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神奇力量
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中游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2001年居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其后,朱成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引领人脚踏实地,胸有成竹的朝前走。
心语:“只追前一名”的理念不像其他的大道理难听又难懂,相反,它简单易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斗志,目标虽小但是具体。在实现这个目标时,孩子会心无杂念,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摒弃了华而不实。孩子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得到了他人认可和赏识,就会逐步走向大的成功,就会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来。
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信心,甚至破灭他对生存的希望;但一句话也可以鼓励一个人从失落中走出来,或让人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从此改变他的人生。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吝啬说一句鼓励的话,给一个信任的眼神,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个人的力量对于自己也许是很有限的,但他却可能帮助激发另一个人的无穷潜能。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紫色薰衣草的微博 谢谢分享{:soso_e163:} 谢谢分享,把这句话牢牢的记在了脑了 学习力,谢谢 谢谢分享,这和我们大人说的目标要是可达成的,不能是遥不可及的,要有阶段性是相符的 谢谢分享!!! 又被感动了!记下了
来自: 爸妈网 iPhone客户端 学习了,谢谢分享!! 如果能力有限,追到一定程度,无法再超越,不管使多大的劲都无法超越,这种人好象有很多,所以认清自已,不断努力,我觉得就可以了 【没有时间相处】
那一年,他的儿子出生了。儿子一天天长大,很可爱,但他忙着挣钱养家,出人头地,没有时间陪儿子玩。
他不在儿子身边时,儿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
这天,他夹起公文包往外走时,儿子问他什么时候回家,想让爸爸陪着玩。他应付说,自己有空一定陪儿子玩,一定玩得很开心。
儿子十岁的时候,他送给儿子一个篮球。儿子又请他教打篮球,他说,今天恐怕不行,因为还有许多事情等着要做。
终于,有一天儿子上了大学,魁梧挺拔,完全是一个男子汉的模样。儿子从大学放暑假回家了,这时,他想让儿子坐下来,跟儿子聊聊天,但儿子摇摇头,说,暑假长着呢,我要和同学出去兜风。
再后来他退休了,这时儿子已经结婚搬到外面住了。有一天,他忍不住给儿子打了电话,说想见见儿子,儿子说,今天恐怕不行,因为还有许多事情等着要做。
他忽然想起这正是自己当年说过的话。是呀,儿子长大了,长得很像当年的他。他又问儿子什么时候回家,儿子说没准儿,不过有空一定会回来看望父亲的,一定会和父亲谈得很开心。他记得,他当年也对儿子说过类似的话。
他忽然觉得非常痛苦。他痛苦的不是儿子对他的冷淡,而是儿子在重复着他从前的错误。他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为了儿子,他宁肯放弃一切……
这句话,有道理,很好,但是一个人的成绩,不只是一句话就能取得de! 道理简单,但好多父母平时很难做到,可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太切吧! 原来很简单的道理真的有很强大的力量呢!学习了 学习了,简单的一句话,作用不小。
同样,亲人间相处的时间也不能少,时光过去了就不能从来。
现在我总要孩子他爸明白,同处一窒要有沟通交流才是相处,他也开始多陪儿子了。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孩子需要肯定和鼓励。 学习了。谢谢分享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儿子上大学时,我曾请教过全国著名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
这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她说,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
高考时,父母让她考我所在的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我们学校,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陪了她很久。
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
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
教授讲这番话时,情绪很激动:“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你不是‘知心姐姐’吗,请你转告那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最好不要上重点大学。”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
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却要面临同样的考验,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
“是知心姐姐吗?我现在是全校最自卑的人了。我想和你谈谈……”一位靠自学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女孩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她一边哭一边诉说,整整讲了一个小时!这个女孩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排名第六,她为什么还那么自卑呢?
“我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我成绩下降时,父亲就让我脱掉裤子,用皮带的铁头抽我,直到流血。他不许我哭,我只好忍着。我心里充满了恨!最恐怖的一次,母亲捂着我的嘴,让父亲打我的身子……”女孩边哭边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恐怖的场景。我的心在颤抖。
“后来,我考进了北京的这所大学……可我不适应,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我不能体会别人的感觉,心里一片灰暗。
我上大学后,亲朋好友提起我,母亲很骄傲。我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很压抑。母亲让我把过去的事忘掉,可是过去的经历像大石头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在别人面前,我常常有羞耻感。我心理很脆弱,一个人常用小刀割手腕……”
听到这里,我的心在滴血。“快毕业了,你在想什么?”“我想摆脱心理障碍。”“你想改变自己吗?”“想。可我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
你看路边的小草,被人踩来踩去,可它还是活下来了,它拼命地站起来,接受大自然给予她的阳光、雨露,所以,它比温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你就像那小草,你很有生命力!”
当我知道她是学幼教的,便鼓励她:“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我叫你小草吧!小草,度过严寒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走过沙漠的人更知水的甘甜。我相信如果你做了老师,一定会爱孩子,尊重孩子;知心姐姐希望你能做一个阳光老师,努力把心中的乌云驱散。”
“谢谢你,知心姐姐,我一定努力!我心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服!”
冷静地想一想,有这样遭遇的孩子远远不止这一个“小草”。
每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的心情都特别沉重。我真的想对他们的父母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分数,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
你们的心中只有“大学”,孩子考上了,你们满意了,可你们知道吗?你们给孩子童年带来的伤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日夜操劳挣钱供孩子上学,究竟为什么?
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
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学习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