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国学之旅第一天
本帖最后由 爱妈妈 于 2012-11-9 14:41 编辑一直纠结于要不要开始背诵国学,因为我的看法是一旦开始就要坚持。所以在之前反反复复考虑了很久,也纠结于先背诵什么内容。前几天又看了王财贵教授的讲座,于是比较了一下论语,大学,诗经,笠翁对韵这几本书,最后决定先背《大学》,主要考虑一是朗朗上口,二是字数较少,比较能看到结果,我想这个也是初始该考虑的问题,如果很长时间在哪里读,却没有结果可能会坚持不了。
于是,昨天回家,先表扬了飞飞的记忆力,然后我读了大学的第一段,读的摇头晃脑的,结果宝宝说“我来读读看!”哈哈,诱导成功,所以算是良好的开端吧!
至于计划,我没有很详细的计划的,没有打算一天一段,这样可能会压力比较大。初步打算过年前能背完就可以了。说起来,其实原来背过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没有背完。遗憾,呵呵。
昨天的一段:选了《礼记。大学》这个版本。读了一段,叫我讲讲意思,第二天给她读了解释,还要让我往下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第二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
本帖最后由 爱妈妈 于 2012-11-9 14:58 编辑
爱妈妈 发表于 2012-11-9 14:40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二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 ...
第三天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爱妈妈 发表于 2012-11-9 14: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三天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这是网上的解读,也许是一家之言。看看而已
爱妈妈 发表于 2012-11-9 14: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 ...
孩子多大啦? 大学我们读完了,到时候复习,没有解释,现在在读论语第十四篇。 我准备有时间自己学学 mangnolia 发表于 2012-11-15 11: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孩子多大啦?
刚上一年级 本帖最后由 爱妈妈 于 2012-11-21 09:24 编辑
开始总是很美好,但是到现在居然也才学了第一天的内容,第一天的大概容易记吧!
倒是借了新课标必读古诗词在读。
学会了一首新的诗
敕勒歌
敕勒歌,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昨天开始新学《游子吟》
现在在给她读《一年级的小豆豆》
还是不太喜欢自己看书,慢慢引导吧!
爱妈妈 发表于 2012-11-21 09: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开始总是很美好,但是到现在居然也才学了第一天的内容,第一天的大概容易记吧!
倒是借了新课标必读古诗词 ...
贵在坚持。 我没有开贴子,是今年7月20号开始读的,现在每天他都记得要去读的,读一遍我都给他记一笔,用“正”字来记录多少遍了。我们三字经,弟子规,还有唐诗大约也背了140首,到时候复习一下都还能记得。除了诗要求背,其他的都只要读到多少遍就可以了,读多了有时候也能背了。 贵在坚持!加油! 坚持加油! 你们好历害呀,一年级就学这么多了,
我们现在也是小一,暑假期间学的弟子规背得很溜,
现在学三字经,比弟子规要难理解. 加油,我家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我也只有想法,还没有行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