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t8368 发表于 2012-9-22 23:18:02

转发:彻头彻尾的伪书 卡尔威特的教育

本帖最后由 lxt8368 于 2012-10-13 22:53 编辑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篇文章,现在转给大家,希望让更多的爸爸妈妈看到,不要因为爱而害了孩子!!
《卡尔维特的教育》这本书,我只看过前几章,当时对里面的部分内容不太认同,例如:里面说满月就让宝宝趴在地上推他的脚后跟,让他练爬,我认为这样练不符合婴儿的发展规律,正常应该是3个月抬头,4~6个月翻身,7~8个月爬,1岁站立,太早或跨过某个阶段对孩子反而不好,我也给宝宝做运动,是参考一本叫《越动越聪明》的早教书,里面是按照婴儿月龄推荐的运动,作者本人就是早教中心的创办人,非常推荐;还有忘了是说几个月时,在宝宝手上系气球认颜色,但是那时候宝宝只对黑白有兴趣,太早辨认颜色没有用处。当时只是觉得这本书太老了,那个时代的育儿知识不成熟,也就没在意,取其精华提出糟粕的看了看,当然里面一些育儿理念还是不错的,例如带孩子去大自然中学习生物化学知识,还有不逼迫孩子学习而是要快乐学习等等。
但是那天看到坛子里有人推荐《哈佛女孩刘亦婷》时,本想找找这本书的电子版,却无意发现了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虽然我还没有验证,但是我觉得说的有道理,希望跟爸爸妈妈分享一下。

以下是转帖:


彻头彻尾的伪书 卡尔威特的教育    前有朋友是做畅销书的,这书的制造一看就知道是批量制造出来唬人的那种畅销书,虽然我很鄙视畅销书,但总觉得里面的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小卡尔威特之所以能成才是因为他老爸老卡尔威特本身就是个博学多才,懂得非常多知识的人,这一点本身就非很多父母能及。再然后因为小卡尔威特的幼年成才那么显著,就很好奇地去搜索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很遗憾还么找到小卡尔威特的事迹却找到了另一篇打假这本书的文章,看完真是失望了,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所以发到百度上来。●几经炒作,卡尔·威特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早期教育的代名词。
    ●然而,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婴幼儿成长的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真相大白,《卡尔·威特的教育》竟然是伪造译著。
  
  
    有一本这样的“奇书”:一版再版,至2002年10月,作家出版社的印数已达150多万册。
    书中说,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也是该书的作者)在怀孕期间得到了一本功德无量的书《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介绍了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作者就是按照培养卡尔·威特的方法培养刘亦婷的。结果,女孩刘亦婷被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几经炒作,卡尔·威特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早期教育的代名词。
    专门介绍卡尔·威特早期成长过程的翻译作品《卡尔·威特的教育》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畅销书。而这本由京华出版社出版的译著,最近遭到了读者质疑,有读者给本报编辑部写信说:“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造译著,我们被欺骗了!”
    这位读者在来信中说,图书是人类知识文化的载体,书商与作者应当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伪造译著、粗制滥造的图书误人子弟。
    对《哈佛女孩刘亦婷》,读者也提出了怀疑:刘亦婷真的是用“卡尔·威特”方法培养出来的吗?卡尔·威特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联想到由卡尔·威特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图书,读者有理由怀疑,这是商人打着早期教育的招牌而进行的一系列商业炒作。
  
    哈佛大学:没有收藏《卡尔·威特的教育》孤本
  
    孤本对图书馆来说,应当是炫耀的资本,但哈佛大学图书馆检索不到《卡尔·威特的教育》。当《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刘卫华知道这个消息后,指责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
    刘卫华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说,《卡尔·威特的教育》最早的版本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唯一的孤本。
    刘恒新翻译、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封面语是:“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其德文原版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据说是美国唯一的珍本。”
    哈佛大学图书馆是世界著名图书馆之一,记者在其网站查询系统输入“Carl Weter's Education Law”(卡尔·威特的教育)和“Carl Weter”(卡尔·威特),结果没有检索到任何资料。
    记者和哈佛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Deborah Kelley-Milburn联系,希望得到她的帮助。针对记者的提问,她感到非常奇怪:“我查了我们的书目,也查了因特网和另外几种数据库,除了一本参考文献外,没有找到任何一本单独的书籍。”
    Deborah Kelley-Milburn所说的关于卡尔·威特的那本藏书,是2001年由台湾县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哈佛天才:用卡尔·维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奇怪的是,该书讲述的竟然是刘亦婷的故事。
    记者将调查情况通过E-mail告诉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卫华和刘亦婷本人,希望听听她们的说法。
    不久,她们回信了,信都是刘亦婷的父母回的。他们说,刘亦婷正在忙着学业,所有与外界的联络均由她代转。
    他们在回信中说:“卡尔·威特确有其人,《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英译本是美国学者布鲁斯和哈佛大学的斯拉夫语教授维纳共同翻译的,他们没有必要搞假。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陶行知、郑宗海和陈鹤琴都看过英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但中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主要是剽窃《早期教育和天才》。”
    记者和京华出版社联系,找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责任编辑何小姐。何小姐说:“我没有见过译者刘恒新本人。书稿有可能是从英文译过来的,但我没有见到英文原文。”当记者提出要和译者刘恒新联系时,何小姐说,刘恒新出国了,她手头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唯一的珍本”不合情理
    作为早期教育最早的文本,在德国的教育史及世界教育史上却没留下痕迹,仅美国哈佛大学保存“唯一的珍本”,这岂不是怪事
  
    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卡尔·威特的教育》所说,卡尔·威特八九岁的时候,就能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语6种语言,而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古典文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那年,他考上了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法学博士。
    这些惊人之举经各地的报纸报道后,卡尔·威特的事迹顷刻之间轰动了整个德国,连国王都关心他的入学,三个公国的国王资助他上大学。那么,卡尔·威特的事迹应当家喻户晓,为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书写出后,当时竟无人相信?而且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是德国教育家提出的早期教育风靡一时的年代,幼儿园就是那时创办的。作为早期教育最早的文本,在德国的教育史及世界教育史上却没留下痕迹,仅美国哈佛大学保存“唯一的珍本”,这岂不是怪事?
  
    “弓形虫”之说初露端倪
    弓形虫是1908年由法国学者发现的,而卡尔·威特生于1800年7月,怎么可能感染弓形虫呢?这明显是杜撰的,只有现在的育儿书上才会出现预防这种寄生虫的话
    在卡尔·威特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卡尔·威特有些痴呆,原因是母亲怀孕的时候感染了弓形虫。在怀孕期间,老卡尔·威特除了把自己家的猫,还把邻居的小狗抱来供妻子解闷,因而卡尔·威特可能在胎儿时期感染了弓形虫,这种寄生虫常常出现在猫狗的粪便及其他动物的生肉中,而且对胎儿的危害特别严重,所以使小卡尔生下来不太健康。然而这是假的。
    卡尔·威特生于1800年7月,而感染的这种寄生虫的学名叫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1908年才由法国学者从北非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ondi)脾涂片中发现,所以叫刚地弓形虫。1800年,老卡尔·威特怎么可能知道这种寄生虫叫弓形虫呢?即使是卡尔·威特也只活到1883年,也不可能知道。这明显是杜撰的,只有现在的育儿书上才会出现预防这种寄生虫的话。
  
    “彩色气球”暴露了杜撰者的无知
    1851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召开的大型展览会中,在伦敦海伦公园,展览了氢气球。气球最早出现的时候,卡尔·威特已经是40多岁了,在他6周大的时候,老卡尔·威特在哪里给他买的气球呢
    鉴于婴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卡尔·威特出生后第六周起,老卡尔·威特先后买来各种彩色汽球绑在小卡尔手腕上,训练他的视觉,并通过这些鲜活的物品教会卡尔·威特各种形容词。
    这里的气球应该是我们现在的那种玩具气球,这一细节显然也是杜撰的。因为制造气球的原料来自橡胶,而橡胶最早用于工业生产是在1791年,此时的工业也只是制作防水衣,而不能生产气球。现代橡胶工业始于1820年,英国商人发明家托马斯汉考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直到1939年,橡胶硫化的发现,橡胶才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原料。1841年制造出了橡胶薄片,然后才利用橡胶逐渐制造出一些物品。1851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召开的大型展览会中,在伦敦海伦公园,展览了氢气球。因此,气球最早出现的时候,卡尔·威特已经是40多岁了,在他6周大的时候,老卡尔·威特是在哪里给他买的气球呢?
  
    谁给卡尔·威特打针
    卡尔·威特生病了,妈妈带他去打针,卡尔·威特非常害怕。这类似于秦始皇使用五四式手枪一样滑稽
    卡尔·威特生病了,妈妈带他去打针,卡尔·威特非常害怕。这类似于秦始皇使用五四式手枪一样滑稽,卡尔·威特生病的时候怎么会打针!虽然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过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才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车有螺纹的活塞棒。此时,注射器才被普遍使用。1800年出生的卡尔·威特童年时代是不可能打过针的,老卡尔·威特也不可能有这个概念。
  
    残酷体罚违背常理
    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
    老卡尔·威特说,在卡尔·威特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20天后,将其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从一岁起开始洗冷水脚、冷水浴。这样残酷的体罚显然违背常理。作者与书商这样不负责任的乱写,对读者是一个不负责的严重误导。
    我们知道,婴儿阶段的神经器官还处于一种无条件反射阶段,与之交谈,好比对牛弹琴,因此,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对幼儿不适宜。
    对刚刚出生20天的婴儿,将其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刚出身的婴儿骨骼与内脏器官十分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
    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
  
    一些教育观念与方法误人子弟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婴幼儿成长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方式提倡的是天才教育,而将早期教育目标定位于天才教育是错误的。过高的早期教育期望值害多益少,它给孩子与父母增添不必要的压力,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早期教育虽然重要,但操之过急,就成了拔苗助长。多一点平常之心,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快乐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人格,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也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婴幼儿成长的规律。譬如,五岁前参观工厂、博物馆、美术馆,旅游名胜,没多大必要,因为这些场所及参观对象与孩子的理解力和兴趣不相适应,还不如多带孩子到动物园、儿童公园会对孩子更有益处。
    对于幼儿学外语,也要有一种理智的态度,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卡尔·威特是不是有语言天赋姑且不论,欧洲人学母语之外的西方语言,比东方人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同属印欧语系,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词源与语法结构。象德语与英语都属日尔曼语族,意大利语就是现代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缘于同一“父亲”——古拉丁语。因此,他们学起来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不能与之攀比。
  
    卡尔·威特的成才很可疑
    父亲是一个小村庄贫穷的牧师,连每年4个马克的学费都负担不起,家中如何有男女仆人?如何有条件在马车时代带儿子周游德国
  
    从卡尔·威特的家庭背景来看,他的成才也是可疑的。父亲老卡尔·威特是一个小村庄贫穷的牧师,连每年4个马克的学费都负担不起,他家中如何有男女仆人?老卡尔·威特如何有条件在马车时代带儿子周游德国?他如何有条件像按照“卡尔·威特”模式培养他的儿子?他儿子学了五门外语,还学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古典文学,谁是教师?如果是老卡尔·威特本人,那他的学问就非常了得,当时全国恐怕也难找得出几个。何至于屈居为小山村牧师?
  
    译著粗制滥造误导读者
    现代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成长的事迹,竟然出现在1917年著的《早期天才与教育》的全译本中
    卡尔·威特的名字走红书坛,是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一炮打响之后。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带动下,与之相类似的关于天才教育译书纷纷跟进。粗略统计一下,有《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俗物与天才》、《不要为孩子烦恼》、《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生忠告》、《早期教育与天才》(全译本)、《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来的哈佛孩子》等十多种。
    其中一些所谓外国原著,就象《围城》中的克莱顿大学文凭,只是“译者”的幌子。现代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成长的事迹,竟然出现在1917年著的《早期天才与教育》的全译本中;至于1920年发生的印度狼孩的故事,这样生动的素材,“译者”是不会放过的,自然也是要收入书中的。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lxt8368的微博

babydream 发表于 2012-9-23 14:47:07

伪书就伪书,但别那么绝对
我女儿3天就抬头了,在医院游泳时护士就撑着后跟让她向前蹿了

ben66 发表于 2012-9-24 00:41:38

该书我倒是没有看,但是不知何时下载了《卡尔威特音乐早教》,我和孩子都称它是转转转,有一时期的小孩约1岁到2岁的喜欢看转转转的东西。
急功尽利的编者给急功尽利的父母的书吧,唉!

ben66 发表于 2012-9-24 00:44:04

卡尔威特音乐早教------DVD或VCD,有两片,第一片就是用些玩具带音乐的,还算是用了些心去做的吧,第二片根本就是糊人。凡事别太当真

哲哲的妈 发表于 2012-9-24 00:54:22

十年前左右吧,好像有买过送人的。

lxt8368 发表于 2012-9-24 16:57:37

hongfq 发表于 2012-9-23 14: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伪书就伪书,但别那么绝对
我女儿3天就抬头了,在医院游泳时护士就撑着后跟让她向前蹿了

标题用的是原作者的,没有修改而已。我就是觉得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即使3个月不会抬头,也不用着急或者急功近利,毕竟是早晚都会学会的东西,可以做一些月龄内的被动运动辅助锻炼。

gedatou2007 发表于 2012-9-24 17:09:47

,例如:里面说满月就让宝宝趴在地上推他的脚后跟,让他练爬,这个不符合婴儿的发展规律,3个月抬头,4~6个月翻身,7~8个月爬,1岁站立,太早或跨过某个阶段对孩子反而不好;
我怎么默认这些都是正确的呢,这都是老经验了,7坐8爬9什么的。

臭蛋妈 发表于 2012-9-24 17:16:31

我家有这本书,不知道哪来的,我也没看过,那直接扔了吧。至于刘亦婷,也有对她质疑的(上哈佛是真的),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下 。

icers 发表于 2012-9-24 17:24:34

木有出处原文的书不看。

lxt8368 发表于 2012-9-24 20:27:13

gedatou2007 发表于 2012-9-24 17: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例如:里面说满月就让宝宝趴在地上推他的脚后跟,让他练爬,这个不符合婴儿的发展规律,3个月抬头,4~6个 ...

啊。。。语文没学好,句子有歧义了,“里面说满月就让宝宝趴在地上推他的脚后跟,让他练爬”这半句是书里的意思,后面那半句是我认为的,我觉得书里面让15天的宝宝练习爬,太早了

lxt8368 发表于 2012-9-24 20:29:07

icers 发表于 2012-9-24 17: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木有出处原文的书不看。

是呢,我现在基本只看国外的育儿书,国内的凡是某某编著的全不看,全是东拼西凑的,就出版

gloria1223 发表于 2012-9-24 23:16:19

对这种书不感兴趣。至于那个哈佛女孩子,也是真真假假,还有相信的吗?

Martina 发表于 2012-9-24 23:28:50

反正人造神童走不了多远。

nnqirw 发表于 2012-9-25 10:45:04

我在十几年前就看到这本书了。其实也不要一捧子打死,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比较有可取之处的。我觉得至少在那本书上我知道了有早教这回事。

gldnpncs 发表于 2012-9-27 09:42:37

我怀孕期间逼着老公看了此书,他的感想是:带个孩子不容易啊,要像老卡尔那样教,家长得先学会多少东西!不纠结于书中的具体方法,能让做爸爸的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此书的一大功用。现在我老公常陪女儿读书玩耍,单这点看那几十块书价就值了。

迎熙 发表于 2012-9-27 09:58:58

有一些是还是好的,例如教小孩观察橱窗或周围的事物,然后让她说出来有什么东西,训练记忆力和观察力。
不过还是同意它里面的不科学性实在太多了

saramevan 发表于 2012-9-27 10:03:17

感谢转贴。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不要信神,神是人造的。

jim77 发表于 2012-9-29 09:53:11

不同凡想 发表于 2012-9-30 22:22:40

我居然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太落伍了!

迪娜的忆念 发表于 2012-10-2 17:42:57

但看着这书觉得还是要对宝宝不放弃有耐心

nooneaert 发表于 2012-10-2 18:01:50

我看过英文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并没有所说的锥梁刺骨式的教育方式,其实也是一种以爱为主导的教育,我觉得是一本不错的书。不过他倡导的学英文的方式,就是逐句翻译的方式,我不太认同。


nooneaert于2012-10-2 18:03补充以下内容:
不是学英文,是学外语,呵呵。书中说小卡尔花九个月的功夫就能基本掌握一门外语。但我觉得以翻译为主的学习方法能练就口语吗?

yingshanhongkai 发表于 2012-10-10 22:49:40

这本书买了,粗粗看了一遍,很多观点和做法,不值得。

lxt8368 发表于 2012-10-13 11:31:08

mio 发表于 2012-10-2 20: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本书我看过,我觉得很多内容还是不错的,也不能跳一个“英雄”出来喊打假就立刻倒风向。那方舟子还是“打 ...

发这篇文章只是分享多一种观点开阔一下视野而已,我也不是把某种早教方法一棒子打死,至于用那种早教方法,家长们自己斟酌。另外你提到的杜曼,争议也很大的,看过一篇关于杜曼在中国商业化的帖子,找不到了,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闪卡我也买了一套,反正我经过斟酌后决定不给孩子看了。

wenyuying 发表于 2012-10-13 11:55:03

这本书我看过,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卡尔威特有个很博学也很有耐心的父亲,始终对孩子充满信心。
杜曼我也买了全套的书,台湾版的,也给孩子闪了几个月的卡。不过那时候可能杜曼还不太时兴的缘故,还买不到卡,我都是自己做的。杜曼中要求“只输入,不强求输出”“不要考试”的观点我至今印象深刻,至今我带着孩子英语阅读,带着孩子学作文,也遵循着这个原则。

llwang1115 发表于 2012-10-13 14:44:46

呵呵,没看过这本书,也就这么过来了。

gaobaobao2006 发表于 2012-10-13 14:51:17

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

zlgjg 发表于 2012-10-13 15:33:01

很佩服那个爸爸,太博学了.

为了女儿们 发表于 2012-10-13 15:46:36

我也看过这本书,不照办方法,学一些有用的理念。

swuteresa 发表于 2012-10-13 19:22:49

it is a tough task to be great parents.

migan87 发表于 2012-10-15 17:16:09

现在教育类的书太多了,只能看看借鉴一下,哪些可以信哪些不能信,还是要有自己的辨别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发:彻头彻尾的伪书 卡尔威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