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父母教养方式
昨天跟同学聊关于儒家思想在育儿中的作用问题。我和同学的孩子都不满3岁,他是学法律出身。对于儒家思想,他的最直接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儒家体系的育儿内容是垃圾,扯淡。理由主要是儒家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产生了家庭中的父权(代指长辈权威),以及由父权衍生的一系列对儿童行为活动进行限制的规则,使得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自由。我跟他说儒家的东西有些是糟粕,最集中的就是他说的等级观念,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完全可以摒弃这些封建专制思想,而把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一人类精神最精华的部分发扬光大,我觉得这是毋庸争辩的,“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的这句话和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不是同出一辙吗?
矛盾在于我们对“规则”的理解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如蒙台梭利、《爱与自由》等,其实孙瑞丽的书的理念就是出自蒙台梭利,你应该给孩子爱,应该给孩子自由。但是作为一个家长,我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理念真的是看上去特别的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你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能解决的。比方,该吃晚饭了,但孩子还要在外面玩儿,你是给她自由还是设定一个规则让她回家?如果照自由派观点,就是让她玩。那这样行吗?我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对孩子绝对是要规则的。儒家经典中,太多这样的规则,“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必面返必告”,这些现成的规则多好,为什么就它们看做压制孩子天性的教条?为什么就把它们看做家庭父权代言?
我想我们这一批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母误读儒家思想是有原因的:1)教育背景:我们都是应试教育下成长的,这样的教育教会了我们学生时代虚伪,走向社会以后反抗。儒家的精华思想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不幸的是被我们这一代里的一些人否定。2)对欧美世界的盲目推崇倾向。因为在西方,儿女对长辈都是直呼其名,而中国孩子对长辈毕恭毕敬,所以认为西方的家庭都是自由放任型。今天看了一本书,学者Diane Baumrind对一百位中产阶级美国家庭的儿童进行纵向研究,依据父母对孩子的温暖性和控制性水平高低划出有4中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最出色的孩子来自权威型家庭。可见,在美国也存在专制型对孩子冷酷无情的狼爸,可能也同样会存在这种“规则”的讨论,只是他们不是在儒家背景下,但共同的目的都是所谓的“望子成龙”。
同学提出,我们有弟子规,为什么没有父母规?我想可能就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要做的,怎么样建立一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市面上那么多“好**胜过好老师”的书。
最后,我觉得把儒家书的等级观念和繁琐礼制脱干后,应该可以当做我们中国人的育儿经典。我们不必追捧蒙台梭利这些舶来的洋玩意。当然,蒙台梭利的玩具真是好。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yeahdo100的微博 写的很好,什么书籍都是选择性的吸收,没有全部都好,也不会都坏。 真是可怕,再也不带孩子去肯德基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