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眠 发表于 2011-3-23 09:05:10

【又八卦又长知识】你知道吗?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1-3-23 10:15 编辑

       读大学的时候,一个气压偏低,老天爷憋不出雨来的闷热的下午,一堂让人昏昏欲睡的现代汉语课上,大家都在打瞌睡,无奈中的老师停下了手中的课本,和我们聊起了大八卦。

       老师问我们:你们总是说拍拖,你们知道拍拖的意思吗?

       我们都在偷偷笑,我们当然知道,有人小声说:不就是谈恋爱咯。

      老师又说了,你们知道拍拖的意思是谈恋爱,可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广东珠江流域一带的人把谈恋爱叫做拍拖吗? 有谁会回答的赶紧说,我这里正好有2张小礼堂的电影票,也许正适合明白拍拖的意思的人去看看电影。

       大家来精神了,可惜谁都不知道拍拖这个地方词的来龙去脉,于是很有兴致的听老师讲解。

广东人管谈恋爱叫“拍拖”,原来过去在珠江,因为木船无力航行,就拍在汽船上,由汽船拖着走;到了浅海滩,汽船无法驶入,就由木船靠岸将人和货物载出来,搬上汽船。一路上互相帮忙,终于并排驶入码头。用“拍拖”来形容恋爱真是入木三分。

“拍拖”源自粤语方言。大约清朝末期,在广东内河航行的客船都由一艘形体较小的蒸汽火轮船用绳索拖着航行,两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航行方式就是“拖渡”了。当客船行到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时,河道变窄,小火轮便要靠在客船旁边并列拖着客船航行。粤语中将靠在一起称之为“拍”,于是便将大小两船相靠并行称为“拍拖”。后来男女在街上相伴而行,人们便嘲笑他们‘拍拖’。

拍拖原为珠江口一带航运俗语。珠江口航运发达,通常大船载货并拖小船一艘,主航道大拖小;近岸时,大船吃水深,难以靠岸,此时小船便卸货上岸,来回相依。后以此形象比喻男女恋爱时的互相关心和难舍难分,约定俗成,谓之“拍拖”也!而原意反湮灭,鲜为人知。

花尾渡

花尾渡,是二十世纪广东水路客运全盛时期的一种内河运输工具,船体硕大,“楼”高三层。上层为餐楼(一等客舱),中层名公舱(二等客舱),下层及船首均为货舱。花尾渡以其不设动力机舱为特点,由小火轮(俗称“温底”)拖带。装修漂亮的花尾渡行驶于水上,状如天鹅流弋。晚间船身霓虹放亮,远远看去有若灯山。因其容量大、噪音小而深受旅客欢迎。

“拍拖”是花尾渡运行时的一种操作方法。试以广州为例,旧时内河船码头设在长堤一带,河面复杂,船艇很多。而花尾渡与小火轮之间的拖缆长达10丈,迂回靠泊无法操作,因此在出港启行时采取“拍拖”的办法:即两船并拢,中间用粗缆扣牢。两船一长一短,互相依偎,追波逐浪,有如情侣逛街。后来,这一航运用语——“拍拖”便演化成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代名词。

船离广州拍拖至南石头,便要停船报关。此处河面已变宽,于是便开始“放拖”,小火轮用拖缆拖带着花尾渡,迳行驶向目的港。到码头靠岸后便实行“甩[音:led]拖”,小火轮自去下锚碇泊,宣告本次航行结束。

随着拍拖一词的演化,“甩拖”也被用于形容情侣分手,这个带俏皮意味而又颇为形象的广州俗语,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是相当流行的。拍拖一词本发源于广州,但在香港,到目前仍很时兴,各种报刊关于娱乐圈中人的报道,此词使用频率很高。

-----------------------------------------

老师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十分有精神,而且没有人赢到他的电影票,十分开心,后来大家打瞌睡的时候,就时常给我们讲一个醒神的“现代汉语”,让我们在八卦中提神,又八卦又长知识;

可惜后来我提早离开了学校,说起来还真想念这个在课堂中正儿八经地给我们讲解八卦的老师呢。




相关花尾渡的一篇介绍,我贴在了22楼,有图有真相嘛。











zwyqs 发表于 2011-3-23 09:07:43

长见识了,呵呵!缘由是这样的呢

ahuiya 发表于 2011-3-23 09:08:26

寓教于乐,真是个好老师~

cyndafu 发表于 2011-3-23 09:08:50

这样的老师多好啊。话说,我觉得虽然大学课堂难免枯燥,其实还是有东西可学习的。

霹雳火 发表于 2011-3-23 09:11:48

这个老师很有趣!
“拍拖”的本意原来是这样啊,还真是不说不知道,长见识了!

妮可妮子 发表于 2011-3-23 09:11:57

一样一样,课本难回亿,老师的课外记的特别清楚——老了吗?:lol

甚至都勾勒得出课堂的动态~老了。。。

waterlily 发表于 2011-3-23 09:12:01

长知识了,多好的老师啊

wangjinghugh 发表于 2011-3-23 09:12:19

好老师!好八卦!

landy6888 发表于 2011-3-23 09:12:51

长见识啊!

caroltsui 发表于 2011-3-23 09:14:01

呵呵,有意思。。爱上楼主贴子啊。长见识哦。。

cloud0223 发表于 2011-3-23 09:14:05

呵呵,喜欢这样的老师。我还记得我高三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一片狼藉的藉字,试卷中总是让辨认是藉还是籍,我总是记不住,他就跟我们说狼藉是形容被狼踩过的草地,当然是草字头拉,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shunshunshun 发表于 2011-3-23 09:16:11

我是理工科出生,浪漫的事情少,好多的习题、好多的实验课,人都是木木的!羡慕啊!

千眠 发表于 2011-3-23 09:17:56

呵呵,看来这种八卦大家都喜欢

laoxu520 发表于 2011-3-23 09:23:33

真长知识了!

2003pcy 发表于 2011-3-23 09:24:50

才知道呢,拍拖是这样来的。

水果 发表于 2011-3-23 09:30:36

长知识啊。

千眠 发表于 2011-3-23 09:34:56

我觉得我本周发帖很积极啊,怎么就是没上发帖排行榜捏?

xp_ann 发表于 2011-3-23 09:36:57

很好的小故事!
听你这样讲也能想像到当时课堂里大家翘首聆听的样子,老师讲得很好,学生学得也很认真,呵呵

leaf_fall 发表于 2011-3-23 09:38:52

想想上大学那会儿课堂上的老师们都有趣得很呐!

diana_d 发表于 2011-3-23 09:39:11

不八卦,长见识

liushengli9595 发表于 2011-3-23 10:02:18

也跟着学习长见识了!

千眠 发表于 2011-3-23 10:12:07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1-3-23 10:13 编辑

西江上曾经的一道独特风景———花尾渡
来源: 羊城晚报   2009-07-12    晚会·羊城沧桑
http://image1.idoican.com.cn/037/2009-07-12/cnmlfiles/nt.D440100ycwb_20090712_1-5-B3.resbrief.jpg

http://image1.idoican.com.cn/037/2009-07-12/cnmlfiles/nt.D440100ycwb_20090712_2-5-B3.resbrief.jpg


  □邓嘉乐
  1  最大的“花尾渡”可载客420人
  清末民初,一种俗称“花尾渡”的航运船只出现在西江流域。在此后的70年间,“花尾渡”一直是西江流域最重要的客货运输船只。
  “花尾渡”其实是一种拖驳船体,前面由一艘小电动轮船作为拖轮,拖动后面的大型木质客货驳船。驳船是平底的浅水船,长约40米、宽20米、高10米,楼高多为三层半,亦有四层半的,分客舱和货舱两部分。
  “花尾渡”的得名,皆因其驳船的船头彩绘有一只“镇魔压邪”的貔貅,船尾彩绘有艳丽夺目的海棠、牡丹、龙凤、麒麒等奇花异兽。在河面上,它是一道炫目的流动风景。
  据说,“花尾渡”的发明,灵感来自当时广州富豪人家用于行乐和款待客人的画舫。实质上,它是一种综合了西式客货轮层楼结构和中式画舫特色的新型客货船,优点极为突出。
  首先,“花尾渡”是由拖船带动的,没有动力装备的驳船便可腾出所有空间用于载运客货。一艘200吨级的“花尾渡”,可载客200多人,载货几十吨。1947年,广州协安祥船厂在澳门泰益船坞建造了最大的一艘“花尾渡”,排水量达600吨,设有420个乘客卧位,可载货100多吨,名叫“西江皇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改名为曙光403号。
  由于“花尾渡”的驳船楼层高,载物多,船体需承受压力极大,一般选用坚韧的坤甸木制造,甲板则铺以柚木。
  其次,驳船没有隆隆机器噪音与震动,舱内安静平稳,乘搭极为舒适。庞大船体,也为乘客提供了四处走动的空间。当时,从广州乘“花尾渡”到广西贵县,一般要两夜一日,但乘客不会感到闷,因为在船上不仅可下象棋玩扑克,还可透过描龙绘凤的玻璃窗观赏两岸风景。有时,船主会请艺人到船上表演节目。总之,乘搭“花尾渡”能让人在闲适中度过漫长的航程。许多老一辈广州人,对当年停泊在长堤的“西江皇后”、“大华安”、“新发利”等“花尾渡”还留有深刻印象。
  为什么“花尾渡”独独出现在西江呢?这是因为西江水量充沛、水流平缓、河道深广平阔,极为适合吃水浅、载客多、载量大、乘坐舒适的“花尾渡”行驶。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广州永成航业公司首先将“花尾渡”用于广州至梧州航线的营运上。抗战胜利初期,西江下游客货运输量骤增,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五大航线(广州至梧州、肇庆、江门、三埠、石岐),“花尾渡”成为主力船只。
  1947年前后,“花尾渡”进入鼎盛期,整个西江流域共有40多艘“花尾渡”在营运。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花尾渡”仍是西江流域的最重要客货运输船只。
  2  “花尾渡”引出“拍拖”词汇
  “花尾渡”独特的拖驳船体结构,令它每次靠岸或是开出,都要“拍拖”一次。也就是将要靠岸时,电动拖轮就会减速,船工则把牵引的缆绳解开,让后面的驳船利用惯性向前靠到拖船边。靠好后,船工就迅速用麻缆把两船连接固定好,拖轮再发力把驳船推向码头。
  起航时,也同样以“拍拖”形式,把驳船先带离码头,到了宽阔的江面,再改“拍拖”为“拉拖”。后来,这一航运用语———“拍拖”,便衍化成粤语地区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代名词。
  拖船拉动驳船的,是一根拳头粗的“竹缆绳”,长达一两百米,是由机器将多股竹子编绞而成的。为什么要选用竹缆绳呢?因为如果用麻缆绳作牵引缆绳,中央部分会因长期垂浸在水里而很快松垮霉烂,而竹缆绳则是越浸水越坚韧。这种竹缆绳要专门在广州泰康路订货。
  每当“花尾渡”转急弯时,前面的拖轮便短促地“呜!呜!呜!”鸣响三声汽笛,后面的驳船便以“当、当、当” 三响清脆的钟声回应。之后,驳船上的船员就扳动舵杆,带动驳船左转或右转。舵杆是一根粗长的木头,通常要四五个人合力操作,
  每过中途站,“花尾渡”并不停船,只是放慢速度。这个时候,“花尾渡”上的船工拉开船舷旁的铁闸,用带钩的竹竿把送客上落的小艇拉近。待客人上落完后,“花尾渡”“当当”两响,放开小艇,继续前行。
  “花尾渡”的驳船一般分为三层半。底层(水线之下)主要是货舱,但也有部分兼做客舱,叫一等舱,价格便宜,票价只要三四千元(解放初期的币值),相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三四角钱。一等舱没有照明也没有床铺,昏暗一片,乘客席地而坐,摸黑倾谈,困了就抱膝打个盹。第二层叫“公舱”,是二等舱,票价六七千元,是一格格的大通铺,有照明。第三层是最高级的三等舱,票价在一万元以上,床铺是碌架床,分上下铺,位置宽阔,通风透气好。最顶的半层则为船员所用。
  当时,广州到梧州行船要4天,梧州到广州要3天,一来一回总共7天航程。而拖轮是用木柴作燃料的,故从梧州出发时,拖轮两侧船舷堆满了柴垛。这些木柴,能满足一个航期所用,但碰上风大浪急导致木柴消耗过多时,那就要在途中进行补充。
  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花尾渡”从梧州起航,船上的半截平台往往放满几十个大鸡笼,一个大鸡笼里有200只鸡。据说,运鸡的收益远胜于载人,所以,从梧州起航时,汽笛嘶鸣声中,往往伴有“咯咯咯”鸡叫声。
  3  两次船难之后……
  1908年至1954年,西江航运都是私营的。公私合营后,“花尾渡”全部改名为“曙光”系列。从1954年至上世纪80年代的西江,“花尾渡”还很容易见到,但船体已没有当年的彩画了。
  1980年2月27日凌晨,广州至开平航线的“曙光401号”,航行至开平潭江的水口时,突然水面升起1米高的浓雾,随之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两分钟内船便沉没了。“曙光401号”为当时中国内河航线的最大客船,被称为“内河皇后”。虽然潭江河面并不宽,但由于沉没速度过快,这次船难造成了301人死亡,死难人数为我国内河船难之最。
  同年11月26日,广西“桂民301号”在平南丹竹遇强风翻沉,死难100人。
  这两起重大船难,船只均为“花尾渡”,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花尾渡”的安全性。
  经过总结,人们发现“花尾渡”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航运要求了。因为随着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河道上的船只不断增加,而拖驳结构的“花尾渡”占用了较大的航道空间,特别当它转弯时,其它船只都要避让,不利于河运的效率和船只的航行安全。同时,“花尾渡”的驳船船体高大,重心不稳,自身又没有动力,抗风浪能力差。
  1981年11月19日晚,“东风2号”拖轮牵拉着“曙光301号”驳船,从江门东炮台向北街河段缓缓起航。此时,船上人声鼎沸,这是“花尾渡”最后一次航班了。
  之后,“花尾渡”被带发动机的“红星”钢壳客轮取代了。至此,营运了70多年,对西江航运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花尾渡”退出历史舞台。

gugulian 发表于 2011-3-23 11:16:44

这个老师的课,学生爱上

lixingmeibec 发表于 2011-3-23 11:29:41

以前一直不解呢!谢谢分享!!

jjyami 发表于 2011-3-24 13:08:11

这个来源倒是知道的
这个老师挺有趣的

monica100 发表于 2011-3-24 18:47:47

这老师真不错

laphaer 发表于 2011-7-25 13:23:57

希望千眠以后多八一八这样的知识!

leya 发表于 2011-7-26 13:28:44

╮(╯▽╰)╭这世上少一些无良老师就好了
像这样的老师很少吧

高欣 发表于 2011-7-26 18:56:33

头一次听说,真的长见识了

红尘》骆驼 发表于 2011-7-26 19:18:58

多些八卦吧!一般这种被喻为“没用”的知识才增长见识呢。我们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总看些没用的”{:soso_e11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又八卦又长知识】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