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转】
一次,杨澜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衣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崔琦的母亲如听到这句话可以含笑九泉。 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 孟母三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举家迁移,其用心可谓良苦。今天的母亲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与之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幼儿园开始,就带着孩子在各种兴趣班之间奔波,学钢琴,学书法,学韵语,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绘画……而无论学什么,都要大人陪着,母亲就是这陪读一族的主力。这时无论是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勇气和毅力,有的放弃高薪做起了专职妈妈;有的在学区附近赁房而居;有的变卖家产,只为凑齐学费;有的自己去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母亲的努力不断结出硕果,少年大学生,少年作家,国际奥林匹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状元,少年吉尼斯记录的挑战者……越来越多的光环罩在了越来越小的孩子们身上。相对于母亲们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是孩子们在母亲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前的沉默和反抗。据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孩子把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列为父母。孩子们有事需要交流时,父母只是他们第四位告知伙伴。不堪重负的孩子们选择了许多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我相信每一位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有利于家国的栋梁,不会有一位母亲培养孩子的目的出于让他走向毁灭,也不会有一位母亲会预见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孩子夺去生命。母亲义无返顾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她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给他最好的营养,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习她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孩子的成功让她们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在孩子的成长中她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正是由于这种盲目的爱,让我们无视孩子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有成名,成材,成为受人瞩目的对象才不负我们的苦心孤诣,而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确定学什么,要根据一个重要的原理—比较价值原理。大教育家斯宾塞精辟指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知识有比较价值,所学的任何一门科目都或多或少的有其比较价值所在。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当让孩子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着重学什么…对此应该慎之又慎,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有最大效果的学问上。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有点价值,而应该追求最大价值——一辈子受用!智慧的妈妈们,知道现在学什么,才会一辈子受用吗?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孝经》等等重要著作。《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学、道学、络医[中医、行政、军策、文艺、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黄帝内经》还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这些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 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而不凡.《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人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 《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 《中庸》 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 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情商)素养的人才.《千字文》 —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有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 ,孩子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等等等等。这些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杨振宁说:“我之怀疑奇遇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道理,又有阴阳相消长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杨父很早就发现杨振宁在数理上“有异秉”。睿智的父亲并没强化,发展其子天分,而请清华大学国文教师教他国粹。初中两个假期,振宁背会《孟子》。他形容古典文化对他人格形成、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如阳光和水”一样重要。 李政道是从周敦颐《太极图》 中萌生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形象动荡的太极图,深深表达了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的一切形成。”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他希望中国下一代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试验精神真正融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汇贤雅国学堂在多年国学教育过程中,也接触了多位从传统文化中受益的名人和大家。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三岁就能咏《三字经》 、《千家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远。”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五岁入小学,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子曰诗云。《诗经》 、《老子》 、《庄子》 、《离骚》伴随他一生,打下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嘉诚感叹:“少年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我最喜欢三本书:《老子》、《论语》、《孙子兵法》。” 张瑞敏说自己最喜欢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也喜欢自觉的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运用于经营之道。”《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孟子》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分,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他曾老老实实地透漏自己的雄心:日本式管理(团对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归根到底,我们要造中国自己的品牌。” 江河不择细流。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前无古人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其关键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位大学问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除了得益于当时已经译成中文的部分马列原著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方式方法大部分均可在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找到出处。他评《三国》,批《水浒》,熟读《资治通鉴》,精研《红楼梦》,圈阅《二十五史》,翻检“诸子百家”。特别是对于被称为儒家经典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即《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的学习和研究,运用与继承,无疑对他领袖思想的最终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毛泽东对“四书五经”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可以说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笔下,经典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尽管他后来出于种种政治因素对孔孟之道和儒家文化大加挞伐,但如果把“四书五经”的优秀典籍的影响抽取出来,毛泽东思想肯定是不完整的。 毛泽东尚且如此,是到了我们抛弃迷信和盲从,用自己的头脑去反思孕育了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国文化的经典的时候了!从这些中外名人早年所接受的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育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 孩子的大脑发育理论,孩子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完成60%,3-6岁完80%,6-8岁完成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了13岁以后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孩子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4-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因其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 总结发现,这段时期应把握其记忆的特长善加教育。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经典为主要教材,教导儿童熟读,进而达到背诵。如此充分发挥其记忆力好的特长,学习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其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成长。能扶持他克服人生逆境难题,养成阅读古文能力。此种终生受益的教育,在童蒙学习经典阶段中种下根苗。十年易过,终身难得,且莫等闲错过了。 学习国学的方法可以很简单,只要父母有耐心,利用好孩子的业余时间,陪着孩子一起读,一起学习,长时间积累下来,自然而然的就会渗透到孩子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孩子也会理解其意。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对经典产生兴趣,通过每天的半小时坚持,积累,记住原文,学习、理解,将来再运用于现实生活, 而育心经典的教材和方法,完美的引导我们如何来读,分好段,计划好,每天抽出半小时,让曾经不敢想象的天书也可以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经典的学习,让孩子一辈子受用。 开始在读的,珍惜,并加油哦!还没开始的,快行动哦,时不待我。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紫色薰衣草的微博 学习了,敬佩楼主的新的理念,长了不少知识。 137累积式教育法:
一、概念
累积式教育法是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老师首先系统提出的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教育方法。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女儿赖思佳学习国学经典时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渐成系统。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读经上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二、特点
三大纲领
1、简易性纲领:每天半个小时读经,很容易坚持。方法简单才能做大做长久。
2、周期性纲领:每次读经400字左右,每天读7遍,孩子一个星期就熟读了。
3、多样性纲领:读经可以读多样,只读一样很难做下去,会非常的辛苦,但是多样就变得很简单。这个原则,是从生活中归纳出来的。多样性的实践,通过验证,很有用。
用三年作一个大周期,完成六经四书以及一些辅粮的学习,大周期完成,再进行复习周期。
三、八大读经原则
当下读经。
全家读经。
科学读经。
系统读经。
四个不离原则:
不离家庭。
不离社会。
不离生活。
不离圣贤教悔。
四、应用举例
《易经》是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易经的学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应用累积式教育法原则。入门的人,可以一天跟读1-7遍,一次读7卦,连续读7天。当你稍微熟练的时候可以读10卦或者30卦,甚至是一口气读完64卦,一个小时读完。
第二个原则:只读原文,不求理解的原则,暂时别管理解的事。
第三个原则:读到喜欢的原则。以正音识字为入门,读到你喜欢为止。
第四个原则:长期规划原则。第一年什么都别管,只管读。第二年可以尝试去理解,第三年就开始应用了。就这么简单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孩子,前十年只管读,什么也别管,读到20岁才慢慢地理解,慢慢去参考别人的东西,拜师也可以,30岁以后才应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