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5 发表于 2010-9-2 04:01:05

如何看待教育中的个性案例

有一阵子, 我家先生突然迷上了烤甜点, 这个想做做, 那个也想试试。 于是去商店买了很多的烤盘啦, 搅拌器啦, 蛋糕纸啦, 反正是搜罗来了一堆的各种工具, 于是甜点实验室就此开张了。

先是看上了戚风蛋糕, 找了一个台湾的一本蛋糕书。 由于上面都是以克为单位, 而我们家里买的都是量杯, 量勺什么的, 就来来回回的换算来换算去的。 高高兴兴的送进了烤箱, 打开一看, 没发起来。
先生就开始总结经验了, 首先是换算有误, 咱们得再去买一个称。 于是就到网上买了一个称。 一做, 就是不如人家做出来的看着那么文理那么好。
先生又总结经验, 咱们家的烤盘不对, 人家说的是八寸盘, 咱们家的这个是9寸。 快, 你赶紧给我买八寸盘去。再说咱家这个盘怎么这么浅, 你看人家的盘这么厚。
这下可苦了我了, 商店里就是没有8寸盘, 还是买了一个厚一些的9寸盘。

先生继续再战江湖, 终于做出来的蛋糕看着着实不错了, 可是一尝, 鸡蛋味太重, 不好吃。
于是, 又总结失败滴原因, 嗯, 这个方子不好, 用这么多蛋黄, 当然蛋黄味太重, 换一个方子。

反正就这样, 换方子, 换工具, 换配料,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进过艰苦卓绝的不断试验, 最后, 适合我们全家三口人的蛋糕终于出炉了。 刚刚庆贺了一下成功, 我女儿来一句, 这个蛋糕太淡了, 没味。 呵呵, 我和她爸差点没背过气去。
-----------------

说这个经历呢, 就是想告诉大家, 看别人成功的方子, 照着做, 能成功的比率可不是100%. 有的时候, 凑巧了, 也做出来的, 但下一回再做, 又失败了。 而且, 仅仅的看别人做的好看的照片, 或是听到别人如何如何, 这里面是不是有水分那可是不一定的。 就像那些甜点书, 看着各个刘口水, 但真的做出来, 放到嘴里, 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

照着别人的法子做, 还要看你们是不是具备和别人一样的条件, 哪怕一味料不同, 或是使用的工具不同, 都有可能导致失败。 而培养孩子可不像做蛋糕, 可以不断的失败, 不断的重新做, 顶多浪费些时间, 电费, 鸡蛋, 糖和面粉(有一阵子我家鸡蛋下去的极快)。 可是孩子是不能拿来这么实验的, 时间耗不起这还是其一, 万一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有的伤害可能隐性的)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 在教育上, 最忌讳看见一个个案, 好啊, 立刻就跟着学。 最怕的还是那种, 个案看个似懂非懂, 照猫画虎。 这样是最危险的。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4:39:21

很赞同版主说的----照着别人的法子做, 还要看你们是不是具备和别人一样的条件。

就像琬婷例子来说:
我觉得这与琬婷一出生婷爸婷妈就开始了早教有关,婷爸婷妈很会在生活中、游戏中开启孩子,所以琬婷从小就比同龄人在各方面优秀,这在当婷爸让琬婷6周岁11个月正式开始教英语时已打下了基础。
而现在孩子父母双方都认真把自己业余时间全投入到家庭教育不多原因。

所以当看到琬婷几乎自主性学英语时,首先看看自己孩子和琬婷小时基础比较一下,再看看父母水平和婷妈婷爸水平去比较一下,自己心里就会有底了。

high5 发表于 2010-9-2 04:40:42

那么, 是不是个案就没有参考价值呢, 也不是。 成功案例, 就是英语学习上做的不错的家庭的案例是可以拿来学习的, 但是, 这个学习不是照搬, 而需要分析。 这种分析, 不是一个案例, 两个案例, 而是多个案例。 他们都能做到, 他们的共同点在哪里。 就是说, 要既有树木, 又有森林。 而不是仅仅盯着一棵树哈。

在看之前, 首先要清楚, 这种案例, 家长写出来都是有水分的。 当然不是指他们故意的加入水分, 而是他们不自觉的。 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这是人之常情。 这种情感会在他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的流露出来。 所以, 当看到这样的描述的时候,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较, “哎呦, 看看人家三岁的孩子, 既能中文自主阅读, 还能英文自主阅读。。。再看看我这个孩子, 成天就知道傻玩, 简直急死我了。 。。。。”造成这种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所以, 看案例, 不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看, 而是以一个研究分析者的身份去看。 要看多个案例, 来分析他们在某个阶段所进行的方法, 质和量。 对于每一个台阶, 都需要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做的量是多少, 遇到某一类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步骤如何, 最后还需要客观的评估每一个案例取得的成效。 这样做下来, 你就可以清楚的看到, 对于某一个阶段的学习, 那种方法最有效, 那种方法比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前后步骤的不同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结果, 在这种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家长和孩子的个性, 以及个性之间的融洽程度。 遇到冲突的时候, 如何解决, 家长是如何做到长久的让孩子保持对英语的兴趣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看到分析出来。

这种案例分析需要做详细的笔记, 然后在看完多个案例之后, 要综合的比较分析, 才能找到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 然后在根据自己的孩子的特点, 将成功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尝试实施。 在实施中不断的调整磨合。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4:42:51

本帖最后由 Michael04 于 2010-9-2 04:45 编辑

很赞同版主说的----而培养孩子可不像做蛋糕, 可以不断的失败, 不断的重新做, 顶多浪费些时间, 电费, 鸡蛋, 糖和面粉(有一阵子我家鸡蛋下去的极快)。 可是孩子是不能拿来这么实验的, 时间耗不起这还是其一, 万一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有的伤害可能隐性的)就得不偿失了。所以, 在教育上, 最忌讳看见一个个案, 好啊, 立刻就跟着学。 最怕的还是那种, 个案看个似懂非懂, 照猫画虎。 这样是最危险的。


所以我很赞同婷爸说的:
父母要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就应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多渠道、多方面地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事物的不同兴趣,适时地对学习形式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选择。

儿童学英语靠的是快乐,在快乐中学会英语;
儿童学英语的目的是体验做游戏的愉悦、讲故事的兴奋,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足够了。

但作为家长,你却不能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让孩子学好英语,你就要千方百计地开动脑筋,去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high5 发表于 2010-9-2 04:46:32

看个案还需要有长远眼光。 不要看这个个案, 孩子在某一时期进步很快, 还要看这个孩子在后续发展中的后劲如何。 也就是前面的基础对后面学习的影响。 这些都需要一个综合的分析。

而对于一些, 有明显的妨碍孩子身心健康方面的做法的个案, 即便最后的学习效果也相当的不错, 不建议学习分析。 这样的看的不用看了。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4:49:19

本帖最后由 Michael04 于 2010-9-2 06:07 编辑

很喜欢版主的分析----对于某一个阶段的学习, 那种方法最有效, 那种方法比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前后步骤的不同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结果, 在这种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家长和孩子的个性, 以及个性之间的融洽程度。 遇到冲突的时候, 如何解决, 家长是如何做到长久的让孩子保持对英语的兴趣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看到分析出来。

就像我家喜欢婷爸用玩具情景会话表演方法,但就不喜欢用婷爸方法来练习复述:

《听读复述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这篇中介绍:
听读复述,就是要求琬婷在事先完全不看文章的前提下,不论有无生词,都逐句逐句地跟着复读机进行听读复述。听读复述时,由我放一句,琬婷一字不漏、一字不差地跟着读一句,将这些简短的问答边听边跟读出来。

分析原因可能:
1.儿子年龄比琬婷小(琬婷6周岁11个月,用这方法婷爸是在学第三单元开始的,估计琬婷已7周岁了,而我家开始学《900句》时还5周半,可能心智还未达到。
2.琬婷是女孩,我家是男孩:在看詹姆士。杜布森《培育男孩》中知道了男孩和女孩不同原因。
所以我只用儿子喜欢方法去学习,不喜欢就暂时不用,过一阶段再尝试或不用。

儿童学习原则:以快快乐乐为主。

high5 发表于 2010-9-2 05:13:07

近10年来吧, 国内出版了大量的这种个案为主的书籍, 像什么 哈佛XX, 剑桥XX, 牛津XX, 精华XX, 北大XX, XX男孩, XX女孩。。。不仅自己出, 而且把古今中外都搜罗齐全了哈。 就拿 哈佛XX来说, 不知迷倒了多少中国父母, 创下书籍销售的新高。 可是, 大凡有一些申请国外大学经验的人都知道, XX能被哈佛录取, 那个外国人的录取信简直是太重要了。 如果没有这样的推荐信, 其录取机会就会大打折扣。 但是, 书的作者却在书中将这部分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 大谈他们是如何的“素质”教育。 而广大的父母在阅读这种案例的时候, 会注意到什么呢, 会学习到什么呢。这种案例书, 如果仅看一本两本, 绝对是一种误导。

如果是经常浏览amazon.com的家长就会注意到, 国外很少有这个个性案例书, 可以说基本很难见到。 有的, 大量的都是有实验有研究的理论或是方法类的指导书籍。 读这样的书, 要么可以大大的开阔眼界, 要么可以掌握有理论和实验研究支持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国外教育界很重视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 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来。 然后按照这些研究成果设计教育教学的program ,然后才推广用到孩子身上。 而我国, 这方面做的太少, 才导致出现大量的家长自起炉灶, 自力更生, 才会推崇和出版这么多个性案例的书籍。 阅读这样的书籍, 一定注意的就是不要以家长的身份来读, 而是以研究分析者的什么来读。 不能读一本就全部相信, 需要多读几本, 来寻找共同的地方。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5:14:17

很赞同版主说的----孩子在某一时期进步很快, 还要看这个孩子在后续发展中的后劲如何。

就像我自己几乎是英盲了,但在《900句》中因书上标有语调,才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语调概念,跟着儿子一起学,也逐渐有点概念了。但因《900句》是磁带,声音听起来总不是最理想,所以自己也一直很关注儿童英语学习,自己有幸搜索到了版主博客,认识了您,让我明白了当今这年代的儿童英语学习情况。与时俱进学习很重要。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5:24:06

版主最后说的这点我认为最重要了----有明显的妨碍孩子身心健康方面的做法的个案, 即便最后的学习效果也相当的不错, 不建议学习分析。

儿童阶段学习主要父母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让孩子感到“书中自由好看的,书中字有好玩的。”逐渐过渡到孩子自己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看所有真正成功者例子,都是他们在快乐中有了目标感,而达成的目标又让他继续快乐学习。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5:33:15

本帖最后由 Michael04 于 2010-9-2 05:38 编辑

“孩子在看卡由吗。 用卡由来练习日常的情景对话非常好。 little bear也非常好。 你可以把上面的一些场景在网上找到图片, 把角色的图片打印下来, 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了。
这种有动画, 有画面, 有场景的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个人感觉会比900句要好啊。 钟那个时候因为条件关系没有这么多的资源。 而现在有好资源就不用在样样都学他们的样的哈”

万分感谢版主的指点---如果没有认识您,我们可能还没有开始看、听卡通了,这个暑期开始看、听学〈卡由〉了,让我知道了实际生活中的口语。现在孩子又开始喜欢上〈little bear〉,〈little bear〉没有文本就让自己看、挑他最喜欢的那个故事来听音频,〈卡由〉因有文本还是一集集学下去,重点挑些日常的情景对话,请问版主我这样可行吗?

我边学时边把〈卡由〉中口语給划出来,儿子问我未何划出来,我说这句话实际生活中可以用的,于是他当他看到我划出来的就说:“妈妈,这句我可以边换词的。”
在和孩子学习过程中,有的真得有意想不到的。

wrtulip 发表于 2010-9-2 05:33:53

跟着拜读两位的大作,感觉教孩子自己修炼的太肤浅,自己需要去反思很多问题,继续关注。。。

meijun2 发表于 2010-9-2 06:51:12

赞成hi5的分析,只有父母最了解小孩的性格、爱好。每个小孩都需要在大的指导方向下量体裁衣。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7:58:48

本帖最后由 Michael04 于 2010-9-2 08:00 编辑

"《天才之路1 、2》的英文名和作者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回答版主:这是我在怀孩子时在贝塔斯曼买的,现在中国贝塔斯曼好像关闭了。
这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的,书上没有英文呀。书是02年出版的。

书上作者介绍:美国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现任美国G&B儿童发展咨询中心主任。
于1989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机分校博士学位,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作者同时还是包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内的75家电视台几众多儿童读物出版社和玩具制造商的特邀顾问,并任职于美国儿童发展协会、全美幼儿教育学会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等10家婴幼儿教育研究机构。

作者最热衷的仍就是做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10岁的伊莉莎和6岁的阿里亚娜的父亲。正如他所说:“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是一回事,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怎样做父亲则是另一回事。”

像《培育男孩》詹姆士.杜布森博士也是研究型的。他是“爱家”(Focus on the Family)的创建人和会长。

不过我也看过没有数据类的:《卡尔.威特的教育》《M.斯特娜的自然教育》。

多看这些书,找些共性的来实践。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08:19:08

“《卡由》因有文本还是一集集学下去, 是怎么学的呢?”

回答版主:“儿子现在喜欢看,就先看一合集,基本上每天看一次这一合集,连续3-5天,凭他兴趣。同时他在家玩时每天就边玩边听这一合集音频,当他听到音频里有的情景会情不自禁地边说边表演动作动作时(大约3天左右),我们就开始看文本学习了,当然我之前自己先学习(扫除生词和把可以用的句子先划出来)。

文本学习是基本上一个故事我打印成2-3页,每天学习一页,听一句跟读一句,(短句基本上不学习了,因为他都听会了)。就是一些稍长句子有些难,需反复仔细听2-3遍后才能读,有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表演动画动作給我看,有时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时,他也会做动画里动作給我看。

这样一个小故事文本学习2-3天,后两天再听音频来复习,有时他看文本有时不看。

重点学习:提取每个小故事中自认为可以用的生活语句。

jessiecoming 发表于 2010-9-2 09:27:33

国内现在包装推出来的各种成功教育个案书籍、教育理念太多了,看看了解一下可以,没有复制的必要。谢谢版主这个做蛋糕的例子。

high5 发表于 2010-9-2 09:40:32

不仅是包装推出来的各种成功教育个案书籍、教育理念太多, 很多打着美国, 德国等外国旗号的书籍, 实则是什么人没有研究胡乱写的书籍也非常多。 常常是美国人写的书, 书上没有书名的英文名称, 更没有作者的英文名称, 只有一个翻译过来的名字, 鬼知道这本书到底有没有英文的原版。 这样的书, 希望阅读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对于是英文翻译多来的书籍, 最好上amazon上面找一下, 有没有英文的原版书籍, 如果有的话, 看看那个上面的书评。 如果连amazon上面都 找不到, 更有甚者, 连原文书名和作者名都没有的书籍, 在读的时候要多想一想。

苗苗妈02 发表于 2010-9-2 12:22:52

关注学习中,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方面做得不好

小狗妞妞 发表于 2010-9-2 12:56:17

LITTER BEAR的文本我有一些,是妈妈们自己听出来的,可能有一些小误差.可以做为参考
Michael04,如果你想要找我吧.看你对孩子很用心,很感动,不用给钱的.

tigermom 发表于 2010-9-2 12:58:16

HI5 版主,不但讲英文很有条理,写这这个烤蛋糕的故事也是很新颖。每次您的发帖都能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和思考,这次的议题也很好,其实不但在学英文当中,在教育中的任何方方面面都会有个案的存在,如何正确看待个性案例,是每个父母都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父母亲在眼睛往外看的同时,头脑和心一定要向着里面,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方方面面,不做盲目的比较,不做全盘的照抄,了解人家的孩子是个性案例,自己的孩子也是个性案例,针对自己孩子个性,孩子生长的背景,所处的环境来考虑问题。

Michael04 发表于 2010-9-2 13:54:07

本帖最后由 Michael04 于 2010-9-2 13:58 编辑

《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书, 你知道吗?http://vm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答版主:在去年在萧愚博客上已看到过了,已知道了。
不过书中提到的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我还是很认同的。
这些书都是在儿子2周岁前看的,自从孩子3周岁后基本上在网上学习的多。
关键是自己要不断学习,希望把握住让孩子在正确时间内做正确事。

willawoo 发表于 2010-9-2 20:46:10

父母如果不懂教学,不懂语言学,不了解心理学就不要自作主张教孩子

千千妈 发表于 2011-4-15 16:34:23

在个性中寻求共性。

alinasmama 发表于 2011-4-15 16:44:43

{:76:}学习中……

sungirl_zt 发表于 2011-4-15 17:03:47

确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seven855679 发表于 2011-11-18 15:57:44

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vivian_chh 发表于 2011-11-21 17:42:14

学习了,谢谢版主

vivian6881 发表于 2011-11-22 11:28:39

来学习的了

dion_tang 发表于 2011-12-8 14:11:32

个案就是个案,看看听听而已。就象彩票中奖,天上掉馅饼一样,一般和我无关。

timabc 发表于 2013-2-21 10:00:21

学习了,成功个案很容易让人产生比较和焦虑,要转换角色,以研究者的身份看。LZ真是一语中的。

mayhello 发表于 2015-4-2 15:15:14

教育自己的孩子得按照自己孩子的条件,每个人每个孩子的背景都不一样,只能根据自己的孩子的情况来,开始先找到一个方法,先执行,父母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执行的过程中不对劲了,要进行调整。调整要按照大的思路走。什么是大思路,1,兴趣出发,2, 游戏引导,快乐习得(而非学习)3, 父母心态要好,实际心态好也是建立在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上。比如,对输出的时间的理解,有人指望孩子今天学,明天就能讲。可能吗,任何一种语言,要让大脑接受,建立信息关联至少需要六个月的时间。以我个人的经验,6个月实际你也只是会说一些简单的东西,可能只会蹦出个别单词。孩子习得语言,更要耐心。父母需要不断的在理论上充实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习得环境。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看待教育中的个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