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2-10-22 21:05:04

ZT-家长怎样主动地和老师配合

提几个参考方法:

  1、家长需要经常了解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一方面,家长要经常通过询问自己的孩子,来了解老师的具体要求,从中理解老师的教育计划和思路,主动进行配合;还要了解老师对孩子的日常评价(不要只满足于看看老师的期末评语)。还要听听孩子对老师评价的反应,根据孩子的真实认识程度,积极和老师进行配合。如果孩子年龄小,说不清楚,可以询问其他同学作为补充。

  另一方面,关键性的事情,则还应该直接问老师。例如孩子对老师的评价有不同意见,家长要主动和老师交流。(但注意不要偏听偏信孩子,去质问老师,而是客观地澄清、研究孩子的真实情况和思想,共同商讨教育方法)。

  现在学校都在进行新课改,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家长要想和教师配合教育好孩子,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当了解一些新课改的相关知识。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家长应该尽可能参加。在听课过程中,家长除了亲自看到自己的孩子上课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理解新课改,向老师求教,和老师交换心得体会,以利于在更深层次上配合。

  2、家长要主动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

  对孩子的发展情况,家校双方经常进行交流非常重要。一个孩子,每天来到学校,他带来的是在家庭和社会得到的各式各样的信息。今天孩子非常痛苦,可能因为父母吵架了,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说,也不愿意说;孩子每天回到家中,他带回的是全天在学校得到的各种感受。也许,他突然变了样,回家就主动复习功课,也不说什么原因。家长和老师只有知道了现象后面的确切原因,才能把教育抓在点子上,劲使在刀刃上。而做到这些必须双方经常沟通情况。

  孩子的发展是非常快的,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引导和帮助,能够做到“及时”也非常重要。有些苗头,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有些转折,如果没有及时引导,时过境迁,教育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因此,家长不要完全依靠在家长会上和老师交流,一是不及时,二是到会的家长多,会上无法一一细谈。建议一般地至少一个月左右主动和老师交流一次,如果是孩子问题比较严重的阶段,或者是变化比较快的阶段,就要至少一周一次,才能做到及时交流。

  3、家长在什么时间和老师交流,最好预先征求老师意见。

  家长不熟悉教师的工作规律,当发现有时候老师不接手机,有时候好容易打通了电话,听到的是老师急匆匆地说:“对不起!我马上要上课了”,于是产生误会:以为老师太忙,整天都在上课,甚至以为老师根本不愿意和家长交谈。

  其实正好相反,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十分需要家长的合作。只不过有的学校规定了教师不能在教室用手机,使家长产生了误会。老师也不是整天在上课,上课之外,有学习、备课、批改作业、做学生工作的时间。现在大家工作节奏都很快,所以不到十分必要的时候,不一定面谈,至于什么时候和老师在电话中交流,最好预先征求老师意见,老师会告诉您他有几个时间比较方便交谈,然后双方协商确定一个时间。这样能够谈得比较从容,取得更高的实效。

  4、家长要有准备地和老师做专题交流。

  家长千万不要毫无准备情况下就跟老师交流,更不要没有重点、罗哩罗嗦谈个没完。这并不是苛求家长,而是有利于解决问题。做到这点并不复杂,就是要“备课”,家长要和老师交流什么,事前有一个准备。

  建议家长的准备分两方面:一是确定这次交流的专题是什么?也就是不要一次谈很多问题,结果哪个问题也没有说清楚,不如每次只针对孩子发展的某个方面谈,例如身体问题,发展专长问题,养成习惯问题。二是准备要谈的是哪几个部分:最好是不要一开始就冒然问老师的看法,而是一、先汇报孩子在家庭的表现,二、谈谈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什么新的想法和举措,初步效果如何,三要询问孩子在学校这方面的表现,四才是主动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5、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有时要经过家长的“翻译”。

  家长和老师交流当中,肯定离不开对孩子的评价,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历史的原话传达给孩子,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这样做效果往往不好。

  难道实事求是不好吗?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为老师和家长双方交谈的时候,孩子不在场,老师是以家长能够理解、认识为标准来谈;况且老师对孩子评价时,有特定的环境,肯定是不但有前言,还有后语。这些家长都没有向孩子传达,只传达孤立的评语,很容易造成误会。

  尤其是,孩子很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一定是竖着耳朵听,这时候传达得稍微不准确,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副作用。

  因此,建议家长一定要在理解老师评价的基本意思后,用积极的方式表达,不要简单地把老师原话直接告诉孩子,以免引起误会。

  例如;在交谈中,老师谈到“这孩子,不知为什么最近有点退步?”,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简单地传达为“老师说你最近有退步”,孩子会误以为是对他整体的肯定性负面评价。

  家长如果换一个说法,效果可能更好:“今天交谈,我感到老师特别喜欢你,对你寄以很高的期望,因此可以看得出,对你要求比较严格。比如他感到你最近好像有点退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看他有些焦虑。……”

  6、家长如果与老师的看法产生分歧,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

  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家长与老师的看法产生分歧,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教师和家长看同一问题,由于处在不同角度,产生分歧,其实有助于使大家全面看问题,是一件好事。更何况教师也不是神仙,虽然对教育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也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正确。

  因此,一旦产生分歧,家长要主动地进一步与老师坦诚交换意见。在交换意见过程中,注意多摆事实,首先把事实弄清楚,这是统一看法的前提,然后进一步探讨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互相注意倾听对方观点,如果不能完全统一看法,也要“求大同存小异”。大的方面看法统一了,就可以配合工作;“小异”则等待事物的发展,由实践来检验。

  家长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与老师的看法产生分歧,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因为家长和教师的分歧,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一种可能是,孩子很为难,无所适从,因为家长和老师都是他尊敬的“重要他人”;另一种最不好的可能是,孩子向着“护犊子”的家长,因为这样有利于保护自己,实际是保护了孩子的缺点。即使在家长的观点正确的情况下,也容易造成孩子对老师的误解和成见。

  关键是由于孩子的不成熟,他对于成人社会的许多事情不理解,一旦孩子以简单、片面的方法处理,会造成家长意料不到的恶果——如孩子故意和老师“对着干”,这样的教训实在是不少。

  7、家长可以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方法和老师沟通

  家长会应该尽可能出席,有的时候,特别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会,需要夫妻两人、祖辈老人,总之一切参与教育孩子的成人,尽可能都参加。

  现在家长会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做父亲的参加的少。因为有一些家庭的分工,就是父亲管挣钱,母亲管教子。这种把父亲教育子女责任放弃的分工,本身就有问题,经验证明,这样做已经埋下家庭教育失败的祸根。二是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没有经验甚至已经产生不少问题,反而经常缺席家长会。其中,有的是好面子;有的是只忙于赚钱,不重视子女教育,舍不得时间。这样的家长务必悬崖勒马,才能减少损失。

  除了家长会,重要的事情,当然需要通过教师的家访和家长的校访解决。但现在大家生活节奏都很快,家长和老师的联系,不一定事事见面,一般地采用通电话、手机短信、联系簿、让孩子带纸条等简便方法与老师交流。

  有的学校已经建立各种便捷、有效的沟通渠道。手机群发,网络的QQ群……家长要积极使用,主动反馈,主动联络。

  8、家长主动为学校、班级做贡献

  家长不但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还应该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教育孩子的主人。在国际上,有些国家的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积极主动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他们不但经常认真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还承担了春游等外出活动的主要工作。

  在国内,有的学校的家长担任选修课的教师,将自己的专长贡献出来;有的和教师配合组织了家庭俱乐部——临近的几个家庭组织起来,经常在一起帮助孩子搞活动。如周末联欢会,小展览,远足、游泳……

  家长只要有了主动为学校、班级做贡献的想法,就会创造出许多方法。

shirley_wei 发表于 2012-10-22 21:48:18

学习了。想起来自己一个多月没和老师交流,检讨下

果壳19 发表于 2012-10-22 22:21:17

学习了。很具体啊。

sabrinaguo 发表于 2012-11-20 21:59:10

这些建议很中肯,学习了

janejiang_hh 发表于 2012-11-23 12:48:27

sabrinaguo 发表于 2012-11-20 2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些建议很中肯,学习了

好久没和老师沟通了,今天家长会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家长怎样主动地和老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