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岚倩的故事
在好友的日志上看到的,转自北大未名,我稍微验证了下真实性,觉得基本可靠。哈佛女博士后大器早成回乡报国 ……亮点在最后
哈佛女博士后大器早成回乡报国
金灿 彭国良
2001年6月中旬,湖南省衡阳市传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邓岚倩小
姐回到衡阳,决心投身祖国的科技事业
从平常人家的孩子到在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世界尖端科研成果的女博士后,邓岚倩是
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在她的生活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最近,记者专程采访了邓岚
倩。
1 十五岁考上“复旦”
邓岚倩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邓安定是湖南省耒阳市三都乡人,1964年毕业
于西北工业大学,后在西安市航天工业部工作。母亲周玉明1963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被
分配到航天工业部一职工大学教书。邓岚倩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1984年,
因父亲的工作调动,邓岚倩全家迁到衡阳市。
邓岚倩小时候聪明好学,记忆力特别强,好奇心也重,凡事都要弄个明白。3岁的时候
,看到别人织毛袜,她便偷偷跟着学,没几天便织出了两只漂亮的毛线袜子。还有一次,
父亲带着她到北京转了一大圈,回来后她竟还能准确地说出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停靠站和
风景点的名称。
邓岚倩的父母见女儿特别聪明,便用心培养她,并且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孩子想
做什么,只要正确,他们都全力支持。
小岚倩不到5岁的时候,就吵着要上学。老师见她个子矮,年龄小,说啥也不肯收。没
办法,父亲只好带她到耒阳老家“走后门”上了小学,然后再转到单位的子弟小学。第一
学期结束时,小岚倩语文和数学都得了百分。同时,小岚倩还跟着父亲学英语,6岁时便学
会了国际音标,还记得很多英语单词。
邓岚倩学习不喜欢照搬照抄。小学毕业前夕,语文老师进行作文辅导,让学生记范文
,结果升学考试正考了这个作文题。全班同学都“默写”了这篇范文,惟独邓岚倩没有。
其他同学因作文雷同而得分较低,她的作文却得了高分,最后成了班上惟一一位进入子弟
中学重点班的学生。
上中学后,邓岚倩各科成绩都非常棒,特别是英语和物理,多次获得比赛奖。1981年
,她中考英语得了西安市道北片的第一名,总成绩也名列前茅,远远超过西安市重点中学
(高中)录取线。当时,她很想到西安市的重点中学去读书,可单位禁止职工子女外出读
书。邓岚倩便央求母亲带她到重点中学西安市85中去看看。谁知看完后她竟赖在学校不肯
走了。父母便想方设法让她进了西安市85中。
因邓岚倩不属于学校正规录取生,学校只同意让她读“走读”试试看,她二话没说便
答应了。从此每天早晨5时他便乘车上学,晚上很晚才回家。一个月后,因成绩优秀,学校
领导主动提出让她住进了学校。
1983年9月,15岁的邓岚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4年后,又考取了复旦大学
研究生,专门从事植物病毒的研究。从此后,邓妈妈的同事们都知道邓家有位才女了。
为了获得更为先进的科研成果,后来,邓岚倩在上海参加美国的托福、GRE(研究生资
格)考试,以专业最优秀的成绩被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最著名的生物学教授菲利浦·罗斯
格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2 二十二岁留学美国
由于一下子无法在美国找到经济担保人,经过近2年的等待,直到1990年9月,22岁的
邓岚倩才到了美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下飞机后,亲自来机场接她的导师菲利浦·罗斯格教授的第一句话便是“再过几个星
期要考试”。邓岚倩一打听才知道,学校的考试特别多,而且只要有一次成绩在“B”以下
,就要取消奖学金。
初到美国的一段时间,邓岚倩忙得不可开交。在学习和工作上,她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她每天要花10多个小时去听课,做实验,还要补习英语和计算机,另外还要找房子、做
饭……
为了节约时间,她星期天便将一星期的饭煮好放进冰箱里,吃饭时到微波炉热一热。
星期天,她偶尔会偷偷地到一些饭店去打工,然后再用挣来的钱去买资料。
1992年4月的一天,导师告诉她,她的资金用完了。向其他留学生打听,她才知道资金
(即奖学金)用完了,要么另找导师和项目读博士,要么自己去找工作。邓岚倩一下子陷
入困境。
有同学劝她“改行”去找工作,每年挣六七万美元不成问题,但邓岚倩实在不愿放下
自己的科研工作。1992年6月,她取得了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她迅速将自己的资料寄给新泽
西州立大学著名的病毒学专家布鲁斯·威伯教授,很快被布鲁斯·威伯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并获得优秀助研奖学金。
1998年1月,在几位知名教授的极力推荐下,邓岚倩成为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的博士后
。
哈佛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实验设备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在哈佛大学,邓岚
倩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废寝忘食地进行科研工作。她每天6时上班,到半夜2时左右才回
去。这种工作强度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因此,很多留学生在美国读完博士就去找工作或
“改行”挣钱去了,很少有人愿意又苦又累地读博士后。为了能学有所成,邓岚倩却一直
咬牙坚持着。
1999年6月,邓岚倩的母亲实在按捺不住对女儿的思念,只身前往美国看望女儿。当看
到女儿过着这样又苦又累的生活时,邓妈妈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又瘦又黑的女儿泪流满面
……
3 事业路永无止境
最令邓岚倩开心的是,在美国她能在各位导师的指导下,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里进行
科研工作,而且在生物病毒和克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科研成果,许多科研成
果处于世界尖端水平。
1992年,她在雌性蚊虫的唾液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抑菌因子,这对因子的生理生化特性
有创造性的成果。
1997年,她首次克隆了棉蛉虫多聚脱氧核糖酸病毒的两个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并确定
和证实了其中一主要结构基因由其寄主的基因编码。此病毒基因组非常复杂,这项成果在
多聚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界是一惊人的突破性的里程碑。
1999年到2001年,邓岚倩与同事合作,采用酵母杂交表达技术,克隆并证实了肝脏免
疫吞噬细胞表面的一个80KD的肝癌胚胎抗原体基因,这对早期诊断肝癌预防肝癌与治疗肝
癌是极其重要的科研成果。
2001年,她又在知名的加拿大腺病毒学家苏瑞·戴教授的实验室从事呼吸道疾病的基
因疫苗及其基因载体治疗的研究。
……
为了事业,邓岚倩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爱情,快34岁的她至今孤身一人。父母催
她,她便对父母说:“我还不能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事业不能半途而废呀!”就这样,一
个个追求她的小伙都被她“狠心”地拒绝了。
4 放弃高薪回祖国
邓岚倩不爱多讲话,乍看起来,像个“书呆子”。其实,长年从事科研工作的她生活
中是一个活泼好动、感情丰富的姑娘。
小时候的邓岚倩能歌善舞,还是学校文艺队的骨干演员。
1991年春,俄勒岗州立大学国际留学生办公室与中国留学生学生会联合举办“中国民
族服装展览”。这些民族服装都是中国大使馆送来的,为了宣传祖国的民族文化,邓岚倩
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身着藏族服装走上舞台……
上届世界女子足球赛期间,邓岚倩遇见两位中国体育记者,还特地抽空开着自己的车
带他们到相关地方去采访,并忙里偷闲地坐在电视机旁为中国队呐喊助威。
邓岚倩在美国留学的最大心愿就是要掌握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回到祖国。为了这个心
愿,她苦苦奋斗了11年。在留学期间,一些同学和朋友都劝她去攻读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
面的学位,这些专业赚钱快,就业机会多。邓岚倩说:“我不是来赚钱的,我是来学习科
学技术的。”
按照美国有关规定,在美国工作8年便很容易申请到绿卡,但在美国留学达11年之久的
邓岚倩却一直没有申请绿卡。在很多朋友都劝她申请的时候,她总是冲朋友淡淡一笑。她
说,祖国养育了我,我没有理由不回到祖国。
今年3月,一家大公司找到邓岚倩,愿意出8万美元的年薪聘她,她婉言谢绝了。
2001年6月,她回到了衡阳,她说她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报祖国……
。
。
。
。
。
。
。
。
。
。
关于对太平小区43栋女癫子打人一事的回复
关 于红网一文中反映太平小区女癫子,打人一事的问题,6月10日上午,街道领导和社区
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到,该女子名叫邓岚倩,现年42岁,未婚,家住太平小 区43栋1单元20
1室,为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毕业。1990至2001年在美国留学工作,2001年回国后,
曾在湖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任教 授。因生活、工作不顺心,后又去加拿大工作,出
现心理障碍。现监护人为其父母,但均年事已高。其父母曾三次带她去衡阳市精神病医院
治疗,诊断结果为心理障 碍。经街道和社区了解,邓岚倩暂未出现过伤害他人行为,只是
在有时有人指点和议论她时,会有一些拿砖头和石头扔人的恐吓行为。6月10日下午,街道
领导到 区有关部门联系,准备对她进行救助,并联系医院进行治疗。但经与她父母商议,
父母不同意将她在衡阳进行治疗,准备近期带她去长沙治疗。我们已要求她父母加 强监护
,确保在去长沙治疗之前不出伤害他人事件。
蒸湘街道办事处
2010年6月12日
个人看了后,第一反应是伤仲永,和回国报效没有关系,应该是自己的情商,能力之类的,没有锻炼好,只是一路学习了。知识学死了,引以为戒吧!人生是长跑,莫信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鬼话!
哎,希望能治好 让我们做父母的再一次反思如何教育好下一代,身心健康最重要。 不知道别人看了什么感想,反正我看完了就觉得,任何事情太过执念了都不是什么好事。
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学习”又如何呢,不如做个浅薄而快乐的人,性格决定命运。
伤仲永~希望引以为戒 这个太残忍了,看到最后,心好痛 怎么说呢,怎么说呢,有点抓狂。 难过,以此为戒。今后要教育孩子首先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其次做个有用的人。
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闺女儿有项赖以谋生的技艺,有项慰藉灵魂,抒发情志的爱好,有个清闲点不那么累的工作。如此而已。
好象要求还是高了?
那么,我只求她一生平安善良就好。
希望我不要忘记这句话,迷失了自己,害了孩子。 为博弈论奠定基础的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也疯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人有些关就是过不去。取得的成就也不能抹杀,只叹息命运多舛 唉,只要孩子平安快乐,拥有乐观向上的性格,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快乐的活着就好,其它都看淡吧。 一般去度了金立马回来的,混得比较好。在外面待得久的适应性慢。优而从政是发展最好的。某博士生导师在起博士毕业的酒桌上问其学生,什么是最重要的,学生说了一大堆,导师说都不对,酒最重要。 真是让人心痛的故事。
也许当初留在国外会更好些。
怎么跟体制没关系呢?大学里的教授也就是个名,头脑灵活的四处活动挣外快,太耿的人拿不到经费搞不了科研,还把同事关系搞僵,人家本来指望用你的名给大家伙多捞点福利呢。。。。自已的理想无法实现,还会被嘲笑排斥
看到其在国内的境遇,真难过
我觉得还是自身问题,其实她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承受很大压力了,已经有点不同于常人了,只是没有明显而已。精神方面的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累积效果。不能全部归罪于国内的体制。 性格决定命运
不管怎么,结局是个杯具吧 不知道说啥好。。 唉,一声叹息 引以为戒吧
心智是会变化的,不能说小时候好大了肯定也好 哎
也许不回来对她是最好的选择 身心健康好重要!可怜、可悲啊! 平常人,平常心才是最幸福的。我从不想着让孩子成为伟大的人。 这个太残忍了,看到最后,心好痛 {:soso_e12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