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妈08 发表于 2011-3-16 16:15:31

分享,是不用别人教的(转载)

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提问:“我该怎样教育女儿学会‘分享’?她现在坚决不许别的小朋友动她的玩具,碰一下都就哭得惊天动地,跟要她的命似的!”
我很想说那当然了,要是有人一声不吭地把你家里的物件全都搬走,而你却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你不哭才怪呢!
其实,这么大的孩子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根本与道德高低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3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借给别人玩一下”的实际意义,常常以为“别人拿走了,自己就没有了”,所以才奋力反抗。至于“别人玩完以后会再还回来”,这样的话你告诉他也没用,因为他就活在“此时此地”,理解不了与“将来”有关的很多概念。
所以,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可以先让孩子把玩具抓在手里,伸出手给别人“看一看”,“摸一摸”,但要保证这时的孩子可以随时收回手臂,把玩具收回怀里。这样多次重复以后,孩子就能明白一点:哦!别人看看、摸摸不会让我的玩具变没,还在我的掌控之下。然后,家长可以再逐步过度,让别人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短时间拿掉玩具,过一会儿再还给孩子。如此类推。
以上,我是在说关于玩玩具这个具体的小问题,而不是“分享”这个大主题。
因为在我看来,分享,差不多是我们的一种美好本能,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来一本正经地教授。就像说话和走路一样,这些能力都不是教出来的,它们会在应该出现的时候自动出现,只要身边的大人们耐心等待,不干扰、不添乱就好。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会在什么时候与人分享?不管是食物、空间、玩具、粮食,还是爱与关注?答案当然是自己差不多满足的时候,至少不能稀缺,不用担心下一刻还够不够!本身充满爱的人,才有更多的爱去滋养他人!
孩子也是一样。当他们不用担心自己不够的时候,就不会在意与人分享。而且,不客气地说,在我看到的这个世界里,孩子们表所现出来的分享行动,可要比大人们多得多。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很少为将来打算,所以感到“够了”的时刻特别多吧!
说来说去,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
成年人总是希望孩子可以代替自己成为天使,把一切人世间的美德集于一身。自己懒得努力,却总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还有一些家长更过分,简直把孩子作为赢得外界赞誉的木偶,在自己享受他人的夸奖和羡慕的过程中,教育出一个个看起来乖巧听话的“空心娃娃”。
因为孩子对于养育者的关爱的渴求,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成年人贫瘠的想象力所能理解的范围。为了看见母亲的灿烂笑脸,孩子会竭尽全能去满足大人们的各种期待,其中就包括——做一个会“分享”的好孩子。
而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于总是用外交部长般亲切的表情,违心地把自己的玩具送到别人手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将逐渐失去听见自己内心声音的能力,因为听到了只会更加痛苦。这样长大的孩子,常常变成一个“没有心”的模范,生活在一个“必须”和“应该”构筑的内心世界里。
坦白的讲,我认为,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教育,不是关于如何“分享”,而是关于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东西。而在这之前,则是看见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lisazgc 发表于 2011-3-16 17:13:04

我家宝懂得跟自己家人分享,有什么吃的会说给你一个,但外人他就不那么慷慨了。

lixingmeibec 发表于 2011-3-16 18:11:51

当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各方父母都分别给孩子一些很好吃的或者很好玩的,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他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另一小朋友时,那个小朋友也分他的东西的另一半给对方。这样两个人拥有的东西就会丰富了。这就是分享会让人得到地更多。女儿在幼儿园时,我是这样告诉她的,这以后她就爱和别人分享了。

smartsbaby 发表于 2016-3-19 09:11:16

多谢楼主分享!

cindy_elaine 发表于 2016-3-29 16:31:01

只要是喜欢的,被拿走还是借走,都不太容易接受;也许是我们平时对孩子太过呵护了,东西都让给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是不用别人教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