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ckey1104 发表于 2012-9-12 15:35:48

给孩子自己站起来的能力

      给孩子自己站起来的能力   蔡振洲任何一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本身并不可怕,但面对挫折的态度、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产生的结果自然也就大异其趣了。大家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但其实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就像竞逐一场场人生的马拉松大赛,要永远不跌倒根本不可能;如果在路上摔跤了,孩子懂得自己爬起来、愿意继续往前跑,终究能够自我突破、跨越一层层的关卡。
    养育幼儿时,我们总是强调要让孩子有成功的经验,让孩子对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有兴趣、有信心;但同时,我们也坚信,让孩子尝试错误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别害怕做错,并勇于面对做得不对或不够好,就像我们希望孩子跌倒了,不是赖在地上等待别人疼惜或扶一把,而是学会自己勇敢地爬起来一样。希望爸妈能一起来重新看待挫折,因为“挫折”对孩子的发展并不全然是打击自信、降低自我评价等负面意涵的代名词。
    在了解了挫折容忍力的正面意义之后,爸妈可能对放手让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拿捏,仍旧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不只是从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让爸妈们知道培养幼儿挫折容忍力的重要性,还邀请了幼儿教育学界以及幼儿临床、实务工作方面的专家,除了沟通正确的教养观念,也提出具体的建议作法,让爸妈们在育儿时更加从容。相信只要因应每个孩子的独特气质,用正向的态度引领他面对挫折,孩子一定能从中提升韧性,并且学会如何克服挑战。
    2005年一项跨国的长期追踪研究证实,孩子6个月大跟5岁时在实验情境中遭受挫折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当他15岁时挫折容忍力的表现;也就是从小愈是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以后对失败愈没抵抗力。今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所做的另一项研究,则更进一步验证了2~4岁是幼儿挫折容忍力的发展关链期。
    所以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绝对不是等孩子大了、懂事了,才来准备的课题。但是孩子年纪尚浅,要跟他谈“对输赢释怀”、“要正向面对失败”确实太过困难,爸妈能做的就是,在教养态度里添加一些另眼看待挫折的观点,只要想法乐观、健康,父母的信念和家庭的滋养就会让孩子不怕跌倒、勇于挑战。

挫折容忍力是耐性磨出来的
    根据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系主任金瑞芝实务上的观察发现,现在许多孩子一碰到困难就很容易选择放弃,很可能是因为只要孩子一遇到问题,或在难题面前犹疑不前,爸妈就会急着提供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来解围。有时候,爸妈只是纯粹想让孩子少走些冤枉路,然而却没想到这么做,不仅剥夺了孩子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因为孩子从未有跌倒后再站起来的经验来锻炼心智,只要稍稍事与愿违,就很容易难过不已,渐渐地,孩子连怎么解决冲突或问题的思考能力都会丧失。
    孩子从小若生活在温室的呵护中,养成天塌下来总有爸妈撑着的习惯,有一天走出家门碰到了狂风暴雨时,那种心理上的焦虑跟挫败往往难以估计。所以爸妈要按捺得住自己的急性子,容许孩子在尝试中有犯错的空间,给他在难题里绞尽脑汁的机会,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跟挑战相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愈来愈有面对问题的耐心和勇气,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嚷着找爸妈。

不论输赢 游戏都能很有意思
    “许多孩子之所以输不起,除了先天好胜心较强之外,爸妈的态度也是关键。”金主任接着说“练习输嬴最好的情境就是游戏,游戏也是爸妈用来摸清孩子个性的一种途径,例如孩子服不服输、得失心重不重等等,而这些性格或态度上的个人特质,能不能朝健全的方向发展,就看爸妈从小如何谆谆善诱!”
    怎么做呢?爸妈只需确保“游戏过程很开心”就可以了,堆积木也好、玩拼图也罢,让孩子喜欢游戏是因为亲子共玩的过程,而非爸妈刻意让他一味享受赢的快感。只要不论输赢,都能有愉快的经验,孩子就不会太在意输赢;通常嫌恶“输”的开始,不是因为太多无谓的竞争,就是太强调“你赢了=你好棒”的关系,所以有一天当孩子不再赢时,就很可能把自己解读成“我不棒”或“我很差”。
    体验有输有赢,是一种让孩子学习把身段放得更柔软的过程。赢了,要体会别人退让时(输),你应该做出适当的回应(谦虚) ; 输了,要趁机汲取教训,明白这次虽然表现不好,但至少学到了让下次会更好的经验。这个道理就跟下棋一样,棋局很大,一只棋子被吃掉了(一时的输) 并不代表全盘皆输;只要孩子愿意相信这一步虽然我走得不好,但我学到了经验,下一步一定会走得更好,就会对将来抱持正向的期待。

鼓励是最好的挫折预防针
    爸妈可能很纳闷,假如孩子做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得到鼓励,会不会让孩子变成自我膨胀的个性?但其实给孩子鼓励是绝对必要的,即使是小小的挑战,也要给他大大的鼓励!综观古今中外的教学研究,都不曾有哪一位学者对“该不该给鼓励”提出过质疑,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给他充分的鼓励,本来就是促进学习效果的不二法门。
    重点不在鼓励是否给过了头,而是赞美的方式恰不恰当。过多的赞美之所以会带来反效果,问题多出在使用的时机和方式,譬如凡事都用“你好棒、好厉害”这类笼统而模糊的称赞,不只无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哪一方面表现得很精采,也很容易营造出“我什么都很棒”的假象。
    金主任提醒爸妈:当你要赞美孩子时,一定要把为什么赞美的具体行为说出来,例如“你会自己穿袜子好棒喔!”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知道“我好棒”是因为“我会自己穿袜子”;当下次自己会绑鞋带时被赞美,又是另一回事。但不论是什么原因被鼓舞,只要方法跟时机对了,这些逐渐累积的美好印象就会激励孩子往更高处挺进,甚至当孩子身处困境时,因为平常就有被鼓励而建立的自信心防护,心态也会比较健康!


从小让孩子练习延宕满足
    心理学家相信,懂得延宕满足的孩子,挫折容忍力也会相对较高。幼儿延宕满足研究的始祖,史丹佛大学的米契尔(Mischel,W.) 教授发现,那些在实验中能够延迟欲求的孩子,被问起为什么禁得起等待时,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一直想着那件东西就会很想要, 所以就想点别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没错,学龄前的孩子已经有能力运用某些策略来自我控制了,这时候正是教导孩子的好时机。
    由于小小孩生活中的挫折几乎都跟“欲求不能被满足”有关,所以当孩子对某件事情很执着时,爸妈不妨试着用另一件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几次以后习惯了,孩子就会暸解并不是凡事都能顺如己意,而且当眼前的欲求不能马上被满足时,也还有其他应对的办法。

要相信孩子有面对挫折的潜力
    金主任认为:“孩子年纪小、需要较多关注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因为年纪小而过度保护,反而会阻碍他发展健全的人格。爸妈只要能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当他需要慰藉时,背后总有温暖的支持,那么爸妈就应适度放手,相信孩子承受得起挫折。”不要忘记了,学龄前的孩子可塑性很高,接受引导的可能性也很大,例如:有时候孩子之间吵架,只要大人稍微开导一下,挫折就会抛到脑后,等等又玩在一块儿了。这就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复原力。
    爸妈只要在早期亲子共处的经验中,适时提供孩子足够的安全依附、培养他乐观的态度、协助他发展良好的友伴关系,并且让孩子有机会观摩到大人用正向的态度来诠释“暂时的输”,不把“失败”视为一件可耻的事的;那么,这些深植脑海的生活态度,就会让孩子拥有自信,长大以后更乐于挑战自己、更不畏艰难!

文章出处:亲子天下2009.6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jockey1104的微博

pdcarzo 发表于 2012-9-12 16:04:11

让孩子相信我是能行的树立自信学习了

Ashley 发表于 2012-9-12 16:11:49

非常好的帖子,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孩子自己站起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