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9-28 10:40:42

玄玄的学画笔记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0-9 00:01 编辑

初上兴趣班玄玄4岁4个月,开始上中班了。玄玄所在的是一所“艺术体育幼儿园”,隶属于区少年宫,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特长是这家幼儿园的办学特色。上中班以后,除了继续进行日常的教学以外,还要求每个孩子参加一个兴趣班。当然,这个兴趣班是免费的,因为占用的是正常的教学时间,每周三、四、五下午各上一节课。兴趣班有五个方向,分别为声乐、舞蹈、电子琴、葫芦丝和绘画。按照幼儿园的要求,由老师根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兴趣进行分班,家长也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以确定孩子的学习方向。玄玄一开始被分配到了声乐班,但他自己喜欢电子琴,因为家里有一架电子琴,有时候就乱弹一气。不过后来在我们的反复权衡之下,还是让孩子去了绘画班,毕竟两年时间,应该给孩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能白白浪费掉。其中原因就不必细说了,总之我们并不是强迫孩子。之后,给孩子准备了基本的绘画工具,包括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素描本等等。教画画的就是孩子班里的王老师,去年才本科毕业,是学美术出身的,业余时间还在少年宫教孩子们画画。前两天,王老师和我说,玄玄画得“挺好”的,算是给孩子一个鼓励吧。这些日子,上完绘画课,我总要问问玄玄学了什么。昨天他告诉我画的是刺猬,刺猬身上还扎着苹果呢。玄玄学画画了,我还是比较茫然,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呢?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可现实条件不允许,没有再深入地去钻研。如今只能先从自身做起,恶补一些理论,再学习点儿技术,不过一切都应该先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始。前两天从网上买了几本《快乐学画画》,还订了《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1、2》,准备和孩子一道,从零开始学起。昨天晚上,看完电视,拿出《快乐学画画》,让玄玄先学着画两张汽车的画。孩子兴致很高,一下子画了四张,依然意犹未尽。玄玄昨天照葫芦画瓢的作品:




贴一些玄玄以前画的画。前面几幅都是一些几何线条,但都抓住了事物的整体形态,比如脸啦,汽车啦,刺猬啦:





下面这两幅有所进步,已经能把图形组合成形象了,也有故事内容了。比如人在雨里走,人手里拿着气球:

wwwchem 发表于 2012-9-28 10:44:57

画的不错啊

lostheartee 发表于 2012-9-28 10:56:46

我们这学画好像是先用铅笔画,然后用勾线笔勾。
我女儿习惯了,要么只用铅笔画,要么铅笔画完再用勾线笔或者水彩笔、蜡笔勾画。
从不用水彩笔单独画。

lostheartee 发表于 2012-9-28 11:15:54

点评写不下,我只好回复了。

其实我女儿没学画以前,我也不懂,随她画。后来学了画以后,我才发现,直接用水彩笔画的画,有时孩子手不稳,想的和画出来的不一样,不好改。
然后就让她画之前自己想一下要画什么,然后再画。画的不像或者不好都没关系,只要是她喜欢画就行。但是不要画了以后,觉得画的像什么,然后再告诉我们画的是什么。这个不可以。

yaer2002cn 发表于 2012-9-29 10:53:18

http://img1.ebama.net/data/forum/201209/28/103936wbyhjbymljphdiwn.jpg
这图很抽象饿,有潜质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9-30 14:22:20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0-9 00:01 编辑

一次自由涂鸦的尝试孩子上绘画班后,我感觉自己美术知识匮乏,无法正确引导孩子,于是开始恶补一些儿童绘画的理论知识。这两天在看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原来画画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技能的习得,还是他们认知世界、创造世界、表达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画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这就赋予了儿童绘画以更为神圣的使命(有关读后感,以后会详细讲)。我想,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要试图去按照成人的观念去培养孩子,而是应该按照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引导,让孩子自由地去涂鸦、去创作,真实地展现出儿童绘画的特点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昨天晚上,我让孩子进行了第一次自由涂鸦的尝试,相信以后这样的涂鸦还会继续。孩子画了三幅画,分别为《爸爸、妈妈和玄玄》、《幼儿园》、《动物园》。下面结合这些涂鸦谈谈我的一些初步感受。1、让孩子自由地涂鸦。不要让孩子单纯用模仿的方式去绘画,因为即使画得再像,也是所谓的“成人画”,而不是孩子自己的画,丧失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变得僵化、呆板,我们只能从中发现一些“技法”,而找不到“精神”和“内涵”方面的东西,找不到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让欣赏变得毫无趣味可言。所以,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的想象自由驰骋,可以完全不需要技术,要让孩子在自由的挥洒中自己慢慢体会和掌握这些技术。我们要让孩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没有好坏之分,给孩子充分的艺术创作自由。2、让孩子自由地涂鸦,孩子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家长只负责启发孩子,并做一些辅助的工作。这次我问孩子,喜欢画什么呀,以什么为主题呀。当孩子画的时候,再启发孩子,比如幼儿园、动物园里都有什么呀,教室里有什么,操场上有什么,都有哪些老师、小朋友,有什么动物等等。但是,具体到该画什么,怎么画,都由孩子说了算。当孩子说画错了的时候,我会用橡皮为他擦干净。让孩子获得充分的自由,才能让他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创作”的快乐,在创作中尽情展现出自己的心灵世界。3、让孩子自由地涂鸦,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绘画的特点、规律,了解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比如玄玄画的人(或动物),脸上都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有一个小小的鼻子,其他的都忽略掉了。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因为我们想到一个人,一般都是记住他的脸,他的眼睛,其他部分都居于次要位置。可见,抓住事物的特性和主要特征进行描绘,是儿童画的一个特点。以第三幅《动物园》为例,玄玄画长颈鹿,突出了它长长的脖子,甚至连身体都没画出来。画大象,画出了长长的鼻子。画一只小猴子蹲在树上,用左手在挠自己的头。画池塘里的鳄鱼,长着尖尖的牙齿,身上还有小疙瘩。最有意思的是,玄玄画了一条蛇,长长的,吐着信子,为了突出这一点,他还用彩笔画出“红红的信子”。孩子的画是完全符合他们认识世界的规律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事无巨细、无一遗漏的,而是抓住重要部分、主要特征进行认识和再现,忽略其他次要内容。这才是孩子把握世界的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儿童画,我们也才能从中体会儿童画的趣味。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0-8 23:55:48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0-9 08:23 编辑

“我们创作吧!”这些天来,孩子画画的热情一直都很高昂。每天晚上,他都会说:“爸爸,我们创作吧!”我说“好的”,然后给他铺好白纸,拿出签字笔,让他尽情作画。这样的场面每天最少要持续半个小时,有时搞到很晚,我就说:“行了,今天就到此为止了,一会儿上床讲故事,明天还要早起上幼儿园呢。”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能够主动地要求画画,忘我地投入到绘画当中,并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相信玄玄迟早会有所收获的。现在让孩子画的画都是线描,因为孩子还无法控制色彩。大部分用签字笔画,不用橡皮涂改,培养他下笔大胆果断的习惯。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画,培养他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笔能力,相信他的画笔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流畅。近期的一些涂鸦:

mimosa 发表于 2012-10-9 06:53:32

呵呵,每天都画呀,作品很多哦。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0-9 10:17:52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0-9 14:01 编辑

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摘记按:杨景芝,1940年生,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北京市少年宫美术辅导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长期从事美术教学,有30多年的美术教育经历及十多年指导儿童美术创作的实践经验。这本书是她多年主持儿童绘画教学实验的总结,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谈的是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对传统儿童美术教育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儿童绘画能力是随其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自然而然发展的,应该尊重儿童绘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合理引导。下篇结合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具体又分为儿童线画教程和儿童色彩画教程。本书对儿童美术教育中一些理论问题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对那些孩子开始学习绘画可自身对绘画尤其是儿童绘画仍然一知半解的家长更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从书中摘录了一些重要的段落与大家一起分享。○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你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历来人们总把儿童绘画能力堪称是天才儿童特有的,认为一般人要靠学才会画。绘画教学就把儿童画物象的技艺作为目的,认为不教儿童画,他就不可能会画。把成人创造的信箱符号,当作表现某一物象的“公式”来传授。如教简笔画,教卡通画,教传统国画等。目前,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大多仍采用这种方式。其实这种教学对儿童是有害而无益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先入为主地教儿童画大雁用一个对号,画太阳先画圆,在圆的周围向外画辐射线。那么这种公式化的符号就成了儿童画画的定式,出现在所有的儿童图画里。其次,教师过早地向儿童灌输技法知识,如老师说:人头是圆形的,在二分之一处画眼睛。那么,所有的孩子便不会再注意不同人的形象特征,背着画模式化的人物,其结果必然使儿童丧失绘画的自信心,压抑儿童发展知觉和创造的才能。○艺术创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儿童创作也不存在一种答案。规定怎么画对,怎么画不对,不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儿童观察和认识世界同成人不一样,他们表现在画面中的形、色、空间,尤其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孩子根据个人感受,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如果企图总用一种标准,用规范化来统一教学要求,甚至一些教师对儿童的绘画语言不理解、看不懂,就简单、无端地用“正确”和“错误”来区分和评价,使儿童绘画不仅得不到正常发展,反而起了抑制和扼杀的作用。○根据儿童绘画心理和造型特点,可以划分以下几个阶段:①涂鸦期:1岁半至3岁。由无目的的到有目的图画,没有具体形象。②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3至5岁。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③意象表现期:5至8岁。根据观察描画物象特征,并把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进行意象表现。④视觉写实期:8至12岁。通过感官认识对实物进行具体描画,注意描画物象细节,力图真实地反映现实。⑤客观写实期:12岁至15岁。通过理性认识,客观表现物体真实相貌。○究竟如何评鉴儿童绘画作品的优劣呢?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根据儿童年龄分析。根据儿童的年龄,看他的作品是否与该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低龄儿童所画的作品,因受成人过多指点而显得过份成熟的不好;高年级儿童所画的作品,过于幼稚也不好。②根据作品内容和形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有属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取材的角度和表现方式,有时是成人难于想象的。因此,儿童画应具有天真、童稚、充满内心情感的特点,不应是模式化或口号式的。③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凡最能反映儿童个性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那种因为过多临摹成人作品,如简笔画、卡通画,致使儿童造型限于程式化的作品是不可取的。④看作品的艺术水平。画面构成饱满,用线、用色大胆肯定,具有美感,充满信心。有的儿童因心理压力较大,画面小心翼翼或造型过分雕凿、修饰,都显得不可爱。⑤使用材料和表现技法有独到之处。儿童敢于探索,不惧怕失败,认真创作的作品,而不是模仿成人抄袭的作品。○以下情况是构成儿童不想画画的原因:①幼儿涂鸦时常不被家长理解,认为是胡闹,孩子画画弄脏了衣服、弄脏了手脚和环境要挨打,这就无意中挫伤了儿童画画的积极性。②家长不了解儿童心理,对他们的画过分挑剔。常听有的家长说:“这孩子真笨,尽胡画,哪有人比房子还高的!”“你画的像什么呀!难看死了!”在儿童对自己所画的画感到心满意足时,却被人泼了冷水,从此对画画丧失了信心。有的家长还过早给儿童下结论,说他没有绘画天才,不是学画的材料,这就扼杀了他们对画画的兴趣。③强制儿童画画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和逆反心理。儿童一般做一件事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硬要他们根据家长的意愿去做,并不是好办法,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④脱离儿童实际地过早学成人技法,会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或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绘画兴趣。○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造型能力的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就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要从简单形到复杂形那样进行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事实上,儿童依靠感知认识事物,并不依赖形的繁简发展认识,而是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人和事开始。人的形是最复杂的,儿童一开始画就先画人。儿童绘画内容本身并不存在难易问题,关键是所画的题材儿童是否感兴趣,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以及我们怎样提出要求。○传统教育以成人的专业画的写实主义绘画训练为学科体系,着眼解决造型准确性,色彩表达的真实感。造型训练注重要求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色彩符合真实物象,因此对儿童大量灌输绘画知识,甚至规定教死画法;与此相反,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注意画得是否与真实物象一模一样,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儿童接受的技法知识。○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艺的方式,如教学生使用绘画工具和表现技巧等,习惯要求学生用一种模式化方法表现。这样的教法容易伤害儿童幼稚的心灵,压抑他们的创造力,也不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儿童绘画能力是自然发展的,其规律是: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不断提高。○儿童线画训练需用不能涂改的硬笔,避免用橡皮反复涂改,以便锻炼儿童大胆、果断作画的习惯。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0-9 13:54:20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0-9 18:56 编辑

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摘记按:鸟居昭美,日本著名教育家、画家。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第一人。他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这本书是畅销二十余年的划时代育儿经典,不仅是专门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一部著作,更把儿童美术教育提升到了培养儿童的情操和人格的高度,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反省,不仅对学习绘画的儿童的家长,也对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孩子画的是和成人完全不一样的画。成人欣赏画家的画,或者作为兴趣画些画,这些行为和孩子的绘画行为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以欣赏成人绘画的眼光去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孩子画画时,成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直接插手更是对孩子的妨碍。○教孩子绘画的最好时期是从六至七岁开始。○孩子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无论画的好坏,成人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们所要讲述的内容。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更准确地说,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理解,去感受!○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时候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孩子画画,是拔苗助长,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天资。○最具代表性的拔苗助长行为有:教孩子画形象,画想想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孩子在绘画时一心一意,旁若无物,下笔果断。而成人绘画时,每一根线条、每一种颜色都会犹豫、踌躇,好像是在做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就连毕加索都曾经深入研究孩子的绘画。但孩子天真无邪的作品,即使是毕加索这样的画家都无法模仿。在这样的孩子面前,成人竟然摆出老师的面孔去教他们画画,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成人也都应该为此感到惭愧。○绘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运用受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孩子画形象,孩子就无法通过手的自由运动感受自己给外面的世界带来变化。举例来说,孩子无法发现通过什么样的手的运动,画出什么样的线条,同时也就失去了这种发现的乐趣。没有了乐趣,孩子也就失去了动手的愿望。○成人教孩子画形象,是把别人的而且是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地强加给孩子,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其结果是孩子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教孩子画形象,就像是过早地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孩子因此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能把自己的感动、自己发现的真实世界活灵活现地画出来,这才是掌握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与发展的本能。如果画不出这样的画,也可以说自己内心没有在真实地活着,那将是一生中十分遗憾的事情!即使能够把热门的漫画或卡通模仿那个得完全一模一样,也不过是技术熟练而已。那里并不存在孩子生命本体的真实感受。○一幅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或是想法而画的画,即使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也能够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深处。而绘画者本人从内心深处希望表达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夸张点说,这是体验艺术活动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任何颜色,一种就够。妈妈们也没必要对孩子使用颜色的方法过于计较。孩子对这个世界的颜色感兴趣,对改变颜色的方法感兴趣,到五岁的时候,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于是开始对有颜色的水着迷。孩子到了五岁半、六岁左右,才开始有兴趣把自己的画分区上色。在此之前,颜色对孩子来说并不代表任何意思。孩子会拿起手边的任何绘画工具,不管什么颜色的签字笔也好,蜡笔也好,即使只有一个颜色,也会接连不断地画下去。健康成长的孩子,画画时不会介意使用什么颜色。如果孩子开始在乎颜色,那么妈妈就首先应该放弃对于颜色的过分挑剔。○有了有趣的事件,才会有想画画的心情,才能够倾注真心去画画。成天地看电视、看漫画的生活,是缺乏内心感动的生活,心中完全无法涌出想画什么的热情。即使是画了什么,也是缺乏真实感受的、内容贫乏的东西。如果希望孩子画出活生生的、充满感动的、倾注真心的画,就要保证让孩子有那样的生活和体验。我想,这是做父母的责任。请让孩子和大自然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过那种生气勃勃的生活。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多多地体验那种快乐。○①一岁: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是手的运动轨迹;绘画活动的诞生。绘画要点:让孩子充分地涂鸦;不要给孩子看形象,也不要教孩子画形象。②两岁:眼睛追随手的运动;开始试图用语言解释。绘画要点:仍然不能让孩子画脸等形象;妈妈画形象给孩子看也不好。③三岁:从一开始就给画赋予意义;绘画向作为人类的表现形式转变的分界点。绘画要点:仍然不能叫孩子画具体形象,不要让孩子画人脸、车、人物之类的东西;要听孩子讲用很多的源泉和线条画出来的画的内容。④四岁:终于可以画出形象了;开始了凭印象画画的时期;绘画作品中除了有头足人像,出现了头体二足人像;绘画作品像商品目录一样,各种事物无秩序排列。绘画要点: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时,不要仅仅看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⑤五岁:并不是把经历过的事情按照自己看到的样子画出来,而是把感兴趣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认识画出来;开始给事物建立秩序,并开始出现“基底线”;能够把听到的事情在头脑里形成印象并画成画。绘画要点:请家长不要说孩子画的形象奇怪、可笑;仔细倾听孩子画中所表现的各种关系。⑥六岁:坚决地使用利用基底线建立事物秩序的方式;开始能够做图案游戏,把事物做抽象化表达。绘画要点:绝对不要用画得好、画得不好来评价孩子的画;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谈话,多问孩子画里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干什么等;不要让孩子总看电视;把有趣的生活经历作为绘画的主题让画出来;读绘本给孩子听,讲民间传说或自己记忆中的故事给孩子听,时常让孩子把故事画出来。⑦七八岁:基底线转变为水平线或地平线;开始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绘画要点:孩子的画逐渐变得让成人一看就能理解,成人要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仔细欣赏孩子的作品。⑧九岁:开始追求画出眼睛见到的真实景象。绘画要点:当孩子对画画很着迷的时候,成人不要过于计较他的写实能力。对孩子横加干涉是没用的,不如和孩子一起动手吧;可以借家庭旅行的机会来一次亲子写生,或是和孩子一起做贺年卡片,和孩子共同体验亲子活动的乐趣。○最好记录下孩子对画的解释和说明,标注上画画的日期。这样,可以看出孩子画画的变化,作为孩子的成长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三岁之前,孩子是先动手画,然后再解释说明他给画赋予的意义。给画赋予的意义,会因为孩子心情的改变或是别人的影响而改变,是非常模棱两可的东西。而到了三岁,孩子脑海里首先浮现想要画的东西,随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画画。从一开始,孩子就已经决定了要画什么,他是有目的地动手画画的,最终把他画出来的东西当作什么是不会改变的。画画前孩子就已经给画赋予了意义。○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事物的线条,是三至四岁儿童绘画的显著特征。因此,这个年龄段的绘画也被称为“表征主义时代”。这个时期的画,正处于向具有人类独特表现手法的绘画转化的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阶段,千万不要斥责孩子:为什么不画耳朵?为什么没有手和脚?等等。更不要犯愚蠢的错误,去教孩子如何画人物形象。○如果在四岁成人教给孩子如何画画,就是剥夺了孩子认识事物的乐趣,甚至是挫伤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成人如果这样做就是阻碍了孩子成长为人的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过了。○不是边看边画,而是把自己认识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感受画出来,这才是八岁之前孩子的绘画特点。孩子不喜欢绘画,大概是因为在这之前,孩子涂鸦期的时候,父母没有积极地给予赞赏吧。写生,最好还是等到孩子九岁左右的时候。○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而是按照自己认识到的,只画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这种现象是四到八岁左右孩子绘画的特点。我称之为“感觉的写实主义”。这种倾向一直会持续到孩子九岁左右的绘画转化期。○在孩子二至五岁半的那段时期,我们只要问问孩子“这是什么”就可以了,而到了五岁以后,我希望家长仔细问问孩子:“谁?在哪里?在干什么?”为了让孩子能画出更多的故事情节,家长请尽量去丰富孩子的生活吧。○孩子到了九岁左右才会强烈地表现出追究眼见为实的热情,到那时候才应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而九岁之前,是孩子追求想想中的真实的时候,希望家长经常鼓励、赞美孩子凭印象画出来的画。○到了九岁,孩子终于开始采用和成人相同的观察方式,画法也开始向写实的手法转变。在绘画方面,九岁是孩子迈向成人阶段的第一步。四至八岁的孩子,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和认识画“感觉的写实主义画”。而到了九岁左右,孩子开始按照亲眼所见来画,孩子的画开始有变成成人画的趋势。对这种趋势,我称之为“视觉的写实主义”。○我建议孩子从两岁到五至六岁的阶段,尽量只适用黑色这种单一的颜色来画画。因为黑色被称作无彩色,是包括所有颜色的基本色。二至三岁的孩子的涂鸦是被给予解释说明的画,颜色当然会成为解释说明时对孩子的干扰。而四至五岁的孩子更重视事物本身的特征,六至七岁的孩子对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更感兴趣。对于这些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绘画时使用单一的颜色更容易一些。如果想要给孩子彩色的蜡笔(红、黄、绿等颜色),等到孩子三岁就可以了。因为从这时起,孩子开始能够玩色彩的游戏了。○孩子绘画发展的过程中,基底线是从罗列式表达发展到系列画表达的分化标准。基底线出现的时候,是孩子开始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平面上有秩序地表达出来的时候。由于获得了这种由罗列式表达到系列化表达的能力,孩子逐渐能够系列化地使用颜色,也就逐渐能够表达事物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这时候,孩子处于五岁半到六岁左右的阶段。○当孩子能逐渐画出自己的画,体会到绘画的乐趣时,孩子就不会再去模仿别人了。○填色画不是孩子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只不过是给大人画好的图案上色而已。画填色画不过是一种形式的工作,不能表达孩子自己的任何想法。在这个阶段让孩子练习画轮廓线然后在里面涂色的技术,或是涂色不出边界的技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过早让孩子画填色画,就如同教孩子画形象一样,会使孩子画不出自己的画来,也会影响孩子运用色彩的能力。○孩子的幼儿期是培养他们最基本的感性、想象力、表现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觉得最有能力和最应该负起责任的是家庭教育的主角——父母。如果一定想要让孩子去绘画班,就要选择能够培养孩子自由想象力的绘画班,或者选择能够保证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绘画游戏的绘画班。如果有绘画班指导孩子的绘画方法,告诉孩子“这个地方要这样画”,奉行“成绩主义”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让孩子去了。如果有个绘画班重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为孩子提供伙伴、用具和材料,并且对已孩子为主体的绘画活动只是在旁边信息地关注的画,就是一个理想的绘画班。○如果家长希望孩子画出充满活力的画,不应该从孩子的绘画技巧上来纠正,而应该首先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妈妈应该想想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过上令他感动的、充满活力的生活。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0-11 16:06:41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0-11 16:09 编辑

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2:孩子的画如何看,怎么教》摘记○如果拿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作比较的话,就好比用数万年前原始人的绘画和现代人的绘画来比较,之间存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有如此巨大的不同,今时今日,仍然有很多成人无视这种差异,随便把成人的画带入孩子的生活,想要教孩子去画成人的画,甚至把美术教育误解为教孩子画成人的画。而实际上,美术教育应该是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孩子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现在,有许多家长喜欢带一两岁的幼儿去美术馆参观,让孩子欣赏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成人画,并想教孩子绘画技巧。其中,甚至有教幼儿画裸体素描的绘画教室。这是一种从根本上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风潮。○成人教授孩子画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是两三岁的孩子,成人一旦教过孩子怎么画画,孩子虽然一见到成人画的东西就非常喜欢,但是到了孩子应该独立画画的阶段,就只能模仿以前成人教授过的东西,而不能自由地画出用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作品了。孩子自己的感受,被先入为主的成人所教授的绘画形式阻碍,不能自由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孩子已经不可能忘我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这样的孩子,由于画不出自己的画,只能复制成人教授过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体会自由表达的喜悦。因此,无法画出有创造性的作品,也就容易变成不喜欢绘画的孩子。事情还不仅如此。本应借助绘画活动来培养人类的创造性和情操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阻碍。○孩子的幼儿期及少儿期的绘画活动,可以说是培养孩子作为人的根本能力——创造力的关键期。如果教育方式不当时的这时的孩子变成不会画画的孩子,那就意味着在这段珍贵的艺术活跃期里,孩子的艺术之花未能开放,在孩子最应爆发旺盛创造力的时期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看成人的画,只需安静地欣赏。与此相反,对于孩子的画,与其说看画,不如说是听画。因此,如果只是安静欣赏的画,是无法理解孩子们的绘画意图的。只有听听作为作者的孩子的讲解,才能够明白他们绘画内容或表达意图。只有这样做了,才真正完成了对于绘画作品的鉴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绘画(造型游戏)就像劳动一样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学龄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快乐地画画,或者进行其他造型游戏,对于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劳动形式。○孩子在绘画过程,完全没有成人画家所担负的社会的责任、社会的制约和社会的利害得失,保持着完全的自由。他们因快乐而画画,保持着“艺术的纯粹”。正因为如此,孩子的画才能够成为他们整个人格的纯真反映。因此,扭曲他们的绘画作品,就如同扭曲他们的人性发展,会对他们造成沉重的打击。○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因为语言能够把不在眼前的事物描述得就像正在发生一样,这是语言描述所具有 能够传达印象的力量(表象功能)。○孩子在获得绘画能力之前,如果被教授了成人的绘画方式,或是提前学习了文字,当孩子接受“我们来华挖红薯的情景吧”这样的语言引导时,语言不再与生活经历相联系,孩子的头脑中也不会浮现于此相关的印象,而是与被教授的成人绘画方式相联系,孩子会画出非常形式化的画来。我们把这样的话称作“概念化的画”,是以否定的态度看待这种画的。○正是头脑中鲜活的、属于自己的印象,才是能够克服形式主义固定模式化表达方式的唯一契机。○对于四到八岁的学龄前儿童,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绘画技巧,因为如果作为目标的绘画对象在孩子脑海中没有形成深刻印象的话,孩子就不可能画出画来,技巧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希望大家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要把目的和内容的欠缺与技术手段不成熟这两件事混淆。这样的做法容易让我们陷入旧式、错误的技术灌输、填鸭式教育方法当中去。○一至三岁的阶段,主要是手的能力在引导着孩子绘画能力发展。而到了四至八岁,则是语言能力引导着绘画能力的发展。○掌握了更多的语言,与语言相对应的印象变得更加丰富、鲜明,孩子的绘画内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到了四岁以后,词汇量更加丰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即使事物不在眼前,他们也鞥能够在听到代表这个事物的词汇时,在脑海中浮现事物的样子。○四至五岁的孩子,能够根据语言词汇在脑海中浮现具体事物的生动印象,并画出有内容的作为表达形式的绘画作品来。○孩子发展出有内容的,作为表达形式的绘画能力,其主要作用是成都那语言的功能。如果一个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被大人教授人呀、花呀的绘画方法或是文字的写法,孩子就无法画出用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绘画。因为成人的这种做法打乱了孩子发展的正常规律,无法培养出孩子丰富的,作为第二系统信号的语言功能,阻碍了孩子凭印象绘画这一能力的发展。○孩子到了九岁左右,就开始采用和我们成人基本一样的绘画手段,变成一种非常写实的表达方式。

米仔妈 发表于 2012-10-12 09:04:07

画的真好,羡慕啊

Peanut317 发表于 2012-11-7 16:08:04

看到楼主宝宝的画,和楼主的文字,觉得很受启发和鼓舞。
我宝宝也是比较喜欢画画,但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怎么做,而且没有坚持画。
准备也买书来好好学习一下。

Peanut317 发表于 2012-11-7 16:27:14

很有兴致地也来贴贴宝宝的画,借借楼主宝宝的光,希望能和玄玄一样坚持,一样那么有热情。
宝宝画的画都只是单个的物品,好象没有一个整体的作品。平时觉得只能是家人看看,今天有勇气也来凑凑热闹。
http://blog.sohu.com/people/!bm9sZW1vbkBjaGluYXJlbi5jb20=/album/photoview-351157451-429343.html

Peanut317 发表于 2012-11-7 16:48:26

偶是新人,第一次发图片{:soso_e127:},而且图片是博客上的。现在下载下来,再试试看。
来爸妈网快一个月了吧,平时都是默默地学习,这次第一次交流,而且是发宝宝的画,还有点激动哟。
真的没想到还有人在看,呵呵。谢谢。



Peanut317于2012-11-7 16:51补充以下内容:
成功了,哈哈。{:soso_e113:}

Peanut317 发表于 2012-11-7 17:47:03

本帖最后由 Peanut317 于 2012-11-8 11:39 编辑

刚发成功了两张画,太激动了,以至于电脑上不了网了,呵呵。
近段时间公司的网络老是出问题。只能明天再上图了。

来上图了。


Peanut317 发表于 2012-11-8 13:37:29

又从电脑里找出了两张,不知道具体时间了,也没有记录花生米给画起的名字。

另外两张是今年十一期间从老家回来,坐车时画的。

就这些了。中间有一大段时间的空白,而且好像画画没有太大长进,没有像玄玄那样有个大的场景。
不知道怎么引导?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1 12:16:14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2-12 10:34 编辑

要上课外绘画兴趣班了

今天幼儿园的王老师发来短信说:“经过一年多的互动交流,我发现玄玄小朋友喜欢绘画,在我的教育课中表现出色,所以我希望将我周六绘画特长班,招一些咱班具有绘画潜力的小朋友,咱们聚集在一起,一同进行系统学习,会更具有绘画氛围。”自儿子上中班后,每周有三次绘画兴趣课,由王老师教。王老师去年才从某大学绘画专业毕业,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自从上兴趣班后,我给孩子购置了画架、绘画材料等等,并阅读了几本儿童美术理论的著作,指导孩子每天至少进行半个小时的绘画,并将绘画作品贴在墙上进行展示。这三个多月,孩子在绘画上有显著的进步,这一点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孩子的兴趣也非常浓厚,每天必须画,非常主动,不让他画都不行。不仅如此,我们还以绘画为基点,发展出刮画、剪贴画、树叶画、手工作品等等和美术有关的活动。我和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了极大提高,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最初的想法是自己在家里指导孩子,等小学之后再让他上规模大一点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现在既然王老师主动要求,那恭敬不如从命。在兴趣班里,可以得到更多的训练,更好地和小朋友交流,激发他的绘画兴趣和特长意识。这么快我们也成了周末奔波辗转于各个兴趣班中的一员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玄玄的学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