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老师作文讲评:《铅笔头》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31 09:39 编辑今天我们讲一篇二年级小朋友的作文,题目叫《铅笔头》。在讲课前先说一点感想,这两天一直在翻大家贴出来的小朋友的待讲作文,今年的加上去年的,大约还攒着二百多篇作文没讲。一遍一遍地翻着小朋友们的作文,一遍一遍地看着妈妈们的感言,真是既感动又愧疚——感动于大家的执着好学和热情上进;愧疚于没能一一满足这些小朋友和妈妈的愿望。想着小朋友眼巴巴期待的目光,心里确实感觉过意不去。 回顾一下,我们这个群自前年建群到现在,已近两年零三个月了。在此期间,我们讲了大约一百五十篇作文。也就是说,讲评过的与没讲评过的作文,大致的比例是一比二,三篇作文里只能选一篇来讲评,真的感到分身乏术。我和群里管理组的、整理组的、转播组的妈妈们都十分清楚:能多讲一篇作文,兴许就能多影响一个孩子。对于小作者本身而言,点评得如何,讲评的方法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句表场、一个肯定和一次鼓励。 说实话,我有时都不敢打开《待讲评作文集》(是我们群文字整理组的妈妈们整理出来的),因为每看一次,心头就会多增加一些愧意。为了尽可能多讲,我们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感觉进度还是不够,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以后的作文大体按三种模式来讲:一是选出部分作文进行精讲,也就是在讲评的同时还要对原文进行提升;二是只对作文进行讲评,不作具体的提升,但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提升的思路和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三是在博客中会陆续登出小朋友的作文,并对这些作文进行简单的、综合性的点评。这些作文就不在课堂里讲,但会以“功夫作文成果展”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尽可能地让讲评的速度快一些,覆盖面广一些。 有关写作的技法部分,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套书和我的博客中都有介绍,在过去的讲评中也已重复讲过多次。所以,为了加快进度,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们也会适当减少在课堂里的讲解时间,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领会。 现在我们就来讲评《小铅笔》,先看妈妈的感言: 进群有一周多时间了,看老师的书也一周了,真是越看越心慌,越看越开心,心情随着收获忽上忽下,整个就是一个矛盾体。女儿从学前班开始写日记,现在已经二年级了。对她来说,写篇短文没有多大的问题,但要想出精品就不那么容易了。幸运的是,在孩子写作碰到瓶颈的时候,我遇到了非常老师,才知道写作文是要技巧的。“头身脚”、“戴帽、穿衣、套鞋”、“六根六尘”、“作文八法”等技法,简单实用,让我受益匪浅。 作文背景:晚上筝写作业的时候,我翻看她的笔筒,一下子找到了十几支铅笔头,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全文都是孩子的字词,我只是负责提醒她把字词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孩子的作文和妈妈的辅导过程: 今天,妈妈整理我的笔筒,发现了许多铅笔头。(从进群开始学习,牢记一个概念——开门见山,孩子也喜欢这么做。) 这些铅笔头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聚在一起像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真美呀!它们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我每次用短一根铅笔,就会把它放进笔筒。日积月累,竟然攒了这么多。 看着桌子上一堆无用的铅笔头,妈妈想让它们重生。妈妈找来一根圆珠笔杆套在铅笔头上,铅笔一下子就长高了,它们又可以陪我一起学习了。 铅笔头重新上岗了,我想它们今晚肯定会兴奋到失眠!(这个结尾很出乎我的意料,我说头和脚要呼应,要不就站不稳了。孩子想了半天,冒出这一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她开始写的是:铅笔头又可以上班了,感觉跟上段的“又可以学习了”有重复,让她再换个词,就变成这样了)。 小插曲:这些铅笔头都有些残缺不全,因为筝以前爱咬铅笔,抠它的外皮。我说:“你看这些铅笔头像小乞丐,衣服都是破的。”筝筝惭愧得红了脸。让她加上铅笔头的细节描写,死活不肯。筝筝说:“以前是我不对,以后不会对铅笔头的亲戚这样,就不写了吧,我害羞!” 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写作中间冒出好多念头,如果不是时间的关系,这篇文章还会延长。其中她说到的一点我很欣赏,孩子说:铅笔外面穿着彩衣,木头是她的皮肤,笔芯是她的黑心肠。人如果有黑心肠是坏事,可铅笔的黑心肠可是对人有利的。 妈妈的感言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最欣赏这位妈妈说的一句话:我只是负责提醒她,把字词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昨天,我们在讲课中也重申并强调过:亲子作文,不是亲自作文。亲子作文如同抚养孩子,当小朋友在学走路时,我们并不是掰开小朋友的腿,让他迈步,而是牵着他的手,让他学着迈步子。当小朋友走得颤颤巍巍时,我们就赶紧扶一下,防止他摔倒;当小朋友走到墙角不会掉头时,我们就扶着他掉转一下身子。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 第二,妈妈的说法很新颖、很形象,与我们“功夫作文”的概念是不谋而合。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套书里很系统地讲过:一篇作文从结构的角度来讲,是“头身脚、帽衣鞋”;从表现的角度来讲,就是四个对称——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是这样讲的: 结构体现在了段、块、句、词里。就如盖一座大厦,要先有一座楼的整体结构、整体布局。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如同每层楼与每层楼之间的配置。 在每一段里,就是块。块与块的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如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配置。 在每一块里,就是句。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如同房间里墙与墙之间的配置。 在每一句里,就是词。词与词的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如同砖与砖之间的配置。而在这些配置的关系中,对称就具有牢固性。对称,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篇文章只有具备对称性,才具备了建房子一样的牢固保障,才具有了功夫。 一个作文的功夫,就体现在: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体现在:词服务于句,句服务于块,块服务于段,段服务于中心——这也就是作文的统一性、完整性。 所以妈妈的说法——我只是负责提醒她把字词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很是形象、准确。如果我们把这位妈妈的话引申来讲,就是:一篇好的作文,就是把适当的词放在适当的句子中,把适当的句子放在适当的块中,把适当的块放在适当的段中。这样按“头身脚、帽衣鞋”的方法,就能达到“词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服务,段为主题服务”的目的,写出来的就是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朋友的原文: 铅笔头 今天,妈妈整理我的笔筒,发现了许多铅笔头。 这些铅笔头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聚在一起像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真美呀!它们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我每次用短一根铅笔,就会把它放进笔筒。日积月累,竟然攒了这么多。 看着桌子上一堆无用的铅笔头,妈妈想让它们重生。妈妈找来一根圆珠笔杆套在铅笔头上,铅笔一下子就长高了,它们又可以陪我一起学习了。 铅笔头重新上岗了,我想它们今晚肯定会兴奋到失眠! 我们先本着发现亮点的原则,来看小朋友作文中的可取之处: 第一、本文结构很有条理,“头、身、脚”齐全。“头”是开门见山的;“脚”是首尾呼应的;“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展开的:一个是我眼中的小铅笔;一个是妈妈眼中的小铅笔。因为有了“头、身、脚”的结构,所以正如一些妈妈点评的一样——短而精。所谓的短,大意是指文章的字数;所谓的精,大意是讲表达得精确、准确。 我们还是要强调:作文散乱和跑冒滴漏的问题,一定要通过结构来解决。文章的结构、章法、布局,是作文学习中最基础、最体现实力、最具备功夫的几个方面。没有结构,只有文字,那是散了架的建筑;有了结构,再行装饰,就会是一个不错的建筑。 第二、在本文中,小朋友的意法运用得很棒。比如:这些铅笔头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聚在一起像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真美啊!又比如:铅笔一下子就长高了,它们又可以陪我一起学习了。 第三、最后一句,是个“驴头不对马嘴” 句:铅笔头重新上岗了,我想它们今晚肯定会兴奋到失眠!写得十分有趣、难以模仿。在这一句里,没有华丽、生僻的字词,却又写得十分有趣、十分精彩。由此,我们还是要讲几点:一、每个小朋友都有创造好词好句的能力。我们要相信小朋友具备这个能力,千万不能抹杀小朋友的这一能力。二、好词好句,一定是小朋友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抄出来的。好词好句,不是由华丽、生僻的词组成的,所以小朋友在学习作文的时候,不要误入这个歧途。抄一大堆好词好句,抄一大堆华丽、生僻的词,那是贴在别人脸皮上的金,不是自己拥有的金。三、小朋友自己独创的才是好词好句。反过来讲,好词好句,是书里、字典里找不到的字句。 以上是文中的三个亮点——结构好、意法多,外加一个“驴头不对马嘴句”,所以,这篇作文可以说是一篇短小精干、十分有趣、特别精彩的作文。 但是从妈妈的辅导中,我们也看到不少的遗憾。妈妈在感言中,写到: 小插曲:这些铅笔头都有些残缺不全,因为筝以前爱咬铅笔,抠它的外皮。我说:“你看这些铅笔头像小乞丐,衣服都是破的。”筝筝惭愧得红了脸。让她加上铅笔头的细节描写,死活不肯。筝筝说:“以前是我不对,以后不会对铅笔头的亲戚这样,就不写了吧,我害羞!” 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写作中间冒出好多念头,如果不是时间的关系,这篇文章还会延长。其中她说到的一个点我很欣赏,孩子说:铅笔外面穿着彩衣,木头是他的皮肤,笔芯是他的黑心肠。人如果有黑心肠是坏事,可铅笔的黑心肠可是对人有利的。 在辅导中的这两段,因为“害羞”的原因,没有写在原文中,实在是遗憾得很啊!想跟小朋友说:你害羞地写出来,我们也好害羞地看嘛! 就因为小朋友“害羞”的这一段,没有害羞地写出来,所以就有了害羞的不足。这个害羞的不足在哪里?我们前面讲过,字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服务,段为中心服务。我们细细思量第二段与第三段,也就是第一个对称段与第二个对称段。第一个对称段写的主题是:小铅笔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真美呀!第二个对称段写的主题是:妈妈和我一起修理小铅笔。这样,似乎就构成了一个相悖的逻辑——小铅笔很美丽,我和妈妈修理你。所以我们要说,小朋友害羞地没有写那一段——“这些铅笔头像小乞丐,衣服都是破的”是十分遗憾的。 由此,我们来把小朋友害羞的这一段补充进来,在其它地方稍加调整,便会是一篇逻辑更顺、表达更有趣的作文。 提升文:铅笔头 今天,妈妈整理我的笔筒,发现了许多铅笔头。 它们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我每次用短一根铅笔,就会把它扔进笔筒。日积月累,竟然攒了一大筒。 这些铅笔买回来的时候,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可是现在,它们有的烂掉了橡皮,有的蹭破了外皮,有的露出了肚皮。一个个变得矮小破败,横七竖八躺在那里,就像懒散的乞丐。 看着桌子上一堆无用的“乞丐”,妈妈想让它们旧貌换新,重新做人。于是我们就找来一些废旧的圆珠笔杆,一个一个套在铅笔头上,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乞丐”一下子就变得精神了。虽然它们的外衣依旧,但现在至少它们成了“丐帮帮主”。这些黑心肠的“帮主们”又可以帮我写出漂亮的字了! 我把它们重新一个一个、整整齐齐地放进铅笔盒中。铅笔头可以重新上岗了,我想它们今晚肯定会兴奋到失眠! 在这里,我们要讲几点: 一、运用了借代的技法把“小铅笔头”变成“乞丐”,然后一借不还,经过修理的“乞丐”变成了“帮主”,就有了精神头。 二、在前面我们写到:我每次用短一根铅笔,就会把它扔进笔筒(体会“扔”字),也写到:一个个变得矮小破败,横七竖八躺在那里。我们在提升文中“脚”的部分,就呼应了一下,写到:我把它们重新一个一个、整整齐齐地放进铅笔盒中。通过修理前与修理后的对比,让全文更具有了呼应性、鲜明性。 三、通过借代的技法,虽说铅笔头经过修理,不可能回到刚买回来时的五彩缤纷,但经过修理,能成为“丐帮之主”,也算不错。 四、我们把原先因为害羞没写出来的“黑心肠”,补充为:这些黑心肠的帮主们又可以帮我写出漂亮的字了!——也算是废物利用。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