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anjino 发表于 2012-11-9 16:57:08

转载:爱的表达方式

本帖最后由 vivianjino 于 2012-11-9 17:00 编辑

看完,非常有共鸣!
到今时今日,我的父母的儿女心一如往昔那么重。
我经常回答:“我是成人,我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会说:“我是为你好的,才提醒你。”
但我感觉这样的爱,真的很影响我的自信心。前段时间同学聚会,同学描述当年我的形象--羞怯,胆小,回答问题如猫叫。。。
我,也是家长了我尽可能不说:“我是为你好,所以。。。”要放手,要给孩子机会---表达 行动 自己解决问题

  我爸我妈有个毛病,就是爱操心。我和我哥也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爱被操心。由于这两个毛病是相互矛盾的,可想而知我和我哥成长的过程是多么鸡飞狗跳。小时候我以为父母对我们不放心、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来“掺和”,是因为我们年纪小,做不好事情。后来渐渐明白,这种“掺和”的毛病,跟我们的年龄无关,跟我们的水平也无关,就是他们的个性而已。  我哥都三十多了,自己都当爹了,如果他一不小心理了一个平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爸我妈会像挽救失足青年一样,跟在他背后,语重心长地、反反复复地、苦口婆心地论证为什么他不适合理平头……  从厨房讲到客厅,从卧室讲到书房,从院子里讲到大街上,直到我哥痛改前非,和平头一刀两断,诚惶诚恐地蓄长头发,老老实实地回到三七开的队伍当中。多年以后,我爸我妈还会在一个秋日的下午动情地回忆道:当年刘瑜她哥竟然做出理平头这种事情,好在我们当时……  同理,如果我一不小心自己买了一件衣服,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我妈早上会说:不是我说你啊,你买衣服的眼光实在不行;中午会说:千万不要再穿这件衣服了,真的是太土了;晚上会说:明天你不会再穿这件衣服了吧?  如果我试图用“你有你的审美眼光,我有我的审美眼光”来说服她时,她会用一种不容商量的口气断定道:“审美眼光上,你还想跟我比?”经过我近30年的不断起义反抗,她终于把讲这些话的语气降低了两个八度,也就是从“命令”改为“劝说”,但这已经是她的底线了。让她对我在购衣眼光上的日渐堕落不闻不问,她,一个义不容情的母亲,做不到。于是,在她不断地“旁敲侧击”下,我会垂头丧气地脱下那件衣服,把它放到衣橱的角落去。  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从,或者不从。从,我们固然会由于生活受到别人支配而不开心,但是他们却会因为“掺和”成功而开心;反过来,如果不从,他们当然会因为“掺和”失败而不开心,而我们则会因为惹父母不开心而不开心。这样算起来,从,会有两个人不开心;不从,则会有四个人不开心。孰好孰坏,一目了然。  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我和我哥的个性受到严重影响。多年以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无孔不入的“照顾”,说白了,就是基于一个认识:你们不行。  一个人经常处于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当中,个性和心理受到的影响不难预计:要么他会变得很紧张,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受到的评判或“潜在评判”而诚惶诚恐,这种紧张会使一个人真的变得“不行”;要么他会因为自己的“行”得不到承认而变得愤怒、压抑、暴躁。  就我自己来说,只要一和父母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在朋友圈子里那个活泼开朗、机智幽默、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一见到父母,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几乎什么也不说,就等着爸妈安排我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  事实上,我们家的这些麻烦,全是“爱”给惹的祸——如果我们把那种千缠百绕的责任、义务、权利、感情统称为爱的话。如果他们不爱我们,大约也不会这么无孔不入地“关心”我们的衣食住行;如果我们不爱他们,也不会在乎他们满不满意、开不开心。中国人管这种强人所难的“给予”和自我折磨的“报答”叫做“爱”,已经叫了几千年了,我又怎么能逃出这个“文化”的掌心?  比如,我从石家庄坐火车到北京。去火车站的路上,无意中向妈妈透露自己的手机话费快用完了,新的充值卡还没来得及买。  “那怎么办?”妈妈说。  “没事,我到北京以后在街上买一个,火车站附近肯定就有。”  在一般的家庭里,这场对话应该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在我们家,不是这样。我妈太“爱”我了,她必须帮我解决问题。  她先给我爸打完电话,又给我哥打电话,问:“她那个号,在这边能不能买着充值卡啊?她是北京的号,是不是非得去北京买才行?”  然后到了火车站,妈妈在站门口走了,我在火车上等开车。不一会儿,妈妈打来一个电话:“我买到一张充值卡了,你记这个号啊,xxx……”  “妈你就别管了,我自己去买不行啊!”  “我都买了,你还不记!”  周围很吵,喂来喂去了老半天,终于在忙乱之中记下了那个号码。  过了两分钟,妈妈又打来一个电话:“刚才的,是做一个实验,我一共买了三张充值卡,现在你再记这个号啊,xxx……”  我忍无可忍,提高了音调:“妈你别忙活了行不行?我求你了!”  “好好好,那就这样吧!”她挂了电话。  于是,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我心情恶劣。是的,她是对的,她不过是想为我做一点事,结果我却不知好歹朝她嚷嚷。我郁闷地坐在火车上,反思自己的态度,胸中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1/2是内疚,为自己的“不懂事”、粗鲁、“身在福中不知福”;另外1/2是对她的愤怒,为她又一次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我放置到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唾弃的情绪当中而愤怒。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这个案例,会发现我惨败在我妈手下,主要是因为她用了两个招式:一是“强迫给予法”。就算她给予的不是你需要的,她毕竟是出于爱而在无私给予。二是“愧疚激将法”。由于她所给予的,往往是使事情化简为繁的,你必然会采取一种推推搡搡的态度,在推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用力过猛,对她造成伤害,你只好感到愧疚。  人们习惯于歌颂爱,赞美爱,仿佛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了爱,事情就好办了。  事实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恰恰是“爱”引起的。“爱”一旦横冲直撞起来,一意孤行起来,结果往往是鸡犬不宁。  事实是,“爱”这种情感,和“恨”、“悲伤”、“嫉妒”、“愤怒”一样危险,需要小心地疏导,合理地表达。  私下里,多少次,我暗暗希望父母不那么“爱”我,能在兢兢业业爱我的同时,打个盹,偷个懒,走点神,这样我可以趁着这会儿工夫,在他们的视线之外,自由地奔跑。http://img319.ph.126.net/y7azo742KirmjP8f6L6XXg==/3836222457589622629.jpg

forestpool 发表于 2012-11-9 17:16:17

颖子在线 发表于 2012-11-9 17:29:56

太惨和了,大家都累。还是放手让他们长大吧。父母太能干了,小孩子就无法展现出来

leimingxin 发表于 2012-11-12 09:13:43

呵呵,学习啦

我是小卷 发表于 2012-11-12 10:45:04

我父母就是很强势那种,所以特别能体会你的感受

晓晨妈 发表于 2012-11-12 11:57:35

taozitaimao 发表于 2012-11-23 16:41:02

我婆婆就这样的,从好的来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不好的来说,你没有一点自由空间,都快40的人了,放点东西,我婆婆都会说,你这张卡拿好了吗?那张说明书在那里,不要掉,你卡放哪里了阿?...巴拉巴拉的.所以我老公也在快40的时候,依然丢三拉四不着调,拒绝承认家庭的多种义务,他只要一句话,我妈都做了阿,你又没多干啥?我无语阿.

jim77 发表于 2012-11-26 21:29:5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爱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