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妮子 发表于 2011-3-22 15:07:11

中西穿越《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一个成语。  
      【发音】 xià chóng bù kě yǐ yǔ bīng   
      【释义】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  
      【出处】 《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示例】《资治通鉴‧晋纪五‧惠帝》中有以下故事,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 曰: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童霜威心想:“‘夏虫不可以语冰’,我怎么同你说呢?‘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就少说几句算了!”(王火《战争和人》三卷四)  活不到冬天的夏虫永远无法理解“冰”是个什么东西,哲学解释为“认识的局限性”。

VS

《伊索寓言》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蚂蚁和蚱蜢(体验英语SetA第八级有)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相传其中的故事是关于一名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在监禁中所创作的,“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童话集之一。阅读量仅次于《圣经》。

妮子分析:
在伊索寓言里,有类似的观点存在于《蚂蚁和蚱蜢》《蝉和蚂蚁》……的故事里(无法翻墙,实在找不回资料~),这2个并排比较,主要是看一下这个思想的产生年代先后。在中国,始于孔子(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见沙发引用),形于庄子(现学者普遍认为庄子生于约公元前369年,即魏惠王元年),额~:L但是西方的伊索生于公元前6世纪——这样一比较,貌似西方这个哲学的苗子早于我们哈,或许就是约莫与孔子不相上下的年代。:P

妮可妮子 发表于 2011-3-22 15:08:56

这是我家读到体验英语SetA第八级《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时同时讲的一个观点。

还有一个典故(来自网络):

与之有关的孔子小故事

      夏虫面前不言冬

   
    在孔老夫子的家乡曲阜,至今仍流传着一个“夏虫面前不言冬”的故事。
    相传,有一年夏天,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路过一片无际的玉米地时,突然从玉米地里窜出一个又高又大浑身上下穿绿衣服的怪人。绿衣人往路当中一站,张开两只又尖又长的大手,拦住了孔子所乘的马车。


    只见他瞪着一对圆圆的大眼,嘴一张竟咧到了耳朵根子,对着赶车的子路大声问道:“车上坐的是何人?”

    “车上坐的是孔圣人。”子路忙答道。

    绿衣人闻听高兴地说:“原来是孔圣人呀,太好了,我正有个问题想找他老人家给解解哪。”说着就要上车。

    子路拦住他说:“先别忙着找圣人,有道是杀鸡何用宰牛刀,有事学生代其劳,我是孔圣人的学生子路,有啥难事给我说就行。”

    绿衣人说:“你能给解也行,反正谁解都一样,我就问你吧,你说这一年究竟分几季?是分三季哪,还是分四季。”

    子路听了绿衣人问的问题,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心想这算什么问题,谁不知道一年是分四季呀,于是就没好气地说:“这还用问吗,一年分四季。”

    绿衣人一听把眼一瞪说:“不对,一年分三季。”

    “一年分四季!”“一年分三季!”绿衣人和子路为一年分几季而争吵起来。

    孔子听到争吵声出来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捻着胡子笑眯眯地反复看了看绿衣人说:“你说的没错,一年是分三季。”

    绿衣人听了哈哈大笑:“看来世人都是糊涂蛋,还是圣人有学问,知道一年分三季,本来吗,谁见过一年有四季。”说完上前给孔子深深地施了一礼,转身进了玉米丛中。

    子路见孔子竟随着绿衣人说一年分三季,气得直跺脚,把鞭子往地上一扔,蹲到路边来了个老牛大憋气,连看也不看孔子一眼。

    孔子见状却不以为然地走上前去笑着对子路说:“你这是使的什么脾气,难道你没认出来吗,那绿衣人本是个蚂蚱精,它春天生,秋天死,一生就过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怎么知道一年分四季呢。你说,你给它争辩能辩得清吗?什么事也不能太认死理了,该随和的时候就得随和,知道吗,这叫夏虫面前不言冬。”

    孔子的一席话,终于使子路顿悟。

    关于子路经孔子开导顿悟的故事,在当地还有一个“浑人面前别言理”的版本。说的是一次子路买布,讲好的价钱是三个钱一尺,子路买了八尺给了卖布的二十四个钱。卖布的却说:“三八二十三,你多给我一个钱干什么。”

    “这账明明是三八二十四,你怎么偏说三八二十三呐,我是圣人的学生,绝不能因为你算错了账就少给你一个钱,沾小便宜的事我可不能做。”子路说。

    为此两个人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非给不可,一个就是不要,谁也不肯善罢甘休。孔子听说子路与人争吵,赶过来问清事情的来由后,二话没说上去就先给了子路两巴掌,然后才说:“你不买他的布不就完事了,走,快跟我回去。”说完拉着子路就往家走。

    子路虽然挨了打,但在外头又不好给老师反驳,到家后仍气得肚子鼓鼓的,冲着孔子直喊冤。孔子说:“他说三八二十三已经是个浑人,你还要和他争论不休,岂不更浑,我不打你打谁呀?”

    子路闻听此言顿时大悟。

    “浑人面前别言理”和“夏虫面前不言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所说的却是一个理。

妮子分析:
这是台湾小圈内流行的评语“三季人”——意思是不需要与此人啰嗦,他的眼界没有那么远,多说无益。经常我们调侃对方为“三季人”就是源于此。


巍巍 发表于 2011-3-22 16:53:52

咋还没人跟帖啊?

admin 发表于 2011-3-22 17:51:17

妮可出手了。。抢占前排。。

雨点沙沙 发表于 2011-3-22 19:35:50

占位先……………………………………………………………………

妮可妮子 发表于 2011-3-22 19:40:31

回复 妮可妮子 的帖子

体验英语SetA第八级《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An Aesop's Fable

Once upon a time,
a little ant lived in a beautiful meadow.

All summer long,the grass grew tall,
and the flowers were bright and colorful.‘

。。。。
The grasshopper crawled away,
knowing how foolish he had been.
And by the time the snow had disappeared,
he was a much wiser creature indeed.

妮子分析:是否与孔、庄2位的哲思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老外直接夹带了教育,并且此故事通常的大流解释是:好吃懒做,后果自负~

当我们读到这篇时,为了蚱蜢、蝉的生命周期着实辩论、查证了一会儿。实际上,从未曾经遇过冬天的蚱蜢,何知如何“过冬”?

妮可妮子 发表于 2011-3-22 19:40:44

回复 妮可妮子 的帖子

妮子衍伸含义:

对于“夏虫不可以语冰”的简单解释就是井底之蛙,庄子从水之道开始谈起的,妮子并非否定这个概念,而是强调另一个隐性的哲思:三季人。

我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三季”的框架?

很简单,不能揠苗助长!孩子到哪个程度你就教他与之符合的程度,不要逾越到“冬季”——一个他尚未能认知的境界。举例来说奥数,多数的家长都有自行辅导的经验,我曾经看过家长当头一劈:funk:,怨孩子不理解~其实孩子真是还不懂到那个程度,你硬要他去想象冬天!正如同向三季人解释冬季一样是行不通滴!应该在春季说春,在夏季言夏,入秋季谈秋,这种方式是符合孩子的成长,否则,你就如同子路一般,夹硬说理,当然无效~

再浅些就是适时教育,你总是描绘冬天给只知道春、夏、秋的孩子,徒劳无益,并非你的孩子不行,而是还没有进入那个领域,超前是无益的。

在我们生活上遇见的人、事、物,太多的三季人了,如果你总是气恼,对自己毫无益处,相对的,三季人蛮快乐滴,因为没有冬的担忧。正如同伊索寓言里那只快乐的蚱蜢,它是懒吗?如果他经历过冬天,会不知道要储存食物过冬?就是不知道,所以无此担忧,《蚂蚁和蚱蜢》除了让我们知道蚂蚁的勤劳外,带出的是无知的本质。体验的最后一句说:And by the time the snow had disappeared, he was a much wiser creature indeed.我解释给孩子是蚱蜢知道了冬季的存在,所以他有了法子面对下一个冬天的来临(严重不符合昆虫的生命周期哈),但是给人的比较是东西方文化,孔、庄对于三季人采取不予理会的应对办法,而西方是留有一个可改造的希望(纯个人观点:lol)

人类对于未来是否是三季人心态?我们究竟知不知道未来?自己是不知道自己是三季人,那么谁知道人类的第四季?:lol




美莲 发表于 2011-3-23 12:28:18

妮子,自己的楼也占位呀
我也赶紧前排蹲着先,晚上慢慢看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1-3-23 22:28:58

啊,中西合并啊?????

qhhu226 发表于 2011-3-24 01:57:09

等着看妮子的衍伸含义

想起了井蛙观天,同心圆。
偶有时候蛮希望自己是个可以随意伸缩的同心圆,
毕竟知道的越少越省心哈:P

starsea411 发表于 2011-3-24 04:38:32

强大的妮子。爸妈网强人真多,要埋头学习一阵,才能领略小皮毛。

千眠 发表于 2011-3-24 07:57:53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1-3-24 12:02 编辑

转来:《庄子·秋水》之《河伯与海若》 作为参考鉴赏


河伯与海若[春秋] 庄 子

             古典文萃选篇 注释/与言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
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
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1>;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
之美尽在己<3>。 順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4>, 望洋向
若而叹曰<5>: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6>。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
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9>,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家<10>。”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
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3>。今尔出于崖涘<14>,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而将可与语大理矣<15>。

【注释】

  本文节选于《庄子·秋水》篇开头部分。  河伯:河神。 海若:海神。
  
  <1>“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秋水:秋汛。 时至:随着时令而至。 河:指黄河,大河。
  <2>“涇流” 河流宽度。 涘(sì音俟):岸(笼统而言)。 渚(zhǔ音诸):河岸洲滩,又作水中小
洲。 间(jiàn音箭):间隔。 兩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馬:间隔两岸洲滩悬崖相望,分不清牛马。
  <3>“自喜”:沾沾自喜。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自己这里。
  <4>“始旋其面目”── 始:适才,才开始。 旋:掉转。
  <5>“望洋”── 洋,《龙龛手鉴》注:“水流盛大貌。” 《字汇》注:“澜也。” 《正字通》
注:“海中狂澜也。庄子: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汇音宝鉴》注:“盛大澜也。”当代典注:海洋,
一望无际之海。这里指浩瀚的北海。又【山海经】:“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 有些书籍中,把
“望洋”注释为“仰视状”,将其“洋”解释为“仰”,我不知其所云也。
  向若:向着海若,即向着海神。
  <6>“野语”:俗语。  道:其实此“道”非指普通道理之“道”,但可以权且解释为“道理”。
百:以虚量数词解释成“许多”,并不确切,还以解释为“上百个”为妥。“以为莫己若”:以为无人
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就是在说我啊”的意思。
  <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引导助词,可译为:而且、又。 “尝”:曾。
“尝闻”:常听说。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而轻……,并列关系。这是古人常用的形容词倒置的动宾结
构语句,即:以为……少,以为……轻。 者:这样的人。
  本句:“我又曾听说有觉得孔子见识不多而伯夷之义不足道的人,起初我不相信。”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难穷:难以穷尽。  本句:今天我看到了你的浩瀚无际。
  <9>“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祸患,灾难。
  本句:我若不来到你的门下可就坏了。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深明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理。
  本句:我将长时间为见识深广的人所嗤笑。 此句自惭于之前的“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1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语于海:谈及海。 者:语气助词,有“这件事”之
意。 拘:局限。 虚:同“墟”,指场所、处所、区域。
  本句:对于井中之蛙不能谈及大海,因其受到处所的拘束。
  <1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笃(dù音杜):固守,恪守。 时:季节。
  本句:对于夏天昆虫不能谈及冰雪,因其受到季节的禁锢。
  <13>“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曲士:唱曲之人。 道:深奥的哲理。 教:所学。
  本句:对于乡曲之士不能谈及大道之理,因其受到所学的局限。
  <14>“今尔出于崖涘”──崖涘:悬崖、河岸。 本句:今天你从悬崖河岸之间走出来。
  <15>“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而将可与语大理矣”──乃知:方知。 丑:这里意指浅陋。
  本句:游览于大海,方懂得你自己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及大道之理了。

  再习《庄子·秋水》中《河伯与海若》之篇段,不禁亦生望洋兴叹之感。自惭浅陋,吾又何尝不见
笑于大方之家?  与言 2007.07.07 注释



千眠:全篇鉴赏,一来感喟确实字字珠玑,短短的文字里,竟然可考究出这么多经典之句子,实在是让人佩服,这篇文章和《蚂蚁和草蜢》篇的小寓言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庄子就一口气说了好几个道理,河伯见识了孔子之博大后,方惭愧自己过去的见识实在是贻笑大方,海若说:见识很容易有极限性,等到你突破了自己的界限,(知耻近乎勇),境界高了,自然就可以和你论及更深层次的道理了。

庄子的这个自然有其优美和浪漫,不过鉴于古文的不易读,更多人会让孩子先读伊索,像妮子这样中西穿越,同理共读,实在是高妙,佩服,佩服:)

--------------------------------------------

PS: 我又想顺口开河了,借妮子的帖子,说说:“今尔出于崖涘”,很多人知道粤语把危险叫做牙烟/崖涘,知道这个词组的读音和意思,却从未知道起来源,其实这个崖涘不是牙齿旁边都冒烟了的牙烟,而是古汉语的崖涘,粤语有南粤地形作为屏障,无五胡乱唐之影响,保留了相当多古汉语的雅言,崖涘,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14>“今尔出于崖涘”──崖:悬崖、河岸, 涘:边上。

既然立于悬崖的边上,能不危险乎?

班门弄斧,顺口开河,希望妮子不要介意哦。


tinasu 发表于 2011-3-24 08:52:48

一看妮子出手了,我感觉跑来看。

ilqinger 发表于 2011-3-24 11:47:14

太好了!非常喜欢这个新版块

diana_d 发表于 2011-3-24 12:44:55

美文,学习了,真是会读书的人啊
好!

帆婷 发表于 2011-3-24 13:44:37

来学习了:)

tigermom 发表于 2011-3-28 10:11:10

“我们生活上遇见的人、事、物,太多的三季人了,如果你总是气恼,对自己毫无益处” 这个有道理,我不生气了。。。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三季人,如果把所有未知的比为第四季。。。与其苦苦追求那未知的第四季,何不好好享受这美好的人生三季?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1-3-29 23:04:34

当孩子完全领悟庄子的辩证法,您是知道孩子的想法还是鱼儿的想法,不是云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的心再动。

草木年华 发表于 2011-3-30 08:22:49

真是太喜欢这个新版块了!

pengjy2004 发表于 2011-3-31 13:44:06

解说的太好了,收获匪浅。
以后天天逛的版块多了这个。

独219 发表于 2011-4-2 09:44:01

本帖最后由 独219 于 2011-4-2 09:46 编辑

打印下来跟女儿一起学习,谢谢妮子

韦祎宝贝 发表于 2011-4-2 19:03:53

妮可开锁,今天是第一次来,看这样的帖子真是提升自己的知识面,等会儿让孩子也来看看。

rulansixin 发表于 2011-4-2 21:25:53

怎么也没想到是妮子的楼,哈哈!
收藏!

haobaobao888 发表于 2011-4-4 20:54:49

慢慢{:92:}看

090121牛牛妈妈 发表于 2011-4-14 12:45:15

来学习了 ,自己还得多学习

霹雳火 发表于 2011-4-15 17:27:38

如此好的一帖,今天才看到。
我们学体验8这一故事时没想到那么深远,补了一课,谢谢妮子了!

娃爱的墨墨 发表于 2011-4-15 17:32:56

收藏了 以后打印出来学习

laphaer 发表于 2011-7-25 13:12:01

讲得真好,学贯中西!

vivian888 发表于 2011-11-25 00:23:40

在未看这文之前,我对妮子的印象就是跟烧钱版联系在一起,现在才发现妮子如此惊才绝绝!仰望呀仰望~~

sandy110930 发表于 2011-11-28 22:52:37

好贴,让我有点顿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穿越《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