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 发表于 2012-11-21 14:44:31

共读红楼第二回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甲戌: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  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若使先叙出荣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又一一至朋友、至奴仆,其死板拮据之笔,岂作十二钗人手中之物也?今先写外戚者,正是写荣国一府也。故又怕闲文赘累,开笔即写贾夫人已死,是特使黛玉入荣府之速也。】【  通灵宝玉于士隐梦中一出,今又于子兴口中一出,阅者已洞然矣。然后于黛玉、宝钗二人目中极精极细一描,则是文章锁合处。盖不肯一笔直下,有若放闸之水、燃信之爆,使其精华一泄而无馀也。究竟此玉原应出自钗黛目中,方有照应。今预从子兴口中说出,实虽写而却未写。观其后文,可知此一回则是虚敲傍击之文,笔则是反逆隐曲之笔。】【  蒙: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诗云:【甲戌双行夹批: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甲戌眉批:故用冷子兴演说。】  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那些人只嚷:"快请出甄爷来!"【甲戌侧批:一丝不乱。】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甲戌侧批:点睛妙笔。】因奉太爷之命来问。他既是你女婿,便带了你去亲见太爷面禀,省得乱跑。"说着,不容封肃多言,大家推拥他去了。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  那天约二更时,只见封肃方回来,欢天喜地。【甲戌侧批:出自封肃口内,便省却多少闲文。】众人忙问端的。他乃说道:"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甲戌侧批:侥幸也。托言当日丫头回顾,故有今日,亦不过偶然侥幸耳,非真实得尘中英杰也。非近日小说中满纸红拂紫烟之可比。甲戌眉批: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甲戌侧批:细。】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甲戌侧批:为葫芦案伏线。】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甄家娘子听了,不免心中伤感。【甲戌侧批:所谓"旧事凄凉不可闻"也。】一宿无话。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甲戌侧批:雨村已是下流人物,看此,今之如雨村者亦未有矣。】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甲戌侧批:谢礼却为此。险哉,人之心也!】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甲戌侧批:一语道尽。】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甲戌侧批:找前伏后。士隐家一段小枯荣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封肃回家无话。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甲戌侧批:注明一笔,更妥当。】谁想他命运两济,【甲戌眉批: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正是:  偶因一着错,【甲戌侧批:妙极!盖女儿原不应私顾外人之谓。】便为人上人。【甲戌侧批:更妙!可知守礼俟命者终为俄莩。其调侃寓意不小。甲戌眉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事。】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态。】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甲戌侧批:先云"根基已尽",故今用此四字,细甚!】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甲戌侧批:已伏下至金陵一节矣。】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甲戌眉批: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廊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污,秽渎睿聪,又苦拉君父作一干证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甲戌侧批: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甲戌侧批:总为黛玉极力一写。】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甲戌侧批:带写贤妻。】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甲戌侧批: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甲戌眉批: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甲戌侧批:写雨村自得意后之交识也。又为冷子兴作引。】因闻得盐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甲戌侧批:又一染。】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甲戌眉批:上半回已终,写"仙逝"正为黛玉也。故一句带过,恐闲文有妨正笔。】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甲戌眉批:大都世人意料此,终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书意在村野风光,却忽遇见子兴一篇荣国繁华气象。】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甲戌侧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夹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甲戌侧批: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侧批: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侧批:火气。】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于是款步行来,将入肆门,只见座上吃酒之客有一人起身大笑,接了出来,口内说:"奇遇,奇遇!"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在古董行中贸易的号冷子兴者,【甲戌侧批:此人不过借为引绳,不必细写。】旧日在都相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雨村忙笑问道:"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子兴道:"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从此顺路找个敝友说一句话,承他之情,留我多住两日。我也无紧事,且盘桓两日,待月半时也就起身了。今日敝友有事,我因闲步至此,且歇歇脚。不期这样巧遇!"一面说,一面让雨村同席坐了,另整上酒肴来。二人闲谈漫饮,叙些别后之事。【甲戌侧批:好!若多谈则累赘。】  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甲戌侧批:不突然,亦常问常答之言。】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甲戌侧批:雨村已无族中矣,何及此耶?看他下文。】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也不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了?"【甲戌侧批:刳小人之心肺,闻小人之口角。】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甲戌侧批:此话纵真,亦必谓是雨村欺人语。】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子兴叹【甲戌侧批:叹得怪。】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甲戌侧批:好!写出空宅。】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甲戌侧批:"后"字何不直用"西"字?甲戌侧批: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甲戌侧批: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甲戌侧批:"甚"字好!盖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甲戌侧批:两句写出荣府。】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甲戌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雨村听说,也纳罕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甲戌侧批:一转有力。】  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待我告诉你。当日宁国公【甲戌侧批:演。】与荣国公【甲戌侧批:源。】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甲戌侧批: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二代。】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甲戌侧批:第四代。】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甲戌侧批:至蓉五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甲戌侧批:伏后文。】再说荣府你听,方才所说异事,就出在这里。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二代。】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甲戌侧批:因湘云,故及之。】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甲戌侧批:记真,湘云祖姑史氏太君也。】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伏下贾琏凤姐当家之文。]】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甲戌侧批:总是称功颂德。】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甲戌侧批:记清。】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甲戌侧批:此即贾兰也。至兰第五代。】一病死了。【甲戌侧批:略可望者即死,叹叹!】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甲戌眉批:一部书中第一人却如此淡淡带出,故不见后来玉兄文字繁难。】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正是宁、荣二处支谱。]】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甲戌侧批:真千古奇文奇情。】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移了!"【甲戌侧批:没有这一句,雨村如何罕然厉色,并后奇奇怪怪之论?】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子兴见他说得这样重大,忙请教其端。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甲戌侧批: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甲戌侧批:譬得好。】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甲戌侧批:恰极,是确论。】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甲戌侧批:《女仙外史》中论魔道已奇,此又非《外史》之立意,故觉愈奇。】了。"雨村道:"正是这意。你还不知,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游各省,也曾遇见两个异样孩子。【甲戌侧批:先虚陪一个。】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着了八九亦是这一派人物。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甲戌侧批: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甄家,【甲戌眉批: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你可知么?"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甲戌侧批:说大话之走狗,毕真。】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甲戌侧批:如闻其声。甲戌眉批:只一句便是一篇世家传,与子兴口中是两样。】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甲戌眉批:如何只以释、老二号为譬,略不敢及我先师儒圣等人?余则不敢以顽劣目之。】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甲戌侧批:恭敬。】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甲戌侧批:罪过。】便要凿牙穿腮等事。'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甲戌侧批:与前八个字嫡对。】竟又变了一个。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甲戌眉批: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这巡盐御史林家做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只可惜他家几个姊妹都是少有的。"【甲戌侧批:实点一笔,余谓作者必有。】  子兴道:"便是贾府中,现有的三个也不错。政老爹的长女,名元【甲戌侧批:"原"也。】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甲戌侧批:因汉以前例,妙!】去了。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甲戌侧批:"应"也。】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甲戌侧批:"叹"也。】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甲戌侧批:"息"也。】春。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个不错。【[复接前文未及,正词源三叠。]】雨村道:"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何得贾府亦乐此俗套?"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  雨村道:"正是,方才说这政公,已有衔玉之儿,又有长子所遗一个弱孙。这赦老竟无一个不成?"子兴道:"政公既有玉儿之后,其妾又生了一个,【甲戌侧批:带出贾环。】倒不知其好歹。只眼前现有二子一孙,却不知将来如何。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甲戌侧批:另出熙凤一人。】今已娶了二年。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甲戌侧批:未见其人,先已有照。甲戌眉批:非警幻案下而来为谁?】  雨村听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谬。【甲戌侧批:略一总住。】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未可知也。"子兴道:"邪也罢,正也罢,只顾算别人家的帐,你也吃一杯酒才好。"雨村道:"正是,只顾说话,竟多吃了几杯。"子兴笑道:"说着别人家的闲话,正好下酒,【甲戌侧批:盖云此一段话亦为世人茶酒之笑谈耳。】即多吃几杯何妨。"雨村向窗外看【甲戌侧批:画。】道:"天也晚了,仔细关了城。我们慢慢的进城再谈,未为不可。"于是,二人起身,算还酒帐。【甲戌侧批:不得谓此处收得索然,盖原非正文也。】  方欲走时,又听得后面有人叫道:"雨村兄,恭喜了!特来报个喜信的。"【甲戌侧批:此等套头,亦不得不用。】雨村忙回头看时--【己双行夹批:语言无味,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视此则视墨如土矣。似此则演至千回万回可也。】【蒙:先自写幸遇之情于前,而叙借口谈幻境之情于后。世上不平事,道路口如碑。虽作者之苦心,亦人情之必有。雨村之遇娇杏,是此文之总帽,故在前。冷子兴之谈,是事迹之总帽,故叙写于后。冷暖世情,比比如画。】

玲子 发表于 2012-11-22 08:49:56

本帖最后由 玲子 于 2012-11-22 08:50 编辑

喜欢《红楼梦》,可能是心太浮躁,好些年没读了,今天跟萧寒再读一次。。。贾雨村——假语村言

巍巍 发表于 2012-11-23 00:27:09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2-11-23 00:27 编辑

第一段提到的画家三染法,也引一篇文章来大家共赏:



巧借画家三染法一一读<红楼梦>札记(周广曾) (一) 〈红楼梦〉第二回有脂砚斋的一段回前总批,说雪芹之所以安排这一回,是由于贾府族大人多,难一一写出:“故借用冷子兴一人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画家三染法”是雪芹惯用的手法,不仅用来写贾府,同时也用来写人、物、场景等;如写宝玉脖子上的那快玉。我们知道,它原是娲皇炼而未用的一块顽石,被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中;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大展幻术后,才变成美玉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道是奇物方妙。”然而,镌什么字呢?小说到此便嘎然而止。但此线实际并未中断,就像沿江而下的一条小鱼,它是潜到水下运行去了;所以不久之后,甄士隐又在梦中见到了它,上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要细看,那僧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小说到此又止住了,似乎那小鱼只是偶然地浮上水面,露了露头。直到第八回,它才在宝钗的手掌心里完全地亮了像: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正面的小字是“仙寿恒昌,莫失莫忘”,反面的小字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对通灵玉完整形象的描绘,到此才算最终完成。一写形体,二现大字,三显小字;亦如画家作画时的的一染、二染、三染。又如写宝黛二人。先由冷子兴和贾雨村分别介绍几句,使他们初具轮廓。宝玉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专在内闱厮混,并常发怪论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黛玉则身体不好,但聪明敏捷,气质非凡。此即为一染。第三回,林黛玉被接到了荣府,人们见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也就在这一回,王夫人对黛玉说:她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以后休采他:因姊妹们不理他倒好,倘或一日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此便为二染。接着,宝玉出场了。那是他刚从外面回来,浑身的冠带,犹如一位王孙;随后一转身,又换成了美如仙童般的家常打扮。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与此同时,借助宝玉的感官,我们也看清了黛玉的具体形象。她眉是绢烟眉,似蹙非蹙;目是含情目,似喜非喜;“胎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到此便是三染了。同样,写宝钗也是如此。一染在第四回,只有八个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二染在第五回,也只有几个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三染在第八回,略详细些:“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但很可惜,这姑娘还颇有些世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里所谓的“三染法”,是指对人或物开始时那种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事实上,描绘是没有止境的,尔后随着情节的展开,还要不断的进行随意点染,直到小说的最后完成。因此,就整体来说,雪芹所用的实为“千皴万染法”。                                  (二) 雪芹在《红楼梦》中非常普遍地用了这种写作方法,可我们大都没能觉察;而仔细研究起来,它们又毫不雷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因人或因物而异。原来法虽一个,可落实到具体的人或物时,又各个不同了。比如写凤姐:一般说来,被描绘对象大都在三染时出场,但凤姐和黛玉在二染时就亮了像(对凤姐的一染也是借冷子兴的口进行的)。可二染时的黛玉只有活动,没有衣饰和肖像描写;而凤姐则不仅有活动、有肖像,而且还特别细写了她的衣着和装饰:头上、项上、身上一一外罩与下着,等等。真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浑身上下写了个遍。因此,凤姐的肖像画被提前完成了。正因为如此,所以三染时便直接并充分地指向了她的心灵世界。第六回,家常打扮的凤姐,在一二十个妇人的护拥下,坐在那里,: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平儿手托茶盘站在旁边。她既“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我国古代画家在传神写照方面是很重视点睛的。据说,张僧徭善画龙,但每不点睛,人怪而问之,他道:恐破壁飞去。这固然是一种戏言。实际上,他是不敢轻易下笔。因为,“四体妍媸,本无阕少。于妙处传神,正在阿堵中。”这个道理,雪芹自然精通,所以他在开始为自己的人物画像时,很少专门点睛。但从上述细节看,在凤姐身上,他是较早的、重重地点了那么一笔。这就使我们感到,凤姐确实很有魅力。不过,那似乎是一种不详的魅力。平儿早就站在旁边,而刘姥姥也早被带进来了,难道她就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可她却佯装不知,一味拨弄手炉内的灰。这显然是一种做作;可正是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可爱的做作,才恰如其分地外现了她这个管家奶奶女皇般的气质与性格一一象浮雕似的。龙点睛而飞,人点睛而活;因此,经这么一点,凤姐便破纸而立了。第二,点染线路不同。就一般看来,不管写人还是写物,大都是单线进行:一人一写,或一物一写。但宝黛是小说的男女主角,地位相当,故写他们时,就双管齐下了。开始时虽也分开来介绍:一用冷子兴,一用贾雨村;然却同时展开,齐头并进。故到第三次皴染时,就将他们合并,交叉着,同时描绘了。这样,在《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便出现了一幅绝无仅有的双人肖像画。第三,笔墨不同。宝钗在书中地位不如宝黛,写她时笔墨就两样了。写宝黛可谓不遗余力,既有酣畅淋漓的浓笔重抹,也有入骨三分的细刻精雕;而写宝钗就忽然变得吝啬起来,以至两次描写加起来,总共才不过二十四个字。真是惜墨如金。第三次描写稍多些,但同写宝黛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可以说,写宝黛用的是工笔,而写宝钗用的则为写意了。第四,群象交叉。曹雪芹在进行上述描绘时,是把那众多的人和物交织在一起的;让它们以群体的方式,相互簇拥着活动。这样,它们就犹如在云山雾海中竞逐的群龙,各自都在翻滚、涌动;既相互牵引,又相互切割,因而,东露一鳞,西露一爪的,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基于以上的四个原因,“三染法”便仿佛有了隐身术似的隐而不见了,;即使有人偶而发现,也感觉不到雷同了。                                   (三)   曹雪芹何以要用这种方法?他有何以能用这种方法呢?首先,它符合认识规律。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难以一次完成的,它要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重复性。认识的开始,我们只能掌握它表面的部分属性,这叫感觉。在多次感觉的基础上,由于既把握了它的多种属性,又积累了有关它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既能正确地理解它,也能从整体上反映它时,也就形成了知觉。这是认识的基本规律,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因而,雪芹笔下的“三染法”,实际就是借用并体现了这一普遍规律。一染时的简单介绍,相当于画家对所画对象勾了个大概的轮廓,隐隐约约的;这自然是一种感觉。二染时,对象已逐渐清晰,比如此时的黛玉和风姐均已出场,而宝玉也呼之欲出了;不过,读者同他们仍有一段距离。因为宝玉毕竟还没出场,而黛玉究竟是个什么摸样,风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我们还不知道。因此,它仍属认识的感觉阶段。至于到了三染之时,上述不足已都显然的不复存在,因而,使人完全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了。很显然,这时的认识已上升到了知觉阶段。倘若不用这种渐进的、分阶段的皴染法,而是一开始就给以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如“放闸之水,燃信之爆”,效果又怎么样呢?那样,不要说不成熟的二三流作家,就是伟大如巴尔扎克,也是出力不讨好的。巴氏喜欢在小说的开头集中写场景,就像好戏前的构筑剧院和舞台那样。在《欧也妮·葛朗台》的开头,他大写索漠城的住宅与街道;在《高老头》的开头,他又大写伏盖公寓及其所在的圣·日内维新大街;到了写作《幻灭》时,则又大写起安古兰末来了……。冗长、呆板,使人感到沉闷而又腻味,所以,性急的读者就往往会索性翻过去不看。曹雪芹也很重视场景的描写;他不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么?凡是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大概没有不为之感叹叫绝的吧!但是,对这样一座极端复杂的大规模园林,雪芹却从未单独描写过。他是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借助人物的活动,趁读者不注意的时候,分多次描绘出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一次是借宝玉、贾政和众清客的游赏题对联;另一次是借元妃省亲时的夜游;而第三次则是借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的全天游宴。每次描绘,都像是不经意似的。借助如此轻灵、洒脱,以至似乎隐而不见的手法写场景,谁还会感到厌烦呢?相反,由于给人带来的是美感,所以人们是越看越爱看。其次,它经济而又艺术。集中描绘人物,或集中介绍场景,大都以作者的口气,由作者直接叙述;而曹雪芹的多次皴染法,却几乎全都借用书中人物的感觉与思虑,间接进行。这不仅真实、自然,避免了巴尔扎克式的弊端,同时也经济、艺术,省了许多笔墨;因为借甲写乙,借丙写丁的同时,也写了被借的甲和丙。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对此,戚蓼生曾叹为观止:“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可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曹雪芹之所以有如此绝技,乃在于他同时还是个画家。好友张宜泉说他“工诗善画”和“善书画”,而另一好友敦敏还曾为他写过一首题画诗:“傲骨如君世亦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傀儡时。”据研究,雪芹在精研了中西绘事以后,还创造了一种叫作“迷笔”的新画法:以伪代真,移幻于实。他用这种画法所画的一只彩蝶,远看犹如贴在纸上的真物,近看才知是画上去的;但是,当你退后几步再看时,“则此彩蝶又似‘飞离地面,凌空翩跹’矣。”名画家董邦达对此极为欣赏,说:“此真画法之独创也!”并表示“我亦当效颦试之”。雪芹有此创造,画名自不难远扬高播,以至传进清宫,皇帝叫他做御苑画家,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一向诗酒狂放,不愿做那种阎立本式的宫廷奴才。此举颇为朋辈称道,说他:“羹调不羡青莲宠,苑招难忘立本羞!”既然曹雪芹是这样一位造诣非凡的画家,那么在写《红楼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融进了某些绘画方法,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说明:此文原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二期)

seawhirl 发表于 2013-5-1 21:24:31

十几年前,红楼梦是俺手头常读之书,极其喜爱。但这十几年过去了,竟然没有再读过红楼,当年看的书也不知道被谁拿去了。现在看你的帖子又重新勾起我再读的想法。看你的这篇帖子,一会儿甲戌本,一会儿蒙古王府本的,之前也看过红楼的各种版本之说,但从来没有研究过,能否把你手头的各个版本给大家介绍、分享一下,俺也好参考买书,细细读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读红楼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