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故事(转)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仲由负米《德育故事》白话解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闵损芦衣《德育故事》白话解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我是不是能够承担?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今人或许没有办法,可是对子骞来讲,他一点都不感到难过,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后母。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这时,父亲也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最后也把子骞看成和自己的小孩一样的爱护。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为之转变,从可能沦落到悲惨境地的家庭转变为幸福温馨。这个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来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的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会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动的一天。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黄香温凊《德育故事》白话解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彊。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潸然泪下,乡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称赞他是个孝子。失去了母亲的黄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倾注于父亲,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亲。三伏盛夏,酷热难当。每天只要吃过晚餐,就可以看到邻居们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凉聊天。小孩子这时总是会趁机要求大人们说故事,要不就是追逐着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这么多人中,却永远找不到黄香的影子。原来细心的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的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正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就这样一下又一下的扇着,一直扇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黄香才会去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窑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顺的黄香,仍然有办法让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 只要天一黑,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弄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请父亲去睡,这样父亲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是否想到早早的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的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安全。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八德故事—初集
悌篇
姜肱大被《德育故事》白话解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而且三个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张的晃着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进抱在一起的两兄弟。突然,哥哥推后弟弟,走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还是杀我吧!”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讲到: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到了京城里头去办事,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隔天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说仁慈到极点,怎会不感化人?何况盗贼也是人啊。姜肱他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兄弟能和睦相处,父母会感到高兴,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现今我们不用像他们三兄弟睡在一起,可是我们兄弟姐妹间也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我们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一直有个亲人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不开心时,可以安慰你;当你拥有喜悦时,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么快乐的事!现在社会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争夺家产,斗的鱼死网破。又为何呢! 同样,我们人与人之间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让世界成为一个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黔 娄 尝 粪《德育故事》白话解
庾黔娄是南北朝时南齐人,字子贞。他被派到「孱陵」这个地方去当县令。刚当上县令,很是欣喜。可是到任还不到十天,突然就觉得心头好似小鹿撞一般,咚咚直跳;而且额头上的汗珠簌簌往下流。俗话说:父子连心 。黔娄心想一定是家里有不祥之事,便要辞官回家。衙门里的人听说后,觉得辞掉官职很惋惜,便说:“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派个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这里。”但是黔娄一想到家中年迈的老父亲便毅然决然的谢绝了众人的好意,马上起程。他路上不敢耽误片刻工夫,日以继夜的赶路。终于赶到家。果不其然,他的父亲真的生病了。身患痢疾,卧床不起,刚开始两天。他看到卧床的老父亲说:“是我没有照顾好您,都是我的责任啊!”然后黔娄不顾路途的疲劳立即去找最好的医生来为父亲诊断病情。医生告诉黔娄说:如果你想要知道病情的严重与否,你就要去尝尝他的粪便味道如何,到底是苦还是甜。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医治;如果是甜的就不好了。在场的家仆都觉得这样会很为难。可是黔娄听说后,想都不想的便尝了。当场的人都深深的被黔娄的孝心感动了,有的还在一旁轻轻抽泣着。黔娄感到一丝甜味,这说明父亲的病很严重,就忧心如焚。他更加尽力的侍奉父亲,白天亲自服侍,到了晚上就向着北斗七星磕头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承担病情,希望以他的生命来换取父亲的存活。每天如此,迫切的向上天祷告,头都磕破了。但是父亲的病很严重,所以过了不久,黔娄的父亲就过世了。黔娄在守丧期间非常的哀痛,尽到了为人子女的守孝丧礼,他几乎没有办法承担父亲的过世,身体就在这时非常脆弱,可见他丧亲悲痛之深。更重要的是他为了能赶快回家看父亲可以放弃官职,完全拋弃名利,一点儿都不留恋。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可见黔娄对父亲的孝敬何其深。过去医疗不发达,所以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用高科技来化验,不用那样了。但是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欲报之恩,是永远没有办法报尽的。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当然,是为人子女所必须要去做的事。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寿 昌 弃 官 《德育故事》白话解
朱寿昌是宋朝时的人,他七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非常的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别的小朋友的母亲早早的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是寿昌却不能;试想一下,没有母亲,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所以他一直明察暗访,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母亲。五十年来,寿昌几乎日以继夜的思念、惦记着远方的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涕不成声。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重享天伦之乐啊!可是寿昌屡次多方打听,都没有办法得到母亲的下落。后来到了神宗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年纪已经大了,遗憾母亲不能奉养在旁,心里感到非常的遗憾。可是茫茫人海千里迢迢,去哪里寻找母亲?他想再不找到母亲,怕是没有机会了。所以他就断然辞去官职,要亲自外出去寻找他的母亲。因为寿昌此时的年纪也大了,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寿昌坚决的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就永远都不回来。他远到秦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陕西省寻母。他的心非常的坚定,他抱定必死的决心,一定要寻找到他的母亲。与自己共享天年。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可以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他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终于,到了同州这个地方,奇迹出现了。就在这里,他辗转得知到母亲的下落。这个时候母亲已经七十几岁了,依然健在。分别五十多年,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母子俩五十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寿昌非常的高兴,把母亲迎回家里同住,很是孝顺。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能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谚云:「孝感天地」,朱寿昌母亲五十年下落不明,到最后,靠朱寿昌坚定的寻母誓愿和毅然辞官、不畏艰困的找寻,终能骨肉团圆,力尽孝道,是多么的令人感动。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的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孟宗哭竹 《德育故事》白话解
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天很冷,哪里还会有笋长出来啊。孟宗实在没有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想着卧床的老母,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疾病居然立刻就好了。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可见他是多么的孝顺。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只有供给吃穿。奉养也要让父母感到快乐。除了感到快乐以外,更要善体父母的心思。父母想要的、想得到的、想听到的、想看到的,为人子女都要善加观察,尽量能曲承亲意,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温暖体贴的孝心,享受到人生的幸福美满。现在因为大家都很忙,不可能每天跟父、母亲在一起;甚至远离父母,一生跟父母相聚的时间都很短。但我们可以借助电话问候,可以借助传真,可以借助e-mail,一句关怀的话语都可以让父母欣慰。所以孝不分贵贱,也不分时间有无,只要你能真诚的付出,任何的方法都足以让父母得到安心,都足以安慰父母。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王
裒
泣
墓 《德育故事》白话解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叫王仪。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头当官,有一次晋文帝出兵,在这次出兵当中,朝廷死了非常多的士兵,所以文帝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底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他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就直陈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当时的文帝,所以文帝非常的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死于非命。王裒面临父亲如此冤屈而死,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母亲过世后,他非常的悲痛。母亲生前胆子小,最怕的就是打雷。所以每当遇到风雨交加、雷声隆隆的时候,王裒他就会很伤心的飞奔到母亲的坟墓上面,去那里哀泣着说,孩儿就在此地,母亲不要害怕。有一次,王裒依在一棵柏树前号哭,他的眼泪涔涔而下,滴落到柏树上面,想不到柏树也因感召到王裒的孝顺,竟也枯萎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王裒他这么孝顺,所以每当他授课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他就非常的难过,潸然泪下,难过到没有办法教授学生。他的学生担心老师哀伤过度,所以就把《蓼莪》这一篇给废止。可见一个人的孝心孝行,他不但感动到天地万物,更是可以作为后人最好的典范。现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孝行是不是也深受感动。父母从小把我们拉扯长大,辛勤的照顾我们。从小,如果生病,最着急担心的就是父母;孩子出门时,父母又会想孩子是否安全;出门办事,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探望自己的孩儿是不是很好......父母的心时时刻刻都牵挂在孩子身上。想一想父母他是怎样照顾我们的,那么我们今天长大成人了,有没有想到父母年纪大了,是不是我们有尽到孝心?那么我们以现在的情形,如果父母健在,我们还可以尽到孝道,要好好的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已经不在,我们也要这样经常的想念他们。做到我们作子女应尽的责任。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王
祥
剖
冰《德育故事》白话解
王祥是晋朝的人,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姓朱很不慈爱,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在他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破坏他跟父亲的父子关系。王祥不但受尽了委屈,后母还对他百般的挑剔刁难,甚至叫他做一些没有办法做的事情。王祥非但没有和后母作对,反而对后母更好,更加的敬爱,希望能化解后母对他的作法,所以对后母就更加的孝顺。后母朱氏很喜欢吃新鲜的活鱼,所以就命王祥去抓鱼。可是当时时值严冬,所有的江河全部都冻结了,哪里还有鱼呢?但王祥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还是顶着严寒来到河边,可河面早已冰封,如何抓鱼?王祥想了想脱掉衣服,开始在冰上凿洞,希望鱼能出现。冰天雪地的,如今的我们出门都要穿着羽绒服,可王祥为了孝敬后母,却连身上本来单薄的衣服都脱掉了。双唇变紫了,浑身颤抖。我们想一想,平常为人子女的,母亲叫洗一双筷子、洗一个碗,可能都不愿意做。叫扫个地,可能也会不高兴。但后母如此难做难为的要求,王祥都毫无怨言,一心只祈求能捕到一条半条鱼,带回去奉养他的母亲。这么纯厚的孝心,怎么不会感动这些鱼儿?所以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王祥非常高兴,就拿回家烹调好给母亲吃。此外,后母还要求王祥捕黄雀烤给她吃。我们想一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捕捉又大费周折。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竟然有好多的黄雀飞到王祥的帐篷里头。让王祥顺利的抓到黄雀。他的后母不仅仅如此的要求王祥。更过分的是:家里有棵果树,在果实成熟快要落地时,她吩咐王祥守着树,不可以让一棵果子掉在地上。我们都知道果树会结满树的果实,而且果实成熟后会自然的落地。而后母要王祥保证一棵果实都不落地,这简直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啊。然而王祥没有和后母大吵大闹。而是每到风雨,别人都在家里避雨玩耍时,王祥却穿梭在风雨中奔向果树,抱着树哭泣着,祈求这些果实不要掉落下来。一个人在如此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能支撑他这样生活下去?这是值得我们省思的,没有什么力量,唯有一个「孝」字,孝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依然能安然的度过。王祥他有一颗至诚的孝心,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后母在王祥如此的孝敬之下,也很惭愧,最终受到了感化,对王祥也同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了。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吴猛饱蚊 《德育故事》白话解
吴猛是晋朝的人,字世云。自幼就是非常孝顺的人。 当其他八岁的小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撒娇时,吴猛就已经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了,我们来看看他这么小的年纪到底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刚入夏,吴猛发现父母的眼睛老是布满血丝,红红的。没有一点精神。他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的观察,吴猛发现了原因。原来吴猛家境非常贫寒,住在偏僻落后的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小河边,所以蚊子异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所以每逢夏夜,满屋子的蚊子便嗡嗡的响,叮得父母这里一个包,那里一个包。搅得父母睡不了觉。 而且父亲每天都起早摸黑的到外面干活儿,在外已经被炎炎烈日晒得头晕脑胀,筋疲力尽了,回来后应该好好休息,睡一觉,第二天才有精神和体力继续干活。而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到外头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劳累了一天的母亲也疲惫不堪。父母本应该好好的休息。可都因为蚊子叮的睡不好。原来已经很疲惫的父母,是因为蚊子叮得晚上睡不好觉,才经常眼睛里布满血丝。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很是着急。他想来想去,最后干脆就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的蚊子来叮咬他。尽管蚊子那么多,统统围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忍耐着。为了父母,他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忍受这些蚊子在他身上任意的叮咬。因为他怕他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他的父母,他不忍心让父母被咬,就任凭蚊子吃得饱饱的。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不要再去咬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而且整个夏天都如此坚持下来。 他是多么孝敬、体贴父母的孩子!用自己的血肉和伤痛换来父母的安眠。小小的年纪,就这样至情,这样体贴亲意,实在是非常感人。父母养育儿女,整天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出门发生意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到炎炎夏日,父母会驱蚊虫来保护孩子细嫩的肌肤,用一切方法来赶蚊子。如果孩子撒娇,父母亲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搂一搂、拍一拍。在寒冬里,怕孩子半夜踢被子,母亲会多次起来照看孩子。任何一点点的伤害,父母都会感到不安和心疼。父母不计一切的辛劳,只希望孩子能在安全、温暖、保护当中茁壮成长。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是如此的情深,那么为人子女的怎么不能像吴猛这样,为父母做一点回馈?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我们父母的亲恩。
八德故事—初集
忠篇
苏武牧羊《德育故事》白话解
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版图非常地辽阔,活跃在北方的匈奴不时地侵犯边疆,因此朝廷也经常出兵反击他们。后来匈奴的单于派使节向汉朝朝贡,希望能藉此拉拢彼此之间的邦国友谊。于是汉武帝决定派苏武向匈奴回礼,并护送他们的使节回去。出使的那一天,苏武手中持着长长的「汉节」,那是邦国之间互相往来的信物,他带领着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和平使团,随着一声威武的号令,庄严而肃穆地启程。他们带着丰厚的礼物,放眼望去,那浩荡的队伍展现出无比的威德,要传达给远方匈奴的,是大汉民族对于战争永远不再发生的殷切期望。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匈奴内部的一场叛乱。叛变的人和苏武的副使张胜,过去曾经有过密切往来,结果不但张胜被连坐,连苏武也无辜地受到了牵连,被扣押在了匈奴,和平的任务尚未完成,即遭此劫难,让苏武非常痛心。单于知道苏武为人忠贞爱国,于是想要借机劝他投降,就派遣卫律等人去游说,苏武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就算是活着,也没有颜面再回到汉朝!说罢,抽出配刀,往自己身上刺了进去。一时间,鲜血喷洒而出,他倒在了一片血泊中。卫律大惊失色,赶紧冲上前去救他,医治了半天之久他才苏醒过来。单于看到苏武的志节这么样地高迈,内心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就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请他为匈奴效力,但是均被苏武断然回绝了。后来,恼羞成怒的单于把他幽禁到了地牢里,想把他活活地饿死,逼他投降。在寒气逼人的地洞中,身心交瘁的苏武躺在刺骨的寒冰上,疲惫地昏了过去。不久,难以忍受的饥饿使他苏醒了过来,他爬到雪堆旁,将一把雪塞进了嘴里,又抓起汉节上的一撮毡毛,艰难地咽了下去。奇迹出现了,几天之后,苏武居然没有死。单于被他惊吓坏了,以为他一定是个神人,否则这要换成别人,不早就死了好几回了吗?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只送给他几只公羊,目的是要让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那样衰老、绝后、自生自灭,要他等到公羊能够哺乳才可以回来。苏武拄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常常抚摸着它,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节上的毛早就已经脱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始终在支持着他一定要活着回去。苏武就凭着这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吃着野鼠、啃着野草,艰难地活下去,希望还有那么一天,能重见曙光,返回大汉的国土。六年过去了,有一次,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去打猎,惊奇地发现苏武居然还活着。在这种严酷恶劣的环境中,人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于靬王被他深深地感动了,他默默地送来了一些食物和牲畜,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于靬王过世,而苏武赖以生存的这些财物却全部被偷走了。又回复到从前那种艰苦不堪的日子。艰辛的日子又过了五年,单于派李陵来劝苏武投降。李陵是汉朝李广将军的孙子,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在投降匈奴之后,一直都不敢去拜见苏武,苏武高尚的人格,始终令他感到自责和羞耻。而这次受命于单于,他只好硬着头皮去。李陵恳切地劝他说:在这种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哪里有信义可言?有谁见得到你的信和义,忠与贞呢?回到汉朝的希望太遥远、太渺茫了,人生那么短暂,就像朝露一样,你究竟是何苦呢?苏武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做臣子的忠于他的君王,就如同做儿子的孝顺他的父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儿子为了报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说这样的一点折磨了。我和父亲受封于朝廷,国家曾经给予我们非常优厚的恩宠,朝廷的深恩大德是我报答不尽的。今天就算是为国家牺牲,赴汤蹈火、我都心甘情愿,请你不要再劝我了。李陵听了之后百感交集,一时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他赞美苏武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并对自己的苟且偷生悔恨不已。回去之后,他送来了几十头牛羊,希望能改善苏武的生活。不久之后,汉武帝驾崩了,当李陵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苏武沧桑的脸上乍现出深切的痛苦。他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他不了。数年之后,汉朝跟匈奴开始和亲了,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李陵流着泪,目送他消失在万里黄沙中。十九年前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声势浩大的使团,现在只剩凄冷的九个人,怀着无尽的伤感,踏上返乡的道路。他回到京师,奉上太牢,泪流满面地拜谒了汉武帝的陵墓。朝廷有感于他的志节,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后来宣帝封他为「关内侯」。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故旧,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妻子已经改嫁,儿子因被连坐而死,而他自己也已经白发苍苍了。苏武得到了天下人对他的敬仰,不但是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许止净先生说,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想想看,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是一无所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岂不就是因为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鬼神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
八德故事—初集
悌篇
温公爱兄《德育故事》白话解
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人们除了对他的德行备极推崇之外,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司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地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倍极关怀。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事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羸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当季节的交替,气候极其不稳,老人最怕的是着凉。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会不会太薄?会不会冷?」随时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够保暖。日日嘘寒问暖,兄弟间的情怀自然地流露,这是何等地温馨感人!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故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正所谓是「同气连枝,骨肉相连」。又谚云:「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因而,兄弟间真挚的友爱,是多么地弥足珍贵,我们应当更加地珍重爱惜。温公和兄长间的手足情怀一直是古今的美谈。故李文耕说道,司马温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学识、涵养都无懈可击,他的孝顺、友爱、忠诚都出自于天性,是我们后人的表率。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也就是说,孩子在孩提时代懂得敬爱父母,稍微长大之后懂得友爱兄弟,这些都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因为它是源自于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温公虽然高官显贵,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巨细靡遗,都亲自操持,这种至情至亲的手足之爱,与下人照顾是全然不同的。我们想想,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那是何等感人的画面!
对于兄长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礼记》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拥有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毕竟人懂得珍惜的时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好一点?所以珍惜亲情的可贵,是何其重要!温公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亲之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完全看到温公的风范。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内涵,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因为深厚的学识与严谨的家风,熏陶了他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司马温公照耀青史的伟大风范,启发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从他不凡的品操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忠诚爱国与骨肉的至情,也见到了一位读书人能「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善天下」的卓绝操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追随这种不朽的精神风范,世世代代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八德故事—初集
忠篇
李善乳主《德育故事》白话解
在汉朝,有一位叫李善的人,当过李家的苍头。他忠实老成、勤勉厚道,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奉侍主人。在建武年间,瘟疫横扫淯阳县,李府全家上下不幸都染上了瘟疫。短短的期间,一家大小都接二连三地过世了,只留下了万贯的家财,和出生不久的婴儿——李续。
这是多么悲惨的景况啊!一个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一夕之间,家人相继撒手人世,空旷的房舍,只剩下孤儿李续凄凉的啼哭声。李家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刹那间成为了婢女和仆人争夺的对象,利字当头,他们铤而走险,随时都想杀害李家这个唯一的命脉,与忠心耿耿的老仆,然后夺取所有的财产。
望着这个孤苦伶仃的小生命,多少恍如昨日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心中激荡奔腾,眼泪不禁涔涔而下。想起多年来,李元夫妇一直都把他当成是李家的一分子,无尽的关怀和照顾令李善感动不已,而这种恩情,哪里是「感恩」两个字所能诉尽的!如今物是人非,受过李家深恩的李善,怎么能够在主人家里最艰难的时候,就这样离去呢?
尽管主仆处在险象环生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在势单力薄下,实在是敌不过这些唯利是图的佣人。李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怎样,也一定要保护小主人的安全。万般不得已之下,只有赶紧一走了之,放弃一切家产,才能保护幼小的李续。于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伺机逃离李家。
他带着熟睡的李续,连夜逃了出去,他们逃到了山阳瑕丘的深山中,开始了无比艰难的隐居生活。可是维持生计用的一切从哪里来啊?尤其这么小的李续怎么喂乳呢?李善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
意志坚强的李善有着男子汉的坚定气魄,他刻苦耐劳,不怕吃苦,喝着山间的露水,啃着树上的野果,就得以饥一顿饱一顿地活下去。可是婴儿还那么小、还那么脆弱,又是李家唯一的命根子,面对这个娇弱的小生命,李善真的犯了愁,到底要怎么抚养他、怎么照顾他呢?他开始感到无助和忧虑。
李善跪在地上,哀伤不已,不断地磕头祈求说:苍天啊!孩子生下来才几十天,如果没有办法活下去,我怎能对得起主人在天之灵呢?……说着说着,他伏在了地上放声痛哭,悲怆凄凉的哭声在深山中久久地回响着。
想不到几天之后奇迹出现了,李善的双乳竟然流出了乳汁。饥饿难忍的李续终于停止了哭泣,开始尽情地吮吸这天赐的美味。多日的啼哭早已使他筋疲力尽,吃饱了之后,小生命就甜甜地睡了过去。
李善看到这一幕,感激地流下泪来。一想到自己终于见到了希望,再想到自己终于得以告慰主人在天之灵,他忍不住跪倒在地,磕头礼拜,感恩老天眷顾他们这样孤苦无依的人。
山居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一个男人,不但要耕种采集、煮饭洗衣,而且还要养育年幼的李续,那更是难上加难了。李善就像慈母一样,推干就湿地细心照顾小主人,尽管倍尝艰辛,但在他的呵护与照顾下,李续渐渐地长大了。每天,李善都会讲故事给他听,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在李善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李续也秉承了他厚道善良的品格。
当李续还在襁褓的时候,不管大小事情,李善都会在小主人面前,恭敬地向他禀报,因为他把李家唯一的命脉,看作是主人的化身,一样地尊敬他。所以特别地教导他,希望李续能成为才德兼备的人,将来能重振李家门风。 光阴如梭,转眼间,李续已经十岁了。李善决心为李家恢复家业,于是就来到官府击鼓申冤,希望能讨回公道。县令钟离意,了解了李善忠义的节操之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为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财产,谋害李续的佣人都受到了惩治,李善带着小主人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县令在感佩之余,决定把李善感动天地的事迹呈禀皇上,他相信李善忠义的节操,不仅能够移风易俗,而且能够教化后人。光武皇帝非常感动,于是就礼请李善来担任太子舍人这一个要职。
在古时候,培育太子是帝王特别用心的一件事。司马光曾经感叹地说,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昏君?这多半是由于他们当太子的时候,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贤明的父王总是会精挑细选,把太子托付给真正贤德之人,让他跟老师生活在一起,举凡出入应对,日常礼仪,点点滴滴的言行举止,都得到严格的调教和指正。老师会日以继夜地看顾太子,长养他的德行,进而奠定成为贤明仁君的基础,承担治理天下的重责。
饱经沧桑的李善,深深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能够用仁民爱物的心来照顾大众,把地方治理得很好,得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后来小主人李续也很有成就,成为了河间王的相官。
当李善要就任太守时,途经了淯阳,阔别了李家这么多年,回忆过去,历历如前,此时的李善百感交集,在一里之外,他仿佛已经见到了李元的坟墓。一时悲从中来,就命人停下了轿子。他卸下官服,换上粗布衣裳,缓缓地走向墓园。荒芜的小径,杂草丛生,李善提起一把老旧的锄头,开始卖力地清理杂草。他一步步地来到主人的墓旁,抚摸着残损不堪的墓碑,禁不住心中的悲恸,跪地放声大哭,哭声哀凄,闻者莫不为之动容泣泪。
李善开始整理周围的环境,他把墓园打扫地干干净净,筑起了炉灶,准备了丰富的祭品,来奉祀主人。他跪在主人的灵位前,非常伤感地说:老爷、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回来探望、祭拜你们,愿你们在天之灵都能够得到安慰……
几天来,他都徘徊不忍离开墓园,时时刻刻地追思恩主,不时见到李善抚着墓碑暗自抽泣。纵使今天他已经不再是卑微的佣人,而是令人尊敬的朝廷命官,但是他依然不忘本,他依然感念李元当年关心照顾他的恩德情义,就好象自己仍然是往昔的李善一样,随侍在主人的身旁。
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义是水乳交融、相生互通的,李善的美德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在于:卑微之时,不但能忍辱负重,尽忠职守,显达之后,仍然对主人感恩戴德。千百年来,他的忠义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见贤思齐,不论身处任何环境地位,都能够做一个尽职负责之人。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结合了恩义、情义与道义,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知恩报恩的不朽典范。
我承认我“孝”儿子比孝父母多得多,情感上还是在啃老。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
许多富人死后,有多少杯葛,多少情仇,多少围绕着财产展开的尔虞我诈,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没了,钱没花完”也是很痛苦的。造成这样的尴尬,是因为什么?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1-3-24 18:19 编辑
《后汉书》列传第四十三
姜肱字伯淮,(炎帝93世,公元96—173年),彭城广戚(今山东省微山县夏镇戚城),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
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
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肱与相见,皆叩头谢罪,而还所略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
后与徐稺俱征,不至。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
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新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欲借宠贤德,以释众望,乃白征肱为太守。肱得诏,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身价。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再以玄纁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诏书至门。肱使家人对云“久病就医”。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召命得断,家亦不知其处,历年乃还。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终于家。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
-------------------------
千眠:卖糕的,请原谅我思想不健康,三个成年兄弟,大被同眠,“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这直接让我想到了断袖不伦之恋,结婚了不肯和老婆睡,三兄弟同睡,像什么样子啊,这简直是不道德的。
古时候把兄弟大被同眠,把妻子当成生育工具,“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利用完就扔一边的恶劣不尊重女性行为当成至孝,实在过份,再度唾弃。
这样的无品无德的品德故事,早该摈弃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