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3-25 23:19:26

轉貼--將歷史故事帶進繪本中的Diane Stanley

1943年出生於美國德州的中部小城Abilene,Diane Stanley的童年卻是跟著離了婚的作家母親--Fay Stanley,以及母親的一群藝術家朋友在人文薈萃的紐約市度過的,母系家族中的成員(包括外婆,阿姨等)多半開朗熱情,熱愛不同的藝術與文化,並具有冒險的精神,對Diane Stanley性格的塑造影響頗大。

Diane Stanley成為繪本畫家的過程十分迂迴曲折。她在大學時主修歷史、社會及政治學;大四時一時興起,修了一門素描課,因為備受老師肯定,從而發現自己在繪畫上的天份。所以畢業後,又繼續在德州大學研究所,及蘇格蘭愛丁堡藝術學院修習醫學的繪畫課程(比較偏重在精確及細部的醫學繪圖上)。她在1970年取得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及生物學繪圖的碩士學位,第一份工作即是醫學繪圖,卻又發覺這一類的繪圖工作無法發揮創造力,自己並不喜歡。直到她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圖書館後,才發現了將創作力表現於圖畫書上的可能性。
經過了一年的醞釀,她以Diane Zuromsiks的化名,出版了她所繪製的第一本圖畫書:Farmer in the Dell (1978) ,隨後又有Half-A-Ball of –Kenki (1979);The Man Whose Name Was Not Thomas (1981)及Sleeping Ugly (1981,story by Jane Yolen)陸續出版。
Diane Stanley 的第一本自己為文兼繪圖的作品,為1983年出版的The Conversation Club,故事敘述一隻剛搬新家的小田鼠Peter,受不了社區內所謂「對話俱樂部」(the Conversation Club)裡的成員,只會一起開口講話,製造出莫大的噪音,因而另外成立了一個聆聽俱樂部(the Listening Club), 教其他的田鼠領略了「聆聽」的美感。這本小書,無論在文字或繪圖上,都能予人清麗典雅的感覺,Diane Stanley的素描功力,亦可由此窺見。
1994年出版的The Gentleman and the Kitchen Maid(picture by Dennis Nolan)則敘述一個發生在美術館內的浪漫故事。兩幅畫----一幅是剛步出暗室的英挺荷蘭紳士,另一幅是手捧著一籃水果的純情年輕女侍----分別被掛在展示間的兩面牆上,遙遙相對。時日一久,畫中的年輕男女自然互生情愫,愛戀起對方來。這份戀情,當然不被大家看好(別忘了展示間還掛了其他許多人物畫----男女老少都有),造成耳語不斷;不巧的是美術館的經理又奉命將女侍圖移往另一展示間,眼看這對熱戀中的男女即將被拆散,作者卻能運用巧思,藉著一位經常到美術館臨摹畫作的女學生的巧手,讓這一對戀人有了最圓滿的結果。在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裡,作者不但賦予一幅幅的畫作鮮活的個性,作者個人的浪漫情懷也在作品中表露無遺。
出版於1997年的《Rumpelstiltskin’s Daughter》 則是根據傳統民間故事Rumpelstiltskin(中文譯名為爛皮兒踩高蹺皮兒)的故事改編的。所不同的是,書中的女主角並沒有嫁給囚禁她,並命令她將稻草織成金子的國王,反而嫁給了熱心解救她,傳授她織金子秘方,卻長得矮小而其貌不揚的Rumplestiltskin,兩人攜手逃出宮殿後,過著平凡的農耕生活,並且養育了個可愛的女兒,而Rumpelstiltskin’s Daughter一書的重點就擺在這個女兒的身上,描寫她如何智鬥貪婪老國王的過程。Diane Stanley在書中以溫和的筆調傳達了女性主義的思維,讓傳統的民間傳說變得更有真實感且富教育意義;此外,插圖中的人物,個個表情生動誇張、整體的畫功又十分精巧細膩,不但突顯了諷刺的效果,也充滿了另一種趣味(書中有許多名畫,被以移花接木的方式,換成了國王的畫像,類似安東尼˙布朗在『威利的畫』(Willy’s Picture)一書中所採用的幽默手法)。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688161553.01._PE_PIdp-schmoo2,TopRight,7,-26_SCMZZZZZZZ_.jpgDiane Stanley在與先生Peter Vennema合作創作的過程中,發現了以繪本展現著名歷史人物生平的可能性。所以自1986年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之後,Diane Stanley 陸續出版了約十二本的歷史人物傳記繪本,其中有不少我們所熟悉的人物,如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Good Queen Bess : The Story of Elizabeth I of England,1990)、威廉˙莎士比亞(Bard of Avon: The Story of William Shakespeare,1992)、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The Man Who Had Great Expectations ,1993)、埃及豔后(Cleopatra,1994)、《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996)》、聖女貞德(Joan of Arc,1998)、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2000)等。每一本繪本,連圖帶文字雖然只有四十八頁左右的篇幅,Diane Stanley 卻往往要閱讀許多厚厚的歷史書籍(頁數甚至厚達六百頁以上),再經過反覆的思考與詳細的查證後,才敢落筆。她之所以選擇這些人物作傳,不只是因為他們重要,也因為這些人的故事十分耀眼。她相信如果她會為這些人物的故事著迷,她的讀者也一定會喜歡。
Diane Stanley往往會在這些歷史繪本的前頁或後頁加上一些說明,或者附上地圖,以幫助讀者了解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交代特殊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或者澄清一些歷史上的疑點。她認為讀者必須對人物所處的時代有透徹的了解,整個歷史才能鮮活的重現。除了在文字及材料上的用心斟酌之外,Diane Stanley在插圖的繪製上更是費心研究,諸如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的穿著打扮(「達文西」),亞歷山卓城內宮殿的造型(「埃及豔后」),不同時代的街道、馬車、衣服及食物等,Diane Stanley都盡可能的作最真實的呈現。近年來她甚至親訪作品中所提及的歷史古蹟,當她站在聖女貞德所出生的房子裡時,內心的悸動是筆墨所難以形容的。Diane Stanley這一系列的歷史繪本,除了為她贏得了多項重要又受歡迎的獎項,也成為當今美國許多中小學歷史課程的指定或補充教材。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698119622.01._PE_PI_SCMZZZZZZZ_.jpg此外,Diane Stanley的兩本繪本---Saving Sweetness (1996)及Raising Sweetness (1999,both illustrated by Brian Karas)則呈現然不同的風貌,故事內容敘述一個位於西部偏僻小鎮的警長----言語粗鄙、不識字,卻憨厚又溫柔---如何拯救及撫養從嚴苛的孤兒院逃走的小女孩Sweetness及她的朋友。這兩本書的插圖融合了攝影、拼貼及素描等方式,呈現出一種樸拙稚嫩的趣味,故事的內容看似簡單,但敘事的筆法卻有特別之處:Diane Stanley在故事中使用了大量的譬喻語言(figurative language)---包括隱喻(metaphors),直喻(similes)及地域性方言(idioms)。這樣的敘述法,除了讓人物的個性更為鮮明、突出外,原本抽象的形容及感覺,也變得具體且深刻。例如:「she lit off like she was tryin’ to catch yesterday」(試譯:她像要追趕昨天似的,一溜煙的逃走了)、「I’m gonna knock you into the middle of next week」(試譯:我會打得你不知道今天星期幾)、「I’m gonna snatch you bald-headed」(試譯:我要拔得你一根毛不剩)等看似粗鄙的句子,卻傳神的表達了不同的抽象情緒;或如用feelin’、tryin’、wanderin’等,取代feeling、trying、wandering等正規的發音方式,以呈現口音的特殊地域性;她甚至大膽的採用錯誤的、鄙俗的文法,如:「 I ain’t got no ma」、「says I」、「I is here to uphold the law」、「How many times has I gotta save you 」等句子,來突顯人物的地域性及教育的不足。這樣的嘗試,不但讓這兩本書別具特色,而且還有不少教師拿他們作為語文教學的教材,Diane Stanley 的大膽及創新,算是獲得了不錯的迴響。
綜觀Diane Stanley至今約二十四年的創作生涯,已出版了35本以上的作品,體裁頗為豐富,除了民間傳說,童書繪本,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之外,更包含了少年小說(A Time Apart , 2000 及The Mysterious Matter of I.M. Fine , 2001)。她一貫的用心及謹慎的創作方式,除了能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冒險,也激勵孩子們興致昂揚的對過去的歷史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jawhsy 发表于 2011-5-25 07:46:14

谢谢介绍~~~

xdxd 发表于 2012-7-22 00:19:58

谢谢楼主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貼--將歷史故事帶進繪本中的Diane Stan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