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老师作文讲评《我最喜欢的季节》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12 09:30 编辑《我最喜欢的季节》( 江苏三年级:刘佳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不过,我最喜欢春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姑娘拿出“春风剪刀”,对着柳枝挥舞了几下,柳枝马上变得充满绿意。怪不得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呢! 春姑娘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枯黄的草地立刻变得一片翠(碧)绿,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姑娘彩笔一挥,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 “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嬉戏,采蜜……春天,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幅漂亮的画卷,一首美丽的诗。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回大地,天气渐渐变暖了,人们脱去了沉重的冬服,换上了轻便的春装。 户外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人们有的放风筝,有的踢足球,有的玩游戏,有的散步……大家都在感受春天的温暖,舒活舒活筋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田野,在果园,总能看到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耕耘播种的身影,它们播下种子,种下希望。 在学校里,总能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它们在春天理播下知识的种子,让它在生命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春天,充满希望。我最喜欢春季!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引经据典。就如一位妈妈在评论中所讲:多处引用佳作诗句,来给文章造势。本文中多处引用诗文,使文章读起来有一种气势、有一种激情、有一份活力。这是本文最大的看点。 引经据典,可以充分展示小朋友平时的积累与素养。写文章,要想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引经据典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俗话说:无典不成文。关于引经据典的作用、意义和内容,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有专门的、系统的讲述。简而言之,就是希望大家要重视。怎么重视?平时让小朋友多汲取国学经典的养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庸》的最后一段:《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我们知道,《中庸》是子思写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叫孔伋。在最后一章,全是引经据典,都是这个曰、那个云的。同样,再看《大学》、《论语》,以及《孟子》,也可以体会到处处这个曰、那个云。这些大思想家写文章尚且引经据典,我们在学习作文,更要有这个意识。 再来说本文的第二个特点:结构严谨、叙述清楚、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先来看“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不过,我最喜欢春季。开头,开门见山。作文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所以开头就有四季,开头就有“最喜欢”,非常好。 最后的“脚”: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春天,充满希望。我最喜欢春季!通过“身子”的记述,最后的“脚”做到了抬头收腹,把为什么最喜欢春季,很有逻辑地表述了出来。 在“身子”中,分别写了几个对称段:第一个对称段,用诗来作帽子,写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主要描写了春天的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第二个对称段,也是用诗来作帽子,写的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简单来说,重点在“不寒”二字。所谓不寒,正话反说,则是温暖;第三个对称段,也是用诗来作帽子,写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简单来说,重点在“计”。所谓的计,则是准备、规划、积累、储蓄。我们以“字服务于句,句服务于块,块服务于段,段服务于主题”的标准来看,处处都围绕着“春”这个主题来写的。从结构上讲,何乱之有?何散之有? 我们且把本文的讲解放在一边,先来讲一下上周末我在西单图书大厦讲座里的大体内容——《如何建立科学的作文观》: 现在的小朋友学作文,一共面临着三大“招”:一是蠢招,二是高招,三是无招。 所谓的蠢招,就是现在的老师让小学生抄词抄句,抄来抄去的结果是“抄家伙,戴眼镜”。现在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可以说在语、数、英三科中占的份量最大,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收效最差。所以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小学的语文教育是最糟糕、最头痛、最无趣、最差劲的教育,用抄词抄句的方法来学习语文,是最蠢的办法。 第二是高招。所谓的高招,就是素面朝天,自说自话。表现形式之一:多看书、多积累、多练习、多观察。现实是:小朋友看了很多的书,做了很多的题,天天在写日记,结果不言自明。如果只是简单地多看书、多积累、多练习、多观察就能学好语文,那还上什么语文课?一人抱着一本书看就行了。以此推理,天天写日记就能写好作文了,还上什么语文课? 高招的表现之二:自话自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跟小朋友讲素材、取材、选材;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讲分总结构、总分结构;讲布局、立意;讲提炼、锤炼。请问:这样的高招有几个小朋友能听得懂?真要如此“锤炼”,怕是都变成棒子、锤子了。 高招的第三个表现是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真情实感就能写出好文章”。那么,我们反过来推理:写不出好文章的,都是因为没有真情实感?简直是一派胡言! 由此,我们再来看什么是作文。不少人对作文的看法有误解,比较极端的有两个。一个极端是:作文是文艺青年的事,是作家的事;另一个极端是:作文是考试的事,是应试的事。一个偏左,一个偏右。我们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要认识到作文是一个能力,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表达与沟通的能力。我们在工作以后,要写通知、写报告、写总结、写方案,这些东西都是能力的体现。甚至,我们晋升职称也要写文字。试想一下,难道写个通知也要真情实感吗?难道工作报告也要写得跟情书一样的声泪俱下吗?难道写个总结,也要抒发一下感情,一唱二咏三和四叹?难道写个方案、搞个计划、写个职称晋升报告,也要感情?所以,不要把孩子当成文艺青年。表达清晰、表达清楚,才是写文章的第一要义。 还有一个叫无招。所谓无招,其表现为:作文不用学,大了自然会;表现为:文无定法、法无定法。这话有假吗?没假。但这是华山论剑、高手过招时说的话。大家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高手比武,确实是不讲有招,而讲无招的。问题是,如果对小朋友学写作文也讲无招,那不是开天大的玩笑吗?换句话来讲,就如开车一样:对不会开车的人、刚学开车的人,就要讲怎么起步,怎么挂档。如果已经会开车了,就要讲专心、小心、用心——无招。如果无招的“招”对小朋友来讲,岂不是废话? 所以,上面讲的“写作文不用招,只要真情实感”这个结论,是有片面性的。反过来推理一下,岂不是现在写不好作文的小朋友都是冷面杀手、无情之物?我们要教小朋友方法,正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表达感情、表达思想,而不是相反。如果说写作文只要真情实感就能写出,那么我们回家天天跟小朋友念叨“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就行了。只怕是念歪了嘴、撞坏了钟,也真不起来,感不起来。要是光说真情实感就能把小朋友的作文搞定,那么小朋友在学校里学的、家长们嘴里讲的,早就被搞定千百回了。因为谁都在跟孩子讲“你要真情实感,你要多看书、多积累、多练习、多抄词抄句”,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我们提倡的是:俯下身、弯下腰、蹲下足,说小朋友能听得懂的话,做能做得了的事。跟一个刚开始学系鞋带的小朋友讲:你用力系啊、用心系啊、拼命系啊,他就能系好了吗?跟一个刚刚学吃饭的孩子说:你倒是用力夹菜啊,用力扒饭啊!孩子就能把吃饭的问题搞定了吗?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12 09:31 编辑
上午,我们讲到小朋友这篇作文的几个特点:一是引经据典;二是结构严谨;三是“六根六尘”的运用。“六根六尘”的运用,给本文增添了不少生动性。对“六根六尘”的概念还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从《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去系统地学习;也可以去看这篇博文进行了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843700102dt2d.html 小朋友通过对色法、声法、味法、意法、触法的运用,让本文变得生动形象。比如说:“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飞来了——运用了声法,让文字有了声音,称之为“言之有声”;春回大地,天气渐渐变暖了……大家都在感受春天的温暖——运用了触法,即通过人的感觉系统,让文字有了感觉,称之为“言之有觉”;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运用了意法,让文字有了想象,称之为“言之有意”,这是本文第三个特点的具体体现。 第四个特点,则是对称词、对称句、对称段的运用。比如说第一个对称段中: 春姑娘拿出“春风剪刀”,对着柳枝挥舞了几下,柳枝马上变得充满绿意。怪不得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呢! 春姑娘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枯黄的草地立刻变得一片翠(碧)绿,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姑娘彩笔一挥,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 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对称块。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春姑娘剪……、春姑娘一吹……、春姑娘一挥……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万紫千红的原因、来由。还有: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对称的短语。有的放风筝,有的踢足球,有的玩游戏,有的散步——对称的短语,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活动很多。它们在春天里播下知识的种子,让它在生命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对称的词。 以上四个特点,足以让本文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 现在,我们本着发现孩子亮点的原则来进行提升。讲到提升,还要多说一些话。当我们每一次讲完提升,总会有一些人讲:没有童言了、没有童味了。我们只讲两个道理:一、在这里我们是对着各位妈妈讲,不是对着孩子讲。我也七老八十了,老黄瓜再怎么刷绿漆,也装不了多嫩,所以希望各位对点评文中“老气横秋”的味能多多理解。第二点,小朋友学习语文、学习作文,特别是学习语文书中的范文,也不会总是童话、童言。换句话来讲,也不太可能总是童言童语的“童”下去,所以不要讲什么“点评后没有童味”的话。如此,才可以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大胆地开口。否则,要求老东西开童口,实在是勉为其难。 下面我们来看“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不过,我最喜欢春季。这个“头”,上午讲过,是开门见山的头,非常棒。棒就棒在通过一首诗,引出“四季”与“最喜”,所以就文字本身来讲,一点问题也没有。在此,我们只是为了演示一下凑字的游戏。如何还能写更多的字?或者说,如何才能为一些对这首诗不甚了解的人指明一个方向,如何把题点得再透一些?是不是可以如此(仅供参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有四季,各有各的美。秋天有一轮空灵皎洁的明月让人咏叹;夏天有习习凉风让人留连忘返;冬天一片银装素裹,展示着大地的含蓄与收敛。不过,我最喜欢春季。我们接着看下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姑娘拿出“春风剪刀”,对着柳枝挥舞了几下,柳枝马上变得充满绿意。怪不得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呢! 春姑娘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枯黄的草地立刻变得一片翠(碧)绿,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姑娘彩笔一挥,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 “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嬉戏,采蜜……春天,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幅漂亮的画卷,一首美丽的诗。 在原文中,似乎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本段的“帽子”是用诗来引出来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个“帽子”中,主题是一个,即万紫千红。简单来说,就是春天的五彩与缤纷,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在这个“帽子”之下,小朋友又连引了两句诗,即:二月春风似剪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似乎冲淡了“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诗的运用。同时,引用的这两句诗,没有突出去体现“万紫千红”这个主题,似乎有点重复。 这个重复没能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反而因为眼花缭乱而冲淡了主题。特别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与“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挤得太紧。有点像吃饭,第一口饭还没有吃下,第二口饭就上来了,让人感觉匆匆忙忙。 正如我们在开头的时候要解释一下的道理一样,对于“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识得”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所以还要解释一下。这个“等闲识得”本意有“很容易就知道”,就“识得”的意思,如若不解释,不少人也确实不知。所以,我们就顺势一带: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景象不需要太多的经意,放眼望去,随处可见。 春姑娘彩笔一挥,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竞相开放。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春天,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有点保守,用“万紫千红”来描述却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这里,我们在尊重小朋友原创的前提下,将顺序略作调整。来进一步说明“等闲识得”——不需过多经意,就可以发现春天的万紫千红。这样是不是就更贴近一些? 怪不得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呢!春姑娘更像是一位神奇的美发师。对着柳枝挥舞了几下,柳枝马上变得充满绿意。对着草地修理一下,草地就变成一片翠意。春姑娘用春风一般的剪刀,剪去了荒芜,修去了枯萎,整理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唱着歌飞来了,彩蝶也扇动轻盈的翅膀在花丛边伴舞。一个在采蜜,一个在嬉戏;一个显得匆忙,一个却显得那么从容。春天,不管怎么看,都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12 09:34 编辑
小作者的原文写得非常好。为什么我们在点评文里又加了点东西?有三个方面的理由:一、让它增加一些字数,显得更饱满。二、要谈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三、就是我们在后面的对称段中都延续了这个风格,把诗里重点的东西讲清讲透,一脉相承下去。 引经据典如果只是简单的照搬,那就没有自己诠释的意义在里面。这个解释不仅仅是字面的解释,而要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要这样去引经据典。 根据这三个理由,我们把这篇文章的头变得更丰满了。所以白天有的妈妈说,我怎么觉得加了多余呢?我怎么觉得没必要呢?这是因为角度不同。我们要明白,你要写给谁看?我们现在是来演示红烧肉烧制的过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不过,我最喜欢春季。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讲春天的百花和秋天的明月,而是把诗的含意用另外一种语言去诠释一遍,要把秋天、夏天和冬天的味道和意境写出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有四季,各有各的美。秋天有一轮空灵皎洁的明月让人咏叹;夏天有习习凉风让人流连忘返;冬天,一片银装素裹,展示着大地的含蓄与收敛。不过,我最喜欢春季。” 大家看下一段原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姑娘拿出“春风剪刀”,对着柳枝挥舞了几下,柳枝马上变得充满绿意。怪不得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呢!春姑娘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枯黄的草地立刻变得一片翠绿,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姑娘彩笔一挥,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嬉戏,采蜜……春天,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幅漂亮的画卷,一首美丽的诗。 在这个段落里,主题是讲春的万紫千红,“万紫千红”是这一段的帽子。如果按照原文,这句话刚讲完,后面马上来了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有点唐突。就像吃饭时第一口饭还没吃完嚼碎呢,马上就吃第二口了。那么我们刚才讲,开头的时候,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解释了一遍。春天的景象不需要太多的经意,放眼望去、随处可见。这也是对“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另外一种解释,这样立马能够把引经据典解释得更清楚了。如果没有解释清楚,下面紧接“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显得唐突了。 正好,小朋友原文中有一段写万紫千红的。那我们把顺序调整了一下,一开始,就讲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与我们写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段落帽衣鞋,所以段落的帽也要开门见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景象不需要太多的经意,放眼望去,随处可见。春姑娘彩笔一挥,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竞相开放。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春天,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有点保守,用万紫千红来描述却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这就把春天的“万紫千红”这个主题表现出来了。最后一句,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面,这个技法称为“正话反说”。在《基础篇》第113页,吴伯萧的《我还没见过长城》中第11个讲解:“我还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这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写黑以白。春天,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有点保守,用万紫千红来描述却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也是一句正的,一句反的。 大家看《提高篇》中第93页,“写黑以白”的技法。我们看最后的“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是不是正话反说?正的一句,反的一句。你说的很对,你说的一点也不错。春天,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有点保守,用万紫千红来描述却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小朋友如果学会了这种表达的方式,就一点都不用愁字数,反而还起到强化的效果,也就学会了欣赏。说白了,正话反说就是写黑以白。用词来说,就是反义词;从句子上来讲就是正话反说;从段落上来说就是写黑以白,对比反差。 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一句原文:“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嬉戏,采蜜……春天,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幅漂亮的画卷,一首美丽的诗。 “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唱着歌飞来了,彩蝶也扇动轻盈的翅膀在花丛中伴舞。一个在采蜜,一个在嬉戏;一个显得匆忙,一个却显得那么从容。春天,不管怎么看,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一个是有声的,一个是无声的;一个在劳动,一个在嬉戏;一个显得匆忙,一个显得从容。声色,劳动和嬉戏,匆忙和从容的对比。然后再来“鞋”:春天,不管怎么看,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样“帽衣鞋”就都完整了。 下面我们再看原文:吹面不寒杨柳风。帽子的题眼就是“不寒”两个字,正话反说也就是说春天变暖了。用引经据典来戴帽的方法很好,但我们可以写得更丰富一些。我们先来看一下点评文:“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拂起的风,是带着温暖的醉意的。人们脱去沉重的冬服,换上春装,人立马显得轻爽起来。 延续前面讲的风格,我们来解释一下:杨柳拂起的风,是带着温暖的醉意的。这是一个通感的技法。杨柳拂起的风,实际是风吹杨柳,我们用了一个驴头不对马嘴句。人们脱去沉重的冬服,换上春装,人立马显得轻爽起来。还是一样,正话反说。脱去冬装,换上春装,冬装让人感到沉重,春装让人显得精神。比如:小朋友去理发,一理理出了一身的清爽,一身的精神。 窝居的人走出了室外,慵懒的人开始变得勤快,就连平时嗜睡的人都想伸展一下身体,活动一下筋骨了。三个对称句:蜗居的人,慵懒的人,嗜睡的人。放一放风筝,踢两场足球,在春风里吼上一嗓子都是那么快意。是不是就有意思了? 这里面给大家展示的都是对称。这一段,在原文中是没有分段的,我为了便于讲解,便于大家直观地看到,所以分了两段。前一段是略写,放一放风筝,踢两场足球,再来一个详写。 因为“吹面不寒杨柳风”,前面有一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那么我们就要把引经据典引得再透一些,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要详略得当。前面“放一放风筝,踢两场足球”是略写、泛写,我们再来一个详写:如果能做一次长游,于郊外山野处。在刚刚破晓的早晨,漫步于无路的草丛,穿行于桃花杏花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刚才说“在春风里吼上那么一嗓子都是那么快意”,而在此时,我们讲到如果能够在效外,在山野处;能够在破晓,在黎明时分;能够漫步在无路的草丛中,穿行于桃花杏花间,该是什么样的情怀呢?我们把整个一首诗的两句凝结到一块:“沾衣欲湿杏花雨”,衣服湿了吗?春天,还是湿润的呢!概括来讲就是:春天不仅是带有温暖的醉意的,而且还是湿润的。这样就把两句诗给连在一起了,利用上句来讲下句,利用下句来讲上句。整体的意思就是说:春天不仅是温暖的,还是湿润的。 如果大家认真学过朱自清的《春》,仔细体会一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样我们就能把引经据典引得深入,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重要的是给我们以思路上的启发。 我们再往下看原文:“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田野,在果园,总能看到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耕耘播种的身影,它们播下种子,种下希望。在学校里,总能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样子,他们在春天里播下知识的种子,让它在生命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我们还是要沿袭前面的写作手法,把引经据典解释出来。不是字面的解释,是你对生活的感悟,对经典的感悟。这样的写法,才会写得更深入。这段里面可能成人味更多一些,但也是给小朋友和大家一个启发。 “一年之计在于春”。历代的农业生产,都讲“使民以时,不违农时”。春天来了,在田野,在果园,总能看到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耕耘播种的身影。江南的水田里,几头水牛在农人的吆喝声里,努力耕耘。或许还能听到悠扬的牧童的笛声,该是多么美妙!这样就把这个东西写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小朋友原文中的“总能看到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耕耘播种的身影”,词用得比较硬,不生动,不生活化。我们经常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是清明,也是春天。所以想象一下,我们就修改为:江南的水田里,几头水牛在农人的吆喝声里,努力耕耘。或许还能听到悠扬的牧童的笛声,该是多么美妙!是不是很生动,很生活化? 这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定要生活化、情景化、场景化。说白了,就是要有故事性。原文中只是说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耕耘播种。没有场景,没有动感。要像电影一样,要给人以画面感。 我们一直说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画,或者说是用文字拍电影。拍电影,一定要让画面动起来。通过这个,我们再把主题点出来:春天的重要,怕就是在一个“计”字上。春天的劳作、繁忙、辛勤,就是在计划筹措着来年的丰收吧。 下面再把“读书”引进来:在大好的春光里,抓紧时间读书,也是另一种“计”吧。今天种下的是种子。来年,收获的是一种希望。只要努力,相信知识也会如庄稼一样,会在生命里发芽、生根,结果、开花。这样就把“计”字给突出了。 回过头,我们讲前文。第一个对称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帽子是“万紫千红”。第二个对称段: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段的主题是“温暖”。第三个对称段: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段的主题是“计”,所以要来解释这个“计”。 春天的劳作、繁忙、辛勤,就是在计划筹措着来年的丰收吧。在大好的春光里,抓紧时间读书,也是另一种“计”吧。这里面又运用了“借代”。劳作、繁忙、辛勤,就是“计”。抓紧时间读书也是“计”。一路引下来,农民伯伯要“使民以时,不违农时”,小朋友在大好春光里要抓紧时间读书。农民种下的是种子,来年,收获的是庄稼;而小朋友种下的是知识的种子,来年一定会在生命里发芽、生根、结果、开花。 我们再看最后的结尾。因为身子丰满了,脚就好办了。我们讲抬头收腹,脚只要略加总结,就OK了。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春天也是一个准备与筹措的季节。我最喜欢春季!这样就没问题了,头身脚、帽衣鞋全有了。 今天点评的重点,是告诉大家:引经据典,不是把经典照搬照抄,而是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和眼光,以及见识,来诠释经典。那才是把书读进去了,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加深入,更加具有个性化,这样作文才会更加有质量。 我最喜欢的季节(非常老师修改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有四季,各有各的美。秋天有一轮空灵皎洁的明月让人咏叹;夏天有习习凉风让人流连忘返;冬天,一片银装素裹,展示着大地的含蓄与收敛。不过,我最喜欢春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景象不需要太多的经意,放眼望去,随处可见。春姑娘彩笔一挥,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竞相开放。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春天,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有点保守,用万紫千红来描述却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怪不得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呢!春姑娘更像是一位神奇的美发师。对着柳枝挥舞了几下,柳枝马上变得充满绿色。对着草地修理一下,草地就变成一片翠意。春姑娘用春风一般的剪刀,剪去了荒芜,修去了枯萎,整理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唱着歌飞来了,彩蝶也扇动轻盈的翅膀在花丛中伴舞。一个在采蜜,一个在嬉戏;一个显得匆忙,一个却显得那么从容。春天,不管怎么看,就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拂起的风,是带着温暖的醉意的。人们脱去沉重的冬服,换上春装,人立马显得轻爽起来。窝居的人走出了室外,慵懒的人开始变得勤快,就连平时嗜睡的人都想伸展一下身体,活动一下筋骨了。放一放风筝,踢两场足球,在春风里吼上一嗓子都是那么快意。如果能做一次长游,于郊外山野处,在刚刚破晓的早晨,漫步于无路的草丛,穿行于桃花杏花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沾衣欲湿杏花雨”,衣服湿了吗?春天,还是湿润的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历代的农业生产,都讲“使民以时,不违农时”。春天来了,在田野,在果园,总能看到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耕耘播种的身影。江南的水田里,几头水牛在农人的吆喝声里,努力耕耘。或许还能听到悠扬的牧童的笛声,该是多么美妙! 春天的重要,怕就是在一个“计”字上,春天的劳作、繁忙、辛勤,就是在计划筹措着来年的丰收吧。在大好的春光里,抓紧时间读书,也是另一种“计”吧。今天种下的是种子,来年,收获的是一种希望。只要努力,相信知识也会如庄稼一样,会在生命里发芽、生根,结果、开花。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春天也是一个准备与筹措的季节。我最喜欢春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