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介紹Eve Bunting
http://books.wownet.net/images/topics/blank.gif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395664152.01._PE_SCMZZZZZZZ_.jpg第一次正式接觸到Eve Bunting的作品—Fly Away Home (1992, ALA Notable Book, illus. by Ronald Himler)就為她的故事及文筆深深感動。五歲多的小男孩,在媽媽過世之後,隨著父親在機場內過著無家可歸的流浪生活。故事的一開始便告訴你,他是住在機場內的—總比流浪在街上來得好些。但是,住在機場內,行事必須非常低調—穿著要不起眼,不可以大聲喧嘩,盡量不和他人交談,不能躺在椅子上睡覺,必須經常變換登機口……。一份『如何以機場為家』的完全手冊,竟然出自於一個五歲男孩之口。男孩的父親不是醉漢,也非好吃懶做之徒,相反的,他極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努力想給孩子一個家。無奈在妻子過世之後,有限的工作機會,及微薄的薪資,根本付不起昂貴的房租,單純的想擁有一個家的希望變得遙不可及。看似獨立堅強的孩子,目睹機場內不斷上演的溫馨接送情,幾番險些按耐不住想衝上前去,對著那些人大喊:「你們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就只有你們有家可歸?」然而他忍住了,因為衝動的結果,只會讓他連機場這個家都保不住。他曾經懷疑自己是不是就要一輩子以機場為家,可是當他注意到一隻誤闖進機場的鳥兒,在幾經碰撞,卻仍不得其門而出時,忍不住輕聲的,全心全意的為鳥兒加油:「繼續試,繼續試,千萬不要放棄!」終於,趁著一面窗戶斜斜開啟的霎那,鳥兒迅速地飛離了機場。五歲的孩子,告訴自己,鳥兒一定是唱著歌兒飛離的,他也相信自己終有一天,也可以像鳥兒展翅高飛,遠離機場,真正擁有自己的家。
這樣一個傷感、又懷抱希望的故事,透過Eve Bunting 簡潔、沉靜、又溫馨的敘事筆法,令我深深的著迷與感動。於是我開始追蹤Eve Bunting的作品,才發覺她是一位創作量極為驚人的作家。1928年出生於北愛爾蘭的她,至今已有兩百本以上的創作,但或許因為她只從事故事的創作,而由許多不同的插畫家為她的書作插畫,所以一般讀者對她的印象並不深刻。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395547776.01._PE_SCMZZZZZZZ_.jpgEve Bunting在1958年和先生及三個孩子,因宗教及政治上的派系問題而決定移民加州。移民初期,雖然沒有語言上的隔閡,她在生活的適應上的仍倍感困難,所以一旦開始了寫作事業後,她便自認肩負著反映各種移民問題的重責大任。作品中,就有一大類是關於各種移民的故事,如 How Many Days to America (1988, illus. by Beth Peck),敘述加勒比海中一個島國的難民,於感恩節前夕乘船逃至美國的驚險過程。Smoky Night (1994illus. by David Diaz, A Caldecott Medal Winner)探討加州大地震所引起的暴動後,受創的韓國移民如何和當地居民由冷漠到相互關懷的經過。 So Far from the Sea (慰靈塔, illus. by Chris K Soentpiet )記述一段日裔美人於珍珠港事件後被集中管理的憂傷故事。 A Day’s Work (1994, Illus. by Ronald Himler) 刻劃一對墨西哥裔的祖孫移民於美國打零工時,如何誠實又勇敢的面對工作中所犯的過錯,並加以補救的溫馨故事。而Going Home (1996, illus. By David Diaz)則藉一個墨西哥移民家庭於聖誕節前返鄉省親的事件,探討移民家庭對國籍認同的態度。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152024077.01._PE_SCMZZZZZZZ_.jpg此外,Eve Bunting 更在Dandelions (1995, illus.by Greg Shed)一書中鋪陳美國早期拓荒家庭中,女人的孤獨寂寞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懷有身孕的女子, 隨著先生,帶著兩個稚齡的女兒,及所有的家當,坐著篷車一路顛簸的從伊利諾州來到杳無人煙的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當先生興奮對她說「Look at it, Emma,miles and miles of free land.」她只說:「But it’s so lonely.」拓荒女子內心的憂傷及疑惑就在這句話中表露無遺。貼心的大女兒在隨著父親進城採購民生用品的回程,於路邊發現了一大簇蒲公英,她小心翼翼的將它帶回,悄悄的植在新建的泥草屋頂上,作為母親的生日禮物,希望能對母親內心的寂寞有所安慰。
望著屋頂上枝葉枯萎的蒲公英,母親不經意的脫口說:「Maybe they’ll never bloom. Maybe they’ll just die of loneliness.」在驚覺用語不當,急著向女兒道歉的同時,女兒立刻接著說:「They’ll bloom, Mama. They’re strong, like us.」最後你終於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間頂上開滿了黃色蒲公英花的小泥草房,靜靜的,卻又生氣盎然的立在一旁。這些拓荒者的拓荒女子的孤獨、深情及堅毅的形貌,透過Bunting如詩般的優雅文筆,及繪者古典的、沉靜的賞心悅目的插畫,一定能深深的打動你。(我所讀過的類似主題的少年小說,有Dianne E. Gary的Holding Up the Earth,及 Frances Arrington的Bluestem。因為是小說,篇幅長,所以更能將早期拓荒女子的孤獨、寂寞及惶惑等特質刻劃得淋漓盡致。)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618051503.01._PE_SCMZZZZZZZ_.jpg除了各種移民的故事之外,Bunting的創作,題材極為廣泛,有適合學齡前兒童閱讀的,與各種節日相關的故事,如The Valentine Bears (illus. by Jan Brett), St. Patrick’s Day in the Morning (illus. by Jan Brett), The Mother’s Day Mice, A Perfect Father’s Day, Scary, Scary Halloween, The Day Before Christmas (illus. by Jan Brett)及The Christmas Box (illus. by David Small)等,故事多半簡單而有趣味。
另有一大部分與歷史事件相關的故事,如Train to Somewhere (1996, by Ronald Hilmer)刻劃一個為母親所遺棄,在紐約市孤兒院長大的女孩,和其他13位孤兒搭乘火車,沿途尋覓新的領養家庭的情節。所反映的是1850年至1920年間,發生在紐約市龐大孤兒潮的真實事件。Terrible Thing (1989, illlus. By Stephen Gammel)則藉一個發生在一群森林動物身上的寓言,諷刺歐洲國家對納粹暴行的緘默態度,導致猶太人的被大量屠殺。The Wall (1991 ALA Notable Book, illus. by Ronald Himler)一書中,則藉著父子倆在越戰紀念碑前尋找親人的故事,表達對陣亡者的哀悼及敬意,然而最後孩子的一句「我寧可爺爺仍活著,可以帶著我到河邊,告訴我天冷了,要把夾克的釦子扣好」,終究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及無情。
Eve Bunting在從事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創作時,往往十分用心的收集資料,並多方加以考證。基本上,作者以為許多歷史悲劇的釀成,多半與個人的對錯無關, 而是整個時代或社會的問題,作者悲天憫人的襟懷,於文章中隨處可見。(如The Wall, So Far from the Sea及少年小說:Spying on Miss Muller等)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395764785.01._PE_SCMZZZZZZZ_.jpg此外,Bunting對和環保相關的議題也頗多關注。如Someday a Tree (1993, illus. by Ronald Himler)中的小女孩Alice意外的發現住家附近的一棵大樹被污染而逐漸枯萎,她和家人及附近的鄰居雖盡全力搶救這一棵宛如親人的老樹,卻終究挽回不了老樹的生命,故事中作者細膩的刻劃出人對樹的親暱及愛敬之情,也傳達了人們常在無心之間扼殺大自然生命的警訊,是一篇啟人深思,教人動容的好故事。而A Man Who Could Call Down Owls On Call Back Mountain (illus. by Barry Moser)及Night Tree(我們的樹,上堤文化出版)等書,也或憂傷或溫馨的表達人類應該要珍惜並愛護自然的深意。
動人的親情及友情,也是Bunting 作品中的一大主題。 The Wednesday Surprise (1989, illus. By Donald Carrick) 中的奶奶常帶著一大帶的圖畫書來孫女兒家,祖孫倆固定在飯後於沙發上認真的念著這些書,老奶奶的口中,不斷發出對孫女的讚嘆,讚美她這麼小,便認得了許多字。之後,在小女孩父親的生日家庭聚會中,奶奶送出了她所準備的生日禮物,就是得意的當眾念著一本又一本的圖畫書,在大家驚異的表情及讚嘆聲中,你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小孫女教會了原本不識字的奶奶認字讀書的。而在Sunshine Home (1994, illus. By Diane De Groat)中,所突顯的是子女將老人家送往養老院的無奈,而Bunting筆下強大的故事張力,讓你讀後要想不掉淚都很難。Rudi’s Pond (1999, illus. By Ronald Himler)陳述小女孩和小男孩間一段涉及生死的動人友誼。 The Memory String (2000, illus. By Ted Rand)中,繼母Jane對小女兒的的溫柔及真情也十分溫馨。 Jin woo (2001, illus. By Chris Soentpiet)裡,則將小男孩擔心父母認養了韓國來的小男嬰後,將不再愛自己的焦慮,細膩的呈現出來。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425102947.01._PE_SCMZZZZZZZ_.jpg除了上述的題材,Bunting對其他社會問題如未婚生子(Doll Baby, illus. By Catherine Stock, 2000),校園幫派及暴力(Someone Is Hiding on Alcatraz Island,少年小說, 1994)或無家可歸的遊民(Fly Away Home)等問題也多有著墨。Eve Bunting的寫作方式有一個特色:她喜歡,也擅長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及描述一個事件,因孩子的觀察力敏銳,能注意到許多常為大人所忽略的小細節,而經由天真,純樸,無辜又脆弱的童心所呈現出來的故事,尤其動人。 她所敘述的故事多半有些悲傷, 但作者習慣在書中埋下些希望的種子,一方面肯定人性中的溫厚,良善的一面,一方面強調只要努力付出過,事情就能有轉機。 (如Fly Away Home, Sunshine Home, The Wall, Someday a Tree…………) Eve Bunting敘事的筆調多半平實、沉靜,沒有澎湃的激情,或尖銳的指責,卻十分擅長氣氛的營造,讓故事的張力十足,故事中的情感往往內斂卻十分深厚,令人動容。她也善用象徵、對比、譬喻、預埋伏筆等寫作技巧,所以作品具有豐富的文學性。
Bunting曾說自己百分之九十的故事材料來自於每天所閱讀的報紙刊,其餘百分之十,則多半來自於發生在週遭的事情。她也特別強調「Picture books are not just for tots anymore。」意即童話繪本除了歡樂輕鬆的主題之外,一些柔性的、敏感的,會觸痛人心的或棘手的話題(Tender Topic), 如貧窮、種族偏見等, 似乎更能引起讀者或書評家的重視。
Eve Bunting從她的第一本創作(Two Giants,改編自民間傳說,於1972年出版)至今,已有超過200本的作品問世。近來雖已逾七十高齡,仍創作不斷,也曾應某些公立圖書館之邀,公開講演,並帶領閱讀活動。她的作品類型極廣,從幼兒到青年,都有她的讀者群,除了小說類(Fiction)的創作外,也有為數不少的非小說類(Non-Fiction)作品,在兒童文學界絕對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 她的書很多都讓人動容 好棒的书 楼主手上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分享吗? 不错的书........ EVE BUNTING的作品选才很丰富,文笔很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