师你怎么看待现在做公益?做公益是不是就得把别人的需求,放到在自己前面?如果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那是不是就不该去做公益?
  我说,恰恰相反,帮助他人是好事,但在做的时候,自己还是要关照到自我需求这个点。比如说陈光标的高调公益行为,一直争议不断。为什么?大家不是说公益不该做,而是在讨论在做公益的时候,能否考虑一下到被捐助对象的心理。中国人历来有句古话,叫做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讲的就是这回事。
    如果一个人,他在做公益的时候能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正是由于这些人的需要,我才有机会做这件事,而让我自己觉得被别人需要,我自己很重要”。那么,他就会非常地谦卑,因为他明白,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在满足自己。
  否则的话,一个做公益的人很容易就会掉入一个怪圈:我都捐了这么多钱了,在大家面前讲两句都不行啊?你拿圣人标准来要求我啊?圣人也没有像我捐这么多吧?你又捐了多少啊?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啊?贡高我慢,一下子就来了。
  从阿朱身上我们看到这一点,如果总是把他人的需求置于前面,忽略掉自我需求,那么最终会不利于与他人关系的构建。因为在家庭生活里,各成员能够正确、清晰地表达自我需求,恰是构建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gedatou2007 发表于 2012-8-27 16:08:53

写的真心的好呀 !!{:soso_e179:}

秋日暖阳阳 发表于 2012-8-31 10:40:35

真好啊。天龙八部看了好多次,并没有从这些角度来思考。此时看来,真是有醍醐灌顶之感。

豆豆妈菲 发表于 2012-8-31 18:22:47

写的真是太专业了

gloria1223 发表于 2012-9-1 01:06:12

很精僻,有点意思。

grapeputao2003 发表于 2012-9-11 10:36:23

分析的入木三分,很精彩!

about4004 发表于 2012-9-11 15:05:36

分析的很好,学习了。

小健健的妈妈 发表于 2012-9-11 16:34:27

分析得很好,需要仔细消化消化

飞天猪 发表于 2012-9-11 19:57:30

写得非常好,很有见地很有意思,其实我在教育小朋友的过程中我都有经常反省,有时候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我妈妈的影子,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不能成为我妈妈,在我黑暗的童年里只有谩骂和打所以我不断地告诫我自己不能成为我妈妈,我不能让我的小朋和我一样的童年,楼主写得非常好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我有着阿朱的经历不过都是以前的事了,因为后来我从事的工作和心理学有关,在和同事的沟通过程中多看了一些书渐渐我学了更多,也就修炼了自己完善了自己,感激楼主给了我更多启发。{:soso_e179:}

ericayy 发表于 2012-9-11 20:19:45

膜拜原作者,金庸不愧是高手啊

miyujia 发表于 2012-9-22 16:46:09

本帖最后由 miyujia 于 2012-9-22 16:46 编辑

题外话:

         忽然想起前两天与一家亲子机构的老师们聊天,她们问我一个话题,说,旷老师,你觉得亲子教育最重要是干什么?我说,是通过孩子唤醒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去帮助孩子,培养和建立他的“自我价值感”。
  所谓自我价值感,用三个词可以描述,自信,自尊,自爱。
  自信,也信人;
  自尊,也尊人;
  自爱,也爱人。
  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上,都避不开三重关系,即: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而自我价值感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正确处理这三重关系的前提。
  一个人有能力去处理好这三重关系,他自然就会活了自性的光芒,并找到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过程,最重要就是在0岁至6岁。
  一岁前,取决于他对于外界的感受,受到的对待是温柔的还是粗暴的,得到的响应是及时的还是不及时的等等。他人是否值得相信,我是否是值得被爱的,这个世间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些成人后心底深处的决断,往往在这个阶段形成。
  一至三岁,取决于他的喜、怒、哀、惧等情绪是否被同理和接纳,是否能够得以顺畅表达。为何有的人长大之后会突然暴怒,或是不断悲伤,或是感到麻木,或是无所畏惧,或是胆小退缩,都是在情绪这个部分有些被卡住了。
  四至六岁,取决于他是否能完成内部经验与文字语言的统合,他有没有被允许去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否则就会出现“心是口非”或“口是心非”,为何有的人长大后没有能力去拒绝别人的要求,为何有的人长大喜欢玩“你猜你猜猜猜猜”之类的心理游戏...都是在这个阶段没有完成顺利统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那些被父母毁掉幸福的人—《天龙八部》人物另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