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可以签,但必须知道它不是一个好方法!
本帖最后由 小可爱的爸爸 于 2012-12-10 20:13 编辑最近看到了很多帖子质疑我关于“家长签字是当前教育体制最愚蠢的做法”的看法,其中多数观点我是理解的,毕竟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不过也有一些观点把我归为愤青一类,我却觉得有些滑稽和可笑,屡次向回应一下,想想也就算了。今天看到一个农村教师的发帖,想说几句,没结果没控制住,就又写了一大片。思量再三,发了吧,也算是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个了结。
可以这么说,普天之下没有一个父母不比老师更关心自己的孩子,所以,大可不必烦老师用“请”签字的方式督促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大凡真遇到个别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长,恐怕也绝非老师“请”签两三个字就能劝其回心转意的。既然现在的父母都是“负责”的家长,那么,督促孩子学习或作业之事就大可不必劳老师挂心了,签不签字也就成为一个形式。所以,我们的争议的焦点就在这个“形式”上——这个形式到底起没起到实质的作用?如果没起到什么作用,到底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节,还是潜藏着不易觉察的危害?我想,我前帖的观点就是针对这种潜在的害处来说的。我觉得,既然老师通过要求家长签字以唤起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这一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以此来衡量老师的“负责”或“不负责”了。不要求签字,并不妨碍老师成为一个非常负责的老师;反之,如果仅通过要求签字就能证明一个老师的负责的话,那么恐怕这世间就没有比自证其责任心更容易的事情了,与此类似的还有“留作业”,似乎大凡是个人都会,并不能说明这样做的老师怎样怎样。既然“签字”与唤起家长的责任心无关,又与彰显老师的责任感无关,那么说到底它就是一种虽然被广泛采用却浑然不解其意的形式。签字并非现在才有,过去年代的老师偶尔也会使用这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不过通常都是在期中或期末的大考才用,目的是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往往一学期才用一两次。后来,有有心的老师把它推广到平时的小考小测,更有有心的老师发现在举国唯成绩论的背景下,这居然是一个“隔空遥控”学生成绩的有效的方式。不仅其中期末的成绩让家长知晓以保持对学生的压力,连平时的作业表现都会因为家长的尽职督导而变得鲜鲜光光,煞是好看。于是,小小的一个签字,一方面让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明显改善了自己的教育成效(作业好,理所当然可以预期学习成绩好);另一方面也使家长目睹孩子作业认真(主要是迫于外在的压力)及老师的负责而心情大悦,于是也对签字之事乐此不疲。可见,签字这个事物的出现,它是有市场的;从最初的偶然使用到全国性的铺开(连作业本上都印上了签字的位置)肯定是大势所趋。只不过,这个势是应试教育、唯成绩是论的“势”,当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和表现看得高于一切的时候,学校和老师应用这种捆绑家长式的方法也就顺理成章甚至有些肆无忌惮了。首先,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几乎不消付出任何代价的,而效果又是明显的,至少总不会比不签字更差就是了,那就采用吧,反正大家都在用,全国都解放了,又不差我一个。因此,作为既得利益者,想让老师自己去反思这个制度的弊病不大现实。其次,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也极容易被某些因为经常督促之后而形成的作业的表面光鲜冲昏头脑,从而认为签字尽职无可厚非,甚至还要为学校发明了这样一个可以堂皇检查孩子作业的借口而感激涕零。然而,当老师和家长都一致赞同,那么对于这件事的当事主体——孩子——来说,这个方法的当与不当,就缺乏替他们反思的动力和声音了。我的那个帖子,其实就是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一个人只有被当成主人,而不是奴隶,他才可能真正成为主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监管下长大,那么他身上滋生的只能是奴性,而不是对学习的热情和价值感。这一点,大人和孩子还不同。大人偶尔被监管,他还知道这是情势使然,虽有怨忿,也只能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知道有朝一日翻身做主人也是一样的快意恩仇。而孩子却不一样。孩子正处于性格和习惯的形成期,一旦从小就被置身于一个被监督的环境,所蕴藏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反抗的危机,更麻烦的则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的依赖。就拿签字这件事来说,我相信能只签字而不管其对错好差或者虽然发现也还能置若罔闻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多数都会在签字的同时极尽辅导之能事,客观上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指出孩子的错误“把关”效应。即便有的家长说“我只告诉孩子有错,但不会指出具体错哪儿,之后让他自己检查”,难道这样做就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把关”吗?难道哪个家长会在没有发现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就随意“发回重审”吗?我想应该不会。于是,无论我们是具体指出错误,还是提示孩子自己去检查,其实客观上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有家长把关的印象,久而久之难保就会形成依赖,而自己失去对正误的全权责任感。要知道,当孩子把作业交到我们手上时,一定是他自认为已经没有错误了,甚至是经过检查了,而我们的具体指出或发回重审显然是一种外部提醒,而到真正考试的时候,这种提醒并不存在。也许有的家长会说:“那我们就只签字不检查,检查出来也不告诉,就这样交上去。”首先,我敢肯定这样做的人不会是多数,其次,如果我们真要这样做的话,那“签字”本身还有什么意义?难道我们会自欺欺人地认为,当自己既不检查也不批评成为惯例,仅仅一个签字就会让孩子产生敬畏感吗?我相信,孩子一定比我们更聪明,你当过场来看待,他就会比你更先把它当成过场。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把“签字”都当成过场了,那么要这个形式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它的存在尚且聊胜于无也就罢了,关键是它使家长不得不作为孩子作业的最后一道程序的面目出现,即使家长努力去撇清,这种程序性的安排也极容易形成误解。对于正处于意识和习惯养成阶段的孩子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担心这会不会慢慢让他产生“学习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至少是父母和我共同的事情”的印象。即便这样的担心有些牵强,但至少我们看不出来签字这事对于孩子形成自主学习有什么积极影响,对吧?如果不确信存在积极的方面,我们就没有理由对消极方面的担心无动于衷了。也许很多家长会认为“正是利用签字的机会,可以督导孩子形成认真作业、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不是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方面吗?”呵呵……我前面说了,现在的家长没有几个没有责任心,那么,即使老师不要求家长签字,该负责任的家长还是会负责任,不可能因为老师没要求签字就想不起来要关注孩子的作业。唯一可以想见的不同只是——如果没有了必须签字这道程序,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方面将会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选择,会有更多的思考如何调动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方法的机会,比如可以一周跟孩子聊一下作业情况,跟孩子一起发现学习上的问题,这怎么也比每天象流水线似的做完一科签字一科要好得多。这只是举一个例子,至少我们没有了这项规定动作的束缚,培养孩子主动学习习惯的选择就多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签字”真不是一个很好做法,甚至连“无关痛痒”都称不上,相反,它的存在却大大束缚了家长的灵活性和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易于产生惰性、奴性、对不信任环境的反感,甚至是对家长的全面反抗;同时也令家长感受到家庭教育活力的丧失和日渐强烈的捆绑感。更重要的,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学习当成一种并不属于自己的“异己”东西。所以,字可以签,但我们必须知道它不是一个好方法。至少,我对于那些可能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本身却可有可无的学校要求是非常警惕的。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大概是三岁多些吧,我就开始用言语强化熏陶他形成“学习是一种快乐”、“可以做不好,但绝不可以不认真!”的意识。长大些后,则明确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在学习中体验那种掌握知识和征服难题的成就感,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快乐!”与此相应,在有了签字一事之后,我从一开始就把话说得很清楚——“签字,不是作业的一部分,也不一种合理的要求。虽然我可能会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而签字,但你必须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与家长无关。爸爸只负责教会你认真审题和仔细检查等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而不会负责你作业的对与错。”我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完全理解我的话,但我相信讲清我对签字这事的真实法应该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虽然我反对签字,但并不等于我会因此放松对孩子作业和学习的关注,相反,我倒是非常细心并且积极思考更好的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的好方法。即使我检查出问题,我督导的侧重点也是在哪些“习惯”上出了问题,而不是哪个“作答”的正确或错误。可见,我是尽量在避免成为孩子作业过程本身一部分,或者说是尽量让自己从“签字”所强加给我的这种“把关”印象中剥离出去。我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而且,我觉得通过半年来的实践,我的孩子在自律学习和自我检查的能力上绝对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提高。比如,现在可以做到持续四十多分钟的检查而不走神儿;也可以一旦实现和我约定今天要交一个100分的作业就能轻易地实现。就在昨天,因为周末作业较多,周六只是做完而没来得及检查,就明确告诉我:“爸爸,我没有时间检查了,今天先做完,我明天再检查。”果然,孩子周日真的就主动拿出时间去完成了昨天没有进行的检查。我觉得这都是很积极的表现,我给孩子灌输的“无检查、不作业”,以及我明确让孩子知道我对签字这件事的理解并没有对孩子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我相信,孩子是能正确理解这个问题的,并且通过坦然地面对签与不签而在老师面前承受的不同压力,无形中也是在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还是昨天的例子,周日晚上,当孩子看到我在填写《家校共育表》(见最近的日志)的“家长寄语”最后签上自己名字时,忽然诡秘地对我一笑:“原来,你是要签名的呀!早知道你要签名,我让你把这几个也签了好了!”说罢,兴高采烈地从已经收拾好的书包里翻出了数学作业、语文作业,还有一张100分的英语卷子。我也高兴地签了名……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一直是质疑签字的,但我从来没有对孩子提出的签字的要求霸道地说过“不”,至多只是作业写得好就用“正楷”字体签;写的不好就用“行书”连笔签,意思是你写得认真,我也签得认真,你写得潦草,我也签得敷衍。还有一种是“艺术”签名,当我发现孩子对这个笔体最感兴趣的时候,这个签名就成了我对他作业完成得既正确又漂亮的一种“奖赏”,我们爷俩儿也在这点上形成了默契。于是,我昨天饶有兴致地在三份作业或卷子上好好挥洒了一下自己的艺术签名,因为他当天是主动补充检查的,所以,我连看都没看。我的意思是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信任和鼓励。看得出,孩子请我签字的时候,他是真的很开心;我不签字的时候,他也没觉得少了什么而沮丧。我相信,这是孩子跟我一样对这事看得很淡然的结果,至少说明他已经能很清楚地理解——签名不是监督,而是信任或褒奖;作业和学习只是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和欣赏者……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soso_e179:} 爸爸的观点很好哦,学习了 赞一个。 楼主是个用心的爸爸,这点没有质疑。
对一件事物,你的看法,尽可以自己做主。
但同样一件事情,别人会用自己的理解去做另外的一番精彩,而这未必是你了解的。
否定是容易的,坚持也是必须的,但,孩子的成长道路,其实是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这需要一种敞开的思维和态度。
支持,我也不太喜欢签名,学习了 目前对这个“现在可以做到持续四十多分钟的检查而不走神儿;也可以一旦实现和我约定今天要交一个100分的作业就能轻易地实现。”比较感兴趣,如何培养引导才能做到。
我一直对家长签字不感冒,觉得是对家庭教育或者说家校联手的一种曲解,但没想到由于漏签,老师竟然变相惩罚孩子,唉。 观点相似,孩子的学习源动力很值得研究啊 顶一个,学习了。
呵呵,谁都知道这不是个好办法。 很有思想和深度的文章。感觉自己也是被体制了的一员。 赞。好文章
页:
[1]